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玉兰简介(闫玉兰的家庭)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30 09:08:26 浏览
1、闫玉兰的家庭

1969年2月9日,一个17岁北京女知青到延川县赵家沟大队第二小队插队入户。她和另外一个女知青被安排到社员赵大哥家住。赵大哥是个30多岁的汉子,父母早逝,自己是由光棍二伯养大的,刚新婚不久。赵大哥的婆姨比这个女知青大6岁,是个热情善良而且手脚勤快的,生怕怠慢了两个城里女娃,家里收拾得干净,什么臭虫、跳蚤、老鼠基本没有。知青的口粮动不动就不够吃,不过在赵大哥家搭伙,沾光不少。赵大哥会木匠活,常常偷偷到外村接一点私活,刚结婚又没孩子,所以生活条件正常要优于其他社员家。1971年下半年,赵大哥的婆姨怀了娃,赵大哥整天嘴巴咧到耳朵根,两个女知青也没少跟着开心。女知青春节探亲回家,赵大哥给她们一直送到车站,什么大包小包的着大枣,花生,柿子饼塞得满满登登的。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1972年5月11日,赵大哥婆姨离预产期还有不到一个月,结果摔了一跤,肚子疼得站不起来。那会其他人都在地里忙着上工呢,等下了工回来,婆姨瘫在地上,羊水漏了一地。叫来产婆,一直忙活到夜里三四点,光热水就用了十几盆,一声男婴的啼哭,众人这才松了口气,向赵大哥恭喜。可还没来得及高兴,只听见突然铜盆落地,产婆冲出来大喊:“快去找李郎中,产妇见大红了。” 等赵大哥找来了李郎中,婆姨没了。娃儿没了亲娘,就只能由两个女知青轮流照顾。每天空一人下来照顾孩子,但这也就少一个人头的工分,所以赵大哥就只能没白天没黑夜地干活。女知青没当过娘,更没奶。于是在生产队开了证明,赵大哥买了一头羊,专门给儿子喂奶,这才勉强把孩子喂到两岁,两岁的孩子更是粘人。偏偏1974年另一个女知青因为招工,要离开赵家沟。照顾孩子的活,就彻底落在了这个北京女知青的头上。为了方便一边照顾孩子,一边干活,女知青就把孩子包好捆在自己背上,在其他知青的教导下,孩子学会的第一句话就是冲她喊“妈妈”。她觉得不太好,跟赵大哥说:“要不让孩子认我做干妈吧?”1976年6月,大队贮藏种子的仓库年久失修。一场大雨即将来临,南山墙地基随时可能倒塌,到时水再一泡,种子就彻底完了。为了赶在下雨前抢救出种子,大队组织了10名社员和6名知青的“突击队”,因为知青口粮也在仓库,所以这突击队里便有这个北京女知青。结果大部分种子都搬出来了,女知青数了一下,发现少了一袋小麦种子。女知青也不顾仓库嘎吱嘎吱地响,便又进去查找。库管也跟着进去了,发现有一袋种子因为口袋破了,只剩半袋,洒了一地。于是女知青和库管两人就蹲下,用手把种子划拉起来,再装袋。而此刻赵大哥正在外村回村的路上,看到别人抱着自己的儿子,便问女知青呢?听到女知青在仓库的时候,立马跑了过去,拉着女知青就往外跑,说:“种子不要了。”赵大哥是木匠 ,刚到仓库,就看到门梁已经压弯了,他知道再晚一点,南山墙一倒,里面的人就会埋在里面。可是已经来不及了,就在这一刻只听“轰”地一声,赵大哥眼疾手快,推开女知青,替他挡了一根砸下来的横梁。等女知青醒来时,已经在医院里昏迷了3天了,所幸的是手脚还是全乎的。她问医生,其他人怎样?医生愣了一下:“其他人?就活了你一个,死了俩。”女知青根本不敢相信,赵大哥是为了救自己,牺牲了。那他的孩子怎么办?等女知青回村后,赵大哥的光棍二伯正在打算把孩子送人。他一大把年纪,带个4岁孩子,已经没有这个心力了。孩子一见到女知青便大声喊妈,女知青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眼泪。1976年底,女知青接到了回城通知,她领着赵大哥的4岁儿子一起回了北京。很多邻居、熟人都在站台等人,自己的母亲也在等自己。当母亲看到女知青牵着一个4岁的孩子回来时,愣住了,转而火冒三丈,大骂:“你给我滚回去,不知廉耻的东西,败坏门风。”母亲气得扭头就走,母亲误会了。可是女知青一句话都没说,一直等母亲哭够了, 闹够了。回家后,才慢慢当着所有家人,讲出了这个孩子的身世。一家人顿时都沉默了,终女知青父亲说:“孩子你没错,你那个赵大哥能把命给你,我们就一定能把他的后人培养成才。但是你带着孩子多有不便,就交给你哥哥嫂嫂抚养吧。”但是女知青拒绝了,因为哥哥嫂嫂生活也很困难。一年后,女知青的工作安置了,但是介绍了几次对象,都因为有个孩子而告吹了。一直到1979年,一个内蒙插队回来的初中同学,听到女知青的故事后,主动找上了门。1980年,两人在北京结婚,赵大哥的儿子跟着两人一起过 ,都视若己出。1981年,两人生了一对双胞胎。这个北京女知青名字叫邵红梅;赵大哥叫赵砚田,他的婆姨叫闫玉兰。赵大哥的儿子叫赵玉刚。1997年10月23日,45岁的邵红梅带着25岁研究生毕业的赵玉刚,第一次回到陕北延川赵家沟村后山的坟地,让他认祖归宗。如今邵红梅夫妇早已退休,但每年还会去一趟陕北扫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