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大雅文王文王在上,於昭于天!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有周不显,帝命不时。文王陟降,在帝左右。亹亹文王,令闻不已。陈锡哉周,侯文王孙子。文王孙子,本支百世。凡周之士,不显亦世。世之不显,厥犹翼翼。思皇多士,生此王国。王国克生,维周之桢。济济多士,文王以宁。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假哉天命,有商孙子。商之孙子,其丽不亿。上帝既命,侯于周服。侯服于周,天命靡常。殷士肤敏,裸将于京。厥作裸将,常服黼冔。王之荩臣,无念尔祖。无念尔祖,聿修厥德。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宜鉴于殷,骏命不易。命之不易,无遏尔躬。宣昭义问,有虞殷自天。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仪刑文王,万邦作孚。【注释】 ①於:感叹词,相当于后世“呵”字,读wu。昭,光明。②旧邦:旧国。周自后稷开国,历夏商两朝,故称旧邦。命,帝命。维,是。③不显:即“丕显”,光明正大。不,通“丕”,大;显,光明。时,通“烝”,美也。④(wei 委):勤勉。⑤陈:“申”的借字,一再,重复。哉,通“载”,造。造周,建设周国。⑥厥:其,他的。犹:谋略。翼翼,忠敬的样子。⑦思:发语词。皇,美。⑧克:能。维,是。桢,骨干。⑨缉熙:品德之光明正大。敬,谨慎负责。⑩假:大。(11)丽:数目。不亿:不限于一亿。(12)殷士:殷商的后人。裸(guan 贯),祭祀的一种,指灌祭。将,献上祭品。京,周京师。(13)黼冔:黼,礼服;冔,礼帽。(14)王:指成王。荩,进臣。指进用之臣。(15)聿:述。(16)言:语助词。配命,配合天命。(17)骏:大。不易,不容易。(18)遏:遏止。(19)宣昭:宣明。义,善。问,通“闻”,声誉。虞,考虑。(20)载:事。(21)仪刑:效法。作,则,就。孚:信服。【集评】 《毛诗序》:“《文王》,文王受命作周也。”(《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卷十六)宋·朱熹:“周公追述文王之德,明周家所以受天命而代商者皆由于此,以戒成王。”(《诗集传》卷十六)明·孙鑛:“只述事谈理,更不用景物点注,绝去风云月露之态。然词旨高妙,机轴浑化,中间转折变换,略无痕迹,读之觉神采飞动,骨劲色苍,真是无上神品。”(《孙月峰先生批评诗经》卷三)清·方玉润:“姚氏曰:‘每四句承上语作转韵,委委属属,连成一片。曹植《赠白马王彪》诗本此。’愚谓曹诗只起落处相承,此则中间换韵亦相承不断,诗格尤奇。”(《诗经原始》卷十三)今·陈子展:“作为乐章,用在宗祀明堂,用在天子诸侯朝会,用在诸侯两君相见,隐然周之《国歌》。”(《诗经直解》卷二十二)【总案】 这是周人自述开国功绩的“史诗”之一。诗中反复赞述周文王“受命作周”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并以“天命不易”告诫嗣王。“天命”是全诗的核心。就诗的内容而言,天命是指从殷朝倒行逆施以至灭亡中吸取教训,效法祖宗文王,励精图治,取信于民,取信于万邦,取信于上天。作为一首对文王的赞美诗,它是庄严深沉的,充满了神圣的历史感;作为对后世的劝戒,它又是严肃冷峻的,不乏深刻的教谕和启迪。颂美是手段,劝戒是旨归,两者巧妙地融于一体,意在描绘后继者应当效法的榜样和遵守的准则。全篇铺叙到底,语言庄重典雅,与明丽清新的《国风》迥异其趣,也和《小雅》怨而不怒有所不同。蝉联格修辞手法的运用,在此篇中尤为突出。读之环环相扣,觉神采飞动,骨劲色苍,真是“无上神品”。
2、孙矿在哪呢【书法中的“生”与“熟”】中国的艺术是很矛盾的,主张“似与不似之间”、追求 “下笔沉着痛快”,既强调“人书俱老”,又追求“天真稚气”。看似很矛盾,却蕴含着许多哲理。“生“与”熟”和“老”与“稚”的意思很相似,在书画理论中经常被提及。在书法创作中,有是一种观点叫作:“熟后生”和“不工之工”。生时,其实就是拙时,就是老时。这句话看似很矛盾,其实包含了学书的过程和不同的境界。董其昌说:“画与字各有门庭,字可生,画不可熟,字须熟后生,画须熟外熟。”他还拿自己的书法和赵孟作了比较,认为赵孟的书法很娴熟但是学不好容易媚俗,同时还不忘凡尔赛一把,表扬自己的书法因为有“生”的感觉更有书卷气。这里的“生”,就是“熟后生”。相反,如果由于对笔法的过度熟练,很容易在笔致的习惯性流走中,失去其内在的节奏律动,失去内心的依据和因凭。熟后求生,其实就是以生破熟,也是以生破俗。生后熟,熟后生。第一个“生”是笨拙,由笨拙而能逐渐掌握规律法度,进入到熟练的境地,然后还要追求熟之后的生。这个“生”是若拙,而不是真拙。这种“生—熟—生”的三段论模式,被许多书论家所乐道。明代汤临初说:“书必先生而后熟,亦必先熟而后生。始之生者,学力未到,心手相违也;熟而生者,不落蹊径,不随世俗,新意时出,笔底具化工也。”熟后的“生”,才是真正进入到大化的境界,进入到一种老境。清代姚孟起说:“书贵熟,熟则乐;书忌熟,熟则俗。”姚孟起并没有否定“熟”的意义。用笔只有达到娴熟的程度,书写起来才能得心应手,转折自如,才能意到笔随,心旷神怡,这就是“熟则乐”。但又不能停留在“熟”的阶段,“书忌熟”是指熟练过分,而不假思索,信手挥洒,看似流畅,却成了一种习惯性动作,一种习气,缺少变化,显得平庸俗气。所以,精熟固然是需要的,但不能停留于精熟而成为程式化的“俗”。孙过庭有一段名言:“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这“人书俱老”的“通会之际”,就是“复归平正”的老境。赵之谦曾说:“书家有高境,古今二人耳。三岁稚子,能见天质;绩学大儒,必具神秀。故书以不学书、不能工者为工。”不学书、不能工并不是完全不要学习,或完全抛弃法度,而是对熟练法度的一种超越。三代钟鼎、秦汉金石、北魏碑版的书法,之所以高于刻意求工、专于摹仿之类书法,就在于不假造作的“拙”境与“老”境。刘熙载也说:“学书者始由不工求工,继由工求不工。不工者,工之极也。”说得正是这个意思。熟后生、巧后拙,都是一种“老”,都是为了追求自然的天趣,是一种对生命偶然性的恢复,也是一种对生活程式化的反叛。中国的美学很少谈“美”,多言“妙”,这和老子哲学有关。所谓神来之笔,妙不可言,就是强调一种偶然性、不确定性和不可重复性。过分熟,就意味着精巧过度,就太注意雕琢,所以,熟和巧是对偶然性的破坏。明代孙鑛说:“凡书贵有天趣。”中国书法重视自然浑成,妙得天趣,就是追求不期然而然的偶然性。俗话说“太熟的地方无风景”,人们会忽视熟悉的东西,对其视而不见;而陌生的东西则使人产生新鲜感,使人从功利的实用中超脱出来,精神为之一振,审美为之唤醒。也有人尝试用左手写字,或学习儿童的“孩儿体”,目的就是追求一种“拙”趣和童稚气。但是,熟后生和刚开始的生不同,开始的生是支离,是不工;“不工之工”则不同,是超越了法度之后的重新回归,看似回到了初的起点,却上升到了新的高度。@兰瑾轩学艺 书法的大巧若拙和真正的笨拙,区别就在于,是否包含了对书法熟练技巧的超越,是否包含技巧娴熟之后对技巧的否定。而这些思想,都是来自于老子哲学的深刻启迪。
3、孙矿生简介这位卖地换帖的书法家,他的字被称为“明朝第一”,小楷水平在文徵明、王宠之上!明代出了不少“奇怪”的艺术家,他们大多有怪癖,有的甚至被称为“疯子”,比如爱边吃边写的书法家王铎,一生坎坷、心理崩溃的徐渭,爱花成瘾的陈洪绶,随着他们的作品风靡,这些细节也逐渐为人共知。相比于他们,有一位极富才情又古怪的书画家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说起他的名字甚至没有几个知道,他就是丰坊。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草圣”张旭所写《草书古诗四首》,卷上有不少名家跋文,其中不乏董其昌、文徵明、高士奇等大家,当现场观赏时,仍会被丰坊那精妙无比的小楷跋文吸引。丰坊,亦名道生,字人叔、存礼、人翁,号南禺外史,明弘治五年(1492年)生于浙江宁波,其家境殷实,有良田千顷,还有私家藏书楼,藏书有数万卷。这样优渥的环境使他从小就在诗文书法上领先他人。丰坊尤其酷爱书法,为求名家真迹甘愿卖掉土地:“负郭田千余亩,尽鬻以购法书名帖”。这样的勤奋与真诚使得丰坊的书法达到登峰造极,被称为“我朝第一”,明代书论家孙鑛在《书画跋跋》中记载“馀生平见南禺草书甚多,多精劲有古法,临古帖尤妙,唐元卿称为我朝第一”,邢侗更是称赞:“丰太史直锋运腕,波拂居然魏晋,文征仲不及。”丰坊在草、行、楷书上成就都很高,他的小楷直追魏晋法度,受“二王”影响较大,他的跋《张旭草书古诗四首》颇有王羲之《黄庭经》笔意。此跋文笔笔精到,笔画遒劲丰沛,一丝不苟,充分利用笔尖弹性。起笔露锋极为爽利,一波三折尽显笔法丰富,以“子”“恭”“行”等字为例,提按分明、顿挫明显。跋《张旭草书古诗四首》结体稳健丰润、宽绰多姿,笔画的细微处理与倾斜、拉长带来几分险奇。章法上极为工致雅素,观之心旷神怡。当文徵明见到他的字时感叹“丰先生写字,一点一画无不自古人中来。”清代鉴赏家卞永誉也说:“书法谨严,刻尤精绝,明代小楷之可珍者。”丰坊仕途极为不顺,晚年又因作“伪书”被世人讥讽,终精神崩溃、穷困潦倒,但丰坊的小楷收获的赞誉极多,可以说在他的推崇者看来,文徵明、王宠等人的小楷也无法与之相比。他能够于笔法中再现魏晋法度,并自成一家,其作品可学之处甚多。现在,我们将丰坊这帖《跋张旭草书诗四首》真迹原作进行了超高清1:1复制,笔画自然灵动,纤毫毕现,装帧精美,特向您推荐,期待您的喜欢!
4、孙矿玲简介左笔钱诗贵这么美的旧书岂能不买尽管很忙,还是走了两万余步,就是为了专程到万象书店淘旧书。果不其然,没有令我失望,反而多了几分惊喜,不少精美的图书令人眼花缭乱,几经筛选,购买了其中九本。万象书店专门经营旧书,主人很有品味,所进的书档次颇高。我第一眼便发现了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的巜花开未觉岁月深一一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花信风》、《几回清梦到花前一一红楼女子的草木情缘》和巜美了千年却被淡忘一一诗经名物图解》三本一套书,不禁感叹装帧之美、文字之美、插图之美。不必犹豫,必须买下。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弇州山人题跋书画跋跋》一书,是明代王世贞巜弇州山人题跋》和明代孙鑛《书画跋跋》合集。为什么要将两书合一呢?原来孙鑛专门对王世贞书画题跋所作的题跋,或推其说,或辨其讹,或补其阙。这种"跋之再跋"的形式较为罕见,得之乃为幸事。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巜董其昌》一书共收录了《癸卯行草书卷》、巜草书琵琶行》、巜临自叙帖卷》、巜项元汴墓志铭》四种,因为初见,故购之。尤其为《癸卯行草书卷》所折服,墨气淋漓,点画纵横,狂而不怪,草而不乱,独出心裁,别有一番韵味。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绘事微言》为明代唐志契所著,共四卷。第一卷为唐志契自撰,计五十一则,各有标题,内容涉及到画理、画法、评赏等;其余三卷采录上自南齐谢赫,下迄明代李日华诸家画论,计二十六种。唐志契,晚明山水画家、理论家,江苏泰州人,诸生,为后学敬仰。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俞樾手札》和巜吴大澂手札》为必购品。俞樾此册翰札,不仅古朴、重拙,更加气质闲雅,潇洒风流,宋人之意跃然纸上。我书案上存《吴大澂篆书论语》,每天必临,既可习篆,又可学习论语,一举两得。我对吴大澂充满了敬意,翁同和在吴大澂去世后,撰写联幛云:"文武兼资,南海北海。汉宋一贯,经师人师。》横批巜一卧沧江》,足见评价之高。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著名画家落款印谱》,为日本人齋藤谦编纂。我原先购买过一册,惜被友人借走,自此一去不回头了。中国画不能没有题款钤印,这是基本常识了。此书记载了六百五十九名历宋元明清诸朝代著名画家的签名和印章,各具特色。有的雄伟瑰丽、绰约多姿;有的秀逸潇洒、外柔内刚;有的遒劲质朴、气力万。钧,实为书法之精品。印章或秦篆,或汉隶,或魏碑,形制不一,风格迥异。落款和印章兼收并蓄,朱墨燦然,相映成趣,时常欣赏,不可多得。(跪跪日记)#孙矿简介#
5、孙矿生平舆县看赵南星文集提到大臣孙矿家争嗣问题,这个N年前友邻就写过考据文章,可以搜来看。里面有个细节是命妇直接上奏疏,这点还是比较有趣的。这家问题就是之前那条里,次子有出息也只好出继的评论里问为啥不能让三子。孙矿身后家属准备按次序选三哥次子,结果已经出继另一房的二哥次子来争…宗族过继在有利益情况下就很能扯皮。
6、钟会作品中著名的是《檄蜀文》,曾被选入《文选》(卷44)。景元四年(264),镇西将军钟会奉司马昭之命率部出骆谷伐蜀,蜀兵据剑阁之险相距,钟会亲自写这篇文章去做对方的工作,希望他们认清形势,赶快投降。文章写得从容不迫,很有策略,并不剑拔弩张,一派王者之师的高姿态。檄文略云:.......今国朝隆天覆之恩,宰辅弘宽恕之德,先惠后诛,好生恶杀。往者吴将孙壹举众内附,位为上司,宠秩殊异。文钦唐咨为国大害,叛主雠贼,还为戎首。咨捆逼禽获,钦二子还降,皆将军封侯,咨豫闻国事。壹等穷蹙归命,犹加上宠,况巴蜀贤智见机而作者哉?诚能深鉴成败,邈然高蹈,投迹微子之踪,措身陈平之轨,则福同古人,庆流来裔,百姓士民,安堵乐业,农不易亩,市不回肆,去累卵之危,就永安之计,岂不美与!若偷安旦夕,迷而不反,大兵一放,玉石俱碎,虽欲悔之,亦无及也。各具宣布,咸使知闻。文章中追述远远近近的历史,语重心长地规劝巴蜀贤智弃暗投明,辞气安详,具有动人的力量。本文同先前著名的陈琳檄文相比,没有那种杀气腾腾的气势,是因为敌我力量的对比不同了,那时势均力敌,胜负难知,而现在可以说是稳操胜券。前人评此文说:“诸檄中独此篇浑厚得体。盖兹时蜀已不支,无庸辞费”(闵齐华《文选瀹注》卷22引孙鑛评语)。语境不同,立言自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