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子贡简介(论语第几篇讲子贡)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29 04:49:44 浏览
1、论语第几篇讲子贡

《论语学习笔记》原宪(14)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子贡疑问,管仲非仁者。理由,桓公(就是公子小白)杀了管仲所辅佐的公子纠,管仲不能为子纠而死,反而辅佐桓公,这能算是仁人吗?子贡是夫子弟子中外交才能比较高,个人也比较有钱的一个。外交可不是一般人都能干的重要工作,因为他关乎整个国家的形象地位,代表着整个国家的利益,对个人的应变能力要求的高。所以他提出管仲不仁,这在当时恐怕很有代表性。管仲当时辅佐的是公子纠,鲍叔牙辅佐的是公子小白,就是这里说的齐桓公。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因为争夺继承权,管仲差点一箭射死小白。虽然后来公子纠死了,但是从这里我们就应该看出管仲之勇,绝不在一般武将之下!鲍叔牙的仁也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这虽然是后话,但是我们也要细心去体会。孔子曾说他死之后,子夏会越来越好,子贡会走下坡路。因为子夏跟比自己贤德的人走的很近,子贡喜欢跟不如自己的人在一起。斯言诚哉!!孔子说,管仲相桓公,给齐桓公做了宰相,使桓公成了诸侯的盟主,霸诸侯,率领诸侯,尊重周天子,一正天下,使天下安定,不受夷狄入侵,民到于今仍受管仲的恩赐。微管仲,如果没有管仲,我们中国人都要变成披发于左扣衣襟的夷狄了。管仲岂像匹夫匹妇那样普通人,为坚守一种信用,自缢于沟渎之处,而无功绩为人所知。这段文字很重要!管仲在世的时候,大概这是他高的成就;管仲去世之后,大概留给我们宝贵的财富就是管子这部典籍了。一言可以兴邦,一人可以定国!出家人还杀生吗?出家人不杀生,杀生是为了放生,杀日本鬼子就是为了给中国人,给日本爱好和平的人民放生!齐桓公也真了不起,他居然能不报一箭之仇,而且还重用了管仲!当然鲍叔牙功不可没,一直默默的站在身后,当无名英雄,真是仁者中的仁者!管仲的功绩在于维持天下安定局面,维护以人伦为主的中华文化,不使沦为非礼非义的夷狄,天下后世人民皆受其赐,所以不害其为仁人,这是孔子以大公立论。微管仲,要是没有管仲,则君不君,臣不臣,皆为夷狄也。召忽之死怎么能和管仲相比呢?当然和那些贪生怕死,背君事仇的鼠窃狗盗之徒比起来,召忽确实也很值得世人称道啊!#论语子贡简介#

2、论语子贡性格特点

“友”朋“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摘自《论语·颜渊篇》(转载)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3、论语子贡叫什么名字

☀️Day21?了《论语》中的一个真正的贵族,蘧伯玉老先生。据说孔子的学生子贡是他的外孙。?外公对自己不依不饶,每日进步,那么,这个外孙怎么样呢?这个外孙还真的不简单。他那时候可是中国的首富,可以说是“富可敌国”。甚至还有一个成语是来自于他的,这个成语是:分庭抗礼。?这个分庭抗礼的意思是,子贡去各个诸侯国游说这些国君的时候,这些国君对于子贡是什么样呢?是“分庭抗礼”。?宾主相见,分站在庭院的两边,相对行礼。你要知道,一般的士大夫见国君,都是君主在上,士大夫在下,是上下有等级之礼的。那么什么叫“抗礼”呢?“抗”就是平等,“抗礼”就是没有等级的平等之礼。什么叫“分庭”呢?这个庭也不再是国君的朝廷了,而是把这个庭一份两半,我在一边你在一边,咱们宾主相见,平等相见。?可见,子贡当时很有钱啊。因为有钱,所以国君对他那可是特别的礼遇呀。?不过,子贡这样富贵的出身也让他闹出过笑话。?说是,子贡有一个同学叫原宪,穷得连糟糠都吃不饱,隐居在简陋的小巷子里。但是原宪虽然这样,还能自得其乐弹琴唱歌。子贡来拜见他,高头大马,一身华贵。?可是,原宪住的贫民窟的这个窄巷子过不去子贡的大马车,子贡只好下车步行,到原宪的家敲原宪的柴门。看见同学原宪这个样子就很惊讶,不小心就说了句错话:“哎呀!先生是得了什么病吗?”?原宪一听就不高兴了。原宪回答:“无财谓之贫,学而不能行谓之病。今宪贫也,非病也。”意思是,没有财富的人只不过是贫困而已,可是假如一个人学道不能践行,只是空谈一些道理,这才是病。我这是贫穷,不是病啊。?他这个意思你明白吗?实际上也是在暗示你子贡讲了一大堆空道理,可是你真的像我这样在践行吗?我看你才有病呢!?据说,后来子贡终身都以这次失言为耻。

4、论语子贡介绍

读《论语》6.30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译文:子贡说,有人能够广为施舍,接济众人,这人怎么样?可以算仁吗?夫子说,岂止是仁人,圣人也一定是,尧舜都难于完全做到!仁人,自己想有的也会成全别人能有,自己想实现的也会成全别人实现;能够从近取譬如,可以说是为仁的好方法。体会: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不需高谈阔论,多么纯朴亲切,这就是千百年来孔子之仁深入人心的关键所在。附:小诗·读《论语》6·30博施济众岂唯仁,境界崇高圣可称。己立当知亦人立,情同切忌莫独尊。仁言光亮非悬月,室曰豪华易入门。我欲仁兮仁且至,近由取譬至为真。#论语子贡简介#

5、论语子贡经典语录

《论语,先进》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孔子说:“颜回的道德学问差不多了吧,可他常常贫穷。子贡没有经过允许去经商,猜测行情常常猜中。”孔子和颜回学问道德没说的,但很穷。颜回英年早逝,孔子若不是南宫敬叔资助,他不可能成为万世师表。子贡既有学问,又能经商发财,与范蠡即使政治家又是“商圣”这种个案不多见啊!

6、论语子贡故事

闲言碎语——走在尘世间,做人实不易:读论语(五)中五、公冶长五之十五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译】子贡问:“孔文子(孔圉yǔ,卫国大夫,谥“文”)为什么被称为‘文’?”孔子说:“聪敏而好学,不以向比自己差的人求教而感到羞耻。(因为)这所以被称为‘文’。”五之十六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译】孔子评子产(郑国大夫公孙侨,著名宰相)说:“(他在)四个(方面)有君子之道:他(以)恭谨的(状态)约束自己,他(以)敬重的(态度)服务上司,他(以)恩惠的(措施)教养百姓,他合宜的(政策)役使百姓。”五之十七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译】孔子说:“晏平仲(齐国大夫,名婴)擅长与人交往,(即使时间)长了,(还保持)敬重的态度。”五之十八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译】孔子说:“臧文仲(鲁国大夫,臧孙氏,名辰)藏了玳瑁,把房子的拱顶做成山形、在柱子上刻画海藻的样子,(还有)什么比他更聪明的?”五之十九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译】子张问孔子道:“令尹(楚国上卿、执政者的称谓)子文(姓斗,名谷于菟,楚国著名宰相)三次做令尹,没有(显现出)开心的脸色,三次下台,没有(显现出)怨怒的脸色。旧令尹的政策一定告诉新令尹。(他)怎么样?”孔子说:“忠吧。”(子张)说:“仁么?”(孔子)说:“不知道(仁),怎么得到仁?”(子张说:)“崔子(齐国大夫,名杼zhù)杀了齐国国君(齐庄公,名光)。陈文子(齐国大夫,名须无)有马车十乘(四十匹),(都)不要而逃走了。到了其他国家,就说:‘像我(国)的大夫崔子呀。’(又)跑了。到了另一个国家,就又说:‘像我(国)的大夫崔子呀。’(又跑了)。(他)怎么样?”孔子说:“清吧。”(子张)说:“仁么?”(孔子)说:“不知道(仁),怎么得到仁?”五之二十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译】季文子(鲁国大夫,名行父)(对于情事,都要)考虑三次以后再去做。孔子说:“两次可以了。”五之二十一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译】孔子说:“宁武子(卫国大夫,名俞),(在)国家有道(的时候)就聪明,(在)国家无道(的时候)就痴傻。他的聪明,(别人)可以做到,他的痴傻,(别人)做不到。”五之二十二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d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译】孔子在陈地,说:“回去吧!回去吧!我门下的(那些)小朋友志大而略事,文章写得蛮好,(只是他们)不知道用什么来甄别。”五之二十三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译】孔子说:“伯夷、叔齐(商朝孤竹国国君的大儿子和三儿子,都不愿做国君而跑到别处。)不记以前别人对(他们)做的坏事,(因此别人对他们的)怨恨也就少了。”五之二十四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译】孔子说:“谁说微生高(鲁国人,姓微生,名高)直爽?有人来向他乞讨醋(醯,醋xī),他(没有),向邻居讨要后给了那个人。”五之二十五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译】孔子说:“花言巧语、虚假伪善、过于恭敬,左丘明(写了《春秋》,又称《春秋左传》,《春秋》三传之一)以之为羞耻,丘(孔子名)也以之为羞耻。隐藏(内心的)怨恨而和对方交朋友,左丘明以之为耻,丘也以之为耻。”五之二十六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译】颜渊、季路(子路)伺候(孔子的时候),孔子说:“(你们)干嘛不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我)想要乘车坐马、穿轻便皮服,和朋友一起,(直到)把它用坏了,就没有遗憾了。”颜渊说:“(我)想要不夸耀美好、不夸耀辛苦。”子路问:“(我)想要听听夫子的志向。”孔子说:“(让)年纪大的人(觉得)安逸,(让)朋友信任(自己),(让)年轻人怀有(理想)。”

7、论语子贡

在论语颜渊篇说到,子贡向孔子讨教治理国家的基本。孔子说让老百姓吃饱饭,国家还要有充足的军队,还要老百姓对统治者信任。原文如此道,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由此可见,孔子把老百姓对政府的信任看的重要,信任是维护这个社会正常运行的基石,没有了信任,社会就开始崩塌了。

8、子贡问友论语

探索论语经典:共享智慧人生(下)。昨天我们聊到当子贡听到孔老师说:求仁而得仁又何愿。听到这句话之后他就坚定的相信,他的孔老师不会投入到蒯聩和卫出公他们父子之间的这场权位之争了。其实答案是简单。我们读论语会发现孔老师的核心价值观就是一个字就是仁,所以他才会评价孤竹君的两个王子伯夷和叔齐,他们互相谦让王位是求仁而得仁。我们现在回到事件的中心回到蒯聩,和他儿子卫出公的这个父子间的权位之争。假设孔老师去帮助蒯聩去攻打卫出公的话,其实蒯聩是被他的父亲卫灵公赶到晋国去的。如今他带着国外的敌对势力回来攻打自己的国家。其实这个行为是违背孔老师的核心价值观的。那么我们假设孔老师去帮助卫出公打他的父亲蒯聩,帮助儿子去打老子。这个很显然也是不符合孔老师以仁为首的价值目标。所以子贡就通过老师那句求仁而得仁又何怨,便断定了孔老师不会让自己身陷乱局,而是会选择全身而退。通过刚才的梳理,我发现孔老师在大是大非面前总是得以全身而退。他的这个智慧就来自于他能够听从自己内心真实的声音,尊重自己的价值信仰。做人做事总是能保持身心的和谐统一,这样就会让他少了很多内耗,生命不内耗才能去创造。然后回过头来看看生活中的我们和孔老师的差距到底在哪里?那就是太贪心,放不下名利还想要仁义。很多时候我们在做人做事的过程中很难放下我们的功利心,但还处处想维护我们这个好名声,终的结果一定不是两全其美,而是求全之毁。而且还有一个副产品,那就是你会的累。所以我们经常会呼吁大家做人做事要顺应人性,要以善为本,要有正心正念。在夫妻关系中要懂得退一步成全他人,在人际交往中甚至你永远要做吃亏的那一个,我们说吃亏就是福。这时候经常会有人叫起来说为什么老是让我做好人,他们就不能对我好一点?这种状态下的人内心其实是不舒服的,他就是一种生命的内耗。这个时候我建议你放下攀比心,然后让自己变得简单和纯粹一些。在心里默念求仁而得仁又何怨,求仁而得仁又何怨。然后尝试去理解它(这句话)。于是你会发现在你的心里慢慢滋生出一种力量(这个力量)它让你能够去体谅他人,在别人生气的时候能去反映他的情感,然后会多一些倾听。在这个过程中你的内心就会慢慢的安稳平和喜悦。同时你还会发现你身边所有的关系都越来越和谐了。这就是我们在求仁而得仁的过程中外部世界给我们的价值反馈。点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