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历史简介(朱棣的简介及历史)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29 03:32:26 浏览
1、朱棣的简介及历史

1402年南京,43岁朱棣正往皇宫前进,突然有个人冲出来拦住他:“殿下先去祭陵,还是先去即位呢?。”朱棣一听,当下浑身一震,慌忙掉头。这一刻,朱棣正意气风发地骑着战马,缓缓地往皇宫方向前进,准备即位登基。此时,有双眼睛正暗中窥探他的动向,等待着朱棣的接近。突然,冲出一个人,跪在地上,挡住朱棣的去路。周围的侍卫见状纷纷拔出刀,随时准备挥刀砍下,来人却神色自若:“翰林编修杨荣,有一事想问殿下。”当时靖难之役刚结束,局势混乱,来人是敌是友都还不明确,杨荣这个举动可以说是危险至极。眼看着刀就要架在脖子上,可杨荣却一点也不害怕,他不慌不忙地说:“殿下是先去祭陵,还是先去即位呢?”(殿下先谒陵乎,先即位乎?)这句话犹如晴天霹雳,让朱棣一个激灵,瞬间惊醒!要知道,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的名义是“清君侧”,这是打着朱元璋制定的规矩,来借此显示自己起兵的合法性。岂料,建文帝自焚失踪,为了国家大计,他“只好”接下皇位。为了彰显自己得位之正,也为了体现自己孝顺,于情于理,朱棣都应该先去祭拜朱元璋,再行即位。1360年,朱元璋打天下时大的危机,莫过于陈友谅率领60万大军来袭,稍微一个策略有误,可能就会全盘皆失。关键时刻,刘伯温分析判断,建议朱元璋各个击破:先集中兵力对抗陈友谅,再回过头来消灭张士诚。这才让朱元璋统一南方,建立大明。而杨荣此刻的提醒,好比刘伯温的策略,正好挽救了朱棣的失误。他分析出朱棣的心理,判断了朱棣的居心,冒着生命危险及时劝谏朱棣,阻止朱棣酿成大错。而另一方面,他也精明地替自己的出场,在朱棣心中创造了难以忘怀的印象。于是,朱棣立刻掉头去明孝陵。并在他即位后,立即将杨荣招入内阁,成为年纪小的内阁成员。与其他内阁成员相比,解缙的才华、杨士奇的政务能力,都是杨荣无法比拟的,可朱棣偏偏对他很是宠爱。朱棣的脾气不好,在与大臣商量国事时,如果迟迟不能定下决策,朱棣往往会动怒。但只要杨荣一到场,朱棣马上怒气消散,事情也能有个结果。(帝威严,与诸大臣议事未决,或至发怒。荣至,辄为霁颜,事亦遂决。)像是有一次,朱棣读《千字文》,将“天地玄黄”念成了“天地玄红”。但杨荣没有立即出声指正,等到朱棣自己感觉不太对劲,开口询问他。杨荣才委婉地说:“小时候读过,似乎是“天地玄黄”,但是不太记得了。”朱棣因此发现了自己的错误,也有了台阶下。这个劝谏的艺术与机敏,也让杨荣成为了“三杨”中一个不曾受到朱棣责罚下狱的人。然而,这些都不是杨荣厉害的能力。杨士奇曾公开承认,杨荣作为一个文官,能在军务上有如此造诣,自己自愧不如。一天晚上,朱棣突然收到急报,宁夏被蒙古军包围,朱棣紧急召集内阁,可其他人都已经回府,只剩下杨荣。朱棣将奏报拿给他看,着急地想听听杨荣有什么对策。谁知杨荣却从容不迫说:“陛下再等等,宁夏晚点就会有第二份奏报送到。”朱棣一脸疑惑,杨荣不疾不徐地解释:“宁夏城墙坚固,士兵们也经验丰富,一定可以抵挡外敌。这份奏报已经发出十多天了,想必宁夏已经解围了。”到了半夜,朱棣果然收到解围奏报,他大叹说:“杨荣也预测地太准确了!”自此,朱棣对杨荣更加信任,经常将军务交给他处理,并在每一次出征时,让杨荣随同。杨荣不仅运用能谋善断的能力,帮助大军与蒙古作战,更重要的是朱棣征讨打仗,印信不方便一直放在身上,就交给杨荣保管。军中的任何奏章及诏书,都必须经过杨荣的审核,才能够发出。此时的杨荣,常年当在朱棣身旁,几乎就是私人秘书了。而就是凭借着这份信任与权力,在朱棣逝世榆木川时,为防止军心不稳,杨荣密不发丧,交代朱棣的饮食如常端送。同时收集军中的锡器,烧熔后做成一个大桶,将朱棣的遗体密封在里面。接着,他策马奔驰向远在南京的太子朱高炽,传达朱棣驾崩的消息,顺利辅佐朱高炽登基即位。由于杨荣的当机立断、果断行事,这才让局势安稳,没有丝毫地混乱。【乔安看历史】杨荣在朱高炽即位后,又先后辅佐了明宣宗、明英宗,成为历经五朝重臣。1440年,杨荣回乡扫墓,在返回京城途中病逝,享年70岁。杨荣生病时,家人劝他病好再走,他却说:“君命不能稽留。”杨荣在建文时期,只是默默无闻的编修官。靠着自己的一次冒险,成为了朱棣朝前的内阁大臣。又靠着自己的谋略与判断,赢得了朱棣的信任与器重。而他回报给朱棣的,就是终其一生、尽心尽力地辅佐君王,忠心耿耿,丝毫不敢懈怠。这对君臣的双向奔赴,终成就了永乐盛世, 也在厚重的历史中,留下一段佳话。关注我@乔安看历史,带你在一页页历史中,悟人生智慧。#朱棣历史简介#

2、朱棣真实简介

朱棣(明成祖)和康熙(清圣祖)都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皇帝,他们在各自的时代做出了很多重要的贡献。由于时代背景和治理方式的不同,很难简单地将他们进行比较,以下是一些关于他们的主要贡献和成就的简要介绍:朱棣(明成祖):朱棣在宣德年间推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如减轻赋税、整顿官吏、规范礼制等,使得明朝得以重新恢复元朝之前的繁荣。朱棣进行了多次北伐,将明朝的版图扩张到了今天的中国境内,巩固了明朝的统治地位。朱棣在建造紫禁城、永乐大钟、永乐大典等方面都有重要的贡献,他的宫廷文化和建筑风格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康熙(清圣祖):康熙进行了多次的西征和南巡,巩固了清朝的统治地位,并将版图扩张到今天的中国境内,使得清朝的疆域达到了大。康熙进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政治和经济改革,如废除了科举制度中的一些弊端、实行了土地赋税制度等,使得清朝的政治和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康熙重视文化教育,大力支持书院教育和科技创新,他本人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化人物,留下了许多重要的文学作品和诗词。总的来说,朱棣和康熙都是伟大的皇帝,他们各自在自己的时代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难以简单进行比较。#朱棣历史简介#

3、朱棣历史讲解

真的要谋反了,朱棣的心情也是相当复杂的,从王莽篡汉起,中国历史上成功的篡位者有十几个,失败的只会更多。成功了当然要毁灭证据,把自己吹捧成替天行道的明君,但失败了会很惨,死的不仅是自己,还有身边的亲人以及宗族。——《大明奠基人朱棣(全二册)》

4、历史中的朱棣

1402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赶跑了朱允炆,进入南京城后,看到了朱允炆的儿子朱文圭。他犹豫不决,一时间不知道如何下手,杀了太过阴狠,不杀又是一个祸患。突然计上心来,想到了一个绝好的主意。建文帝改革祖父的政策,推行宽政、惩治宦官等措施,明朝局势逐渐改良,称为建文新政。为消除藩王势力,建文帝采纳黄子澄、齐泰、方孝孺等大臣建议,积极推行削藩政策,先后废除五个藩王,准备对实力强大的燕王朱棣动手。为了保全自己并实现篡位野心,朱棣采纳了姚广孝的意见。1399年7月,他果断发动兵变,开启了著名的靖难之役。这场战争历经三年,朱棣逐步改变了战场局势,成功越过长江,逐渐逼近南京。得知朱棣兵临城下的消息,建文帝惊恐不已,城内的将领纷纷准备投降。到了1402年6月13日,朱棣抵达南京城外,守军毫无抵抗即开城门归附。靖难之役落幕,朱棣战胜登基,建立了南京政权,即明成祖。公元1402年,朱棣经过靖难之役成功篡夺了皇位后,他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却下落不明,朱棣不顾一切,决心铲除所有忠于朱允炆的势力,如书生方孝孺等。对于其哥哥朱标的儿子建文帝,朱棣致使其下落不明。那么对于朱标的其他家族成员,朱棣是如何对待的呢?朱标是明太祖朱元璋与马皇后的第一个儿子,受宠无比,被立为弘太子。他为人宽厚,待兄弟们亲切。每当兄弟们犯错,被朱元璋训斥时,朱标总是设法替他们求情。可惜,朱标英年早逝,否则,朱棣篡位的可能性极小。朱棣登基后,废除了朱标孝康皇帝的尊号,但仍尊他为文皇太子。朱标的儿子们随之遭受厄运。吴王朱允熥原本在南京,后被降为广泽王,又被贬为庶人囚禁在凤阳,不久暴毙。而建文帝的母亲吕太后也是同样的遭遇,吕太后是明朝第一位皇太后,在朱永文登基后,碍于吕后的地位,朱棣对她颇为敬重。在攻占金川门之际,朱棣还将其迎至军营,尊称皇嫂,并向她诉说起兵乃是迫不得已。然而,当她重回宫中,却见满目疮痍,皇宫内熊熊大火,不知她的内心应有多少悲凉。随后,吕太后的身份被剥夺,成为了一名太子妃。吕氏与其子朱允熙居于易文林,不幸遭遇大火,时年十六的朱氏之女惨死火海。吕氏的下落成谜,或许也是命丧大火。此外,朱标共有四个女儿,其中二女儿一轮郡主于永乐十五年下嫁,三女儿的资料无法查证,而四女儿南平郡主终身未嫁,于永乐十年离世。那么对于朱允炆的妻儿朱棣又是如何对待的呢?回到建文帝朱允炆这边,当时南京沦陷之际,建文帝朱允炆纵火焚皇宫,乔装僧人逃跑,后来失踪。另一种说法是他在火中丧生。由于不确定建文帝是否真的死于自焚,朱棣在随后多年派人暗中追查,却始终未得确切消息。建文帝消失之后,马皇后及两位皇子朱文奎、朱文圭的命运引起众人关注。那么,朱棣对待朱允炆家室的态度又是如何呢?马皇后的原名未知,是马泉之女。公元1395年入宫,后被册封为皇太孙妃。她与建文帝育有两个儿子:朱文奎和朱文圭。史书对朱文圭生平的记载相当简略,关于他结局的描述也各执己见。有人认为他死于乱军,有人说他自焚而死,还有人称他跟随父亲逃亡。然而,这些说法都因缺乏充分证据而无法使人信服。南京沦陷时,建文帝次子朱文圭仅三岁,对时局变化和父母命运一无所知。对朱棣而言,直接处死朱文圭无疑是简便的方法,一劳永逸地解除隐患。但这样做将招致舆论谴责,损害其努力塑造的仁慈君主形象。经过慎重考虑,朱棣并未杀死朱文圭,而是将他送至中都。凤阳卷锦记载,两岁的朱文圭被送入凤阳广安宫,除严格限制人身自由外,衣食起居均有专人照顾,规格相当高。然而,监管他的人严格遵守皇帝命令,不与他多言,更别谈教导知识。朱文圭在四面墙壁与世隔绝的环境中度过了五十五年,逐渐成为一个不识字且智力低下的人。正当世人渐忘朱文圭,认为他将在囚禁中终老时,仁厚的明英宗一纸诏令让他重获自由。这发生在天顺元年(1457年)。明英宗不仅允许他在凤阳定居、自由出入婚娶,还赐给他二十名仆人照顾起居。明世娟一百十五中记载:“文圭贞节备优,享年五十七。未几卒。”朱文圭死后,按照普通百姓标准下葬。直至南明弘光时,才追谥他为闰怀王,然而这不过是后话罢了。作者:三摩地参考文献:《明史稿》

5、朱棣历史纪录片

1424年,朱棣驾崩,太监对内阁杨荣说:"咱们秘不发丧,用锡融成一口大棺材,将陛下的遗体装进去,每日照例进餐、请安,陛下的车帘不要拉开。"朱棣是个好战之人,朱棣曾五次率军出征威慑蒙古人,让他们无法,也不敢再次踏足南方。公元1424年,朱棣开始了他的第5次北方之行,这一年,朱棣64岁,他的身体已经开始大打折扣,早已大不如从前那么勇猛。朱棣于大草原中长途跋涉,仅得数次小胜,未见蒙古鞑靼酋长阿鲁台的身影,只得撤兵归朝。按照《明太宗实录》上的说法,朱棣临终前,杨荣、金幼孜商量了一下,回到京之后将所有的国家军事事务都托付给朱高炽。朱高炽是一个喜静厌动的人,再加上身体太过臃肿,走路都需要两名太监搀扶,走路也是一瘸一拐的,所以作为一个好战的人,朱棣很不待见这个儿子。但是在治国上,朱高炽为人稳重,处事有分寸,是治国的能手,把国家交给他也很放心。可谁曾想,还未进京,朱棣便先一步病逝了,自然也谈不上什么颐养天年了。跟着去打仗的太监都是一脸懵逼,不知如何是好,当即暗中向朱棣身边的大学士杨荣、金幼孜等人禀告,商议如何应对。在古时候,帝王死亡可是大事,既要权力的平稳过渡,又要防止有人借此机会造反,特别是朱棣这种半路夭折的,那下任帝王登基就多了许多不确定性。更重要的是,那时候军队还在边陲,若是皇上驾崩的事情传出去,必然会引起兵荒马乱。一旦朱棣驾崩,蒙古三部必然会倾巢而出,朱棣手下众多蒙古兵将会借此机会造反,那明军自然就会损失惨重。就在这时,杨荣、金幼孜两位大臣走上前来,暗中商讨,终定下了一个计划。几人决定将朱棣已经驾崩的消息完全封锁起来,秘密将朱棣按照皇室礼仪安置好之后,一切都照常进行。可是,那时候正是7月中旬,酷暑难耐,从玉穆河到京城快也要十二日,朱棣的尸体很容易传出腐臭味,这样一来就露馅了。终,杨荣、金幼孜两人出了个主意,把所有士兵身上的“锡”都没收了,用锡制成装朱棣遗体的器皿。明朝时期,锡器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很多用锡制成的罐子都可以将茶叶与外界隔离开来,这样就不会影响到茶叶的味道。杨荣和金幼孜也是这么想的,于是他们收起了士兵的锡制器具,熔炼成了一口棺材,将朱棣的遗体装进了棺材之中,又将锡制的棺材放入了皇上的车驾之中,他们会在清晨和傍晚的时候为朱棣送上一顿丰盛的饭菜,并向皇上问好。此举为的就是向外界证明朱棣还“活着”,让别人不会起疑心。与此同时,杨荣快马加鞭赶回京城,与太子朱高炽商量接下来的事宜。朱高炽得到消息后,立刻派遣其子朱瞻基参加葬礼,在众臣的精心布置下,朱高炽成功登上了皇位。也多亏了杨荣、金幼孜两人的英明决策,才避免了大明内乱的发生。要知道,虽说朱棣早已立长子朱高炽为储君,但是朱棣次子朱高煦多年来作战英勇,在军中颇有声望,又多次在关键时候出手相助,所以朱棣对这个儿子颇有好感。在靖难之役期间,朱棣不止一次地提示过朱高煦:“皇子体虚,尔需刻勤。”言外之意便是:皇子身子弱,将江山托付于他,朕实在不放心,你若做得好,自然会将江山拱手相让。自从被他的父亲赏识,朱高煦就越发地勤奋,立下了无数的战功。靖难胜利,朱棣登基,但是对于在册封太子的人选上却是举棋不定,朱高炽在朝堂之上可以说是众望所归,再加上他是太祖陛下朱元璋亲自钦定的燕王世子,这对于当时的封建时代来说,名正言顺实在是太重要了。而朱高煦和朱棣有几分相似,都是英姿飒爽,在靖难之战中也是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朱棣更喜欢这个孩子。但由于明代的内阁制与汉族封建时代的“长幼之分”对皇帝产生了一定的限制,所以朱棣终还是钦定朱高炽做了皇储。不过,朱高煦却没有就此放弃,他拒绝了藩地就任,而是在京城里等待时机。幸亏杨士奇与徐皇后劝朱棣削去了朱高煦的亲兵,逼他封藩乐安,这才让这场斗争暂时平息下来。如果朱棣驾崩的事情传回了边关,那么朱高煦必然会举军冒险,到那时必然会引起一场混乱。参考素材:《明史卷》《明太宗实录》

6、远哥讲历史朱棣

大明王朝16帝之明成祖永乐大帝朱棣(连载篇)在中国大一统的历史时期,藩王造反成功并夺得帝位的只有明成祖朱棣一人。虽然是谋权篡位,并不光彩,但后世普遍评价其能得大帝之位,功绩堪比秦皇汉武。其42岁登基称帝并开创的永乐盛世,当之无愧地被称为世界第一大国。在朱棣造反过程中,有一人不得不提,他是靖难之变的主要策划者和推动者,这个人就是被后世称为黑衣宰相的道衍和尚姚广孝。在分封功臣时,姚广孝一不要官,二不要钱,三不要美女,他的愿望很简单,一展平生之所学,只为造反而造反,他以和尚的身份游走于朝堂和佛堂。在明朝文臣配享太庙的名单中,仅有姚广孝一人。1403年,朱棣为造福万世,命内阁首辅谢晋等主持编撰一部集中国古代典籍于大成的类书。参与编写的文人名士超过2000名,耗时五年完成,后亲自撰写序言,并赐名永乐大典。全书共计22937卷,11095册,约3.7亿字,被公认为世界有史以来大的百科全书,比18世纪中叶的大英百科全书还要早300多年,堪称世界文化遗产的珍品。1405年,朱棣派遣三宝太监郑和为正使,率水手官兵两万七千余人,船只200余艘,先后六次远航西洋,途经访问了亚洲、非洲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船队规模之大、体量之巨、人数之多、航行范围之广,是前所未有的,同时也比西方大航海时代早了半个多世纪。在远航感召之下,海外诸国纷纷前来朝贡,明朝的朝贡体系也达到了巅峰,大明帝国的声威远播海外。1420年,耗时14年的北京紫禁城竣工。次年,朱棣迁都北京,有效地巩固了其对北方地区的统治,使明王朝进一步强化对漠北、关外的控制力和影响力,为子孙后代开创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责任和骨气。1410年,明成祖为消除边患,先后五次亲征漠北,对北元残余势力造成了较大的打击和削弱。1424年。22年的大明王朝第三位永乐帝朱棣,在亲征漠北返京途中,病逝于榆木川,走完了他戎马生涯的传奇人生,时年65岁。你是如何看待永乐大帝的一生呢?

7、朱棣历史

铁铉,一个忠诚勇敢的将领,他在面对朱棣的进攻时展现出了顽强的抵抗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尽管终没有守住济南城,但他的英勇事迹却深深地烙印在历史中。当时,朱棣起兵造反,声势浩大,一时间众叛亲离。面对朱棣驰而来的铁骑,铁铉决定以城墙为防线,坚守济南城,与朱棣决一死战。朱棣了解济南城的坚固程度,他知道要攻下这座城池并非易事。因此,他采取了围而不打的策略,用箭射入城内一封劝降书,试图动摇铁铉的决心。铁铉拿到劝降书后,假意诈降,邀请朱棣进入城中商议归降之事。然而,铁铉却设下埋伏,当朱棣进入城门时,闸门突然松动,差点夺去了他的性命。幸好有一个机警的将领及时喊出警告,朱棣险而未陷。铁铉见诈降失败,便效仿朱棣的手法,用箭射出一封书信。朱棣打开一看,竟然是《周公辅成王论》,这是在侧面讽刺朱棣不应起兵造反。朱棣愤怒地撕碎了书信,誓言要亲手处死铁铉。随后,朱棣调集火器重炮,准备彻底摧毁济南城。城中守军被炮火压制,朱棣得意洋洋。然而,突然间炮火停止了,朱棣前去查看,才发现铁铉以一种巧妙的方法让所有火器都哑火。朱棣来到城前,惊讶地看到城头上挂满了他父亲朱元璋的牌位和画像。这一招让朱棣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朱棣知道,如果继续攻击济南城,毁坏朱元璋的牌位,将会饮恨于众人。朱棣只得选择绕过济南,南下攻占京师,自立为帝,成为永乐大帝。朱棣成为帝王后,再次北上,复攻济南城。此时的济南城已经失去了外援,兵力悬殊太大,终被攻陷。铁铉被活捉,押往京师。在朝堂上,朱棣试图利诱铁铉归降,并保全他的性命。然而,铁铉义正言辞地指责朱棣是乱臣贼子,受尽了朱棣的凌辱和酷刑,却依然不肯屈服。朱棣怒不可遏,割下了铁铉的舌头、耳朵和鼻子。后,朱棣决定用油锅处决铁铉。然而,在铁铉被投入油锅後,油锅竟然发生了意外,热油飞溅,将太监们烫伤。这让朱棣意识到,铁铉是一个真正坚强无畏的汉子。铁铉忠心耿耿,年仅37岁就英勇殉国。后来,为了纪念他的忠诚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人们在济南修建了铁公祠,将他奉为城神。至今,铁公祠矗立在大明湖边,让人们铭记着那段悲壮的历史。铁铉的一生,充满了忠诚、勇气和牺牲精神。他留下了一个永恒的传说,成为济南城的英雄,永远被后人所崇敬和景仰。 ↑点击右上角头像关注小编,定时更新历史事件。素材来源于网络,如侵联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