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3年刘备在永安宫病危,急召诸葛亮来永安托付后事,史称“永安托孤”刘备对诸葛亮说,你的才能胜曹丕十倍,必定能完成我的遗愿,如果太子能辅佐你就辅佐他,如果太子不能辅佐你可“自取”,这俩字不好理解。诸葛亮痛哭流涕说了那句:“臣必定竭尽股肱的力量,报效忠贞的节气,直到死为止。”其实这段托孤词就可以按照字面意思理解,没那多揣度。曹丕谋臣刘晔给曹丕分析过,刘备有诸葛亮善于治国,关羽张飞皆是万人敌为其抓牙,实则内部矛盾重重,必须依靠武力来缓解内部矛盾。所以刘备必须打孙权,是表示其还能用武。果然夷陵兵败后,蜀汉内部矛盾上升到了顶点。这时候,只有威望极高的诸葛亮能稳定住蜀汉的局势,刘备在内忧外患又活不了多久的情况下,不可能试探诸葛亮的态度。所以刘备和诸葛亮把话说开。给予诸葛亮高的权利,让他放开手脚去做事。果然,在刘备病危的时候,蜀汉矛盾就爆发了。首先是汉嘉郡太守黄元,于诸葛亮不和,知道刘备病故后,肯定是诸葛亮主政,自己会遭打清算,得到诸葛亮前往永安的消息率兵谋反进攻成都。坐镇成都的太子刘禅才17岁,还不能主政。于是益州从事杨洪分析:“黄元一向性情凶暴,不讲恩信,不可能攻下成都。他不过想沿江东下,如果主上平安,他必将自缚请罪;如果主公有什么不幸,他只会投奔东吴求其活命罢了。命令陈曶、郑绰只在南安峡口堵截便可抓获他。”陈曶、郑绰按照杨洪所言去作,果然生擒黄元。黄元虽然被处死,但没有震慑到南中的叛乱。公元223年4月刘备在白帝城病故,益州郡豪族雍闿杀死郡守正昂,起兵谋反,当时同为托孤大臣的李严一连给雍闿写了6封信,劝雍闿,雍闿之回了一封大致内容:“听说天无二日,国无二主,现天下鼎立,却有三种不同历法在施用,所以处在僻远地方的人深为惶惑,不知归附何方。”此时蜀汉还未和东吴恢复外交,雍闿通过交趾太守土燮与步骘向吴国请求归附,孙权也声源这些人谋反,于是雍闿进攻永昌郡。太守吕凯、王伉的抵抗下,雍闿不能前进,便派孟获煽动诸夷叛乱以响应其行动,高定亦参与雍闿的行动。此时益州南部大渡河以南地区全部受中央控制。可以说,这时候比刘备兵败长版还危机重重,那时候刘备手底下的人心齐,这时候蜀汉内部的荆州派和益州派矛盾重重,对外,夷陵兵败,刘备在坐镇荆州后培养起来的中生代将领和百战精兵都损失殆尽。可以说直到世界尽头了这时候诸葛亮开始了 力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诸葛亮先扶刘禅即位,宣誓了皇权正统,派平安三侯的邓芝出使东吴,恢复和孙权的外交。对内劝课农桑,兴修水利,恢复农业生产,设置堰官管理都江堰,设置锦官来发展蜀锦。通过蜀锦贸易增加国家GDP。短短两年时间就把一个摇摇欲坠的蜀汉变成了一个各个方面都有新气象的蜀汉。于是在公元225年,诸葛亮决定对南中用兵。于是在出兵前,丞相府参军马谡前来送行,诸葛亮说:“南征的事情虽然我们一起谋划此事多年,今天请你再一次提出好计划。”马谡说:“南中依恃地形险要和路途遥远,叛乱不服已经很久。即使我们今天将其击溃,明天他们还要反叛。目前您正准备集中全国的力量北伐,以对付强贼,叛匪知道国家内部空虚,就会加速反叛。如果将他们全部杀光以除后患,既不是仁厚者所为,也不可能在短期内办到。用兵作战的原则,以攻心为上,攻城为下;以心理战为上,以短兵相接为下,望您能使其真心归服。”诸葛亮便采纳了马谡的建议。于是诸葛亮组建了一支南征大军。西路军由诸葛亮亲自指挥,进攻目标是越巂郡的高定主力军;中路军由蜀汉的第二人来降都督李恢指挥,进攻目标是建宁郡,切断孟获和高定的联系;东路军由平安三侯的马忠(这个可不是捉拿关羽的那个潘璋手下)目标是牂牁郡。三路大军预计25000人左右。(以后有时间好好聊聊平安三后的事迹,这里先挖个坑)至于作战细节。因篇幅有限,下篇我们在详细封分析。
2、郑绰拼音223年,诸葛亮去白帝城探望病危的刘备,立刻有人起兵叛变,杀向成都。太子阿斗慌乱不已:“这可如何是好!难道要弃城而逃?”刘备东征伐吴,带走了蜀中大量的精锐士卒及猛将贤臣;刘备兵败夷陵,病倒永安,眼瞅着就要撒手人寰,急召诸葛亮等人赶赴永安,致使成都异常空虚。当时的汉嘉太守黄元颇得刘备信赖,汉嘉一郡就是刘备从蜀郡属国剥离出来改置,特地让黄元镇守此地。但黄元素来与丞相诸葛亮不睦,听闻刘备病危,而诸葛亮很可能成为托孤之臣,黄元心中大慌。他担心诸葛亮掌权后,会秋后算账,找自己的麻烦。于是,黄元索性举郡而反。汉嘉郡在蜀郡(成都县为蜀郡的治所)之西南。黄元率领叛军一路北上,进入蜀郡,顺利地火烧成都周围的临邛城,一时间声势浩大。原本对成都尚有一丝防备的黄元更加肆无忌惮,叫嚣着要攻下成都。面对如此乱局,守留成都的太子刘禅不知所措。关键时刻,治中从事杨洪站了出来,朗声道:“殿下不必惊慌,城中虽然防备空虚,但尚有一支精兵可用。”刘禅疑惑道:“精兵何在?”杨洪解释:“那便是太子殿下的亲卫!只要殿下命令将军陈曶及郑绰率领亲卫出征,黄元见成都尚有精兵猛将,必然不敢进犯!”刘禅像是抓到救命稻草般,依计而行。黄元果然不敢觊觎成都,急速撤军。见贼军远离,成都诸臣又担心黄元会经由汉嘉南下越巂郡,占领南中,勾结当地蛮夷与豪强。杨洪却不认同众人的看法,冷静地分析:“黄元素来生性凶暴,不树恩信,哪能使蛮夷臣服听命呢?他现在的想法,不过是从汉嘉乘船顺着‘青衣江’东下长江,去找主上求情罢了;如若不成,他肯定会继续向东,投奔东吴。希望此时主上安然无恙,能将此贼活捉拿回来处死!”但考虑到刘备现在的情况以及黄元随时可能在漫漫长江两岸改道,杨洪建议刘禅:“陛下,可令陈曶、郑绰将军于犍为郡的南安峡口埋伏堵截,必定可以活捉他!”刘禅此时对料事如神的杨洪甚是钦佩,再次依计而行。陈曶郑绰二将果然在南安峡活捉了黄元。因此定计平叛之功,杨洪在刘禅登基后,被赐爵“关内侯”,出任蜀郡太守、加“忠节将军”。这并不是杨洪力挽狂澜,也并不是杨洪出任“蜀郡太守”。5年前(即公元218年),刘备北上与曹操争夺汉中,双方对峙数月,僵持不下,互有胜负。面对易守难攻的汉中及曹魏西线总司令夏侯渊,刘备的兵力消耗很大,几乎要坚持不住。他写信向留守成都的诸葛亮告急,要求补充兵力。诸葛亮对此有所迟疑。他的迟疑,源于三个因素:一是刘备入主益州的时间不长,根基未稳,现在要大规模募兵征粮,并不妥当;二是蜀郡太守法正,此时正跟随刘备在汉中前线出生入死,蜀郡政令不畅(蜀郡为益州第一大郡,户口和粮草为诸郡之冠);三是一旦刘备争夺汉中失利,曹操长驱直入进攻蜀地,成都空虚,难以抵御。所以,诸葛亮询问身为益州本地人的杨洪的看法。杨洪慷慨激昂:“汉中乃益州咽喉,存亡之机!若无汉中,则无蜀地!曹贼夺取汉中,都打到家门口了!如今情况危急,男子应当作战,女子应当运粮。发兵,还有什么可迟疑的!”有了杨洪的表态,诸葛亮确认了蜀人的态度——他们愿意与刘备共进退。于是,诸葛亮表荐杨洪代领“蜀郡太守”之职,协助筹备事宜,而杨洪也处理得井井有条。有了杨洪的帮助,诸葛亮得以迅速为刘备补充兵马钱粮,奠定了刘备汉中之战的胜利基础。事后,杨洪正式任职“蜀郡太守”3年有余,直到刘备称帝,才转任治中从事,辅佐太子刘禅。杨洪协助诸葛征兵、献策刘禅平叛,因而两度担任“蜀郡太守”。杨洪对蜀汉忠心耿耿,心地清亮,忧公如家,事母至孝,可谓是忠孝两全之人。后来,诸葛亮常常咨以军政要事及人事任命,杨洪皆秉公持正,从不偏私。公元228年,在诸葛亮北伐曹魏时,杨洪卒于“蜀郡太守”任上。虽然杨洪在《三国演义》只是个打酱油的角色,戏份不多,但历史上却是刘禅和诸葛亮的一大助力。因此,在成都武侯祠的文臣廊中,杨洪与庞统、蒋琬、费祎、董允、邓芝、陈震、马良等人同列为“十四文臣”,为后世纪念。素材内容来自白泽述异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郑绰简介#
3、三国郑绰公元223年,刘备在白帝城羞愧病倒,诸葛亮连忙前去探望。趁着益州空虚、兵力匮乏,太守黄元举兵叛乱,逼近成都,阿斗大惊,就准备弃城跑路。大臣杨洪赶忙拉住阿斗:“太子殿下,您可不能逃啊!您还有太子亲兵啊!”此时的蜀汉已是人才凋零,厉害的文臣武将要么是镇守边疆,要么是随着诸葛亮去白帝城准备听刘备的遗嘱。加上刘备在夷陵之战,基本将蜀汉的精锐全部带走,导致成都守备空虚。一向与诸葛亮不对付的汉嘉太守黄元怕刘备挂了后,自己怕是要被诸葛村夫给拿捏了,索性率先发难。叛军竟是势如破竹,一路打到了成都附近,眼看着就要成功了。没有诸葛亮坐镇的成都,竟连个拿主意的人都没有。留守的太子阿斗一时间慌乱不已,就有人瞎出主意,弃城而逃,去白帝城搬救兵。听说此事的杨洪,赶忙跑到太子府,拉住正准备收东西跑路的阿斗就劝:“太子殿下,您可不能逃啊!您一逃,成都可就完了;成都一完,国家内有叛乱、外有强敌,汉室也就到头了!”阿斗无可奈何,又不敢顶嘴。杨洪又给他解释:“黄元这逆贼,不过是看成都无兵守卫,才敢这么嚣张。太子殿下,我们大可用您这亲兵大张声势,敲锣打鼓地去打他,这厮被吓得落荒而逃!”接着转头对士兵厉声道:“太子亲兵何在?此乃国家存亡的危急时刻,太子殿下养兵千日,用在一时,现在不卖命更待何时!”阿斗还在懵逼中,杨洪已替他发号施令,派遣将军陈曶、郑绰领着这几百号的太子亲兵虚张声势地前去反击叛军。又吩咐他俩:“叛军见了你们肯定不战自溃,黄元这厮到时肯定想着保留狗命,投奔东吴,你们只要在南安峡口埋伏堵截就可以活捉他!”黄元生性残暴,原本就是给众人画大饼才来攻打成都,岂料有这么支“奇兵”横空出世,立马吓得溃不成军,手下倒戈相向。黄元无法约束众人,顺江东逃,果然被陈曶、郑绰抓住。一场危及蜀汉朝廷的反叛闹剧就此落幕。可以料想,若当时没有杨洪的挺身而出,蜀汉势力必是内外交迫,岌岌可危。@白泽述异, 杨洪此人在《三国演义》中虽有出现其名,但并无任何事迹记载。反倒是在《三国志》中有立传,乃是个足智多谋的忠臣。现在的成都武侯的祠庙中,杨洪也作为“蜀汉十四文臣”而被塑像纪念。
4、蜀汉的汉嘉太守黄元在刘备病重的时候举兵造反,结果被杨洪一举击败,押送到成都处死,这事虽然只是闹了四个月,就被扑灭了,但是事情出得蹊跷了。公元222年六月,刘备兵败夷陵,逃往白帝城驻守,数月之后开始得病,到这年年底,病情加重。在这个时候作为汉嘉太守的黄元却举兵造反了。汉嘉太守黄元以一郡之力开始造反,首先就是烧毁临邛城。当时诸葛亮不在成都,他被刘备召往白帝城嘱托后事去了,此时成都的防卫空虚,而且主心骨诸葛亮不在成都,这对于黄元而言确实是一个的机会。许多人感到担忧,认为黄元如果不直接起兵包围成都,那么他有可能占据南中自立,如果这样就的麻烦,因为此时的南中归附不久,但是政府对其恩信不足,恐怕会一起造反。治中从事杨洪对此不认同,他认为黄元这人没有恩信可言。跑到南中联合其他人一起造反,没有人会听他的。他目前只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条路就是盼望皇帝陛下安康,这样他可以去负荆请罪,希望得到陛下的宽恕;另外一条路就是沿青衣江直奔吴国寻求活命而已。杨洪还强调,此时应该派将军陈曶、郑绰二人前去讨伐他,并且在南安峡口拦截他,这样就可以将他生擒回来。太子刘禅同意了杨洪的计划,于是派人去南安峡口拦截。南安峡口在青衣江的下游,是一处湍流急的地方,此地险要。如果在这个地方设伏,那么就可以截住黄元,失去投奔东吴的机会。陈曶、郑绰二位将军果然在南安峡口拦住了正在顺江而下的黄元,在这里爆发了一场激战。黄元的部下要么投降,要么被杀,很快被消灭干净,而黄元本人也被生擒,押解到成都斩首示众,也没有机会去白帝城见皇帝刘备。黄元这次造反的理由的奇怪那就是和诸葛亮的关系的差,而刘备病重,黄元大概认为如果刘备病逝了,一旦诸葛亮掌权,那么他就没有好果子吃,因此不如造反了。杨洪给黄元的两条出路对于黄元而言,应该是一条出路,那就是出逃东吴。如果他真的只是跑去见刘备,那么没有必要火烧临邛城,而是带着部下数人直接跑去就可以了,虽然擅离职守的罪名也很大,可是火烧临邛城的罪名恐怕不是一般人能够承担的,即使你有天大的委屈恐怕也难逃一死,因此黄元只能是出逃东吴,火烧临邛城无非就是一个投名状而已,不然就这样跑去东吴,谁会相信你是来投降的呀?那么黄元到底和诸葛亮有什么巨大的矛盾呢?黄元为人“素性凶暴,无他恩信”,可以从杨洪对黄元的性格可以得出了一个要点,就是黄元对人残暴,也就是对治下的百姓估计也好不到哪里去。特别是刘备正在发动对东吴的战事,作为丞相的诸葛亮既要向前线提供兵员,又要提供粮草,那么必然就要向益州各个郡守摊派了。作为汉嘉太守的黄元也会接到诸葛亮的命令予以物资和人员的支持,而黄元接到命令后由于自身的能力问题,出现了鱼肉百姓,苛待麾下,导致民怨沸腾,从而引来诸葛亮多次谴责,进而引发了双方的矛盾。从黄元的感觉来看,诸葛亮对他的意见的大,有刘备在上面顶着暂时没有问题,一旦刘备驾崩,很有可能就会被诸葛亮治罪,因此就有了趁诸葛亮不在成都之际趁机逃亡的想法。可惜的是黄元并没有意识到自身的问题而去改正,反而以极端的方式来处理这位问题,后落得惨淡收场。
5、还是太子的刘禅在独自守家的时候平定了一场动乱,当时刘备和诸葛亮都不在家坐镇。刘备伐吴兵败后又病倒了,汉嘉太守黄元一听老板病了,决定举郡反叛。黄元在刘备刚兵败的时候都没反,此时东吴已经和蜀汉讲和,局势已经暂时稳定,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再反呢?说起来这事还和诸葛亮有关系。因为诸葛亮向来对黄元不太友善,如果刘备一去世,那么必然会由诸葛亮辅政,要是诸葛亮清算他怎么办?所以即使在局势稳定的情况下黄元还是反了。一开始黄元忌惮诸葛亮,只是举兵自守,不敢有别的动作。但是在诸葛亮离开成都,去见刘备的时候,黄元认为此时后方空虚,便有了动作。黄元派兵攻打临邛县,火烧临邛城。此时太子刘禅在后方守家,杨洪将此事禀告给刘禅,刘禅于是派其亲兵征讨黄元,以陈曶和郑绰为将。众人认为黄元若是不围成都,当由越巂据南中。杨洪则说黄元没这样的谋略,他不过是想要乘水东下,投奔东吴罢了。刘禅采纳杨洪的建议,命陈曶和郑绰在南安峡口堵截,果然生擒黄元。黄元被押送到成都,斩之。一场叛乱就这样被平定了。刘禅登基后赐爵杨洪为关内侯,陈曶和郑绰则没有了后续的记载。《后主传》主要记载了刘禅登基后的事情,黄元叛乱一事主要记录在《杨洪传》中,若只看《先主传》关于此事的记载,并没有提到是刘禅作了决策。所以刘禅在登基前的这个高光时刻很容易被人忽略。#郑绰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