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经典沐心』居必择乡【原文】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战国·荀况《荀子·劝学》)【大意】(君子)居住必定选择风俗醇美之乡,交游必须接近贤德之士。这样才是防止自己误入邪途而接近正道的方法。【延展】南方有一种叫“蒙鸠”的鸟,用羽毛作窝,还用毛发把窝编结起来,把窝系在嫩芦苇的花穗上,风一吹苇穗折断,鸟窝就坠落了,鸟蛋全部摔烂。不是窝没编好,而是不该系在芦苇上面。西方有种叫“射干”的草,只有四寸高,却能俯瞰百里之遥,不是草能长高,而是因为它长在了高山之巅。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再不能变白了,兰槐的根叫香艾,一但浸入臭水里,君子下人都会避之不及,不是艾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臭了。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好的环境,交友要选择有道德的人,才能够防微杜渐保其中庸正直。
2、历史上有荀况这个人吗华夏文明五千年,三晋主要发祥地。女娲补天羿射日,丁村遗址旧石器。后稷稼穑颉造字,炎黄二帝留胜迹。河东建都尧舜禹,魏晋汉唐龙虎居。关羽卫青杨家将,荀况王勃白居易。柳子司马关汉卿,武皇貂蝉杨贵妃。明代移民大槐树,清朝晋商富敌国。历史文化作贡献,三晋儿女再争气。
3、荀况读音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在《荀子》一书中,反映了荀况的唯物主义自然观,主要是《天论》、《非相》等篇。荀子在《天论篇》开头便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这就彻底否定了天有意志的说法,把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状况区分开来。这就是荀况“天人相分”的观点。他说:“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在天人相分的基础上,荀况大胆地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光辉思想。他说:“与其把天看得伟大而仰慕它,怎么不把天当作一种物来畜养它,控制它?如其顺从天而颂扬它,怎么不掌握和控制天的变化规律来利用它?如其仰望天时坐等它的恩赐,怎不因时制宜,使天时为生产服务?”荀子是战国末期儒家的代表人物,曾经三次在著名的“稷下学宫”担任“学宫祭酒”。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在天人关系上,他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荀子主张“人性本恶”(性恶论),他认为学习的高目标是把握“礼”。“天行有常”是指:大自然的运行是有一定规律的意思。“制天命而用之”人们只要掌握了自然规律就可以利用它为自身服务,而不是把人的意志强加给天,去改变规律。反映了荀子朴素的唯物主义自然观。
4、勾兑是什么意思《荀子》是战国末年著名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况的著作。该书旨在总结当时学术界的百家争鸣和自己的学术思想,反映唯物主义自然观、认识论思想以及荀况的伦理、政治和经济思想。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摘自《荀子·荣辱》解释:有自知之明的人不会抱怨别人,掌握自己命运的人不会抱怨苍天;抱怨别人的人则穷途而不得志,抱怨上天的人就不会立志进取。#苟况简介#
5、荀况介绍荀况和孟珂本质的不同是,前者认为性本恶,后者主张性本善。同儒却异义。
6、苟况怎么读191年,荀彧准备离开袁绍,投奔曹操。哥哥荀谌劝他留下,荀彧却摇摇头:“袁绍此人难成大业,他竟然准备另立新君!我看只有曹操才是一心向汉,与我志同道合!兄长留在此处,荀家多头下注,也是好事!”便毅然南下。荀彧,字文若,出身于“颍川荀氏”,乃是儒家代表人物荀况(荀子)的后代。汉宣帝刘询时期,因为“荀”与“询”同音,为避圣上讳,改其姓为“孙”。荀彧的曾祖父孙遂居住在颍川,恢复原本的“荀”姓,由此颍川荀氏开始为人所知,成为地方豪族。荀彧年少成名,被人誉为“王佐之才”。在他27岁那年,荀彧被举孝廉,担任守宫令,他的侄子荀攸也被征召任黄门侍郎。荀彧虽然就是个负责笔墨纸砚的小官,却如同家族其他人一样,心向汉室。他见大汉暗弱已久、百姓颠沛流离,常怀一扫积弊、荡清寰宇之心。只是还没等荀彧实现抱负,朝廷内就发生了一连串的事件:汉灵帝驾崩、十常侍之乱、大将军何进被杀、董卓进京把持朝政、汉少帝刘辩被废、汉献帝刘协继位。在荀彧刚到朝廷不到一年时间里,就经历了三位大汉皇帝,这令荀彧愈加体会到汉室积弱,要力挽狂澜、扶大厦之将倾,是何其困难!董卓下令强逼着荀彧的叔叔荀爽为官,又征召他入朝担任三公之一的司空。荀彧人微言轻,无法有所作为,而叔叔荀爽、侄子荀攸已在董卓掌控下的汉朝任职,荀彧便弃官归乡。毕竟叔侄孙三代同朝为官,容易一起被董卓所祸害(后来荀攸准备刺杀董卓而被下狱,荀爽也与王允等人准备起事反董,只是事前不幸病逝)。此时,颍川人韩馥担任冀州牧,荀彧觉得颍川离洛阳太近,今后必将受战火波及,便将荀家宗族迁至冀州避难。荀彧一族拖家带口来到冀州时,冀州已经被袁绍夺取。袁绍出身“汝南袁氏”,家里“四世三公”,深知“汝颍多奇士”,而且荀家近几代人名声在外,因而对荀家礼遇有加,将荀彧兄弟叔侄等人待为上宾。很快,颍川出身的许多人都投奔到袁绍帐下,包括辛评、郭图以及荀彧的兄长荀谌。但荀彧却和另外几个兄弟不为所动,他决定再好好观察一段时间。与荀彧同一时间弃官归乡的,还有曹操。但曹操没有选择避乱北方,而是散尽家财、首倡义兵,号召天下英雄一同讨董。公元190年,关东诸侯推举袁绍为盟主,组成联合军,在洛阳附近将董卓击退。被打败的董卓为避联军锋芒,放火焚烧洛阳,带着汉献帝将都城迁至长安。曹操认为应趁此机会与董卓决战,请求诸侯一起进军。但诸侯已经是各怀鬼胎,每天就是宴会饮酒,根本不想再进军。曹操看着这十多万的联军反倒像是组团来旅游的,不禁破口大骂:“今兵以义动,持疑而不进,失天下之望,窃为诸君耻之!”也就是在这时,随袁绍军而来荀彧见到了这位忠勇果烈的未来君主,大为心折。曹操自己率军向西前去追击,不料遭遇徐荣的伏击。兵微将寡的曹操被杀得溃不成军,自己也被流矢所伤,好在曹洪让出自己的坐骑,曹操才幸免于难,狼狈逃走。袁绍等人却商量着另立北方的幽州牧刘虞为皇帝,舍弃董卓所立的汉献帝。因为袁术自己有篡立之心,并不同意。袁绍便询问曹操的意见,希望得到他的支持。死里逃生的曹操却坚持认为年幼的汉献帝被董卓钳制,自身并没有错,不应受到如此对待。他愤怒地回信:“诸君北面,我自西向。”正是这“诸君北面,我自西向”的一腔热血,深深打动了荀彧。曹操就是他心目的理想主公,能和他一同匡扶汉室之人。诸侯联军很快就因相互火拼而解散。回到冀州的荀彧,听说曹操还在东郡不停地征讨黑山贼,便下定决心离开“前途光明”的袁绍,不顾兄长及同乡诸人的劝阻,毅然前去投奔“前途渺茫”的曹操。见到风尘仆仆赶来的荀彧,曹操也大为感动。一番交谈之后,曹操更是被这个小他8岁的英俊男子所折服。曹操激动地握着荀彧的手,赞道:“这就是我的子房啊!”,立马任命他为别部司马。从此,29岁的荀彧便开始20多年辅佐曹操的生涯。荀彧为曹操从吕布偷袭之中保下三郡,劝曹操迎奉天子,替曹操招来了戏志才、郭嘉、荀攸、陈群、司马懿、杜畿、钟繇等人才,帮曹操坚定了攻克北方袁绍之心。可以说,曹操能一统北方,荀彧当为首功。只是在统一北方后,曹操的野心逐渐膨胀,一直君臣相宜的两人走向了分叉路口。曹操因衣带诏事件,诛杀国舅董承等人,荀彧没有说话;曹操废除三公,自领丞相一职,荀彧也没有说话。但当曹操想要进位“魏公”、加九锡时,荀彧站出来反对了:“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曹操冷冷地接受了他的劝阻。而荀彧也自知君臣缘份已尽,不久就忧虑而亡,享年50岁。次年,曹操还是进封魏公,之后又进一步进封为魏王了。。。素材内容来自白泽述异,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