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心在《文学回忆录》中说:我十岁认识陶渊明,于今五十多年,算是比较理解他了。陶渊明是双重隐士,实际生活中退归田园,隐掉了。文学风格恬淡冲和,也隐在种种高言大论之外。屈原是中国文学的塔尖,陶渊明不在中国文学塔内,他是中国文学的塔外人。正由于他的第二重隐士性,所以生前死后,默默无闻。读陶渊明诗,是一种真正的享受,朴素,精致。不懂其精致,难知其朴素;不懂其朴素,难知其精致。他写得那么淡,淡得那么奢侈。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谢绝俗世交游,每天睡到自然醒,看看闲书,弹弹无弦琴。小儿子正在呀呀学语,颠颠跑来求抱抱。一副“家人闲坐,灯火可亲”的美好画面。陶渊明曾经胸怀大志,走遍大好河山,追求身外之物,但他后来悟了,累了,懂了,一家人齐齐整整,快快乐乐,才是重要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每个人生于世间,他的性格其实早就设定了。就如计算机出厂之前的内存。有人性格外向,喜欢交朋结友,喜欢俗世繁华;有人性格内向,喜欢蜗居宅家,喜欢冷清安寂。这种设定不是后天能够改变的。强行改变,只会邯郸学步。此所谓“此人的美酒佳肴,他人的穿肠毒药”。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陶渊明在村里种地,遇到村里的老农,不说别的,单说庄稼长得好不好。虽然他胸有八斗才华,但是不在老农面前显摆。他把自己彻底融入到这片土地里。宋朝的苏轼在黄州东坡开荒种地,勤苦劳作之余,彻底理解了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每天一大早起来,去地里干活,一直干到月上柳梢,方才回家。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种地很苦,霜冷风寒,不想干很难,因为要吃饭。虽然劳累点,却不会遭来祸患。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人毕竟是群居动物,是社会性动物,独居久了,无人交流,就会寂寞,郁郁寡欢。终日借酒消愁,以浇胸中块垒。醉了复醒,赋赋诗,写写字,自娱自乐。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这里的南山不是现实中的南山,而是传说中的终南山。因为他住在闹市,看不到真正的南山。终南山是隐士修道之地,他只能“心向往之”。后面的菊花,山气,飞鸟,都是“意象”,是“造境”,而非“实境”。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时间宝贵,我们要加倍珍惜,不能白白浪费。众鸟欣有託,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鸟儿都欣喜有个避风小窝,我当然也珍爱我的房子。地里干完活,回家还要读我喜欢的书。......木心说,陶潜的诗文具有现代意义。汉赋华丽,现在没用了。唐诗豪放,现在也用不上了。凄清委婉的宋词,太伤情,小家子气,现在也不必了。要从中国古典文学汲取营养,借力借光,我认为尚有三个方面:诸子经典的诡辩和雄辩;史家述事的笔力和气量;诗经、乐府、陶诗的遣词造句。陶诗的境界、意象,在现代人看来,还是简单的,共通的,熟悉的。陈丹青说,所有用汉语写作的人,都应该读读木心。一帮年轻人读了木心讲的文学课,跟陈丹青说,真是开心死了,从头到尾狂笑。陈丹青说,木心说话,清晰、扼要、深沉、脱略。他是个绅士,老成,风趣,优雅。陈丹青说:跟木心厮混太久,很难清理他对我的影响。但他使我渐渐洗去一点野蛮的根性,使我明白作文说话的分寸。木心有慧根,有天赋,有识见,他的文学素养是相当高的。正因如此,他的艺术才能得到了很多人的推崇。别人不说,钟阿城和陈丹青就都很佩服他。钟阿城在《闲话闲说》中的许多观点,皆与木心暗合,或者直接引用木心的《文学回忆录》。我这段时间看了很多木心的文章,尤其他的《文学回忆录》。里面很多文学观点,真的可以说是闻所未闻。但是也有一个可以说遗憾吧,就是木心自己能看出来,而且下了结论,却没有推理。别人到不了他的境界,便悟不出来。就如孔子讲学,学生们听不懂,他也不去苦口婆心的说,因为学生们没到那个地步,理解不了。这套木心的《文学回忆录》介绍给大家。梁文道评价:他的作品,好读难懂,难懂易记,因为风格印记太过强烈了,每一句说,自有一股木心的标识,引人一字一字地读下去,铭入脑海,有时立即记住了某一句,回头细想,其实还没懂得确切的意思:于是可堪咀嚼,可堪回味。在我看来,现代中国文学史,木心是一位“金句”纷披的大家。他的“火焰”,清凉温润,凌厉峻拔,句句识见,有如冰山,阳光下的一角已经闪亮刺眼,未经道出的深意,深不可测。木心平视世界文学史上的巨擘大师,平视一切现在的与未来的读者,娓娓道出他的文学回忆。喜欢木心的朋友可以买一套看看,点击下方链接即可直接购买。
2、菊花意象清人张潮和他的朋友们共同撰写的《幽梦影》主要着眼于以优雅的心胸、眼光去发现美的事物。这本书美就美在几千年的文化传承到了清朝以后,在中国书生心里沉淀下来的那些对生活生命的审美,以及对世界的智慧认知。书中第4则有一段话特别有意思,文字简练但每一句话都有典故出处。“天下有一人知己,可以不恨。不独人也,物亦有之。如菊以渊明为知己,梅以和靖为知己,竹以子猷为知己,莲以濂溪为知己,桃以避秦人为知己,杏以董奉为知己,石以米颠为知己,荔枝以太真为知己,茶以卢仝、陆羽为知己,香草以灵均为知己……”意思是说,天下有一人知己,你就应该不遗憾了。不光人是这样,世界上的物事也是如此。比如说,菊花碰到了陶渊明,就成为隐士的象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梅花碰到了诗人林逋,林逋就是梅花的知己。林逋隐居在杭州孤山,种梅养鹤,不结婚生子,时人称之为梅妻鹤子。竹以子猷为知己。《世说新语·任诞》记载:王子猷(王羲之之子)特喜欢竹子,他曾经暂时借住别人的空宅院,让家丁把院里都种上竹子。有人问他:“暂时住一下,何必这样麻烦!”王徽之指着竹子说:“何可一日无此君?”至今为人赞赏。写过爱莲说的是谁?周敦颐呀,“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自古写莲赞莲的无人能出周敦颐其右,周敦颐难道不是莲花的知己吗?桃以避秦人为知己。为逃避秦朝暴政,有人躲到了桃花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杏以董奉为知己。一个著名的医生,给人看病不要钱,只要种一棵杏树,从此杏林便成为医者仁心的意象。石以米颠为知己。米芾是个“石痴”,碰到一块奇怪的石头会下拜问好:石兄你好。茶以卢仝、陆羽为知己。卢仝说喝茶令人神清气爽,七碗以后就可以生出翅膀来,翩然欲仙;而陆羽写了《茶经》,被尊为茶圣。荔枝以太真为知己。太真是指杨玉环在做贵妃前,唐玄宗安排她做过一段时期的女道士号太真。《唐国史补》:“杨贵妃生于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胜蜀者,故每岁飞驰以进。《新唐书·杨贵妃传》:“妃嗜荔支,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屈原在他的楚辞里,写的美的是香草美人,象征君子……有一个知己,天下的事情就变得可爱了,平凡的事物变得光芒四射了。天下任何一件东西都可以找到他的对应物,中国人骨子里认为天地是和谐的,你发出的任何一种呼唤都会有人应答,任何一种美都会有人欣赏,这就是文化,文化美丽了这个世界。#菊花意象简介#
3、菊花的意象题黄州谢深道国正山庵[宋南宋] 戴复古就荒山竹重抽笋,新种池荷晚着花。意象全然似村落,又添茅屋两三家。客中秋晚[宋南宋] 戴复古榴花才放客辞家,客里因循见菊花。独坐西楼对风雨,天寒犹自着轻纱。#菊花意象简介#
4、菊花意象词中考题型解析:如何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中考语文试卷后一题的常见题型,往往是出示一首古诗或者一首词,然后回答两个问题。后一个问题,80%以上是让结合某句诗来分析诗人的情感。这样的试题经常改头换面地出现在初中各年级的语文试卷上。笔者总结多年带毕业班语文的经验,此类题目是有技巧可循的,只要从五个方面综合分析,然后作答,是完全有可能得高分的。虽然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具有浓缩性、概括性和隐藏性,但是我们只要把握住正确的角度,就可以正确地分析出来。具体来说,把握诗人情感,要看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抓标题例如《卜算子·咏梅》这首词,题目中的“咏”字有赞颂、歌颂的意思,而“梅”这种意向,自古就有清芳高洁、傲雪凌霜的品性格调,这样通过题目,我们就可以知道这首词诗人借物抒怀,表现了自己在仕途中坚持高洁情操,不媚俗、不屈服的情怀与抱负。再如李白的《送友人》,单通过一个“送”字就能正确把握该诗的思想感情了,此类例子还有《春夜喜雨》,抓住一个“喜”字,也能分析出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二方面:抓诗人如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如果我们熟悉刘禹锡的生平与经历,知道这首诗写于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当时因为他805年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到外地做官二十多年,826年他在扬州遇到白居易,于是就写了该首答谢白居易的诗,那么自然我们就会明白,这首诗抒发的是诗人二十多年转徙于巴山楚水的愤懑心情和无限感慨。第三方面:抓意象在古典诗歌中,杨柳代表依依惜别之情,明月有离思之情,菊花象征不畏权贵、淡泊名利的精神,梧桐触发文人心底的悲凉,蝉是品行高洁的象征,鸿雁代指书信等等。如王维的《渭城曲》中有“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一句出现了“柳树”这个意向,那么我们就可以判断出本诗主要表达了诗人与朋友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感。欢迎大家观看我的新专栏文章,购买解锁后面重要内容。
5、菊花意象解析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线条被画家赋予精神内涵,在虚实、具象与抽象之间运用。早在南朝齐梁时期,谢赫就提出“骨法用笔,以线造型”,意为用丰富灵动的线条去表现形体和体积,使其贯穿“理”与“法”并抒发情感的功能。明代邹德中提出的“十八描”将线条的具体表现类型一一列举了出来,如:游丝描、柳叶描、钉头鼠尾描等等,这些线描方式将线的表达发挥的惟妙惟肖,不仅是在形式上,而且也体现出抽象意味下对线的表述,如:高深悠长、纤细柔软、遒劲有力。对于中国传统绘画来说,线能够对客观事物进行描绘,同时还能表达精神追求,在造型上脱离明暗、体积、块面的摹写,注重线对形态本身结构的刻画,追求其本质的存在,进而在意识上传达“澄怀味象”的心境。此外,线条还具有营造画面空间氛围的能力,通过粗细、虚实、长短、疏密等进行表现,如吴冠中的《春如线》用潇洒恣意、流畅自由、虚实相间的线呈现了意象之下的春季盎然,生机勃勃的味道。线条就像是具有律动的音符,在节奏中展现了其韵律之美。二十世纪初国内艺术家在大环境影响下,一方面汲取西方绘画中的表现手法与形式美感,另一方面将根植于自身的民族文化与外来优秀文化相结合,发展具有时代特色的民族文化艺术。民国女性画家不断在实践中丰富发展中国传统线条的表现力,崇尚不同表现风格的她们,对于线条的理解不同,在画布上线的运用与表述也不尽相同,但却不谋而合地在保持自身绘画风格时,在画面中融入带有东方气质的线条,渗透出特有的笔墨韵味,呈现出中西糅合之下对于线条表现的实践。首先,早践行“合中西于一体”艺术主张的潘玉良用生动自然、率性利落地线条将女人体的柔和自在表现得活灵活现,潇洒恣意。无论是油画还是白描速写,可以说线贯穿了她所描绘的女人体,运用单线去勾勒形体,顿挫有致而富有变化,自然地显露出东方绘画的精髓。在她的油画作品《菊花与女人体》中,整体色调温暖平静,女人体用凝练的线条所描绘,展现出柔软富有曲线的背部,在身体骨点之处线的虚实交代、背景的简练概括、轮廓线的深浅赋色以及节奏和韵律的娴熟把握都体现出画家对于线的运用。值得注意的是,在画面左上方红色桌布上摆着一瓶菊花,对于花瓶及菊花的描绘掺杂了潘玉良运用中国画中线的摹写,她先用大笔触交代出花朵及叶子的形状,再施以黑色细线对花瓣间的前后关系进行区别和勾勒,所采用的国画技法无不彰显着东方线条的韵味,通过对花的摹写,从侧面显露出东方女性自身所散发的自信坦然的气质。在《窗前女人体》中,潘玉良将东方线条与西方色彩的互融互补体现的淋漓尽致,用抽象概括的线条表现女性仰卧的姿态,尤其是对臀腿部位形体的夸张处理更显女性韵味。可以看出潘玉良未用写实的手法表现人体,她用褐色粗线条与白色细线条相结合对人物形体的远近虚实关系做了区分,一切都在线的安排下体现出节奏与韵律感,用寥寥数笔勾勒出女子慵懒地躺在床上,静享独我时光的氛围。除了油画作品,《俯首背立体》《侧卧女人背立体》等白描作品更是体现出了“中国意味”的线条。1937年陈独秀这样评价潘玉良的白描画:“以欧洲油画雕塑之神味入中国之白描,余称之曰新白描。”由此,她将线条中所蕴含的中国气质与精神进行凝练表达,用东方审美观念将中西绘画中线之优点结合的相得益彰,同时也充分展现了文化交融下线描的魅力。用典型的造型语言与自身情感融入裸体绘画创作中,在不断地实践与创新中形成她独特的绘画风格。与西方绘画所不同的是,潘玉良在画中添加了自己独特的线条——“新白描体”对女性形象进行刻画,尤其是线的勾勒,将形体夸张化,用带有装饰性的色彩去表现女性。可以看出潘玉良想要通过画中女性群体形象抒发内心观点,脱离世俗之下男性的审美观,在意识上她强调女性应有自己的想法,并且敢于建立自己的话语权和价值观。若与同时代的男性画家相比较,徐悲鸿、刘海粟所画群像传达的是对于家国情怀的抒发,那么潘玉良所传达给观者的是用女性的观看方式去描绘当下女性群体所处状况。在现实之下,所面临的困境与时代境遇使得女性形象更添生动真实,从而反映出大时代下女性对于自我的追寻以及在艺术世界畅游的渴望。与潘玉良有着相同坎坷人生经历的国外女画家弗里达,在画作中也展现出对线的理解,反映出个人生活与情感,使得观者更能体会她充满不幸与挫折的一生。结合潘玉良与弗里达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个人经历来分析,二者在创作中对线运用存在一些相似之处:一是线条在画面中不仅塑造形体还发挥了装饰作用。二是线条都具有各自民族文化性,传达出不同文化影响下女性形象以及对自我的观照与反思。不似之处是:潘玉良在画面中运用带有中国传统绘画意味的线条,发挥线条的写意性。而深受墨西哥文化影响的弗里达采用了象征主义的绘画风格,用线条的象征性去表达自我与情思。
6、菊花意象系列大全菊花既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也是四君子之一,菊花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象征着许多精神内涵,有着“花中隐士”之雅称。菊花进入文学作品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屈原在创作《离骚》之时曾写出过“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这样的佳句,通过菊花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纯洁高远。唐宋之时,咏菊诗词走向了高峰,几乎所有著名诗人、词人都写下过咏菊的作品,使菊花的文化意蕴得到发展并逐步定型。纵观中国历代的咏菊诗词,其形象之丰富,表现手法之多样,令人震撼。那古代文人眼中的菊花究竟是怎样的?菊花又有怎样的精神内涵呢?菊花外形特别,中心为筒状花,外围为舌状花,大小形状变化很大,原产于中国,在唐宋之时经朝鲜传至日本,于17世纪传至欧洲,深受外国人的喜爱。菊花有很强的观赏性和实用性,菊花观赏价值较高,常被人摆放于庭院之间,中医学认为部分菊花可供饮用,菊花有散风清热、平肝明目、抗肿瘤、抗菌等功能,菊花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经历了一个由实用到审美的发展历程。先秦时期,在屈原的带动下,菊花走进了文坛,受到文人的欢迎,被赋予了隐逸君子的形象。魏晋时期,归隐之风盛行,以陶渊明为代表的诗人为菊花注入了高洁、刚正的品格,奠定了中国赏菊文化的基础。清朝之时,蒲松龄的短篇小说《黄英》对菊花的君子品格进行了消解与改造,使菊花的隐士品格中兼容了市民文化的新内涵。菊花是中国的本土花朵,是一个古老的花卉品种,早在三千多年之前,它就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季秋之月,菊有黄华”记录了菊花之姿。战国时期,中医学发展,菊花药材的角色被载入了医药典籍,成为了入药之材。魏晋之时,建安文学兴起,隐逸之风盛行,菊花成为了为人们观赏的对象,一直到陶渊明出现后,菊花的隐逸、高洁意象才被正式确立。唐朝诗歌文学发展,菊花以纯粹的审美对象进入了文人和士大夫的视野当中,唐代文人以菊花为主角,创作了大量诗歌,共同构成了中国的赏菊文化。宋朝之时,国家重文轻武,文化艺术高速发展,四般闲事成为了文人追逐的生活方式,园艺技术进一步发展。菊花的栽培技术得到精进,菊花品类增多,赏菊、画菊、插花成为了文人日常的生活,菊花成为了寄托文人理想,表达感情的载体。菊花在文学作品中有几个公认的意象,例如隐士形象、高雅形象和勇者形象等。菊花历经千年,被文人赋予了许多新的内涵,其形象主要有四。一、隐者形象。菊花被人称之为花中隐士,有归隐、闲适、追求本真的意韵,东晋著名隐士陶渊明所创作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骑绝尘,成为了咏菊诗中的经典,被后人反复传唱。陶渊明将情景理趣融于一体,构建了一幅无拘无束的田间种菊图,为种菊赋予了自然、美好、闲适的意义,对后代隐士影响深远。菊花深受归隐之人所爱,其傲然不俗、坚贞不屈的品性与文人淡泊名利的品格相契合,有着超然洒脱之意。二、菊花代表坚贞与高洁。“凌寒不屈,迎霜而开”是菊花突出的特性,杜甫曾说“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讲述了自己的爱菊之情,赞颂了菊花的坚贞品格,李商隐也毫不吝啬自己的喜爱之意,赞颂了菊花的高洁形象。文人在赞颂菊花之时,不断的将菊花人格化,使得菊花成为了高尚人格的写照。三、菊花代表着离别之愁绪。离愁别绪是人类情感的表达方式之一,在古典诗歌中频繁出现。菊花是重阳之花,它代表着节日,也代表着重逢,苏轼、王维、秦观都曾借菊花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李清照在《醉花阴》中曾写道:“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形象的展露出了自己的相思之苦。四、菊花被誉为英雄,代表着勇者的豪情壮志。唐代之时,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写到“飒飒西风怨满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以托物言志的手法将菊花人格化,通过赞扬菊花顶风傲霜的生命活力,抒发了自身改变命运、迎难而上的勇者之气。南宋爱国诗人郑思肖在写画菊之时,也曾创作过“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样的佳句,通过菊花表达了个人不与世俗同流,不向侵略者低头的民族气节。综上所述,菊花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刻而广泛的理解,其内涵不仅体现在实用观赏价值上,也体现在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上,菊花与节日相关内涵丰富,雅俗共赏,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2008年之时,菊花还成为了北京奥运会装扮会场的主要花卉品种,工作人员在宣扬菊花精神的同时,也通过现代手段,将菊花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使其焕发出了新的光彩。随着中国菊花的外传,中国的菊花文化也逐步走向国门,走向世界,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和喜爱。
7、菊花意象象征从北宋中期开始,亡国灭种的威胁如同乌云一样,一直笼置在每一个宋人的心头,并且终于在南宋末年变成事实。这是分析宋人性格不可忽视的一个背景。事实上,在大宋王朝的大部分历史时期,宋人都生活在一种惴惴不安之中。越到后来,他们对未来的预期就越灰色和悲观。而这,就是宋人痴迷梅花、兰花、竹子、菊花这些幽雅冷静意象的原因。梅兰竹菊在宋代以后被称为“四君子”,成为中国文化中一种代表性的意象组合。分析这四种意象,我们会发现它们有一种共同的精神特点:梅在严寒中怒放,展现着严酷环境中的不屈;兰独处于幽谷之中,代表着寂寞中坚守情操;竹则未曾出土先有节,表达的是士人的自制和节操;菊花傲霜而开,残败犹抱霜枝,象征的同样是在逆境中的抗争。总结起来,这四种事物所表现的,其实都是对即将到来的严酷环境所做的一种心理准备,为在死亡、在被征服的威胁面前坚守气节而进行的自我精神动员。这是宋代士人独特的共同文化心理。宋代读书人普遍意识到,文明的深秋,甚至文明的冬天就要到了,霜雪将摧残中国的士人,于是士人们只好为此做精神上的准备、用梅兰竹菊的精神来“武装自己’”。因此,宋代士人的性格与唐代完全不同。唐代文人傲岸不逊,豪饮高歌,笑傲王侯,斗鸡走马,出塞入关,携妓交游,身上充满了充沛的活力和无忧无虑的乐观。他们是青春、自由和欢乐的。而宋人则在国家、个人命运的严重威胁下,变得敏感、脆弱和茫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