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家族简介(潘家族祖先是谁)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29 18:44:08 浏览
1、潘家族祖先是谁

1925年,苏州富商潘祖年身患重疾。临死之前,他丢下了自己二十多岁的未婚妻子,叮嘱她:“等我走了,你要照看好家里的两个箱子。”孙媳想了想,还是点了点头,眼泪汪汪。这名女子名叫潘达于,原本姓丁,却因为她的一个承诺,成为了潘家的一份子。说到潘氏,其渊源可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间。他不但在官场上声名赫赫,在收藏界也是赫赫有名,被誉为“中华大的藏宝大户”。李鸿章曾经给潘氏起了个“翰林之家”的绰号,使其在苏州享有“举世无双”的美名。在“祖”字辈中,潘祖年的兄长潘祖荫,被提拔为工部尚书,而且他还喜欢收藏,尤其擅长金石书法,被收藏家称为“潘神眼”。潘祖荫收藏了大量的金石,其中包括西周康王时期祭祀用的大盂鼎和大克鼎,以及青铜甲骨和龟板等,在国内外都有很高的声誉。然而,潘家虽然风光无限,却人丁稀少,子嗣也是一个接一个地死去。终,潘氏兄弟不得不将家族的基业,交给了他们的孙子潘承镜。不过,潘承镜生来就不是个能管事儿的人,幸运的是,他娶了一个聪明的妻子丁达于。原以为,这对小夫妻结婚之后,会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可谁知道,潘承镜在结婚三个月后,就因病去世,连个孩子都有留下。从那以后,丁达于18岁就守寡,后来改名为潘。2年之后,他的爷爷潘祖年也得了绝症。他担心的就是家里的宝贝落到坏人手里,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他决定将这个重任托付给心地善良的孙媳潘达宇。潘达于点了点头,道:“我的命就在这里。”那么,这两个手提箱里面,究竟装的是什么东西?原来,这里面竟然装着两个价值不菲的青铜鼎!是全国的青铜器收藏品。这两个大鼎,就是大克鼎和大盂鼎,在西周时代,都是一件很有价值的青铜器。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都被称为“海内三宝”(台北故宫博物馆的一件宝物)。鼎是一种古老的烹制肉类的器具,从夏起,它就成了一种权力与地位的象征,被人们称为“立国重器”。在周朝,就有"天子九鼎、王七鼎、卿五鼎、元士三鼎"的礼制和祭典制度。据说,左宗棠给了潘祖荫一件宝物,以报答他的救命之恩。从那以后,它就是潘家的之物。这才有了开始的一幕。从那以后,这位年仅二十岁的女子,就成为了潘家的家主,肩负着保护潘家的重任。自从潘祖年死后,潘家的收藏就被很多人盯上了。他们千方百计地坑蒙拐骗,有的是明抢,有的是暗抢。潘达于一个女子,经历了如此多的事情,无论是身体还是精神都有些疲惫。然而,这还不算坏的结果。一九三七年,战争爆发,苏州城岌岌可危,城内居民四散奔逃。而日本人则十分嚣张,大肆劫掠。潘达于急得团团转,她怕的就是有人在混乱中把这两个鼎炉拿走。她想了想,找了两个下人,将两口大鼎送到了一个信得过的地方,然后在院子里挖了一个大坑,将两口大鼎封印起来,埋了进去。从那以后,就每个月付给他们钱,叫他们保密。潘家为了保守秘密,答应一辈子养这两个下人和这个家族。这家人以前和潘家有些交情,对此也是讳莫如深。果然,日本人攻陷苏州城之后,曾经七次前往潘宅掠宝,但是潘家的人已经将宝藏搬走了,日本人挖了三尺也没有挖到什么,只好灰溜溜地离开了,那些宝藏才逃过了一劫。直到日本人被迫撤退,财宝才重新出现在世人面前。可是,他们怎么也想不到,在解放之后,潘达于竟然把自己拼死保护的东西,全都送给了别人。1951年七月,潘达于移民到上海,写信给上海市文物保护委员会,表示愿意为祖国捐赠大盂鼎、大克鼎。这一年,正是潘达于在此守候的第26年。按照规矩,博物馆是会给予潘达于一定的报酬的,虽然潘家现在已经不是当年的富豪了,但是潘达于还是毫不犹豫的回绝了,之后陆续捐出了四百多件古董。大克鼎隐约反映出,三千多年来,华夏礼仪已深入到每一个中国人的灵魂血液里。一九五二年,上海博物馆开幕,二尊宝鼎被收藏进了馆内;中国历史博物馆于1959年开幕时,被收藏在这里的就是大玉鼎。从那以后,这两口大鼎便各自占据了一片区域。潘达于,一个普通但了不起的女性。她用自己的生命,保护了国家的瑰宝26年,即使这条路上充满了艰难险阻,她也从未改变过自己的初衷。一句简简单单的誓言,就代表着26年的坚持。2004年,在潘老百岁大寿之际,上海博物馆特地从国家博物馆将大盂鼎请了回来,潘老与这两尊时隔50年之久的鼎炉重逢。虽然潘老于2007年与世长辞,但是她那一颗爱国主义的心,那一颗正义的心,却是我们后人所要学习、所要继承的。

2、潘家族谱排名

香港佳士得南宋 龙泉粉青釉纸槌瓶拍品编号:8007直径:23.4cm来源:德岛藩蜂须贺家族珍藏小室信夫(1839-1898)珍藏富永冬树珍藏(其妹夫为益田孝妻)益田孝男爵(1848-1938)(别号钝翁)珍藏伦敦苏富比,2006年11月8日,拍品54号估价:HK$30,000,000槌价:HK$36,000,000成交价:HK$42,850,000

3、潘家族的后人

【潘静淑 花鸟画水果动物】潘静淑(1892—1939),名树春,吴门大画家吴湖帆夫人。她出身于潘家,一个世代簪缨的家庭。在苏州,潘家与吴家,都有“富”、“贵”之分,潘静淑属于苏州显赫的“贵潘”。吴湖帆与夫人潘静淑曾祖潘世恩是乾隆五十八年状元,官至大学士,加太子太傅,位及人臣。祖父潘曾莹,官至工部侍郎,是当时有名的诗人和画家。伯父潘祖荫,咸丰二年探花,官至工部尚书、军机大臣,名气大。潘氏六七代人中,科甲鼎盛,曾刊有《潘氏科名草》一书,其中胪陈族中获得功名人员的名单,竟有一函四册之多,其家族文化传统的渊远与艺术修养的深厚可想而知。潘静淑是潘祖年的次女。这位富贵人家的千金,是个很有个性的人物,她长得并不出色,即所谓“娇艳不若桃李”,却冷若冰霜,给人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感觉。她既无金玉纨绮之好,又不喜应酬,从小就在深深庭院接受传统的淑女教育,读书习字,吟诗作画。1915年与也是世家出身的吴湖帆(“贵吴”吴大澄的孙子)结婚。由于爱好相同,据说婚后两人极为相得。婚姻生活是充满情趣与快乐的,“闺房之乐,有甚于画眉”。吴湖帆是个画家,潘静淑也喜欢画画,两人有着共同的爱好,每日徜徉在吴家深深的庭院里,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他们有时同赏着一幅古画;有时摩挲着博古架上的古代青铜器皿;有时共读一篇诗歌,沉浸在诗意的氛围中;有时一起完成一幅画,把它看作两人爱情的表徵;有时为了市场上的一幅古画,潘静淑还质钗售书,凑足了钱去收购,为了闻名已久的心爱之物,潘静淑宁愿舍去一般妇女宝爱的首饰。湖帆、静淑两人喜不自胜,即以“梅景(同影)书屋”名其居,并作梅景书屋图纪其盛,潘静淑还填了一首《烛影摇红》的词表达自己感激和喜悦的心情。在苏州,他们盘垣于梅景书屋,品赏书画,摩挲鼎彝,茶香酒热之际,作诗唱和。潘静淑婚后一直留居苏州,持家教子,奉侍公婆,她“接姑、姊妹和而有礼,驭婢仆严而有恩”,深得吴家敬重。#潘家族简介#

4、潘家族有多厉害

1925年,苏州豪门潘祖年病重。临终前,他支开旁人,只留下20岁的孙媳妇,厚着脸皮对她说:“你已经守寡2年,真是苦了你了。但我死后你也一定不要改嫁,我有要事相求!”孙媳妇重重地点点头。说起潘氏家族,源起于清乾隆时期。不仅在仕途上有名望,而且在收藏界也是大名鼎鼎,有中华第一藏宝大户之称。可是自己的子嗣基本上没有,自己的还在出生不超过几个月的时间就离奇去世了。惨的还是刚进门的孙媳妇潘达于,她本来不姓“潘”的,因为要守护潘家的秘密,不得已才改的姓潘达于虽然才嫁过来三月,但她也只能按下失去丈夫的痛苦就在潘祖年临终之前他有话要单独跟她说。爷爷还要厚着脸皮还想让你做一件事,无必请你不要拒绝。”潘达于说:“爷爷,尽管吩咐,孙媳无有不从!潘祖年说:“孩子,这两年为难你了。家历年收藏,以大盂鼎和大克鼎为珍贵,这两件宝鼎不仅是潘家的传家宝,更是华夏民族的传家宝,所以无论发生任何事,就算潘家穷到去要饭都不能变卖,更不能将它落入外邦人之手。”1937年,日本侵华,他们打到苏州,逼着潘家交出大盂鼎和大克鼎日军抓了潘家所有人来问,包括小孩,大家都说没有。日军掘地三尺,搜查7次都没有找到。解放后,1951年,潘达于就把大盂鼎和大克鼎捐赠给上海博物馆,上海博物馆要奖励给她2000万,可她只收了奖状却。后来,她还给博物馆捐赠了价值上百亿的400多件文物。这一年,是潘达于守护宝鼎26年的日子。大克鼎隐隐折射出,3000年前,华夏之礼已经融入了每个中国人的精神血脉之中。1952年,上海博物馆开馆,两个宝鼎入馆珍藏;195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开馆,大盂鼎便珍藏于此。两件巨鼎自此各镇一方,大克鼎成为上博的镇馆之宝。故事到这就讲完了,现在给大家介绍一下潘达于老先生潘达于,原名丁达于。山西知府丁春之的独女婚后没多久,丈夫潘承镜因病去世。 潘家子嗣甚少,到潘祖年这代,没有留下一男半女,潘承镜还是从旁支过继来的。 没成想,还是没能留下子嗣,就早早走了。潘祖年深受打击,卧病在床。他看孙媳遇事冷静,沉稳有度,是可以挑大梁的人。 他力排众议,把孙媳改了姓。这样,偌大的家业才有人继承,为了家族才不得已这样打算,但是潘达于老先生的爱国精神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爱国精神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它同为国奉献、对国家尽责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爱国主义是一种崇高的思想品德。中华民族的历史之所以悠久和伟大,是因为爱国主义作为一种精神支柱和精神财富是起了重要作用的,爱国主义是一种深厚的感情,一种对于自己生长的国土和民族所怀有的深切的依恋之情.这种感情在历史的长河中,经过千百年的凝聚,无数次的激发,终被整个民族的社会心理所认同,升华为爱国意识。因而它又是一种道德力量,它对国家、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爱国主义作为凝聚中华儿女精神力量的重要纽带,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弱化,更不能丢掉,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热情和精神应该得到充分激发而不能遭到限制约束。20世纪30年代,当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之时,当时的国民d政府却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压制人民的爱国主义运动,理所当然地遭到了人民群众的强烈反抗;而中国共产d人坚定地走上了抗日战争的第一线,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把全中国人民团结凝聚起来,终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当前,随着中国的繁荣发展和在国际上影响力的不断上升,一些国外敌对势力不断在我国周边挑起事端,给我国和平发展制造麻烦,广大人民群众以极大的爱国热情,坚定地站在国家的立场上反对这些挑战,这是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体现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至关重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过程中,我们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突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更好地凝聚起广大人民群众发展伟大事业的精神力量。

5、贵潘家族

我97年一个月三百,安徽灵璧的潘明星是个兽医。把我的全偷了。趁着睡着的时候#潘家族简介#

6、潘家族族谱

1923年,年仅18岁的潘达于嫁入潘家仅三个月,便成为了一位寡妇。但即使如此,她也依然以孙媳妇的身份,操持家务,把潘家打理得整整有条。这位年轻的女子出色,擅长琴棋书画和女红刺绣等技艺,深得潘家人的尊重。原本,潘达于并非潘家的姓氏,但潘祖年认为她有能力管理家族事务,就让她成为家族当家,并让她改姓潘。潘祖年在临终前,把潘家重要的秘密托付给了潘达于,并把两个孩子过继给了她。作为苏州四大望族之一,潘家底蕴雄厚,尤其是潘祖荫的青铜器收藏。据称,他收藏了约600余件青铜器,数量之多仅次于故宫。而其中,潘祖荫珍爱的是两尊青铜鼎,大克鼎和大盂鼎,它们合称为西周三鼎,是重要的青铜器文物,也是国家一级文物。潘祖年在临终前,单独唤来了潘达于,交给她一句话:“大盂鼎、大克鼎这些宝物,是我们潘家的传家之宝,也是我们中国人的传家宝。你一定要好好看护,不能有一丝闪失,更不能流落外国人之手。无论今后潘家衰落到何等地步,都不能变卖宝鼎!”潘达于深深地明白这两尊鼎的重要性,立下了誓言要好好守护它们。然而,外界却一直对这两件国宝觊觎不已。有人上门找潘达于,希望借用大鼎放在大楼内展示,但潘达于巧妙地推搪说大鼎已被送人,不知去向。到了1937年,随着战争的爆发,潘达于不想两件国宝落入敌人手中,于是她决定把它们藏起来。一个弱女子想了无数个夜晚,终于想到了一个方法,花费一番功夫把大鼎藏了起来。此后显赫的潘家被翻了底朝天,但他们怎么也找不到两口大鼎和珍贵文物。潘家人个个坚毅,怎么问都说不知道,连潘达于过继的孩子也如此。他们深知,保护文物是为国家、为子孙后代着想的重要责任。直到1951年,潘达于想到这两件国宝不能一直埋藏,便写了一封信给博物馆。博物馆惊讶,大克鼎和大盂鼎竟然被藏起来了,激动地立刻派专家随同潘达于回到苏州老宅。当人们通过挖开地砖,提出里面两个大木箱时,被里面满箱子的青铜器给震惊了。而两尊国宝铜鼎重见天日时,令在场的人们无不惊叹。经过检查大克鼎和大盂鼎保存完好。潘达于捐献国宝,立下了大功,为此当时还举行了一个盛大的表彰会,并给她颁发了两千万元(旧币)奖金。此时潘家已经不再富裕,但潘达于直接拒绝了两千万(旧币)奖励。她认为,她已经完成了祖父临终的遗言和心愿,此后,她陆续捐赠四百多件文物。她的爱国情怀得到了后人的尊重。2007年,潘达于老人与世长辞,但她的守护传奇却和巨鼎一起千古流传。她是一位真正的英雄,为了保护国家文物,不惜冒生命危险,守护了两尊国宝,使它们得以传承到今天。她的故事也告诉我们,保护文物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应该珍惜、爱护和传承好我们的文化遗产。

7、潘家族的全部人有哪些

昨晚,看了1981年拍摄、达奇主演的老电影《海囚》,感觉的精彩。影片讲述了,英帝国主义勾结民族败类洋买办潘如飞兄弟,陷害并绑架厦门潘、唐两大家族青壮年子弟,充当猪仔,运到澳洲挖矿掘金,在海上阴谋败露后,唐金龙率领众村民奋起反抗的故事。推荐给大家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