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一位炸断左腿的战士,给病友说:“越南炮弹算个啥!有这位漂亮女兵护理,值!”女兵后来荣立一等功,她是谁?这个女兵名叫钟惠玲,是一名通讯班的话务员,刚满18岁,年纪轻轻就自告奋勇驻守在一线战场。从一个毫无护理经验的小白转成一位合格的战地卫生员,钟惠玲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她的努力都被大家看在了眼里。钟惠玲不仅被授予了“模范卫生员”的称号,还成为了当年一位获得一等功的女战士。而这些荣誉,都是钟惠玲主动争取来的。1983年年底,就在大家欢欣鼓舞地迎接新年时,驻扎在云南的73医院收到了参战命令,要求紧急从医院抽调一批业务能力过硬的骨干去往前线支援。作为一个话务员,钟惠玲在给医院和首长的转接电话中知道了这个消息,就利用职务便利给医院领导一个个打电话,请求批准奔赴前线。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战争就意味着会流血受伤甚至牺牲,有的人会充分利用各种关系,调离参战部队,逃离这充满危险的战场。但钟惠玲偏不,主动跟上级申请参战,做一个迎难而上的逆行者。医院领导看到钟惠玲的申请,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主动申请去往前线是值得鼓励的,但钟惠玲坚决不行。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作为一个话务员,钟惠玲根本没有学过护理的相关知识,怎么在前线对伤员进行抢救呢?再者,钟惠玲的哥哥作为部队上的一名士兵,时刻都面对着死亡和危险,万一兄妹俩都遭遇不测,那怎么跟家里交代呢?于情于理,医院都不会同意这个申请。但钟惠玲并没有因此放弃,一次不行,两次三次,钟惠玲一次又一次地跟领导表明自己的决心。早在13岁的时候,年少的钟惠玲站在街口上看到周围的群众迎接战争胜利归来的战士们,他们脸上的兴奋和激动,在钟惠玲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钟惠玲从此刻起便立志未来要当一名解放军战士。经过数番曲折,在1983年,钟惠玲如愿穿上了那一身军装,接受训练后成为了一名优秀的话务员。此次看到前线要战地卫生员,她兴奋不已,自己等了许久的机会终于来了。虽然她是一个新兵,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抢护知识,但只要能在战场上为祖国效力,无论组织安排什么工作,她都心甘情愿。在钟惠玲的坚持下,后医院领导不得不同意了她的请求,并让钟惠玲一定要照顾好自己,平安回来。1984年4月,钟惠玲作为一个卫生员,跟随部队来到前线。而来到前线的第一件事不是休息,而是连夜组建救治场所,随时准备对战场上的伤员进行救治。在来战场之前,钟惠玲从零开始认知学习医疗知识和护理知识,还随身准备了本子用来记录自身的不足之处,还通过模拟训练加强了实操能力。尽管对战争的残酷有一定的认识,但当前线那些血肉模糊的伤员被抬回救治医院时,钟惠玲还是忍不住地颤抖起来。这个场景带给钟惠玲的震撼和悲痛,让她久久难以忘怀。看到那些满身是血的战士们,她一时都反应不过来要如何做,拿着纱布不知所措。医院有着丰富经验的护士长看出了钟惠玲的无措,妥帖地给她安排了工作。“马上就好了,我再轻一点”。钟惠玲小心翼翼地拿着酒精棉在战士的伤口上擦拭,并轻言软语地安慰他们。医院里躺着许许多多的伤员,血腥味和硝烟味混合在空气里,看着身上有着大大小小不同伤口的战士们,钟惠玲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也更加坚定了她留下来的想法。作为一个卫生员,钟惠玲为了尽快掌握护理知识,用自己的身体来反复练习,经常把自己扎得一块青一块紫,就算疼到忍不住流泪也没有停止,直到能做好为止;因为担心战士们伤口发炎又忍不住去挠,钟惠玲总是熬夜看护,甚至有一次为了战士们能更好地恢复,整整三天不眠不休!除了自己的本职工作,钟惠玲还经常开导那些意志消沉的伤员战士们,帮他们写家信,给予他们安慰和鼓励。钟惠玲的善良温暖就像一剂良药,抚平了战士们的创伤。大家都喜欢这个温柔可爱、工作认真细心的小护士,觉得被她照顾很是幸运。经过战争的洗礼,钟惠玲从一个护理小白蜕变成一位坚强的白衣战士,对待受伤的战士就像自己的亲哥哥一样,用尽细心和柔情救护。半年之后,钟惠玲在前线的工作结束。在离开之前,大家对钟惠玲的工作态度和成绩予以一致认同,18岁的她也因此荣立一等功,被授予“模范卫生员”称号。后来,钟惠玲两次受邀参加国庆大典,还发起了探望烈士家属的活动,帮助那些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的老英雄们安享晚年。心中有理想,脚下有力量。心怀理想和信仰,脚踏实地地完成每一件事,萤烛之光也能增辉日月,为战地女神钟惠玲点赞!作者:王拾尔编辑:洛子帅#人物简介通讯#
2、人物通讯结构安徒生童话、叶君健及朱利安和凌叔华(读书札记)在新文学史料上读到一篇文章,写的是著名作家翻译家叶君健和英国诗人朱利安 贝尔的一段友情。由此想到了民国人物的一些往事。可能有好多人不知道叶君健其人,但是应当都知道安徒生童话,叶君健是把安徒生童话翻译介绍到中国的第一人。其中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我们人人耳熟能详,优美的文字感动了无数人。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叶,叶君健就读于武汉大学,年轻的英国诗人朱利安在武汉大学文学院任教,文学院院长是陈西滢。二十七岁的朱利安对自己的上司没怎么在意,但是对三十五岁的院长夫人凌叔华一见钟情。他的示爱得到了凌叔华的热烈回应,俩人陷入情网不能自拔,成为文坛尽人皆知的花边新闻。凌叔华,民国名媛才女,出身官宦之家,她的陪嫁是北平一座有28个房间的四合院。可见家境之优渥。丈夫陈西滢对这妻子出轨这件事的处理君子,一对情人不得已分道扬镳,朱利安去往西班牙参加内战,二十九岁命殒西班牙。朱利安在武大任教期间,对叶君健这个学生很赏识,也多有帮助,无论在学业上还是在经济上。朱利安离开中国后,继续和叶君健保持通信联络。朱利安去世后,叶君健和他的家人还多年保持联系。延续着这跨国友情。读了此文的感想是,年轻的英国诗人朱利安 贝尔到中国任教的两年,不单是搞了一段婚外恋,还曾认真教书,善意的帮助过异国学子。
3、法官人物通讯1952年,一名志愿军被美军俘虏后策反叛变,奉命打入志愿军内部,获取中国情报。这个“叛徒”却在跳伞之前,向机舱中扔了一颗手雷。这位“叛徒”名叫张文荣,,是东北辽宁人,毕业于黄埔军校,他在学校期间学的是通讯技能,是他们这一届中的佼佼者。1949年11月,人民解放军势如破竹一路向大西南狂飙突进,张文荣所在的学校是国民d败退台湾时在大陆的后一批学生,学校不得已让他们提前毕业跟随国民d军转战西康,企图作徒劳无益的抵抗。随着国民d军队内部的分裂和腐化越来越严重,无法忍受寻欢做乐的军官以及腐败的政d,张文荣感觉到自己所向往的军队生活并不是现在这样。于是看透了国民d腐败的张文荣伙同他人在半路上宣布起义,投奔到了人民军队的怀抱。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张文荣由于有着通讯特长,他也如愿以偿光荣加入了志愿军,并跟随大部队参加了第五次战役。1950年6月,张文荣和400多名同学,一起报名参加了抗美援朝,这次的抗美援朝是新中国成立后规模大的一次,志愿军总计240万。当年的12月份,张文荣随部队开赴朝鲜参加了第五次战役。由于敌人的火力太猛,六十军的处境极为糟糕,只剩下180师,独自和美军对战。因为枪弹以及人力不够导致了3000多人被捕,还有3000多人不知所踪。被捕的3000人中就有张文荣,被俘虏后,美军为了从张文荣嘴里问出秘密,对他严刑拷打,可都无济于事。张文荣和被捕的战友们,又被关到了巨济岛战俘营。敌军不知道从哪里得到消息说张文荣是黄埔学生,而且还懂得通讯技术,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因此被列为重点策反对象。在战俘营张文荣和其他战友们密谋后决定假装投敌,然后看情况随机应变。于是,张文荣就以这样的方式换上了敌军的装备武器,被送到了东京,由对方专业的人员进行训练。培训他们的是一位是一位名叫伊藤正一的日本人。有一天,张文荣走到伊藤正一办公室后被问道:“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张文荣假装回答:“不知道!”伊藤正一严肃说道:“这里是我们的情报处,我给你两条路,一条生路,一条死路,跟着我们干可以生否则死。”张文荣犹豫片刻说:“我选生路!”伊藤正一露出了笑容,让张文荣在事先准备好的材料上按上了手印。随后的训练中张文荣接受了包括射击、侦查、跳伞、爆破、兵器识别以及朝鲜语等多项作战技能。训练结束后张文荣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找到志愿军在当地的弹药库和粮库,然后用电报发给美军,方便美军来轰炸。1952年2月18日晚上,美军让张文荣和被俘的四位志愿军穿上了志愿军军装,换上苏制步枪登上C-46运输机。这架运输机上,除了张文荣他们四人,还有十名美国人,领头的是中尉哈里森。哈里森告诉他们只要能完成此次任务并安全返回,就能拿到丰厚的奖赏。张文荣笑了笑,因为他意识到机会终于来了,在跳伞前夕,他趁人不备悄悄将一颗手雷藏在口袋中,准备给美国人一个“惊喜”。第二天美军飞机已经飞到指定空域,哈里森命令张文荣等人跳伞。闻言,张文荣悄悄将手雷环扣在手指上,然后请求后一个跳伞。他告诉哈里森,自己有点紧张,想看着战友们安全跳伞后再跳。哈里森没说什么,几分钟后,四名志愿军战士已经跳下飞机,轮到张文荣时,他显得格外兴奋,因为脱身的机会终于来了。只见张文荣紧随战友跳下飞机,只是在跳下飞机的那一瞬间,他迅速将手雷手环扯下,用力扔进机舱中,并大喊道:“Good bey!”手雷很快爆炸,飞机瞬间起火失控,不久就坠落在大山中,敌人全部被送上天,只有哈里森中尉急忙跳伞才侥幸捡回一条小命。事后,张文荣归队了,而跳伞的哈里森也被志愿军抓获。志愿军本来不相信张文荣的传奇经历,可在审查完哈里森后,发现两人的说法几乎一致,且那天当地没有高射炮,飞机起飞前经过了严密检查,不会是失事。至此,张文荣炸机归队得到了证实,他成了志愿军中的传奇人物,他的归队之旅在人类战史上可谓是空前绝后,其壮举堪称奇迹。终张文荣逝世于2000年3月。
4、人物通讯简介郏县男子遇查酒驾掏警官证让放行执法视频主要人物信息渐浮水面!1.徐辉:亮证警官,时任郏县公安局科技通讯科科长2.王某某:疑是酒驾司机3.徐文刚:酒驾现场执勤交警4.张旭峰:洒驾现场带班领导5.61777:幕后神秘大佬级人物,6.涉事车牌:豫DQ8008。
5、人物通讯资料红色湘西人物故事:李文采的卓越人生李文采,一名典型的湘西娃,从懵懂的山村孩子成长为代科学院院士,先后多次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国家的接见和指派工作。他为何得到如此器重?1906年9月9日,李文采生于湖南省湘西永顺县毛坝乡毛坝村。其父李烛尘1909年赴京会试不第,漫游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后留学日本。李文采随其母亲一直生活在永顺县毛坝村。在当时,李文采家庭并不富有,兄弟姐妹共六人,但其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要求十分严格,为国家培养有用人才,是他们的大心愿。李文采他也自幼聪明好学,吃得苦霸得蛮,小小年纪就通读了《四书》《左传》等名人名著,常常受到邻里乡亲的赞誉。1918年,李烛尘从日本留学归国,受聘于天津久大精盐公司,遂把李文采接到天津读书。这个湘西娃崽从此踏上了新的人生之旅。到天津读书后,李文采更加勤奋学习,十分珍惜乡里孩子难得的学习机会,经过短期补习便跳级考入美国人在天津办的成善中学(后改名汇文中学),后转入南开中学,顺利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在天津读书10年间,李文采由一个懵懂的山村少年成长为优秀的知识分子。在大学读书期间就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d,开始从事革命活动。1932年,在其父亲的支持下,李文采赴湘鄂西苏区洪湖边从事电台技术工作。工作期间,他满怀激情,为恢复洪湖根据地与中央苏区和鄂豫皖苏区之间的通信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得到等领导同志的接见。1933年,李文采赴德国留学。当时德国的钢铁冶金工业居于世界前列,而我国的钢铁工业设备陈旧,工艺落后,产品奇缺。如此反差促使李文采以大的精力刻苦钻研冶金技术,积极探索中国钢铁工业发展道路。1939年,李文采留学归国,辗转回到抗日的大后方重庆。开始了救国救民的夙愿。先后当过工程师、商人、教授、经理,参加了d的秘密工作和统战工作,经受了严峻的考验。曾受到毛主席接见,并鼓励他在科学技术和发展工业上努力做出贡献。1949年4月,周总理指派李文采到上海主持钢铁厂的接管工作。完成上任务后,他又受指派,随军到达重庆,担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工业部副部长,参与接管、恢复和扩建重庆的钢铁、军工、化工等工业。1950年,国家修建成渝铁路,当时的国家可以说是一穷二白,加上国际封锁,修建铁路的钢材简直难于上青天。李文采临危受命,担当负责钢材的生产和供应工作。仅用3年时间,成渝铁路顺利通车。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取得的第一项重大建设成就。1952年,李文采谢绝了中央调他去行政部门担任领导职务的好意,一心潜心冶金工业的科学研究工作,历任北京重工业部钢铁工业试验所所长、冶金部钢铁研究总院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1955年,李文采当选为第一批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院士)。1998年,被国务院授予“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称号。2000年3月1日,李文采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家庭创造机遇,勤奋成就梦想,知识改变命运,忠诚彰显作为,担当践行使命。李文采的一生是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对科学技术事业无限热爱的一生。在钢铁研究院的工作的45年中,他兢兢业业为我国冶金工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人民将永远铭记!#人物简介通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