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初袁绍简介(袁绍本初)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29 14:19:39 浏览
1、袁绍本初

袁绍字本初,袁术字公路,这俩人据说是亲哥俩,是汉末汝南袁氏的佼佼者,袁氏家族四世五公的传人。按道理来说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在东汉末年天下纷争、狼烟四起的局势下,俩人要是精诚合作,仗着袁的强大背景和人脉,干出一番事业来也不一定是什么难事,甚至是改朝换代换了刘氏的江山也不是不可能。谁知道这哥俩互为仇敌,下手互殴毫不留情,都卯着劲儿把彼此往Si里磕,终俩人都被曹操磕Si了。袁术Si之前称帝,在淮南当了两年土皇帝,Si在建安四年;袁绍官渡之战中被曹操打得毛都没剩下,Si在建安七年,史书上说的也挺有意思,俩人都是呕血而Si。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袁绍和袁术兄弟俩斗了大半辈子,也给后人打了个样。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谭,也学他们的爸爸和叔叔,在袁绍Si后,斗得比他们父辈还厉害。甚至同室操戈,兴兵互伐,都铁了心的要将对方弄死,那么这样一个显赫的家族,后人这么个搞法,不怕天下人看笑话吗,他们这样不顾及家族脸面,内斗不休的根源是什么呢?从袁绍袁术这一块来讲,主要还是因为他们家族的影响力太大了。袁氏家族从袁绍的高祖父(太爷爷的爸爸)袁安在汉章帝(东汉朝廷第三任皇帝)时期当司徒开始,到袁绍的爸爸这一辈,四世五公,就是说四代人当中,出了五个人做过三公(三公是汉朝的一品大员,没有比三公再大的官),由此而权倾天下,门生故吏遍布海内,连董卓这种千年不遇的奇葩淫才,都得到他们的叔叔袁隗的提拔。有着这么一个显赫的家世背景,在当时天下动荡,朝廷飘摇的情况下,也滋生了袁绍和袁术二人的不臣之心,所谓天下公器,有德者居之,他二人都认为自己是那个天下的有德之人,二人都想着篡逆、要么做权臣,要么自己当皇帝,谁都不愿意给对方做嫁衣当配角,所以他们俩人也就尿不到一个壶里。在汉灵帝驾崩之后,少帝继位之初,袁绍的官职是司隶校尉,袁术的官职是虎贲中郎将,俩人都是掌兵权的武官。在何进没挂,宫闱没乱之前,俩人都是听命于大将军何进,准备着跟何进一起诛刹乱政的太监,谁知道何进办事磨磨唧唧、优柔寡断,反倒被太监刹了。何进Si后董卓祸乱朝政,袁绍袁术这哥俩知道董卓不是啥好人,跟着他也没有什么好下场,于是俩人就都逃出了洛阳,袁绍逃到冀州,袁术逃到南阳。袁术逃到南阳之后,正好赶上各路诸侯兴兵讨伐董卓,江东之虎孙坚和南阳太守张咨闹了矛盾,孙坚诱刹了张咨,袁术便趁机收编了张咨的军队,在南阳站住了脚跟。他哥哥袁绍那边,逃出洛阳之后,董卓本来要追杀袁绍,将其斩草除根(董卓这么器重袁绍,说明当时袁绍的哦名望确实比袁术大),幸亏朝中有受袁氏之恩的袁氏门生从中斡旋,才使董卓对袁绍采取了怀柔招安的方法,给了他一个渤海太守的职位。这时候,这哥俩的水平还没有拉开距离,都是兵不满万,官职不过两千石。不过在此时,俩人就开始较劲了,怎么说呢?原来从袁绍逃出洛阳之后,那颗蠢蠢欲动的心就再没有闲下来,他和冀州牧韩馥准备谋立宗室幽州牧刘虞为帝,修书给袁术,希望能够得到袁术的响应,谁知道被袁术拒绝了。这当中的原因,也不难理解,袁绍谋立刘虞,只不过是想取代董卓的位置,做权臣罢了,现在的皇帝被董卓控制在手里,就等于朝廷控制在董卓手里,他什么好处也捞不到,只有另立新君,与董卓唱对台戏,利用袁氏的影响力,号召朝廷旧臣前来归附,那他袁绍手里就有一个朝廷班子,他也会捞到相应的好处,什么现任皇帝不是正统血脉,被董卓把持朝政等等,这些都是借口,拥立之功在几千年的封建王朝都是大的功劳,袁绍不过是想拉着袁术帮他成事而已。而袁术也不傻,他本来就有不臣之心,再看袁绍韩馥拥立的刘虞,不在自己控制之下而且离得很远,即使事成了,大的功劳大的好处也是袁绍的,自己不一定能得到什么好处,弄不好反而会落得谋逆的罪名,若是谋逆是为自己也还罢了,为他人作嫁衣裳,那可犯不上,袁绍在书信里提的什么另立新君,天下太平可冀,袁氏一门与董卓的血海深仇也可以得报这些,他全然不在意,因此毫不犹豫的拒绝了袁绍。自此之后,这兄弟俩算是彻底撕破了脸皮,以至于以后争斗不休,袁术联结公孙瓒在袁绍背后捅叨子,袁绍联结刘表不断侵蚀袁术的地盘,这兄弟俩成了天下人的笑柄。

2、袁绍为啥叫本初

聊聊袁绍曹操和袁绍是发小,从小就在一起四处游荡,飞鹰走狗,不务正业,招惹是非,不过人家袁绍出身好!《三国志》袁绍字本初,汝南汝阳人也。高祖父安,为汉司徒。自安以下四世居三公位,由是势倾天下。解释就是:袁绍字本初,汝南汝阳县人。其高祖袁安,在东汉章帝时曾任过司徒之职。自袁安以后袁家四代人都有人在朝廷担任过三公的官职,因而袁氏家族处尊居显,威名远远扬。袁绍是个高富帅!据说江湖有个三国人物身高排行榜,入围前20的有,吕布身高一丈,关羽207cm,马超188cm,袁绍185cm,赵云184cm,诸葛亮184cm,董卓180cm。 另外,《三国志》描述袁绍,绍有姿貌威容,能折节下士,士多附之,太祖少与交焉。由此看出年少的袁绍就英俊潇洒,雄姿飒爽,待人接物又彬彬有礼,朋友圈很广。还有,袁绍家里多金,喜欢古玩,他有个爱显摆的习惯,走到哪儿都把书珍宝古玩都带着,弄个架子架着,没事吹吹尘土,擦的干干净净,这个风度气质好极了。官渡之战袁绍大败弃帐落荒而逃,曹操骑着战马来到袁绍大帐,发现里面有个架子,架子上板板正正摆着很多图书珍宝古玩 ,不仅感慨:你小子家里有矿呀,出去行军打仗还带着这些玩意 。官渡之战以曹操大获全胜告终,曹操的战利品就包括了袁绍珍藏的珠宝古玩!袁绍太任性了!一个将帅要知人善用,洞察秋毫,袁绍用人很简单,就是高兴,高兴的原因也很简单,谁夸他就喜欢谁,分析袁绍的八字,辛酉年出生,丙火日主,人天生聪颖,极富创造力,有着朝气蓬勃的性格,同时还具有领导才能 但是火太旺会倔强固执,太过自信,难免会忽略细节和他人的意见,导致自身发展受到阻碍,所以官渡之战之前,谋士沮受、田丰坚决反对袁绍发动这样一场战争不正义,沮授语重心长的劝说:现在天下大乱,民不聊生,皇帝也刚刚安定下了,这个时候发生战争没有道理,我们已经获得了冀州青州幽州并州的胜利,消灭了北方的公孙瓒,我们应该保持初心,以大局为重,向皇上报捷, 把这么多年安定国家建设国家所做出的努力向皇上报告,如果曹操拦住我们,不让我们报告,我们可以趁机告他一状,说他阻塞王路。我们做事要有理有利。同时我们可以采取运动战游击战持久战的方式,对付曹操让他疲于奔命,时机成熟再来对付他,这样我们步步为营,循序渐进,见好就收,随机应变,这样的谋略就是好的谋略,这样的谋士就是好的谋士!可是袁绍不听,听郭图和审配的,两人都主张按照袁绍的决定,集结重兵挺进许都,郭图清楚袁绍急功近利,好大喜功,自以为是,刚愎自用,袁绍也感觉自己很牛,气壮山河,金戈铁马,气吞如虎。心想, 运动战持久战,三年才能打败曹操,不痛快不潇洒,郭图知道袁绍的性格,说以袁公的能力超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再者兵书上说十则围之,五则攻之,敌则战之,就是我们的力量十倍于敌人, 就把他围起来,五倍于敌人,就去进攻,如果双方旗鼓相当就可以打一仗,现在我们的军事力量是曹操的十倍,以我们袁公之英明威武,神武气势,战无不胜,攻无不胜的能力,消灭一个小小的曹操,易如反掌!袁绍喜欢别人恭维他,沾沾自喜,一意孤行,真是:累世公卿立大名,少年意气自纵横。空招俊杰三千客,漫有英雄百万兵。羊质虎皮功不就,凤毛鸡胆事难成。更怜一种伤心处,家难徒延两弟兄。袁绍,一代枭雄!

3、袁绍字本初

公元200年,袁绍带领70余万人与曹操的7万人马陈兵官渡,袁绍打算不给曹操喘气之际,发兵进攻曹操。这时,手下谋士田丰与沮授却提出了一个建议,袁绍听后勃然大怒。袁绍,字本初,汉朝世族,东汉末年枭雄之一。却说袁绍自从与曹操在十八路诸侯围攻懂卓失败后,就返回自己的根据地冀州,几年后,羽翼丰满,兵强马壮,就有了吞并曹操的想法。袁绍认为,自己多少也懂兵法,兵贵神速嘛,何况自己拥有冀、青、幽、并四州,手下又有几十万军队,应该尽快搞定曹操,称霸天下才才是上上策。于是发兵70万,进逼官渡,按照东西南北中的布局在北岸安营,连绵九十余里扎营。此时,曹操刚打败刘备、削平了吕布,兵锋正盛,汉献帝刘协又在他手里,于是把谁也不放在眼里。他也发兵7万,进攻袁绍,想速战快战,以避免自己粮草不足的短板。面对这样的战场态势,袁绍手下的谋士田丰、沮授都看得清楚,于是给袁绍进言,就发生了文章开头的一幕。那么,田丰、沮授到底说了什么话让袁绍很生气呢?首先,被袁绍关在监狱里的田丰听说袁绍要发兵进攻曹操,于是从监狱中写来书信,告诉袁绍现在应该以静制动,不可以妄自兴兵,以防不测。其实,这已经不是田丰第一次谏言不可妄自发兵了。在刘备投奔袁绍不久,田丰就告诉袁绍,目前曹操打败了刘备,消灭了吕布,兵锋正盛,不适合出兵,等以后有适当的机会再说吧。田丰还说:如果你不听我的良言相劝,出师是不会顺利的。袁绍听了这样的话,当然生气,想杀了田丰,经刘备相劝才关进了监狱。其次,沮授谏言袁绍:我们的士兵虽然勇猛,但是不及曹军;曹军虽然勇猛,但是粮草不及我们。曹军没有粮草,期望速战,我们有粮草,应该坚守待变。我们应该扬长避短,时间长了,曹军不战自败。原文:沮授曰:我军虽众,而勇猛不及彼军;彼军虽精,而粮草不如我军。彼军无粮,利在急战;我军有粮,宜且缓守。若能旷以日月,则彼军不战自败矣。但是,这样的谏言袁绍不但一句也听不进去,而且生气,说田丰是故意扰乱军心,等打完这一仗一定要杀了他。于是吩咐手下将沮授先关进监狱。后,谋士许攸的手下抓住了一个曹兵,从其身上搜出曹操写给许昌荀彧的书信,信的内容说前线的粮草快完了,请他赶快送粮草。许攸赶快找袁绍,建议袁绍分出一部分兵力进攻许昌。但是,袁绍以许攸徇私舞弊为名,将他赶了出来。看看,谋士的谏言袁绍一句也听不进去!许攸没有被袁绍关起来,的确幸运。他想:既然自己在袁绍手下不被重用,还被捏造许多罪名,再待下去有什么意义?于是悄悄走出去投奔了曹操。曹操此时正在官渡南岸因为粮草问题急得无计可施,突然看见许攸来投,像看到救星一样欢喜。原来这许攸与曹操本来就是好朋友,只是因为种种原因暂时在袁绍手下谋生。许攸的到来,的确彻底改写了官渡之战的历史,当然,也彻底改变了袁绍的命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许攸了解袁绍阵营的情况,又知晓了曹操阵营的情况,于是建议曹操派出一员上将先将袁绍的粮草重地乌巢攻取,只要袁绍失去了粮草,打败袁绍必定无疑。原文:攸曰:袁绍军粮辎重,尽积乌巢,今拨淳于琼守把,琼嗜酒无备。公可选精兵诈称袁将蒋奇领兵到彼护粮,乘间烧其粮草辎重,则绍军不三日将自乱矣。果然,曹操派按照荀攸建议,留下荀攸、贾诩、曹洪同许攸守大寨,然后亲自率领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李典、张辽、许褚,徐晃、于禁等,并五千人马杀奔乌巢而去。大兵未动,粮草先行,足以可见粮草对于军队的重要性!而乌巢就好像是袁绍的七寸。却说曹操率领精兵强将赶到乌巢时,袁绍布置在乌巢守粮草的将官还在醉生梦死喝酒,于是曹操一挥手,大队人马杀进去,不但杀败了守军,还彻底烧毁了乌巢的粮草。没有了粮草的袁绍,较之被他人离间了与张郃、高览的关系,致使二人投奔曹操,袁绍在官渡一败涂地,从此,袁绍再没有翻盘的机会。这是《三国演义》里袁绍与曹操官渡之战的大概经过,从中对我们益的启示有三点:一是袁绍的固执、刚愎自用是导致其灭亡的主要原因。兵法云:兵贵神速!袁绍也自诩自己晓懂兵法,但是必须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三个谋士都建议扬长避短,慢慢消磨曹操,如果袁绍能够听信上述三个谋士中任一个的谏言,那么三国的历史或许将要重写。二是曹操善于用人,也善于听从谋士的建议,为其取得官渡之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果没有攸曰建议进攻乌巢,烧毁粮草,曹操想取得胜利就是未知数。三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袁绍失去三个高级参谋,又失去张郃、高览这样的猛将,等于失去了左膀右臂,他如果不失败天理难容。你怎么看?欢迎留言评论,谢谢! (网图侵删)

4、袁绍解析

袁绍(字本初)不同,根子红,苗子正,家族四世三公,也就是说往上溯四代中,每代人里都有在朝廷里做三公(相当于现在的国务委员)!厉害不?比起阿瞒的爷爷舍根求贵,何止光彩万倍?——《曹操大传(上下册)》

5、袁绍简介

袁绍病死后,曹操在袁绍墓前痛哭流涕。众将不解,就来询问曹操。曹操说:“以前我和本初一起起兵之时,本初曾问我,如果起兵不成功准备怎么办。本初的回答是,退守河北,以燕赵之地加上大漠为复兴之地。我的回答是任用天下的有能力的智者,用道义的方式驾驭他们,就会无往而不利。如今虽然本初不在了,可是他的话语好像还在我的耳边。叫我如何不流泪。”然后曹操又说道:“我和袁绍的战役持续多年,导致北方多地民不聊生,传令,免除一年赋税,修生养息。袁谭袁尚两兄弟,骨肉相残,简直禽兽不如。来人,把他写有兄弟二人的灵牌摆在他父亲墓前,我势必亲自拿下他们,让其给父亲谢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