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简介5(白居易简介儿童版)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29 10:20:56 浏览
1、白居易简介儿童版

[浮云]晚年时,白居易花重金养了33名家妓,每个女孩的年龄都在15岁左右,每隔三年就会换一批人,看似寻欢作乐,其实却有着不为人知的心酸,甚至后人还会为其辩解:他不是渣男!作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的名号想必很多人都耳熟能详,他所创作出来的诗歌,不仅形式丰富多样,而且语言平易通俗,也因此享有“诗王”的美誉。因为祖父和父亲都曾经做过县令,所以白居易从小就没为钱发愁过,可惜好景不长,到了中唐时期,各地藩镇割据,d羽之争越发严重,能活命就算不错了,自然顾不得享受生活。好在是金子总会发光的,白居易成年之后,凭借过人的才识得到了皇帝的青睐,一路升迁至翰林学士,从此后又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本就是官二代,加上白居易本人又在朝中任职,所以他的收入自然比普通人要高很多,正因为这个缘故,他才成了一个把工资写进诗里面的人。别的不说,光是45岁的时候,白居易每个月的俸禄就有六七万,所以人家的确有挥霍的实力和资格,而这一点,还体现在他晚年时候,花费重金养了33名家妓这件事上。从《长恨歌》中就能看出,白居易本人是一个十分多情的浪子,但这一切,源于那个叫做湘灵的女子,如果不是她的离开,世上原本会多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也会多一个痴情男儿。公元783年,11岁的白居易跟随着父亲搬到符离定居,彼时的他还是一个性格内敛的小男孩,却因为认识隔壁邻居家一个名叫湘灵的小女孩,第一次体会到什么叫做“情窦初开”。湘灵比白居易小四岁,性格活泼开朗,虽然年纪还小,但清秀的五官以及良好的家教,实在让人过目难忘。一天,白居易把湘灵约到河边聊天,聊着聊着,他突然间站了起来,深情款款的问道:“你长大后嫁给我可好?”湘灵不假思索的回答:“我当然愿意嫁给你,但是娘亲说了,你将来是要当大官的,我只是个庄稼人,配不上你。”话音刚落,白居易就把小湘灵搂在怀里,暗自发誓,无论如何也要把心上人娶回家,不料这一幕,却被白居易母亲以及管家看在眼里,当晚就找人把少爷送往长安读书,好一个“棒打鸳鸯”。分别的那年,湘灵12岁,白居易16岁,谁也没想到以后再相见居然比登天还要难。门第偏见,家庭阻碍,横跨在两人之间的不单单是父母的反对,以及周围人的指指点点,而是更深的鸿沟,白居易本以为自己功成名就之后,可以娶湘灵为妻,但事实证明他错了。或许深受情伤,导致白居易对婚姻以及未来失去了热情和向往,即便父母再怎么撮合搭线,他始终不为所动,一直到37岁那年,才娶了夫人杨氏。然而在洞房花烛夜的时候,白居易喝得酩酊大醉,掀开杨氏的红盖头,哭着问道:“你为什么不是湘灵?为什么啊?”从痴情男,到所谓的风流才子,只需要一个湘灵即可,那个女孩也成了白居易心中不能提及的朱砂痣。一直到白居易44岁那年,他因为得罪皇帝被贬江州,在前往该地的商船上,居然遇到了自己日思夜想的湘灵。看着对方孤身一人,而自己却携带家眷美妾,白居易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但内心对于湘灵的爱慕和执念,又迫使他勇敢上前,两人紧紧地拥抱在一起。我梳白发添新恨,君扫青蛾减旧容,应被傍人怪惆怅,少年离别老相逢。透过这首诗,似乎能感受到白居易内心深处的绝望和无奈,而湘灵也为了心上人,剃度出家,终身未嫁。到了晚年,贴在白居易身上的标签除了情场浪子之外,也只剩下寻欢作乐这种词汇,可想而知他花重金养了33名家妓的事有多荒唐。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其实白居易内心深处一直住着那个叫湘灵的女子,一批又一批的年轻女孩,每一个人身上都带着湘灵的影子,或聪明活泼,或善解人意,但唯独不是他爱的那个人。所有人中,唯有小蛮和樊素两个姑娘始终陪伴在白居易左右,直到他70岁时,才恋恋不舍的离去,足以说明白居易本人的确是个重情义的人。可惜,在当初那个分外讲究门当户对的年代,无论是湘灵还是白居易,都不过是为情所困的可怜人罢了,终其一生,也没能和心爱的人相守相伴,这也恰恰说明,白居易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渣男,你们说呢?

2、白居易简介ppt

浅析日本平安时代——对白居易诗歌的接受情况中唐著名诗人白居易的诗作不仅在我国家喻户晓,甚至在邻国朝鲜、日本也广受推崇。特别是在中古时代的日本,白居易甚至成了唐诗的代表性人物,本文即从白居易身世及其诗作特点着眼,浅析其诗歌在日本平安时代备受接纳的原因。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曾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白居易在诗歌创作方面主张诗歌的通俗性和写实性,这个特点使其在我国诗歌史上占有独树一帜的位置。并且由于其在官场上的纵横与遭遇,其诗歌更多着眼民众疾苦,特别是他与禅僧、道士的往来。在其思想融合上兼具“儒道释”合一的特征,这也构成其诗歌的一大特色,私以为,这也是其诗歌特别被平安时代日本社会所接纳的一大原因。平安时代的日本,随着文化逐渐向掌握政权的朝廷贵族集中,其极具本土化特征的“国风文化”日渐形成。在这种条件下,朝廷贵族对佛教的推崇渐渐影响到文化领域,使其在表现文学上越来越多受到“无常”等思想的影响。而白居易诗歌中对民生疾苦的思考与其诗作吸取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风格与这一时期的“平安文学”高度契合,这也使紫式部等一批宫廷女流文学者开始注目,并在文中广泛引用其典故(为代表则是《源氏物语》中对《琵琶行》的摘读) 。838年,当白居易还在世的时候,当时的日本太宰相藤原学诚在一位唐朝商人的行李中发现了一本《元白诗集》(元稹和白居易的诗集),这是白居易诗词与日本的“邂逅”。844年11月留学僧慧萼曾将一部67卷的《白居易诗集》带给仁明天皇,由此开启了白居易诗文对平安时代文学的巨大的影响。《诗集》中娓娓道来的“平静”与空寂的“忧伤”敲打着平安贵族们细腻的心弦。在平安时代,王朝的贵族才女们除了将菅原道真的汉诗与白诗品评比较外,紫式部还曾为上东门院彰子皇后教授过《白氏长庆集》,而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清少纳言曾在《枕草子》中写道:“说文,还要推举《文集》(即白氏长庆集)、文选(即昭明《文选》)和博士的《申文》。”至于《源氏物语》中,紫式部曾全篇多处对《长恨歌》等加以引用。可见,白居易作品在平安贵族中广受欢迎。据说白氏自身也了解其作品在日本广受欢迎的情况,乃至其身后,其作品仍广受认可,约于1013年编纂的《和汉朗咏集》,汉诗588首中有136首都是白居易作品,堪称多。白氏诗作为何在平安日本广受褒誉,究其原因,第一是其平易的文风,平安时代贵族间流行57577的和歌,其特点也是简洁明快,白氏诗句平实易懂,也为在外国传颂造成了实际的便利。其次,综合评议平安时代朝臣们的理想,除少部分世家大族外,人们也都将白氏作为理想人格的化身,即其能力为朝廷认可,一步步被擢升到理想的阶层。第三则是《白氏长庆集》在平安贵族们之间被广泛作为一种“百科全书”式的工具书在使用。翻看其文集,我们可以发现,白居易擅长几乎全部诗歌文体,对平安贵族来说,无论希望写何种文体,都可以找来参照,这就类似当今的《公文写作宝典》。第四,白氏诗歌咏诵风花雪月较多,这点也与和歌相似。第五,上文提到的白居易与禅宗以及贯通儒释道的精神内涵与同样深受佛教思想影响的平安贵族们在精神内核上有“同路人”之感,甚至可说,在平安时代萌发的“物哀”精神,也可在白氏的诗文中寻见踪影。从上述简析来说,白居易之所以独为日本平安贵族所推崇,故自有其必然特色。后我仅举一例,试看《源氏物语》中多次引用的《琵琶行》中“江州司马青衫湿”一句,我们知道,在平安时代中期,由于天皇大权旁落和社会动乱频发,宫廷贵族的进取心大为减弱,他们通过寄情山水、宴饮行乐以逃避世事。白诗的伤感之情跃然纸上,绝妙地引发了情感共鸣。元和十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思想和创作风格发生极大变化,“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言”。这些诗歌追求与自然融为一体、心物合一的美感,正好契合“物哀”思想成为平安时代日本贵族文人的心灵慰藉。

3、白居易的诗词简介

白居易是胡人吗?提到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那家喻户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句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他的长篇作品如《长恨歌》、《琵琶行》等,千百年来也一直广泛地流传着。对白居易的出身有人提出了这样的疑问:他究竟是胡人,还是汉人?很多人认为,白居易是西域胡人,而不是人们比较愿意接受的汉族人。持这样看法的人的理由主要是这样的:宋朝人孙光宪的《北梦琐言》记载说,白居易的从弟白敏中曾经与曹确、罗劭权等共同执掌宰相大权,崔慎猷叹息说:“可以回家了!现在中书(省)到处都是番人。”所谓的“番人”自然是指胡人这样的少数民族。既然崔慎猷说白敏中是胡人,那么可以断定白居易也是胡人。白居易曾经给从侄僧人白寂然撰写过《沃洲山禅院记》,文中说:“厥初有罗汉僧西天竺人白道猷居焉。……大和二年春,有头陀僧白寂然来游兹山。……六年夏,寂然遣门徒僧常贽自剡抵洛,持书与图,诣从叔乐天乞为禅院记云:昔道猷肇开兹山,后寂然嗣兴兹山,今日乐天又垂文兹山。异乎哉!沃洲山与白氏其世有缘乎?”由这段话可以了解到,白道猷是“罗汉僧西天竺人”,白居易自己说“沃洲山与白氏其世有缘”,即是自认白寂然是他的本家,据此可以推断白居易本身也是胡人。有人否定了白居易是胡人这种看法,他们认为白居易是汉族人。在白居易的《故巩县令白府君事状》一文中,白提及自己的族系时曾经说:“白氏是华姓,是楚国的公族。当年楚熊居太子建出奔到郑国,建的儿子胜居住在吴楚一带,号白公,并以此为姓氏。楚国杀死了白公,他的儿子出奔到秦国,代为名将。其后裔孙名为起,对秦国有大功,因此被封为武安君,后来又因为坐罪而被赐死杜邮。……到秦始皇的时候,始皇怀念武安君的大功,所以把武安君的儿子仲封在了太原,其子孙后代便世代以此为家,故现在为太原人。从武安君以下凡二十七代,至府君高祖,北齐王兵尚书,赠司空。曾祖名讳士通,为皇朝利州都督。祖名讳志善,朝散大夫,尚衣奉御。父名讳温,朝请大夫,检小都官郎中。公名讳鍠,字上钟,都官郎中第六子。……公有子五人:长子名讳季庚,襄州别驾。……次名讳季般,为徐州沛县令。次名讳季轸,为许州许昌县令。次名讳季宁,为河南府参军。次名讳季平,为乡贡进士。”白居易的父亲就是襄州别驾白季庚,而白季庚的族系所属是清楚的,因而白居易自称汉人,应当可以相信。如果白居易是汉族人,后世居住洛阳的白氏出自哪一支呢?我们知道,白居易没有儿子,晚年退职后居住在洛阳履道里,修香山寺,以醉酒吟诗为消遣,死后葬于香山如满师塔之侧。根据现存的洛阳白书斋处的《白氏谱系序》稿本记载:“幼文(白居易兄)有三个儿子:景回,景受,景衍,将景受过继给白居易,因此洛阳白氏,都是景受之后裔。白居易为始祖,传至今已经有五十余代了。”这样看来,白居易兄长的儿子景受过继给他,洛阳白氏都是白景受的后裔,而奉白居易为始祖,因此洛阳白氏也应当出自汉族。尽管有白居易自撰的《故巩县令白府君事状》详细介绍了自己的族属问题,并可以由此确证白居易是汉族人,但是现世仍然有许多人坚持认为白居易为胡人。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评论丛刊》曾发表过顾学颉的《白居易世系家族考》,在这篇文章中,顾学颉认为,白居易的“祖先并不是汉族,而是西域龟兹国的王族;曾经役属西突厥,为西突厥统治下的十部落之一的鼠尼族部。因龟兹国境内有白山,故汉朝赠其王姓白,一直到唐代未变”。顾学颉提出这种看法的主要依据是《后汉书·班超传》。在《后汉书·班超传》记载道:“今宜拜龟兹侍子白霸为其国王。……明年(永元三年)……以超为都护……拜白霸为龟兹王,遣司马姚光送之。”为什么白居易说自己是汉族人?实际上,白居易是知道自己的胡姓血统的,他之所以要假冒汉族人,只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身价,不被人轻视为寒族。但是还有人提出疑问:白居易时已经是中唐时代,唐朝对于寒族的轻视已经不像从前那样严重,尤其是经过武则天时期的武周革命后,门户观念也已经在唐人心中变得淡薄;同时,唐朝政治的大一统宏阔局面,少数民族在当时是受到尊重的,因此,白居易没有必要刻意地掩饰自己的胡人身份。争论仍然在继续着,白居易到底是胡人还是汉人,这个问题看来是需要费一番考证的。如果白居易真是胡人,那么中国文学史上又将多了一位大名鼎鼎的少数民族作家。#白居易简介5#

4、白居易生平简介视频

白居易的官大,竟然是二品!有好事者把唐朝诗人的官职级别进行了排列!白居易高,贾岛低。实际古代当官诗人多也不奇怪,唐朝延续隋朝科举制度,所以当官的多是文笔很好的,再加之见多识广、经历坎坷,义愤出诗人嘛!另外,官大小也不是衡量诗作的好的标准!有的不屑于或忙于公务,则流传后世诗作就少了。白居易和贾岛是唐朝时期两位备受赞誉的诗人,他们的作品和经历展现了当时的文学风貌和科举制度的影响。在唐朝,延续了隋朝的科举制度,这使得担任官职的人大多具备出色的文学才能。当时的官员们往往受过良好的教育,有广泛的知识和阅历,他们能够通过科举考试脱颖而出。因此,唐朝时期的官场中涌现了许多文笔出众的官员诗人。在唐代的茶馆中,人们经常对比和讨论不同官员诗人之间的才华和作品。他们会称颂那些诗作动人、表达深情的诗人,而这些人通常也是具有较高官职的。这种情况的原因是,高官们有更多的时间和资源去从事文学创作,并且他们的官职地位使他们能够接触到更广阔的社会和文化经验,丰富了他们的创作素材。白居易,他的二品官职无疑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独特的机遇和资源。作为高官,他能够接触到权贵之间的交往,亲眼目睹社会百态,以及政治斗争的种种变幻。这些经历为他的诗歌提供了广阔的题材和丰富的生活体验。"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这是白居易对土地赋税问题的代表作《观刈麦》。他将朝廷的霸权政策和农民的生存问题做出了揭露,表现了封建社会的丑恶剥削。"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新乐府序》是白居易担任左拾遗时所作,白居易身处高位,见过朝廷官员的奢靡,和百姓时间的良苦,他痛心疾首,在朝廷上谏言同时撰写50篇文章揭露社会现实。为此做了这篇序。白居易的诗作充满了对人民疾苦的关怀,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以及对自然景物的抒发。他以真挚的情感和独到的见解揭示出人性的喜怒哀乐,令读者产生共鸣。官职地位的提升为白居易提供了更多时间和资源,使他能够专注于诗歌创作,使作品更加卓越。而贾岛,尽管官职地位较低,却以他独特的诗风和深邃的思想而闻名。贾岛在官场中饱受挫折,他的才华常常被忽视和低估。然而,这并没有使他的创作停滞不前,相反,贾岛通过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和内心的反思,创作出了一系列深沉、富有哲理的诗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首诗写出了诗人的心境,表达了贾岛对于山野乡间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寻隐者不遇,对隐者的欣赏流露无疑,无奈只身出社会朝廷,不能逍遥山林间。他以朴素的语言表达出对人生、世俗和自我境遇的思考,触动了许多人的内心。贾岛的诗作流露出他内心的孤独和无奈,却也透出一丝坚韧和执着,使人们对生命和人性产生深深的思考。官职大小并非衡量诗作优劣的标准。诗歌创作更多地取决于诗人对生活的敏感和对人性的洞察。官职地位的提升可能为诗人提供更多的创作素材和安定的环境,但它并不能决定诗歌的真正价值。诗歌是一种超越时空的艺术,它能够抒发人类共同的情感和思考,触及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在唐代,白居易和贾岛的存在与他们的诗歌创作,为人们展示了官职地位与诗歌创作之间复杂的关系。官职地位可以为诗人提供资源和机遇,但真正优秀的诗歌源于对人性、社会和自然的敏感洞察,以及对内心情感的表达。无论是白居易的高官地位,还是贾岛的低微身份,他们的诗歌作品都深深打动了后世的读者,成为文学宝藏中璀璨的明星。这证明了诗歌的力量超越了官职地位的限制,它能够传递人类内心的声音,唤起人们对人生和世界的思考。因此,无论在哪个时代,诗歌都是一种独特而强大的艺术形式,它能够超越官场的喧嚣,抒发人们内心的情感和思考。官职地位或许会为诗人带来一定的影响,但真正精彩的诗歌作品源于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感知,对世界的敏锐观察,以及对内心情感的真挚表达。无论是官职地位高低,只要诗人有才华和灵感,他们都能够创作出震撼人心的作品,为文学的历史增添辉煌的一页。参考:《唐宋诗醇》

5、白居易简介

【唐诗诵读】:杨柳枝词白居易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年)山西太原人,贞元年进士及第,唐代著名诗人,授秘书省校书郎。因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复出后官至刑部尚书。传世作品有《白氏长庆集》《唐诗纪事》等。诗赏:这首诗大约创作于会昌三年(843)间。据说:白居易有个小妾,姿态妖娆丰艳,能歌善舞。一个春日餐后,小妾歌舞,为他助兴,受歌舞启发,白居易提笔写了这首诗。前两句以人比柳,写柳的风姿可爱,后两句抒发感慨。诗中写的是春日的垂柳,能表现垂柳特色的,是它的枝条。首句写枝条之盛,舞姿之美。“春风千万枝”,是说春风吹拂,千丝万缕的柳枝,随风起舞。一树而千万枝,可见柳树之繁茂。次句说柳枝之秀色夺目,柔嫩多姿。春风和煦,柳枝绽出细叶嫩芽,望去一片嫩黄;细长的柳枝,随风飘扬,比丝缕还要柔软。这两句把人与垂柳之生机横溢,轻盈袅娜,秀色照人,写的极为生动含情。三、四句交待垂柳的生长之地,有意转移读者的感觉视线,以强调垂柳之不得其地。“西角”为背阳阴寒之地,“荒园”为无人所到之处,生长在这样的场所,垂柳再好,又有谁来一顾呢?只好终日寂寞了。反过来说,那些不如此柳的,因为生得其地,却备受赞美,为人爱惜。在这里,作者自与柳比,感到身在官场起落上下,还不如一棵垂柳呢,年年岁岁枝嫩芽发,随风荡漾。这首诗即赞美小妾的丰艳妖娆和垂柳的枝繁叶茂;又揭露了当时政治腐败,人才被埋没、自己受排挤的感受。此诗读来有无限低回之感,足见诗人其艺术力量感人之深。

6、白居易简介动画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称醉吟先生,生于公元772年至846年。他的祖籍是山西太原,出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被誉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通俗易懂,被誉为“诗魔”和“诗王”。他曾担任翰林学士和左赞善大夫等职。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去世,葬于香山。他一生创作了《白氏长庆集》,其中代表作包括《长恨歌》、《卖炭翁》和《琵琶行》等。他留下的诗词歌赋高达4000首,不仅在中国享有盛誉,在日本也备受尊崇,被奉为文殊菩萨。在当时的中唐时期,白居易是一位备受推崇的明星和超级大V。那么,为什么他36岁还没有结婚呢?让我们在评论区里分享一下吧。如果你喜欢这个视频,不妨给大鹏点个关注,我们下期视频再见。感谢点赞和关注!

7、白居易简介50字

唐代成功的诗人一一白居易唐代成功的诗人,不是李白,也不是杜甫,而是白居易。白居易出生公元772年,这时李白和杜甫先后已去世了十年和两年,因此可以肯定,他是读着李杜的诗长大的。说白居易成功,主要有以下几个理由:一、24岁进士及第走上仕途,可谓春风得意。二、实现了政治抱负,不仅当官,也能为民办事,就算被贬出京城当个司马、刺史,也是五品以上的职务,生活不至于困顿潦倒。三、创作诗词数量多,流传广《全唐诗》收录2200多位作者的诗作48,900首,而白居易一人就有3,800首,比李杜加起来还多1400首,故后人称白居易为诗魔,或诗王。四、生活相对安稳,得以安享晚年。白居易晚年退休后在洛阳生活了18年,大部分时间是在龙门度过的。他不仅重修香山寺,还偕同好友在香山行游赋诗,写下了许多歌咏龙门山水的诗篇,总体上是惬意的。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释、道三家,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在诗歌的创作上,他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这种诗歌理论促使唐代诗人正视现实,关心民生疾苦,其进步意义对中晚唐期及后来的诗歌有很大影响。

8、白居易简介图片

白居易到底是哪里人?对于大多数上年纪的中国人来说本来不应该是个问题,因为过去只要翻开唐诗三百首等有关书籍,其介绍基本上都写着“白居易,陕西华州下邽(今渭南)人”。多少年来,我对这个问题从来也没有过怀疑,因为渭南就在隔壁,是三贤故里,三贤包括白居易。近年来,有了抖音,有了头条,有空我也看看,-看,问题来了,抄录百科相关词条的介绍如下: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  ,生于河南新郑  。白居易(772~846)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祖籍山西太原。问题1:白居易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祖籍山西太原?带着问题往下看,与白居易相关的人物有两个,白季庚和白行简。相关词条介绍如下:白季庚(公元729 — 公元794),   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人,祖籍同州韩城(今陕西韩城),唐朝诗人白居易父。字子申,巩县府君之长子。白行简(776年-826年),唐代文学家,字知退,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 人,生于河南郑城西的东郭宅(今城关乡东郭寺村)。   著名文学家白居易之弟。问题2:白居易有父亲白季庚,有弟弟白行简,父子皆为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人,白季庚祖籍同州韩城(今陕西韩城),白居易为啥会与父亲和弟弟不同籍又不同祖呢?翻看其父白季庚的介绍,也没找到其与太原和新郑相涉的内容。继续找。白季庚,巩县府君之长子。奥,白居易他爷当过巩县县令,继续往上找,他爷叫白锽,相关词条是这样介绍的:白锽(706 — 773),同州韩城(今陕西韩城)人,生于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白居易之祖父。自幼好学,善于文章,尤工五言诗,有集十卷,十七岁明经及第,官至河南府巩县令。白鍠,字确锺,都官郎中第六子。幼好学,善属文,尤工五言诗,有集十卷。年十七,明经及第,解褐授鹿邑县尉、洛阳县主簿、酸枣县令。理酸枣,有善政。……明年,选授河南府巩县令。在任三考。……大历八年五月三日,遇疾,殁于长安,春秋六十八。以其年权厝于下邽县下邑里。看来同州韩城(今陕西韩城)、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是靠谱的。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祖籍山西太原的依据又在哪儿呢?还好,公元811年(唐宪宗元和六年)白居易为其祖父白鍠、祖母薛氏迁葬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撰写的墓志铭文找到了,行文如下:故巩县令白府君事状白氏芈姓,楚公族也。楚熊居太子建奔郑,建之子胜,居于吴、楚间,号白公,因氏焉。楚杀白公,其子奔秦,代为名将,乙丙已降是也。裔孙曰起,有大功于秦,封武安君。后非其罪,赐死杜邮,秦人怜之,立祠庙于咸阳,至今存焉。及始皇思武安之功,封其子仲于太原,子孙因家焉,故今为太原人。自武安以下,凡二十七代,至府君。高祖讳建,北齐五兵尚书,赠司空。曾祖讳士通,皇朝利州都督。祖讳志善,朝散大夫、尚衣奉御。父讳温,朝请大夫、检校都官郎中。公讳鐄,字确钟,都官郎中第六子。幼好学,善属文,尤工五言诗,有集十卷。年十七、明经及第,解褐授鹿邑县尉、洛阳县主簿、酸枣县令。理酸枣,有善政。本道节度使令狐彰知而重之,秩满,奏授殿中侍御史、内供奉、赐绯鱼袋,充滑台节度参谋。军府之要,多咨度焉。居岁馀,公尝规彰之失,彰不听,公因留一书移彰,不辞而去。明年,选授河南府巩县令。在任三考。自鹿邑至巩县,皆以清直静理闻于一时。公为人沉厚和易,寡言多可,至于涉是非,关邪正者,辨而守之,则确乎其不可拔也。大历八年五月三日,遇疾,殁于长安,春秋六十八。以其年权厝于下邽县下邑里。夫人河东孽氏。夫人之父讳俶,河南县尉。大历十二年六月十九日,殁于新郑县私第,享年七十。以其年权窆厝于新郑县临洧里。公有子五人:长子讳季庚,襄州别驾,事具后状。次讳季般,徐洲沛县令。次讳季轸,许州许昌县令。次讳季宁,河南府参军。次讳季平,乡贡进士。元和六年十月八日,孙居易等始发护灵榇,迁葬于下邽县北义津乡北原而合祔焉。谨状。有解了。“裔孙曰起,有大功于秦,封武安君。后非其罪,赐死杜邮,秦人怜之,立祠庙于咸阳,至今存焉。”白居易有考的祖宗是白起,乃秦国大将战神武安君是也,陕西眉县人。“始皇思武安之功,封其子仲于太原,子孙因家焉,故今为太原人。”祖籍太原的根原来在这里。现在人说祖籍好像祖父的籍贯是那就是那了,追不了这么远。“祖母河东孽氏大历十二年六月十九日殁于新郑县私第,享年七十。”祖父当过河南巩县县令,老外家在河南新郑。由此说是河南新郑人,牵强了点。祖宗在陕西,祖坟在陕西,父是陕西人,爷是陕西人,弟是陕西人,这白居易还会是山西人?河南人?您说呢?#白居易简介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