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圣简介(慈圣和仁宗什么关系)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29 22:02:45 浏览
1、慈圣和仁宗什么关系

项安节慈圣光献皇后曾梦见神人对自己说“太平宰相项安节”。宋神宗秘密地在朝臣中寻找,结果没发现有叫项安节的人。过了很久,吴仲卿担任上相,脖子上长满了瘰疖(淋巴结核)。一天他站在朝堂,脖子上的肿块像拳头一般大。皇后见到后,告诉皇上说:“这才是真正的`项安节(疖)’!”(故事出自冯梦龙编纂的《古今谭概·委蜕部》,本人翻译整理)

2、历史上真实的慈圣

慈寿寺塔拍摄地点:北京市海淀区西八里庄玲玲公园明万历四年的一天,神宗朱翊钧给张居正说:我要给母亲一个特殊的礼物,建一坐永安万寿塔。经能工巧匠精心打造,塔,建好了。万历之母、这位慈圣皇太后实际是“草根儿”太后,姓李,民间传说叫彩凤,北京人;由于出身较低,进宫后仅做了一名宫女,偶然的机会隆庆皇帝宠幸才生下朱翊钧。隆庆二年朱翊钧被立为皇太子,李氏母以子贵,被加封为贵妃。隆庆皇帝死得很早,在位6年就驾崩了,年仅36岁。朱翊钧登基成为万历皇帝时也才10岁,尊李氏为慈圣皇太后。风雨岁月过了数个轮回,慈寿寺塔屹立京西昆玉河畔,接受人们的观望,与此流传的还有这个皇家的故事……

3、慈圣后的结局

万历九年的一天,万历皇帝独自在皇宫散步, 他十分的苦恼,自己大婚也有几年了,却一直没有生下一个孩子,这让他烦闷不已,他走着走着就来到了母亲慈圣太后居住的慈宁宫,慈圣太后原本是一个地位卑微的宫女,隆庆皇帝偶然间临幸她,让她怀了孕,生下了万历皇帝,她的生活从此改变了,按古话说这叫母凭子贵。万历皇帝却自以为是,他常为自己的生母出身卑微感到羞愧,特别是在青春期后,他甚至不想去见慈圣太后,慈圣太后的心思细腻,万历皇帝这点小心思她十分清楚,既然万历皇帝嫌弃自己,慈圣太后也不勉强他来见自己,在万历皇帝大婚后,便归政了。虽然万历皇帝不愿见到慈圣太后,但都到了慈宁宫,还是进去问个安,而这天慈圣太后并不在宫中,万历皇帝一路走来有些累了,便坐下歇歇,一位姓王的宫女端来茶水时,万历皇帝眼前一亮,他觉得眼前的宫女有几分姿色,便临幸了她,而这次偶然的临幸,这位宫女竟然怀孕了,他为万历皇帝生下了一个儿子。按理说万历皇帝一直为自己没有子嗣而苦恼,终于有了儿子他应该感到高兴吧,万历皇帝却没有一点欣喜,他十分郁闷,他与皇后生活了几年,皇后都没有为他生下一个子嗣,而偶然间临幸了一个宫女,她居然就怀孕了,还生了一个儿子,万历皇帝觉得颜面尽失,他甚至都不愿意承认这件事,他觉得这是奇耻大辱,从这件事来看,我们可以肯定万历皇帝一定有严重的心理疾病。万历皇帝的生母慈圣太后知道这位姓王的宫女为她生下了第一个孙子后,她高兴坏了,而听说万历皇帝想否认此事后,她差点没被这不孝的儿子气死,她决定插手干预为姓王的宫女讨回一个公道,这是她罕见地和万历皇帝叫板,皇帝的生活起居,身边的太监都是有详细记录的,比如说,皇帝何时起床,白天到了哪,晚上睡了谁,都有太监记录在一本名叫《起居注》的书中。白纸黑字,铁证如山,万历皇帝不得不承认,只能册封姓王的宫女为恭妃,到这里,恭妃应该会像慈圣太后一样母凭子贵吧,但事实是万历皇帝厌恶她,她的儿子朱常洛也因为母亲出身卑微而被万历皇帝冷落。朱常洛生于万历十年,他从小面对着冷漠的父亲,成长史不健康的,朱常洛母子等了四年,万历皇帝始终不提册立长子朱常洛为太子,这四年来,一直有大臣上书,奏请万历皇帝早些册立朱常洛为太子,万历皇帝对此置若罔闻,为此他还惩治了一些言辞过激的大臣。四年后,万历皇帝宠爱的郑贵妃为万历皇帝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朱常洵,有了筹码,郑贵妃天天给万历皇帝吹枕边风,劝他立朱常洵为太子,朱常洵很受万历皇帝宠爱,十分活泼,和整日闷闷不乐的朱常洛形成鲜明对比,朱常洵显然比朱常洛更有优势。朱常洛真该感谢他的老祖宗朱元璋,朱元璋曾给后代立过规矩,皇位传承,立嫡不立庶,立长不立幼。朱常洵也不是嫡子,万历皇帝想废长立幼,是没有法律依据的,这种坏规矩的事,文武百官也不会答应,这些士大夫深受长幼尊卑的影响,当年他们能和嘉靖皇帝死磕,现在自然不怕万历皇帝。大臣们见万历皇帝废长立幼的苗头越来越明显,户部给事中姜应麟率先上奏劝阻,《明史》记载:“册立元嗣为东宫,以定天下之本”他要万历皇帝册立太子,也是要试探万历皇帝的态度。接着吏部员外郎沈璟和刑部主事孙如法上奏请求册立朱常洛为太子,万历皇帝对此不予理睬,六部尚书和内阁大臣相继奏请立长子朱常洛为太子,也不乏有大臣为迎合万历皇帝,主张立朱常洵的,但这些人始终只是少数,没少被士大夫们诟病,万历皇帝不管不顾,时间久了大臣内部难免会起d派之争,万历皇帝这才发现事态严重了。为了控制局面,他将一些主张立朱常洛为太子的官员贬斥,如果当初万历皇帝好好读书,他就会吸取嘉靖皇帝的教训,一味打压士大夫们的言论自由,只会激起他们更强烈的反击,一场支持册立朱常洛为太子的斗争正式拉开了帷幕。

4、慈圣指谁

公元1582年,慈圣皇太后李太后发现自己的贴身宫女竟然怀孕了,大怒:“说!这是你和谁厮混得来的孩子?!”宫女惊惶不已,噗通一声跪倒在地,流着泪不停摇头,却什么都不说。李太后观其动作,隐约明白了什么。她缓和下脸色,温声对宫女说:“别怕,你跟我说实话。只要不是你的错,哀家必定为你做主!”宫女想到自发现有孕后,自己这一段时间的担惊受怕,终于克制不住,边哽咽边说:“禀太后,这是皇上的孩子!”李太后听完,先是一惊,随后大喜:皇儿大婚多年,一直未有子嗣。如果此事当真... ...那实在好极!好极!当即命人扶起宫女,安慰道:“你先安心养胎。此事,哀家自有安排。”几日后,明神宗朱翊钧到慈宁宫陪李太后吃饭。饭毕,太后忽然道:“我有一贴身宫女,怀了你的孩子。此事当真?”朱翊钧陡然一惊,手一抖,端着的茶砰地一声磕到桌子上。他忙将茶杯放下,皱眉道:“母后,并没有这件事。是谁在你面前乱嚼耳根?我定不放过她!”李太后沉默片刻,唤人召来负责记录帝皇起居录的侍从。翻开起居录,上面清楚记载了:1581年某日,朱翊钧前往慈宁宫给李太后请安。刚好李太后不在,朱翊钧闲来无事,在慈宁宫中闲逛。忽然,朱翊钧停下脚步,眼也不眨地盯着前方。只见昏黄的灯笼下,立着一个身段婀娜的宫女。她面容秀丽,乖顺地站在那里。月下看美人,越看越上头。朱翊钧猛地几大步上前,拽着小宫女的手,将她推入了旁边的殿宇。等殿内重新安静下来,已经是半个时辰后。朱翊钧衣衫不整地走出来,一旁的随从忙上前为他整理仪容,抹平衣服上的褶皱。随后,朱翊钧领着一众人匆忙离去,没有留下一言半语。面对这详细的铁证,想起自己刚刚的谎言,朱翊钧面红耳赤,不情不愿地改口:“确有此事。”听到这话,太后心中暗喜,却面露忧愁道:“我已经老了,但你还没有一子半女,我愁呀。如今好不容易后宫传出有孕,我喜呀。如果这胎是个男孩,那更是国朝的一大幸事。不如册封此宫女王氏为妃,以示嘉赏?”来自生母的请求,朱翊钧无法反驳,只能按下心中的不满,点头答应。于是,1582年6月,宫女王氏被册封为恭妃。同年8月,诞下皇子,名朱常洛,即后来的明光宗。诞下皇子之后,王恭妃的待遇并没有得到改良。甚至因为生育朱翊钧的长子,被当时的宠妃郑贵妃疯狂针对。1594年,郑贵妃命人四处散播“皇长子朱常洛,年仅十三岁,日日与宫女嬉戏胡闹,已非童子之身”的言论。谣言传到朱翊钧耳中,他命使者前去核查。王恭妃听完使者的来意,抱着儿子嚎啕大哭:“13年来,我一直和儿子你同吃同住,半步不敢离开,没想到还能遭人如此诬陷!”使者不敢隐瞒,将调查结果如实禀告朱翊钧,皇长子的清白才能保住。王恭妃被册封后,一直住在偏僻的景阳宫。这个宫殿满地都是荒草,屋檐破烂,常年阴暗潮湿。她的吃食用度也不好,吃的基本是馒头咸菜,几十年用着一把饮水壶。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王恭妃的身体并不好。1611年,她在景阳宫病逝。纵观王恭妃的一生,她的悲惨生活,从被明神宗朱翊钧临幸的那一夜开始。但是,雷霆雨露俱是君恩,身处皇权时代,除了忍着、受着,她又能怎么办呢?尽管生活过得艰苦,王恭妃仍然苦熬多年,尽全力呵护儿子长大成人。为母则刚,令人敬佩!参考资料:《明史》#慈圣简介#

5、慈圣的由来

长椿寺与“北京宣南士乡历史文化展”长椿寺位于宣武门外西南的下斜街,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是神宗为其生母慈圣李太后敕建的皇家寺庙。所谓“椿寿八千春”,寺号“长椿”,其中隐含为太后祈寿延福之意。寺庙地位显赫,规模宏大,一时有“京师首刹”之称。至清代,长椿寺虽失去了往日皇家寺庙的光环,但因地处宣南士乡,周边人文荟萃、景致怡人,遂逐渐演变成为仕宦文人优游唱和、祝祷礼佛的流连佳处,也是宣南文化形成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文化载体和城市空间。及至晚清和民国,长椿寺又是一处停灵之所。李大钊烈士牺牲后,曾在这里停灵达六年之久,因此,长椿寺又成为烈士精神和红色文化的见证地。岁月不居,世事有痕。历经辉煌与沧桑的长椿寺,也成为我们阅读北京历史人文,特别是宣南文化的一处精致文本。5月18日,重装修饰后的长椿寺向公众开放,“北京宣南士乡历史文化展”也在这里正式展出。展览内容丰富,基本都是反映明清和民国时期的。解放后寺庙变成了大杂院,住了不少平民百姓。这里还展出了一块“宣武门”石匾额,是当年从宣武门城门拆除时被保留下来的。整个展览,值得一看。

6、慈圣图片

1562年,裕王朱载垕忽然命王妃身边的丫鬟打盆清水过来。丫鬟吓得面色刷白,苦苦求饶道:“奴婢卑微,怎可污了王爷的身份?”可能没有人会想到,这个小小的丫鬟会成为在历史上有名的大明慈圣皇太后,命运总是这样变幻难料,从一个小小的侍女成为大明王朝的皇太后。这个名叫李彩凤的丫鬟也许并没有意识到,这是改变她一生命运的时刻。裕王朱载垕是明世宗朱厚熜的第三子,他的母亲是孝恪杜太后,按照皇子次序,裕王几乎没有机会登临皇位。朱载垕此时已经娶了两位王妃,嫡妻李氏和侧妃陈王妃,但可惜两人生下的孩子都早早夭折,裕王一直苦恼于没有孩子。大好的王位富贵无人继承,裕王府内都为此事而忧心忡忡。而事情的转折就发生在这个小小的丫鬟身上。这一天,裕王朱载垕要求王妃的侍女丫鬟,为自己打来一盆清水,实则是看这丫鬟容貌美丽,年轻动人,想借机宠幸。丫鬟却表现得十分惶恐,害怕王妃会在事后将自己打出府外,因此而苦苦哀求裕王朱载垕放过自己,裕王却有些不依不饶。正在此时,侧妃陈王妃看见了此事,王菲连忙劝阻了裕王,请裕王稍耐,认为丫鬟尚且比较懵懂,此事有些吓坏她了,自己事后会与她好好聊聊。事后,陈王妃招来了丫鬟李彩凤,丫鬟正因为这件事而心中惴惴,一见到陈王妃就扑通一下跪倒,害怕王妃会因此而责备自己。陈王妃却并没有责备她,而是十分温和地问丫鬟,是否愿意服侍裕王殿下。裕王一直没有孩子,如果她能为裕王生下一儿半女,便会有天大的福气。丫鬟虽然惶恐,却也连忙点头答应,因为她知道,也许改变命运的机会就此到来了。丫鬟李彩凤出身贫寒,自小便吃了很多苦楚,他的父亲是个市井的苦匠人,实在挣不来什么钱财。但是“麻绳专挑细处断,厄运专找苦命人”,李彩凤的家乡突然遭了灾祸,一家子没了生活依靠。父亲李伟只好带着一家人,一路辗转,来到了北京,希望在这里找点营生。穷苦人活下来总是那么艰难,在无奈之下,李伟只好将13岁的女儿卖到了裕王府中做侍女,也算能填饱肚子,不至于饿死。但李伟绝不会想到,当年的无奈之举会将女儿送上皇太后的位置,自己一家人也因此显贵。丫鬟李彩凤得到裕王宠幸后,为裕王生下了一个儿子,裕王为此十分高兴,为这个出生的孩子取名为朱翊钧,王府上下为这个孩子的到来举府欢庆,一片热闹。嘉靖四十四年,明世宗皇帝的弟弟景王朱载训身死,裕王朱载垕开始有机会成为皇位的继承人。第二年的十二月,明世宗朱厚熜驾崩,裕王朱载垕得以身登大宝,改元为隆庆。朱载垕继位之后,将李彩凤封为贵妃,李彩凤生下的儿子朱翊钧被立为太子。朱载垕登基之后,任命了许多能臣来治理国家,诸如徐阶、高拱、张居正,都是在明朝历史上鼎鼎有名的能臣大员,朝政民生也因此有了些改良。但朱载垕对自身却有些放纵,继位之后纵情声色,大肆花费国库银钱,临幸宫中女子,身体越来越差,终于在六年后,驾崩在乾清宫,庙号明穆宗。太子朱翊钧就此继承皇位,改元为万历,也就是在历史上极为有名的万历皇帝。朱翊钧继位之后,尊母亲李氏为慈圣皇太后,住在慈宁宫。至此,原来的丫鬟李彩凤已经转身一变成为大明的慈圣皇太后。史书对李太后的评价颇高,称李太后性情严明,明朝万历年间政务清明,国家趋于富强,李太后的功劳不少。她时常规训万历皇帝的言行,指点他的错处。有一次明神宗参加宴会,在酒后要求侍卫为自己唱曲,因为侍卫推脱,万历皇帝在一怒之下便要杀掉侍卫。李太后听说此事之后,要求万历皇帝,撰写罪己的诏书,还要在祖宗祠堂面前罚跪,在万历皇帝向自己的母亲哭着请求原谅之后,李太后才放过了他。这段故事也被史官写在史书上,以证明李太后的贤明。万历四十二年,李太后去世。从一介小小的婢女,成为皇帝的母亲,成为大明天下的皇太后,这样的身份的转折,实在有些传奇的色彩。在历史上,不乏有些“母凭子贵”的故事成为酒后杂谈,不过这样的故事不再适应新时代的当下了。“古今多少事,都赴笑谈中”。参考资料【1】《明史 卷一百十四·列传第二》【2】《明史 穆宗本纪第十九》#慈圣简介#

7、慈圣星源

慈寿寺塔,建于1576年,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玲珑公园,是明万历皇帝为母亲圣母慈圣皇太后祝寿所建。慈寿寺塔原名永安万寿塔,又名八里庄塔、玲珑宝塔,仿天宁寺塔而建,故并称“姐妹塔”。慈寿寺基址为明正德年间太监谷大用故地。清光绪年间一场大火导致寺废,仅留孤塔和两块石碑矗立在寺院的遗址上。塔没有阶梯,不能攀登。整座塔分塔基、塔身和塔刹三部分。须弥座上有40座壶门,雕有200多个人像,神态各异,每个人像都源于一个教化人类敬佛向善的佛教故事。须弥座上部刻有笙、萧、琴、瑟等全行乐器图案,在佛塔中是不多见的。塔身门窗为仿木构形式,上部和两侧高浮雕金刚力士、菩萨、天部等神像。塔身转角处的砖柱上浮雕升降龙。可惜现在都已风化,只能看到里面支撑的木材。砖雕极为精美,虽然经历岁月的洗礼,泥塑风化斑驳,依然清晰可见雕工的细致入微,深为折服。

8、慈圣和皇帝关系

1079年冬月,慈圣光献皇后大限将至,宋神宗赵顼跪在祖母床前,不住地落泪:“孙儿欲效法古人,大赦天下为您老人家镶寿祈福。”可曹太后拉着赵顼的手道:“不可赦免作恶多端的人,只需放过一人即可。”曹太皇后临死也要坚持赦免的这个人是谁呢?他就是因对王安石变法有不同政见,而被人诬陷入狱的一代文豪苏轼(字子瞻)。1057年,年仅二十一岁的苏轼进士及第,主考官欧阳修和梅尧臣一下就被他的策论给震惊到了。在文坛大佬欧阳修的称赞下,苏轼声名雀起,年轻才俊一时风光无两。有才华的人总是有着独特个性,即便官样文章,也会加上点个人色彩,针砭时政,睥睨那些宵小之辈。其实说来不过是抒发下个人情怀,完全不用对诗中词句上纲上线。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苏轼的弟弟苏辙道出了乌台诗案的大诱因:“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1079年三月,43岁的苏轼调任湖州知府,按惯例向宋神宗上疏谢恩(《湖州谢上表》),其中有表达感谢皇上对自己知人善任的句子“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被监察御史何正臣、舒亶,国子监博士李宜,御史中丞李定等人断章取义,说成是诽谤朝廷,污蔑皇帝。但宋神宗出于对读书人的尊重,有心对苏轼网开一面,对支持新法的人进行了劝说:“苏子瞻只是一个诗人,即便对新法有所不满,你们也不要什么事情都往朕身上扯。”虽然此时王安石变法已经失败,但朝堂上新旧政治势力的博弈仍然激烈,根本由不得皇帝一人做主。御史台又从苏轼历年的诗集中摘抄了许多发牢骚的诗句,铁定了心要把苏轼搞倒、搞臭,借此打击旧派保守势力。这也是神宗朝著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乌台诗案发生后,苏轼被关在御史台监狱里一百多天,被一帮人日夜审讯“辱诟通宵”,光交待材料写了几万字,打着支持新法幌子的一些新进小人必欲除苏轼而后快。尽管此时的王安石经两次罢相,已经失去了宋神宗的信任,但他和章惇仍然搬出太祖誓约为苏轼求情:圣朝不杀读书人。病危的太皇太后曹氏也再一次交待宋神宗务必放过苏轼,这才发生了本文开头的一幕。曹太后极力保护苏轼,是因为宋仁宗当年殿试录取苏轼兄弟时,曾高兴地说他为子孙后代找到了两位宰相。而多年后,曹太后听说苏轼因作诗这样的小事情被关进监狱,以她多年的政治经验猜测,苏轼应是受了敌对派的诬陷,而被滥加罪名。1080年二月,苏轼在多方势力的保举下,结束了三个多月的牢狱之灾,被贬谪黄州(黄冈)团练副使,职位相当于现代的县武装部副部长,就地看押,不得离境。苏轼是很感性的,性格也是豁达的,闲来无事,只好撰诗,临帖,好好学习,好好生活。黄冈的学正朱载上有一天去拜访苏轼,下人通报后,坐在堂上,却一等二等,也等不来苏轼。过了很长时才见到苏轼出来抱拳道歉说:“不好意思,真不好意思,让您久等了,刚刚做完今天的日课。”朱载上很好奇苏轼每天都做些什么,于是就问他:“敢问苏先生所说的日课是什么啊?”苏轼笑道:“也没什么,就是每天抄抄《汉书》,消遣时光罢了。”朱载上久慕苏轼的大名,觉得这么有才华的人一定是一目十行,过目不忘才对,书看看就得了,哪里还用得着再去抄呢?苏轼瞬间就读懂了朱载上狐疑的小眼神儿,坦然分享了自己读书的方法 : “在下读《汉书》,已抄写三遍了。刚开始时读一段抄写三字标记题目,读第二遍时,读一段抄两字做标记,读第三遍只需抄一个字就行。”朱载上更加好奇,打算好好观摩一下这种学习方法。苏轼于是命勤务兵取来一册抄本,亲自交给朱载上观看。朱载上仔细审视了半天,完全看不懂苏轼写得什么东西。苏东坡对朱载上说:“您可以随便挑一个字问我。”于是朱载上看着抄本随便挑来,每挑出一字,苏东坡便能将《汉书》背诵个数百字,和原文毫厘不差。朱载上后来经常把东坡抄书苦读这事作为标杆,来教育子孙,鼓励他们要发奋图强。余秋雨曾说:世俗社会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喜欢对一位文化名人的声誉,进行起哄式的传扬和起哄式的贬损,这两种起哄,都起源于自卑而狡黠的觊觎心态。苏东坡在“乌台诗案”发生前,他的才华光芒万丈,就是仁宗皇帝和光献太皇太后也都赞赏有加,并竭力要保护他,按道理讲苏轼是安全的。之后发生的乌台诗案,其实就是一个莫须有事件,是一群文化官僚个人好恶的集中体现。宋神宗不算昏庸,他没有迫害苏东坡,也深知苏东坡的才华,并按祖母的要求尽量保护了他。苏轼因他的感性,在尔虞我诈的官场里宦海起落。他一生留下词作三百六十二首和二千七百多首诗,大多表现了他对苦难的傲视、对痛苦的超越,有着极强的哲理意蕴。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发展,把词从之前的“艳科”升华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正式引入文学殿堂,与诗并称诗词。苏轼留给后人那么一种感觉:飘飘乎如遗世独立,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豪哉,壮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