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郾简介(崔郾主要成就)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29 19:18:38 浏览
1、崔郾主要成就

769年,李益在长安遇见了娇媚的艺妓小玉,这一双璧人郎才女貌。男欢女爱之时,小玉流着眼泪道:“妾身出于阊门,自知难配鸾凤,若有一天,色衰而爱弛,公子能否还如此爱我?”李益伸手拥小玉入怀,深情款款道 : “快别说傻话了,你就是我今生的爱,即便粉身碎骨,都不能改变我心意。”李益起身,在丝帕上写下誓言:“上邪,我愿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小玉见李益对自己情真意切,十分感动,她扑到李益怀里,流下了幸福的泪水。就这样,小两口恩爱地度过了两年幸福时光,一刻都不曾分开过。774年,李益参加礼部选拔,得授郑县县尉。在上任之前,李益和小玉相约:“我对着太阳发誓,我对小玉的真心是生死之约,请你耐心守候,八月十五,必来车马接你回家。”李益到任以后,衣锦荣归,父母给他订下了表妹卢氏为婚姻,李母教子严厉,李益是个真真的妈宝男。卢表妹出身高贵,出嫁的聘礼高过百万钱。考科举入仕的李家,不过担了李唐贵族的虚名,实际上家贫如洗。为了配得上卢家表妹的身份,李益四处奔波,筹措巨额彩礼,这一忙起来,就错过了和小玉的相约之期,他真的为自己的婚事忙昏了头。小玉独自在长安,到处打听李益的消息,但过去的熟人、老友都在刻意隐瞒小玉一个真相:李益要娶新妇了。纸里包不住火,为了得到有关李益的确切消息,小玉不惜变卖了首饰,来换取有用的情报。可日渐减少的金钱和希望是那样无奈,都消散而去。当小玉后拿出先父留下的紫玉钗来典当时,一名老玉工留下了同情的热泪:“当年的小郡主,难道竟沦落到被人抛弃的地步了吗?”当朝延先公主曾和小玉一同长大,听到老玉工的诉说,也是感叹不已,当即拿出10万钱帮小玉度过难关。当年十二月,李益来到长安和卢表妹完婚,从来只见新人笑,世上哪见旧人哭。李益的好朋友崔久明,十分同情小玉的遭遇,于是把一切都告诉了小玉。可李益就是躲着不想再见小玉,任凭她活着或死去。这时,一名黄衫男子来见李益,他说自己家有美姬,名马,因十分倾慕李益的才华,想结交与他,并愿意奉上马匹,美女作为贺礼。天上掉馅饼,不是坏蛋就是陷阱。李益被黄衫男死拉硬拽到了盛业坊,此时小玉因思念成疾,已不久于人世。听到李益来了,小玉强打精神,让妈妈为自己梳妆,她要以好的状态来见那个负心郎。李益不敢看小玉的目光,小玉举起酒杯洒在地上道:我的唇,留着你隔夜的吻曾感觉你的情太真想念你天色到黄昏脸上的泪痕你从此不再过问我对你难舍难分夜过了,你的情会冷希望你会心疼一个人能轻轻唤我一声:我是你深爱过的女人…小玉此时扔了手中酒杯,铛啷啷摔个粉碎,她面目扭曲大喊道:“今生成永诀,死后做鬼雄,君生妻与妾,日日不得宁。”李益怀抱小玉,想起昔日的恩爱,不禁潸然落泪,自此日夜梦见小玉,宛如昔年盛装相聚时节。冥冥重泉哭不闻,潇潇暮雨人归去。一个月后,李益如愿迎娶了卢表妹。随后带着夫人来郑县上任。令人不解的是每当夫妻共寝,总会发生一些奇异的事件。不是陌生男子的鞋出现在家里,就是发现一些催情的药物藏在隐秘的角落。李益终于发狂了,先是一纸休书休了卢表妹,以后更是怀疑所有小妾都送了他一顶绿油油的大草原。李益疯掉了,因为他的负心,也因他的愧疚和不安,遭到报应了。故事出自《唐传奇•霍小玉》,描写了大历才子李益和长安名姬霍小玉凄美的爱情。按此文说法,李益与卢氏结婚时间在任郑县主簿两年后,李益二十四岁。2008年夏天,河南洛阳孟津一户农家收藏的两块石刻,被人发现是唐代大诗人李益夫妻的墓志。其中一方墓志,呈一米见方的正方形,有41行文字,1763字,记述了李益生平事迹;另一方墓志50厘米见方,李益自己撰文,记述了妻子卢娴的生平事迹。两块碑刻所记,随后引起了轰动。碑文记载墓志作者崔郾,其官职、封爵与《崔公行状》和《旧唐书》“崔郾传”在时间和名称上吻合;书写碑文的李行方,是凉州姑臧人,晚唐名士。墓志盖顶上写的篆文“姑臧李公”文字,是襄阳书法家习缓;墓志内容所述李益事迹,也符合中唐历史环境。唐传奇《霍小玉传》中,李益作为男主人公,负心人,饱受世人指责;到了明代,戏剧家汤显祖又将李益与霍小玉的故事搬上了戏台。李益墓志的面世,证实了重要的两点:一李益为“凉武昭王十二代孙”,直指李暠与李益的辈分传袭;二准确指出李益的三代宗亲姓名,这订正了《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的误讹。卢氏墓志上记载:“自结補暨贞元十九年七月一日长逝,殆十年矣!”就是说李益与卢娴结婚大约在794年,当时卢娴二十八岁,李益四十八岁。卢娴祖上出过n多宰相,她二十七岁那年,李益母亲做主,让李益娶表妹卢娴。结婚十年,生下五个儿子,都很有出息。@非小鱼 扑朔迷离的历史,究竟打了谁的脸?

2、崔郾的读音

唐宋科考王维参加考试前,为了得到玉真公主的推荐。竟然假扮优伶,演奏了一曲《郁轮袍》,引起了公主的注意。然后成功地把自己的作品送到了公主手里。结果公主赞叹说:“京兆得此生为解头,荣哉!”就是说今年京兆府把这位后生作为推荐的第一顺位,是咱们长安城的荣耀。考试还没开始,解头就已经定了。王维取仕后也不见得顺利。他得到一个八品的太乐丞官职,主要负责大型活动的背景音乐。这是发生在唐朝的事情,唐文宗太和二年(818年),礼部侍郎崔郾去洛阳主持科举考试。太常博士武陵向他推荐杜牧。当然也很赞赏,但同时也很为难,因为这次考试人名次都已经内定,后他和吴武陵说定给个第五名。有人提出反对意见。说杜牧这人不行,“不拘细行”,就是日常生活不检点。这当然并不是诬陷,有诗为证:“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这是杜牧自己“此地无银三百两”,还有什么可说的。但崔郾却很重信义:“已许吴君矣。牧虽屠沽,不能易也”。就是说既然已经答应人家了,哪怕杜牧是个杀猪卖酒的,这个第五名不换。金朝时候有个吕忠翰的状元,曾奉旨撰写诏书。修改了好几遍都不成文。帝见之,不由叹曰:“状元虽以辞赋甲天下,至于辞命,未必皆能”。别看他是个状元公,但让他去写公文啥的,他还真不见得能写出来。所以这位状元公“余事不详”。这段事例成为后代鄙薄读书人的好例证。

3、新唐书崔郾传阅读答案

活了50岁,青楼就睡了30年,与李杜齐名:守不住肉体,但也要守住灵魂在唐代,诞生出许多著名诗人,他们写下来流传千古的优美诗句。这些诗句都是他们生活之中的感悟,有寄情于山水之间的快活惬意,也有心系国家的辛酸苦楚。说到唐朝的诗人,李白和杜甫都被称为“李杜”。但在唐朝,还有两个诗人把“小李杜”组合在一起。他的声望和文采,一点都不比“大李杜”差。特别是李杜的杜牧,他的诗词水平在唐朝也是数一数二的,他的诗词也是清雅脱俗,受到了人们的赞誉。他与李商隐等人一起开创了唐代后期的诗坛。同时他的一生之中,也发生了无数的丑闻。杜牧出生于一个显赫的家族,他的爷爷曾经是唐代的一位大臣。杜牧在良好的家世背景下,自幼博览群书,天资聪颖,幼年时就能写出惊人的诗词。当杜牧长大成人时,他就开始了科举。他年纪轻轻,就已经闯出了赫赫威名。这次的监考老师是司徒,他正在招待客人,忽然听见一位客人正在吟唱杜牧的《阿房宫赋》,对这首诗很是欣赏,于是他去找了一位客人,问起了这首诗的名字。客人们纷纷将杜牧叫了出来,希望崔郾能够将这个年轻人捧上一把。所以,崔郾许下了一个承诺,让杜牧进入朝,成为了一个五中秀才。但也不是所有人都看好杜牧,传闻他是一个纨绔子弟,整天游手好闲,整日沉迷于酒色之中,荒淫无度。哪怕是杜牧,在朝之后,依旧是一副风流倜傥的模样。数年之后,有人推荐杜牧到扬州工作。扬州,在古时候,是无数的读书人梦寐以求的地方,有一首诗:“三个月,下扬州。”此处景色秀丽,妇人如沐春风,身处此温柔乡中,竟让人陶醉其中,久久不能回首。杜牧生性好色,初入扬州,每晚都会与青楼姑娘们饮酒,与扬州的名妓们饮酒作乐。到处都是他的洒脱。一位叫做牛僧孺的大臣,听说杜牧的情况后,勃然大怒,对他的所作所为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告诫他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然而,杜牧却是一言不发,一言不发。他说,喝酒只是为了消遣,为了娱乐,为了不影响公务,他可以尽情地享受。他在接下来的三十年中,一直都是如此的潇洒。杜牧的生活,纵使是个花花公子,也有很多不为世人所知的事情。他也曾爱过一个人。他对一位叫做张良善的女人一往情深,两人在一次宴会上相识,后来张好好成了别人的小妾,杜牧也只能放弃一见倾心的爱情。但两人的命运并没有就此终结,杜牧与张好心在大街上相遇,而此刻,她已经被自己的夫君遗弃,沦落到了大街上。杜牧感叹人生变幻莫测,于是他创作了一首《张好好诗》,以宣泄内心的情绪。他在政界也有自己的志向。他二十多岁就进朝当差,早就把这皇宫里的勾心斗角都看得一清二楚。他憎恨派系之争,不与朝堂上的权贵勾结,以其挥金如土、夜夜放纵的作风,来无声地反抗着乱世的官僚机构。杜牧在其后半生写了一篇自传体的碑文,对自己的人生进行了一次回味。在五十多年前去世时,他留给后世的许多佳作、佳作和传说。

4、崔郾诗文

并称“小李杜”的中唐诗人杜牧官位是湖州刺史——四品杜牧出身于京兆府万年县世代显赫的杜氏家族,自魏晋以来历代为官,祖父杜佑三朝为相,作为官宦之后的杜牧才华出众,文采斐然。23岁写就重磅雄文《阿房宫赋》,在兵法上卓有建树的杜牧为宰相李德裕献计,备受重视。礼部侍郎崔郾慧眼识珠,擢取他为进士第五名,此后参加科举同样登科。26岁的杜牧被授予宏文馆校书郎,帮助校注国家典籍,步入仕途。不甘寂寞的杜牧此后跟随江西观察史沈传师前往洪州、宣州担任幕府,历经磨练。833年,在扬州被淮南节度使牛僧孺选中为掌书记,负责秘书工作。胸怀政治抱负的杜牧始终被排挤在牛李两派的政治核心之外,幕僚成为他挥之不去的紧箍咒,直到39岁时被外放为黄州刺史,在这个地广人稀的权力空白边缘,杜牧把黄州治理的井然有序,施展了他的政治才能。848年,杜牧被牛d丞相周墀提拔为司勋员外郎,又转任吏部员外郎,两年后升任湖州刺史,这个四品官是杜牧仕途的顶点。在官场无欲无求的杜牧此后辞官归京,修筑“樊川别墅”颐养天年。 #崔郾简介#

5、崔郾劝敬宗读书

835年,32岁杜牧升官回长安,牛僧孺摆宴送别说道:“杜御史,今后要注意身体啊。”看到杜牧一脸不解,牛增孺递给他一个小箱子,杜牧打开一看,老脸通红,赶紧下拜致谢。提到杜牧不仅那首流,传至今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他的人生也更为精彩和曲折。803年,杜牧出生在长安仁坊,距离皇城不远,是当时唐朝的富人区。杜牧的爷爷是当时的宰相,也是杜家在唐朝出第十位宰相,父亲杜从郁是驾部员外郎,杜牧在家族兄弟中排行第十三,被称为杜十三。杜牧十岁之前过着公子哥一般的生活,有爷爷、父亲的照顾,衣食无忧,生活的快乐逍遥。杜牧十岁之后生活开始急转直下,爷爷和父亲先后去世,也没有留下什么遗产,杜牧很快陷入贫困。为了生活他把家里的三十多间房子,先后典当出去,也搬出了富人区,后身边只剩下一个小书童和一百多卷书籍。困难的时候,杜牧只能挖点野菜吃,晚上点不起蜡烛,就在白天把书都看完,晚上默念背诵。虽然家道清贫,但是杜牧还依然保持着志向,也要向爷爷一样当上宰相。到二十岁的时候,他已经读了《尚书》、《左传》以及唐代以前十三朝的史书,并且还研读了《孙子兵法》,对于星象和历法、围棋也很有研究,而且围棋还到了国手的水平。820年,杜牧一篇《阿房宫赋》打开了进士之门,当时的大学士吴武陵读后,觉得杜牧才华过人,决定提拔此人。吴武陵找到主考官,礼部侍郎崔郾说:“给你推荐个人才,这个杜牧可取头名状元。“崔郾为难的说:“状元已经定好,而且第二、第三、第四都已经有人了。”吴武陵说:“实在不得已,就第五名进士吧。”杜牧字通过考试后,跟随沈传师到江西做了幕僚,沈传师的父亲和杜牧的爷爷很有交情,两家关系好,就邀请杜牧到江西了。杜牧喜欢上沈传师蓄养的一名歌伎,可是阴差阳错,终两人没有在一起。这名歌伎名叫张好好,用杜牧的话说是长相动人,“玉质随月满,艳态逐春舒。”张好好不仅长得漂亮,歌唱的也好,“主人再三叹,谓言天下殊”,她的主人沈传师再三赞叹,她的嗓子天下少有。杜牧喜欢,三天看不见她,就茶不思饭不想,浑身上下不得劲,“自此每相见,三日以为疏“。杜牧的喜欢,张好好也有回应,她同样也喜欢上了杜牧,二人有时间也会私下约会,就在准备海誓山盟,打算在一起时,变故出现了。沈传师的弟弟沈述师也喜欢上了张好好,准备纳张好好为妾,杜牧知道后很纠结,他和沈述师的关系也很好,而且沈述师的官职比杜牧要高,文采也不错。在这种情况下,杜牧后选择退出,并且离开江西,到了扬州,淮南节度使牛僧孺给了他一个相当重要的职务,不过杜牧没想到,他和张好好还有重逢时候,而且是在另一个城市。扬州繁华都市,温柔之乡,杜牧来到后很快就被这里青山绿水、江南少女所吸引。杜牧在这里除了正常的工作,和自己喜欢的诗作之外,在扬州开始了放纵的生活,经常出没于娼楼之内。这样的时间过得总是很快,不久杜牧升任朝廷的监察御史,要离开扬州了。牛僧孺为杜牧开了送别宴会,在宴会上,牛增孺说到:“杜御史,祝你平步青云,只是别风情太盛,注意身体啊。”杜牧不以为然,牛僧孺看后笑而不语,递给杜牧一个小箱子。杜牧打开一看,里面是一箱子密报:“某年某月某夜,杜牧在某娼所歇息,平安无事。”原来牛僧孺怕杜牧自己外出有危险,每次都派人暗中保护他。看到这些杜牧自己是又惭愧又感激,流着眼泪对牛僧孺下拜致谢。杜牧回到长安后,被改任监察御史来到洛阳,在大街上闲逛时,看到已经是酒家老板娘的张好好。张好好看着杜牧说:“看来你过的不是很好啊,胡子都有白的啦。”而此时的杜牧则充满了对过去的回忆,以及对当下的感慨和伤感。随后他们也就此别过了,不过杜牧写了一篇《张好好诗卷》来纪念这段过往。后来,在杜牧死后,张好好自尽于杜牧的墓前。杜牧出身名门,他却知道勤学苦读,经历家道中落,却能保持为国为民的志向。虽然他没能如愿官至宰相,但是他的文学成就,却体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抱负,也留下了让我们寄托哀思的《清明》。

6、崔郾读音

唐代诗文和唐史上的校书郎唐代主要诗人或文士当中,以校书郎释褐的,也远比从正字起家的多。从正字出身的,仅有王绩、陈子昂和柳宗元三人。但释褐校书郎,却有十一人之多:杨炯、张说、张九龄、王昌龄、刘禹锡、白居易、元稹、李德裕、杜牧、李商隐和韦庄。在《全唐诗》作者群中,从校书郎出身或出任过校书郎的也不少,计有李伯鱼、房琯、张翚、王泠然、杨浚、荆冬情、孟云卿、钱起、李端、吉中孚、李纾、于邵、崔成甫、顾况、贾弇、陈元初、韦渠牟、赵宗儒、李观、李绛、许尧佐、段文昌、李翱、杨虞卿、廖有方、崔郾、钟辂、邵楚苌、独孤申叔、李群玉、段成式、柯崇、沈颜、孙郃、张蠙和康骈等人。据笔者估计,在两《唐书》列传、《新唐书·艺文志》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全唐文》、《全唐诗》、《太平广记》和近年出土墓志中所能找到的校书郎,大约有四百人以上。相比之下,同一批史料中的正字,则只有大约一百人。但本章不作升官迁转途径等类统计,故不拟一一列举史料中的所有这些校书郎。这里且举几个比较有趣的人物,以见一斑。唐代知名文士当中,有四人不但从校书郎起家,而且还从校书郎官至宰相:张说(667-731)、张九龄(678-740)、元稹(779-831)以及李德裕(787-850)。张说“弱冠应诏举,对策乙第,授太子校书”。“诏举”即制举,由当时的武则天女皇亲试策问。换句话说,张说没有考进士,纯以制举入仕。张九龄则“登进士第,应举登乙第,拜校书郎”。据今人杨承祖所作的年谱,张九龄所“应举”的制科是“材堪经邦科”,属贡举及第后又考制举的一类。元稹从校书郎起家,乃据白居易的《元稹墓志铭》:“十五,明经及第。二十四,调判入四等,署秘省校书。”至于李德裕,《新唐书》说他“既冠,卓荤有大节。不喜与诸生试有司,以荫补校书郎”。这四人后来都官至宰相,而且对他们当时的政坛和文坛,都有过深远的影响,可见校书郎虽只是九品小官,却大有前途,不可低估。唐代大书法家当中,也有两人以校书郎起家:颜真卿(709-785)和柳公权(778-865)。据令狐峘写的《光禄大夫太子太师上柱国鲁郡开国公颜真卿墓志铭》,颜真卿“弱冠进士出身,寻判入高第,授秘书省校书郎”。柳公权则“进士擢第,释褐秘书省校书郎。…...穆宗即位,入奏事,帝召见,谓公权曰:我于佛寺见卿笔迹,思之久矣。即日拜右拾遗,充翰林侍书学士”。在唐史上,翰林学士很常见,但唐代翰林侍书学士却唯此一见。据所知,唐代只有柳公权一人当过翰林侍书学士。晚唐才子段成式(803?一863),也是从校书郎出身,而且跟李德裕一样,是以用荫方式入官。《旧唐书》说他“以荫入官,为秘书省校书郎。研精苦学,秘阁书籍,披阅皆遍”。他原本长于骈文,和温庭筠、李商隐齐名,号“三十六体”,但他却以古文(散文)写了一本《酉阳杂俎》,内容精彩渊博,尤多西域波斯胡人胡风胡事,至今仍深为考史者所重。此书正是他在任校书郎时,“研精苦学,秘阁书籍,披阅皆遍”的一大成果。

7、

活了50岁,青楼就睡了30年,与李杜齐名:守不住肉体,但也要守住灵魂在唐代,诞生出许多著名诗人,他们写下来流传千古的优美诗句。这些诗句都是他们生活之中的感悟,有寄情于山水之间的快活惬意,也有心系国家的辛酸苦楚。说起唐代诗人,要属合称“李杜”的李白和杜甫二人。不过唐代也有两位诗人合成“小李杜”。无论是名气还是文学造诣丝毫不输“大李杜”二人。尤其是小李杜的杜牧,他的诗歌造诣在唐代亦是一绝,诗作明丽隽永,受人称赞。他和李商隐等人共同创造晚唐诗歌高峰。同样他的人生也有着许多不为人知的风流韵事。杜牧出身于名门望族,祖父曾是唐朝宰相。在优质的家庭环境下,杜牧从小便饱读史书,才华横溢,少年时期便创作出令人惊叹的诗作。成年后杜牧参加进士科举考试。年少成名的他还未开考,便名声远扬。当时考试的主考官是礼部侍郎崔郾,他在家中宴请宾客,听到其中一个宾客朗诵杜牧的诗作《阿房宫赋》,尤为赞赏,便向宾客询问作者姓名。宾客道出杜牧的名字,同时希望崔郾能提拔这位少年天才。于是崔郾允诺给杜牧以第五进士的名次入朝为官。不过并非人人都对杜牧有如此高的评价,据说他是一个花花公子,经常流连于风月场所,生活每日醉生梦死,放荡不羁。即便是入朝为官后的杜牧,那份浪荡不羁的性格也没有丝毫地退却。几年后,杜牧被推举前往扬州任职。在古代,扬州可是许多文人墨客向往的风流圣地,有诗云:烟花三月下扬州。这里风景宜人,女子柔情似水,置身于此温柔乡中,令人乐不思蜀,流连忘返。本性风流的杜牧来到扬州不久,每与青楼女子夜夜笙歌,把酒言欢,与扬州的风流人士一起吟诗作赋。处处展现他的倜傥不羁的。一名名叫牛僧孺的官员得知杜牧如此现状,怒其不争,严厉训斥他这种行为,要求他作为官员,要端正自己的态度,管理好自己的一言一行。但杜牧听不进他人的劝告,岿然不动。表示饮酒寻欢只为放松生活,在不耽误公事的前提下,纵情于声色之中有何不可。余生的三十年里,他每天过着这样风流快活的生活。虽然杜牧一生风流,他也有着不为人知的一面。他有痴情一人的时刻。他曾经对一个名叫张好好的女子痴心,二人因一场酒席结缘,但张好好已是他人小妾,杜牧只得无奈得不到这份一见钟情的爱。不过他们的缘分似乎并未就此结束,一次杜牧在街上偶遇张好好,此时的她却已被丈夫抛弃,落魄于街头。杜牧感慨命运无常,并写下《张好好诗》抒发心中的情感。他在官场上有着自己的追求抱负。二十岁入朝为官的他,看透了宫中的尔虞我诈。他厌恶d派斗争,不与朝堂中朋d势力同流合污,用自己的纸醉金迷、夜夜笙歌的行为对混乱的官场进行无声的抗议。杜牧晚年期间,为自己自传了墓志铭,回顾了自己风风流倜傥的一生。五十余岁离世的他,为后人留下了精彩的诗词歌赋和传奇故事。

8、

虽说隋朝已开科举制,唐太宗看着那些络绎不绝的考生也曾得意非凡地说“天下英雄尽入我彀中”但因为唐朝不采用“糊名制”,方便走后门。举子们往往在考试前一年的秋天,把自己得意的诗文加以编辑,带到京师,呈给当时在政治或文学上有名望有地位的人看,这叫做“行卷”。风气之盛,甚至可以说是种制度,不要说蠢才跃跃欲试,连天才也不得不走后门。王维,风华正茂,才华横溢,能歌善曲,还弹得一手好琵琶,打算参加科考。他的关节打通到岐王那里。而张九皋,是唐初大名鼎鼎的诗人,关节打通到公主家里,公主写信给京都的主考官,让他取张九皋为第一名。岐王势力不及公主,知道不能力争,就给王维想了个法子。岐王让王维换上华贵的衣服,捧着琵琶一起到公主家去。酒酣耳热,歌舞升平,公主留意到长得清秀白晰的王维,岐王就势让王维独奏。王维的琵琶技惊四座,公主也动容了,岐王赶紧趁热打铁,强力推荐王维的诗词文章,王维这才把怀里的文章呈献给公主。公主读了王维的诗,被他的才华震惊了,让他换了衣服,坐在客位的首席。王维俊美飘逸,谈吐潇洒,在座的达官贵人们无不赞叹。此时,岐王才图穷匕现,说:“如果今年京兆的考试,让王维做第一,是全国的光荣。”公主说:“那为什么不让他去参加考试竞争?”岐王说,没人举荐他做第一,他是不肯参加的,并且听说公主已经举荐张九皋。公主笑着说:“我其实不参与少年们的事。可是别人托我,我只好做。”于是,公主就把主考官叫到家里,叫她的使女传话说明。由是,王维一举夺魁。等等,这位公主是谁?这个故事记载在薛用弱的《集异记》里,薛用弱没说是谁,可很多后世的注解毫不犹豫地把这顶帽子戴在了著名的太平公主身上。显然这不可能。太平公主死的时候,王维才十二岁,这赃栽得太没有技术含量了。也有人说是玉真公主,因为玉真公主生性风流。对,玉真公主比王维大九岁,算是说得过去;可是,玉真公主是道姑啊,她出家的时候王维也才十三四岁啊,一个道姑能左右整个科举格局吗?《新唐书》没有记载王维的发迹史,很可能,这个故事是虚构的。这样的故事在唐代的笔记小说里比比皆是,比如,陈子昂是怎么成名的?以前,十年居京师,不为人知。某天,他在东市买了一张要价百万的胡琴,并招呼大家去他家欣赏佳乐,然后当着大家的面把琴砸了,再把自己的文章散发给大家,“一日之内,声华溢都。”——他成名了。而杜牧,则完全是因为跟太学博士吴武相熟,他俩去拜访考官崔郾,连蒙带哄,让人家把他录为第五名的。虽然正史没有记载,然而“行卷”之事是有的。这样的考试制度,漏洞百出,很不严肃。但是,奇怪的是,唐代、尤其是“行卷”风行的盛唐和中唐时期,是杰出诗人纷纷涌现的时代;到了中唐贞元、元和以后,举人以传奇小说行卷,这时候,唐人的小说又开创了一个高峰期。这种主要依靠主考官的眼力、品味、良知和判断力的选士制度,似乎对唐代的文官选取并未造成什么伤害,反而有所裨益。不过,换作今天,你想要恢复这种文采风流、潇洒自如的行卷制度?你确定你不是在搞笑了吗?在一个道德链条已然断裂,充斥着群蝇宵小的时代,还是先解决公平问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