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显简介(石显的主要人物)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29 07:15:31 浏览
1、石显的主要人物

沧州献县有五大名山,其中,云台山是五山之首。另外,还有万层(春)山、九连山、百草山、五王山。这些当地人所称的山,其实是陵墓,即献县汉墓群中的五座陵墓,山的高度,即高台的封土高度一般在1.9米—16米之间。汉墓群是西汉至南北朝(前178年—487年)时期河间王及其子孙、乐成侯、中水侯等葬于献县境内墓葬的总称,占地面积7万平方米,陵域多集中在献县河城街镇和十五级乡,河城街镇是汉代河间王的都邑所在地。献县汉墓群存37座汉墓,埋葬了帝、王、侯等数十人。对研究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均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和历史价值。献县汉墓群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云台山是西汉丞相匡衡之墓,因墓地高大称云台山,位于献县城东7.5千米,东南邻河间国都城遗址,西为献王陵,高20米,占地2.3万平方米。匡衡,东海郡承县(今山东省兰陵县西南、枣庄一带)人。匡家世代务农,但匡衡却十分好学,勤奋努力,由于家境贫寒,他不得不靠替人帮工以获取读书费用,他"凿壁借光"的故事被世人广为称颂。他曾拜当时的博士学习《诗经》,对《诗》的理解十分独特透彻,当时儒学之士曾传,听匡衡解说《诗经》,能使人眉头舒展,心情舒畅,可见匡衡对《诗经》理解之深。汉元帝即位后,任用匡衡为郎中,迁为博士,给事中。这时,京城长安一带发生日蚀、地震等灾变,匡衡乘机上书,引用《诗经》表明上行而下效的道理,劝元帝"减宫室之度,省靡丽之饰,考制度,修内外,近忠正,远巧佞,""任温良之人,退刻薄之吏,显洁白之士,昭无欲之路",然后再在百姓中推广道德教化,弘扬礼让仁和之风。匡衡的奏书得到元帝的赞赏,匡衡因此迁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御史大夫。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丞相韦玄成病逝,匡衡又代为丞相,封乐安侯,辅佐皇帝,总理全国政务。汉元帝后期时,宦官石显为中书令,他结d营私,把持朝政,怂恿元帝加重赋役,剥削人民,但因有皇帝的宠幸,没人敢触犯他。成帝即位后,匡衡便上疏弹劾石显,列举其以前所犯罪恶,并纠举他的d羽,这是匡衡所做的后一件铲除奸佞,为汉朝廷尽忠的事情。不久,匡衡因"专地盗土"(指扩大国界)被贬为庶民,返回故里,不几年,病死于家乡。匡衡死后,人们纪念他,自愿为他修大墓,男的肩担、车推,女的手捧、袄包,用土筑成“比云彩高的山”,故名云台山。献县五大名山之首—云台山云台山原有前、后、中三座"山峰"。前、后山峰只不过是高几米的两个小土包(现在后峰已无),显赫的是中峰,又称主峰,高达20米,顶阔约70米,底阔约150米。过去,在云台山主峰上建有一座寺庙,名叫"盂蓝佛祠",庙内外长满苍松翠柏,在丛林密荫之中,隐隐露出红色的庙门。庙院中有一眼深达二三十米的干井,井口之上有一尊高一丈七尺、重达两万多斤的铸铁大佛,每月初一、十五日,周围百里以内的很多乡绅和百姓,都到山上烧香还愿,盛夏季节还有不少人来这里游玩避暑。山上山下,人欢马叫,热闹异常。特别是盂蓝佛前,香烟缭绕,昼夜不熄。庙前有一条羊肠小道,曲曲弯弯,直通山下,与远处的大路相连,当年的游人或香客,均沿着这条羊场小道上上下下,往来离集,络绎不绝。庙内地方丈名叫沙正,每当香客叩头拜佛之时,沙正和尚则击锤,声闻十数里,使人有俨然肃穆之感。在山脚下,有许多基督教神父的墓葬,根据史料记载,在清朝咸丰年间,外国传教士来到这里传教,到了光绪时期,在华北地区的传教士就仗着外国人的身份勾结官府,通过强买强卖的方式逼走了盂蓝佛祠的方丈沙正,就霸占了这块地方,想要在这里兴建教堂,但是却遭到了周围群众的反对,无奈之下,教会只能将这里改为了神父的墓地,历代神父都会被葬在这里,所以直至今日,云台山脚下才会有那么多的神父墓葬。在云台山正北方向12里许十五级乡付家庄村北,就是百草山,东北2里许河城街乡小屯村东北角,就是万春山,西南10里许河城街乡九张庄村,就是九莲山,正西1.5里西南10里许八册屯村西,就是河间献王刘德之墓。《献县志》记载: “云台山、万春山、百草山,此三山皆高陵,一望数十里,树木交映,村落参差,亦佳境也。”

2、石显的简介

汉朝权臣石显仗着皇帝对自己的恩宠,专横跋扈,专权独霸,引起大多数朝臣不满。石显也担心一旦失去皇帝的信任,自己将会身败名裂。所以时常找机会在皇帝面前表示忠心。有一次皇帝让他出面协调军务,他借机向皇帝说:军务是重要的事,如果回来晚了,宫门会关闭,无法及时向您汇报。不如您安排一下不论多晚都必须开宫门,允许微臣入宫汇报。以免误了军机大事。皇帝答应了他的请求!于是当夜,石显故意于午夜后叫开宫门入宫觐见。第二天有多名朝臣向皇帝参奏石显假传旨意违例叫开宫门。要求治其罪。皇帝看了奏章,笑着拿给石显看。石显看后哭着说:陛下信任微臣,引起诸多大臣不满,进而陷害微臣。皇帝听了,感觉大臣们果然在陷害石显,于是再也不听对石显不利的话了,并且越来越信任石显!石显略施小计便博得皇帝的信任,其聪明才智可见一斑!

3、石显结局

官场狠人,做局手段有多高?有个人很会博领导的欢心,私下里却结d营私。但他担心政敌告发他,离间与领导的关系,就设了一个局,既除掉了政敌,又让人抓不到把柄。如果这种做局手法用到正道上,何愁成不了事,赚不到钱?石显,是西汉汉元帝刘奭时期的奸臣,权臣。他掌权期间结d营私,打击异己,扰乱朝政,为百官所恨。但汉元帝对石显却十分信任,把各种政务都委任石显。当时,朝中政事不论大小,都由石显来决定,石显权倾朝野,犹如一个“二皇帝”。石显擅权期间,干了那么多坏事,难道朝中大臣,就没能抓到一个他的把柄,将其弹劾倒吗?再者,石显祸国那么久,汉元帝为何始终都没能悟察?而这,就是因为石显虽然心术不正,但他的确为人机灵聪明,善于揣摩皇帝的心思,极其狡诈,常常设局,打击异己,而别人又抓不住把柄。比如《智囊全集》中,就记载了一个这样的故事。智囊:石显自知擅权,恐天子一旦入间言,乃时归诚,取一言为验,显尝使至诸官有所征发,先白上,曰:“恐漏尽宫门闭,请诏吏开门。”看到没有,石显是有自知之明的,他知道自己专权、擅权,料到朝中不少官员都想置他于死地,肯定会有人弹劾他。但他很狡猾,自有他的保身之道。石显担心朝中大臣向皇帝进言,说他专权,揭发他干的坏事。所以,石显就时常”主动坦白“,向汉元帝承认自己的过错,显示自己的忠诚。而石显主动坦白的这些过错,都是事先构思好,对汉元帝来说都是无关紧要的小事。你想啊,什么样的领导,会不喜欢这样乖巧、主动认错的下属啊。更狠的是,石显为了让领导信任自己,打击那些可能会弹劾、揭发自己的官员,还设了一个局,堪称无解的”阳谋“。有一天,石显奉命出宫办事,出发前,他就动了小心思。他对汉元帝请求说:“臣这次出差办事,事务繁多,恐怕办完差事,回宫时已过了午夜,到那时宫门早已关闭,请准许微臣以奉皇上的命令为由叫开宫门。”汉元帝也没多想,倒认为石显兢兢业业,为了国事忙碌到深夜,是个不错的员工,所以就答应了石显的请求。智囊:上许之,显于是故投夜还,称诏开门入,旦果有人上书,告显矫诏开宫门者,天子得书,笑以示显,显因泣曰:“陛下过私小臣,群下嫉妒,欲陷臣。”接下来,石显就开始了他的骚操作,他故意拖拖拉拉,一直等到半夜才回宫。这时,再以皇帝的诏命叫开宫门入宫。在古时,为了安全,皇宫的宫门晚上是紧闭的,没有遇到紧急情况,并有皇上的旨意,是不准开宫门的。而这时,朝中内外并无大事,石显却以皇帝的旨意打开宫门,百官自然认为他是假传圣旨。朝中大臣以为抓到了可以置石显于死地的把柄,个个义愤填膺,纷纷上书奏弹石显“假借诏命叫宫门”,暗想这次终于可以除掉石显了。但汉元帝看了看奏章,却笑着拿给石显看,石显的预谋已实现,就开始表演。石显扑通跪地,哭着说:“陛下信任微臣,朝中无论大小事务,都交给微臣处理,引起其他诸多大臣的嫉妒,所以他们想陷害微臣啊。”汉元帝被石显忽悠的不知南北,果真以为其他大臣是因为嫉妒石显,才屡屡上折子设计罪名,弹劾石显。从此,汉元帝对石显信任无二,对百官弹劾石显的奏折也不再过问。而忠于汉朝、忠于汉元帝的大臣,如萧望之等人都遭到石显的迫害,萧望之被逼自尽,周堪、刘更生被废官禁锢。俗话说”坏人不可怕,就怕坏人有文化!“为人处世,不管是在哪一行,都是和人打交道,所以要想做出一番成绩,不被小人算计,都要深谙人性、人心,懂得识人、用人之道。只有我们不停地学习,提高自己的智慧,才能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免得栽倒在别人设的局中。像这样的智慧故事,《智囊全集》中有1200余篇,既有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大谋略,也有士卒、仆奴、僧道、农夫等小人物的奇谋机智。既有教人如何做人成事,也有教人经商谋职、应对急难的故事,看了这些智慧故事,有恍然大悟之感。这些真实的故事,对生活中的疑虑,人生困境,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值得认真翻阅。现在,下方链接《智囊全集》足足六本,有白话文对照,图文并茂,简单易懂。原价258元,现在特价58元,一本平均几块钱,很划算。想学习、提升自己的朋友请点下方链接或横条【看一看】下单↓↓

4、石显是怎么死的

欺上瞒下, 滥杀忠良。嘴上没毛;阴阳怪气的嗓音,沙哑中带着凄凉,似笑非笑,尖锐刺耳。这些帝制大厦中的“尤物”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达到足以翻云覆雨、改朝换代的田地。西汉时秽乱宫廷、造事生端的是大宦官石显。石显是很精通于汉律的,他知道中书的职位虽然很低,但掌握的权利大。石显当上中书仆射是在汉宣帝时期,但在历史上享有“中兴之主”美誉的汉宣帝毕竟是一个长于民间、有些能耐的主儿。在用人方面,尤能任人唯贤、知人善任,所以他虽然任用了石、弘二人,但并没有把朝廷大权交给他们。公元前 49 年,元帝即位后,汉元帝上台时,石显饱览了宦海沉浮和官场烟云,这在他贪婪的性格中又添了份奸诈,石显油嘴滑舌,内心歹毒,他能娓娓动听地说出皇帝想让人家明白又无法说出口的意思。随着宠信的加深,石显也渐露原形,愈发肆无忌惮起来。他竟然要杀死元帝的老师、朝廷重臣萧望之。萧望之历事宣、元两帝,名声赫赫,德高望重。宣帝病中拜萧为将军光禄勋,临走之前,把朝政大权交给了他和另外一位子少傅周堪,还有外戚史高。元帝即位之初,频频诏见,商讨国家大事,并且准他随便出入宫门,参与机密。究竟是什么原因,才使石显对这位两朝元老起了歹意,并想致之于死地呢?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在萧望之等人看来,宦官们无论如何故作贵态,永远只是刑余之辈。他忠心耿耿地向汉元帝提出建议,要求光明正大、名正言顺地废除弘、石二人操纵的中书署,这就是要端掉弘、石二人的饭碗,打破他们升官发财的美梦。弘、石大为愤慨,制订干掉萧望之的计划,萧望之废除中书署的奏章,只有元帝批准才能生效。弘、石像要现形的妖狐,在元帝面前百般讨好谄媚,恳求元帝不要采纳萧望之的建议。柔弱的刘奭,向上瞧瞧刚直的恩师,向下看看涕泗纵横的宠臣,终采取了没有态度的态度石显、弘恭站稳脚跟之后,便疯狂地向萧望之发动报复行动。他们慑于萧的名望,所以制定了借刀杀人的诡计。石显找了两个极为恶劣的后备官员,以在皇帝前多多美言极力保举为诱饵,让二人诬告萧望之排斥外戚史高,清除异己,企图独擅朝政。在石显的安排下,刘奭让中书令审核。石显借这个机会把萧请来,用花言巧语诱使萧望之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外戚在位多奢淫,欲以匡正国家,非为邪也。”话刚说完,弘、石二人,一个研墨,一个执笔,第二天便呈上一道振振有词的奏章:“望之、堪(周堪),更生朋d相称举,数谮诉大臣,毁离亲戚,欲以专擅权势,为臣不忠,诬上不道,请谒者召致廷尉。”云云。元帝也没有看明白就批准。后来,他有事找周堪、刘更生时才知道他们已经被“召致”到狱里。元帝大吃一惊,马上斥责弘、石二人,让他们出狱理事,心里道:“这官文里头名堂可真不少啊!”石显在叩头谢罪的当儿就醒悟了,单凭他们二人的力量是很难搞倒萧、周等人的,于是他又联合外戚史高,准备“以毒攻毒”。史高后来在刘奭那儿说:“上新即位,未以德化闻于天下,而先验师傅,即下九卿大夫(周堪)狱,宜因决免。”于是元帝将错就错,罢免了萧的官职。事后,元帝还是觉得对不起恩师,便以“国之将兴,尊师而重傅”为由欲拜萧为丞相,弘、石二人万般作梗,无奈只让萧做了郎官。弘、石二人上蒙下骗的阴谋败露,引起了满朝文武的关注。刘更生(刘向)上书元帝,揭露弘、石二奸,萧望之的儿子萧级也向万岁鸣冤。石显等人凭着中枢这个关卡。押了很多奏章,并以“诬罔不道”之罪将刘向打入牢笼。石显操纵了复查萧案的部门,向元帝呈交了一份奏章:“望之前所作明白,无谮诉者,而教子上书、称引亡辜之《诗》,失大臣体,不敬,请逮捕。元帝对于这两份来自不同部门的奏章,不好轻易否决,又不忍心批许,因为他知道师傅为人耿直,一生忠烈,怎能受得起逮捕人狱这个罪名的打击呢?更怕萧太傅一时气上心头,自杀而亡,所以迟迟不敢落墨。这时,站在一旁的石显好像看出其心事他连忙凑到元帝跟前用刺耳的娘娘腔说:“人命关天,区区逮捕小事,何足以让萧自杀?况且,萧为两朝元老,万岁对他皇恩浩荡,他也知道您即便将其捉拿归案,多莫过于跟上次事件一样,作宽大处理,出狱后,仍然高官厚禄。您放心,他不会自杀的,而且,小臣我一定谨慎行事,态度尽量温和。”等到元帝朱笔刚刚落下,石显就立即派两批人马,一批将所下诏书交给萧望之本人,一批人马汹涌地奔过街市,将萧家围了个水泄不通。一生清高耿介的萧望之何曾受过这种侮辱?诏书一到,他知道事情不妙,就要自杀。萧夫人强力劝阻,安慰说这不是万岁的意思。其门客朱云是个刚直之士,他劝萧宁可自杀也不入狱。萧望之仰天长叹:“我一生清廉,官至将相,而如今,年逾六十却要被押进牢狱,苟且偷生,何其下贱!”遂服毒自杀。时年初元二载,元帝即位刚两年。石显以这样闪电般的方式逼杀了萧望之,元帝后悔也来不及了

5、石显作为奸臣为何不出名

汉元帝时代,有个宦官石显,其为人精明奸诈,深得汉元帝的宠信。朝中大臣憎恶奸宦专权,就准备揭发他。石显也知道自己的行为激怒了朝臣,就想了一个好法子来应对。于是石显就密奏皇帝,说:“从各地征集来的物品,日夜兼程运到京师,经常到了城门口的时候,恰好已经是夜间,宫门关闭了。辛苦运来的物品进不了宫,只能等在外边,而宫里物品缺少,不足敷用。所以我恳请皇上,日后倘再遇到此类事,可破例夜间开宫门。”汉元帝是个蠢皇帝,不知道其中有诈,就答应了。于是石显连续几夜,鬼鬼祟祟地打开宫门,往宫里运入正常需要的物品,但遇有人看到,就躲躲闪闪,存心让人起疑。果然,朝中大臣发现这怪事之后,立即上书,言称石显密谋皇上,请求治罪。皇帝听了,就命人查验了一下石显这些日子运进宫里的东西,发现手续齐全,全无半点差错。皇帝认为大臣们是在小题大做,还拿着朝臣们的奏章,让石显看着取乐。石显看后,假装委屈地大声嚎啕,一再请求皇帝解除自己的职务,汉元帝当然不允。于是石显得逞,以后就大模大样地将宫内之物运出,虽然有大臣们一再请求追究,但是汉元帝却不肯相信,任由石显肆意妄为。三国时期的曹操也用了石显这一招。曹操小时候,放浪形骸,多有不端,飞鹰走狗,荒唐无度,他的叔父看不惯这种行为,就向他的父亲直言相告。曹操担心受到父亲的责罚,就心生一计。一日在路上遇到叔父,他忽然栽倒在地,嘴歪眼斜,抽起羊角风来。叔父大惊,急忙跑去告诉他的父亲,等父亲来的时候,曹操却已经恢复正常,举止表现和平时没两样。父亲问曹操:“你刚才抽羊角风,现在好了吗?”曹操吃惊地问道:“什么羊角风?我不知道啊?”父亲说:“是你叔父刚才跟我说的。”曹操回答道:“我根本就没有抽风,只是因为叔父不喜欢我,所以经常责怪我,现在又说我抽羊角风,可你看我这个样子,像是抽过风的吗?”父亲听了,从此就怀疑曹操的叔父说假话,尽管叔父一再告发曹操的劣迹,父亲却从来不肯相信。曹操和石显的这种做法,官场上有个术语,叫做诱敌深入,授敌于柄,然后再反制敌于必死之地。实际上,职场和官场中远没有那么杀气腾腾。绝大多数情形之下,官场同僚之间,同事之间,一如兄弟般的亲热,工作上的事情讲究的是大家协力合作,一个人如果与同事不能够相互信任,那就很难站得住脚。尽管如此,但一旦出现提拔的机会,就会打乱官场上那微妙的动态平衡。也有人打比方说,晋升的机会,就如同扔到狗群的一根骨头,不管性情多么温和的狗,这时候也会狂吠起来。这话说得难听,却也形象地比喻了官场中人在面临机会时的惨烈争斗。尽管大多数时候,这种惨烈只是在大家的心中,表面上还是要尽量心平气和,温文尔雅的。但终究是僧多粥少,得意的时候少,失落却是一个常态。既然如此,那么总会有人想一些有趣的法子,来化解自己内心中的失落、痛楚。明朝年间,朝廷为了整饬官场秩序,严令禁止官员踏入花街柳巷。忽然有一天,工部一个官员发现有个姓曹的同僚,满脸鬼祟地从一家妓院门里溜出来,这官员就留了心,吩咐一个家人盯着姓曹的,若然是看到他进入妓院,就立即去衙司报告。果不其然,那工部官员的家人盯着姓曹的没过几天,就看到他鬼鬼祟祟地进了妓院,于是先赶到衙司密告了之后,又跑回来告诉主人。官员听了之后,极是兴奋,就急忙到了工部,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同僚们。同僚们听了之后,又是兴奋又是愤怒,于是大家就吵吵嚷嚷,一同向衙司走去,目的是想看到姓曹的被衙司追究并打板子的惨状。到了衙司,大家却吃惊地发现姓曹的正坐在衙司中,与人侃侃而谈。众人凑过去细问,才知道那姓曹的之所以去妓院,原是想买下妓院的宅子,拆除之后用以改建为仓库。而且这件事,原本是工部的上司交待下来的,姓曹的接受了之后,就事先来到了衙司,每次去妓院商谈购买的时候,都是由衙司这边派几个人跟着,目的就是为了防止发生误会。听了这个情形,那个工部官员心里懊悔不迭,情知自己上了姓曹的恶当。这姓曹的明明是办正大光明的公事,却故意让他看到鬼鬼祟祟的情形,结果让他枉做小人,在同僚面前丢尽了脸面。更糟糕的是,因为这件事,从此工部里人人都视他为告密状的卑鄙小人,他想解释都不知从何说起。这件事情之后,工部有了一桩肥差,这位工部官员因为这桩事情,眼睁睁地看着姓曹的独揽大权,却只能是无可奈何,怨恨自己时运不济。实际上,这姓曹的官员,正是学了曹操和石显的法子,存心给对手设置了一个圈套。尽管这事没什么光彩,但如果对手心地光明,也不可能上这个当。这几件事情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人在官场,不怕对手抓住你的把柄,怕就怕你自己身上不干净。只要你心地纯正,尽可以提供更多的把柄让对手来抓。无论他们如何一个抓法,终的赢家,必定是你。#石显简介#

6、石显图片

公元前47年,石显用奸计逼迫曾为元帝老师、受宣帝遗命辅政的大臣萧望之自杀。消息传出,元帝为之罢食哭泣,“哀动左右”,朝野上下,议论不休,纷纷指责石显。石显对此极为不安,急欲想方设法平息众怒。当时有个新上任的谏大夫名叫贡禹,其人明经博学、高节贞行,敢于犯颜直谏,一时颇有盛名。元帝曾接连召见贡禹问以政事,多纳其言。石显见此,便一改往日的骄横傲慢,以极其谦和诚挚的态度与贡禹“深自结纳”。石显此举的目的明白,一是要避开贡禹的锋芒,二是要借助贡禹的盛名来为自己洗刷罪责,邀取令誉。为此,他不但对贡禹始终礼敬备至,而且还一再公开荐举贡禹,三年之中,贡禹竟从一个秩只八百石的谏大夫升至秩二千石的御史大夫,位列三公,可谓青云直上。贡禹在职期间,“数言得失,书数十上”,但这些谏言、奏章中却没有一处涉及到石显,很有为石显回护的嫌疑,以至于后来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曾发出这样的质问:“谗佞用权,当时之大患也,而禹不以为言……何哉?”显然,贡禹的“知而不言”,主要是碍于石显对他的殷勤恭敬,为私情所拘,不得不网开一面。然而,对于石显来说,大的收获还不止此。当时有不少人都看到了石显对贡禹“礼事之甚备”的情形,则扭转了对他的看法:他既然如此尊贤举能,如此礼敬贡禹,又怎么会去诬害萧望之呢?于是便不再认为萧望之是由石显迫害致死的,石显的这个一石两鸟的诡计,大获成功。老奸巨滑的石显深知,自己所以能够掌权执政,从根本上说,是靠了皇帝的信任,他总在担心有朝一日皇帝听进了左右大臣的谏言,对自己产生怀疑,因此便绞尽脑汁,冥思苦想,设下了一个圈套。汉代宫廷制度规定,宫门要在暮夜来临之际关闭,禁绝任何人出入皇宫。有一天,石显煞有介事地对元帝说,他要出宫办事,担心自己天黑之前赶不回来,请求元帝特许他以皇帝诏令守门吏卒开门,元帝欣然允诺。这一天,石显故意在外面拖时间,直到深夜时分才动身回宫。来到宫门前,石显特地高声宣称皇帝诏令,让卫士开了宫门,大摇大摆地进了皇宫。事过不久,果然有人上书控告石显,说他犯有“矫诏开宫门之罪”。元帝呵呵一笑,随手将这封奏书递给了石显。石显一见机会来到,立刻装出一副无辜受冤、战战兢兢的可怜相,说:“陛下过私小臣,属任以事,群下无不嫉妒欲陷害臣者,事类如此非一,唯独明主知之。愚臣微贱,诚不能以一躯称快万众,任天下之怨。臣愿归枢机职,受后宫扫除之役,死无所恨!唯陛下哀怜材幸,以此全活小臣。”石显的这番话,采取以退为进,以守为攻的手法,把朝野正直人士对他胡作非为的批评与不满,统统歪曲为是出自嫉妒和有意诬陷,这本来只是一番混淆黑白,颠倒是非的鬼话,但由于他声泪俱下的一番表演,竟深深打动了汉元帝这个昏庸之主。元帝不仅同情、保护石显,而且还愈发信用石显,并不时对石显好言慰勉,“加厚赏赐,赏赐及赂遗訾一万万”,此后屡有大臣对此进谏,元帝都一概认为是出自私心,拒不接受,而石显则愈发趾高气扬了。石显在汉宣帝时已担任中书仆射,开始参与机密,出纳王命。但在当时,石显还表现得像一个谦虚谨慎的君子,“出公门、人私门,十余年间,“未尝有过”。这并不意味着当时石显还没有形成骄横歹毒的性格,没有作害朝廷的能力,只是因为汉宣帝是个励精图治,知人善任的英明之主,对石显之辈小用而不纵,约束较严,所以石显只能屏气敛形,循规蹈矩,安份守己。而元帝则是为人懦弱昏愦,他认为石显“久典枢机、明习文法”,又身为宦官,在朝中无亲无d,于是便委任石显,又一味纵容包庇,遂使石显可以肆无忌惮地售其奸恶,干权乱政,朝纲大坏。

7、石显为什么被重用

1682年施琅收复台湾省后,成为大承租人。康熙帝没办法,只能让施琅留下一份不能延续200年的遗产。石郎是石父的侄子。早年,郑之龙正在组织军队。对于那些没有可靠值得信赖的部下,他选择了背景简单的官兵,石福就是其中之一。因为石符在军中有谋略有领导权,郑之龙很看重他,授权他代为上庭。渐渐地,石符在郑家有了一定的影响力,推荐了石郎。让他加入郑志龙的军队。不久,安伯侄关系并肩作战,成为郑之龙的心腹,主力交给他们带队。龙吴时期,郑之龙的儿子郑成功在政治上表现出色。当时,隆武帝注意到石辅的上司蔡政将军在军队中作战消极,对士兵造成了很坏的影响。一怒之下辞职,由郑成功接任。两个叔侄也成了郑成功的部下,但在隆武后期,当郑之龙秘密决定投降清朝时,他们背叛了郑成功。“大家听令撤!”在智龙的号召下,本该听郑成功话的侄儿石符选择了父亲退隐安海,而郑成功则誓守前线,效忠隆武帝。明朝隆武二年,郑之龙被小人引诱,不顾郑成功的反对,坚持向清朝投降。途中被清军扣留,软禁在北京。在智龙的影响下,他的叔叔继续向清朝投降,李成栋是他的下属。石符夫妇对清朝情有独钟,他们为清朝立下了几笔军事功勋。然而,李成栋不太喜欢它们。贬低它们。“石头家族的两个人是军队里自用的雇佣兵。他们只保护领导他们的士兵,对别人不公平。”然而,鉴于李成栋对他们的低评价,清朝没有给他们任何食物,李成栋的目的是将所有的功劳归于自己。1648年,由于南方战争,施琅被卷入李成栋在广州的反清战争。正巧隆武二年,郑成功为明朝招兵买马,他父亲的老参谋听说他也加入了,但当时战斗力太差,郑成功屡战屡败,于是请师付加入。同时,他的弟弟石显也成了郑成功的部下。两人在军中影响力都很大,战斗力也有很大提升。我们可以逐渐发现,随着施琅的加入,军队的政治态度似乎发生了变化。施琅的勇猛并没有影响到清朝的利益,反而对清朝的战争产生了影响。在郑成功准备南下称王的时候,石父不愿意打仗,石郎乐于内战,石郎兄弟以武欺民,动摇了江山军队的士气。郑成功开始不喜欢他们的政治态度。在南明的一场战斗中,引发了两个人的打斗。郑成功的手下曾德得罪了施琅,逃跑时不顾郑成功的面子,直接被施琅杀死。郑成功怒不可遏。“你怎么敢在我眼皮底下这么做?快来把他们都抓起来!”但在军队里,有人愿意听施琅的话,冒险让他逃走。郑成功一怒之下杀了自己的父亲和哥哥,还在军中清洗了施琅的一些心腹,但施琅在兵士的追击下被迫投奔清朝。1662年去世后,其子郑经继位,但能力明显远不如其父,郑氏家族的地位和政治权利逐渐削弱。一代之后,此时的台湾省只有自己的主人,他无力管理台湾省。施琅趁机出兵,攻占台湾省。此时朝廷正在争论台湾的存废问题。有人认为台湾省只是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小地方,不值得出兵。随即,施琅对康熙帝说:“台湾省入清,可以为清东南作一个,清朝近海没有危险。台湾省进步很大。”康熙听了,似乎也有道理。“施琅一心报国,在台湾省问题上考虑周全,布局也很恰当。”亦称静海侯,再无世袭。施琅有个世袭的康熙景海皇帝,手握实权,兵临城下。他手下有权有势的人,成了台湾省的实际控制者。施琅在台湾省上任后,率先接手郑氏家族的丰厚财产,又因为之前与郑氏家族的矛盾,让自己的亲戚占有了大量大陆移民留下的土地。在郑成功时代,施琅仍然有愿意为他工作的士兵。现在他无论是人力还是实力都有一定的优势。现在他坐在台湾省,没有人能取代他的位置。康熙无法直接评价他的行为,只能管理这笔庞大的遗产。

8、石显近的消息

《资治通鉴》第二十八卷有一段好玩的记载:汉元帝二年,大臣弘恭和石显向皇帝刘奭告萧望之、周堪和刘更生的状。皇帝对这三人印象不错,但又不得不处理,便同意把三人交给廷尉。好玩之处在于,刘奭继位时间不长,还不知道把人交给廷尉就是交给了监狱,待他想找三人问事时方知是怎么回事,惊讶地说,不是只送到廷尉那儿问问吗?当皇帝当到这份儿上,也真是没谁了。#石显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