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戏曲简介(常州戏曲)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29 16:50:50 浏览
1、常州戏曲

5月6号那天中午我在手机上抢票,紧张的不得了。同事问:“抢什么票?”我说:“戏曲红楼梦的票,常州大剧院要演了。”同事小丫头说:“戏曲好听吗?和演唱会一样吗?”小的时候搞不懂怎么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对戏曲那么沉迷,我要看动画频道,他们偏偏要看戏曲频道。这些年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的改变了。有时候刷着短视频,偶尔刷到了谢彦巧的豫剧视频!天呀,这不是小时候我们全家看梨园春节目的小小穆桂英吗?现在28岁了!从4岁登台到28岁开始在线上传播传统豫剧文化表演,她说“作为年轻人,艺术传承的核心不变,但会以更新颖的方式带给观众”。这也是她开通抖音的初衷。经过了解之后发现直播间正在成为戏曲、民乐等演艺行业的第二个舞台,为从业者提供新收入,帮他们找到新知音和传承之道。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了解我们的戏曲,了解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直播间里也有大舞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化中国正在崛起。 @松鼠派本地社

2、常州戏曲频道是什么频率

常州魏村老街。2008年12月。魏村老街素有“曹半街”之说。而且曾有传说,魏村曹氏子孙是三国时曹操南犯东吴失败后,散落在此地繁衍的。至晚清、民国时期, 这里形成了集镇,成为商业繁盛之地。几经沧桑,魏村老街依旧。改革开放后,在老街旁发展建起了新街。据说,由于这里多为曹氏后人,过去魏村庙会演戏, «打鼓骂曹»、 «司马逼宫»是禁演的, 他们觉得这些戏曲有损曹氏声威,故村名亦不称“曹村”,而以曹氏做皇帝(封王) 时的国号“魏”代之,称此处为“魏村”, 这就是魏村的由来。

3、常州好听的戏曲

杨启天,1931年7月16日出生于江苏常州。他的父亲曾是银行高管,毕业于苏州教会学校。1948年,杨启天考入上海戏剧专科学校。1950年,他考入北京表演艺术研究所。1953年,杨启天从该校毕业,并在电影《英雄司机》中出演角色。随后,他调入长影演员剧团,在电影《董存瑞》中饰演班长郅振标,因此获得了文化部颁发的表演金制奖章。1958年,杨启天在电影《花好月圆》中饰演农村青年马曼。1959年,他在电影《青云曲》中饰演战斗英雄杜春。1960年,他在电影《冬梅》中饰演赵参谋。在电影《十级浪》中,他饰演战士林小虎。1961年,他在电影《马戏团的新节目》中饰演地痞。1962年,他在电影《甲午风云》中饰演传令兵。在电影《七天七夜》中,他饰演解放军指挥。同年,为了解决夫妻两地生活的问题,杨启天离开了长影厂,并调往北影厂,与在新街口小七条总政歌舞团工作的妻子李秀慧团聚。1965年,杨启天在电影《烈火中永生》中饰演特务邓克。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他的成分问题,他也受到了冲击。1974年,他担任电影《南征北战》的副导演。1977年,他在电影《反击》中饰演宋秘书。1979年,他担任电影《柳暗花明》的副导演。1983年,他执导了电影《快乐的动物园》。1986年,他导演了电影《侠女十三妹》,并在片中饰演悦来店店主。1991年,他导演了电影《碧血宝刀》,并在片中饰演掌柜。之后,杨启天退休了。1992年,他的两个在国外的孩子将他和妻子安度晚年。在此期间,杨启天回国几次,主要是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画展。2017年8月1日,杨启天在美国去世,享年86岁。#常州戏曲简介#

4、常州戏曲二胡

常锡文戏的常是随着常州府的消亡而消亡了,后简称锡剧!而所谓常锡文戏也是常州府无锡县文戏的简称常锡文戏而已,发源于无锡锡东严家桥地区,这点本无争议,因为百年前有常锡文戏时也只有无锡县武进县!哪来的常州市的常?所谓常锡是常州府无锡县的简称而已,这常锡剧不以府城武进县为名而以无锡县为名你常州人就不觉得奇怪吗?如是常武地区发源的戏剧更应该称常武剧或常武文戏更合理吧?几代前辈没争议的事到你们这代就会有争议岂不笑话了!伲瓜要面子也不能这样搞笑啊![灵光一闪][得意][得意][得意]

5、常州戏曲培训

文艺赏析戏曲剧种。原称“常锡文戏”。辛亥革命前后形成于江苏省无锡、常州的农村,流行于江苏南部及上海等地。其早期形式是无锡滩黄和常州滩黄,演出 《双落发》、《磨豆腐》等一旦一生或一旦一丑的“对子戏”。由对子戏同场合演,而发展出“小同场戏”和“大同场戏”。随着同场戏角色的增加,而出现《珍珠塔》、《玉蜻蜓》等大型剧目。辛亥革命前后,无锡、常州的滩黄戏正式登台,并进入上海。1952年定名“锡剧”。锡剧唱腔曲调基本上是上下句的板式变化体结构,主要曲调为滩,包括“老黄调”、“反宫老旦调”等。20世纪30年代,又吸收了杭州武林班的“大陆板”,苏州文书调的“玲玲调”,苏滩和申曲的“迷魂调”、“三角板”,京剧的“高拨子”以及“春调”等江南民歌小曲,从而成为长于抒情而富有江南色彩的剧种。锡剧伴奏以正副二胡为主,琵琶、三弦、扬琴等为辅,并有笛、箫等管乐。锡剧经常上演的传统剧目有《双推磨》、《庵堂相会》、《珍珠塔》、《双珠凤》、《孟丽君》等。姚澄、王兰英、沈佩华、梅兰珍、王彬彬、王汉清、吴雅童等是著名的锡剧演员。

6、常州戏曲频道

本周末,《丝竹交响》乐动龙城!2023常州中吴文化艺术节重点活动——苏州民族管弦乐团《丝竹交响》民族管弦乐音乐会,将于7月2日晚在常州大剧院举行。音乐会将演奏《节日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卢沟晓月—写意》等经典曲目。据悉,今年的中吴文化艺术节涵盖戏剧、音乐、舞蹈、书法、美术、摄影等多类别上千场活动,举办时间将持续至12月底。

7、常州地方戏曲叫啥来着

非遗文化|马春美 金坛抬阁不竭的赓续人马春美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金坛抬阁的区级传承人。同时也是金坛抬阁制作的参与者,抬阁小演员的选拔者,以及抬阁小演员的化妆师与培训老师。近年来,她为金坛抬阁的传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旧时的常州金坛,每年的清明节后,都要出一次抬阁,俗称 “春会” 。以祝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金坛抬阁早源自于古代的细打锣鼓,起源于明代,鼎盛于清末,是一种融合戏剧造型,杂技娱乐表演为一体的大型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是若干童男童女扮演成古装戏剧人物,悬立在数层阁架之上,由人抬着并配之吹打器乐浩荡出行的一种传统杂技娱乐形式。金坛抬阁集建筑力学、造型艺术和戏剧人物形象为一体,构思新颖,设计巧妙,设置惊险绝妙,人物装扮栩栩如生,充分显示了金坛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抬阁由几名壮汉抬着,在鼓乐声中缓步行走。前面锣鼓开道,旁边则备有鸳鸯叉,时时维护抬阁上小演员的安全。鸳鸯叉同时具备给抬阁小演员递饭送菜的作用——小演员一旦上阁,直至表演结束,是不可以下阁的。所以在上阁前一个小时就不可以喝水,上阁前半个小时,必须方便结束。在阁上的吃喝问题,都是由下面的工作人员放在小竹篮里,然后用鸳鸯叉架着递上去的。起抬时,上面小演员离地有6米多。抬阁的道具是用铁杆做成的一、两丈的高杆,高杆上有分枝。将它立于抬桌上。小演员被装扮成戏剧中的经典人物。手持各式道具,在阁上随着乐声轻轻舞动,表演出惊险、玄妙的各式形态。由于抬阁表演的特殊性,抬阁小演员的选拔成了金坛抬阁的一个重要环节。挑选小演员时,对体重、年龄、灵活性、勇敢程度……都有苛刻的要求。由于金坛抬阁每年只表演一到两次,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演员的体重与身高都在发生变化。所以,基本上,上年培养出来的小演员,来年就不符合抬阁表演的标准了。马春美老师原本是剪刻纸民间艺人,在剪刻纸的免费推广与传承中,已经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后来,马春美认识了金坛抬阁的传承人姚汝明 ,她又开始学习起抬阁。凭着一股韧劲与钻劲,马春美成为金坛抬阁的区级传承人。她利用自己推广剪纸时积累的人脉,在每次抬阁表演时,她都积极地发动亲戚、同事、朋友……并不断地开导他们,把他们家的“小宝贝”送到抬阁小演员队伍中来。经过一系列专业性的测试,后晋级的小演员,成了马春美老师培养的对象。她先用模拟的抬阁道具来锻炼他们的胆量,待经过一阶段适应期后,再培训小演员们的表演姿态。后再让他们上阁进行排练。上阁前一个小时,是对小演员进行化妆的时刻,马春美老师不敢放过每一个细节,力争把演员的精气神与所扮演的角色充分地吻合起来。一套流程虽繁琐、紧张,但她却每次都做的那么的仔细与专业。马春美说:“金坛抬阁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也只有一两次的表演机会。所以,她一点也不敢掉以轻心,每次都要以、精彩的表演呈现给观众;金坛抬阁更是金坛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金坛地方文化的一张不可多得的名片。现在由于种种原因,已经出现了青黄不接的尴尬境况,作为传承人的她,有责任、有义务把它发扬光大。”

8、

《常锡文戏》《常锡剧》《锡剧》戏曲剧种。流行于苏南、苏北地区及上海、浙江一带。常锡剧发源于太湖之滨的无锡、常州农村,初为乡民用当地的民歌小曲说唱故事以自娱,称为“东乡调”,后逐渐发展成曲艺形式的“滩簧”。由于语言唱腔略异,分“无锡滩簧”和“常州滩簧”。清道光、同治年间,滩簧吸收了江南农村盛行的“采茶灯”的身段动作,开始演唱生活中的小故事。多为二人一档,在农村中活动,所演节目只有一旦、一生(或一丑)两个脚色,称为“对子戏”。“对子戏”形式活泼,演出方便,是农民自发的业余性活动。这时期尚无正式班社,也无职业艺人。清朝末年,由于对子戏演唱内容的局限,群众感到不满足。于是,农村的知识分子随之也参加这项活动,这就使锡剧的内容发生了变化。戏的情节复杂了,戏的场数和角色也增加了。至此,常锡剧便进入数人同场演唱的“同场戏”时期。同场戏又分为小同场和大同场。小同场戏是在农村中形成的,情节较简单,角色也不多,而且每出戏的开头总要演个对子戏的“帽子”。大同场戏则是进入城市以后产生的,戏剧情节较复杂,有时一出戏需要10到20多个演员,并取消了开场的对子戏。辛亥革命前后,无锡、常州的滩簧戏,正式搬上舞台,并先后进入上海,不久逐渐合班演出,改称“常锡文戏”,1952年定名为锡剧。现江、浙、沪、皖共有锡剧团32个。锡剧传统剧目很丰富,“对子戏”时期的剧目有《拔兰花》、《摘石榴》、《绣荷包》等30多个。这些剧目,多为农民集体创作,因而基本上是反映农民的生活。“小同场戏”的剧目有《借黄糠》、《卖妹成亲》、《庵堂相会》等20多个。“大同场戏”的剧目有《棒打薄情郎》、《莲花庵》、《珍珠塔》等。50年代后,锡剧发展迅速,整理、改编和创作了很多优秀传统戏和现代戏。其中拍摄成舞台艺术片的有传统戏《双推磨》、《庵堂认母》、《庵堂相会》、《孟丽君》、《珍珠塔》、《双珠凤》和现代戏《红花曲》等;此外,尚有传统戏《拔兰花》、《小过关》和现代戏《红色的种子》、《海岛女民兵》等。锡剧的音乐,抒情优美、悦耳动听,具有秀丽的江南水乡风格。它初只有一个〔簧调〕,后来从杭州武林班汲取了〔大锣板〕,融化为〔大陆板〕、〔大陆调〕。现在锡剧主要的曲调就是〔簧调〕和〔大陆调〕。此外它的常用曲调还有〔玲玲调〕、〔迷魂调〕、〔南方调〕等。这些曲调都是从兄弟剧种汲取融化过来的。同时它还经常采用一些江南民歌小调,如〔九连环〕、〔绣荷包〕等30多种。文乐有二胡、琵琶、三弦、扬琴、箫、笛等,打击乐以四大件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