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元勋简介(盐商子弟郑元勋简介)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29 12:37:35 浏览
1、盐商子弟郑元勋简介

这里曾是明末清初文学家郑元勋的后花园,1100年后乾隆皇帝从这里走过,1300多年后我也从这里走一走。[害羞][可爱]

2、郑元勋照片

在苏州吴江松陵垂虹景区有一座千年长桥的断桥遗址——垂虹桥遗址。垂虹桥遗址,位于苏州市吴江区松陵街道垂虹路与花园路交汇处垂虹景区。垂虹桥,始创于北宋庆历八年(公元1048),原为木桥,德佑元年(公元1275)毁于兵乱,同年重建为85孔。元代大德八年(公元1304)增建至99孔,不久桥又塌塞五十余丈。直至泰定二年(公元1325)始由知县张显祖易木为石,改建为联拱石桥,全用白石垒砌,长500多米,设72孔。据史料记载,垂虹桥三起三伏、环如半月,不仅长度冠江南,而且造型也宛若长虹卧波一样优美。桥两侧各有一亭,桥身中央也建有桥亭一座,便是大名鼎鼎的垂虹亭。为了便于行舟泄洪,垂虹桥中间的桥孔高于一般。此桥历经几度兴废,可惜到了1967年,竟轰然倾塌,此后一度任其荒废,及至近年来才挖掘抢修东西两段残存的十余孔残桥,辟为遗址公园。垂虹桥旧时素以“江南第一长桥”名闻遐迩。垂虹桥之于吴江的大的特点,在于它是贯穿于整个吴江千年历史的标志性人文景观。吴江现存的任何景观物件,对吴江的影响绝无可以超过垂虹桥的,其影响之深之久之广,无可媲敌。历史上,这座桥可是深得文人墨客的倾情讴歌,留下了大量的诗句,像王安石说“壮丽此”,苏轼吟 “绝景自忘千里远”,米芾感慨“垂虹秋色满东南”,王世贞“吴江长桥天下稀”等。垂虹景区,这个在垂虹桥遗址上建成的公园,占地面积不大,只有6公顷。景区还有一座很有标志性风格的华严塔。曾经的华严塔是吴江第一古迹,松陵标志性建筑,“塔寺钟声”为古吴江八景之一。原本的华严古塔早在清光绪年间就坍塌毁废了,现在矗立在松陵镇垂虹景区内的华严塔,是于2004年异地重建的。重建后的华严塔,由原来的宁境华严院迁址如今的钓雪滩,位于松陵垂虹桥遗迹之北。华严塔为砖木结构七级八面楼阁式方塔,通高达到了46.66米。塔临水筑于高岗之上,下为青石铺就平台,四周石栏围护,有台阶登至塔前。由一层正门可进入塔内,沿塔梯旋转向上登至顶层,一览吴江松陵风光。整塔造型古朴,带有江南古塔特色,矗立于绿树丛中,周边碧水荡漾。计成为明代著名的造园专家,江苏吴江人氏,为纪念计成,在垂虹景内还设有计成记念馆。这是一处仿古院落、临水曲廊、粉墙黛瓦、朴素的门庭掩映在绿树之中。计成是松陵人,他中年以后从文人画师转行设计建造园林,建有三个著名的园林:常州吴玄的环堵宫、仪征汪士衡的寤园和扬州八大园林之一的郑元勋影园。撰写了我国也是世界第一部造园经典著作《园冶》。他是世界公认的造园宗师, 是吴江为杰出的文化先贤之一。

3、郑元勋的籍贯

【江淮一带有民谣这样唱:“谁唤番山鹞子来(高杰绰号),闯仔(黄得功绰号)不和谐,平地起刀兵,亏杀老媒婆(即史可法),走江又走淮,俺皇爷醉烧酒全不睬。”】弘光皇帝依靠四镇坐上宝座,四镇也就以定策功封爵,“人人有门生天子心”,开口闭口一句“天子乃我辈所立”,一个比一个牛气,一个比一个嚣张,骄悍跋扈,桀骜不驯。比如说,史可法讲话每提及“圣旨”二字,高杰不高兴了,就出语相塞道:“旨、旨,何旨也!尔曾见皇极殿中有人走马耶!”黄得功听使者宣读诏书,不耐烦了,就挽起袖子,露出胳膊,掀翻案桌,大喝道:“滚!快滚!我不知道什么叫作诏书!”刘泽清在觐见弘光帝时也曾大言无忌地说:“太祖太宗的天下,都是被文官给葬送了的,这些文官应该全关起来,等老臣杀尽李自成的贼兵后,再慢慢收拾他们!现在,请先废除科考,不要给他们提供晋升的方便。”这些军大爷一个个牛气哄哄,对廷臣略有不满就叫嚷着要用军法斩脑袋。江北四镇是这样跋扈自雄,世镇武昌的宁南侯左良玉更是尾巴翘上天了。试想想,在崇祯年间他就敢抗旨不遵,阳奉阴违,养寇玩寇,这时候哪里还把弘光一朝君臣放在眼里?弘光监国和即位的诏书颁到武昌,他一度公开拒绝接听。后,是湖广巡抚何腾蛟、巡按黄澍等人苦苦相劝,他才同意接诏。南明其他将领如郑芝龙、方国安等人也是各自盘算自身利益,不以国事为念。五月初八日史可法呈上“敬陈第一紧急枢务事”启本,建议设立四个藩镇,封高杰为兴平伯,镇守徐州、泗州地区;刘良佐封广昌伯,镇守凤阳、寿州地区;刘泽清封东平伯,镇守淮安、扬州地区;靖南伯黄得功加封侯爵,镇守滁州、和州一带。四镇遥相响应,并成为保卫江南的第一道屏障。弘光朝廷听从了史可法的建议,在徐、泗、颍、寿各州之间设立了四个藩镇。藩镇既设,则各藩镇镇将也就按照历史上藩镇的管理成例,成了独立一方的军阀集团。为此,姜曰广和大司寇(刑部尚书)解学龙等上言,说,如果不想法改变这个现状,以后局面将不可收拾。马士英的回答是:“好人由史可法做,坏人由我来做,不干!”其实,马士英虽然投机附和镇将得以位居首辅,但他同样受制于四镇和左良玉,毫无作为。可笑的是,原本高杰是驻军于扬州的,为了牵制高杰,史可法就安排黄得功驻军于仪征。与黄得功同宗族的崇祯朝登莱总兵黄蜚想入南京觐见弘光帝,担心途中会遭到高杰、刘良佐等人的劫掠,就写信给黄得功,让他接应一下自己。黄得功率三百精骑至距邗关五十里以外的土桥相迎,双方饮马吃饭,高杰派出大队兵马突然杀出,矢石如雨,黄得功三百精骑死伤殆尽。黄得功狼狈不堪,仗着武艺高强,杀出了一条血路,但也只是仅以身免。高杰还不满足,又趁黄得功离镇,仪征空虚,继续发大兵进袭。哪料黄军已早有准备,将高杰部打得满地找牙,就势歼灭了千余兵马。怨仇结下,双方磨刀霍霍,意欲火拼到底。史可法后悔不迭,失魂落魄地奔至仪征调停,苦苦劝说,让高杰认错。为做表率,他自己从腰包里掏钱偿补黄得功的损失,高杰无奈,也勉强同意送千金与黄母做寿,黄、高二人之间的矛盾才稍有缓解。但高、黄二部已经形同水火,再也不能相容。史可法只得调黄得功移驻庐州,派高杰移镇徐州。高杰移镇徐州前,因贪图扬州富庶,想将家口安置于城内。扬州百姓恨高杰军平时抢掠焚杀太狠,集体罢市登陴,拒绝高军入城。这么一来,搞得高杰暴跳如雷,竟然尽起精锐,疯狂攻城。扬州进士郑元勋想充当和事佬,出面调停,却被因愤怒失去理智的扬州百姓当场击杀。史可法又不得不焦心如焚地到扬州城外的高杰军营里反复劝说,一味姑息迁就,答应把扬州附近的瓜州作为高杰军家口的安顿之地,一场纷争才算平息。史可法为了协调这些骄兵悍将的矛盾,就经常这样多方奔走,穿梭其间,老百姓背后给他送上了一个妥妥的外号——“老媒婆”。江淮一带有民谣这样唱:“谁唤番山鹞子来(高杰绰号),闯仔(黄得功绰号)不和谐,平地起刀兵,亏杀老媒婆(即史可法),走江又走淮,俺皇爷醉烧酒全不睬。”而史可法无奈,只得私下对人说:“天下大事已经糜烂不可为。先帝遇难之日,我待罪于南京,本应殉主自尽,只是念及国家大业,这才留下贱躯希望能为国家重建出一把力,哪承想竟然弄出了今天这个局面!四镇已经尾大不掉,现在能做的,就是将这四个镇将的头颅斩下,高悬在国门上,以警诫任事不忠者,事情或许还有转机。”思想家、史学家黄宗羲也叹息说:“马士英借四镇势力成就迎立大功,则四镇便成了马士英的同盟者。史可法为了将四镇争夺过来,就火急火燎地对他们进行加官晋爵。这么一来,官爵贬值,有识之士均知大明无望了。”诚如李清所说:“如果众人当然果断地根据伦序迎朱由崧登位,那么登位后的弘光就不用依靠四镇护送到南京,则马士英和高杰这些人又哪里会有居功自傲的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