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父宴简介(主父偃)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30 06:47:34 浏览
1、主父偃

一提到主父偃,我们就会想到他向汉武帝献策“推恩令”,建议朝廷“令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为列侯”。这是一种巧妙的办法,名义上是推恩布德,实际上是剖分其国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彻底解决了王朝初期王国封地太大的问题,巩固加强了中央集权。其实,他的人生经历也有意思。主父偃是齐国临淄人,年轻时候学习纵横之术,齐地的儒生都排斥他,混了好多年都没混出个名堂。家里穷又借不到钱,于是就北走燕赵、中山,在那里也遭到排挤,客居生活日益窘迫。看到燕赵诸侯都不足辅佐,他索性西入关,到首都长安拜见卫将军,卫将军也向皇帝推荐了好几次,仍然不被召见。长安居大不易,时间久了,他的资用逐渐枯竭,宾客也都嫌弃他。实在没辙了,他采用了后的办法,直接“上书阙下”,这次幸运之神降到了他的头上。那一次阙下上书,算上主父偃同时有三个人,当天汉武帝就召见了他们,君臣巴拉巴拉说了一大堆,相见恨晚。于是,汉武帝分别拜他们为郎中,其中主父偃得重用,一年之中四次升迁。主父偃之前潦倒半生,难免愤激,又爱记仇,一朝得势,发奸擿伏,无所不隐。于是,朝廷大臣都怕他在武帝跟前打小报告,纷纷向他贿赂钱财,总计达千金之多。有人就劝他不要“太横”,他却说:大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我自结发成年之后,游学四十余载,父母不认,兄弟不收,宾客嫌弃,到处碰壁。现在总算出人头地,却也垂垂老矣,吾“日暮途远,故倒行暴施之”。果然,他的报复开始了。早年间,主父偃为布衣时,在燕赵屡屡碰壁,郁郁不得志。燕王刘定国淫乱,和父亲的妾通奸生子,强夺弟弟的姬妾,还和三个女儿通奸。这让主父偃逮到了机会,他贵幸之后,向皇帝揭发燕王的阴私丑事,燕王自杀国除。这下,赵王刘彭祖急了,想先下手为强,揭发主父偃,奈何主父偃在皇帝身边,深受武帝信任,所以一直不敢揭发。元朔二年(前127年),主父偃向皇帝报告齐王刘次昌与其姐通奸,汉武帝任命主父偃为齐相。主父偃回到家乡齐国后,把他的兄弟故交都叫过来,拿出五百金往地上一扔,说:“当初我微贱时,兄弟不愿给我衣食,朋友不愿接纳我,全都躲得我远远的!如今我成了齐相,你们都不远千里来迎接我,从今以后我要和你们绝交,不要再踏入我家门半步!”于是,让人揭发齐王和他姐的奸情,齐王害怕不能脱罪,像燕王一样被处死,就自杀了。主父偃离开长安去齐国,赵王抓住机会,立即向朝廷举报主父偃收受诸侯贿赂。等到齐王自杀之后,武帝听说大怒,召回主父偃,押入大牢审问。主父偃承认接受诸侯贿赂,不承认逼迫齐王自杀。汉武帝觉得他是个人才,本来打算不杀他,这时候,御史大夫公孙弘站出来说:“陛下不杀主父偃,没法向天下人交代呀!”于是,武帝将主父偃灭族!从这里可以看出,公孙弘这人也挺阴险的,当初杀游侠郭解,也是他站出来捅后一刀。主父偃人缘实在太差了,当年在家乡时,兄弟和朋友们都不待见他,跑到燕赵后,人家又讨厌他、排挤他,去长安后,“诸公宾客多厌之”。如果一个人到哪儿都招人烦,不受待见,那么问题大概率就出在自己身上了。主父偃飞黄腾达之后,散金绝交,当面羞辱亲朋故旧,俨然就是一幅小人得志的嘴脸,所以他死后只有一个姓孔的替他收尸,可谓凄凉!唐代诗人李贺写诗说:“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意思是当年主父偃向西入关,资用困乏滞留异乡,家人思念折断了门前杨柳,这完全是臆想之辞,当初躲之唯恐不及,还思念!不过,在他飞黄腾达之后倒有可能这样,只不过,主父偃后都不让他们进门了,而且主父偃是被灭族的,他们也跟着倒霉了!司马迁感叹:主父偃当路,诸公皆誉之,及名败身诛,士争言其恶。悲夫!想想,历史、社会从来都是如此!话说回来,从来如此,便对么?

2、大汉天子主父偃

主父偃,生年不详,山东临人,生于寒门,自幼喜好读各家学派的书籍,爱游说人君的纵横捭阖之术,后来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学习《周易》《春秋》等儒学经典。有如此才学的人,本应可以为国效力,一展抱负才对,可是也许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他走到哪里都不受人待见,乡里、族里都对他冷眼相待,由于家贫,困难落魄的时候,借几个铜板都无人可借。既然在齐国不能发展,他陆续到过燕、赵等地游学,可是处境与在齐国一样,他的主张与其他人格格不入,根本没有人欣赏他。《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这样记载主父偃前半生“结发游学四十余年,身不得遂,亲不以为子,昆弟不收,宾客弃之“。你看,这是混得多惨的一个读书人,明明满腹经纶,却无人问津,甚至亲朋好友都不待见的地步。四十年尝够世间凉薄,足以磨掉一个人的心志,可主父偃没有服输,山不来就我,我来就山,他将视线转向西边,直奔卫大将军处。卫青与他经过一番的谈话,觉得人有大才,就屡次向汉武帝推举主父偃。可惜,也许是因为卫青做为一个外戚权力已至巅峰,汉武帝对于他举荐的人,没有理会。主父偃眼看盘缠即将用尽,求见各个王孙世家都没有用,他想可不能就这样下去,再不能出仕,他连活下去的指望都没有了。幸好!汉时,为了便于皇帝了解宫外的人间疾苦,在未央宫外,设立了一个专门收集百姓书信的机构。主父偃壮着胆子写了一篇《谏伐匈奴》,递交了上交,没有想到的他,当天晚上汉武帝看完他的文章,就将他召进了宫,君臣两人,谈了很久,汉武帝连连感叹:“何相见甚晚也!”当夜即拜为郎中,自那一夜起,主父偃犹如坐上了青云梯,一年时间里,他连升四级,直至中大夫。此后,主父偃经常给汉武帝出主意,其中对于后世影响为深远的就“推恩令”,令诸侯得以推恩分封子弟,兵不血刃地就解决了汉室长久以来,诸侯权力过大的问题。其次就是,对于当地豪强世家则是建议,令其迁移至茂陵,以守陵为借口,削弱地方豪强的势力。就这两点足以令主父偃流传百世,毕竟,他终于让汉武帝实现了政zhi和地方的大一统。主父偃成为了汉武帝身边的大红人,有什么事总喜欢和他讨论讨论。而这个憋屈地活了四十余的人,一朝得势,心开始飘了起来,飘了不要紧,关键他还是个眦睚必报的人。见谁怼谁啊,谁的面子都不给,想办法报复过去对他不待见他的人,为了不得罪他,众人也纷纷给他送礼,巴结讨好,主父偃从来不会拒绝,吃相及其难看。门客劝他收敛些,结果他却回答:“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则五鼎烹耳!吾日暮,故倒行而逆施之。”过于嚣张的主父偃实在不会做人,连诸侯王也不放过。燕王,那个在他游学时,看不起的诸侯王。正巧这燕王也不争气,做过不少坏事,特别是强占过父亲的小妾,抢过自家弟弟的妻子。这种见不得人的事,就被人给告发了,这案子落到主父偃手中,他是二话不说,用尽手段,往死里整燕王,以“定国禽兽行,乱人伦,逆天,当诛。”上书汉武帝,后,燕王在被捕时,畏罪一sha。主父偃在老家从未得到过善待,今日有约这等显赫的地位,就想将自己女儿嫁入齐王府中,结果遭到拒绝后,他为此更是怀恨在心。后来,他找了个理由上书齐王不检点,到齐国做齐相监国,胆小怕事的齐国以为自己命不久矣,居然也自sha了。这一回连汉武帝也气愤了,那可是他侄子,是让你查案,不是让你逼死人。下令将他投入了大狱。而一连逼死两个诸侯王,令各诸侯王不安起来,人人自危,与主父偃有过纠葛的赵王更是慌了,直接上书弹劾主父偃,以齐王年幼,尚无子嗣,就被逼致死,罪大恶极。也只能说主父偃得罪的人太多,重大臣一看到他倒台,也纷纷落井下石,奏请皇上处死主父偃。丞相公孙衍更是以“无以谢天下!”给他的案例盖棺定论。公元前126年,主父偃终被处以极刑,腰斩诛连三族。后落得仅有一个叫孔车的人给他收尸。堂堂一国之重臣,后却惨死,为何呢?是别人容不下他,还是他自己所造成的呢?我想更多的是他活在过去的屈辱之中,走不出那段愤愤不平的往事,从而宁可一错到底我不愿放过曾经羞辱过他的人,以此来掩饰他早已被生活扭曲了的心灵。其实现实中我们总喜欢用“咸鱼翻身”来形容一个突然得势的人,只是这“咸鱼”应如何摆正自己的位置也是重要。我们不能随便轻视他人,那么不得志的人也应不要沉湎于过去不得自拔,终害了自己。

3、主父偃的提议

主父偃是怎么死的?主父偃是汉武帝时期的一个大臣,对汉朝大的贡献是提出推恩令,解除了诸侯王对汉朝中央的威胁。过去只有嫡长子能继承王位,推恩令是让诸侯王所有的儿子都有资格得到土地。土地哪里来呢?朝廷是不会出的。就是把原来一个大的诸侯国分成若干小的诸侯国,每个孩子都有一份,如此下去诸侯国越来越小,到了刘备时代只能卖草鞋了…扯得有点远,主父偃是汉朝的大功臣,却被汉武帝杀了。倒也不是主父偃刻薄寡恩,而是主父偃不会做人。据说他得势以后到齐国做国相,给了曾经得罪过他的兄弟、亲戚一些钱,宣布从此断交,可见他性格的极端。另外,主父偃疯狂敛财,谁送的礼都敢收,但是没有固定盟友,上到诸侯王,下到普通大臣,谁都敢得罪。燕王因为跟女儿乱伦,被主父偃举报,然后燕国被撤销,燕王自杀。主父偃是临淄人,当时是齐国封地,原本主父偃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当时齐厉王(刘姓),结果齐厉王看不上主父偃,主父偃就要报复他,原来齐厉王跟自个姐姐也有乱伦,主父偃又拿齐国的富庶引起汉武帝的贪心,当年七国之乱的时候齐国也曾参加,于是汉武帝让主父偃担任齐国国相,查齐厉王的不法之事。不曾想齐厉王因为害怕自杀了,这下所有刘姓诸侯王都怕了,谁的屁股干净?主父偃今天能弄死齐厉王,明天可能把他们也整死。当时主父偃还没查到直接证据,竟然把一个刘姓诸侯王给逼死了,于是有人状告主父偃谋害齐王,还有一条就是受贿。主父偃承认受贿,但不承认谋害齐王。开始汉武帝也不想杀他,觉得主父偃有才干,但是御史大夫公孙弘说:齐王没有后代,封国肯定是要被废的,陛下如果不杀主父偃没办法向天下人交代。意思是如果不杀主父偃,百姓、诸侯王就会认为是汉武帝故意要废掉齐国,很容易引起动乱,可是把主父偃杀了,皇帝得了好处,又处理了罪魁祸首,堵住了所有人的嘴…#主父宴简介#

4、主父偃属什么

借刀杀人(上)​公孙弘借汉武帝的刀杀掉了主父偃,这并不是初犯,他是留有案底的。前一次他是扫除了董仲舒。董仲舒在汉武帝继位后上了《天人三策》,提出了“罢黜百家,表彰六经”。汉武帝信任董仲舒,想重用,但是公孙弘心里犯起了嘀咕:我四十岁从猪倌儿开始读书,董仲舒从小就开始学习,三年目不窥园,他的经学功底远在自己之上。董仲舒也肯定看不起自己曲学阿世的人品。公孙弘就想办法要把董仲舒除掉。公孙弘给汉武帝提了一个建议:董仲舒是胶西王刘端(汉武帝的哥哥)国相的合适人选。刘端坏,在胶西国中任意杀人,多次违反汉朝的法律。大臣们忍无可忍纷纷上疏,要求汉武帝严惩胶西王。汉武帝念及手足之情不愿意杀,把胶西国的领土削减了。刘端就更毛躁了,消极怠工:仓库坏了不修,东西露天堆放,随意腐烂;王宫大门堵上,开了个小偏门儿;经常玩儿失踪,大臣总是好几天找不到国王,国王跑到其他国家,更名改姓,到处乱窜。刘端虽然没正形儿,但是特别聪明,因为诸侯国的国相和高官都是中央政府任命的。胶西王就想办法把他们除掉:1) 找这些高官的罪名,上奏,杀。2) 找不到罪名的,下药毒死。两千石的高官在胶西国被杀的就有几十人。就在这个背景之下,公孙弘建议:董仲舒适合做胶西国的国相。汉武帝一听:挺好,董仲舒是个大儒,大专家,让他去吧。公孙弘就是想:1) 不让董仲舒留在中央政府。因为董仲舒的才学和能力会给公孙弘造成威胁。2) 董仲舒去了胶西国,刘端很快就会把董仲舒做掉,又是借刀杀人。但是人算不如天算,刘端虽然作恶多端,但是对董仲舒却格外感冒,尊重,毕恭毕敬。董仲舒聪明,觉得不被杀是暂时的,没多长时间就辞职不干了,躲过了一劫。​主父偃是被公孙弘除掉了。主父偃曾经向汉武帝提过两个有名的对策:1) 建朔方郡。在河套地区建朔方郡,减少内地向它运送粮草的困难。这个建议大臣们,公孙弘都坚决反对。只有汉武帝支持,通过了。这是公孙弘和主父偃的一次冲突。虽然都是为了国事,但是公孙弘认为主父偃抢了他的风头。2) 行推恩策。这是汉武帝时期有名的一个政策:古代的诸侯国很小,人口少,兵力少,不能造反;现在的诸侯国几百里,上千里,实力强大,到了一定的时候就有可能造反,就像吴楚七国之乱一样。本来诸侯王的嫡长子才可以继承土地。现在可以采取让诸侯王的十几个,几十个儿子平均分诸侯国的土地,儿子们继续平均分给孙子们,表面上是给恩惠,这样诸侯国就越来越小,任何一个都不会有实力对抗中央政府。这是主父偃有名的一个谋略,汉武帝高兴的采纳了。主父偃越聪明越有才干,公孙弘就越恨他,越要杀他。这就好比坐公交车,车来了都想抢第一班车,没有上车之前,都希望机会均等,不要关门,自己可以挤上去;一旦上了车,看见门口拥挤的人,就想赶紧关门出发。一个人在车站和在车上的想法是不一样的,车上,车下两种不同的位置决定了两种不同的立场和思想。车上的既得利益者,总想保持自己的利益,这就是人性的自私和偏狭。公孙弘现在是副丞相,已经坐上了东方快车,如果让主父偃也上了东方快车,那么东方快车上的谋杀案,谁杀谁就不一定了。就在公孙弘琢磨这怎么算计主父偃的时候,机会来了,就是齐厉王自杀了。

5、

公元前126年,功臣主父偃被汉武帝处斩、灭族,临死前,他怒喝道:“我收受诸侯王1000金,我承认。但要说我逼死齐厉王,这是诬陷!”主父偃大的功绩就是提出“推恩令”,帮助汉武帝大大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而在才华背后,主父偃的人生道路坎坷。他的前半生如果拍成电影,可以命名为《被嫌弃的主父偃的前半生》。早年他落魄的时候,父母不把他当儿子看,兄弟们也不肯收留他,宾客们也不让他进门。离开家乡,去齐地游学时,齐地的人都不待见他;去燕地、赵地游学时,那边的人也不喜欢他。一晃过了三十多年,走投无路的主父偃来到长安,托关系找到了武帝小舅子卫青,善良的卫青是少数热情招待主父偃的人。可那时的卫青还只是皇亲,还没有立军功,所以他的话语权还不大。因此,即使卫青多次向汉武帝推荐主父偃,汉武帝就是不见。走到绝境的主父偃,只有拼死一搏,他斗胆给汉武帝写了一篇很长的奏章。汉武帝看完奏章后,当晚就召见主父偃,并激动地说:“你以前在哪儿?我们真是相见恨晚啊!”从此,主父偃平步青云,深得武帝赏识,一年内被接连提拔4次。主父偃被嫌弃的前半生结束了,可他的后半生,却没有珍惜来之不易的好日子,而是倒行逆施,疯狂敛财,收受的钱财多达千金。不仅如此,主父偃还利用自己在武帝面前的话语权,公报私仇。严重的一次,便是他为报私仇,间接害得齐厉王自尽。齐国是汉朝的诸侯国,地大物博,武帝的母亲王太后想把自己的外孙女嫁给齐厉王,便派宦官徐甲去齐国探口风。这件事被主父偃知道了,他也想让女儿嫁进齐国后宫,便再三恳求徐甲,徐甲一口答应。可徐甲到了齐国,才发现齐国后宫的乱象。原来,齐厉王的王妃是齐厉王的亲表妹,是母亲纪太后强塞给他的,齐厉王很厌恶这个王后。纪太后得知后,便派自己的女儿,也就是齐厉王的姐姐,去整顿齐厉王的后宫,不料,齐厉王竟和这个姐姐发生了不正当关系。徐甲回去后,便隐晦告知王太后这件事,王太后愤怒之余也庆幸,幸亏没把外孙女嫁到那么乱的后宫。可主父偃却气不过,偏要报复齐厉王。于是,他对汉武帝进谗言,说齐国人口多,财富多,快超过长安了,这种地方如果不是皇亲国戚当诸侯王,就有反叛的危险,另外,齐厉王的后宫又发生有悖伦理的事,应当彻查。武帝便派主父偃去齐国当相,查清这件事。主父偃来到齐国,立即审问帮助齐厉王到他姐姐住所的宦官,让他们在证词中一定要提及齐厉王。这件事被齐厉王知道了,齐厉王由于太年轻,害怕获罪,便服毒药自尽了。齐国的诸侯王自尽了,事关重大,主父偃成了直接责任人,武帝一怒之下将主父偃抓起来审问,但此时的武帝也只想查清楚,并不想处死主父偃。真正想置主父偃于死地的人,是当朝副丞相公孙弘。公孙弘和主父偃正面冲突的一次,便是在设立朔方郡上有异议。当时,主父偃提出在河套地区建朔方郡,作为攻打匈奴的大后方。武帝很喜欢这个提议,可公孙弘却大力反对。他认为这样太劳民伤财没必要。按理说,大臣们之间有异议是正常的,但此时的公孙弘内心充满了对主父偃的嫉妒。虽然他贵为副丞相,但武帝通过“内朝外朝”制度,早就把丞相、副丞相的权力架空了,而主父偃则是武帝内朝的一员,他的提议更有机会受到武帝的重用。公孙弘很担心有一天,主父偃的地位会超越自己,所以,他一有机会,便想把主父偃赶尽杀绝。主父偃按捺不住地对武帝说:“陛下,齐厉王自尽,他没有后代,封国被撤销归入朝廷,主父偃是这件事的元凶,如果陛下对他手下留情,恐怕没法向百姓交代啊!”武帝一听,觉得有道理,便下令处斩主父偃,并灭族。【@夜深人物 】因为“推恩令”而在历史上留名的主父偃,终却因得罪诸侯王而被杀。他生前门客无数,死后却只有一个叫孔车的人替他收尸。而孔车也是少数提醒过主父偃的人:“你太横行霸道了,将来会出事的。”可主父偃却一副理所当然的样子:“我苦了四十多年,没有人真正爱过我,现在好不容易有机会享受人生。况且,如果活着不能列五鼎而食,那么我宁愿死的时候受五鼎烹煮。”苦了大半辈子的主父偃,性格早已扭曲,他无法正确处理权力和金钱。性格决定命运,他用努力提升了自己的运,却依旧没有改变自己悲剧的命。你怎么看,欢迎留言。关注@夜深人物 ,没有好故事,宁可不说话。

6、

我看见有大聪明网友把纵横家主父偃的“推恩令”称为阳谋。这是不对的,从“推恩”的名称上就可以看出,这是儒家的君对臣的恩,父对子的恩。用现在的话说叫《关于实施让世界充满爱的若干建议》。儒家的爱是阳,纵横家的分化是阴。事实上,就是以爱的名义实施自己的阴谋。怎么能叫阳谋呢?

7、

公元前126年,为汉武帝献强阳谋推恩令的主父偃被斩首灭族。行刑前,主父偃仰天长叹:“我有宾客数千,大臣无不怕我,如今我被灭族,竟无一人相送!”话音未落,孔车走向行刑台,含泪道:“大人,我来送你了。”智囊:主父偃贵幸时,客以千数。及其被杀灭族,无一人往视,独孔车收葬其尸。武帝闻之,以为长者。主父偃得宠时,门客上千人,但他被灭族斩首时,无一人相送,唯独孔车替他收敛尸首,汉武帝认为孔车是位值得尊敬的老者。要说,主父偃如果早听孔车之言,也不至于如此。主父偃本是齐国人,善于纵横之术,晚年又学得《易》、《春秋》、百家之言,也是一位权谋家。但主父偃有个致命的弱点,直来直去,有啥说啥,人际关系不佳。他早年在齐地游学多年,但当地的读书人都讨厌他,排挤他,就连他的兄弟亲戚,也讨厌他,齐王不任用他。主父偃只好跑到燕国、赵国、中山国等,但他这个性格,无论走到哪,人家都讨厌他,排挤他。主父偃就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西入函谷关,去找汉武帝的小舅子卫青。卫青倒也厚道,多次向汉武帝推荐主父偃,但汉武帝就是不理会。主父偃本就家贫,好不容易得了些资助,但他几乎把所有的诸侯国都跑了一遍,后跑到京师,仍不得任用。主父偃钱也花完了,再没个工作,只能饿死了。于是,他铤而走险,决定给汉武帝写一道奏章。为什么说铤而走险呢?因为主父偃的这道奏章,反对汉朝对匈奴作战,而这个意见刚好和汉武帝的意见相反。也许主父偃摸准了汉武帝的心理,汉武帝不但没有处罚他,反而当天就召见他,并说:“公等皆安在,何相见之晚也”。汉武帝和主父偃相见恨晚,从此,主父偃每上一道奏章,几乎就会被提拔一次,结果一年之中提拔了四次,主父偃自此飞黄腾达,官至中大夫。再后来,主父偃献上了著名的第一阳谋“推恩令”,将各诸侯国化整为零,轻而易举地解决了诸侯王拥兵自重,威胁朝廷的局面。汉武帝大悦,对主父偃言听计从;而主父偃仗着有皇帝的宠信,见谁不爽,就参奏谁;还寻机报复之前冷落他的各诸侯王。比如燕王叫刘定国,主父偃在燕国时知道他和女儿私通,在得到汉武帝的宠信后,就告发燕王,导致燕王恐惧自杀,燕国被除。一时间,朝臣、各诸侯国子弟都害怕主父偃,争相巴结、给主父偃送礼,主父偃家门庭若市,门客数以千计。这时,门客孔车劝主父偃说:“你太过骄横了,要收敛保身!”不料,主父偃说出了一段惊人的话:“我自幼游学四十多年,什么都不成功,父母认为我不是好孩子,弟子不接纳我,宾客们抛弃我,我的苦日子过的太久了。大丈夫活着不能用五鼎来吃饭,死了就要被五鼎烹煮了!如今我已经年老,但想做的事还很多,所以只能倒行逆施了。”主父偃欲望膨胀,他也知道,自己在汉武帝跟前再得宠,也只是臣子,不如做主子的舒服。所以,他就想让齐厉王把自己的女儿纳入后宫,他成为齐厉王的老丈人,却被纪太后拒绝。主父偃旧怨加新恨,就告发齐厉王和妹妹私通,并向汉武帝推荐自己,担任齐国国相,查这个案子。主父偃以齐国相的身份到了齐国,他的哥哥、弟弟、宾客、亲戚不远千里来拜见他,但他不能忘记昔日众人对他的冷落,就来了个“散金断交”,把自己的后路彻底给断了。齐厉王见主父偃睚眦必报,挟私报复,恐惧之下也自杀了。当时,各诸侯王大都有私通近亲的丑事,比如赵王,担心主父偃对自己动手,就来个先下手为强,告主父偃:受诸侯贿金,逼死齐厉王。汉武帝闻之大怒,把主父偃下狱,但汉武帝赏识主父偃的才学,不想处死他。这时,担任御史大夫的公孙弘向来和主父偃不和,就对汉武帝说:“如果不杀主父偃,皇上没办法向天下人交待啊!”主父偃本就人际关系不好,得志后更是猖狂骄横,几乎把朝臣、诸侯王得罪完了,大家一看机会来了,就来了个落井下石,群集而攻之。汉武帝纵然不舍,为了平息众怒,只好把主父偃斩首灭族。主父偃的推恩令,被称作天下第一阳谋,但他善于谋国,却不善于谋身,做人做事不留后路,落个灭族的惨局。自古以来,有大智慧的人,都深谙伴君、保身之道,窥破了人性、人心,懂得狡兔三窟,为自己留后路的智慧。所以,我们无论身在官场、职场、生意场,都要多读些增长智慧,处世保身的书籍,借鉴学习别人的智慧,用智慧谋身、谋事,帮人、帮己。像这样的智慧故事,《智囊全集》中有1200余篇,既有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大谋略,也有士卒、仆奴、僧道、农夫等小人物的奇谋机智。既有教人如何做人成事、也有教人经商谋职、应对急难的故事,看了这些智慧故事,有恍然大悟之感。这些真实的故事,对生活中的疑虑,人生困境,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康熙、曾国藩当作枕边书,纪晓岚爱不释手,杜月笙让人读给他听,说“读懂了此书,才算读懂了社会”。下方链接《智囊全集》足足六本,有白话文对照,图文并茂,简单易懂。原价258元,现在特价58元,一本平均几块钱,很划算。想学习、提升自己的朋友请点下方链接或横条【看一看】下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