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9年,侯景攻破台城,86岁的萧衍躺在净居殿,嘴里发出“嗬!嗬!”两声后, 做了48年的梁武帝萧衍竟被活活饿死。萧衍,西汉名相萧何的二十五世孙。这是个天才,他不但出身官宦世家而且极有才华,文学、书法、骑马、射箭、阴阳学等等样样精通。建武二年,北魏孝文帝率军攻打南齐,当时的皇帝萧鸾急忙派将领前去迎敌,萧衍认为魏军兵强马壮,自己手里的几万人去了也是白给,于是带领士兵爬上山头,在上边插满了军旗,用来虚张声势。魏军走到哪里都是南齐的军旗,顿时慌了神,与此同时被包围的义阳士兵以为援军已到,士气大涨,所有人都开门迎敌,萧衍此时也带兵出击,与城内士兵形成合围之势。魏军看到自己被包围后,士气大跌,只能撤退,南齐用巧计大胜。萧衍经此一役,被封为太子中庶子,从此仕途平步青云,后来坐镇襄阳,人称南齐的“北境之王”。498年萧鸾死后,太子东昏侯登基,一上台就以各种理由诛杀大臣,萧衍趁机联合大臣们促成了“襄阳起兵”,推翻了东昏侯的统治,另立萧宝卷为皇帝,史称齐和帝。此时的萧衍大权在握,俨然就像是三国时期的董卓一样,有了属于自己的特权,可以剑履上朝,见皇帝不用跪拜,朝中臣子早已把他当成了皇帝看待,萧衍也早就不满足现在的地位,“迫不得已”逼齐和帝禅让,改齐为梁,萧宝卷终吞金自杀,下场悲惨。于是萧衍登基,史称梁武帝,刚登上皇位的前几年,萧衍的所作所为让人们开始憧憬,难道又一个盛世要来了吗?他处处留心政务,经常加班批阅奏折,出台各种惠及百姓的政策,经济文化政治军事得到了全方位的发展,也得益于北魏发生内乱,没有精力对付南梁。照这样发展下去,萧衍一定可以成为一代明君,名留青史。可遗憾的是,此时的萧衍却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大肆建造寺院佛塔,杜牧诗有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就是他的杰作,更荒唐的是,他还亲自到寺院讲经诵经,大通元年,中大通元年,太清元年三次出家,大臣们为了把他请回来,花费数亿钱。皇帝不当了想去当佛教徒,可佛教提倡禁欲啊,《梁史》记载“五十外便断房,不与女人同屋”,萧衍一共活了86岁,也就是说他有四十年的时间没碰过自己的后宫佳丽们。妃子们的丈夫还在,可却守了几十年的“活寡”。萧衍对佛学越发痴迷,逐渐抛弃政事,群臣屡次进谏都不起作用,这也给了奸臣可乘之机。他的弟弟萧宏与自己的大女儿私通暗合,想谋权篡位,他知道后只是责骂了萧宏几句,不仅没有给出多大惩罚,甚至对萧宏赏赐了一番。548年,萧衍接纳了东魏叛将侯景,此时东魏和南梁结盟通好,他的行为破坏了两国关系,准备把侯景交给东魏时,侯景见势不妙,发动了“侯景之乱”。侯景凶狠奸诈,他先投降西魏,不久叛变又降南梁,如此反复无常,南梁诸臣皆以为不能收留,但萧衍贪图河南土地,力排众议接纳了侯景。侯景入梁后,忽悠萧宏的三子萧正德,事成后尊称他为德为帝,俩人内外呼应,此时的萧衍信任正德,命他镇守长江,结果侯景渡江时毫无阻拦,直接打到建康。此时的萧家人各自心怀鬼胎,萧衍的儿子萧伦,萧绎都手握重兵镇守一方,彼此都不肯救驾,希望侯景能杀掉萧衍和太子萧纲,自己好趁虚而入,夺取皇位。可到后却被侯景逐一击破,萧衍被困台城时,满怀希望地等待子孙前来救驾,直到后一刻,他也没等到任何一个人。@凉卿说历史 国家不管如何繁荣昌盛,一旦君主毫无作为,很快便会衰落下去,萧衍晚年引狼入室,终落得个国破家亡,自己在寺庙被活活饿死。笔者认为原因有两个,一是梁武帝特别重视自己的宗亲,不分良莠的任命萧氏族人担任各种要职,但是这些人毫无感恩之心,手握重兵却不发兵,只想看到当家的被处死。二是萧衍信佛之后,放任自流,后期的寺院已经成为了某些官吏的敛财之道,在他们的剥削下,人民流离失所,萧衍失去了民心。综上所述,成也萧衍,败也梁武帝,南梁也仅仅存在了55年,便消失在历史舞台。
2、梁史图片宋朝王禹偁写的《五代史阙文》;梁乾化元年七月辛丑,梁祖幸全义私第。甲辰,归大内。《梁史》称:“上不豫,厌秋暑,幸宗閤私第数日,宰臣视事于仁岐亭,崇政使诸司并止于河南令廨署。”世传梁祖乱全义家妇女,悉皆进御,其子继祚不胜愤愤,欲剚刃于梁祖。全义止之曰:“吾顷在河阳,遭李罕之之难,引太原军围闭经年,啖木屑以度朝夕,死在顷刻,得他救援,以至今日,此恩不可负也。”其子乃止。乾化元年911年,朱温去大臣张全义家,住在他家,肆行淫秽,遍污其媳妇、女儿,张全义诸子不能忍受屈辱,愤极欲手刃朱全忠,为张全义苦苦劝止。这事大概率是真的。而且朱温不止淫秽大臣的妻女,连儿子的都不放过。《资治通鉴》记载;“帝纵意声色,诸子虽在外,常征其妇入侍,帝往往乱之。友文妇王氏色美,帝尤宠之,虽未以友文为太子,帝意常属之。”这里的朱友文是朱温的养子,朱友文对朱温的行为没有反对,反倒是支持,因为与”皇位“比起来,”绿帽“不算什么。而且这种思想并不止中养子这么想,连亲儿子也是这么想的。“友珪妇张氏亦朝夕侍帝侧。”朱友珪是朱温的次子,他的妻子也常常入宫侍帝侧,与朱友文妻子一样的性质。朱温对大臣敬翔的“妻子”也“绿”过。《旧五代史》;太祖平徐,得刘氏嬖之,属翔丧妻,因以刘氏赐之。及翔渐贵,刘犹出入太祖卧内,翔情礼稍薄。朱温得刘氏,听闻大臣敬翔丧妻,就将刘氏送给敬翔,送了之后,朱温还与刘氏有旧情,敬翔只能“礼稍薄”,不敢多说什么。历代皇帝,只有朱温敢这么公开乱搞,其它皇帝虽有这样的行为,但也不敢记载在史书上。但乱世之中,就如这位刘氏所言;“卿鄙余曾失身于贼耶,以成败言之,尚让巢之宰辅,时溥国之忠臣,论卿门第,辱我何甚,请从此辞!”
3、梁史全文南朝时,豫章王萧综收到母亲的密信。信中内容看得他心惊肉跳,母亲告诉他:“萧衍不是你爹,你爹另有其人。“萧综是梁武帝萧衍的次子,深得萧衍的厚爱,一直以来他都认为萧衍是自己亲生父亲,却没想到母亲吴淑媛,忽然告诉他这么一个劲爆的消息,可把他给整懵了。毕竟梁武帝萧衍英雄盖世,萧综的母亲吴淑媛如果真背着萧衍干了这种不见的光的事,估计后果不堪设想。那么为何吴淑媛为何要这样说?到底萧综的父亲是不是萧衍?根据《梁史》记载,萧衍从天监12年(公元513年)开始,萧衍决定疏远后宫,开启了长达40年“洁身自好“的生活,由于他拒绝与后宫侍寝,许多宠妃也被逐渐的冷落,本来得宠的吴淑媛也在其中。吴淑媛失宠后一直期盼梁武帝回心转意,认为他坚持不了多久,没想到这次萧衍态度很坚决,几年下来吴淑媛看不到希望,由此心生哀怨,气愤告诉了儿子这个消息。不过吴淑媛告诉萧综身世,还有另外一个说法,据说萧综在弱冠之际,时常做一个奇怪的梦,梦中有一个和他长得很像的中年人,经常双手捧着头,呆呆的看着他。他很奇怪啊,悄悄的把此事告诉了母亲,吴淑媛仔细询问了他梦见的人长的怎么样,他大概的描述了一下,没想到吴淑媛却突然的哭了,告诉他说这人估计是你亲爹萧宝卷,就把她如何被萧衍看中进入了后宫,进宫后七个月就生下了他的经历讲述了一遍。《梁书》记载:吴淑媛自齐东昏宫得幸于高祖,七月而生(萧)综,宫中多疑之者,及(吴)淑媛宠衰怨望,遂陈疑似之说,故(萧)综怀之。”听母亲这样一说,萧综是打翻了五味瓶,他强烈地想知道,吴淑媛说的是不是真的?毕竟古代怀胎7月而生的也不少,他未必就是萧宝卷的遗腹子。但是母亲却坚持认为他就是,这样一来让他困惑和忐忑,他估计梁武帝萧衍应该不知道此事,要不然也不会把他当亲儿子看待,封他为豫章王。自此他就有了一个心结,对萧衍开始疏远,他的臣子提醒他要注意,可是他一直解不开这个心结,如果他是梁武帝的儿子,那么他甘愿为父亲效力,可如果不是呢?萧宝卷可是萧衍除掉的,想到这里他经常辗转难眠。后来他的一个大臣给他一个建议,要不我们这样......萧综一听感觉这提议不错,一天夜里,萧综秘密地带人挖开了萧宝卷陵墓,萧综这是在干啥?为何要带人挖开萧宝卷的陵墓?这有可能是他亲爹啊!萧综和曹操不同,他不是为了金银珠宝,原来在当地有个风俗滴血认亲,由于当时没有科学的检测仪器,也没有DNA亲子鉴定,这或者就是解开他心结好的方法。挖开了萧宝卷陵墓后,《梁书》记载:“出骨,沥臂血试之,渗“,结果让他心里更为忐忑,为了验证这方法是否靠谱,荒唐命人挖开了逝去的次子陵墓,“取其骨试之,皆有验“。经过滴血认亲后的萧综,从古代科学的角度出发,验证了母亲告诉他的真相,心理产生了变化,此后萧综经过多番打听,和北魏叔父接上了头,趁着一次机会逃到北魏,把名字改为了萧赞。萧衍一开始搞不明白,萧综好端端的为何逃到了北魏,后来一查得知真相,愤怒的废吴淑媛为庶人,赐她鸩酒一杯,除去萧综的宗室属籍,不久以后萧衍感觉有点多年冷漠,有点对不住吴淑媛,恢复了她的荣誉,并给她加了谥号敬。到北魏的萧综结果如何呢?萧综并不是北魏人,虽然娶了寿阳长公主,但并不被重用,后来卷入了北魏的争斗,无奈之下出家为僧,逃到了长白山一带,病逝于阳平。后来梁朝人在北魏盗掘了萧赞陵墓,把他的遗骨带回给梁武帝,梁武帝想起了过往种种,依然视其为亲子,命人把他安葬在自己陵旁。萧综盗墓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滴血认亲的一个见证,关于滴血认亲我们是耳熟能详,例如在周星驰的九品芝麻官中,就有这么一个段落,包龙星用滴血认亲方法,把常威亲生儿子掉包了,此举让那个常威心神大乱吐露实情,由此可见古代滴血认亲是古代方法,是受到百姓的一致认可的。滴血认亲到底靠不靠谱呢?现代科学研究,在没有更好办法的情况下,它是具有一定可行性,科学家把分类分为A、B、AB和O,再细分还可分出AA和AB型等等,简要的说就是同型相容,异型凝集。人的基因遗传自父母,一般来说父母的血型和子女是相容的,但也会出现突变,例如父是A,母亲是B,但是子女变成了O。但是没有直系亲属关系的血形混在一起,会出现凝集性沉淀。不过这种认亲方法有其局限性,它并非准确可靠,现代几乎没人再使用这种认亲方法。因为严格来说,血型相同并能证明孩子就是亲生的,只是判断的一个线索依据。好的方法还是科学的检测报告。从梁武帝对萧综的态度,可见他相信萧综就是自己亲生的,而七月怀胎在现代看来也很正常,到底吴淑媛为何要这样说,是真是假已经不重要了,可叹萧综确认自己的身世,先后两次悄悄的挖掘古墓,原因不过是为了进行血亲试验,堪称中国古代盗墓史一朵奇葩。如果他鼎力支持萧衍,或者历史车轮会走向另一个方向。本文参考:《梁书》
4、梁史作者这位皇帝四十年不碰女人,甚至被称为“菩萨皇帝”,死因却很可笑。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中,有过很多英明的君主,但是昏君也是不少。要么荒淫。要么暴虐。譬如明武宗朱厚照,文宣帝高洋。但今天说的这个皇帝有点奇葩,因为他不荒淫也不暴虐,而是沉迷佛学。这个皇帝就是南朝梁武帝萧衍。萧衍出身极好,出自兰陵萧氏,是萧何的第二十五代世孙。公元502年,萧衍推翻南齐,建立了梁朝。开始的时候萧衍算得上是个励精图治的好皇帝,若是能一直保持刚登基时的样子,萧衍估计也是令后人称颂的好皇帝。只可惜,萧衍晚年时迷上了佛学。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股佛学的热潮就是萧衍掀起来的。他甚至四度出家,每一次都是由大臣苦苦劝谏才回来理政务。如此来回折腾了几次,萧衍也过了当和尚的瘾,且每次回来都要花一大笔赎金从寺庙给自己赎身。麻烦又费钱。于是,他就改为在宫中研究佛学了。《大般涅槃经》中说,僧人必须茹素,佛教信徒不思淫。于是萧衍开始禁欲茹素。《梁史》有载。“五十岁便断外放,不与女人同屋。”而萧衍长寿,86岁才驾崩。也就是说他坐拥三宫六院却将近四十年没有碰过女人了。萧衍对佛学的痴迷简直到了可怕的地步,也变得越来越昏庸了,接纳了心机极重的东魏叛将侯景。侯景是叛将,是心机极重的小人,没多久便有了“侯景之乱”。终萧衍被围困在台城之上,86岁高龄的他被活活饿死。萧衍在位48年,至此,这一生就不怎么体面的落下了帷幕。
5、梁史照片洛阳“盗取”中原名号?网页链接洛阳自古为“中原”之地,用得着比附盗取?坐看歪理邪说是如何横行于世的[呲牙]中原定义:中原,又称中土、中州、华夏,是指洛阳至开封一带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狭义上的“中原”指今天的河南省;广义上的“中原”则包括河南省大部,苏皖北部、山东西部、河北南部、山西南部等在内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若词意扩大或当与外族对应时,中原又泛指整个北方地区或中国。《中国通史》:原来古代所谓中原之地,不过自泰岱以西,华岳以东,太行以南,淮汉以北,为今河南、山东的大部分,河北、山西的小部分。中原地区的演变:中原,先秦之时被称为“中国”,秦汉后逐渐形成地理文化概念;历史上,河东(晋南)、河内(安阳周边)、河南(洛阳、嵩山地区)、山东定陶(陶丘)都有“天下之中”的说法,这四地中间就是早期“中国(中原)”的大致范围。洛阳与“中原”的记载:《钦定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第二卷》:秦苻坚之兴,秦王猛之功也。虽取洛阳、平关东,以据中原之地,然肥水既败之后,遂分裂于慕容垂,姚苌之徒而不可禁。《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建都部总论二》:后哀帝时,大司马桓温欲经略中原,以河南初平,将移都洛阳。朝廷畏温,不敢为异。而北土萧条,人情疑惧,虽知之,莫敢先谏。《梁史·陈庆之传》:洛下南人不出一万,羌裔十倍,军副马佛念言于庆之曰:功高不赏,震主身危,二事既有,将军岂得无虑。自古以来,废昏立明,扶危定难,鲜有得终。今将军威震中原,声动河塞,屠颢据洛,则千载一时也。庆之不从。《南史·列传第五》:义熙十二年,武帝北伐,道济为前锋,所至望风降服。径进洛阳,议者谓所获俘囚,应悉戮以为京观。道济曰:「伐罪吊人,正在今日。」皆释而遣之。于是中原感悦,归者甚众。《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建都部汇考三》:(孝文帝)乃独谓澄曰: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任城意以为何如。澄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建都部汇考三》:高祖曰:今代在恒山之北,为九州之外,以是之故,迁于中原。罴曰:臣闻黄帝都涿鹿。以此言之,古昔圣王不必悉举中原。高祖曰:黄帝以天下未定,居于涿鹿;既定,亦迁于河南。《北史》:前南安王桢进曰:「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行,见至德者不议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之事。廓神都以延王业,都中土以制帝京,周公启之于前,陛下行之于后,固其宜也。请上安圣躬,下慰人望,光宅中原,辍彼南伐。此臣等之愿,亦苍生幸甚。群臣咸唱万岁。孝文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胁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北史》:始阿那瑰初复其国,尽礼朝廷。明帝之后,中原丧乱,未能外略,阿那瑰统率北方,颇为强盛,稍敢骄大,礼敬颇阙,遣使朝贡,不复称臣。天平以来,逾自踞慢。汝阳王暹之为秦州也,遣其典签齐人淳于覃使于阿那瑰。遂留之,亲宠任事。阿那瑰因入洛阳,心慕中国,立官号,僭拟王者,遂有侍中、黄门之属。《钦定古今图书集成·职方总部汇考》:宋文帝绍刘裕之遗业,虽有争战之意,而无规恢之大志。观王、元谟之徒,率师进取,以经略中原而止,欲图河洛之地;刘兴祖径取河北之策,则置而不论。《旧五代史·符存审》:十月,平梁,迁都洛阳。存审以身为大将,不得预收复中原之功,旧疾愈作,坚求入觐寻医,以情告郭崇韬。《宋子大全卷五十八》:大抵蓍不欺晦翁。而晦翁初心,是欺人矣。未知何处高人欹枕看耳?早晚遂初中则当向何山耶?若是中原,则一欲期会于洛阳山中也,只此。《题梅尉诗轴》文天祥乃翁圣俞君,瑰辞灿琳琅。吾乡欧阳子,逸韵谐宫商。人物雄中原,园囿盛洛阳。《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将帅部名臣列传九十》:先是,中原乱,江南海漕不复通,京师屡苦饥。至是,河南既定,檄书达江浙,海漕乃复至。察罕帖木儿既定河南,乃以兵分镇关陕、荆襄、河洛、江淮,而重兵屯太行,营垒旌旗相望数千里。乃日修车船,缮兵甲,务农积谷,训练士卒,谋大举以复山东。《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兵制部汇考二十四》:按《大政纪》:(明)景泰二年五月,命直内阁侍郎江渊巡视淮、徐诸郡。渊条陈三事:一,淮之常盈,徐之广运诸仓,俱在城外,宜筑月城以守之。一,天津为河北之会,凤阳为中都之会,宜放操军以守之。一,河南为中原之要地,北平为京师之巨甸,宜选民兵以守之。疏上,命所司议行之。清《藏山阁集选辑》:自流寇蹂躏、中原被陷,各藩诸王不及奏请而南奔者多矣;贼以十四年正月陷洛阳,即移兵攻汴,河北路阻,中州诸宗侯大抵流寓淮、泗间;且今上既可以渡淮而南,诸王独不可以渡江而南耶?
6、梁史知乎《得遇明君》“雨施云行,四时所以生杀,川流岳立,万物于是裁成。“ 此乃《神雀颂》中的词句。隋朝开皇十六年,有神雀降于含章阁,众人以为祥瑞。隋文帝召百官赐宴,许善心请纸笔,当场作《神雀颂》,文帝读罢大喜,遂任其为秘书丞。许善心,自祖上移居江南,便在南朝世代为官。九岁时丧父,由母亲范氏所养。许善心自幼聪明,博闻强记,家中藏书有一万多卷,他全都涉猎通读,当时被人称为 “神童”。他父亲的朋友徐陵很是推崇他,荐举他为新安王法曹。南陈灭亡后,许善心穿着丧服在客馆西边的台阶下放声痛哭,并在干草上面朝东坐了三天。隋文帝下敕书向他表示慰问。次日,隋文帝又派人持诏书到客馆,拜许善心为通直散骑常侍,并赏赐他朝服一套。许善心又大哭了一场,然后进屋脱掉丧服,改穿隋文帝所赐朝服,再重新出来面北站立,流着眼泪跪拜受诏。第二天才入宫朝见隋文帝,伏在殿下哭泣,悲不能起。隋文帝看着左右的朝臣说:“我出兵平定陈国,只得到了此人。他既然不忘记旧的国君,也会是我的忠臣。”入隋后,许善心做的很重要的一份工作就是整理国家藏书。时隋刚立,秘藏图籍,多有混乱,他仿阮孝绪《七录》,更著新目为《七林》。在各大类之下,各为总序,冠于篇首。又于薄录之下,阐述作者著述之意,区分其类。许善心的父亲编著有《梁史》,未成为殁,子承父业,成《梁史》七十卷,可惜现已不存。仁寿二年(602年),许善心任太常少师,与牛弘等议定礼乐,后转礼部侍郎,位至通议大夫。隋炀帝时,因严政苛刻,劳役繁重,导致天下义旗四举,宇文化及乘机弑杀隋炀帝。隋朝官员都到朝堂拜谒宇文化及,唯独许善心没有去。宇文化及派兵将许善心捉到朝堂,但他没有跪拜,反而转身离开。宇文化及见此情景,说:“此人心中怀有太大的愤懣啊。” 于是,下令斩杀了许善心,时年六十一岁。许善心遇害时,其母亲范氏九十二岁,她并没有哭泣,她抚着灵柩说:“能为国难而死,真是我的好儿子。” 范氏卧床不进食,十多天后也去世了。(欢迎评论,关注我,看更多故事)#梁史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