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河水长又长,名称来历渊何方?——揭开感恩县名称来历千年奥秘 今天收到东方市感城镇麦名孔同学拍的感恩河图片。地点,大约在感城桥上游一公里处。因此,我来说段感恩河名称来历的千古秘闻。由西汉九龙县重置并更名感恩县,是在隋大业三年,由境内有感恩水而得邑名。那此水为何曰感恩水,感谁的恩?因何事而感的恩?又是何年何月感的恩?史志湮没无闻,至今无以定论。正史引用的说法,是清代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顾说“感劳山,县北十里(应为县东十里),山南有平坡,相传大军平黎曾至此,乡人感其德而劳之,因名。山之阴感恩水出焉,隋以水名县。”“隋以水名县”顾此话没错,但论点以乡民感大军平黎却缺具体论据。因为顾说“太平营平黎”,可海南岛西早的平黎获胜且留下史证的记录就是在北宋大观年间置的“镇州”(今东河镇),元朝平黎后也在此留下了虞山摩崖石刻可佐证。感恩县是在隋立县啊,隋之前,史志没平黎记载,且“黎歧”一词自唐才有此名称。顾的观点,不仅时间对不上,更缺乏正史的有力依据。故,将清人顾祖禹的感恩水和感恩县的来历作官方标注,至少是不严谨的。那么,感恩水名称到底缘何而得名?我以为,必须要跳出,唐宋以后,汉军平黎的思维框架,而从隋唐之前海南岛古骆越族人,早在感恩平原,近海捕捞与耕读传家生存环境与历史氛围去揣测感恩名称来历的历史意义。从西汉路伏波将军平岛之前,至少南越国时期,海南岛西大沿海冲击现感恩平原上,几条入海口的江河边,如北起昌化江、北黎河、通天河、板桥溪、感恩河至现今归乐东管辖佛罗镇边白沙河与乐罗村边望楼河,就有了商埠码头且与合浦等地通航。从史志记载与感恩平原出土的文物及遗址来看,从西汉上溯至新石器时代约近五千年左右,古老的骆越族,应该是早在感恩平原的先民。他们创造了丰富的海洋与农耕文化并形成墟市。虽然没有文字记载,但西汉海上丝绸之路合浦母港,怎么会有那么多从海南岛运送出来的玳瑁、葛布等土特产品而被《汉书》记录?如果没有码头与繁华的墟市,汉武帝吞并海岛设珠崖与儋耳两郡并在昌化江与感恩河入海口边置“至来”与“九龙”两县?如果在没有人居住的地方设县?县衙管谁?因此,可证,至来与九龙县在西汉并入之前,就一直是古骆越人的地盘中心。如果我们从空中俯瞰,以俄显岭(九龙山)为高山峰的中心,其西北与东南两脉奔腾山势,似乎就是大鹏展翅的两把大翼,将感恩平原拥入怀中。这份独特的堪舆,正是立两县衙门之地理依据。而,感恩河作为东方市境内大的一条河,全程60多公里。此河,古称雨龙江,发源于境内东部小黎母山汇聚诸沟派而成岭洞溪水。其上游十余里,蜿蜒七曲,故《感恩县志》曰:七曲龙江。七曲溪,湍激山下穿洞而出,势甚急稍宽阔,曰滩吓溪。越此西流二里许曰牙近溪,中有潭,潭深莫测,鱼鳌甚多。又西南流二十余里,再成一潭,长三里许曰长潭。潭下流两岸,巨石横亘如壩,惟中间一径通流。暴雨水涨时,溢石而过,水飞瀑布,声势如雷公,滩流里许,江中顽石错互鼎立,各为三足石。从此而下又有一潭曰山猪潭,西流四里许即龙潭。又西南流十余里至石头壑,疑旧志“仙槎石”。即此下此十余里中水势宽平,民多树栅,畚土决水造风车引以灌田。该处即为感恩水亦曰城东河。由此,西北流二里许入县门港。清康熙版沿旧志而载《感恩县志》这条史料很丰富很重要,且隐匿着感恩水名称来历的千年奥秘。有什么历史奥秘?下期再叙。
2、东方县旅游景点四川甘孜九龙县历史沿革西汉元封元年(前110年),置九龙县,隶属儋耳郡。县治所在县南九龙山下,即今东方黎族自治县感恩镇入学村北,地处平原,毗邻昌感河海口。西汉始元五年(前82年),废儋耳郡后,九龙县隶属珠崖郡。西汉初元三年(前46年),废珠崖郡,入朱卢县,属合浦郡。九龙县辖区约为今东方黎族自治县境。解放后,隶属西康省甘孜藏族自治州,1955年西康省撤消,并入四川省,改属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
3、东方第一县简介题记: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开设 网络话题序文位于海南岛岛西的东方市,是海岛旅游还未经雕成的一块翡翠珍珠。从昌化江东南至感恩河西北岸,那一域五指山西南山麓下至南海的冲击盆地上,自古就是海南海洋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汉代之前由骆越先民开拓的“北黎”港,就是西汉古海上丝绸之路母港合浦的子港,也是南海早的疍家渔业中心。其四更镇荣村北面的付龙园,更是海南省已发现的大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遗址分三层,上层为南北朝,中层为汉代文化层,下层发现的贝壳、夹砂陶片、磨制石器和动物骨骼等新石器文物,足可佐证,居住在海边这些原始人类,是中华民族早的闯海祖先。以昌感沿海平原“付龙园”遗址为核心,包括原属感恩现归昌江“皇帝洞”等近十原始人类遗址,映衬了东方,是海南岛原始人类文明的主要摇篮地之一,是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海港物质集散地与商埠码头的发源地。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并岭南海南岛上设儋耳与珠崖两郡,在感恩河出海口的九龙山设九龙县归属珠崖郡,从此,拉开了中原王朝将这一山呼海应之域实施“王化”教育的典范之地。隋朝改九龙为感恩县,北宋大观年在俄贤岭下中方村置镇州,成为海岛的政治文化中心,成功将美孚黎族王化成样板,成为海南黎族“三月三”发源地。其镇州贡院设科考,让昌化江畔赤坎村的符确,曾追随苏东坡半年的学生成功考上解元,后进士及第,成为海南岛上首位进士而光辉青史。唐宋时期,随着黄流的莺歌海盐田大开发,岛西南的政治经济中心逐渐从感恩河自白沙河直到宁远河畔水南村置振州(宋改崖州)后,唐宋时期的宰相韩瑗、崔元琮、卢多逊、丁谓、赵鼎及胡铨等名臣者南贬崖州,东方便成海南琼崖古西道的必经之地。从北黎港下船后经十所村、过新龙镇至感恩县驿站百余里路下,太多的文人墨客与谪臣贬官与流寓的商贾达人,吟诗作对,抒情咏志的人文轶事,都淹没在东方的乡间田野上,成为绝响!明清时期,由县吏及乡贤吟诵出来的“感恩八景”,更成为岛西一块璀璨夺目的明珠。“天马扦云”“大雅返照”“龙江渔钓”“碧沙回流”“东臬玩月”“西楼听潮”“南郭春畴”“疍村烟雨”及“汉伏波井”“鱼鳞洲”“四宜亭”等人文名胜,被渲染成为岛西一块人文祥瑞的风水宝地。我们来看,原归感恩县管辖今佛罗丹村人,清代廪生石清一首诗《九龙八景合赋一章》,如何将东方的这块人文名胜浓缩成为古时文人墨客网红打卡地。诗曰:大雅巍峨回不群,碧沙如带影如鳞。数峰奔逐来天马,一望云烟绕蛋民。东出城门寒月皎,西登阁楼海潮新。龙江渔父绕歌罢,又听南郊庆早春。可惜的是,古感恩县今东方市这一域形胜拱聚之地,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纳入海南文化的主体,而被渐渐地有点淡忘,至今。以致于,当代文化大家郭沫若于1962年2月9日,沿古琼崖西道从海口至三亚,途经东方县特吟《东方县途中占》诗一首曰:路直如驰道,行车欲上天。万山争送别,含笑点头连。郭沫若的诗与考伏波井的人文,虽已逝半个多世纪,然,却激起了我的兴趣。缘分的使然,让我对东方的人文忽然有了一份责任。挖掘并讴歌,华夏文明陨落在东方田野上的人文,便成为我这样年过花甲的一介布衣,为海南文化竭尽后一份绵薄之力。故,从今始,将行走岛西并在网络上为东方市这个古称为“僻处海隅”的弹丸小邑,撰文摇旗,特为记以述之序矣。#东方县简介#
4、东方县的县城东方市,海南省辖县级市,位于海南岛西部东方市历史悠久,是千年古县。东方市市名因原来东方小县政府驻地东方村而得名。
5、海南东方县海南行政区域历经多次调整。你是否知道,自1950年以来,海南经历了大规模的行政区域调整?在1959年,国家批准将海南行政区域调整为1个市、9个县和1个办事处。这次调整对于了解海南岛的历史地理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它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海南的地理结构和人文风俗。让我们来看看具体的变化:琼山县被撤销,并将其行政区域全部划归海口市;琼东县、万宁县、乐会县3个县的行政建置被合并,设立琼海县(现在琼海市);定安县、屯昌县2个县的行政建置被合并,设立定昌县;临高县被划归澄迈县;大县被划归儋县(现在的儋州市);昌感县(现在昌江县)被划归东方县;白沙县的行政区域分别划归东方县和琼中县;保亭县、陵水县2个县的行政建置被合并,成立崖县(现在的三亚市),文昌县和乐东县的行政建置得以保留。从这次大规模调整行政区域的实践中可以看出,结合海南岛各地的地理地貌特点,有不少值得肯定的历史地理考量,例如海口与琼山的合并;三亚与保亭陵水的合并,白沙县的分拆等等。这些调整从地理经济的角度看有其必然性,而保留文昌和乐东的行政建制则深层次的原因也值得我们去深度调研,或许能从中发现一些历史地理的秘密。这次行政调整或许为将来海南自贸港全岛一体化经营开发提供了借鉴,虽然后来重新拆分演变成现在的样子,但随着全岛一体化经济的发展,相信1959年的行政区域调整能给后人留下一些启发。随着海南自贸港开发不断深入,1959年的海南行政区划变动的经验和做法应该受到大家的关注和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