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文化到底有多可怕呢?在网上看到这么一个事情,有个人在书店看书,看到一本历史书上写着公元457年,他就嘀咕,这一年到底是中国什么朝代呢?这时候,旁边有个人说,宋朝。看书的人一听,宋朝不对啊,赵匡胤陈桥兵变的时候已经960年了,怎么可能是宋朝呢?结果这个人又说到,应该是大明。看书的人更奇怪了,说朱元璋建立明朝是公元一千三百多年了,怎么还大明呢。这差了快一千年。回去之后,看书的人越想越奇怪,翻来书一查,发现457年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在南朝是南朝宋,也就是宋朝,而457年的年号是大明,是大明元年。一般人可能知道是南北朝,但年号都记得就太厉害了。而且这个人把南朝当成是正统,并不认为北魏是中国正统。当然,普通人对历史的了解不需要像这位扫地僧一样。但一些基本的常识还是要知道的,知道了就不会问,为什么战国有七国,秦国只灭了六国。中国比纽约早12小时,911发生的时候,中国为什么不提前警告美国等等。今天给大家介绍一套书,这套书是《中国历史文化知道一点》,一共有五本。其实很多人也想了解一些中国的历史文化常识,家长也知道孩子应该了解一些,但中国文化浩如星海,到底应该知道那些呢,如果像这扫地僧一样,连南北南某朝的年号都记住,那一般人可能吃不消。这套书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这套书讲的都是中国人必备的一些历史文化常识,比如《文化知道一点》讲的是中国的文化发展,从服饰建筑戏曲到军事体育,习俗礼仪,里面都有讲到。《中国历史知道点》包括了中国历史的重要人物,重要事件,重大的典章制度等等。《中国名人知道点》介绍了中国重要的一些人物,有帝王将相,有思想家,科学家、文艺家等等。《中国哲学知道点》从先秦诸子百家到元明清的理学演化,都有介绍到。《中国文学知道点》从山海经的神话到诗经到两汉文学再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一一讲述。特别的清楚。了解这些知识,一是可以增加孩子的知识储备,对孩子学习语文很有帮助,因为语文是一门不考课本里东西的学科,考的都是文史哲,都是这些知识,通过这套书,让孩子成为文化小达人,对提高阅读和写作都有帮助。点下面的横条购买。
2、元曲精选十首天净沙·冬【元・白朴】一声画角谯门,半庭新月黄昏,雪里山前水滨。竹篱茅舍,淡烟衰草孤村。黄昏时分,城门上哀婉的号角声久久不歇。夜幕降临,新月升起照亮半个庭院,山上白雪覆盖,山前水流缓缓。水边有着竹篱茅舍的孤村,升起几缕轻烟,在衰草暮霭中弥漫着,扩散着。作者简介:白朴(1226—约1306) 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汉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附近),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岁寓居金陵(今南京市),终身未仕。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曲作家、杂剧家,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合称为元曲四大家。
3、元曲介绍简短(1)世态炎凉,古今所共有,中外所同然,是稀松平常的事儿,用不着多伤脑筋。元曲《洞苏秦》中说“也素把世态炎凉,心中暗忖”,《隋唐演义》中说“世态炎凉,古今如此”。不管是暗忖还是明存,反正你得承认这个古今如此的事实。但是,对世态炎凉的感受或认识的程度,却是随年龄的大小和处境的不同而很不相同的,绝非大家都一模一样。我在这里发现一条定理年龄大小与处境坎坷同对世态炎凉的感受成正比。年龄越大,处境越坎坷,则对世态炎凉感受越深刻,反之,年龄越小,处境越顺利,则感受越肤浅。这是一条放诸四海而皆准的定理。我已到望九之年,在80多年的生命历程中,一波三折,好运与多舛相结合,坦途与坎坷相混杂,几度倒下,又几度爬起来,爬到今天这个地步,我可是真正参透了世态炎凉的玄机,尝够了世态炎凉的滋味。特别是十年浩劫中,我因为胆大包天,自己跳出来反对北大那一位炙手可热的老佛爷,被戴上了种种莫须有的帽子,被打成了反革命,遭受了极其残酷的至今回想起来还毛骨悚然的折磨。从牛棚里放出来以后,有长达几年的一段时间,我成了燕园中一个不可。接触着走在路上,我当年辉煌时对我低头弯腰毕恭毕敬的人,那时却视若路人,没有哪一个敢或肯跟我说一句话的,我也不习惯于抬头看人,同人说话,我这个人已经异化为非人。一天,我的孙子发烧到40度,老祖和我用破自行车推着他到校医院去急诊,一个女同事竟吃了老虎心豹子胆帮我这个已经步履蹒跚的花甲老人推了推车。我当时感动的热泪盈眶,如吸甘露,如饮醍醐。这件事,这个人,我一生难忘,雨过天晴。云开雾散,我不但官复原职,而且还加官进爵,又开始了一段辉煌。原来是门可罗雀,现在又是宾客盈门。你若问我有什么想法没有想法当然是有的。一个呼而上天堂,忽而下地狱,有呼而崇上天堂的人,哪能没有想法呢?我想的是世态炎凉,不仅如此,任何一个人,包括我自己在内,以及任何一个生物,从本能上来看,总是趋吉避凶的。因此,我没怪罪任何人,包括打过我的人。我没有对任何人打击报复,并不是由于我肚量特别大,能容天下难容之事,而是由于我洞明世事。又反求诸公,假如我处在别人的地位上,我的行动不见得会比别人好。 1997年(2)走运与倒霉,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对立的两个概念,世人无不想走运,而绝不想倒霉。其实这两件事是有密切联系的,互相依存的,不为因果的。说极端了,简直是一而二,二而一者也。这并不是我的发明创造,2000多年前的老子已经发现了,他说“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老子的“福”就是走运,他的“祸”就是倒霉。走运有大小之别,倒霉也有大小之别,而二者往往是相通的,走的运越大和倒的霉也越惨,二者之间成正比。中国有一句俗话说爬得越高,跌的越重,形象生动的说明了这种关系。吾位小民过着平平常常的日子,天天忙着吃喝拉撒睡,操持着柴米油盐酱醋茶,有时候难免走点小运,有的是主动争取来的,有的是时来运转,好运从天上掉下来的,高兴之余,不过喝上二两二锅头,飘飘然一阵了事。但有时又难免倒点小霉,闭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没有人去争取倒霉的,倒霉以后也不过心里郁闷几天,对老婆孩子发点小脾气,转瞬就过去了。但是历史上和眼前的那些大人物和大款们,他们一身系天下安危,或者系一个地区一个行当的安危。他们得意时,比如打了一个大胜仗,或者倒卖房地产,炒股票,发了一笔大财,意气风发,踌躇满志,自以为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故一世之雄也,怎二两二锅头了得?然而一旦失败,不是自刎乌江,就是从摩天高楼跳下,而今安在哉?从历史上到现在,中国知识分子有一个特色。这在西方国家是找不到的。中国历代的诗人、文学家,不倒霉则走不了运。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叙中说“昔西伯居有礼演周易,孔子扼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主离骚,左丘失明绝有国语,孙子,殡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玄圣发奋之所为作也。司马迁算的这个总账后来并没有改变,怕以后所有的文学大家都是在倒霉之后才写出了振古烁今的杰作,像韩愈、苏轼、李清照,李后主等等一批人漠不皆然,从来没有过状元宰相成为大文学家的。了解了这一番道理之后,有什么意义呢?我认为意义是重大的,它能够让我们头脑清醒,理解祸福的辩证关系。走运时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过了头,倒霉时要想到走运,不必垂头丧气,心态始终保持平衡,情绪始终保持稳定,此亦长寿之道也。1998年11月2日《季老文集精选》
4、元曲的全部资料元曲兴盛的背后:汉人士子无奈之下的另谋生路(下)辉煌背后,文人学子入仕无门汉族文人科举无路曲艺于元一代蓬勃发展,后世部分文人参考宋代“以画取士”,推测元朝“以曲选士”。但这种想法并没有被《元史》等史料承认。《宋元戏曲史》中更是提出“余则谓元初之废科目,却为杂剧发达之因”的说法,认为自唐宋以来,“士之竞于科目者,已非一朝一夕之事,一旦废之,彼其才力无所用,而于词曲发之”。也就是说,之前文人家中汗牛充栋,腹内学富五车,学的是一身科举入仕的本领,但于元一代,这种相对公平的取仕方式被统治者废弃,作为四等人之末的“南人”或是稍高一层的“汉人”,想通过读书出将入相,比之前朝难上加难。据《元史》记载,“蒙古、色目人,第一场经问五条”,其中“义理精明,文辞典雅者为中选”,而“第二场策一道,以时务出题,限五百字以上”、但与此同时,“汉人、南人,第一场明经、经疑二问“、“第二场古赋诏诰章表内科一道”、“第三场策一道,经史时务内出题,不矜浮藻,惟务直述,限一千字以上”。无论是从考试科目、考试场次又或是作答要求而言,“汉人”及来自南宋之第的“南人”都更难进入仕途,更遑论当时元代统治阶级不重汉化,即便入仕也很难不被边缘化。也正因如此,文人不得不寻求仕途之外的谋生之法,元曲于是应运而生。不得已的谋生手段元代科举制相当于开了倒车,回到九品中正制的门户时代,随之而来的便是文人地位的一落千丈。清代徐乾学也曾于《资治通鉴后编》中明确记有“蒙古旧法,分人为十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的说法,虽说“九儒十丐”的说法多少夸张,但也足以说明当时统治者并没有重文重儒的思想。由于连年征战,国祚不稳,不仅来源大草原的元朝统治者很难欣赏婉约雅致的南宋词辞,寻常百姓也同样难有接受文化熏陶的机会。这让繁丽文藻下的旧体诗词难以拔得主流应酬文学的头筹,也同样不易被世人接受。于是文人开始追求通俗易懂,言语活泼,也吸纳了更多的口语化、碎片化表达方式。大家也曾难免落寞作为“元曲四大家”之一,马致远生于汉地,从《青杏子·悟迷》中“气概自来诗酒客,风流平昔富豪家”、“柳户花门从潇洒”,到《拨不断·九重天》中“九重天,二十年,龙楼凤阁都曾见”,大致看得出来,他也曾是大户之子。在《喜春来·六艺》中,马致远也曾写下“夙兴夜寐尊师行”、“身潜诗礼且陶情”的曲文,表明自己的尊师重教,一心向儒之意。及至元十年,正如《女冠子·枉了闲愁》中所写,“且念鲰生自年幼,写诗曾献上龙楼”,一心希求功名的马致远曾向元太子孛儿只斤·真金献诗,也得以一度于大都为官。但随着孛尔只斤·真金的去世,马致远被贬里京都,而正如他自己所写,曾经不过“怪名儿到处里喧驰的大。没期程,无时霎,不如一笔都勾罢”。半世蹉跎之后,马致远在《哨遍·半世逢场作戏》中写下“西村好幽栖”,在《四块玉·恬退》中发出“远离尘干丈波,倒大来闲快活”、“故园风景依然在,三顷田,五亩宅,归去来”的感慨,由儒而道,看透尘嚣。同为四大家之一,郑光祖早年同样习儒科举,但《录鬼簿》中曾记他“为人方直”,同样不为当时官场所容。这才写下《王粲登楼》中“我这里望中原,思故里,不由我感叹酸嘶,越搅得我这一片乡心碎”的泣血文字。无独有偶,元曲开山大家元好问也一生仕途不顺,从十六岁入场科考,一直考到三十五岁,终于得以入仕,却只不过开始了编修的冷官生涯。而后在金与蒙古交战之中兵败被囚。他们是为数不多的汉人入仕之身,但也碌碌而不得志,只能寄情勾栏山水,以笔墨抒怀,以佳作传世。总结元朝享国不足百年,元曲却流世千年。时至今日,《窦娥冤》、《青衫泪》、《天净沙·秋思》等名作名篇依然妇孺皆知。血溅三尺白练的窦娥、享乐误国的唐明皇,这些戏剧形象如今依然鲜活。我们称赞元曲,称赞他的多彩生动,传奇绮丽,但却要知道,这些辉煌文化的背后,是文人士子曾接受过文学、音律、乐理上的家学培养,但又无以为仕,只能转而寓情于笔,托古言志,顺便讨个生活的无奈。参考资料:《唱论》《曲律》《中原音韵》《曲藻》《曲话》《宋元戏曲史》《元史》《资治通鉴后编》
5、元曲说的是哪里话正定自驾游~一搭里说小小的正定古城,到处都藏着古迹,每天开着车转来转去,同一条街走了五六趟,四座塔看了无数遍,南城门进进出出都不用导航了,把古城边边角角的都看了个全。这里竟然是元曲发祥地。“元曲四大家”之一的白朴,一生中辉煌的时期就是在正定度过的。民国时期的马家大院,改成了元曲博物馆,介绍了元曲的发展史、著名的曲目。正定府城隍庙,崭新铮亮的,19年复建的。风动碑,唐代的。为给唐成德军节度使李宝臣歌功颂德而立的功德碑。碑楼是后建的。可惜的是正定博物馆,正在整修,不开放,只能门口拍张照。 王家大院,北洋三杰王世珍故居。 历史人物了,还是以院落中的楹联来表述吧,想诸君自会评判。 惜衣惜食非惜财实惜福 求名求利只求己莫求人 日月神光祯得 山河正气春秋 赤心赤臂挽天朝数载 青史青灯想砥柱当年 困中求志富中求德禅中求己 仰不愧天俯不愧地内不愧心 台非明镜犹能鉴 身是菩提无可求
6、元曲内容《写一首给夏天的诗》文/李双全好想写一首给夏天的诗,留下今生旅途的记忆。看荷花正开,尝瓜果甜密。听蝉音四起,观柳飞燕戏。一年之中,很快又到了秋季。岁月无情,时间无语。今年的春天早已远离,那些姹赤嫣红的满园春色,只留下了点点残存的记忆……好想写一首给夏天的诗,寄给远方与近郊的朋友收知,三年疫情之后———你的所有心愿是否都如意?苦苦煎熬之后———都盼忘着工作和事业———有一个更新的天地。好想写一首给夏天的诗,留下今生难忘的回忆。也许今春疫情之后的岁月,并非事事都如意。、人生十之八九,都不如意。你要相信,只要是内心———希望还没有远离,苦难之后的煎熬……总会有一天收获———一份久盼的惊喜……(今夏2023.7.5 写一首给夏天的诗)———————————————诗词作者简介:本名:李双全,笔名:李小白 ,艺名:诗情画义⭐️,英文名:Power Lee,诗词歌作者,文字爱好者。写有许多仿唐诗宋词元曲现代诗与歌词等,文字与论文曾在知名媒体网站上发表过。曾长期从事工业设备类的相关工作,曾做过培训班的老师,高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证书)。中国北京《雷锋在线》网络宣传:志愿者。《央视中华志愿者尋访栏目组》(八部委协会)⭐️筹备办成员之一。中国新闻日报社记者之一。红烛中国(寻访)栏目组成员之一。新时代流行歌曲原创音乐成员之一。全国学雷锋两会( *说明:学雷锋两会指——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学雷锋基金管委会中华志愿者协会 弘扬雷锋精神促进会)代表之一,编号:1382。新红色时代精典《雷锋赞歌系列》原创成员之一。中华海峡和平网两岸和平论坛理事,中国洪門忠平山爱国同盟总会(执行委员会顾问)之一。中国(北京)雷锋战友艺术文工团全国巡演发起人之一。 #元曲的话简介#
7、简介元曲好文共赏。今儿个,我们欣赏下元曲:【一半儿】题情关汉卿碧纱窗外静无人,跪在床前忙要亲。骂了个“负心”回转身。虽是我话儿嗔,一半儿推辞一半儿肯。【注释】嗔:生气,含怒。【赏析】文/李跃平【原创】情暖,“碧纱窗外静无人”;是男雄,猴急心态“忙要亲”。对冤家背离吐嗔音,“负心”,好不珍重奴家;实则欲拒还迎,半推半就。情之真假,貌似一半儿,一半儿;猜了,性起、致逸。此曲写有情人爱意兴起的交互场面,女方嘴骂“负心”,半推半就。生活的底色,人间情爱。题情写不尽……见仁见智,争鸣而已,昌明为要。#元曲的话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