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军满简介(秦军满)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30 11:00:56 浏览
1、秦军满

古人的弓到底有多难拉,为何现代人很难拉动,难道是体力退化了?在冷兵器时代,弓是主要的远程进攻武器之一,而弓的拉力又是用重量单位计算的。于是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古代弓的拉力动不动就是几百斤,也就是说想要把弓拉开,臂力也要达到几百斤才行。比如《宋史》中的记载,岳飞能拉开300斤的硬弓。按照宋代的计量单位,一斤相当于现在的六百多克,也就是360斤左右。也就是说,岳飞的臂力至少在360斤,才能把硬弓给拉开。如果按照这个为参照的话,现代人恐怕用尽吃奶的力气,连半开弓都做不到。于是就出现了一种论调:现代人拉不开古代的弓!实际上,这种说法是毫无依据的。比如在《川蜀记》中还记载了一件事,说蜀汉名将赵云能拉开“八石弓”。汉代的一石,相当于现代的120斤,难道赵云的臂力真的能有半吨不成?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事。明代的《天工开物》把弓的拉力分成了三等,能拉开120斤的弓就已经是很优秀了,能拉开80斤到90斤的弓算是中等,低等的就是60斤的弓。清代的史料中,在武举人选拔的时候也有关于弓的描述,童试时要求参试者能拉满8力弓,乡试是10力弓,会试和殿试是12力弓。清代的1力,相当于现代的10斤,也就是80斤、100斤、120斤。有的人可能觉得,即便是按照明清时代的标准,现代人肯定也拉不开。其实不然,拉弓并不是一件凭借蛮力就能办到的事情,这里面也是有很多技巧存在的。再加上,古代的特殊历史环境,无论是从军,还是想要考武举人,那都是从小就开始从拉力较轻的弓入手练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成长过程。这就好比现代的举重运动员,哪个也不是一上场就能举起几百斤的重量,都有一个漫长的训练过程。还有一点,就是计量单位好换算,通过史料或者出土文物,很容易就能对上号,但是测量方式究竟是怎么样的,现代人可就弄不清楚了。毕竟不是同一个时代的人,史料当中也没有记载。也就是说,古代120斤的弓,究竟是怎么测量出来这张弓的拉力就是120斤的呢?这件事搞不清楚,所以,古代人的测量方式,跟现代人的测量方式肯定是不一样的。后,就是有人提出的疑问,是不是现代人的体力退化了。其实这个问题,只能说是现代人和古代人在体力上,多多少少肯定会有点差异,但是这个差距并不会太大。比如从出土的秦简中可以得知,大部分秦人的身高也就是六尺七寸左右,换算成现在的计量单位,也就是1.56米。但是出土的秦俑,也是按照秦军的实际身高1:1制作而成的,平均身高都在1.8米。军队是国家性质的,当兵的肯定吃得好吃得饱,普通老百姓自给自足,吃得上面肯定要吃点亏,由此造成身高出现差距,也是有可能的。把军士和百姓的身高平均一下,也就是不到1.7米,跟现代人的身高差不多。从理论上说,既然身高的差异不大,体力自然也不会出现天壤之别。所以,古代的弓,并不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不好拉,只要现代人掌握了技巧,勤加练习,拉开古代的弓也不是问题!

2、

爱国故事——拒不开门春秋时期,有一年,楚国大将子发率领大军攻打秦国。他派使者回国筹措军粮,顺便给母亲捎了一封信。子发的母亲看完信,很为楚国将士担忧。她问使者:“将士们有吃的吗?”使者回答:“有,有豆子吃。”子发母亲又问:“那将军们吃什么?”使者说:“将军们当然不吃豆子,他们吃大米,菜也很好,有鱼有肉,您就放心吧!”子发母亲又问:“那士兵们作战怎么样?”使者说:“士兵们作战很勇敢,就是吃不饱,影响了士气。”子发母亲再问:“将军们打仗冲在前头吗?”使者回答:“这您放心,将军们在后坐镇指挥……”子发母亲不再说什么,也没写信给儿子,就把使者打发走了。楚王派人把军粮送到了前线,楚军士气大振,士兵们奋勇争先,大败秦军。子发和将军们得意洋洋地回了国。楚王不但给他们升了官,还赏了许多财物。回家时,子发满以为母亲听到儿子加官晋爵的消息一定高兴。谁知,当他乘坐驷马高车,满载楚王赏赐的财物到家时,却见大门紧闭。子发派人喊了几次,大门就是不开。子发正在惊讶,只见白发苍苍的母亲来到了门楼的窗前。子发跳下车,站在窗下,躬身向母亲请了安,并请母亲打开大门。子发母亲拒不开门,教训儿子说:“你身为大将,应该和士兵情同手足,要关心他们,爱护他们。把豆子给士兵们吃,自己吃鱼吃肉吃大米;你让士兵冒死冲锋,自己却躲在后面坐享其成。这次大败秦国,全是士卒们的功劳,你这个当大将的并没有尽到责任!当大将的不爱惜士兵,怎能当大将?你不听我的教训,就不是我的儿子,今后不准你进这个家门。”子发听了母亲的教训,自知不对,就跪在地上请母亲宽恕,说:“今后一定遵从母亲教诲,永不再犯。请母亲念孩儿是初犯,饶恕这一次,打开大门,让儿子进去吧!”母亲见儿子有悔改之意,才命人开了大门。子发进屋后,再次跪在母亲面前,感谢她的教诲训导。第二天,子发把楚王赏给他的钱物全都发给了士兵。士兵们十分感动,表示今后一定要好好地为国家效命。从此以后,子发也一改过去的作风,平时爱护士兵,战时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士兵们作战更加勇敢,楚国连打胜仗,国力一天比一天强盛起来。#秦军满简介#

3、

中考满分作文作文欣赏《认识自己》,的佳作。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的,只要你认清楚自己,你的生命就会绽放出美丽的光彩。一个满头银发、面带微笑的老爷爷大步向我走来,我屏住呼吸,面带敬畏地看着这位世界十大杰出物理学家之一、现代物理学的开山鼻祖、集大成者和奠基人、思想家、哲学家……头衔太多了。他是怎么做到这样的?他五岁时对袖珍罗盘着迷,六岁时开始学习小提琴,梦想当小提琴家。然而他在小提琴方面天分不足,一直没有多少造诣。12岁时,他开始自学欧几里德几何学和高等数学,感到狂热的喜爱。终,他认清了自己——我更适合进行科学研究。26岁,他就发表了量子论,提出了光电子假说,解决了光电效应问题,震惊了全世界。没错,他就是智商超高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但试想当初爱因斯坦坚持要当小提琴家的话,那么估计他的智商再高也只能当平庸的小提琴家。天赋再高,用不对地方,将一事无成。战国时期的赵括,年轻时学习兵法,谈起兵法来就连他的父亲——赵国名将赵奢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老将廉颇,却在长平之战中被秦兵大败,40万士兵被秦军坑杀,从而形成了“纸上谈兵”这一成语。赵括是个理论家,理论充足,他的兵法知识或许能胜过廉颇,但他的战场经验却远远不如廉颇。他兵败身亡的原因就是只知道根据兵书打仗而不知道变通。赵括满脑子理论,并不适合当大将军,若当初他留在赵王身边,用自己的理论知识来为赵王出谋划策,也许就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可他却跑去领导赵军,结果兵败身亡。如果你擅长美术就不要过分追求声乐,如果你适合创作就不要太追究狭义相对论,就连一粒小小的花籽都必须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才能开出灿烂的花朵,更何况我们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呢?所以,我们要找准自己的天分所在,真正地认识自己后再加以努力。确实,人困难的事情是认识自己,但认识自己却是成功关键的一点。古话说,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殊不知金子发光是因为反射了太阳的光芒,只有在太阳底下,金子才会闪亮。同样的道理,若是让兔子去游泳、乌龟去长跑,不会取得什么成就。只有找到自己的长处,找准自己的定位,你的生命才会有意义。正如名言所说,生活里是没有奇迹的,大部分时候的奇迹是你自己创造的。即使认识自己再难,你不努力怎么知道奇迹会不会发生呢?如果你是一条鱼,你可以在大海里畅游;如果你是一只鸟,你可以在天空中翱翔;如果你是一朵花,你可以在大地上绽放。只要你找准了定位,你的生命就会有意义。所以努力去认识自己吧,只要你坚信,你就可以做到。学作文,下方中考作文专栏学起来。

4、

好多喜欢历史的同学至今没搞懂,战国时期动辄出动几十万人,而到清朝时总人口翻了几倍,打一场仗调动十万人都费劲?先说一组数据,战国时期的人口规模大致保持在3000万人左右,其中秦国300万人左右,赵国350万人左右,总计650万人。然而我们查看战国时期的战役,动辄三五十万,比如长平之战中,双方投入的总兵力在100万左右,这相当于什么概念?相当于两国每7个人里面,就有1个人参加了长平之战。如果去掉妇女和老幼,可以说是只要能拿武器的,全部上了战场,如此估算,一个国家能够动员上战场的人,至少是人口基数的七分之一。然而我们会发现,清朝时期的战役却越打规模越小,比如在明清的几场国本之战中,萨尔许之战:明军11万,后金6万;松锦大战:明军13万,清军5万;只经历这两场大的国本之战,明朝竟然再也无法对清军发动规模进攻了。按理来说,以明清时期上亿人口的规模,按七分之一基数动员,随随便便动员个1400万规模的战役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我们看到,明朝以后的整个清朝,都没有发动过上百万人的战役规模。我想很多同学第一时间会认为,如果明清时期的数据是真实的,那么就是战国时期的数据有水分,就好比赤壁之战时,曹操号称80万人,实际上只有20余万,掺水三倍以上。也就是百万规模的长平之战,可能双方总兵力加一块也只有25万左右,这就能说通一切说不通的地方了。其实,长平之战还真没掺水,这个数字是经过很多历史学家考证的,大体上是准确的。让人不敢相信的是,拥有350万人口的赵国,在长平一战中被坑杀45万人,可以说是邯郸家家办丧事的地步下,还能够打败东边燕国的进攻,并在长平之战的第二年的邯郸之战中击退秦军的进攻。出现这种情况,不是古人数据造假,而是统计方式的变化,在战国时期,各国实行的是全民皆兵的兵制,只要男性成年后,就必须参军打仗,而对成年的年龄划分也是浮动的。在长平之战激战到白热化的时候,秦昭襄王直接征调全国15岁以上的青壮年开赴长平,阻挡赵国的援军。我们是不是可以理解,平时18岁左右是成年,但是紧急时刻,15岁以上也可以算成年?在冷兵器时代,一个国家的动员能力,从根本上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在战国争霸战中,为何当初不起眼的秦国能够取得后的胜利?很多人归咎于秦国的地利,占据关中之地的秦国可以凭借天险抵挡关东六国的进攻,从而取得终的胜利。这当然是没有说服力的,唐玄宗治下的大唐盛世,国都也在关中,然而安史之乱时,还不是被很快攻破。真正决定战争胜负的,永远都是人,秦国能够统一六国,根本还是人口动员能力强,在商鞅变法后,秦国通过军功爵位制度,将战争与土地捆绑在一起,一个秦国人想要走向人生巅峰,简单的途径就是上阵杀敌,所以,秦昭襄王能将全国15岁以上的男性青年都动员起来,这在后世是难以想象的,一向以强盛而著称的西汉,官府也只是规定,男子满23岁才能服兵役。除了动员能力外,战国时期能够爆发大规模战役的另一个因素则是非专业的战争。其实这几年以来,学界在描述战争人数的时候,都开始学精了,比如形容长平之战的时候的伤亡情况时,说的都是“军民”,这当然不是说把老百姓都算里面去了,而是把后勤保障的百姓都算进去了。在正常的作战中,军队除了作战人员外,还要有保障后勤的人,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算过一个古代运粮账,大概就是前方一个人在打仗,后面要有三个人在运粮。如此来看,长平之战中,秦赵双方在前线对线的人数可能真的只有25万,而另外的75万人都在运粮。运粮的人在那个时候必然会被算作兵,然而这些兵的作战能力也是有限的,比如在淝水之战中,远道而来的80万前秦大军竟然会出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笑话,我想这肯定是几十万的民夫一看形势不好,发生的溃退导致的。越是靠后的朝代,越是专业化战争的朝代,明清时期的战争是冷热兵器交替时期,对士兵素质的要求极高,比如明中后期的戚家军,基本已经拥有了近代排班作战的阵型,在一个十几个人的小队中,有人拿火铳,有人拿盾牌,有人拿长枪,还有拿短刀的,这样打仗起来有配合,能够做到攻防兼备,这就叫专业。明朝时期实行卫所兵制,清朝时期实行八旗兵制,都是士兵职业化的体现,一个人有了兵籍,世世代代都是兵,在战争中,他们都是负责战场冲锋的,而后勤工作自然还有民夫和劳役来完成,这是不算在军队人数中。如果这都理解不了的话,我们再来看看淮海战役中的几组数据,通常情况下,我们说淮海战役是解放军60万对战国军80万,实际上这是不完全的统计。在淮海战役期间,后方出动的民工达543万人,动用车辆88万辆,每一个解放军战争的背后有9个民工在保障作战。正因为如此,元帅才说道:“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这哪里是60万对战80万人,这分明是600万人对战80万人,岂有不胜的道理?

5、

作者:栗子熟了。如果我是项羽,那我一定会过乌江,到时候养兵蓄锐等寻得时机,再与刘邦一争天下。每每提及项羽,总是能够看到这样的评论。人们惋惜于英雄的末路之悲,总幻想着能够修改时空,给他一个更圆满的结局。其实在当时也有人劝他赶紧渡江,但项羽的回答是:“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借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于是很多人都认为项羽之所以不渡江,是因为对江东父老心怀愧疚。但我想真正的原因应该也并非如此。其实命运后的结局早在故事的一开始就显现了端倪,他是楚国贵族的后代,名将项燕之孙从小就长在优越的环境里,长大后更是立能刚顶才气过人。随着叔父起义后,廉颇秦军英勇,在当时他是个传奇般的英雄人物。但可能也正是因为他之前太顺风顺水了,所以相对而言抗挫能力并没有那么的好。这次巨大的失败彻底摧毁了他的心理防线和重头再来的勇气。有人说如果失败的是刘邦,那他一定会赶紧渡过乌江从头开始。这句话我倒是很认同的,因为刘邦的起点很低,没有什么可失去的,就算再怎么失败也差的结果,不过是回到从前。可是项羽不一样啊!杜牧的这句“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放在他身上也只能是个伪命题。”后来我又想起了一个故事,当年项羽攻占咸阳后,有人劝他赶紧定都,可他却想着快些归乡,只因为"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富贵后不回故乡,就像穿了锦绣衣裳,而在黑夜中行走。别人怎么知道呢?现在回头再看项羽说的这句话,好像确实是有点幼稚,也确实能够看得出他是个要面子,有点爱炫耀的人。毕竟是楚国的贵族,他把自己的身份地位看的重要,与他完全相反的就是韩信。当年韩信未发迹时,一个屠户对他说:你敢用配剑来刺我吗?如果不敢就从我胯下钻过去。韩信当时形单影只响也只能蒙受屈辱。我想如果把胯下之辱放在项羽身上,估计他会拿看剑直接刺过去的。所以这就是西楚霸王,宁愿壮烈激昂的死去,也不愿苟且偷生般活着。其实,自项羽乌江自刎后人们就为他的死贴上了各种各样的批注,气量狭小妇人之仁、有勇无谋等。但是我更愿意将这句话看作他不渡乌江的缘由。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天下动荡纷乱好些年,只是因为你我两个人想要和汉王一决雌雄不要让天下的子民受苦了。这是项羽与刘邦对阵时曾说过的一句话,也许当他拼了命逃到乌江水畔,精疲惫乏力。想起了他曾经说过的这句话,也许连年动荡的天下和挨饿受冻的百姓就让他冒出了一个念头。是不是我放弃后天下百姓就不用再受苦了?于是他举起了刀,红日西坠血色染满了乌江,未路荣光落下属于西楚霸王的时代就此落幕。原来乌江自刎才是英雄项羽好的结局。

6、

端午节小长假,西安旅游又迎来了高峰,夏日的骄阳丝毫没有阻挡住他们对这座城市的向往,仅大唐不夜城就有三十万游客徜徉。西安以它厚重的历史文化吸引着八方游客,这里诞生了周、秦、汉、唐等强盛王朝,在这里你可以触摸六百多年前的城墙,可以观瞻两千多年前的秦军将士,可以领略秦朝的阿房宫、汉朝的未央宫、唐朝的大明宫,中国历史上三大宫殿遗址的雄伟壮观。你可以站在丹凤门处,欣赏“紫宸朝罢缀鸳銮,丹凤门前住马看,惟有终南山色在,晴明依旧满长安。”还可以到大唐西市博物馆听听丝路起点的驼铃声声,或者徘徊在雨后天街,感受“遥看草色近却无”的诗意。西安之所以能够像磁石一样吸引游客,主要是这里的古迹都非赝品,都不是水泥油漆未干忽悠人的造假之作。一座城市和一个人一样要有品位,有诚信,要做到童叟无欺,这样你前面的路才能越走越宽,越平坦。祝西安,这座龙兴之地早日腾飞。

7、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横扫六国,一统华夏,成为中国历史上首完成大一统的政治人物,也是个称皇帝的君主。但这样一位伟大的帝王,后世评价他时用得多的三个词却是:冷酷、残暴、好大喜功。他的这三个性格特质到底是怎么形成的,我认为可以从秦始皇的成长经历角度试着分析一下:1、父亲的遗弃公元前257年,秦国攻打赵国都城邯郸,情况紧急。赵国一怒之下就想杀死秦始皇的父亲嬴异人。幸得吕不韦提前得到消息,他带着嬴异人仓皇出逃,并用六百两金子贿赂了守城军官,顺利出城并逃进了秦军大营。但年仅3岁的嬴政和他的母亲赵姬却被遗弃在了邯郸。之后的5、6年中,嬴政和母亲相依为命,在邯郸饱受欺凌。这也让嬴政养成了自卑、易怒的性格和对亲情友情的强烈渴望。公元前251年,秦昭王去世,太子安国君继位为秦王,而已经改名为子楚的嬴异人则被立为太子。赵国畏惧子楚,于是就派人将嬴政和他的母亲赵姬送回了秦国。回到秦国的嬴政母子满以为到了秦国自己的好日子就来了,没想到父亲子楚早已经在祖母夏太后的安排下另取了韩国公主并给他生下了弟弟成蟜,而父亲显然更偏爱他的这个小儿子。而父亲的偏爱又造就了秦始皇性格的另一个特质:勤奋、上进。幼小的嬴政知道只有自己足够努力、足够优秀才能够吸引父亲的目光,获得父亲的认可。公元前250年,安国君继秦王位,守孝一年后,加冕才三天就突发疾病去世了,父亲子楚继位,为秦庄襄王。庄襄王尊奉华阳夫人为太后,生母夏姬被尊称为夏太后。对于太子之位,起初秦庄襄王更想立自己的小儿子成蟜,但华阳太后出于对抗夏太后一系势力考虑力挺嬴政为太子,在加上嬴政的长子身份,终嬴政顺利的被立为太子。2、兄弟的背叛嬴政在赵国邯郸生活时只能与母亲相依为命,并没有兄弟和朋友,所以他十分渴望亲情和友情。所以他在回到秦国后和弟弟成蟜相处得十分融洽。但是他们却分属华阳太后和夏太后两大阵营,很多时候都是身不由己。公元前240年,夏太后去世,华阳太后和母亲赵太后联手清洗夏太后一系势力。此时,嬴政尚未亲政,无法左右大局,只能静观事态发展。结果当时还在带兵攻打赵国的长安君成蟜在手下亲信樊於期的蛊惑下,在屯留直接起兵造反并打出“嬴政为太后赵姬和吕不韦的私生子,无权继承秦王地位”的旗号反攻咸阳。但是却很快被华阳太后和母亲赵太后联手镇压,成蟜也逃到了赵国。而夏太后一系势力被清洗后留下的真空很快被楚系势力和赵太后势力瓜分,芈启因为被封为昌平君,嫪毐被封为长信侯。成蟜的背叛和他打出的“嬴政为太后赵姬和吕不韦的私生子,无权继承秦王地位”的旗号,让嬴政十分的愤怒。所以在他的强烈要求下成蟜的部下全部被坑杀,封地百姓也被迁到了陇西边疆。特别是对于始作俑者樊於期不惜悬赏万金要他的脑袋。正是因为成蟜的背叛才让嬴政变得冷酷和残暴起来,同时他对权力的渴望和掌控欲也是在这一时期激发出来的。3、母亲的背叛母亲赵姬和吕不韦、嫪毐的私情,嬴政很早就知道了,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在先秦时期人们的道德观念更为开放,特别是还有宣太后的先例,嬴政也始终没太在意。但是嬴政却高估了自己的母亲,她无法做到宣太后那样公私分明,不受私情左右。母亲赵姬在嫪毐的甜言蜜语蛊惑下竟然默许了嫪毐提出的杀死秦王嬴政,立她和嫪毐生的儿子为秦王的想法。公元前238年,嬴政在前往雍城加冕前就已经接到了嫪毐要造反的消息,但是他还是不相信母亲赵姬会做对自己不利的事情,他要亲眼看一下,亲身感受一下。果然,嬴政到达雍城当夜,嫪毐就起兵造反。但却被早有准备的嬴政所击败。嫪毐见大势已去,只得逃进太后宫中寻求庇护。而太后赵姬为了庇护嫪毐和她的连个孩子,不惜给嬴政下跪。但这却彻底激怒了嬴政,他怎么也想不到母亲竟然为了别人而给自己下跪,而这个人还是要杀害自己的凶手。他气得双眼喷火,厉声喝道:“当嫪毐攻打蕲年宫时,母后可曾想过放过政儿的性命。”随后,他下令将嫪毐五马分尸,之后还不解气又命人将两个孩子装入口袋在赵姬面前乱棍打死。后他命人将赵姬迁到了雍城的萯阳宫软禁。母亲的背叛让嬴政彻底的黑化,从此他再也不相信亲情友情,变得无比冷酷、残暴。同时父亲、兄弟、母亲接二连三的背叛也加深了他内心的自卑感。而正是这种自卑感才催生出他要建立丰功伟业的强大动力。之后,嬴政正是凭借着这股由自卑产生驱动力完成了横扫六国、一统华夏的伟业。但自卑的人往往容易变得自负。嬴政也一样,他一面陶醉在自己的丰功伟业里,四处巡游、封禅等;另一方面他又不顾百姓渴望休养生息的诉求,强行推动南征百越,北逐匈奴,修建长城和骊山陵墓等重大活动,所以也留下了好大喜功的名声。综上所述,正是由于秦始皇从小的生活环境和父亲、兄弟、母亲的先后背叛才造成了他性格中的冷酷、残暴、勤政、好大喜功等特质,也正是这些特质帮助秦始皇创造了前无古人的丰功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