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先生简介(朱熹格物致知)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29 20:26:20 浏览
1、朱熹格物致知

王守仁(1472—1528年)生于明代,浙江人,人称“阳明先生”。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哲学家,还是一位有能力、有道德操守的政治家。他早年曾追随程朱理学,并决心依照朱熹的思想,从“格竹子之理”开始。为此,他七天七夜专心致志地求竹子之理,结果并无所悟。他被迫放弃“格物”这条路。后来,由于朝廷政争,被贬贵州,在山区落后原始的生活环境里,有一晚他得到顿悟,对《大学》的主旨有了新的认识,由此而对《大学》有了全新的诠释,完成了心学的思想体系。他的思想言论由门人辑录为《传习录》,其中有一段说:“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干?’先生云:‘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传习录》下,《王文成公全书》卷3)——《中国哲学简史》

2、朱熹先生生平简介

1196年,有人弹劾朱熹,说他偷偷纳了两个尼姑为妾。还说他的儿子去世多年,但是儿媳却怀有身孕,暗示这孩子是朱熹的。这些指责明明都是无稽之谈,但是朱熹却没有反驳,因为他知道这些都是多年前所作所为的报应。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学便脱颖而出成为了官学、显学。即使朝代更迭,儒学的地位一直无人可以撼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儒学内部也分化出了多个不同的学派。而朱熹此生就一直致力于推广他的“理学”。为此,他和其他学派的人没少发生矛盾。其中有个叫唐仲友的人,朱熹长期和他不对付。唐仲友隶属于永 康学派,这个学派鼓吹义利双行,王霸并用。说白了就是既要面子也要里子,只要能达成目的,什么手段都敢用。算是儒学中的实用派。而朱熹所属的理学则是提倡严存天道灭人欲,想要借此来禁锢人们的思想。这两个学派可以说是天生的死对头。朱熹一直想要扳倒唐仲友,然而唐仲友与当朝宰相万淮乃莫逆之交。有王淮庇护,朱熹是拿他一点办法也没有。不过在公元1182年的时候,朱熹终于找到了一个机会。当时,台州地区发生灾情,朝廷派朱熹前往台州巡视,而唐仲友恰好是台州太守。朱熹便想趁着这次机会将唐仲友给弹劾下去。他到达台州后,稍微巡视一番,就开始四处搜集唐仲友的黑料。可惜唐仲友此人风评还不错,没啥大问题。不过这难不倒朱熹,文人擅长无中生有。几天后,一份奏疏摆在了宋孝宗的面前。奏疏中,朱熹弹劾唐仲友犯有八项大罪。说实话,这些事情大多属于无中生有,剩下的也是捕风捉影。面对这封奏疏,宋孝宗很头大。他叫来宰相王淮,询问他的看法。王淮告诉宋孝宗,这就是读书人之间在争闲气罢了。朱熹的老师程颐一向不喜欢唐仲友,朱熹这个做学生的自然也不喜欢唐仲友了,朱熹这是在借题发挥。宋孝宗一听言之有理,便不再搭理朱熹。那边朱熹一直等不到宋孝宗的批复,于是决定再加一把火。他当时指出的八项大罪中,有一条是“风化罪”。当时唐仲友与有名的官妓严蕊关系不一般,这严蕊颜值就不说了,自然是风华绝代。关键的是,他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在诗词方面的造诣颇高。这使得她很受当时那些读书人的推崇,无数文人墨客、达官贵人为了他愿意一掷千金。她算是当时台州第一“网红”。而唐仲友作为台州太守,出席各种宴会的时候,自然需要有人作陪。这严蕊便是首选。因此人们可以在各种场合看到他们二人的身影。加上严蕊还为唐仲友写过一首《如梦令》的词,人们大多猜测二人的关系不一般。朱熹觉得这事容易成为突破口,便派人将严蕊给抓了起来,严加拷问。只要能坐实唐仲友的“风化罪”,就可以否定其人品,进而否定他的一切。这是文人之间惯用的套路。不过这严蕊不是一般女子,她反而比那群读书人更像君子。狱卒一遍遍地问她招不招,但是她的回答都是:不招。后来狱卒都看不下去了,劝他招了算了,何必为了别人受这么多苦。严蕊答道:“我虽然出身低微,但是做人还是有节操的。唐大人为人正直、清廉,我不能颠倒黑白害了他。”好在朱熹在台州呆不长,过了不久他便回去复命了。朱熹一走,严蕊便被放了出来。后来更是有人帮她脱离了贱籍,让她嫁了个好人家。朱熹没想到的是,在十几年后,报应就来了。那些反对理学的朝臣纷纷弹劾他,而指责的内容大多数无中生有。这和当年朱熹对唐仲友做的事情如出一辙。不过朱熹就没有唐仲友那么好运了,唐仲友有王淮和严蕊替他说话。而朱熹只能独自面对群情激奋的朝臣。面对那些无中生有的指责,他没有辩解。因为心中有愧,他明白这都是报应。终,朱熹被赶出朝堂。由于毕生夙愿未能实现,他郁郁而终。其实这一系列事情中,没有对错,或者说这些读书人都错了。当时南宋要面对金人的威胁,这群读书人不想着如何恢复故土,反正在那里争个什么学术见解,实在是愚不可及。尤其是这朱熹,高喊着“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实在是很让人无语。朱元璋说得没错,这群读书人都不干人事。#朱熹先生简介#

3、朱熹先生书法作品

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年号晦翁、云谷老人、遁翁、沧州病叟,别号紫阳;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因长期寄居福建,朱熹的学术被称为“闽学”;又因他于建阳建考亭精舍讲学,所以也称为考亭之学。少年的朱熹,在读儒家经籍中,立下成“圣人”之志,说:“某十数岁时读《孟子》言‘圣人与我同类者’,喜不可言!以为圣人亦易做。”朱熹14岁,父亲辞世。受父命从学于胡宪、刘子翚及刘勉之。三先生都与理学有着不同的渊源关系;但三先生所传又都夹杂着释老之学。朱熹18岁,建州乡贡高中。次年,礼部试,赐同进士出身。绍兴二十三年(1153),赴同安任,途中拜见李侗。李侗强调“默坐澄心,体认天理”。朱熹因李侗而得二程理学的正传,而二程理学也因朱熹的发展而臻于完备。隆兴元年(1163)到淳熙四年(1177),即34岁到48岁,是朱熹学术体系初步形成时期。他一方面继续辟佛,一方面系统编辑理学家的言论、文字,把理学精神糅进儒家的经籍,基本完成《四书》的纂修。淳熙五年(1178)至绍熙五年(1194),朱熹49岁至65岁,为进一步发展时期。朱熹的主要活动,是通过讲学和同其他学派的辩论,扩大朱学学派的势力与学术影响。另一个方面是继续使学术的各个方面理学化。对“四书”及其他儒家经籍以理学的教条重新解说,构建出理学的体系。宁宗庆元元年(1195)至六年(1200)朱熹去世,朱学进一步完善,同时朱学内又孕育嬗变的因素。庆元二年,韩侂胄禁理学,沈继祖指控朱熹十罪。庆元d禁,立《伪学逆d籍),籍“伪学”赵汝愚、朱熹、吕祖泰、蔡元定等59人。庆元d禁解除后,朱学地位不断上升。经真德秀、魏了翁的努力,朱学终于上升到统治的地位。南宋末期,朱陆水火,朱陆合流,又相互出;陆学流于禅,朱学流于训诂。(摘自《中国通史》)

4、朱熹的人物简介

福州城区,紫阳地名的来历。一个大师留下了几个极为相似的“胜境”,哪个又是哪个?历史文化名城福州,许多传统地名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福州晋安区王庄街道紫阳社区,“紫阳”二字就系宋代著名理学大师而得名。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出生于福建尤溪(现隶属于三明市),在八闽大地留下了众多遗址古迹,当然也包括福州。据地方典籍记载,公元1183年,朱熹受宋宗室、福州知州赵汝愚之邀到福州讲学。在东门地界(今紫阳村)开设讲学堂,一时文采风流盛况空前。朱熹的讲学活动,对福州书院建设人文教育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朱熹别号紫阳先生,当地人为缅怀感恩先贤,将“紫阳”作为地名一直沿用流传至今。现福州晋安区王庄一带,除了地名“紫阳”,还有几处名称极为相似的“讲堂胜境”。相传朱熹当年的讲堂多设在当地民间民俗庙观之中,也有传说是讲堂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转变成民俗庙观。但总之,这些建筑在历史长河中早已多次被毁,今之所见只是当年遗址附近现代重建的还带有若干“讲堂”遗存气息的民间民俗的建筑了。晋安南路近晋安河处,建有“讲堂陞胜境”,又名“砌池庙”,实系当地砌池社区敬奉民俗神祇之所。世传此处为朱熹讲学遗迹之一。此处不远晋安南路另一侧,则又有一境,名“讲堂正境”,又名“泰山庙”。看来,这里已是当地人敬奉东岳大帝的民俗庙观了。据称,此是朱熹讲学的遗迹之二。又距一个街区,在讲堂路近徐家巷,有一规模较之前2处都大的“境界”,谓“讲堂胜境”,此系朱熹讲学的遗迹之三,似乎也是当年朱熹讲学堂当地多数人公认的旧址,牌匾上也有相应的文字。讲堂旧址几经毁损,现之所见系2003年重建2020年重修,具明代风貌的建筑。里面前厅较为空荡,贴挂着一些有关朱子教育的书法对联,聊似有若干讲堂意味。而后堂则又是当地人敬拜民间神祇的民俗庙观,倒是常见人来人往敬拜如流了。福州紫阳,因朱熹讲学而得名。然历史长河沧海桑田,其讲学之遗址虽有若干重建建筑,但多是当地民俗庙观,大师的讲堂反而只剩下牌匾上的些许名称。不知再过若干年,这些“讲堂胜境”又会有怎样变化呢?(原创图文侵权必究。更多旅游见闻社会万象,请关注本头条号)#朱熹先生简介#

5、朱熹先生的资料

理学至尊朱熹先生后人长居东莞半仙山村,谈笑有鸿儒,荔枝佐酒论人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