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国相人桓谭,字君山,博学多通,遍习五经。东汉初年,朝廷提倡谶纬之学,他独树一帜,力反谶纬神学,认为天道性命,连圣人也说不清楚。谶纬欺骗迷惑君主,应该贬斥。谶纬是奇怪虚诞之事,而不是仁义正道。谶纬的预言,也有偶然巧合的时候,但并不足信。朝廷尝讨论建造灵台地点,刘秀欲以谶决定,桓谭指斥谶纬不符合儒家经典原意。刘秀大怒,说他非圣无法。后被贬为六安郡丞,死于赴任途中。
2、谶纬之学代表人物细品历史,原来故事还可以这么有趣!如果以秦汉为背景,大蟒蛇、刘邦和王莽为主角,拍摄一部剧,也许是一个奇幻的故事。谶纬,又称为“谶图”,是中国古代的神秘学,换个接地气的说法,就是预言学说。如果套入科幻故事,我们可以视为“程序解码”。谶纬的存在,并不止是儒生们的一厢情愿,而是与历史有高度的契合。当然了,这种契合有时候存在马后炮的嫌疑,但其巧合程度仍旧令人吃惊。楚汉之争结束后,刘邦成了后的胜利者。公元前202年二月在定陶(今属山东),刘邦被楚王韩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衡山王吴芮、赵王张敖、燕王臧荼等诸侯王拥戴即位,登上了皇帝宝座。自刘邦开始,帝国共传12位帝王。公元8年,权臣王莽废除孺子婴的皇帝之位,自己登上了皇帝宝座,建立“新朝”,这个王朝只存在了15年,就被推翻了。后来刘秀重新竖起“汉”这面大旗,自称高皇帝刘邦后裔,荡平群雄建立东汉,东汉共传14帝,与西汉并称为两汉。让我们重新回头来审视《史记·高祖本纪》中“斩蛇起义”的那个片段: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骊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到丰西泽中,止饮,夜乃解纵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徒中壮士愿从者十余人。高祖被酒,夜径泽中,令一人行前。行前者还报曰:“前有大蛇当径,愿还。”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击斩蛇。蛇遂分为两,径开。行数里,醉,因卧。后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人问何哭,妪曰:“人杀吾子,故哭之。”人曰:“妪子何为见杀?”妪曰:“吾,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子斩之,故哭。”人乃以妪为不诚,欲告之,妪因忽不见。这段话翻译成大白话就是说,担任亭长(相当于派出所所长)的刘邦送一些刑徒到骊山给秦始皇修陵墓,路上很多人逃跑了。他估计啊,到了目的地,人也就跑光了。所以到了丰邑西边的沼泽,他喝了些酒,当夜就释放了这些人,对他们说:“你们都跑路吧,我也打算就此离开。”刑徒们跑了,只有十几个人,愿意留下来跟着刘邦混,这就是刘邦起家的家底。刘邦酒喝多了,夜色中和一帮人在沼泽中前行,在前面负责探路的人跑回来说:“有一条大蟒蛇挡住了去路,咱们换条道吧。”酒喝高了的刘邦有酒壮胆,上前拔剑将蟒蛇斩为两段,打通了去路,从此拉开了其霸气的一生。如果是影视剧的话,此处应该有雄壮的背景音乐响起。事实却是,没走多少路,刘邦就烂醉如泥,瘫在地上睡着了。当然,醒来后,还不忘让人编个故事,说在斩蛇的地方有个老婆婆在哭,人问原因。老婆婆说她儿子被人杀了,他儿子是白帝子,化身为蛇在路上,被赤帝子所杀。按照五德始终说,秦王朝为金德,祭祀白帝,秦王朝的君主为白帝之子。火克金,火德为赤帝。刘邦编造这个故事,说自己是赤帝子,预兆着将代替秦王朝成为新的统治者。这个故事本质上和陈胜吴广起义时的“篝火狐鸣”没多大区别。巧就巧在两汉被王莽建立的新朝一断为二,照谶纬学说,王莽就是刘邦一斩为二的那条大蛇转世,来报仇的,你将我斩成两段,我就把你的王朝斩成两段。你看,就连王莽名字里的这个“莽”字,发音也同“蟒”谐音。如果说,司马迁写《高祖本纪》时本能地采用了“斩蛇起义”这个流传很广的本朝故事,那么西汉末王莽的篡权,就是对这个故事的一个“谶纬”印证。而东汉的建立,更进一步坐实了这个故事。
3、谶纬之学流行的原因刘秀称帝后,让大臣修改谶书,谁知道大臣私自在谶书上加了一句“君无口,为汉辅”,光武帝问道为何,大臣说:“我想当丞相啊!说不定就应验了呢?”西汉末年,武功县长(大县为令,小县为长)孟通,在疏浚水井时挖到一块白色的石头。这块石头上圆下方,更怪异的是,下面方形底座上还印有红色的文字:告安汉公莽为皇帝。孟通将这块印有天命的石头献给了王莽,引得王莽大为兴奋,觉得这一定是上天的旨意。有了这块石头,王莽开始谋划登上皇帝位,先是自称“假皇帝”,这个假是代理的意思,意为代理天子朝政,大臣则称其为“摄皇帝”。因为有前车之鉴,不久之后,大汉宗室的广饶侯刘京又上书,说天使下凡向他传旨了:“摄皇帝当为真”。后来,巴郡太守也来凑热闹,他上报说巴州某山出现了石牛,石牛上也刻了字,当地人文化水平不高,不知道是何意,于是将石牛送至朝廷。当石牛送至未央宫后,据前去看石牛的人相传,见到石牛时,天突然刮起大风,沙尘满天,风止以后,居然发现天上降下了铜符帛书。书上曰:“天告帝符,献者封候。”又云: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云云。从此之后,谶纬之学开始盛行。王莽篡汉之后的 一天,刘秀随姐夫邓晨拜访南阳人蔡少公,蔡少公在当时也是一个有名的大预言家,他对人说了这么一句话:“刘秀当为天子!”这是刘秀起兵的第一条谶言,却不是影响大的一条。有一个叫刘歆人,身为汉室宗亲,却是王莽篡位的帮凶,王莽代汉之后,封刘歆为国师。公元6年,刘歆发现了一本名为《赤伏符》的谶书,书上有这么一句话:“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意思是就是说 一个叫刘秀的人终会成为皇帝。这个时候,光武帝刘秀还在乡下种地,没人能想到他身上去。而刘歆深受时代的影响,觉得谶言一定会实现,于是自己改名为“刘秀”,并开始造王莽的反。结果刘歆当然没有成功,在被王莽问斩之前,刘歆依旧对《赤伏符》的记载深信不疑,他大声说道,之所以他没有成功,是因为他本名不叫刘秀,改名的不算,只有原名刘秀的才会是真命天子!公元25年,刘秀与更始政权决裂,并占领洛阳,大臣们都劝其称帝,刘秀却多次拒绝。在刘勋来到鄗城之时,他曾经在太学读书的一个同舍生强华前来拜见, 并献上《赤伏符》。刘秀一见赤伏符上的“刘秀发兵捕不道”就被震惊住了,觉得是天意使然,当群臣再次劝进之时,他终于答应称帝。有了这两个谶言,再加上当时时代环境的影响,从此之后的刘秀对谶言深信不疑,言必陈谶,行必依谶。因为对谶言的迷信,刘秀也开始研究当前流行的一些谶言, 发现其中竟然有不少都是符合王莽篡位的,这让刘秀生气。犹如遭到背叛一样,刘秀对这些谶言深恶痛绝,他决定通过官方的手段,彻底消灭对王莽有利的谶言 。于是,刘秀招来名士尹敏 ,尹敏是当时儒家古文经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名闻海内。可惜的是,此人不并不信谶,不过这都不重要,刘秀只要他能为自己所用就行。刘秀让尹敏帮自己校正图谶,并指明让他除去其中对王莽有利的谶言。尹敏本来就不信谶言,更加反对皇帝以自身的权力来推广这些“无稽之言”,于是尹敏拒绝道:“谶书不是圣人之作,里面错漏百出,犹如世俗的俚语,恐怕贻误后人!”光武帝对尹敏的拒绝很不高兴,但是他还需要利用他的名气来推广图谶,就没有惩罚他,只是坚持让他修改谶书。尹敏无奈之下,只能就范,他越是看了谶书,越是对上面的谶言感到无语,却又不敢抗旨。心怀愤懑之下,他便做了一个匪夷所思的动作,他修改谶书之余,竟然私自在谶书的空白处加了这么一句话:“君无口,为汉辅。”当谶书修改完毕,交给光武帝审阅的时候,光武帝突然发现了这句从前 没有的话,左思右想,不得其解。于是,光武帝将尹敏招来,问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以前没有?”尹敏一脸无所谓地说道:“臣见前人喜欢随意增减图书,我也不自量力,学着这么做了,私心是侥幸能当上丞相!”“君无口,为汉辅”的意思就是:尹敏当做丞相。君无口,就是个尹字,汉辅就是大汉的辅国大臣之意。光武帝对尹敏的的作为大为不满,觉得他这是在要挟自己,不砍他的脑袋就算好的了,怎么可能让他如愿?从此之后,尹敏再也没有得到重用,自然也不会有当上丞相的机会。@老夫从不吹牛尹敏的做法其实相当高明,他随意加的一句话,并不是开玩笑那么简单,也不是说他真的想当丞相。而是一种高明的反对。尹敏的意思是,谶书既然是预言书,出现在上面的应该都能应验才是。皇帝你不是相信谶言吗?那是不是要按照谶书上的记载,来封我做丞相呢?还是说,您也根本不信谶书的无稽之谈呢?光武帝断了他的升迁之路,说明其实他自己也未必真的对谶言百分百相信,他只是相信对自己有利的谶言罢了,或者说希望用谶言来达到自己的 目的。
4、谶纬之学什么意思01《中国研究名家精选》彭慕兰, 阎云翔等等。| 2021-07图片【彭慕兰、王明珂、王笛、杨念群、阎云翔多位国际知名学者运用丰富史料、跨学科视野深入研究中国社会重大变迁】【简介】套装包括:《腹地的构建——华北内地的国家、社会和经济(1853—1937)》《反思史学与史学反思》《游牧者的抉择:面对汉帝国的北亚游牧部族》《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02《希腊三部曲Ⅰ:追逐阳光之岛》杰拉尔德·达雷尔 | 2021-07图片【风靡全球31国,畅销60年,豆瓣9.2高分神作,知名博物学家、大自然作家达雷尔经典力作,新闻出版总署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的百种图书之一】【简介】《追逐阳光之岛》是“希腊三部曲系列1”,全书以达雷尔一家在希腊科孚岛的生活点滴为背景,精彩描述岛上优美的自然风景、种类浩繁的动植物,热情温暖的当地居民以及他温馨有趣的亲人。03《希腊三部曲Ⅱ:桃金娘森林宝藏》杰拉尔德·达雷尔 | 2021-07图片【风靡全球31国,畅销60年,豆瓣9.2高分神作,知名博物学家、大自然作家达雷尔经典力作,新闻出版总署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的百种图书之一】【简介】《桃金娘森林宝藏》是“希腊三部曲系列2”,是作者继《追逐阳光之岛》出版10年后的又一力作,被誉为“希腊三部曲”的经典之作。展现了在动植物种类浩繁的希腊科孚岛上,年仅10岁的达雷尔以纯真的心、童稚的眼睛观察到的科孚岛上优美的自然风景、各式各样动植物、热情温暖的当地居民,以及行径古怪的一家人的故事。04《希腊三部曲Ⅲ:众神的花园》杰拉尔德·达雷尔 | 2021-07图片【风靡全球31国,畅销60年,豆瓣9.2高分神作,知名博物学家、大自然作家达雷尔经典力作,新闻出版总署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的百种图书之一】【简介】《众神的花园》是该系列的第三部。该书描写全家人从沉郁的英国移居到阳光的国度——希腊科孚岛,在这座无猜的小岛上生活五年的点点滴滴。作者以丰富的幽默感、惊人的观察力和想象力,精彩描述他温馨却又爆笑的亲人、有趣的朋友、科孚岛民以及开启他一生热爱动物的珍贵岁月,堪称全世界快乐的童年笔记。05《李诞脱口秀工作手册》李诞 | 2021-08图片【李诞分享创作经验!创意是智力活儿,也是体力活儿,归根结底是苦力活儿!】【简介】脱口秀行业的大部分工作,都和创作有关。创意看似是智力活儿,其实是体力活儿,归根结底是苦力活儿。李诞从脱口秀编剧做起,线上线下,台前幕后,该干的不该干的,只要跟脱口秀有关的工作,他几乎全干过了。这是李诞写给所有创意工作者的一本工作手册。在本书中,李诞毫无保留地分享了从业以来所有的创作心得,既有具体的创作方法,写逐字稿、天天写稿,也有对待工作的态度,你的全部人生都理应要为你的创作提供养分。除此之外,他还悉心解答了创意工作者在创作、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与难题。这些方法、习惯成就了李诞,这本书也会让你收获信念和实实在在的方法。翻开本书,像李诞一样熬出创意,磨出灵感!06《祥瑞:王莽和他的时代》张向荣 | 2021-08图片【搁置定论,厘清王莽真容,揭示两汉皇权真相;丰厚细节,再现政途跌宕,叩问儒家使命得失;新锐文史作家张向荣首部历史非虚构作品,罗新、刘勃、陆大鹏力荐】【简介】中国历史上,西汉与后世定型的“一家一姓”的朝代不一样。它不仅是一个朝代,更是中国儒家文化实现立法的新阶段。同时,西汉也是一个迷信天人感应的时代,在不到两百年的历史中,充斥着谶纬之学。从汉武帝时期开始,灾异变化、祥瑞谴告就与现实政治运动紧密相连。生于西汉末年的王莽,幼年丧父,并没有得到作为外戚家族成员的优待。他从一介儒生,以其周全的为人处世之道,一跃成为家族寄予厚望的后起之秀。他借助“祥瑞”之说,重返朝堂;又在众人的欢呼声中步步高升,终合法建立了新朝。那他又是如何在短短的十五年里,就从“天下归心”的“哲人王”成为了一个“天人共弃”的篡汉者?面对日益严峻的政治合法性危机,儒家理论的实践者王莽勤劳王事,建辟雍、制礼乐,恢复井田,赢得了同时代其他儒士的认可。那么王莽称帝的真正动力又是什么?王莽到底是邪恶无道的簒夺者,还是复古派的改革家?是儒教立国的决定者,还是演技精湛的政治表演家?《祥瑞》截取汉宣帝到新莽这一历史片段,从“祥瑞”这个视角切入,剖析王莽的个人、家族和政权相关的人物事件,再现了太后王政君、外戚王氏家族、刘姓皇室家族、儒家经师、官僚士大夫等在西汉末年政治舞台的角力,进而重新审视旋涡中心的王莽,以窥他和时代的真貌。
5、儒家谶纬学中国古代能人辈出,有很多大家并不知道的奇人出世。…今天我要介绍的是一位千古奇人:李淳风。相信听到这个名字,大多数人会不以为然。没听说过呀,凭啥能称千古奇人?李淳风(602-670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易学术数专家。他还是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天文学家,是唐初著名的数学家、文史学家。他的父亲李播是隋朝的高唐尉,颇有文采,后来弃官从道,自号黄冠子。李淳风深受老爹影响,自幼博览群书,精于术数。李淳风是历史上准确预测日食的科学家,而且精确的不差毫厘。他写的一本《乙巳占》是古代著名的天文学、易学专著,一直流传至今。李淳风之所以被称为千古奇人,并不是因为他写了《乙巳占》,而是他与袁天罡合写了一本《推背图》。这本书的神奇令人叹为观止,这是一本预言奇书,全书共60象,除第一象引言和后一象结言不是预言外共有58象预言,从大唐气运(第二象)预言到世界大同(第59象),象象相接,次序井然。从第二象到第42象已经全部应验。李淳风推算到了两千多年以后(到公元2600之后),直到袁天罡推他的背,说:天机不可泄露,回去休息吧。他才停止推测。书中后一象说:万万千千说不尽,不如推背去归休。“推背图”因此而得名。《推背图》的问世,民间有个说法认为来自于唐太宗的授意,故事是这样的。有一天,唐太宗召见时任钦天监的李淳风,问他唐朝的国运是否可以推测?李淳风平时深研易理,并没有推辞,便开始根据易卦进行推测。当推出:“唐三世之后,女主武王代有天下”,不禁让太宗大吃一惊,由于这种事情事关李唐将来的命运,就更加重视此事,于是命李淳风再往后详加推测。李淳风继续推测,逐渐着了迷,以至于都忘记了时间,直到他的同僚袁天罡在他的后背推了一巴掌,李淳风才猛然从推测中惊醒,而此时,他已经算出六十个卦象了。《推背图》之所以得到迅速流传,可能就在于它的第三象:武则天称帝。此象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预言书在古代被称为:谶纬之学。《推背图》中每一象都有一个“谶”,作为对该象的解释。谶是秦汉巫师方士编造的预示吉凶的隐语,意思是“将来能应验的预言。“谶曰”一般是当代人解不开的。就如《推背图》后面预言太平天国的一象,用了“天平又见血花飞”,后来人看得很明白,而天平天国以前的人,怎知道这句“太平”的真正含义呢?同理,武则天称帝以后,人们看上述:谶曰、谜语和李淳风的预言便很明了,但武则天得势前,谁会知道这个“谶曰”的意思呢?能轻易猜出的不是谶语,而是泄露天机。领略《推背图》的神奇和奥妙,感知历史的脉动,我为您解谜。我是王兄说华夏史,与您一起畅游历史的海洋!
6、谶纬之学如何看待三、激荡数千年(接上节)如果不是赵高毁秦在先,诛灭了秦朝宗室和文武重臣,寒了天下士人之心,六国的旧农业资本家们的反扑,并不能奈何秦朝。无罪而啥人,而且是大规模的,在中国历史上是赵高开的先河。秦朝灭亡,被汉朝取代。汉朝面临的敌人,和秦朝一样,也是农业资本家,金融资本家两大类。为了继续剿灭农业资本家,汉朝先灭了异姓王,又诛灭了刘姓诸侯国。从那之后,郡县制便深入人心。为了彻底剿灭金融资本家,汉武帝接受了桑弘羊的建议,实行了盐铁和酒的国家专卖制度。现在说秦朝之前是奴隶制,这可能是没常识的。又说秦朝之后是封建制,这更是没常识的文盲话。秦朝之后,是郡县制,并不是封建制。在剿灭了帝国的敌人,农业资本家和金融资本家之后,汉武帝的目光转向了帝国的第三个敌人,游侠。公孙弘上书,请诛豪强郭解,郭解被杀。随后很多游侠豪强皆被诛杀。从此游侠就退出了中国社会的历史舞台。游侠是怎么产生的呢,它是秦灭六国王公贵族,百姓失去依附,很多地方豪强充当人主,收养流离失所的百姓,渐渐就成了游侠这种新兴的地方豪强。游侠被汉武帝诛灭之后,中国社会也就不再怎么出现这个群体。当代所谓的武侠文化,不过就是香港台湾那种没文化的地方,披着游侠外衣的黑帮文化和会道门文化罢了。西汉的均田制,耕者有其田。这巩固了中央集权,打击了农业资本家和金融资本家。但是西汉的均田制,有个问题,它允许土地交易。这就为后面的土地再次兼并,埋下了隐患。各位朋友大家早上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华夏文明的沧桑激荡三千年(上)三、帝国的新敌人,豪强死灰复燃,士族门阀所代表的权贵资本主义兴起被汉武帝剿灭的地方豪强,和官僚资本家,到了西汉中后期,死灰复燃。帝国出现了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面对这样的大机构,自耕农相当于小散户,他们在资本和生产工具、人力方面,天然的处于劣势。竞争失败的自耕农,纷纷破产,沦为佃农,或者沦为流民。到了西汉晚期,流民泛滥,整个国家,变得民不聊生。这时候,朝野上下,都纷纷呼唤有一个能够匡扶天下的圣人出现。王莽作为这样的一个人人交口称赞的大圣人,就被全国人民选中了。王莽篡汉,建立新朝,开始对帝国的政治经济政策,进行全盘改制。首当其冲的就是土地改革。王莽宣布,新朝实行王田制,土地归国家所有,先收归国有再按人头平均分配土地。并且,从此以后,任何人不准买卖土地。土地国有,不准买卖,这是夏商周三代的土地公有制制度。现在的人,一说起王莽,就说他穿越了,是个穿越过去的共产主义者。实际上,王莽不是穿越而是复古。因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大同社会。说王莽穿越的人,都是没怎么读过书的人。王莽篡汉,为什么那么轻易的就得手了呢,为什么士大夫和汉朝军队没有平叛锄奸呢。这跟汉儒的神棍化有关系。汉儒可能曲解了先秦儒,导致谶纬之学这种妖气冲天的异端大兴,当时的算命先生们说,天命已定,天下要改姓了。于是很多大臣和将军们,就都很温顺的接受天命。汉儒的淫祀巫妖之风,后来悉数被佛教所窃取继承,对帝国的躯体发起更猛烈的毒害,这是后话,我们后面再说。篡汉成功之后,轰轰烈烈的土改开始了。王莽对大地主和大官僚说,你们赶紧把土地分给流民。又对流民们说,你们赶紧去向大地主要地去。但问题是,大地主凭什么要平白无故的分地给失地流民呢,失地流民,靠什么手段来从大地主手里拿到地呢。王莽很幼稚的认为,土地革命这件事,靠人民自觉就能完成了。革命从来不是请客吃饭,这种事,历来都是需要铁血政策来实现,幼稚的王莽,却把它当成了儿戏。结果是,流民要不到土地,王莽得罪了流民。官僚资本家,地主豪强所代表的农业资本家们也埋怨,我们把你推上位,你为什么还要让流民来分我们的土地。于是王莽也得罪了这些人。土地革命推行不利,还把全天下的人民都得罪了。原本大家兴高采烈的认为,选一个圣人,就可以匡扶已经糜烂的汉朝社会,结果所有的人都大失所望。王莽当初是希望,现在,王莽变成了仇敌。流民军开始起义,豪强们开始割据,天下大乱。愤怒的流民起义军,后冲进了皇宫,把王莽给灭了。
7、谶纬之学开始于什么时候东汉思想家王充以“伤伪书俗文多不实诚,故作《论衡》之书”为后人推之。《论衡》一书以发展古代唯物主义思想,反对宗教神秘主义和目的论,批判“天人感应”说和谶纬迷信,主张“知物由学”“须任耳目以定情实”,认为一个人“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而一个政d在政策制定上是否合民心、顺民意,其结果老百姓有发言权。王充说:“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道房屋漏雨的人在房屋下,知道国策有过失的人是老百姓。战国时期《文子•上义》说“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意思是,治定国策,要以利于人民为根本。两千多年前,有贤者总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民心等于天下!(图网侵删)#谶纬之学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