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老子其人(简介老子)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29 21:49:13 浏览
1、简介老子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这是我们对于中国历史上的两位大人物见面的信息可信的来源了。不过孔子见老子并不只有这一次,在《礼记·曾子问》中记载,孔子一共去了四次,第一次是孔子十七岁的时候,第二次是他三十四岁的时候,第三次是他五十三岁的时候,第四次是什么时候就无从而知了,不过应该是老子离开周都洛邑之前。上面说的就是孔子第一次见老子的情形,后面几次见面没有记录,不过孔子在交通极度不方便的春秋时期,千里迢迢从鲁国去洛邑见老子,可见孔子对老子是认可的,对他来说每一次见面都如浴甘霖。不过老子却对孔子不很认可,每次孔子来都是问礼,而在老子看来,礼是后的办法,以礼治理天下是末路。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很显然老子所看中的是道,是德,是道法自然,无为而治。而孔子所提倡的礼是失去了德、仁、义后才有的礼,如果礼失去了,人也就没有忠信可言,天下将一片混乱。而在当时的社会,正是失去礼的时代,天下混乱,老子提倡无为而治,使民不争,不过这只是类似乌托邦一样的幻想了。而孔子提倡的仁义之道,以礼治理天下同样也不被诸侯接受,因而才被困在陈蔡,不过孔子却能够做到“君子固穷”,就是穷途末路,也不改自己的德行。从某种程度上说孔子的修行也是符合老子的道德的意义的。只是两个人一个是“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而另一个是“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很显然,在老子看来,如果不得天时,就隐居。而此时年轻的孔子则显得有些虚浮,用现在话说就是年轻气盛。——《老子:无为而治的处世哲学》#简介老子其人#

2、历史上是否有老子其人

头条抄书第六十九天。继续抄写《老子列传》后半部分。原文: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名耳,字聃,周收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也,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彊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自孔子死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卬太傅,因家于齐焉。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译文:老子,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任周王室掌管藏书之史官。孔子前往周朝都城,向老子问礼之事,老子说:“你所提之事,那些人及其尸骨都已腐朽了,只有他们的话还在。而且,君子遇有时机,就服事君主,驾车而行;没有时机,就如蓬草随风而动。我听说,善于经商者深藏其财如同没有;君子有盛德,其容态就象愚夫。去掉你身上骄气和多欲,以及矜持态度和过多志向,这些对你毫无益处。我只能告诉你这些,仅此而已。”孔子回去后,对弟子说:“鸟,我知其能飞;鱼,我知其能游;兽,我知其能走。走兽可以网捕,游鱼可以线钓,飞鸟可以箭射。至于龙,我就不知道了,它可以乘风云而直上九天。我今天见到老子,他不就像是龙吗?”老子研究“道德”,其学说以自隐无名为主张。他在周王室任官已久,见周室日趋衰落,便弃官离去。走到城关,守关的关尹对老子说::“先生就要隐逸了,请务必为我著书。”于是老子就著书上下篇,讲“道德”之意,有五千余言,然后离去,世人便不知其以后怎样了。有人说:老莱子也是楚国人,著书十五篇,讲道德之用,与孔子同时。可能老子活了一百六十余岁,有人说,活了二百多岁,因为他修道养身而长寿。在孔子去世一百二十九年之后,有史书记载周王室的太史儋来见秦献公,说:“秦开始与周合,合五百年后离,离七十年后将有霸王出现。”有人说,太史儋就是老子;也有人说,太史儋不是老子。老子其人,是位隐逸君子。老子之子名宗,是魏国将军,被封于段干。宗之子名注,注之子名官,官之玄孙名假,假在汉孝文帝时有官职。假之子名解,任胶西王刘卬的太傅,所以其家在齐。世上学老子者,贬黜儒学;而学儒学者,则贬黜老子。“道不同,不相与谋”,难道真是这样吗?老子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简介老子其人#

3、老子确有其人么

战争与大国崛起 书摘:大国好还是小国好通常是一个在哲学上可以讨论而在现实中却往往无法选择的问题。古往今来,推崇和向往小国的不乏其人。我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就是“小国寡民”的提倡者。他在《道德经》第八十章《小国寡民》中这样写道:“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就连法国伟大的历史学家、政治家托克维尔也指出:“尽管道德和文化水平不同,小国一般都比大国容易谋生和安居乐业。”的确,从理论上说,小国是幸福的,因为国家小,统治者就很难有太大的野心,因此不会将资源浪费在追求荣誉上,而对荣誉的追求,在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上造就了累累白骨,使无数的财富和文明成果化为灰烬。——《战争与大国崛起》

4、老子其人讲解

藏龙说道(2)老子、孔子、释迦牟尼在中国,受人民膜拜的三大圣贤是道、释、儒学的创立者老子、孔释迦牟尼和孔子。这三位伟大的先哲几乎同时诞生于公元前六世纪的中原、西方和东方(据说老子、释迦牟尼、孔子分别出生于公元前570、565、551年)。春秋战国时期是礼崩乐坏、群雄争霸的时代,也是人类觉醒、思想解放的时代,中国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古印度、古希腊也进入了自由思想的高峰,先哲们在这种历史和社会背后下,对世界,对社会,对人生进行了深入思考和探寻,他们的文化思想奠定了世界思想文化的根基。在东方的三大圣哲中,老子的道学侧重哲学,立足于自然世界,释迦牟尼的佛学侧重心学,立足于精神世界,孔子的儒学侧重人学,立足于社会人生的。三者侧重不同,立足点不同,但同样伟大、高远和深刻,基本囊括了全部人类思想文化,影响了东方世界两千多年,是东方世界文明的灵魂。这三位圣贤中,老子与孔子是有密切关系的,尽管史籍记载很有限。在司马迁《史记》“老子传”“孔子世家”中,明确记载了孔子曾适周问礼于老子和曾助葬于老子,《孔子家语》、《列子》、《庄子》等典籍中也有孔子南之沛见老子等记载,在孔子家乡鲁国故地曲阜、嘉祥等地发现的汉画像石乖画像砖上,孔子拜见老子也是重要题材。可见孔子拜老子不仅是个历史文化事件也是孔子故乡人的一种骄傲。史料中,孔子的生平事迹比较丰富全面,基本无人怀疑其人其事的真实性,但毕竟孔子没有留下确定的著作,其语言思想经过汉代“独尊儒术”的过滤和筛选,我们无法了解孔子思想的主旨和全部。而老子及《老子》的史料更是凤毛麟角,老子其人、《老子》其书都存在大量疑团和争议。而释迦牟尼更具传奇色彩,我们只知道其王子身份,是佛学集大成者或创新者,其创新的佛学东汉以后才传入中土,南北朝时达摩到中国,其佛学在中国道学、儒学影响下形成了中国式佛学一“禅宗”。目前,三大学(或称三教)分别在思想文化、政治教育和劳苦众生中占有极高的份额和的优势。

5、历史人物简介老子

老子的“道法自然”讲了什么?《道德经》中记载,这天地间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这四者之间的关系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法”即效法、遵循之意。“自”即自己的,原本的。“然”即状态。这句话的意思是:人需要遵循地的规律生存,地遵循天的规律而存在,天遵循道的规律运行,而道,常无为,自然而然的运化万物。老子认为“道”是万物之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它之所以亘古长存,便是因为从不干涉万事万物的运转,这种任其而为的境界,便是“自然之境”。连“道”都需要去遵循,其中蕴含的能量可想而知。因此老子颇为推崇,也就有了他的一大主张“无为而治”。但是老子的“无为”、“不争”,易受人误解,认为其消极避世,躺平不作为。事实上“无为”应理解为“无为而为”,“不争”也应是“不争而争”。就像是水那般,水利万物而不争,行而就下,滋润万物,看似柔弱,却有无往不克之刚强。“道法自然”指引人重视客观规律,学会顺势而为,借势而争,行至高境界,一切成功看起来都是自然而然,理所应当。就如《道德经》里的另一句话:“太上,下知有之。”好的管理者,旁人只知有其人,但感觉不到其存在,悄无声息间,政令畅行,功成事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