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苑简介(古事类苑)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29 20:07:03 浏览
1、古事类苑

历史上,北京周边的“苑”都是皇帝游玩或打猎的地方。到了清朝,皇帝开始在京西北的御园居住并处理朝政,随着皇帝居住时间越来越长,这些离宫就变得越来越重要。而畅春园是他们中的第一个。#类苑简介#

2、宋朝事实类苑阅读

我看过的中篇,数迟子建的多。《鬼魅丹青》、《起舞》、《第三地晩餐》等等。

3、古诗类苑共2册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诗人们为海州的山水留下了无数动人的诗篇。唐代大诗人李白,千里迢迢、攀山踏浪,激情难抑、吟诗赋词。宋代大诗人苏轼、张来,对海州情有独钟,数次踏足,写下华章。大诗人石延年在海州做官,常常徜徉于云台山石海之中,留下了脍炙人口的美文。清代陶澍对海州情结不解,诗篇灼灼。这些大诗人、大文豪为海州留下了瑰丽的诗篇。还有生在这里,长在这里的海州地方文人,他们对海州的山山水水情有独钟,尽情讴歌自己的家乡,留下了不可数计的诗集、吟草,让人们一直吟哦至今。过朐阳因登郁洲山望海(南朝·梁)刘峻沧潦联霄岫,层峦郁巑崱。下盘盐海底,上转灵乌翼。溟渺非可辨,鸿溶信难测。轻尘久弭飞,惊浪终不息。云锦曜石屿,罗绫文冰色。刘峻(462-521),字孝标,平原(今山东邹平县)人,南朝齐梁时代学者、文学家,著有《类苑》《山栖志》,注释《世说新语》。

4、宋朝事实类苑书籍

洛阳西苑 大业元年(605)初建,名会通苑,后改上林苑。因其位于宫城西面,故史书习惯上称西苑。西苑是皇家打猎游玩的禁苑。西苑规模宏大,极为华丽。据《隋书》、《大业杂记》记载,西苑北到新安,南至飞山,西达渑池,周围数百里,以湖、渠水系为主体,将宫苑建筑融于山水之中。苑内有海(即湖),周围十余里。海中又以土石堆砌蓬菜、瀛洲、方丈三个小岛,象征神话中的三座神山;山上有通直观、集灵台、总仙客等建筑,均高出水面百余尺;三山相距各三百步,通过浮桥相连,龙舟摆渡。山上植苍松翠柏,建台观楼阁。在海的北面修龙鳞渠,渠面宽20步,渠水蜿蜓曲折流入海中。沿渠修建16座宫院,分别是:延光宫、明彩宫、合香宫、承华宫、凝辉宫、丽景宫、飞英宫、流芳宫、耀仪宫、结绮宫、百福宫、万善宫、长春宫、永乐宫、清暑宫、明德宫。每座宫院安置一位四品夫人居住,主持院内事务。每座庭院幽深雅致,花木掩映。每当北雁南飞、花叶凋零的季节,就用各种颜色的绢帛剪出各色的花和绿绿的叶,点缀在花木枝条上,时间稍久、颜色稍退,赶紧更换新的剪花。还用绢帛制作一些荷茭菱,在冬天的池塘中,凿冰装点。这样一来,即使是在寒冬季节,这里依然是春意融融。在龙鳞渠上还架有飞桥16座,以所邻近的宫院名字,分别命名为合香院桥、丽景院桥、长春院桥等。隋炀帝征海内嘉木异草、奇材异石、珍禽奇兽,充实园苑。从易州(今河北易县)引进20箱牡丹,种在西苑,有赫红、醉颜红等。从此,牡丹由山野迁入园林,这也是洛阳牡丹人工栽培之始。

5、皇朝骈文类苑简介

晨读历史中国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王安石(接续39)为丈夫服丧后,王姑娘就归宗回到娘家,继续为丈夫守节三十余年,她的母亲萧氏在政和三年(1113)亡故。王雱没有儿子,大观四年(1110)九月十五,宋徽宗下诏让王雱堂弟王旉的儿子王棣,过继给王雱为后。政和六年(1116),王旉亡故,王棣归宗照管生父的丧事。丧满后,在政和八年(1118)四月二十三,王雱之女王姑娘又上书朝廷,请求王棣仍旧过继给其父为后,得到徽宗的允许。宣和四年(1122)八月十四,王棣赐进士出身,九月,除显谟阁待制、提举万寿宫观。宣和五年(1123)三月十八,王棣上书朝廷,为守志三十余年的姐姐请封,王姑娘被特诏封为令人。建炎二年(1128),时任显谟阁直学士、知开德府的王棣,在澶渊抗金,城陷殉国,赠资政殿学士。这是王雱一家的事迹,正经史书都有记载,文献参见文中图片。再说老二王旁(?-1097?)。素有心疾的王旁,娶妻庞氏,次年生育一子,王旁认为不是自己的儿子,每每呵斥恐吓,小孩子竟然“悸死”,王旁又天天和妻子庞氏争吵,闹得鸡飞狗跳的。王安石知道二儿子有点失心疯,儿媳妇实在是无辜受累,就让王旁夫妻和离,由他做主择婿,把儿媳妇庞氏改嫁他人。改嫁儿媳妇的事,被和王安石关系密切的魏泰,记载在笔记《东轩笔录》中,一起被记录的,还有王安石替门人侯叔献休妻魏氏的事情,这两件事还被京城人传谚语:王太祝生前嫁妇,侯工部死后休妻。魏泰在《东轩笔录》中明确指出,王太祝是王荆公次子王旁,但是,现代人能看到的明刻本《东轩笔录》中,却都写着“王荆公之次子名雱”。以魏泰和王家的关系,他绝不可能会把王家老大、老二的名字搞混,这显然是《东轩笔录》在流传中出现传抄之误,把次子的名字换成长子之名,错讹至今。不只是魏泰记录过王旁之妻庞氏改嫁的事,王安石在和朋友耿天骘的书信中,也提到把仲子王旁的妻子许配给别人的事。那么,王旁的妻子庞氏是在什么时候被公爹做主改嫁呢?从京师谚语的流传分析,王旁之妻庞氏改嫁,基本和侯叔献之妻魏氏被休同时,侯叔献是死于熙宁九年(1076)三月,他的妻子魏氏在守寡期间就不守妇道,王安石愤怒的上奏神宗,替死去的学生休妻,魏氏被休弃的事,大概就发生在熙宁末、元丰初。所以,基本可以断定,王旁的妻子庞氏被公爹改嫁,就在熙宁末年(1077)至元丰初年(1078-1079)。而庞氏改嫁时,大伯哥王雱坟头的土都干了。除了魏泰在《东轩笔录》中记述王安石改嫁儿媳妇的事,其他诸如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孔平仲《谈苑》、彭乘《墨客挥犀》、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引赵概《闻见杂录》等,也都记载过此事。但这些宋朝人文中的荆公之子,或作王雱,或作王滂,不知道是作者们蓄意把王旁的事迹扣到王雱头上,用抹黑天才王雱来埋汰王安石?还是在流传中出现的刊刻之误。总之,到了明朝时,诸笔记小说在王安石改嫁儿媳妇这件事上,就都不加考辨,直接把宋代笔记中的王雱或王滂,就当成王雱,并径自改写成王元泽。再往后呢,张三抄李四,王五抄张三,关于王安石改嫁儿媳妇的事,就在文人之间的抄来抄去中,彻底变成王雱有心疾、吓死儿子、家暴妻子、荆公改嫁儿媳妇这样的固定文本,而《眼儿媚》也成了王雱的相思之作,流传至今。可能会有人疑问,说不定王安石的儿子就叫王雱,而不叫王旁呢。非也非也,不要没有根据的胡乱质疑。从王安石的母亲仁寿县太君吴氏的墓志铭可知,吴氏有九个孙子,其中长孙王雱,次孙王旉,第三孙就是王旁。再从王安石的奏折以及诗作可知,他的仲子就叫王旁,而不叫其他。所以,王安石的长子叫王雱,次子叫王旁,这是没有疑问的。从各种史料的明确记载可知,王安石的大儿子王雱娶妻萧渤之女,二儿子王旁娶同郡庞氏之女。王雱在熙宁九年(1076)六月二十五就过世了,死后妻子萧氏为他守志二十余年,没有儿子,过继侄子王棣为嗣子。王旁因为有心疾而疑神疑鬼,家暴老婆,在庞氏改嫁后,王旁又另外再娶妻。因为史料记载他还有一子一女,儿子王桐,女儿嫁给郑久中,这姊妹俩显然不会是庞氏所生。王桐娶妻郑氏,生有两个儿子,分别叫王璹、王珏。王珏,字德全,有晁公遡撰写的《王少卿墓志》传世,墓志中有王珏这一支的完整世系:曾祖父文公王安石,守司空,赠太师;祖父王旁,奉议郎秘书省正字;父亲王桐,承事郎直龙图阁赠特进。再从王珏卒于隆兴二年(1164)闰十一月一日,享年53岁倒推,他是生于政和二年(1112)。宋朝男子婚龄大概在二十岁上下,王珏又排行老二,假设他父亲王桐20岁成婚,21岁生长子王璹,22岁生次子王珏,那倒推,王桐就是生于元祐六年(1091)。所以可以肯定,王桐不是庞氏所生,而是王旁再娶之妻所生。(待续40)

6、类苑村

钱昭序,台州刺史钱弘仰之子,字著明,生卒不详,综合现有史料分析,约生于后汉乾祐三年(950)至北宋建隆元年(960年)之间。据《宋史·卷四百八十 列传第二百三十九·世家三○·吴越钱氏》记载:“俶之群从又有台州刺史仰之子昭序,字著明,好学喜聚书,书多亲写。知通利军,以勤干闻,至如京副使。衢州刺史偓之子昭度,字九龄,至供奉官。俊敏工为诗,多警句,有集十卷,苏易简为序行于世。”在《事实类苑 卷四十》也有记载:“钱昭序,邓王俶之族子也。为如京副使,知通利军。至道初,获赤乌白兔,昭序表献曰:“乌乃阳精,兔惟阴类,告火德蕃昌之盛,示金方驯服之徵,懿兹希世之珍,罕有同时而见。”当时多传诵。昭序有文词,作数赋,自一至十,凡十篇,甚为蘇易简及江陵从祖所传诵。”

7、古诗类苑

萧太后的倾国之恋,一代传奇女性萧绰为何与一个汉臣有婚外情?萧太后出生于辽国官宦世家,名叫萧绰,小名燕燕,他的父亲萧思温在辽穆宗时就官拜南京留守。至今还流传着一个民间故事,说萧太后和杨家将大朗杨延平本是孪生兄妹,萧绰后因战乱流落到辽国,他俩和宋太宗赵光义是同年同月同日同时出生,出生时全城的公鸡开始不约而同的打鸣,萧绰在刚鸣时出生,赵光义在鸣声高时出生,而杨大郎在结尾时出生,所以赵光义当了宋朝皇帝,萧绰当了辽国皇后,而杨大郎只当了将军,看来以后生孩子要注意鸡叫的时间了,当然这只是一个民间戏说故事,不过这也说明了这位萧太后在民间的神秘色彩。传说归传说,但幼年时的萧绰确实异于同龄的孩子,她不但天生丽质,还聪慧过人,尤对汉学比较痴迷,从小就熟读汉学经典,为她日后治理辽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为她和另一位汉学大家韩德让的婚外情埋下了伏笔。萧绰不但聪敏,还努力上进,只要她想做的事,不达目的决不罢休,萧思温不止一次夸赞萧绰:“此女日后必成大器”。公元969年,萧思温因拥立辽景宗耶律贤有功被封为辽国丞相,萧绰也顺理成章的被选为妃子,同年便立为皇后,三年后便诞下皇子。不过耶律贤从小体弱多病,据说是因为当年目睹了父亲被杀的惨状吓出了阴影,染上了封痹之症,也就是中医所讲邪气入侵。慢慢的,耶律贤将国家大事交给了萧绰处理,据《契丹国志》记载:“刑赏政事,用兵追讨,皆萧皇后决之。”而萧绰也不负所望,她整顿吏治,并发布多项惠民政策,使辽国的国力逐渐强盛,并成功抵御了宋太宗的两次北伐。公元982年,35岁的辽景宗耶律贤在一次出猎途中病逝,按景宗的遗诏,由萧绰的大儿子耶律隆绪继位,是为辽圣宗,而军国大事均由萧绰裁决。那年辽圣宗耶律隆绪年仅12岁,萧绰28岁,按今天的标准,萧绰正值青春年少、虎狼之年,辽景宗在世时又体弱多病,在夫妻生活上肯定力不从心,而且契丹人对婚配之事不像汉人那么多道德约束,萧绰在景宗去逝后要找一个男人似乎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但辽国自古以来就有宗亲谋朝篡位的光荣传统,为了争夺皇位,不是哥哥杀弟弟,就是弟弟杀哥哥,这让萧绰很是担心,他迅速联络了她的心腹大臣韩德让和耶律斜轸,招开群臣大会,萧绰略带哭腔的说道:“母寡子弱,族属雄强,边防未靖,奈何?”大白话意思就是:“如今我娘俩是孤儿寡母,外面有一堆王八羔子虎视眈眈的盯着皇位,南边还有姓赵的想趁虚而入,这可让我娘俩咋活啊”?韩德让一拍大腿,哦不,是一拍胸脯说:“信任臣等,何虑之有,我会为你们母子负责的”。韩德让可是辽国举足轻重的汉臣官员,自祖父那代起就开始担任辽国高官,到了韩德让这代更是到了汉人官员的,官至南院枢密使。据说,韩德让和萧绰从小就青梅竹马,而且韩德让精通汉学,更是仪表堂堂,深得萧绰的少女芳心,俩人在童年便订下了婚约。甚至在景宗去世后,萧绰主动和韩德让说过:“吾常许嫁子,愿协旧好,则幼主当国,亦汝子也”。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老韩,别跟我客气,以后我就是你的了,儿子也算你的了。这段历史出自宋使路震所著的《承绍录》。而且据《宋朝实事类苑》记载,萧绰为了得到韩德让,还毒杀了他的老婆,将韩德让据为己有,供自己享用。我认为这类宋朝野史真实性不是特别高,首先,韩德让比萧绰大12岁,他十六岁的时候,萧绰还穿着开裆裤呢,怎么可能青梅竹马。而且萧家乃是辽国贵族,仅次于耶律式,辽国历代皇后只能出自萧姓。反观韩德让家族虽也做过高官,但始终是奴隶身份,和萧绰有婚约的几率微乎其微。虽然萧绰和韩德让小时候是清白的,但自辽景宗去世后,这俩人的关系却迅速升温并透着一股暧昧。公元988年,萧太后就完全不背人了,直接在韩德让的大帐之内宴请群臣,相当于变相宣布,老韩是我的人了,谁敢惹他,我就弄死谁。果然马上就有个不长眼的人惹了韩德让,被萧太后弄死了,《辽史》记载:“太后观鞠,胡里室突隆运坠马,命立斩之。”有个叫胡里室的,也是契丹贵族,打马球的时候将韩德让撞下马,被萧太后直接赐死。这个胡里室死的冤啊,打个马球要了命,估计死的时候还在抱怨:“玩不起是吧。”只能说撞了不该撞的人,韩德让要是被你撞出个好歹来,不是让萧太后第二次守寡吗?按契丹皇族婚俗传统,丈夫死后老婆是可以改嫁的,但必须是嫁同族男青年,公1004年,萧绰更是直接赐韩德让耶律姓,一下子就从奴才成了自家人。据《龙川别志》记载,宋朝使者亲眼看到萧太后和韩德让并肩坐在马车上,这绝不是一个普通大臣能有的殊荣。公元1009年,萧太后去逝,她的儿子辽圣宗更是对韩德让尊敬有加,《契丹国志》记载:“见则尽敬,至父之事,入朝不拜。”说白了就是拿韩德让当亲爹一样敬重。更是在韩德让去世后为其举行国葬,规模和萧太后一致,圣宗亲自哭送灵柩,并将韩德让葬于萧太后墓旁。后,想替辽景宗说一句:“耶律隆绪这孩子坑爹啊。”

8、类苑

从 叶 子 戏 看 明 代 版 画 展 示 传 播 的 创 新叶子戏,又称为叶子,是一种民间游艺工具,结合了纸牌游戏和行酒令的功能。它也是明代版画制作工艺和艺术水平的精美展示。叶子戏是现代桥牌的起源,也是中国酒文化的重要象征。这小小的一张叶片上融汇了各种思想,代表了三教九流、诸子百家的思想,同时采集了传统文化的技艺精华和艺术特色。它的出现不仅代表了明代市民阶层与大众意识的崛起,也创新了版画展示和传播方式。作为一种大众化载体,它与宗教经卷插画、戏曲刁蜕插图和地理谱录版画等传统形式并列,受到广泛喜爱和影响。明代版画艺术是中国古代版画发展辉煌的时期,无论在制作工艺还是艺术成就上都远胜于宋代,并且也超过了清代。特别是在明万历以后,版画艺术达到了巅峰,可以称之为黄金时代。这一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版画传统展示形式的几个重要来源:首先,统治政权机构在政策和需求上对版画的支持起到了关键作用。朝廷为了巩固统治思想,积极推动官方图书的雕刻和出版,并且对民间和坊刻并不干涉,给了版画艺术广阔的发展空间。明代各部门和地方政府都刻印收藏了大量书籍,包括经史子集、医农工科和科举考试用书等,这些文史、志书和实用书籍都运用了丰富的插图,比如《圣迹图》中的连环画式插图展现了孑仔的生平,还有《老子道德经》中的插画《老子出关图》、《武经总要》中的武器和阵营插图,以及《农书》中的农器劳务插图等。这些插图形成了各种官方集藏式展示中心。其次,明代雕版技艺的发展也推动了版画艺术的繁荣。当时的版刻技术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特别是进入万历年以后,中国古代版画进入了黄金时代。这促使大量的版刻中心迅速兴起,如北京、建安、金陵、新安、武林等出版中心,还涌现了许多著名的版刻名家,如魏少峰、刘素明、项南洲等。除了官方刻制中心,大量的民间私人作坊的兴盛进一步推动了版画艺术的广泛应用。这些画室和书坊中的书籍封面和插图让版画展示场所更具个性化,起到了很好的集散功能。叶子戏在传统版画兴盛发展的背景下,得以广泛传播和发展。关于叶子戏的起源,有很多说法,其中为认可的是它起源于唐代。据《宋朝事实类苑》记载:“唐人藏书,皆作卷轴,其后有叶子,其制似今策之,凡文字有被检用者,卷轴难数绢舒,故以叶子写之。”叶子戏的产生是因为在唐代以前,卷轴式的书籍阅读比较麻烦,为了方便翻阅,唐人开始使用纸和绢制成叶子的形式。由于它类似于博戏中的殷子,所以也被称为“骰子格”。人们在闲暇时就开始以叶子进行文字游戏,并逐渐形成了固定的规则。然而,叶子戏在北宋末期后一度失传,直到明朝才重新焕发生机,成为当时流行的游戏。这一现象的形成,一方面得益于明代画坛巨匠如陈洪绥等创作了许多精美流传广泛的叶子作品,这些作品由当时著名的雕刻工匠黄一工和黄健中雕刻,结合了工艺和艺术,推动了中国古代版画的发展。另一方面,早期的叶子戏玩法与扑克相似,因为它的玩法通俗有趣,逐渐发展成为上至皇室贵族,下至普通百姓都喜欢参与的游戏活动。更重要的是,它不断创新,逐步与大众喜爱的酒文化相结合,成为饮酒时使用的酒牌玩具,牌面上有人物版画、题铭和酒令,按图解意抽牌喝酒,给饮宴增添了文化的趣味。叶子初是没有图案的,只刻有令辞、令约和酒约。到了晚明时期,叶子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图案纹饰,包括美人图、古将相图、甲第图等。这些图案不仅美观,适合人们欣赏,而且它们本身已经蕴含了酒牌叶子上的含义。这使得即使是不识字的下层民众,也可以根据图案来理解其中的意义。在叶子上,可以看到表示特殊含义的图案,比如从“一”到“九”的图案,以及表示门类的图案,如文钱门和十字门。这些图案为文盲提供了识别的方式。明代的潘之恒曾描述过一些图案的具体形象,例如用角表示“一”,斜眼表示“二”,豹牙形状表示“三”,内缺代表唇的形状表示“四”,外缺表示“八”,双白表示“五”,斜齿表示“七”,弦月状眉毛表示“九”。总之,这些图案主要是夸张人的五官,作为识别的标志。在当时,读书只是富家子弟的奢侈品,对于一般市民来说是不可及的,而专门为平民设计的叶子图案正是适应时代需求而产生的。叶子戏牌虽然小小一副,却是明代版画黄金时代的缩影。它的出现不仅极大地推动了明代版画艺术的传播,也带来了许多艺术性和技术性的工艺品。叶子戏丰富了明人的日常生活,成为社会大众交友、表达兴趣、批判时政的工具。尽管叶子戏牌很小,却包含着丰富多样的内容。它让我们了解明代社会生活状况、大众的思想观念、明末版画艺术创作特色、版画技术和范式等等。对于研究明代工艺美术和民间美术,叶子戏牌具有珍贵的认知和了解,对我们有很大的参考和利用价值。#类苑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