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岁的王阳明立志要读书做圣贤后,他做了什么努力?王阳明的理想便是他所看到的书中的豪言壮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天地立心,太空;为生民立命,太大;为往圣继绝学,太远;唯有为万世开太平有迹可循——那便是先有出色的军事能力经略四方。为此他苦练骑射,熟读兵法,频繁演练,甚至独自前往敌人阵营考察一个月。尽管做了那么多准备,他也很清楚,自己现在依旧只能空想,他并没有经略四方的平台。没有施展经略四方的平台,他也始终保持强烈的求知欲,不放过任何学术交流的机会,新婚之夜与道士彻夜畅谈,为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去格竹子。格竹子事件后,他得出结论,靠朱熹理学成为圣贤行不通。他又做了许多尝试,开始企图在道教和佛家中找寻,后又决定精研辞章之学,希望通过文章为万民立心,立下千古之言。王阳明文章功底本来就深厚,加上书香世家,状元之子,他组织了龙泉诗社,在辞章之学上取得不小的成就,被文学界誉为天长。那段时间,他日夜研读,累到吐血,以至于他父亲每天晚上必须强迫他休息。本就是天才还异常努力,就是如此这般吧。后来,在一定机缘下,王阳明在诗社办的火爆之时,突然解散诗社,又重新拾起了军事。起因于认识了一个叫许璋的居士。似乎遇到了知己。许璋也曾经是理学高手,也参不透朱熹理学,于是抛弃理学,钻研军事和奇幻法术。许璋有两个特别突出的地方:一是能掐会算,有在世刘伯温的美誉;二是军事理论研究得特别透彻,吃透了诸葛亮兵法和奇门遁甲中的兵法部分,他把这些兵法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王阳明。许璋的观点:辞章是小技,不能成大业。建功立业才是圣贤的不二法门,还是要努力提升军事能力。真有了胸藏韬略,不愁没机会施展。我想大抵就是先做好准备,只有做好准备后,机会来的时候,你才能抓住的意思吧。于是,王阳明又开始研习兵法,完全把会试抛之脑后,喜欢与人大谈用兵之道,也时常被人认为书呆子气,纸上谈兵,被人以会试过不去而耻笑。再次落榜时,王阳明表现得无动于衷,大家以为他伤心过度,过来安慰他,他却说:“你们都以落第为耻,我却以落第动心为耻。”别人说这话,有阿Q之嫌,王阳明说这话,却一点不违和。诚然,他对落第不动心,但不能实现圣贤理想却是动心的。1498年,26岁的王阳明不经意间看到朱熹的一段话:居敬持志,为读书之本;循序致进,为读书之法。意思是说:虔诚的坚持志向,是读书之本;循序渐进,是读书的方法。王阳明看到这句话后,感觉这说的好像就是自己一直以来的毛病:始终不能坚持志向,而是在各个领域间跳来跳去,也没有循序渐进地去研究一个领域,所以什么成果都没有。这么一反思,回过头来一看,王阳明一会儿玩箭骑马,一会研究军事兵法,一会儿痴迷道教典籍,好像确实无长性,不过我觉得看似无长性,但目标还是很明确的。王阳明在看到朱熹这段话后,决定重新钻研朱熹的“格物致知”,终究还是无所得,他无法认定是朱熹错了,还是自己智慧不够,痛苦!只是目前为止,他的痛苦还只是精神层面上的,从那些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的人来看,有点吃饱了撑着的感觉。以上这些都是他未经职场吊打之前为成为圣贤而做的各种努力与尝试。#许璋简介#
2、许国璋人物评价1488年,新人婚礼如期进行,新婚之夜,新郎却不见踪影。新郎五岁时仍不会说话,新娘父亲却主动联姻,定下这门“娃娃亲”。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故事得从头说起。1472年10月,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一姓王的人家生了一男婴,发生在这男婴身上的奇闻逸事数不胜数。常言道: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然而,郑氏已怀孕十四个月,却迟迟未能分娩。小夫妻整日忧心忡忡,心里七上八下。祖母岑氏更是盼孙心切。一天午睡,她梦见一仙人脚踏紫云,怀抱小孩,从天而降,落在王家。不禁梦中笑醒,醒来便听到儿媳房中传来婴儿哭声。她急忙赶往儿媳房间,果真见到久违的孙儿,喜ji而泣,并将刚才的梦和盘托出。祖父王伦听了岑氏的讲述,更加觉得这孩子不同寻常,既然来自云端,就取名“王云”。王家属于书香门第,王伦博学多才,性情恬淡。儿子王华从小聪明机灵,读书过mu不忘。并于1481年高中状元,在翰林院任修撰一职。说来奇怪,王云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五岁多却不会开口说话。一家人眼巴巴地盯着那张小嘴,盼望能听到一丝声音。是金口难开还是贵人语迟?王家找了好多名医前来听诊,毫无效果。尽管如此,祖父却十分看好自己的孙儿,祖孙俩天天形影不离。除了祖父之外,还有一人对王云很是看好,这人便是王云未来的岳父诸介庵,诸介庵当时任江西省民政厅厅长,他和王华是多年的好朋友。一天,他来到王家做客,见到不会说话,却调皮捣蛋的王云,很喜欢,他一眼认定王云将来一定能成大器,于是主动联姻,定下这门“娃娃亲”。一天中午,王伦陪着王云在家门口乘凉。一位高僧向他俩走来,走到王伦面前,对着他耳边说了八个字:“好个孩儿,可惜道破!”王伦猛然醒悟,于是将孙子的名字改为“守仁”。说来奇怪,改名后王守仁居然开口叫“爸爸,妈妈”了。这件事在四里八乡引起了轰动。真所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一天下午,郑氏做着针线活,王华窗前读书。王伦牵着孙儿来到书桌前,翻开《大学》,准备叫他念书,刚开了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不曾想,王守仁朗朗上口接着往下背:“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王伦愣住了,王华和郑氏几乎不约而同转过头来,一脸讶异地看向滔滔不绝的儿子。王伦惊喜地抱起守仁,问他从哪里学来的。孙子眨巴着眼睛答道:“爷爷念过无数遍了,孙儿听见便记在心里了。”众人惊愕不已。人家是过mu不忘,他是过耳成诵。这下,老爷子更加深信孙子是少见的天才了,得英才教之。在爷爷的教导下,王守仁开始博览群书。在王家,读书有一大特点:不为功名利禄所牵扰,不被陈规陋俗所束缚,不盲目崇拜“quan威”,偏爱道理寓于具体事情、以理服人的书。这种家风也深深影响了王守仁。后来,王华发现王守仁尤其喜爱兵法,便找来精通易理,熟悉兵法的许璋老师给他授课。师徒二人相处多年后,感情深厚,成了忘年交。王守仁长大后,对恩师ji为依恋和尊重。经常专程来家中探望恩师。王守仁向来爱动脑,点子多,是大家眼中的“智多星”。然而,在父亲眼里,十多岁的王守仁有点心猿意马。时而玩射箭,时而学骑马,时而搞军事游戏,时而对道教着迷,时而修道默坐......父亲担心儿子东一下西一下,蕞后一事无成。转眼儿子已十七岁了,有道是“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想着儿子成婚后,就该有定力了。于是,1488年,安排王守仁一行前往千里之外的南昌迎娶诸氏。诸介庵对远道而来的女婿格外热情用心。但出人意料的是,新婚之夜,新郎王守仁糊里糊涂走出了诸家,来到道观。与老道士,闭目默坐,直到东方发白。老道士道出疑惑,王守仁才如梦惊醒,才想起昨晚新婚洞房花烛夜。【温勤拾光】王守仁出世慢半拍,开口说话慢半拍。周围其他人误以为他是问题孩子。可谓伯乐识千里马。唯有祖父王伦看好他,“静等花开”,花蕾及花开期间,加以正确引导,结果如他所愿:王守仁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可见,凡是有心,用心,不言弃,才是取得成功的前提。请关注我@温勤拾光,便于找到我,我把王守仁后面的故事讲给你听。
3、许国璋图片报负不凡的少年?王华为儿子寻找的孰师是上虞人许璋。我们也要为我们的孩子寻找他的导师,6岁以后带着孩子拜明师。?王华对儿子的教导循循善诱,佛教南宗祖师慧能有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慧能大师说,世界本来就是空的,任何事物皆从心而过,迹。领悟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开悟了。王守仁明白,父亲是在教导自己注重内心修养、提升自我。以后遇到什么艰难险阻,他都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能审时度势,有主见,有定力,而不是人云亦云。
4、许国璋特色莒南县城西去6里路,有一商贸繁华村庄,村名黄庄,此地处了许家黄庄,还有大南黄庄、曹家黄庄、刘家黄庄、孟家黄庄、西南黄庄等很多带有“黄庄”后缀的村庄。许家黄庄村中,坐落一处古朴典雅的许氏宗祠,,据考证,是由许氏六世祖许璋所建,该祠堂由大门楼和正房组成,东西长15米,南北宽20米,大门楼为单开间,单搓瓦,青砖勾缝的房子,廊柱上方的横梁刻有“和祥顺祥和乾隆二十年初建”的字样,祠堂具有典型的清代建筑风格。走进祠堂大门,在院落里看到的是一处石碑,上面刻着祠堂的历史以及捐资重修的功德名单。根据上面的记载,这座祠堂始建于清乾隆年间,距今将近三百年的历史。2010年的时候,许姓族人发起捐资,将祠堂重新修缮。从功德名单上来看,许姓“长”字辈和“春”字辈的人比较多。院落的北面,是祠堂的三间正屋。在修缮的时候,基本保持了当年的框架,只是把屋瓦等处更新了一下。木梁、墙体和柱子古风依旧。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氛,从古代传承至此,家风淳厚,令人可敬。
5、许国璋主要成就王阳明告诉我们,越早知道这三点越容易成功知乎上五百多万浏览量的问题:王阳明的心学精髓是什么?引起了很多人地思考,上万人点赞的回答:通过行动对大脑进行编程,然后成为自己。引起人们的关注。王阳明被称为圣人,他被人们认为“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他的一生告诉我们,有目标,有良师益友,有良知,普通人也可以活得出彩。明确的目标是成功的先决条件。王阳明说过,志不立,则如无舵之舟,无勒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没有目标,就像没有舵的船,没有绳的马,随便乱漂,终没有建树。小云就没有目标,她听说微商赚钱,就做微商,听说卖猪肉好又去卖猪肉,后什么也没有坚持,一无所成。而王阳明不同,他只要确定了人生目标,就会一直围绕目标不断努力。王阳明在十几岁的时候问老师,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别人都以考取功名为目标,而他是以修成圣贤为目标。为了探求“格物致知”,他几天几夜的格竹,站在竹子旁边观察,思考,想找到成圣成贤的真理,虽然格竹没有成功,但我们能看出他为了目标的决心和努力。人生目标就像一盏灯,照亮人生之路,不管是平坦还是坎坷,我们都有勇气与命运对抗。王阳明的人生也是起起伏伏,在人生的至暗时刻,他靠着自己心中的明灯,指引自己向前进。在明朝朱厚照在位期间,宦官弄权,刘瑾得势,皇帝整日不理朝政,只想着玩,很多中忠臣上书弹劾刘瑾,他们都被逮捕。王阳明执意要继续上书,劝皇帝看清形势,不被奸臣迷惑。他没有等来好消息,却被杖打到血肉模糊,接着打入监狱。很多人自怨自艾死在监狱,但王阳明却没有忘记自己的人生目标,利用一切机会反思,在狱中回忆圣人之道,继续跟狱友讨论救国道路。皮肉之苦丝毫没有把王明阳击退,他内心向阳打败了监狱的暗无天日。王阳明把人生目标贯穿在他的工作和生活,他一直都在坚持寻找成圣贤的道路,终成了“三不朽”。良师益友是成功的助推剂。读万卷书不如行路,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遇见良师是人生一大幸事,王阳明也是幸运的,他也遇见了有造诣的老师。许璋是上虞古代的“三仙六奇人”之一,也是理学家,他家离王明阳家比较近,他跟阳明讨论孙子兵法,教阳明排兵布阵,对阳明后来的征战指挥有深远影响。在他觉得用武力救人们于水火的时候,在许璋的指点下,王阳明明白了战术,但随着时间地推移,王阳明意识到这远远不够,他#许璋简介#
6、许璋成就正德十二年12月23日,号称“金龙霸王”的池仲容为了诈降来见王守仁,心想这身体孱弱、几乎有点弱不禁风的文人又有何惧?但用兵如神的王守仁却让他悔青了肠子。也许他至死都不相信:这个人真是传说的中的那么神吗?他的军事才能从哪里来的?其实,王守仁的军事才能从小就开始开发了。他的父亲王华当年为儿子寻找的熟师是许璋,上虞人,精通易理,熟悉兵法。许璋不仅给了王守仁经学的启蒙,还引导王守仁关心军事兵法,培养他对道家文化的兴趣。在学校里,十二三岁的王守仁天资聪颖,悟性很高,思考问题时经常举一反三。在同班的学生里,他活泼好动,十分顽皮,喜欢舞枪弄棒,从早到晚喜欢的事还是和老师一起谈论兵法。有一阵子,王守仁痴迷上了象棋,也许是象棋更像战场上真刀真枪的对抗,王守仁经常约上两三个好朋友,有机会就来上一次对抗赛。这天,正当他兴冲冲地大喊“将军”时,忽然看到他的父亲,板着脸一言不发,显得极为生气,只听他长叹一声,缓缓地端起棋盘,把棋子哗啦啦地全倒进河里。他望着河水间漂浮的棋子,若有所思.不过王守仁很快又发明了新的玩法——组织两拨人进行军事演习。这种游戏使王守仁从小就展露了良好的指挥才能。他将参与游戏的小朋友们分成两队,一边主攻,一边主守。不过总指挥只有一个,就是他王守仁。王守仁一声令下,两队人马左冲右突大呼小叫,变换阵形,宛若战场。他煞有介事地挥着令旗,颇有些大将风度。掌控着战场上的一切,将学来的一些新奇阵法教给小伙伴们:什么一字长蛇阵、八卦阵、天门阵等等,还演习调虎离山、瞒天过海进攻和防守的小战术,玩得格外尽兴。在王守仁十四岁时,开始学习弓马之术,研读《三略》、《六韬》等兵法书籍。弘治十年五月,鞑靼达延汗进攻京师,边报紧急,京师举朝仓皇,推择将才,竟一时没有敢于应征的人。王守仁听说后感叹道:“武举之设得骑射击刺之士,而不收韬略统驭之才。平时不讲将略,想仓促之间获得将才,太难了!”王守仁年二十六岁,回到了京师。开始用心钻研兵法,四处寻觅兵书,无一不精心研读。他认真研读和批注过《武经七书》,比较看重的是《司马法》,对于《孙子兵法》的批注为精细。这些学习为他后来的剿匪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德十一年,由兵部尚书王琼推荐,王守仁升为都察院左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汀漳,主要任务就是剿匪。有名的是谢志山、蓝天凤、池仲容、陈曰能、高快马、龚福全、詹师富。王守仁剿匪时,恩威并施,攻心夺气,发布《告谕巢贼书》招安山匪,不愿意被招安的,铁腕整治,重拳出击。所有的山匪后只剩下号称“金龙霸王”池仲容。池仲容决定走一步险棋,投诚。他的投诚只不过是缓兵之计,暗地里积极备战。而王阳明也做两手准备,从心里面讲还是希望池仲容真心地投诚。池仲容经过反复考虑后,决定带领随从进入赣州郊区,让人去通知王阳明,告诉他,我已经来了。王阳明见他在城外不进城,便命人问道“难道还让巡抚大人亲自接你吗?”为了以防万一,池仲容让城外兄弟等候并约定:如果我不能活着出来,你们就进城去干掉王阳明。随后只带着几个贴身护卫进了赣州城。因为这一天正是小年,城里正张灯结彩,舞龙舞狮、观灯看戏,迎接新年,处处热闹非凡。王阳明面带微笑着向池仲容说:“今日见面真是喜事一桩啊,南赣百姓可以安心过年,我也可以回京交差了,你功不可没啊。”一会儿,他忽然问道:“池仲容啊,你为何还把部下留在城外?是怕我招待不周吗?”池仲容尴尬地笑了几声回道:“是怕叨扰了大人。”王阳明宽和地笑笑:“这样吧,要过年了,让他们都进来吧。”于是城外的一干随从都进了城。然后王阳明对池仲容道:“你们路上也累了,先休息几天,衣食住处已经准备好了。”他们一起被安排在城内的祥福宫住下,那里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如此一番盛情难却,池仲容也只得客随主便了。不过,池仲容一行却心中忐忑,一夜未眠。正月初三,王阳明在祥福宫安排酒宴,为池仲容饯行。酒已半酣,酩酊大醉,人仰马翻,吃到一半时,池仲容的随从们把武器从身上取了下来。池仲容醉眼蒙眬,却总有些心神不定,听到一阵脚步声,睁开醉眼看时,只见月光下一队精卒手持白刃正快步走近前来。池仲容如梦初醒,摸到兵器,一跃而起。王阳明掷杯于地,“”还不拿下,更待何时,于是一群黑衣杀手冲了过来。池仲容挥刀要朝桌对面的王阳明扑过去。突然他只觉胸口一凉,一把利刃穿心而过,一股殷红的血喷溅出来。池仲容扔掉刀,一手捂住胸口,一手指着王阳明,眼睛瞪得老大,死不瞑目。正德十三年三月八日,王阳明从三浰班师回赣州。这样,让四省多年疲于奔命而又劳而无功的南赣匪患被王阳明彻底平定,用时仅一年零三个月。
7、许国璋简介少年立志-仕途学习(至交好友)终南阳明书院心学静修班45期 传承385年茶品牌“泰“第十二代 胡毅一个好汉三个帮1505年:弘治十八年,阳明先生三十四岁,在京城开门授徒。与湛若水定交,共倡圣学。湛若水(公元1466年—1560年),明代哲学家、教育家、书法家,字元明,号甘泉,增城(今广东增城)人,官至南京礼、吏、兵三部尚书。其潜心研究心性理学颇有建树,学者相从甚众。阳明先生曰:“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 先生这句话的意思是:交朋友只有彼此谦让,才能令双方都受益,互相攀比就会令双方都受损害。先生认为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只有抱着虚心求教的态度,才能令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提升。阳明先生提倡要多与优秀的人交往,如此能帮自己提升得更快。阳明先生始终坚持自己的圣贤目标,更渴望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交往,一起谈论学问。对于阳明先生来说,能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是一件有利于自己追求圣贤的事情。在阳明先生交到的良师益友中,湛若水便是其中的一位。当时湛若水也在京城讲学,阳明先生又可以如愿与自己的挚友湛若水等人一起交流、探讨学问了。这时的阳明先生已经声名鹊起、境界高远,但对湛若水,阳明先生却给了极高的评价:“我遍求朋友于天下,30年来,从未见到这样出色的人。”湛若水则回赞: “泛观于四方,未见此人”,两人有着共同的理想,约定一起将儒学真传发扬光大。“一见定交,共以倡明圣学为事”。除了湛若水之外,阳明先生为要好的朋友还有黄绾、乔宇王文辕、许璋等,无论与谁交往阳明先生对朋友总能够以诚相待,阳明先生将朋友看作一面镜子,用谦让、真诚的态度去发现朋友的特长,了解自身的不足。正是具备如此品德,才让阳明先生一步步完成了自己的圣人梦,实现了圣人追求的目标。感悟:交友至关重要,一个好汉三个帮,“交益友,不交损友”,释道中人、官场中人、门人弟子,阳明先生朋友遍天下。从阳明先生交友之道,可谓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首先阳明先生是一个真实的人,无善无恶、无拘无束,“随心所欲不逾矩”,着实致自己的良知,随处接洽人事、随处感应万物,不娇柔、不做作,心学的高境界,就是让人性散发出真实的光芒,跟这样的人交朋友,不累;其次,王阳明是一个有思想的人,无论是致良知、知行合一,还是心即理、格物说、亲民说、四句教、阳明四规等,阳明先生是一个不愿意被教条束缚、立志高远追求、有着崇高使命的人,他的思想不仅解放了自己,也解放了他人,燃起了他人对自己生命的反思,对生命的重新追求,这是在人们心里点起了一盏明灯,引得众人四方奔来而顶礼膜拜;跟这样的人交朋友,不颓废;第三,王阳明是一个敢于担当的人,他对家人、对国家、对百姓的责任与担当,完全把自己抛在了身后,因为志向高远,所以勇于担当,尽心尽力治理社会、重整民风,这种担当精神才值得民众和弟子永远追随;后,王阳明是一个高风亮节的人,所谓“无欲则刚”,他“去私欲、存天理”,始终把涵养自己的良知放在第一位,躬身力行,以身作则。以学为乐 渐入佳境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微信扫一下
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