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源《汤液》升华二旦,从经验之方圆融到经典之方(一)伊尹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经,仲景论广汤液,识用精微过其师《晋书》中《皇甫谧传》记载:“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又谓:“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林亿校《伤寒论》序引唐代甘伯宗《名医录曰:“张仲景…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所著论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非浅闻寡见者所能及。”《太平御览》引《何颙别传》云:“同郡张仲景,总角造颙,谓曰: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卒如其言。颙先识独觉,言无虚发。”可见张仲景是在同乡张伯祖先生指导下学习过以《汤液经法》(以下简称《汤液》)为代表的经方派典籍,但为何时人会有“识用精微过其师”的评价呢?这是因为张仲景“论广汤液”而建立的伤寒经方体系,是对包括《汤液经法》在内整个东汉以前经方医学的升华与圆融。通过上述史料可知,经方医学起源于《神农本草经》(以下简称《本经》)遵循《本经》四气五味理论而配伍成方。皇甫谧生于公元215年,即张仲景在《伤寒论》(以下简称《伤寒》)序言中“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的东汉建安十九年,谧曾祖父皇甫嵩曾官至献帝朝太尉。而谧聪慧异人,博览百典,魏、晋两朝皆诏征出仕而不就,曾恩获晋武帝赠书一车。更曾远追绳契,糜采内史,博案经传,旁及百家,撰成史书《帝王世纪》,上起三皇,下迄汉魏,补阙《史记》,增资《汉书》皇甫谧身为国士宿耆且能执笔史家,并与仲景生活年代相叠,故其所论足以采信。《晋书》中《皇甫谧传》记载:“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与陶弘景“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二旦四神大小方)撰为伤寒论一部”亦可形成考据学上的互证。“论广…汤液”“依…诸方……撰为都提示仲景并非机械地继承《汤液经法》,而是增广升华圆融《汤液》而构建成为《伤寒》经方体系。汉魏时期,读书人往往首选出仕为官,且时行相术,即掌握相法之高士据人之相貌形态、言行气度来断其人生发展方向,如东汉名家何颙先生即是其中佼佼者。据《何颙别传》记载,张仲景年少时曾求教于何颙,颙谓:“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即仲景有缜密之思维,但无轩昂之气韵,故不适合为官,但可以成为明医。这与仲景先师反对“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伤寒论·序》)的人生观不谋而合,更坚定了“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伤寒论·序》)的人生信条。
2、医圣张伯祖古代名人: 医圣张仲景张仲景,名机,河南南阳人,公元150年出生在东汉末年的一个官僚家庭,汉灵帝时曾任长沙太守。其父张宗汉是一位有知识分子背景的官员。他从小就从史书中看到扁鹊望诊齐桓公的故事,他钦佩扁鹊精湛的医术,立志长大后要做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张仲景被后人誉为“医圣”,他的医术精湛,通过勤学苦练努力获得的本领,了许多疑难杂症患者。他医德高尚,看到河南有温疫横行时,辞官回乡行医,为老百姓治病。他的医道更为高明,著有名著《伤寒杂病论》的医书。这部医书是中医史上第一次提出辩证的调节方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思想体系。它不仅受到国内历代医学家的推崇,日本、朝鲜、欧美等国家的医学家也都在效仿,有“法之宗,群之祖,医之圣” 之称。161年,11岁的张仲景拜同县的张伯祖为师,学习医术。张伯祖是当时著名的医学家。他性格沉稳,每次给病人看病、开处方,他都很细心、很周到。他调节过的病人十有八九能康复,因此张伯祖受百姓尊敬。和张仲景一起学医的何颐也是一位年长的同乡,对张仲景刻苦钻研医学的精神十分敬佩。他曾说: “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意思是说张仲景有才华,有思想,好学,聪明稳重,但没有做官的气质和风采,因此不适合做官。只要专心学医,将来一定会成为名医。打破迷信调节精神疾病在古代封建社会,迷信巫术盛行,巫妖乘势坑害百姓,骗取钱财。张仲景讨厌这些巫医和妖道。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个一会哭一会笑的妇女,疑神疑鬼的。患者家属听信女巫的蛊惑,认为是“鬼怪上身”,要求女巫为她“驱邪”,张仲景观察患者的面色和病情,询问患者的情况,然后跟病人家属说: “她根本不是鬼怪缠身,而是“热血”,是受到较大的刺激所致,她的病完全可以,真正的鬼怪是那些可恶的女巫,绝不能让他们纠缠病人,否则病人就会有生命危险。”在征得患者家属同意后,他研究了调节方法,为患者扎了几根针。几天后,这名妇女的病情慢慢好转,张仲景对她调节了一段时间后康复。从此,一些穷人生病了,找张仲景治病,不再相信巫医的鬼话。早使用肛门栓泻药的方法有一次,一个病人的大便干燥,不能排出,不能进食,虚弱。张仲景仔细检查,确认是高发热引起的便秘。当时遇到便秘时,通常会给病人服用解火的药物。但是病人很虚弱,如果他服用泻药,他将无法忍受。但没有泻药,便受阻,热邪无法消除。该怎么办?经过深思熟虑,张仲景决定进行新的尝试。他拿了些蜂蜜晒干,揉成细条,做成“药锭”,慢慢塞进病人的肛门里。“药锭” 进入肠道后,迅速融化,干燥的大便溶解,过一会儿就排出。大便畅通,热邪排出体外,病人的病情立即好转。这是我国医学史上早使用的肛栓泻药法。人工呼吸者有一次,张仲景出门,看到很多人围着一个躺在地上的人叹息,几名女子悲惨痛哭。他上前询问,才知道那个人上吊自杀是因为他的家庭太穷了,无法生活。获救时,发现他已无法动弹。张仲景得知他上吊的时间并不长,便急忙令人将男子放在床板上,并拉上被子给他保暖。同时,两个强壮的年轻人被叫到该男子身旁蹲下,一边按摩胸部,一边抱起双臂一起活动。张仲景自己交叉双脚,蹲在床板上,手掌抵住男子的腰腹。随着手臂的动作,一起一落,一松一压,不到一个小时,这个人就有了微弱的呼吸。张仲景告诉大家不要停止动作,继续做下去。过了一会儿,那个人终于醒了,这就是现在在急救中广泛使用的人工呼吸。此后,张仲景的名声越来越大,成为一代名医,被后人誉为“医圣”。
3、张伯祖的简介上下五千年106。医圣张仲景东汉末年,外戚和宦官互相争斗残杀农民起义烽火连天,社会动荡不安。公元一九零年,董卓挟持汉献帝和洛阳地区百万的居民西迁长安,洛阳所有的宫殿民房都被焚毁,方圆二百里变成了焦土。在背井离乡的途中,瘟疫猖獗,成千上万的人被病魔夺去了生命。当时张仲景的家乡河南南郡,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南阳也接连发生了几次大的瘟疫。他的家族原本是个大族,有二百多号人,可是凶神恶煞的疾病在短短的十年时间夺走了三分之二族人的生命。其中百分之七人死于伤寒,亲眼目睹这一幅幅家破人亡的悲惨景象。张仲景痛下决心,一定要制服伤寒这个残害百姓生命的瘟神。从此他埋头钻研内经、八十一难、阴阳大论等古代的医学专著,同时博采众方,广泛搜集整理流传于民间的各种方药,采纳各家的医术,并且在临床实践当中不断的检验摸索。经过数十年呕心沥血的研究,张仲景终于写成了伤寒杂病论。这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临床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兼备。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医学的专注,收集了方剂二百多副。其中许多至今仍然在中医的临床上广泛使用,比如调节乙型脑炎的白虎汤、调节心律不齐的治甘草汤、调节肺炎的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等等。有一年冬天,张仲景辞去了官职回到了家乡。当时正是寒冬腊月,气候异常寒冷。可是在这冰天雪地之中还有许多人衣着单薄的为了填饱肚子而冒汗奔波。张仲景看见许多人衣不遮体耳朵冻烂心里难受,一回到家乡他不顾旅途劳顿便叫人们在门前的空地上搭起大棚支上锅架。夫人不解的问他干什么?他回答说:让穷人吃饱穿暖我做不到。可是我可以给穷人治冻伤。张仲景又自己掏钱买了许多羊肉、辣椒和驱寒的药材。开始忙碌起来,他把羊肉、辣椒和药菜一起放入大锅当中烧,烧开以后慢慢的再熬。熬的差不多的时候就把羊肉和药菜捞出来切碎拌馅,然后和面擀成面皮,把馅包起来做成耳朵的形状叫做焦耳下锅,煮熟以后分给穷人吃。让他们吃焦耳喝汤,并且把这个汤叫做消渴焦饵汤。大伙吃了以后顿时觉得全身发热两耳发烫,张仲景就用驱寒焦耳汤治好了穷人的冻伤。以后张仲景每年从冬至到大年三十天把施舍给穷人这种汤,穷人不仅治好了病而且还过了个欢欢喜喜的新年。据说这个交饵后来渐渐就变成了饺子。张仲景对病人的观察细致入微。他曾经对一个叫王灿的人说:你身体里边有了病,服了我配的五谷汤就能够药到病除,而且还过了个欢欢喜喜的新年。不然就会生一场大病,恐怕三十岁不到就要掉光眉毛。王灿这年才十七岁,他认为张仲景的话说的太玄乎了,因此既不相信也不治病。可是到了三十岁那年,果然生了一场大病,险些送掉了性命,而且眉毛也全部掉光了。在伤寒杂病论当中,张仲景收入了一个叫做蜜煎间倒方。这是专门来调节伤寒病,今夜亏损太多,大便结硬等疑难病症的。还有他少年的时候,随同乡张伯祖学医的时候,有一天来了一个虚弱的病人,只见他嘴唇干的都起泡,额头滚烫高烧不退精,神萎钝。老师张婆祖诊断以后,认为需要用泻药来帮助病人解除干结的大便。但是这个病人身体体质虚弱,如果用强烈的泻药,恐怕病人的身体受不了。张婆祖皱起了眉头,一时竟没有了主张。这个时候窗外一群蜜蜂嗡嗡的飞过,张仲景双眼紧盯的蜜蜂都快出了神了。忽然他两眼放光,快步走上前对老师说:老师,您看这个靶子行不行。他就把自己的想法详详细细的说了出来。张柏祖听了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接着张仲景把黄噔噔的蜂蜜倒入了一只铜碗当中,用小火慢慢的煎熬,并不断的用竹块搅动,直到蜂蜜熬成了粘稠的团块。等到蜂蜜稍微冷却,张仲景便把它捏成了一头尖的细条的形状,然后把尖头轻轻的塞进了病人的肛门。过了一会,病人排出了一大堆腥。臭的粪便病情顿时好了一大半。由于热血随粪便排净了,病人不几天便康复了。张仲景发明了这个方子实际上就是世界上早使用药物灌肠的方法。张仲景后来被人们尊称为医圣。他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疗经验对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4、张伯祖个人资料东汉末年,名医沈槐到了70多岁时,一病不起。此时,张仲景给他开了一副药,他却气笑:“如此糊弄我,是要我命吗?”沈槐一生无儿无女,当他生病后,身旁人为他遍寻名医,可大家都束手无策,难道名医沈槐真的要魂归西天了吗?结果,却戏剧性地反转了。张仲景自小就听说过沈槐的医名,后听说他身患重病之后便来到沈槐家为其医治。了解了沈槐的病情后,张仲景便对沈槐的家人说:“此病虽急但还有救,只需要将五斤的五谷杂粮搓成药丸,让其一次服用便可痊愈。”沈槐的家人听了,都觉得很奇怪,他们虽不是医生,但也知道五谷杂粮根本治不好病呀。沈槐知道后不禁笑出了声:“都说张仲景医术高明,没想到也是一个庸医,五谷杂粮虽说吃不坏人,但用这治病实在是太荒唐了,莫非是想要让我早点走?”沈槐知道这五谷杂粮医不好自己,但还是让家人依照张仲景的要求制作了药丸。后来,沈槐将药丸挂在屋檐之下,若有人前来家里做客,他便指着这药丸说:“这就是名医张仲景给开的药方,这些药丸都是些五谷杂粮,这样的药方居然也能治病,太可笑了。”每次一说完,他便笑起来。甚至每每想起这件事,沈槐都会笑。过了一段时间,沈槐的病居然好了。一日,张仲景上门拜访沈槐,进门第一句便道:“沈先生的病可大好了?”此时的沈槐才突然明白,原来张仲景如此做,是在给自己治心病。张仲景道:“沈先生之病无非是你无儿无女,精湛的医术无人继承,因此思郁成疾。可您医德高洁,医好了多少百姓,更是我们这些后辈晚生的榜样,我们不就是您的孩子吗?”沈槐听到张仲景如此说,心中惭愧不已。张仲景不惜被自己奚落,也愿意为自己治病,反观自己,却没有这样的胸怀。自此,他便不再纠结无儿无女的事情,反而是开门收徒,将自己的精湛医术倾囊相授,而张仲景也跟着他学了许多治人的妙方。张仲景出身官僚家庭,天天跟各类书籍打交道,而他喜欢读的却是医学之类的典籍。张仲景看到身边人因为疾病而痛苦,甚至为此而离世,这让他的内心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若世间无疾病,那该有多好,但这根本不可能。张仲景又想,若现在医生的医术高超,那这些病痛之人便不会再受病痛折磨,更不会因病而死。于是他便打定主意学习医术,10岁的张仲景便拜了名医张伯祖为师。张伯祖很欣赏张仲景,因为张仲景虽出身官僚家庭,却吃苦耐劳,不论是抓药还是研磨,都做得的认真,从不说辛苦。正是因为这份欣赏,张伯祖将自己一生的医学知识全部传授给了张仲景。不过张仲景还是考取了功名,并没有成为一名医生,可是张仲景内心对救死扶伤的渴望还是十分强烈,不过官员是不能去百姓的民宅去跟百姓接近的。但有些百姓生了重病,因为没有好的医生诊治,被天天折磨,张仲景看了很是忧心。后张仲景决定,自己的府衙在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便不再处理政事,而是专门给百姓看病。这样一来,自己便可以正大光明地接近百姓了,而且每次他都端端正正地坐在大堂内,亲自为百姓诊治。也正是张仲景这样的行为,才有了“坐堂”这一说法。张仲景的医术高明,而且他仁心仁术,若是有家庭贫困的百姓来看病,他不仅不收诊金,还为患者赠药。张仲景帮着百姓解除疑难杂症,更是倾尽心力撰写了一本《伤寒杂病论》。在当时,许多医生只是想靠着治病救人来“敛财”,根本没有真正钻研医学的决心。还有人只想拜著名医者为师,为的只是“师承名医”的头衔。像张仲景这样真正研究医术的人,真的太少了。可如此为民着想的张仲景,在当时那个社会当中,还是被当成了异类,所以他的事迹在当时的正史中,并没有记载。在当时的社会,对于张仲景这种人也并不受推崇。不过张仲景并不在意,他就是想将自己的所学和研究,都记录下来,为后辈医者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而且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文笔朴实,通俗易懂,为后世医学的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河南省更为其修建了“医圣祠”,用来纪念这位医圣。虽然张仲景正史未留名,但他的功绩却永远不会被磨灭。素材内容来自乖史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5、张伯祖弟子医圣·张仲景补传(全文)——明·李濂《医史》张机,字仲景,南阳人也。学医术于同郡张伯祖,尽得其传。工于调节,尤精经方,遂大有时誉。汉灵帝时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少时与同郡何顒客游洛阳,顒探知其学,谓人曰:“仲景之术精于伯祖,起病之验虽鬼神莫能知之,真一世之神医也!”尝见侍中王仲宣,仲景曰:“君年至四十当有疾,须眉脱落,脱落后半年必死,宜豫服五石汤,庶几可免。”仲宣时年二十余,闻其言恶之,虽受方而不饮。居数日复见仲景,乃佯曰:“五石汤已饮之矣。”仲景曰:“观君气色,非饮药之诊,何轻命欺人如此耶?”仲宣益深恶之。后二十年果有疾,须眉皆脱落。越一百八十七日卒。时人以为扁鹊、仓公无以加也。仲景宗族二百余口,自建安以来未及十稔,死者三之一。维时大疫流行,而伤寒死者居其七,乃著《伤寒卒病论》十卷行于世。盖推本《素问·热论》之旨,兼演伊尹《汤液》而为之。探赜钩玄,功俟造化,华佗读而善之曰:“此真活人书也!”仲景又著《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卷论伤寒,中卷论杂病,下卷载其方并疗妇人,是为千古医方之祖。自汉魏以迄于今,海内学者,家肄户习,诵读不暇,如士子之于六经,然论者推为医中亚圣,而范晔《后汉书》乃不为仲景立传,是故君子有遗憾焉!嵩渚子曰:皇甫士安有言:伊尹以元圣之才,本神农之经为《汤液论》;仲景本黄帝之书,述伊尹之法广《汤液论》为书十数卷。后医咸遵用之,弗敢变。宋翰林学士王洙在馆阁日,偶于蠹简中得仲景所著《金匮要略》三卷,乃录而传之,秘阁校理林亿等又校定为二十五篇,删芟重复,合二百六十二方。诚为百世不刊之书!金栋按:医圣张仲景望诊如神,见晋·皇甫谧《甲乙经·序》,说:“仲景见侍中王仲宣,时年二十余,谓曰:‘君有病,四十当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石汤可免。仲宣嫌其言忤,受汤勿服。居三日,见仲宣谓曰:‘服汤否?’仲宣曰:‘已服。’仲景曰:‘色候固非服汤之诊,君何轻命也?’仲宣犹不信。后二十年果眉落,后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终如其言。”又,《太平御览·方术部》引《何顒别传》亦有此诊候之事,略有出入。王仲宣(177—217),即王粲,《三国志·魏志》有传,归魏时,曾拜侍中,建安二十二年卒,年四十一。据《三国志·魏志·王粲传》,王粲十七岁时尚在长安,后去荆州依刘表,当时刘表住襄阳,仲景南阳人,二地相邻。故仲景见仲宣,或当此时。王粲所患之病,即麻风病,《内经》谓之疠(通癞,音赖)风病,又名大风恶疾。如《素问·长刺节论》说:“病大风,骨节重,须眉堕,名曰大风,刺肌肉为故,汗出百日,刺骨髓,汗出百日,凡二百日,发眉生而止针。”《素问·风论》说:“疠者,有荣气热胕,其气不清,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名曰疠风。”《素问·脉要精微论》说:“脉风成为疠。”王冰注:“此则癞也。”隋·巢元方等《诸病源候论·卷二·恶风须眉堕落候》说:“大风病,须眉堕落者,皆从风湿冷得之……即成风疾……故面色败,皮肤伤,鼻柱坏,须眉落。”
6、张伯祖故事精进医术在于勤,治病救人在于心。拍摄9年感人大剧,用时五天时间看完,对38集《医圣》电视剧感慨万千,虽每集无涕泪俱下,但感动至深到眼泪打转。主人公父母被奸人所害,万幸遇贤医张伯祖救下医圣,苦心培养成才。皇帝问,君臣和医患关系,医圣选择了后者,哎,好多人说识时务者为俊杰,但他宁愿坐天牢仍初心不改。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让人解气的是犯有滔滔罪孽的周教主终斩首示众,开心,高兴。治病救人在于心,如今的社会还多吗?牢记使命,初心不改,又有几人能做到呢?#张伯祖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