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宜方,做人宜圆做人就是要外圆内方。方,就是做人的正气,具备优秀的品质。圆,就是要老练,圆通,善用技巧。——罗梅君(北京大学历史系客座教授,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教授)人活在世上,无非两件事;一是做事,二是做人。人们常说,做事宜方,做人宜圆。其实,人生就是“方”与“圆”之间的平衡。“方”与“圆”是相互对应的一种关系,方是刚,圆是柔;方是原则,圆是机变;方是做人之本,圆是处世之道。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讲得就是“方”的道理。反映到具体生活中就是:做官要奉守一个“廉”字,为商要做到一个“诚”字,做学问信奉一个“实”字。与“方”对应的是“圆”。这个“圆”不是圆滑世故,更不是平庸无能,“圆”指的是圆通,是一种宽厚、通融,是大智若愚,是与人为善,心智的高度健全和成熟。不因洞察别人的弱点而咄咄逼人,不因自己比别人高明而盛气凌人,不会轻易随波逐流,不会因坚持自己的特点让人感到压迫和惧怕,是潜移默化别人而不是让人感到是强加于人,这就需要极高的素质,很高的悟性和技巧,也是做人的至高境界。“方”与“圆”结合,刚柔相济,阴阳相生,变幻无穷,以不变应万变,以万变应不变,这其中包含了做人智慧的精髓,自古以来被视为做人之大智,做事之大端。为人处世中,如果能做到方外有圆,圆内有方,能方能圆,方圆合一,必能进退自如,游刃有余,从容周旋,化危机于无形,赢得广阔的生存空间。晚清名臣曾国藩就是一位达到了“方”与“圆”平衡的大师级人物。曾国藩因剿杀太平天国有功,成为清末一代重臣。他的功劳在为自己带来荣耀的同时,也受到慈禧太后等高层权贵的猜忌。曾国藩深知这一点,因此他依靠“装傻”等手段,巧妙躲过了很多明枪暗箭,后人谈起曾国藩时,都会提到他很多做人的“心计”。据说,曾国藩有13套本领,11套没有传下来,只有一部相书《冰鉴》和另一本《家书》流传至今。特别是在《家书》中,内容多为一些地里该播种了,该锄草了等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不过不要因此而怀疑曾国藩的精明智慧。相反,恰恰是他的这种做法,使其在当时险恶的政治斗争中得以保全。众所周知,清朝以异族身份入主中原,因此对汉族官员多有提防之心。如有一次,清军在曾国藩等人的指挥下,力挫太平军,攻克了武汉,消息传到北京,咸丰高兴,情不自禁地称赞了曾国藩几句,一位满族大臣马上就站出来进言说:“如此一个白面书生,竟能一呼百应,恐怕未必是国家之福吧!”咸丰帝听后,久久不语。慈禧掌权后,对曾国藩更是大大提防。所以说,曾国藩写的那些家书与其是写给家人看的,还不如说是写给朝廷看的。除此之外,曾国藩还通过裁军、让出一部分兵权等手段,来减少朝廷的猜忌,避免杀身之祸。宋代宰相韩琦在这方面也称得上大行家,有两件事为证。宋英宗刚驾崩的时候,朝臣急忙召太子进宫。太子还没到,宋英宗的手又动了一下,宰相曾公亮吓了一跳,急忙告诉宰相韩琦,想停下来不再去召太子进宫。韩琦却拒绝说:“先帝要是再活过来,就是一位太上皇。”然后催促人们急召太子,从而避免了权力之争。担任大内都知职务的任守忠是个奸佞小人,他秘密探听东西宫的情况,在皇帝和太后间进行离间。一天,韩琦出了一道空头敕书,参政欧阳修已经签了字,而另一个参政赵概感到很为难,不知怎么办才好。欧阳修说:“只要写出来,韩琦一定有自己的办法。”韩琦坐在政事堂上,用未经中书省而直接下达的文书把任守忠传来,让他站在庭中,指责他说:“你的罪过应当判死刑,现在贬官为蕲州团练副使,由蕲州安置。”韩琦拿出了空头敕书填写上,派使臣当天就把任守忠押走了。平日里韩琦的高尚品行,众人皆知,就连奸佞的任守忠也没有怀疑其中有诈,乖乖就范。就这样,韩琦轻易就除掉了祸患,并且不失忠厚之名。韩琦以圆制方,以静制动,表现出了很高的政治斗争艺术,也是对“方圆”哲学的身体力行。作家三毛曾说过:“我喜欢别人将我看成傻瓜。这样与人相处起来就方便多了。”懂方圆之道的人,也大都是普通人眼中的傻瓜。然而他们只会在小事上傻,在该糊涂时糊涂,在大事、要事以及根本原则方面,眼里却丝毫不揉沙子。对于普通人来说,在更多的情况下,宜方而不宜圆。太过精明,会让人感到你刁钻狡猾,而对你敬而远之,终的结果就是你只能做一个孤家寡人。从心理学角度讲,不管是忠厚耿直的人,还是老奸巨猾的人,都不会喜欢与太过精明的人打交道,原因很简单,就是怕被算计。而那些每天抱着一把小算盘、盯着每一场买卖、死缠烂打的人,却常常会栽在算计里。精明是人们普遍追求的心理,但是凡事都要讲究个度,过犹不及,“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才是真理。
2、赵概为何说宋仁宗不仁?历史上记载了宋仁宗时期的冷青假冒皇子一案。冷青是开封医官冷绪的儿子,其母是个曾得到仁宗行幸的宫女,而且怀了孕,后因犯错被赶出后宫,嫁给了冷绪。因仁宗无子,冷青懂事后,便经常自称是仁宗之子,被开封知府钱明逸抓进府衙。谁知冷青毫无惧色,弄得钱明逸不知如何是好。仁宗闻讯,派翰林学士赵概和知谏院包拯负责审理此案。终真相大白:原来冷青之母出宫后生下一女(这女孩的确是仁宗的骨肉),再次怀孕才生下冷青。这个倒霉蛋儿一心想当皇帝,结果被砍了头。此事发生在皇祐二年(1050)。其实宋仁宗因为没有子嗣,所以找了不少秀女进宫当备胎,很多女子被他临幸后,几个月内肚子不见起色,宋仁宗都会将这些女子赶出宫去。未此民间不少适婚女子就此进宫,由此发生了假冒皇子一案,这也就是历史狸猫换太子的原型案件,被包拯审理。宋仁宗的做法要是放到现在,肯定会被骂成狗屎,是典型的睡了还不负责任的渣男。他的仁看来不包括当时被他睡过的女人,也不包括他的养子宋英宗赵曙。只是他对文官集团好,所以被包装成了明君,给了一个好一点的庙号仁宗,至于仁与不仁可见一斑。
3、赵概诗句晨读历史北宋诗人、官员梅尧臣[méi yáo chén](接续7)而这一时期,梅尧臣一心追求诗风的平淡,《韵语阳秋》卷一中:“梅圣俞《和晏相诗》云有这样的记载:因今适性情,稍欲到平淡。苦词未圆熟,刺口剧蔆芡。言到平淡处甚难也。所以《赠杜挺之诗》有‘作诗无古今,欲造平淡难’之句。李白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平淡而到天然处,则善矣。所以,追求平淡的风格就成为了梅创作诗歌的高目标。但他的这个平淡也有着自己的特点,袁行霈在《中国文学史》中称:他说的‘平淡’不是指陶渊明、韦应物的诗风,而是指一种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一种超越了雕润绮丽的老成风格。此时的梅诗,在古淡之中掺杂着苍老遒劲的禅意。生与死,已然看的淡泊。而此时之诗风,也正应了修禅三境界中的后一层: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梅尧臣返璞归真,诗中的山水则是眼中的山水。而他的晚年之作中,一首《东溪》词条,让人喜欢: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短短蒲耳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这首诗读上去确实有着平淡之感,但这种平淡却有着几分的清丽,欧阳修在《梅圣俞墓志铭》中称:其初喜为清丽、闲肆、平淡,久则涵演深远,间亦琢刻以出怪巧,然气完力余,益老以劲。此诗给人之感受,也通此境。返京任职,黯然病逝。梅尧臣的后几年是在京城度过,1056年,翰林学士赵概词条、欧阳修等人上疏举荐梅尧臣。次年,梅尧臣被任命为屯田员外郎,充任《唐书》编修官及国子监直讲。同年,欧阳修等权知贡举,梅尧臣充任点检试卷官。1060年,汴京爆发疫病,梅尧臣不幸感染,不久逝于汴京,享年五十九岁。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纵观梅尧臣一生,不免唏嘘,本是诗名盖世的才子,却一生为仕途所累,回过头来再看梅尧臣写诗三层境界,其实亦是人生的三种境界。青年时的意气风发,中年后的无奈苍凉,直至晚年古淡平和,诗风转变亦体现人生际遇之变化,也是人生态度之变化。欧阳修用“穷而后工”概括梅尧臣,可若非时运不济,谁又愿意穷苦一生?不过话又说回来,诗人不达或许也并非坏事,仕途坎坷、生活艰辛又何尝不是梅诗深层次的底色。若用一句话,概括梅尧臣一生成就,刘克庄有句,可谓精辟:本朝诗惟宛陵为开山祖师。宛陵出,然后桑濮之哇淫稍息,风雅之气脉复续,其功不在欧、尹下。(完)
4、赵概官职颍泉区会老堂会老堂,是1928年4月9日发动四九起义的重要会议召开地。4月7日晚,皖北特委在会老堂召开了地方d委和军队d委联席会议,会议认为起义时机已经成熟,决定成立皖北军事革命委员会作为起义的指挥。现会老堂为颍泉区人民政府于2005年9月在原址、按原貌、用原材料恢复整修,砖木结构,明三暗五开间,梁枋雕刻精美,构图古朴美观,采用柱石斗拱承托,棂门花窗相衬,堂内两月门,题额为砖雕“景贤”、“尚友”四字,堂内立有欧阳修石刻画像,碑上清乾隆皇帝题诗和晁悦之、李叔端题字。院内有苏轼的“和欧阳少师的会老堂次韵” 碑刻等历代即兴题诗碑刻多块,以及欧阳修与赵概相会的铜雕塑像。会老堂是我省乃至中国文化历史上一处重要的人文景观,是阜阳历史文化遗产核心与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游客在此可以感念欧苏风情、感悟阜阳历史文化的恢弘灿烂。
5、赵概形象宋朝时,曾有一个叫赵概的与欧阳修同在一起为职。因为他沉默寡言,欧阳修就很看不起他。后来欧阳修的外甥女与人淫乱,他的政敌就借题发挥,皇上对此很是震怒,朝中上下没一人敢出来为欧阳修辩解,唯独这个让欧阳修看不起的赵概出来上书皇上为欧阳修辩护。人们很是不解,就问:“你不是和欧阳修有嫌隙么?怎么出来给他辩护?”赵概说:“我不能因公废私,让朝廷失去一位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