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老医书《温热经纬》为温病通论类著作,五卷全,清代王士雄(孟英)纂于咸丰二年(1852年)。本书“以轩岐仲景之文为经,叶薛诸家之辨为纬”,故以“经纬”名书。书中选取《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有关热病的论述,以及叶天士、陈平伯、薛生白、余师愚等清代诸家温病条文,分卷分条辑录,并采用后世诸家的见解,参以王氏按语逐条注释析义。后人谓《温热经纬》为温病学之集大成者,并以之为学习温病学的入门之作。
2、陈平伯中医《温热经纬》为温病通论类著作,五卷,清代王士雄(孟英)纂于咸丰二年(1852年)。本书“以轩岐仲景之文为经,叶薛诸家之辨为纬”,故以“经纬”名书。书中选取《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有关热病的论述,以及叶天士、陈平伯、薛生白、余师愚等清代诸家温病条文,分卷分条辑录,并采用后世诸家的见解,参以王氏按语逐条注释析义。后人谓《温热经纬》为温病学之集大成者,并以之为学习温病学的入门之作。
3、陈平伯医案《中医原著选读》(OO37).北京中医医院、北京市中医学校~编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1978年2月第1版第1次印刷夲书前言说:“《内经》这部书,是祖国医学现存的一部早期理论书籍。它是两千多年以前,春秋战国至秦汉初期的医家们,在总结以前及当时医学实践的基础上,逐步编撰而成的。这部书为祖国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伤寒论》、《金匮要略》是祖国医学的早期临床医籍。它是东汉时期张仲景在《内经》等理论基础上,通过实践总结了一般外感病和内科等杂病的辩证施治的方法,为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温病学则是公元十七至十九世纪产生的一个学说。温病学的萌芽,虽然远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出现,但它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实践、认识、总结,直至清代才遂渐形成。从而为中医调节外感急性热病提供了一套新的辩证施治方法。由于《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是中医学基础与临床各科的早期著作,在历代的许多医籍中,也都往往引述这三部书的内容;又由于辩证施治是中医学的主要特点,而温病学是在发展、充实中医辩证施治中,理、法、方、药具备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历史上就把上述三部书和温病学的一些著作,视为学习中医的必修书籍。”因此,我们在学习与研究这几部经典书籍时,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总结教学与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我们从这四部分著作中摘选一部分原文,加上词解、语释和按语,以便于理解原著的内容和意义。凡有方药的,附有方解,指出此方的主治作用。并在每一章节后,采用归纳、分析、比较的方法加以小结,同时在近几年的临床教学实践中,我们还整理了上我院部分临床经验,附在《原著选读》之后,以供读者学习考考。第一篇.内经选读:从《素问》及《灵枢》中的有关篇中节选二十段原文。第二篇:伤寒论选读:选摘了72条条文和66个方。第三篇:金匮要略选读:选摘了十九个病证,计82条原文(56方),编成十一章。第四篇:温病学选读概说第一章:叶桂《外感温热篇》第二章:吴鞠通《温病条辩》(节要)第三章:陈平伯《外感温病篇》第四章:薛雪《湿热病篇》(节要)附:部分临床经验介绍肝炎辨证论治体会一一一一一一关幼波肝硬变中医辨证论治体会一一一关幼波中医对于肝炎辩证论治的体会一王鸿士中医对于肝硬化腹水辩证论治的体会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王鸿士中医辩证调节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一些体会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宗维新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对于肾小球肾炎病的初步探讨一一一一一一一姚正平对于泌尿系统感染中医辩证论治的体会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姚正平运用中医辨证论治调节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体会一一一一一一一一姚正平对于支气管炎中医辨证论治的我见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许公岩对于某些中药的临床体会一一一许公岩中医调节风湿性关节炎的辨证论治体会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王为兰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辨证论治的体会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王为兰我对类风性关节炎中医辨证论治的体会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王大经对脾胃病辨证论治的体会一一一鲍友邻运用中医辨证论治调节冠心病的体会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王德中医调节甲状腺机能亢进的点滴体会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内科教学组化腐托里生肌法的临床应用一一赵炳南用中医辨证调节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临床体会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房芝宣中医辨证调节输卵管积水、子宫肌瘤、产后静脉炎、盆腔脓肿的经验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刘奉五小儿外感发热的调节经验一一一祁振华小儿泄泻的调节经验一一一一一祁振华中医辨证调节大脑发育不全的临床体会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袁述章关于中医调节小儿高烧的初步体会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儿科教学组眼病临床的点滴体会一一一一一丁化民针灸疗法调节作用的我见一一一丁书庄对放血疗法的体会一一一一一一贺普仁对于膑骨软化症的中医调节体会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成业田#陈平伯简介#
4、后世对陈平伯的评价7个善用柴胡的古今中医名家,各有各的绝活。清代陈柴胡清代名医陈平伯,长于温热病,对风温证治尤有创见。其学说于温病学派中独树一帜。所著《温热病指南集》一卷,初刊于嘉庆十四年(1809)。后王孟英收采与其有关学术经验一起编入《温热经纬》,遂广其传。民间传闻陈平伯医生一辈子就用小柴胡汤施治,变化出2000多个处方。他在开方的时候,往往第一味药就是柴胡,所以后世称之为“陈柴胡”。现代陈柴胡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伤寒教研室主任陈慎吾先生,外号也叫“陈柴胡”。陈慎吾先生临床擅用经方,尤其对小柴胡汤的临床运用有独到之处。除少阳病外,尚有内、外、妇、儿各科杂病,每用必效,人所公认,堪称一绝。刘柴胡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刘渡舟教授,被称为“刘柴胡”。刘渡舟一向以善用小柴胡加减治杂证闻名。刘老出门诊时一上午大概接诊60号人,用柴胡剂差不多超过一半。大柴(茶)壶胡希恕一生有三大爱好:饮茶,吸烟,下围棋。先生每日不离茶,一个大茶壶,喝上一整天。作为中医界的伤寒巨擘,先生善用大柴胡汤远近闻名,将该方剂运用得出神入化。又因先生的姓氏,和他的终身爱好,友人给他一个雅号,趣称为“大柴(茶)壶”。胡老常用大柴胡汤调节哮喘,以及心血管和肝脏疾病,因为这些疾病往往伴有瘀血,大柴胡汤里面的芍药和大黄都能下瘀血。东洞柴胡日本医家吉益东洞因善用小柴胡汤而有“东洞柴胡”之绰号。他是日本经方派的代表人物,临床注重实效,著作突出方证,其中《类聚方》及《药征》享盛名。柴胡先生朱步先先生在《“柴胡先生”用柴胡》一文中提到自己的业师江苏泰州名医朱则如先生,于《伤寒论》致力尤深,擅用小柴胡汤,临证特别注意去找辨证的关键和运用小柴胡汤的切入点,有“柴胡先生”之美誉。哪怕调节湿温病,朱则如照样用小柴胡汤。若见患者舌苔白腻罩黄,他就会成竹在胸,果断地运用小柴胡汤,说这样的舌苔说明湿浊壅遏,需要“宣”。一个“宣”字,质朴,却把小柴胡汤疏达腠理、开泄三焦、调畅气机、分消湿浊的机理形象地表达了出来;若舌上无苔,或仅有一层薄苔,即使具备其他的适应证,他也会说小柴胡汤“用不进去”。柴胡派伤寒名家四川乐山名医江尔逊先生,以善用柴胡著称,而被称为“柴胡派伤寒名家”。先生所用的柴胡是竹叶柴胡,他认为,虚人感冒的病因病机与张仲景《伤寒论》中提示的少阳病之病因病机“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理无二致,皆不任发汗,故可用小柴胡汤一方统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