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烈简介(杨志烈陈子杰)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29 12:39:02 浏览
1、杨志烈陈子杰

浅析吐蕃与南诏、敦煌的文化交流公元7世纪到9世纪间,吐蕃与南诏在西南边疆地区相继建立政权,吐蕃兴起后,迅速征服青藏高原各部并向外扩张,向南经略南诏,又将势力伸向河陇地区,拓展往来通道,并建立起发达的驿站系统。特别是天宝战争后南诏北臣吐蕃,南诏经吐蕃到达印度及其他吐蕃统治区域的吐蕃道随之畅通,建立起以吐蕃为中心,由滇藏通道、蕃泥古道及其他支线构成的一个四通八达的交通网,成为佛教传入南诏的又一新通道。交通是交流的桥梁和纽带,通过吐蕃道的沟通,吐蕃佛教源源不断的向南诏传播,从云南现存佛教重要遗迹剑川石窟、《南诏图传》、《张胜温梵像卷》中都能明显看到吐蕃佛教因素及印度、于阗佛教对南诏大理国佛教的影响。不仅如此,借由吐蕃道,南诏大理国与同处吐蕃统治之下的敦煌产生了积极互动和文化交流,许多僧人不畏艰险往来于此道传播佛教,南诏佛教在这一时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南诏与西部地区佛教文化交流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道路是地区间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特别是在物质生产水平较低的古代,交通状况决定和制约了文化交流的规模和程度,吐蕃道亦是如此。南诏与吐蕃同处西南边陲,山水相邻,江河穿流而过冲刷出的天然河谷通道,成为两地先民之间沟通往来的重要孔道。尽管滇藏间的交通很早就已出现,但因道路条件限制,两地交往规模并不大,一直不为外界所知。这种状况直到吐蕃崛起并南下入滇经略南诏后才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天宝战争后吐蕃收南诏于治下,建立起以吐蕃为中心,由滇藏通道、蕃泥古道及其他支线构成的交通网络,滇藏交通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也打通了佛教传入南诏的又一通道。通过吐蕃道的沟通,吐蕃佛教伴随着两地日益密切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源源不断的向南诏传播,而在吐蕃佛苯斗争中更有一些被驱逐的僧人南下避难来到南诏地区传播佛教。不仅如此,借由吐蕃道,南诏大理国与印度佛教产生了积极互动和文化交流,在这一时期有许多天竺梵僧借由吐蕃道,不畏艰险辗转往来于此道传播佛教,南诏佛教在这一时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南诏与西部地区佛教文化交流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经吐蕃道传入南诏的佛教文化在南诏大理国佛教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从云南现存佛教重要遗迹中我们能明显看到吐蕃佛教因素对南诏大理国佛教发展的重要影响。剑川石窟中的吐蕃曲扛伞、藏式风格明王造像、以及洞窟中留下的藏文题记;《南诏图传》中梵僧菩立陀诃自述及《张胜温梵像卷》中明显的藏式风格造像、特色的装饰纹样等皆是吐蕃和南诏进行佛教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此外,通过吐蕃道的沟通,南诏大理国与敦煌一南一北两个佛教中心也产生了佛教文化交流。南诏和敦煌处于吐蕃占领区内前后百余年,在这期间,吐蕃的政治、军事制度及其经济文化都与被统辖区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交流,在它们的文化中留下了深刻的吐蕃烙印。另一方面,作为吐蕃佛教中心的敦煌佛教文化也必然对南诏佛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南诏、敦煌两地共同吸收了吐蕃前弘期佛教的因素,又有着直接的人员往来交流,在两地的佛教艺术中也就同时出现了大虫皮等显著的共同要素。总之,吐蕃道佛教文化的传入是南诏大理国佛教文化源流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僧人、军队、使节的往来,吐蕃佛教、印度佛教、敦煌佛教传入洱海地区,并与其它通道传入的佛教在南诏交流碰撞,丰富了南诏大理国佛教的内容,极大地推动了南诏佛教的发展。吐蕃道不但沟通了南诏与吐蕃的佛教文化交流,还推动了广大西部地区各民族之间广泛的文化交流,为我们展示了西南边陲与西北边疆民族地区之间不受地域辽远影响,跨越山川阻隔,积极进行文化交流的历史场景。参考文献杨宝玉:《凉州失陷前后河西节度使杨志烈事迹考——以法藏敦煌文书P.2942为中心》,《敦煌学辑刊》2013年第3期。李翎、马德:《敦煌白伞盖信仰及相关问题》,《敦煌学辑刊》2013年第3期。沈祯云:《论藏区政教合一制形成的教理基础》,《敦煌学辑刊》2013年第4期。#杨志烈简介#

2、杨志烈家里几人

808年,大唐一座孤城被敌人袭击,而正面迎敌的竟是2万白发老头,他们和大唐失联50年一直死守此地,他们经历了什么?大唐为什么不来支援?又是什么支撑着他们坚守到底?公元755年至763年,安䘵山、史思明发动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吐蕃觊觎大唐疆域已久,怎可放过如此大好时机。趁大唐兵力集中对付叛乱,吐蕃从高原倾巢而出,一路所向披靡,于763年占领甘肃、新疆绝大部分土地。处于大唐版图西北的安西都护府(现今新疆吐鲁番西雅尔郭勒)遂成为一片孤舟,完全和大唐朝廷失去联系。而此时,郭子仪的侄子,武威郡王郭昕正受大唐朝廷之命,作为使臣巡边,驻扎在安西。吐蕃的进攻,使他围困安西,有家不能回。吐蕃兵临城下,原河西节度使来瑱、杨志烈、杨休明相继战死。郭昕临危接起帅印,率众抵御吐蕃的攻击。然而安西的兵力不足2万,与吐蕃的抗衡无异于以卵击石。吐蕃一直想不战而胜,面对铁血刚硬的郭昕,更加激起了他们的降伏欲。吐蕃王命人威逼利诱,让郭昕投降,郭昕屡次拒绝,绝不降伏。郭昕相信,用不了多久,大唐朝廷会派兵支援,统一大漠只是时间问题。他积极联络回鹘(新疆少数民族)各部,一起抗蕃。793年,郭昕率领将士与回鹘怀信可汗阿跌骨咄禄一起,对吐蕃进行反攻。这次的反攻有用,不仅一举收复北庭等地,还让安西暂时脱离困境。吐蕃看软得不行就来硬的,对安西进行多次强攻,均被郭昕联合回鹘军打了回去。战事进入胶着状态,吐蕃打不进来,郭昕也出不去。在这期间,郭昕多次派出小队人马联系大唐朝廷。然而,要穿越被吐蕃占领的地区,谈何容易。803年前,吐蕃经过几轮强攻,再次霸占北庭,继而准备进攻安西的重镇龟兹。一旦龟兹失守,安西便危险了。郭昕联系回鹘可汗,制定详密的计划,居然反败为胜,扭转局面。此时,郭昕率领安西都护府的残军与吐蕃抗争了几十年,大大小小的仗打了几百回。西域这片广袤的土地,他们不知道还能守多久?还要守多久?迟迟等不来援军,部下老得老、伤得伤、死得死。满头白发的郭昕知道,终一战再所难免,他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只是安西这片土地,他终是没能守住。808年,吐蕃放弃劝降,再次强攻占领了龟兹,兵临安西城下。城内满头白发的郭昕,回头望着同样满头白发的将士,内心沉痛无比。苦守几十载,如今,该做后的了断了吧!他振臂一挥,将士们一涌而上,与吐蕃军展开殊死搏斗。死战到底,拒不投降,兵刃丢了便以性命相搏,誓死和安西共存亡。一时间,安西城内杀声震天,将士们个个视死如归。那一战,打得天昏地暗,战况惨烈。安西全部将士罹难,没有一个人投降。至此,历时53年的吐蕃之乱,以吐蕃大胜落下帷幕。而郭昕死于任上,后世敬仰他死战不降,拼死保卫疆域,尊他为铁血郡王。他率领的安西白头军,也被尊为安西铁军。这一仗,虽然败了,但并非某一人的过失。安史之乱发生时,大唐国力衰弱,失去了对西域各国的把控权。而安西都护府的建立,正是缘于掌控西域各部。安西,在郭昕的率领之下,坚强挺立五十余年,誓死不降,为安西都护府的终消亡,谱写了一曲热血传奇。郭昕和2万老将,坚守城池,直至生命后一刻的英雄行径,彰显了华夏民族抵抗外来侵略者的英雄本色。今天再去回想2万白发老将,手持长枪冲向战场的画面,依然让人为之振奋。我想支撑他们冲锋的,一定是一颗颗滚烫的爱国心。向他们致敬,也希望今天的我们,也能学习这种滚烫的爱国精神。如果爱国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作者:夕照编辑:洛子帅

3、杨志烈家庭条件怎么样

唐朝有一支军队孤守西域42年,士兵满头白发都不投降很多人在怀念唐朝军队的时候,十分容易遗忘一支默默守护西域40多年的军队。即便到了满头白发的时候,依旧选择光荣的战死沙场,马革裹尸。在唐朝的对外发展之中,西域是重中之重。作为东西方文化经济沟通的桥梁,每一个国家都想要将西域垄断,从而获得巨大的利益。在贞观十四年的时候,唐太宗李世民便为了针对西突厥而设立了安西都护府。可与此同时,吐蕃国也对这片风水宝地虎视眈眈。但碍于那个时候唐朝的军事实力实在是太过强大了,所以吐蕃一直都在保持着克制,他们知道自己一旦和唐朝产生了冲突。那么必将是百害而无一利的。到了后来天宝十四年的时候,中原内部发生巨变,唐玄宗慌乱逃生,唐肃宗只好紧急抽调西域的军队回援中原。这只军队虽然在安史之乱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可他们的离去也极大地削弱了唐朝对于西域的掌控力,让吐蕃看到了掠夺西域的机会。当唐朝军队正在内部竞争消耗之时,吐蕃却悄悄地将整个西域都掌握在了自己的手里。不仅如此,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的吐蕃国,甚至还对长安发起了进攻。为了营救长安,河西的杨志烈抽调5000人的军队采用围魏救赵的方式来救援长安,顺利地避免了长安落入吐蕃人手中。可这支部队本身却因为长期作战而遭到叛军的围剿,终更是全军覆没。终吐蕃在放弃了长安之后,又立刻调转兵力进攻河西,杨志烈也因此被无情地杀害。在杨志烈遇难之后,唐军大将郭子仪向朝廷举荐了自己的侄子郭昕去巡抚安西。这个时候的巡抚和我们想象之中是不一样的,说白了就是领兵去镇守祖国的边疆。在当时那个年代,是没有多少人愿意接下这样的任务的。而郭昕在刚刚到达河西地带之后,其实也遇到了很大的问题。原本他想要安抚将士们,却又不知道应该如何做起。在抵御吐蕃进攻的时候,河西说得上姓名的将领、主管等,几乎全部战死。即便郭昕再怎么鼓励,也不能改变吐蕃军队对于河西优势对位的事实。到了永泰二年的时候,甚至已经发展到了河西唐军几乎全军覆灭的地步。从此之后,河西一带的百姓和唐朝完全失去了联系,只能够自己独立的奋战。而吐蕃国在这个时候想要用和议的幌子让唐朝重新划分界限,河西一带的老百姓却不愿意。在他们眼里面,自己永远都是大唐的子民,怎么可能任由外族来指手画脚。于是所有军民团结一致,一直坚持抵抗外族的侵略。就在将士们都认为唐朝将自己遗忘的时候,大历七年,唐代宗终于派出使臣见到了这支军队。直到这个时候,士兵们才知道自己的国家依旧没有放弃自己,而自己多年来的抗争也是值得的。只可惜此后战乱依旧没有停止,朝廷想要和河西建立联系已经十分的困难。在接近20多年的岁月里面,河西一带的兵力甚至没有得到任何像样的补充。可即便如此,这支部队依然没有选择放弃或者投降,他们整整坚持抗战了42年的时间,等到战死沙场的时候,全都是满头白发的老军战士,而他们每一个人都是唐朝忠心的将士。对于我们国家,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着深厚的情感。在面对外敌入侵的时候,更是没有任何一个朝代的中华儿女会选择放弃。有着这样的先辈们,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感到无比的骄傲。

4、杨志烈历史人物简介

公元781年的长安。一个衣衫褴褛老人的一句话,让大唐文武涕泪齐下:“安西军没有降,更没有死,安西仍是大唐的!”他们才知道,失联15年的大唐孤军,还在镇守着西域。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中原大乱,朝廷将驻扎西域安西和北庭都护府的一万五千大唐边军,调去平叛。河西空虚,吐蕃人乘虚而入,进兵西域。公元760年四月,吐蕃军先后攻陷龟兹、拔换城。公元764年,凉州失守,河西节度使杨志烈战死。公元766年,郭昕以云麾将军、左武卫大将军之职,临危受命,前往安西都护府。他是个正宗官二代,名将郭子仪是他亲叔。风华正茂的郭昕不会知道,他这一去,就再也没能回到大唐。此后,吐蕃人攻势更烈,凉州、甘州、肃州、瓜州先后陷落。到得重镇沙州沦陷,西域与唐朝的通道彻底断绝。安西北庭都护府这支两万多人的唐军,成了无粮无援的孤军,绝境之下,郭昕带领将士们战时披甲,闲时屯垦,苦心经营西域,眼里东望故乡。在通古孜巴什古城遗址出土的几张借契上,分别写有“大历十五年”、“大历十六年”字样。事实上,唐代宗的这个年号只用了十四年。之后是唐德宗即位,年号建中,可与朝廷隔绝消息的西域将士并不知道。和唐王朝失联后,郭昕拒绝了吐蕃人的诱降,率将士们坚守十数年后,在公元781年,他与北庭节度使李元忠派出的使者历尽艰辛,借道回鹘才到了长安。唐德宗看着衣衫褴褛的使者目瞪口呆,满朝文武也潸然泪下,原来他们早以为全军覆没的安西军还在,西域并未尽失,尽管与中原彻底断绝了联系,郭昕和安西军仍在遥远的西域孤军奋战,维护着大唐的一方国土。只是此时的大唐风雨飘摇,根本没有能力去支援安西军。788年,唐朝高僧悟空从天竺取经回国,在龟兹见到郭昕,将士们放下了归乡的奢望,有的已在这里娶妻生子。悟空滞留一年,与驻守唐军朝夕相处,并将这段经历记载于《悟空入竺记》中。公元790年,吐蕃人攻破北庭,七千唐军将士壮烈殉国。唐朝与安西再次失去联络,以为安西都护府已不复存在。然而在郭昕的领导下,西域孤军咬牙坚守,一次次地撕碎了招降书,誓死捍卫着大唐的这一片土地。疏勒、西州、焉耆相继陷落。公元796年,吐蕃军大举围攻龟兹,想抹除唐军在西域的后据点。安西军据城苦战,终于等到回纥的援军,大败吐蕃。岁月流逝,翘首久盼的援军还是没来,但孤军还在坚守,寒风中猎猎飘扬的,依然是大唐战旗。当初鲜衣怒马的将士们,如今已白雪飞头,陪伴他们的,除了风沙,就是同袍的坟茔。公元808年,在冷冽的寒风中,大唐孤军迎来了后时刻。吐蕃骑兵对弹尽粮绝,孤守军堡的残兵,发起总攻。一孤城,尽是白头翁,42年光阴,带走了大唐将士的青春和力量,他们步履蹒跚,拿刀的手都有些颤抖,依然和敌人浴血肉搏,直到全部战死。他们是大唐的戍边人,更是王朝的守护者,他们用生命为国守护,身躯可以倒下,信仰与坚持永远不倒!从766年开始,四十二载,悬孤,泣血死守,青丝成白发,孤军将士没有放弃,他们的姓名不应该随着光阴消逝,郭昕、李元忠、杨袭古,还有两万没有留下名字的的白发老兵,他们,是华夏真正的荣耀!

5、河西节度使杨志烈

公元781年,一个衣衫褴褛的老人,辗转来到长安,说了一句话,让满朝文武潸然泪下:“安西军没有逃,更没有死,西域仍是大唐的领地!”,他们才知道,失联15年的安西军还在镇守西域安西四镇。唐德宗得知,北庭节度使李元忠、安西四镇留后郭昕,仍旧率将士苦苦支撑着安西——大唐在西域后的飞地。唐德宗想派兵过去,但是已无兵可派,也派不过去,只能给一堆嘉奖,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右散骑常侍、尚书左仆射兼御史大夫、武威郡王,这一长串头衔,可能是一个军人、一个臣子的高荣誉,安西四镇留后郭昕,也是这时候才知道,唐朝已经改了年号“建中”,于是私自铸造了一批铜钱,“大唐建中”,这是带“大唐”二字的铜钱。这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一个bug,大唐西域安西都护府守军,在与唐朝隔绝成孤军的情况下,浴血奋战,坚守飞地42年,从少年熬成了白发,后全军覆没,无一生还。唐朝安史之乱前,中原跟西域之间有河西走廊狭长的通道连着。但随着唐肃宗为了平定安史之乱,将河西、陇右、朔方三镇十八万军队调到中原跟安禄山作战,河西逐渐空虚,吐蕃当然不会放过这种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大举进攻河陇地区,占领了河西,切断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并转谕西域诸国,许以厚赏,使从安西兵入援。】唐军忙于内部平叛和打击割据军阀,导致军力匮乏,无力救援河西,公元764年,凉州失守,河西节度使杨志烈兵败被杀766年,郭子仪奏请唐肃宗派遣使者镇抚安西四镇,于是肃宗派郭昕(郭子仪侄子)为安西四镇留后(代理节度使),不久之后,肃州、瓜州相继失守,河西全部失去,唐朝连接西域的道路被截断,失去了消息,唐朝以为安西和北庭都护府也失守,(安西四镇是碎叶、龟兹、于阗、疏勒。)安西四镇和北庭都护府,成了唐朝孤悬海外的一块孤地,无法跟大唐联系上,往北是回纥地盘,东边南边是吐蕃的地盘,安西北庭都护府这支两万多人的唐军,自此成了一支孤军,没有粮草、没有后勤补给、没有援军,与中原本土隔绝,只能自生自灭,自力更生。781年,(此时已经是唐德宗建中二年,但是安西军民以为还是唐代宗大历十六年,大历只用了十四年),郭昕与北庭节度使李元忠一起派使者回大唐汇报情况,使者借道回鹘才回到大唐,终于见到唐德宗。唐德宗看到衣衫褴褛的老人,都惊呆了,满朝文武不禁潸然泪下,他们这才知道,大唐安西四镇和北庭都护府都没有沦陷,还是大唐的领土。但是此时的大唐,已经无兵可派,兵也派不过去,更没有能力接应他们,唐德宗任命李元忠为北庭大都护兼伊西、北庭节度使,(此时赐姓名李元忠,原名无记载);郭昕为安西大都护、四镇节度观察使,给了他们一大堆荣誉头衔,并且下诏书给四镇将士们都按等级破格提拔七级。此时,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仍控制西域五十七国及十姓突厥,要知道,此时的唐军只有一万多人。公元790年,吐蕃人攻破北庭北庭都护府陷落,七千唐军将士壮烈殉国,并占领安西四镇之一的于阗,唐朝与安西再次失去联络,不知安西存亡。公元791年,疏勒断绝与唐朝的关系,转而臣从吐蕃。公元792年,西州、焉耆陷落。公元796年, 吐蕃军大举围攻龟兹,想除掉唐军在西域后的据点。唐朝安西军据城苦战,终于等到回纥的援军,将吐蕃军杀伤大半,吐蕃败走。公元808年,吐蕃骑兵再一次袭来,后的龟兹城,终于沦亡,男人们全部战死沙场,女人们全部自杀殉国,安西四镇从此成为历史。836年,这时候已经是唐文宗时代了,唐文宗派使者前往西域,经过甘州、凉州、瓜州、沙州等旧城,城池还跟60多年前一样,这些城池的居民都是唐肃宗沦陷时后裔,说得还是唐音,衣服也是大唐的衣服。他们见到唐朝使者,夹道欢迎,拉着使者的手哭着说,“陛下还记得我们这些沦落吐蕃占领的老百姓吗?”,使者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皇帝犹念陷蕃人民否?」766年,一万孤军开始独守西域,808年,这支军队全军覆没。谁也没想到,这支军队竟然在西域坚守了42年。孤军守土四十载,少年白发无人还;英魂归去已千年,塞外野冢谁人知?直到848年,传奇英雄张议潮带领归义军收复沙州,此后逐步收复瓜、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等十州之地,派使者携十一州地图户籍入朝。大唐才收复河西。文宗时,尝遣使者至西域,见甘、凉、瓜、沙等州城邑如故,而陷虏之人见唐使者,夹道迎呼,涕泣曰:「皇帝犹念陷蕃人民否?」其人皆天宝时陷虏者子孙,其语言稍变,而衣服犹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