先秦是古代中国中华文明的起源时期(公元前221年前),该时期包括原始社会、夏商周【西周和东周(春秋和战国)】,先后经历了三种社会形态,即原始社会的出现、发展与解体,奴隶社会的形成(夏)、发展(商)、鼎盛(西周)与瓦解(春秋)以及封建社会的形成(战国)。其历史阶段特征可归纳概括如下:1.在政治上:原始社会末期实行禅让制;第一个国家夏朝开启王位世袭制;商朝实现内外服制;西周形成并实行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诸侯势力逐渐强大,周王室衰微,分封制遭到破坏,各诸侯国纷纷进行改革变法,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秦国逐渐确立了地主阶级的封建统治。2.在经济上:随着铁器和牛耕的使用,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我国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在此基础上,古代手工业和商业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3.在文化上:在思想领域,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蔚为大观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在文学领域,《诗经》和屈原“楚辞”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在文字上,商朝出现了甲骨文这种比较成熟的文字,西周出现青铜铭文和大篆。
2、屈原戏剧概括chǔ cí jiǔ gē shào sī mìng jié xuǎn7.楚辞 ·九 歌 · 少 司 命 (节 选)zhànguó qū yuán[战 国] 屈 原bēi mò bēi xī shēng bié li悲 莫①悲 兮 生 别 离,lè mò lè xī xīn xiāng zhī乐 莫 乐 兮 新 相 知。【注 释 】①莫: 没有谁。【大意】悲伤莫过于活生生的离别,快乐莫过于新结识了好朋友。【赏析】这两句诗概括了一种人生的经验和复杂的感情,富有哲理,加上对仗工整,所以成为全篇的警策、千古之绝唱。【链接】屈原(约前 340-约前 278),名平,字原,又自称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期楚臣、诗人。《史记·屈原列传》称其“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深得怀王信任,任左徒。主张对内修明法度,举贤任能,对外联齐抗秦。后遭靳尚谗害,被免官及流放。楚国郢都(湖北江陵)被秦攻破后,他心怀忧愤,自投汨罗江而死。遗著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开创楚辞一派文体,在文学上取得巨大成就。西汉末年,刘向将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承袭屈原、宋玉的作品汇编成集,计十六篇,定名为《楚辞》,是为总集之祖。后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遂成为后世通行本。
3、屈原精神概括重阳节了,昨天《西安日报》发表了我的随笔:重阳就菊花,古风携新韵。重阳临近,研读菊花诗画,喜欢黄永玉笔下的菊花,尤其将唐朝诗人孟浩然《过故人庄》中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诗意入画的赏菊图,更增添了重阳菊花节的色彩。这首《过故人庄》,是孟浩然隐居鹿门山时,应邀赴友人田舍做客后的感怀抒情。一次友人相邀,一个普通农庄,一回鸡黍饭的热情款待,深深吸引诗人对农庄生活的留恋。于是在临走时,诗人向主人率真地表示秋高气爽的重阳节会再来“就菊花”。诗中“就菊花”三字,点亮了菊花作为重阳节的核心意象。唐朝时,重阳节被定为正式节日,从宫廷到民间都有丰富的活动。孟浩然所处的中唐初期,菊花已是重阳节不可缺的宠信佳品。而这“就菊花”,不仅是赏菊、咏菊、簪菊,还有饮菊花酒、食菊花膳、吃菊花糕等一系列重阳菊俗。所以,和孟浩然同时代的诗人王维,在另一首诗中就直称重阳节为菊花节了:“无穷菊花节,长寿柏梁篇。”可见唐朝的重阳“就菊花”是风行的热事了。唐朝“就菊”之俗风行至甚,当时九月十日也被称为“小重阳”,李白就为菊花遭到大小重阳众人的两次采撷而抱怨:“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重阳“就菊花”,唐人离不开吃菊花酒了,尤其文人墨客赏菊饮酒唱诗,更是别有一番情趣。文人雅士也爱以菊代茶,并赋诗吟诵。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的名诗句就能得到体现:“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诗中的“无人送酒”,用了陶渊明饮酒典故。一次重阳节,陶渊明没酒喝,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正好王弘送酒来了,于是醉饮而归。而岑参在战乱年代的重阳节,勉强登上高处远眺,没有谁能给他送酒,只能心情沉重地遥望长安。在当时那样的战乱环境,诗人没忘重阳登高喝菊酒,遥望家乡的菊花。大唐的重阳节,菊花风姿摇曳美艳悦目,菊花茶酒演绎饮中之美。另据《唐六典》和唐《食谱》等典籍记载,唐代重阳节还有菊花糕、菊花鲜栗羹、木香菊花粥等席上名珍飘香。古人重阳为什么热于“就菊花”?唐朝之前的历史典籍中就有不少记载。实际上,重阳节注重菊花并非一时兴起,有着一定的内在的驱邪与保健延寿理念。早在《礼记·月令篇》就有“季秋之月,鞠有黄华”,说菊花是秋月开花,是黄色的。将菊花入诗的还有伟大诗人屈原,他不仅在《九歌·礼魂》中写下了“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还在《离骚》中留下了“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名句。早晨饮用木兰花上滴落的露水,傍晚咀嚼秋菊飘落的花瓣,诗人不仅赋予了菊花品行高洁的含义,并提及了菊之可食,也奠定了菊花在中国饮食习俗中的重要地位。独爱菊的魏晋田园诗人陶渊明,也将菊作为洁身自好的寄托,还把它看作“长寿花”来食用。他在《读〈山海经〉其四》中说:“黄花复朱实,食之寿命长。”他著名的诗句“采菊东篱下”,也有理解为食取菊花以延年益寿,“悠然见南山”更是照应了“寿比南山”之意。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爱菊爱诗尤其菊花诗出名,赢得了菊花之神的雅号,后人效之,以求与陶渊明更接近,也助推了后来的重阳“就菊花”之风。在历代诗词歌赋中,三国时期钟会的《菊花赋》将菊花概括为五美,其中便有食美:“流中轻体,神仙食也。”到了宋代有“菊花为延寿客”(宋·吴自牧《梦粱录》)。北宋文学家苏辙的《后杞菊赋》里,就将枸杞配菊花当作四季不离的美食:“吾方以杞为粮,以菊为糗。春食苗,夏食叶,秋食花实而冬食根,庶几乎西河南阳之寿。”当时的宋人,将菊视为贵重花品,将食菊称为“金饭”。但自宋以后,食菊益寿的意图日渐淡化,菊作为药膳同源的花卉,逐渐发展成为丰富的保健美味食品和茶饮。九九重阳节的内涵,随时代变迁发生着变化。因为“九”是数字中的大数,因此被赋予了长久长寿的含意。自2012年起,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节当天,成为法定的老人节。如今的重阳节,当子女和父母相聚一起“就菊花”,传统菊俗又和重阳节的“长寿”内涵有了关联,重阳节也有了晚辈尽孝、爱老敬老等时代赋予的新内涵。来源:西安日报。作者卢恩俊
4、用词语概括屈原古人云:“诗能言志,言志有表情;诗能抒情,抒情有美感;诗能表爱,表爱有真情。”文内诗词丰富多彩,故难以概括。在这里,我们从爱情的角度出发,介绍一些关于爱情的经典诗词,希望能为您勾勒出美好的爱情世界。1. 《长恨歌》唐·白居易“无情不似多情处,何事独尊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白居易的《长恨歌》描绘了杨贵妃的悲惨爱情。这首诗表达了无情与多情之间的矛盾和人生如梦的哲理。在爱情中,我们常常感到无情的残酷,但只有在多情的深处才能体会真正的幸福。2. 《离骚》战国·屈原“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离骚》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也是屈原的代表作。这首诗所表达的爱情主题,不局限于感情的美好与大气,更具有跨越时空的超出性。情人之间的诉说着,无论时间和空间如何改变,情感却能够长久不衰。3. 《浣溪沙》晋·谢灵运“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题记”此诗题解由宋代赵师秀所作,真正充满悲伤和感情。此诗中的“情痴”之意深含对爱情的长久牵挂和难以忘怀。情感表达中,古人用“风与月”来代替自我感触,表达出失落和呼唤,请看到本诗人之愁苦。4. 《赤壁赋》唐·苏轼“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望谢公瑾挽诗与余。”这首诗是苏轼致赠被斩于石头城的赤壁之战中谢公瑾的挽诗。在爱情面前,即使是死亡的威胁也不能动摇我们。真正的爱情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以丹心照历史,留存永久。5. 《鹊桥仙》唐·秦观“分手怨似春草,不如怜取眼前人。”秦观的这首诗,是在表达良心和感慨中讲述了一个爱情的得失。失去了自己想要的,我们可以愤怒也可以悲伤;而得到了,就应该珍惜,哪怕并不是好的,也是眼前为珍贵的。爱情不单单只是激情和心跳。它只有在琐碎的陪伴中沉淀,才能深入人心,留下难忘的印记。如苏轼所言:“真情见于细节之处”。因此,在平凡的生活中,我们可以用一首古诗词或一句朴实的语言,来表达我们对爱情的态度和情怀。我们愿意与您一同感受,那深情长意的爱情世界,珍惜和呵护每一个美好的瞬间!
5、屈原流放概括我们丢了什么?在《楚辞》出现以前,《诗经》里许多优秀诗篇,它们所反映的客观世界,绝大部分是现实生活中的某一个侧面和片断。形象是优美的,但同时也是比较单纯的。可《楚辞》里屈原的作品,则正面地揭露了社会生活各方面复杂的矛盾和冲突。它不但反映了作者的身世遭遇和斗争,而且系统地表现了作为斗争实践的指导思想。这样的诗篇应该是很政治化的。但无论在《离骚》或《涉江》、《哀郢》、《怀沙》等篇里,都没有出现过概念化的说教,读着也绝不会感到枯燥乏味,这是因为,作者能够把这些生活内容和思想内容概括在完整的形象里。因此,《楚辞》给当今的我们提供了莫大的启发。#屈原简介概括#
6、屈原诗句概括什么是“学而优则仕”,为什么要“学而优则仕”?《论语》一句“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高度概括了孔子老师的教育理念,啥意思呢,就说你做官之余如果还有精力,就要去学习,如果你学习之余还有精力,就应该走上仕途。1.仕途与学习有什么关系?因为读书人的目标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做人,齐家如治小国,只有当你学会了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要出仕,才能实现目标。所以古代的阶级是士、农、工、商,士就是读书人,你说他们四体不勤也好、五谷不分也好,但治国就需要这样的人,所以士人地位高。我是说古代啊,万恶的封建社会啊。2.范仲淹许多读书人抱着理想化的初心而出仕,可一旦进入官场,就发现身不由己,(好像)不得不去做某些事,慢慢就被腐蚀了,忘记初心了,还有一些人干脆就是为了做这些事儿而来,像那个总是管不住手的和珅。这时候你还谈什么治国平天下,你个幼稚鬼!有范仲淹那样的人,我就跟你们这些黑恶势力硬刚,你要败坏朝纲,但只要有我在,凭我一己之力就可以力挽狂澜,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他的信仰,要不然范仲淹谥文正呢,历史上能有几个文正公。3.陶渊明有范仲淹就有陶渊明。我不跟你们同流合污,我又搞不过你们,那我走。不是逃避啊,不是陶渊明不敢像范仲淹那样刚,只是时局不同。范仲淹活跃在仁宗朝,宋仁宗赵祯虽然能力欠了点,但还是有一颗做大事的心,所以会重用贤臣,而且这老哥那是真仁啊,喷他一脸口水都不会跟你生气。范仲淹在这样的领导手底下做事儿,就很愉快,其他同僚呢,顶多是政见不合,互相怼一怼,也不会把你往死了搞,起码不用担忧性命。陶渊明在东晋,那是一个多么奇葩的时代,我想大家多少都有所耳闻。什么魏晋风骨,清谈、饮酒、服药、隐逸,其实都是被逼出来的,是在特殊历史背景下,用来缓解精神痛苦、填补精神空虚而形成的社会风尚。4、仕而隐陶渊明开始也“学而优则仕”啊,当过祭酒、参军、县令什么的,在这官场越混越失望,后出任彭泽县令,八十多天就撂挑子了,真的不是玩不起,是要想不忘初心,真的玩不下去。你想想,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男人,能跟朝廷那帮玩意儿互相看顺眼了?从满腔热血地出仕,到心灰意冷地归隐,成为山水田园派的创始人,成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的风度也是被逼出来的。如果做不了范仲淹,学不来陶渊明,还有第三个选择,看看屈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