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昺简介(邢昺咋读)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29 22:29:15 浏览
1、邢昺咋读

《公冶长第五》5.23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译文】孔子说:“伯夷、叔齐两个人不记旧怨,所以怨恨他们的人也很少。”【感悟】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国国君的两位王子。相传孤竹君遗命立三子叔齐为君。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不受;叔齐尊天伦,不愿打乱社会规则,也未继位,二人先后出国前往周国考察。周武王伐纣,二人扣马谏阻。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见《吕氏春秋·诚廉》《史记·伯夷列传》)《论语·公冶长》本章说的就是这哥俩,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邢昺疏引《春秋少阳篇》说:“伯夷姓墨,名允,字公信。伯,长也;夷,谥。叔齐名智,字公达,伯夷之弟,齐亦谥也。”宋·程颢、程颐曰:“不念旧恶,此清者之量。”又曰:“二子之心,非夫子孰能知之?”本章是孔子赞扬伯夷、叔齐“不念旧恶”的良好德行。《史记》记载,文王卒殁,儿子武王载木主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认为武王伐纣是以暴易暴,后来天下已经归周,二人耻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终至饿死。一般人对伯夷、叔齐饿死首阳山,认为应该有怨,故而弟子问老师:“怨乎?”孔子从伯夷、叔齐的行为来判断,认为二人有让德,且能叩马谏武王,勿以暴易暴,终因耻食周粟饿死首阳山,是求仁得仁、虽死犹生的仁者,不会对武王以暴易暴的旧恶念念不忘。伯夷、叔齐也因为不怨旧恶,怨便会很少在二人身上起作用。谓“不念旧恶”,讲的就是心胸宽广,能够宽容饶恕别人。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恕,即原谅、饶恕,以仁爱之心待人,特别是当别人冒犯你时,能够做到“恕”是很不容易的。曾国藩说:“做人之道,圣贤千言万语,大抵不外“敬”、“恕”二字。”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得饶人处且饶人”,生活中、工作中,难免与别人发生矛盾,甚至会有人对你不敬,如果心胸狭窄,时时记在心里,心里就过不去。人生当中,把握好“敬”、“恕”二字,无论是治学、处世还是做事,甚至是对自己的身心健康,都是百利而无一害。

2、邢昺怎么读

【中华传统文化】《论语-泰伯》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解释翻译:佚名曾子说:“可以把年幼的君主托付给他,可以把国家的政权托付给他,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而不动摇屈服。这样的人是君子吗?是君子啊!”这也是曾子的话,曾子讲,『可以托六尺之孤』,托是委托。在父亲去世以后,孩子没成人,这个叫孤子。「六尺之孤」,差不多也就是十岁以下的孩子,这个是孤儿。在邢昺《注疏》里面引郑康成的批注说,十五岁以下的都统称「六尺之孤」,所以这不是一个实指,它是一个统指。往往在君主命终之际,他想到自己的儿子孤幼,希望找一位老成持重的人委托他来养育、辅佐自己的孤儿,继承自己的君位,这叫托孤。在古代诸侯受封他的国土,在周朝的时候诸侯大概是一百方里,一百平方里,这个就是一个诸侯国,那个地方不大。这个命是指国家政令,托孤的同时也要寄命,就是将国家大事一并委托给这位老成持重的可靠之人,请他来辅佐幼君治理国家,这是「寄百里之命」的意思。这个受托的人一定是可靠的,真正有德行的。德行里面重要的,这里讲的,『临大节,而不可夺也』,面临着国家存亡的大关节时,就是急难的时刻,「不可夺」是不可夺其志,他不会为一切利害、安危而改变他的意志,改变他的操守,改变他的诺言。他能够全始全终,他能够忍辱负重,甚至能够舍身取义,这是「临大节而不可夺」的意思。这种人在曾子眼中就是君子,所以只有君子可以托孤、可以寄命。那当然不仅是托孤、寄命,任何的事情都可以委托他来照办,他可靠。可靠是因为他有这个人品,有这个德行,当然也要有才能。光有德行,没有才能,没有办事的能力,这也很难真正做成功。像辅佐幼君,真正是也要用才华。像过去周朝初年周公辅佐成王,成王是武王的儿子,是周公的侄子。成王年幼,武王就去世了,周公摄政。当时又是周朝刚刚建立没多久,还有内忧外患,外面夷狄侵略,要来攻打周朝,周公还要领兵去抵抗,去平定叛乱。这个都是国家安危存亡之际,周公真的可以托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他是圣人。在三国时期,我们也看到还有一个人,诸葛亮,也是这样的一位贤者。诸葛亮是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来,任他做宰相,帮助他建立帝业,建立了蜀汉,蜀国。可是刘备去世了,去世前白帝城托孤,请求诸葛亮辅佐自己的幼子刘禅继承帝业。诸葛亮向刘备承诺,刘备才安心离去。诸葛亮真的后半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真正为国家尽忠,不遗余力的辅佐刘禅。这诸葛亮也当之无愧是这样的君子。蕅益大师在批注里面讲,「有才有德,故是君子。末二句,是赞体,非设为问答」。蕅益大师跟朱子的意见不一样,他讲「有才有德,故是君子」,君子不光是有德,当然德是根本,可是他也要有才华、有能力才行。没有才华、能力,他怎么能够辅佐幼儿来治理国家?所以他受托有心而无力,这不行。有才华,他才有这个力能,所以有才有德这个人才是君子。君子当德行根本奠定了之后,还需要求学,需要增长自己的能力。所谓有一事而不知是君子所耻,有一桩事你要是不懂,这是君子觉得可耻,样样都要能,样样都要会。有才能,他才能够建功立业,才能够完成他所受托的使命,这才是君子。所以末二句,「君子人与,君子人也」一个是德,一个是才。才德要双备,才堪称君子。我们现在学习圣贤之道,可以说近百多年来,中华传统圣贤教育已经是到了衰微的程度。经过这一百多年战争的摧残,经过各种浩劫,现在要复兴中华传统文化,确是我们每一个有志之士、仁人志士的使命。就好像老祖宗看到了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血脉到现在已经是的危险,如果不救,真的就断掉了,那老祖宗现在也是给我们托孤、寄命。我们自己反观,我们能不能够受托,能不能够临大节而不可夺?夺什么?夺自己的志向。大节且不说个人的安危,那个是大节,我们讲名闻利养现前的时候,公与私非要选择其一的时候,你能不能够坚持志向?为复兴传统文化,这个传统文化就像是一个很脆弱的孤儿一样,为完成弘扬圣贤教育的使命,这个比百里之命更为重要,我们能不能够放下自己的名闻利养,放下自己的自私自利,放下自己对五欲(财色名食睡)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享受的追求,放下自己的贪瞋痴慢这些烦恼?肯放得下,你才堪为君子。曾子讲,「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弘扬圣贤教育这个事业是宏大的,但是也是艰难的,要有坚定的毅力,要以戒为师、以苦为师,才能够完成这样的使命。这是老祖宗给我们托孤、寄命,如果我们不好好的完成这样的一个使命,对不起老祖宗。每一个中华儿女、炎黄子孙都有这个使命,这一生至少要做一个君子,修养自己德行。【评析】孔子所培养的就是有道德、有知识、有才干的人,他可以受命辅佐幼君,可以执掌国家政权,这样的人在生死关头决不动摇,决不屈服,这就是具有君子品格的人。

3、赵昺生平简介

【中华传统文化】《论语-公冶长》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解释翻译:佚名孔子评论子产说:他有君子的四种道德:“他自己行为庄重,他事奉君主恭敬,他养护百姓有恩惠,他役使百姓有法度。”这是孔子评论子产,子产是春秋时的大夫,郑国的大夫。我们看《雪公讲要》,「孔安国注:子产,郑大夫公孙侨」。子产郑国的大夫,叫公孙侨。「邢疏」,这是宋朝邢昺的注疏,「案左传,子产,穆公之孙,公子发之子,名侨。公子之子称公孙」,这是给我们做一个人物的考究。按《左传》的记载,子产这个人是穆公之孙,这是郑国郑穆公的孙子,是穆公的儿子公子发他的儿子,他的名字叫侨,所以叫公孙侨。公孙,公子之子就是孙,是这么个来历。「子产在郑国简定二公时代执政」。简公、定公这是郑国的国君,两代国君当时子产在那是宰相,做宰相。「达二十二年」,执政二十二年,在相位时间很长。「是春秋时郑国的良相」,这是一位贤人,孔子对他的尊重赞叹。「左传昭公二十年」,《左传》讲,昭公二十年的时候,「子产卒」,子产死了,「仲尼闻之,出涕曰」,孔子听到子产逝世的消息都流眼泪,说「古之遗爱也」,可见得孔子对子产是十分的恭敬。因为什么?子产他虽然执政二十二年,身居高位,但是S的时候身无余财,没有留下财产。为什么?家里一贫如洗,廉洁奉公一辈子。子产的儿子连丧葬费都没有,郑国的国人百姓因为都的悼念尊重子产,纷纷拿出很多钱来给子产做丧葬费。但是子产的儿子分文不受,他自己就这样用自己的身体背着土,一点一点的给他盖起坟墓,自己动手盖,没钱。所以这个时候孔子听到消息,就说出这个话「古之遗爱也」,那真正是古圣先贤他的一种风范。《雪公讲要》中说,「孔子评论郑国大夫子产,说他有四种德行,皆是君子之道」。子产可谓是君子,这里孔子总结了四个方面君子之道,你何以成为君子?你要有这四个方面。这都是说给我们听的,子产成为君子了,那我们也得学,这就是底下孔子给我们开解的。这四个君子之道:第一,「一是其行己也恭」,就是讲「他自己做人很谦恭」。第二「是其事上也敬」,这是讲「他事奉君上能敬其事」,他是恭慎严谨的人,办事都办得成功。第三个君子之道是「其养民也惠」,这是讲「他用恩惠养民」,对百姓给予很多恩惠,仁厚,绝没有虐待百姓。第四「其使民也义」,当官的确实有时候要使用民众办事情,不能全他办。他使用别人的时候他义。这个「义作宜字讲」,就是义者宜也,「他使用民众,能得其宜」,宜是应该。他使用民众是应该使用的时候才使用,不应该使用的,他绝不劳民伤财。「如不违农时等」,这是举出一个例子,譬如说让大众耕种,那一定是按照农时耕种。使民以时,这就是宜的意思。该做的时候赶快做,不能错过时机。子产有这四个方面,所以孔子赞他是君子。雪公引「程氏集释」,这是近代程树德老先生他有一个《论语集释》,说「蔡清四书蒙引」,这是引用蔡清《四书蒙引》这里头的话讲,「恭敬分言,则恭主容,敬主事」。这里恭和敬,《论语》中这一章是分开两个地方讲,叫做行己也恭、事上也敬。这恭和敬分开两个地方讲,说明恭、敬不是一个意思。「行己也恭」它是指的容貌,「事上也敬」这是讲事,做事情很恭敬严谨。所以「此处恭敬二字就是分言」,就分开两个字来讲,各有各的意思。「恭指容貌谦恭」,这是自己做人谦恭,「行己也恭」。「敬指做事毫不苟且」,这是「事上也敬」,为君上做事,为领导做事毫不苟且,认认真真。这是对本章,《论语》这章的一个解说。蕅益大师评注,「不遗纤善」,确实点到了主旨。孔子他为什么要说子产这四个方面优点?这四个方面可以说全部概括了子产他的为人,这是丝毫没有遗漏,叫「不遗纤善」,这丝毫善都没有遗漏,全部都讲出来了。说出来目的当然是为了让我们去学习,他不是只为评论子产而评论。如果为评论人而评论,那叫方人。子贡方人,连孔子说「我都没空,你怎么还有这个空去评论人?」孔子怎么能去随便评论人?他评论是什么?让我们学习,教我们学习君子之道。你要真正把这四方面做到了,那你也是君子,那你也能得到孔子的赞叹,是这个意思。所以蕅益大师直捷是给我们托出孔子的心法,托出孔子循循善诱那种慈悲心。【评析】本章孔子讲的君子之道,就是为政之道。子产在郑简公、郑定公之时执政22年。其时,于晋国当悼公、平公、昭公、顷公、定公五世,于楚国当共王、康王、郏敖、灵王、平王五世,正是两国争强、战乱不息的时候。郑国地处要冲,而周旋于这两大国之间,子产却能不低声下气,也不妄自尊大,使国家得到尊敬和安全,的确是中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孔子对子产的评价甚高,认为治国安邦就应当具有子产的这四种道德。

4、宋代邢昺简介

整理一下近年来我收入囊中的《孝经》相关书籍1.国图影印,《孝经注疏》九卷,唐玄宗李隆基注,宋邢昺疏,元泰定三年刻本。2.上古出的“十三经注疏”,仍是李注邢疏本,金良年整理,据称参校多个本子。3.《孝经集注述疏》 清•简朝亮撰,周春健校注4.《孝经郑注疏》 皮锡瑞撰 这个当属郑注的系统5.《孝经译注》 胡平生译注 前言写得颇扎实6.《孝经译注》 汪受宽撰7.《孝经正义》 郑玄注,陈壁生疏8.《孝经学史》 陈壁生 著 陈壁生先生近年来对于《孝经》用力颇勤。

5、邢昺论语注疏

1.《论语.雍也第六》第八章【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季氏问能,夫子不荐!这一章是季康子请问孔子。季康子是鲁国的大夫,他叫季孙肥,康是他的谥号。鲁国是三家专权,季氏家族大,有势力。孔子看不惯三家专权,国君没有该有的权力,被大夫控制住了,这是“违礼的”。孔子曾经希望扭转不正常的现象,让鲁国国君恢复他的权力,这就是著名的废都,堕掉三家的都城。但是这个计划后失败了,孔子就离开鲁国,周游列国去了。十四年后,季康子终于把孔子请了回来,他也常常向孔子请教。季康子知道孔子手下能人不少,很想请几个来帮他做家臣,帮他治理他的家族,乃至治理国家。他后请了冉求,冉求后来也成了他很得力的家臣。季康子在这里问孔子的三个弟子怎么样,可不可以从政,一个是仲由,仲由就是子路;一个是赐,端木赐,就是子贡;另外一个是求,冉求。“季康子问”,问孔子,“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可不可以让子路来从政,治理国家?“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果”是“果敢、决断”,子路的性格是豪爽正直,很果敢、很决断,但是容易急躁,所以他有时候没把事情想清楚就做了,有点鲁莽,孔子赞叹他好的方面,是果然决断,至于从政怎么样,孔子没给季康子正面回答,“于从政乎何有?”“有”就是你看他有得用吗?反问季康子,你看如何?季康子又问,“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子贡可以从政吗?孔子说,“赐也达”,“达”是“通达事理”,子贡是一个很明白的人,通达事理,所以他的口才特别好,是个外交家,这是子贡的优点,至于从政,你看看有可以使得的吗?孔子也没有正面回答。季康子又问“求”,冉求可以从政吗?孔子说,冉求“也艺”,“艺”是很有才干,冉求是政事第一,这方面他很有才干、很有技艺,至于从政,你看如何?有没有能够使用他的。“于从政乎何有”,李炳南老先生在《论语讲要》里引皇侃的《论语义疏》,《义疏》里引卫瓘说,“何有者,有余力也”,“何有”就是“有余力”,换句话说是“有何难?”就是没有难的,一定有充分的力量可以做到。李老先生又引邢昺的《论语注疏》说,“其于从政,何有难乎?”“何有”就是“有什么难的”?老先生说,“他注亦或谓不难,或谓有余,皆与经文语气不顺,不可从”,李炳南老先生说,“何有”不是有何难,或者有余力的意思,像前面讲的,孔子不正面回答,而是反问他,“你看看如何?有没有可以使用他的地方?”老先生的分析很有道理。“此句是活语,季康子为鲁三家之一,目无国君,是以孔子不答以肯定之词,但说三弟子各有所长,听其自决而已。”孔子不正面回答季康子,是因为孔子并不希望自己的弟子为季康子服务,但是季康子问到了,他也要做一个回答。所以,他只讲三个弟子各有所长,但是并不做推荐,不会说你可以用这个,你可以用那个,他没有这样说。为什么?因为季康子本身违礼,他专权、目无国君,他都骑在了鲁国国君头上,如果再让一些有才干的人来辅佐他,不是更让他作威作福吗?这个道理我们要懂。所以孔子念念都想到要复礼,违礼的事情他不去做,也不去帮忙。但是有人问了他,他一定会回答,但是他并不给对方一个肯定的答案,而是反问说,你自己觉得如何?这样的分析比较契合孔子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