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莲简介(鄂州千足莲)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29 12:58:28 浏览
1、鄂州千足莲

鲜为人知的人间美景——洋澜湖提起西湖,那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是因为有千年蛇妖白素贞断桥相会的神话爱情故事,说到东湖,想必知道的人也不少。杭州西湖、武汉东湖,今天要说的就是洋澜湖。看官不要猜了,请看谜底。洋澜湖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鄂州城中心,鄂州有着百湖之市的名片,在城区处处呈现出城在水中,水在城中,人在画中的美景。洋澜湖古称南浦,又名南湖,后因湖之南侧曾建过一座“洋澜寺”,故得名“洋澜湖”。洋澜湖面积583.6万平方米,其中水面约288.1万平方米,陆地约295.1万平方米,水深为0.7-2.2米。洋澜湖历史悠久,人文景观甚多。南朝才子江淹曾在《别赋》中写道:“春节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诗人丁鹤年元末避乱于鄂州(武昌)曾驻足湖岸,兴致勃勃地吟诵:“湖山新雨洗炎埃,万朵青莲镜里开,日暮菱歌动南浦,女郎双桨荡舟来”。此诗把南湖描画得生机盎然,仿佛茶香扑鼻,沁入心脾。洋澜湖风景区,景区设计以水面为中心,充分地利用自然地势,采用传统集锦式与划分景区相结合的手法,使整个风景区大中有小,小中见大,景中有景,园中有园,十步一景,步步有景。随着经济的发展,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政府对洋澜湖进行了清淤,引九十里长港的水注入洋澜湖。环湖公园也设计了十大景点,即:南湖胜境、屈子行吟、鱼影环琚、花滩落雁、南湖映月、昌乐佳处、南浦菱歌、官柳拂面、川光媚蚌、百鸟翱翔等。大多数景点已建成,对游人开放。沿湖栈道依岸而建,垂柳婆娑,曲径通幽,是人们休闲雅吟的极好去处。景区内相继建成莲花大桥、南浦虹桥、凤凰大桥,将洋澜湖连接在一体,湖的北门有凤凰广场、南面有桔园广场、东面建有湿地公园,澜湖水终年碧绿,四围岗丘拥翠,每年春夏季湖里荷花盛开。整个景区地理位置优越,自然环境优美,湖面开阔,景色宜人,是城市难得的滨湖风景游览胜地。

2、鄂州碧石莲

观光休闲好去处—— 鄂州莲花山莲花山,位于湖北省鄂州市南郊洋澜湖畔,有资料记载,鄂州的版图如同一片碧绿的荷叶静静地漂浮在长江与大湖之间。在亿万年的地壳运动中,以莲花山为主体的九座山峰拔地而起,相互簇拥,恰似九朵莲花盛开于脉脉含情的湖波之上,故而得名。这里三面环湖,通汇长江,峰峦叠翠,烟波浩渺,山清水秀,万木葱茏,湖光山色,人杰地灵。五一假期将至,快带上一份好心情,走进大自然,莫负好时光!#鄂州莲简介#

3、鄂州采莲

在鄂州有一个美丽的乡村,这里垅田肥沃野,丘陵叠翠黛如烟。先后荣获鄂州市“美丽乡村”、“中国楹联文化村”等称号。这个美丽乡村是丛林村。丛林村位于鄂州市梁子湖区沼山镇,梁子湖东畔,全村共有7个自然湾、13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2664.12亩。林地面积1350亩,种植有胡柚园、相橘园、甜橙园共计450亩,泉天牡丹园385亩,莲子种植160亩,非洲菊花卉基地40亩。农业产业方面,因自然资源丰富,水利条件较好,产业基础良好,湘莲、胡柚、粮食、养殖四大传统产业环固发展。有机蔬菜、油牡丹、太空莲三大特色产业不断壮大。谢埠豆业、泉天牡丹、乐华花卉等一批知名企业在村里创办基地,使农民收入逐年增加。丛林村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历史人文淳厚,名胜古迹众多。在众多历史名人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张裕钊。张裕钊,宇廉卿,号濂亭。晚清官员,散文家、书法家。其书法独辟蹊经、融北碑南站于一炉,出炉了晚清书坛百年之久的“张体”。为了纪念先贤,在丛林村兴建了张裕钊文化园,许多国内外学者都前来参观学习,文化园也逐渐成为周边地区体验特色文化的打卡地,也是附近居民茶余饭后休闲散步的好去处。

4、鄂州哪个地方有莲

湖北鄂州名胜风景区,西山,莲花很不错的地方,旅行者走走看看,还有湿地公园,手机拍摄照片,给大家分享一下!

5、鄂州莲雅苑

元上都的历史元上都遗址位于正蓝旗金莲川草原上,自古以来就是东胡、突厥、匈奴、鲜卑、女真等北方游牧民族狩猎、避暑之地。金世宗大定八年(1168 年)五月,金世宗完颜雍以“莲者连也,取其金枝玉叶相连”之意,将其命名为“金莲川”。宪宗九年(1259年)七月,蒙哥汗在亲征南宋时(在今四川的钓鱼山)染热疾驾崩。此时,在鄂州前线指挥作战的忽必烈和留守漠北的阿里不哥闻讯后都开始了谋取汗位的活动。1260 年4月12日,忽必烈抵达开平,4月28日,忽必烈在开平被推举为蒙古大汗,随即建元“中统”。阿里不哥在首都哈剌和林西按坦河“忽里勒台”上被选举为大汗。这便出现了两个大汗,两个首都的局面,自然爆发了兄弟之间的汗位之争。中统四年(1263 年)五月,忽必烈下诏令将开平升为都城,定名“上都”。中统五年(1264年)八月,阿里不哥来上都投降,结束了历时四年多的汗位之争,并将年号改为“至元”,意思是要致力建立大元王朝。至元元年(1264年),又将燕京改名为“中都”,两都制度正式确定了下来。元朝的皇帝每年巡幸上都,大多“东出西还”,即由东道辇路赴上都,经西道返回大都。每年的二、三月就从大都出发,历时近一个月到上都,九月草微黄时再从上都返回大都。“未暑而至,先寒而南”“龙岗秀色常青青,年年五月来上京”便是元朝皇帝每年驾幸上都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