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年粽子屈原相,千年糯米积小山。一口粘情舍情种,湘水波浪有谁占。分享端午粽子怀念国人。
2、粽子详情图“诸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我们从唐朝荆州刺史姚合的诗句里看到,古时江陵地区有着端午食粽的习俗。今天是夏至日,明天则是端午节了。《荆楚岁时记》中说,“夏至节日,食粽”。而晋代《风土记》中则说,“仲夏端午,烹鹜角黍”。可见,每年端午必吃的粽子,也是夏至时节的美食。《楚国风俗志》里说,粽子是楚人发明的。春秋时期,楚人有以“棕子”投享獬豸神兽的习俗。獬豸,是楚人崇拜的一种独角神羊。据说,楚国的国姓“芈”,就源于祟拜“神羊”。据《荆楚岁时记》和《风俗通》等记载,獬豸居于水中,与蛟龙共处。楚人为防止“蛟龙窃食”,就用具有辟邪功能的楝树叶包裹,再缠上“五彩丝线”后投入江中。所以,楚人又称粽子为“楝实”。对此,梁朝《续齐谐记》中说的清楚,楚人“以楝树叶塞其上,以五采丝缚之。 此二物蛟龙所惮也”。后来,随着楚人将端午节改造成为纪念屈原的节日,粽子进一步流传开来,成为夏至与端午具标识性的时令美食。如今,清水粽子,已成为荆州受欢迎的名小吃。所谓“清水”,是指没有任何馅子,单纯用芦苇叶包裹糯米的粽子,呈三角锥形(俗称“美人脚”)、或四角形,煮熟后蘸白糖食用,有着比较浓郁的芦苇叶和糯米的清香,甜嫩而不腻。荆州清水粽子的做法:糯米2.5千克、芦苇叶1.5千克、白糖500克、芦草250克、饴糖500克。1.糯米淘洗干净,沥干水分,芦苇叶洗净煮熟,根据芦叶大小每三片叶一扎,十字交叉,一层层地码放整齐。2.取粽叶三片置左手掌中撑开,下面两片叶重叠约宽8厘米,上面一片叶压在两皮叶交缝处,左右相折卷成三角圆锥形,每个放入糯米50克,按压结实,将余叶向上封口,左手虎口夹紧,顺势从右向左,卷包成菱角粽子,系上芦草。3.锅置旺火上,将粽子约煮1小时,见水渐干时,再加清水,续焖煮1小时。食时解绳去叶,盛盘撒白糖、淋饴糖即成。
3、粽子简介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这个节日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为重要的便是端午节的八大习俗和禁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端午节有着浓厚的民俗色彩,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这一节日的固定日期。端午节的八大习俗是: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戴香囊、插艾叶、喝雄黄酒、戴五色线、穿蓝色五角裤。这些习俗既代表着人们对历史传统的尊重,也蕴含着深刻的文化意义。首先,赛龙舟是端午节具特色的习俗之一。相传古代的屈原为了表达对国家的忠诚,投江自尽。当地百姓为了阻止鱼虾吃掉屈原的尸体,纷纷划船救援,并在江中散放米饭以供鱼虾食用。后来,这一传统演变成了划龙舟的比赛,以纪念屈原。如今,赛龙舟已经成为了一项全民参与的运动,也是端午节具观赏性的活动之一。其次,粽子的制作和食用也是端午节不可或缺的习俗。粽子是以糯米为主料,加入各种馅料,然后用箬叶或者粽叶包裹而成。吃粽子的习俗起源于古代人们为了纪念屈原而投江的故事。传说当地居民为了不让鱼虾吃掉屈原的尸体,将糯米包裹在竹叶中扔进江中,以充实鱼虾肚子,从而阻止它们吃掉屈原的遗体。如今,人们依然在端午节食用粽子,以纪念这段历史。除了赛龙舟和吃粽子之外,挂艾草、戴香囊和插艾叶也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挂艾草的习俗起源于古代人们用艾草驱邪的信仰。人们会在门口或者房间里挂上一束艾草,以辟邪驱鬼,保佑家庭平安。戴香囊和插艾叶则是为了防范瘟疫和疾病,有着驱邪避祸的作用。喝雄黄酒、戴五色线和穿蓝色五角裤是端午节的其他习俗。雄黄酒是一种古代的中药酒,相传具有驱邪避瘟的功效,人们在端午节会喝一些雄黄酒以祈求平安。戴五色线是为了驱邪,五色代表五行之气,人们将五色丝线绑在手腕,以求祈福。穿蓝色五角裤也是为了辟邪,相传蓝色能够驱鬼避邪,保佑身体健康。与八大习俗相对应的是端午节的禁忌。在端午节期间,人们要避免一些特定的行为,以免招来厄运。比如,不要洗头、不要剃头、不要吃蒜、不要碰针等等。这些禁忌往往与传统迷信有关,人们相信这样能够避免厄运,保佑平安幸福。关于“毒月毒日”的讲究,它指的是农历五月份的二十四节气中,有几天被称为“毒月毒日”。这几天往往是天气炎热的时候,烈日当空,气温骤升。人们在这几天需要特别注意防暑降温,以免中暑或者发生其他热射病。端午节的八大习俗和禁忌,传承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这些习俗和禁忌不仅代表着人们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尊重,更反映了古人们对于健康、平安和幸福的追求。在今天,虽然社会发展变迁,但人们对于端午节的热爱和重视依然没有改变。无论是赛龙舟、吃粽子,还是挂艾草、戴香囊,这些习俗都是人们传承文化、祈求幸福的方式,使得端午节始终保持着浓厚的民俗色彩。让我们一起在这个端午节,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体验民俗的乐趣,共同庆祝这个具有丰富内涵的传统节日。#粽子相简介#
4、粽子的简介端午节:传统与现代的融合端午节,又称龙舟节、端阳节、重五节等,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这个节日与屈原、伍子胥、释迦牟尼等历史名人有关,也与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等传统习俗密不可分。让我们来一起探索端午节的历史文化背景、传统习俗、文化内涵以及现代传承。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据《史记》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位忠臣,但后来被贬谪,终跳进汨罗江自尽。人们为了纪念屈原,便有了在五月初五吃粽子的习俗。此外,端午节也与伍子胥、释迦牟尼等历史名人有关。在历史长河中,端午节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端午节期间,人们会进行各种传统习俗,如吃粽子、挂艾草、赛龙舟等。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便是粽子。粽子是用糯米和竹叶包裹而成的一种食品,有甜有咸,口味独特。而挂艾草则是为了驱蚊避虫,同时祈求平安健康。赛龙舟则是端午节的重要活动之一,人们会驾驶各种造型的龙舟在江河湖海中竞渡,展示中华民族的勇猛与智慧。端午节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一种节日,更是一种文化内涵和精神的体现。端午节所代表的文化内涵包括:爱国爱民、珍视生命、祈求平安、追求真理等。这些文化内涵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我们现代社会的生活和工作有着积极的意义。随着时代的变迁,端午节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创新。在现代社会中,端午节不仅保留了传统的习俗和文化内涵,还与现代科技和时尚元素相结合,展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面貌。例如,有些地方会举行现代化的龙舟比赛,还有一些商家会推出各种与端午节相关的商品,如五彩绸带、香包、手机壳等,既保留了传统特色,又融入了现代元素。此外,一些地方还会举办端午节文化展览、主题讲座、体验活动等,让更多人了解和参与到端午节的活动中来。总之,端午节是一个充满传统与现代融合的节日,它不仅承载了中华民族丰富的历史文化,也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珍视。作为现代人,我们应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让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5、粽子样子介绍端午节马上来临,又到了一年吃粽子的节日,至于端午节的由来相必大家都知道,这里不再赘述。咱们今天说说粽叶,包粽子的主要材料是芦苇叶,大家发现没,每一片长成的芦苇叶上都有像牙齿印一样的痕迹,大家知道这是咋回事吗?我估计吃了一辈子粽子的人也未必知道,我年轻时也好奇,就问老辈人,老人说,这个牙印是王母娘娘咬的,我更好奇了,就追问下去,老人说,王母娘娘听说凡间的人们过的很幸福,于是就化身普通农妇来到人间,东逛逛,西瞧瞧,尝尝这个,品品那个,感觉人间好不快活,路过一户农家时,一条狗窜了出来,王母娘娘吓得赶紧就跑,狗狗又不认得她是神仙,一个劲的追(狗眼看人低),王母娘娘一个劲的跑,毕竟是神仙么,岂是一条凡间土狗能追上的,后把狗狗甩没了,悬着的心放下了,这时,王母娘娘感觉尿急,就走到旁边芦苇地准备撒尿,谁知往下一蹲,芦苇叶的尖儿扎到私密处,王母娘娘又恼又羞,顺手一把抓过芦苇叶就狠狠咬了一口,从此以后,芦苇叶上就留下了三个齿痕印,不信你今年吃粽子时留心点看看。如果你们老家的传说和我们这不一样,你也讲讲。
6、粽子名称及图片大全端午节,一个让人热血澎湃的传统节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家家户户都会煮粽子、赛龙舟、挂艾草,共庆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在各种美食当中,粽子无疑是受欢迎的代表。甜粽和咸粽,正是端午节餐桌上的两大主力军。一边是糯米包裹的红枣、豆沙,散发出甜蜜的香气;而另一边则是松软的糯米与咸肉、咸蛋黄交相辉映,更是能勾起人们的胃口。于是,一个问题摆在每个人面前:你是甜粽d还是咸粽d?甜粽,给人一种醇厚甜美的感觉。这种粽子包裹着红枣、豆沙等甜蜜馅料,每一口都能享受到浓郁幸福的味道。甜粽代表着家庭的温暖和幸福,它是对人们团圆生活的美好祝愿。甜粽d的人们,喜欢享受甜蜜的生活,希望在每个节日都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和谐。咸粽,则给人一种扑面而来的口感。这种粽子的馅料多选择咸肉、咸蛋黄等食材,吃起来十分下饭。咸粽代表着勇气和坚韧,它是对古代爱国诗人屈原的纪念。咸粽d的人们,寄托着对民族精神的崇敬和传承,他们希望每个节日都能将自己的力量和智慧传递下去。当然,这个问题并不存在对错之分。无论是甜粽d还是咸粽d,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和理由。有人说,甜粽是生活的甜蜜和温暖,而咸粽是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坚韧。而且,有些人可能两者兼爱,无论是甜还是咸,只要是美味的粽子,他们都会欣然品尝。端午节,更是一个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节日。除了传统的粽子,现代的创意也加入其中,如咖啡粽、巧克力粽等。这些新颖的口味,让我们对传统的理解与期待更加多元化。无论你是甜粽d还是咸粽d,或许在这个端午节的餐桌上,我们可以互相分享和品尝。也许吃一颗甜粽,就能体味到家庭的温暖;吃一颗咸粽,也能感受到民族精神的力量。端午节,不仅仅是吃粽子的日子,更是一个让我们重温传统、分享亲情、维系文化的美好时刻。所以不论你是甜粽d还是咸粽d,让我们在这个端午节相聚一堂,一同品尝美味,感受浓浓的节日氛围。让我们用舌尖去传递幸福,用行动去传承传统,共同庆祝这个属于我们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