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纯,清新纯洁。《三国志卷六○吴书贺全吕周钟离传钟离牧》裴松之注引《会稽典录》:“智勇分明,加操行清纯,有古人之风。”唐张九龄《后汉征君徐君碣铭序》:“体资清纯,动适元妙。”
2、钟离牧的真实身份不得不说,虽然我是事后诸葛亮。但此时伐吴真有可能在东吴后爆出的四位优秀的将领,陆抗,钟离牧,陶璜和虞汜的努力下发生一些小概率事件导致晋军战败。而再之后的伐吴,陆抗,钟离牧,虞汜已经去世,陶璜深陷交州一时回不来,可战者唯有张政和沈莹。于是在杜预的巧施离间,和终的板桥之战获胜下,终于势如破竹,东吴再无活路。古代过继来的儿子是被当成亲儿子看待的,就像袁绍一样,虽然是袁逢的庶子,但被过继给袁逢的哥哥袁成后,等于是袁成的嫡子,在袁氏家族内部地位和袁术是不相上下。这就和司马炎司马攸的情况类似,司马攸虽然是司马昭亲儿子但自小过继给司马师,代表的是司马师这一脉。如果司马昭选择让司马攸承继大位,虽然血统上还是自己这一脉,但在宗法上其实是否定了自己这一脉继伟的合法性,所以司马昭后的选择肯定是司马炎。只能怪司马懿当初偏心,是把司马昭优秀的儿子司马攸过继给了司马懿属意的儿子司马师,而且司马师命短,假使司马师活的久一点或者被过继给司马师的是司马炎,后承继大位的肯定是司马攸历史上温柔的开国皇帝,司马炎即将登场。晋武帝在位只能算凑合,太康之治太过于流于表面。但司马炎为人的确很宽容,除了赶走司马攸以外没有污点,不论别人怎么说他他都无所谓。别以为这是因为司马炎动不了下面的人,司马炎死后贾南风杀人可丝毫不留情。不过也是因为太过宽了,导致了之后一系列的问题。李世民评价司马炎,以仁德制御万物,以宽厚而得人心,有宏伟大略,符合帝王般的器量。但是取轻德而舍重功,畏小忍而忘大孝。
3、钟离牧的诗句钟离牧,三国时吴国将领。钟离牧年轻时曾自己开垦荒地,耕种稻田二十多亩。谁知稻子将要熟时,有个县民竟然跑来声称土地是他的,要求认领。钟离牧说:“我本来以为是荒地,所以才开垦耕种的。”于是也不辩解,把所有收成的稻子,都给了前来认领的人。县令听说后,将该人抓捕入狱绳之以法。但钟离牧反而跑来为这个人求情。县令说:“汉代有个叫承宫的人,自己种的粮食,结果有人跑来认领,承宫也是不辩解,把粮食都给了对方,从此名扬天下。我知道钟先生您,仰慕古人高洁品行,行仁义之事。但我是一县之主,应该依法治理,怎么可以顺从您个人的心意,而违背国家的法律呢?”钟离牧说:“这是您的地界,我因为您的邀请和照顾,才搬到此地。现在,您却因这些稻米就要杀此人,我还怎么有留在这里的心呢?”说完,就准备整理行装回故乡。县令只得劝阻,并将那位县民释放。县民被释放后十分惭愧,于是带着妻子把所有冒领的稻子都舂成大米,送还给钟离牧。钟离牧却大门紧闭,不肯接受。县民没办法,只好将大米放在路边。震惊的是,路边大米,竟无一人拿走。钟离牧因此名声大显。此后钟离牧便被孙权征召,官任南海太守,后又屡次升迁至丞相长史、中书令、封都乡侯、兼任武陵太守,直到在官任上去世。钟离牧一生清廉,家无余财,百姓追思称赞。长子钟离祎,继承爵位,代父领兵;次子钟离盛,继承恭谨礼让之风,官任尚书郎。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故事还有种看法。《论语》里说:“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意思是,仁者,应该厌恶不仁的行为,不让不仁的人或事,在自己身边发生。所以古人有种观点认为,钟离牧的品行已经难能可贵,但还没达到仁的境界。换言之,县民不劳而获,故意冒领稻谷,是不仁的行为。钟离牧自受冤屈,成全了对方的犯罪,而且还宽容地救了一个本已犯罪的人。这是所救非人,还不是孔子所说“厌恶不仁,不让它在自己身上发生”的境界。正所谓,慈悲生祸害,方便出下流。我的一位老师经常说这句话。不过,如果没有足够的智慧,还是先学钟离牧如何做到仁厚和宽容吧。不然,拿着孔子这句“恶不仁”的话断章取义,不管三七二十一,把冒犯你的人,先怼回去或一顿老拳,自己先不仁起来,那就更贻笑大方了。没有智慧之前,我劝你,先宽容。顺便说一句。不一味忍让纵容,也不以怨报怨。这才是中国仁者智慧和中庸之道。(史料选自《三国志·钟离牧传》)——《二十四史因果录》
4、钟离详细介绍东汉末三国时期,诸葛、司马、夏侯家族以外,还有哪些复姓人物?1、公孙瓒:白马将军,带白马义从驱叛胡于塞表,破黄巾于孟津。2、公孙度:割据辽东的军阀,曾东伐高句丽,西击乌丸。其后又有公孙康、公孙渊,而且公孙渊自称燕王,相当于三国之外的另一国。3、皇甫嵩:东汉名将,平破了黄巾军。4、太史慈:孙策手下大将,助他扫荡了江东。5、淳于琼:东汉西园八校尉之一的右校尉,后成为袁绍手下大将,看守乌巢时被乐进斩杀。6、毌丘俭:曹魏名将,配合随司马懿灭了辽东,并两次远征,摧毁高句骊王国,征服朝鲜半岛。7、邯郸淳:曹魏书法家,曹植的好友。8、濮阳兴:孙休和孙皓初年的丞相。这是个极不靠谱的人,孙休死后,濮阳兴废黜孙休的嫡子而迎立孙皓,后来却后悔了,被孙皓流放,又派人在半路杀了他,并且夷灭三族。9、士孙瑞:东汉末年大臣,曾跟随献帝东迁,被李傕、郭汜乱兵所害。10、第五元先:曾任兖州刺史,儒家学者郑玄是他的学生。第五在东汉时期也是京兆大姓家族,有着不少的出众人物。11、胡母班:东汉末年大臣,河内郡太守王匡的妹夫,曾去劝说讨董卓的关东军。12、仲长统:东汉末年哲学家,荀彧举荐他当了尚书郎,也曾跟随过曹操,但没有受到重用。13、公仇称:孙坚帐下的长史,在孙坚讨伐董卓时曾去督促军粮。14、公绪恭:东汉士大夫,与刘表等人并列八顾。15、令狐愚:曹魏时期将领,原名令狐浚,因惹怒曹丕被改为令狐愚。16、东里衮:汉末为南阳太守,后来担任于禁军司马被关羽擒获。17、北宫伯玉:东汉末年羌胡首领,凉州割据军阀之一,曾打败皇甫嵩和董卓的征讨。18、上官雝:蜀汉讨虏将军,曾跟随诸葛亮北伐。19、鲜于辅:曹魏将领,曾持节到蜀汉劝降诸葛亮。20、钟离牧:吴国将领,都乡侯兼任武陵太守。21、成公英:本是韩遂手下的心腹将领,后归顺曹操。22、拓跋力微:鲜卑索头部首领,采取与魏国友好亲善的政策。23、秃发匹孤:河西鲜卑的首领,。其实,秃发匹孤是拓跋力微的弟弟,因为两人对立,有了了秃发氏。24、綦毋闿:三国经学家,刘表让他与宋忠等学者撰写《五经章句》。25、申屠蟠:汉末文学家,被郭泰、蔡邕等所重,但不愿出仕。26、高堂隆:曹魏名臣,屡谏魏明帝曹叡。27、周生烈:曹魏博士、侍中。28、侯史光:魏元帝曹奂时期为洛阳典农中郎将。29、堂溪典:东汉末大臣。30、陶丘洪:东汉末年大臣,曾劝诫袁术暴行。31、公沙孚:东汉末上谷太守。32、宇文莫槐:北方宇文部鲜卑首领。33、慕容木延:慕容鲜卑君主,曾随毌丘俭讨伐高句丽。34、呼延氏:匈奴部多有以呼延为姓的,比如前赵的呼延翼、呼延皇后。
5、钟离牧让稻会稽山阴人钟离牧年轻的时候居住在永兴,亲自开垦荒田,种了二十亩稻子。等到稻子快成熟的时候,该县的一名百姓声称是自己的田地。钟离牧说:“我原来以为是荒田,才开垦种植的。”然后钟离牧就将二十亩稻子全给了那个百姓。县长知道这件事后,将该百姓逮捕下狱,准备将其绳之以法。钟离牧为百姓求情,县长说:“您仰慕古人,想做仁义之事,但是我是县长,要维护律法,怎么可以为了顺从你而荒废法律。”钟离牧说:“这是您的地盘,承蒙您的照顾,我才得以在此暂住。现在如果因为一点稻子而杀了百姓,我又怎么还能在此继续住下去呢?”随后,钟离牧收拾行装,准备回到山阴去。县长为了劝他留下来,就把那个百姓释放了。后来,被释放的百姓将二十亩稻子舂成了六十斛米,送还钟离牧,但钟离牧不肯接受。然后,百姓就将米放在路边,没有人擅自取用。看来大家都不饿嘛。钟离牧是东汉末三国时期人,二十亩稻子得了六十斛米,一斛米=10斗=120斤(大概这么多),六十斛就是7200斤,每亩地大概360斤。
6、钟离牧小说三国志11游戏里单字军旗的设定有多么坑复姓武将,看下面这些人被强制改姓就知道了。一:公孙瓒被迫姓公。二:毌丘俭被迫姓毌,嘴皮的玩家还调侃他姓母。三:诸葛亮被迫姓诸。四:夏侯惇被迫姓夏。五:司马懿被迫姓司。六:成公英被迫姓成。七:濮阳兴被迫姓濮。八:淳于琼被迫姓淳。九:钟离牧被迫姓钟。十:太史慈被迫姓太。十一:皇甫嵩被迫姓皇,不过被这么一整,他反而在游戏里赚了。
7、钟离牧的全部故事三国时代的躬耕现象小谈民间对诸葛亮的神化,导致大家觉得躬耕是一件神圣的事。其实三国乱世,躬耕垄亩之人还是挺多的。原因也很简单,古代农业就是一切经济活动的中心。这些名门望族能当官的时候当官,不当官的时候就会去种地,跟现代人不做官就经商一个道理。只是在乱世之中,想找一个安全的地方种地,有点难度。现在我们梳理下除诸葛亮以外的三国时代的躬耕者吧,排名以影响力大小来分。一:躬耕以养父母的田畴这位知晓边事的大名士,深受刘虞器重。公孙瓒杀刘虞后,碍于田畴的名气不敢杀他,只能放走田畴。田畴就带着宗族朋友找了一个深山中的平地躬耕。不仅如此,田畴能力够强,百姓依附的有五千余家。他立法律、兴教育,威名远播,甚至乌丸、鲜卑都来贡献。田畴不仅看不起公孙瓒,也看不起袁绍,终等来了曹老板,跟着曹老板对乌丸武力输出一波,维护了边疆的稳定,是一个有能力的人。有意思的是他虽然跟着曹老板打乌丸,但却一直不接受曹老板的封赏,只当了一个议郎。田畴躬耕的地方是汉右北平郡徐无县的深山,大致是现在河北遵化到迁西一带。具体位置就不清楚了,不知道当地有没有相关的记载。二:躬耕守节的司马芝他是温县人,司马懿的族兄,北方大乱的时候带着母亲到南方躬耕。直到曹操平定荆州后才随曹军回到北方,后来做过大理政、大司农。其政务水平还是挺高的。我看过一个网文说司马芝在鲁阳躬耕。我想不可能啊,鲁阳经袁术祸害之后,一直是乱世,怎么可能躬耕呢。仔细看他的证据,发现他是把司马芝鲁阳遇盗贼的事,当成了躬耕地所在。其实原文中是:遂得免害,以鹿车推载母。居南方十余年,躬耕守节。司马芝在鲁阳遇贼,成功脱险之后,还是用鹿车推着母亲去了南方。虽然他的传记并没有说明躬耕的地方,但是在刘表的势力范围内。看裴潜传记中说裴潜与司马芝、王粲一起讨论过刘表非名主,之后王粲留在襄阳,但裴潜去了长沙。所以司马芝大概率跟诸葛亮一样在襄阳附近躬耕。那有没有可能跟裴潜一样去了长沙,但陈寿没说呢?有可能。三、耕种山阿的常林此人跟司马芝是老乡,因为与太守王匡有过节,跑到上d耕种山阿,这里有原河间太守陈延的壁堡可做依托。这是乱世之中常见的堡垒。闲时出来耕种,打仗时就躲进堡垒,当然遇到强攻也不能玩命死磕,交点钱粮买个平安也是常用的事。常林依附陈延之后,协助陈延抵抗张杨的围攻达六十多日,成功保住了堡垒。关于壁堡与军队的关系,祖逖的经历更典型,有兴趣的可以查查。常林有传,但其政治生涯似乎很平淡,但作为河内耆旧,司马懿的前辈,司马懿每次见到常林都要行拜见礼。对此常林心知肚明,这是司马懿拿我当吉祥物,标榜自己尊崇礼法呢。常林也坦然受之,活到八十三岁才去世。四、躬自垦田的钟离牧他是会稽县人,在永兴县躬耕,种稻二十余亩,免费提供给乡民食用。可能是来取稻子的人太多,以至于县长把老百姓抓走了。种离牧亲自向县长解释,才把老百姓放了。有意思的是县长抓人的理由是:钟离牧效法先贤,给百姓散粮,没问题。但我作为县长,要教老百姓以法行事,不要侵占别人财力。终老百姓是放了,但再也没有人敢去拿种离牧的粮食,粮食放在道路上都没人敢取走。钟离牧的贤者之名很快传扬出去了。但我看到这里是满脸问号,这种结局似乎不太好啊。‘牧离牧终做了东吴的官,四处平定山民、夷民的叛乱,看起来丝毫不迂腐,反而是精明干练。四、躬耕乐道的胡昭此人就更有意思了,他不仅躬耕,而且他字孔明,和司马懿关系很好。杜畿的儿子杜恕曾经拜访过胡昭,对其相当尊重。看杜恕的年纪,其儿童时代应该是在襄阳生活过,有可能见过诸葛孔明,至少是对诸葛孔明的大名很熟悉吧。这么看胡昭和诸葛亮的重叠元素是不是有点多。不知道司马仲达在对阵诸葛孔明的时候,是不是时常想起诸葛孔明这个朋友。胡昭也并非浪得虚名,他是大书法家,跟钟繇齐名,是一个真正的隐士,袁绍、曹操征辟他,他都不应征。只是曹操征辟他的时候,他去见了曹操,表明态度,然后到陆浑县的山中躬耕,估计是住得近点,让曹老板放心。胡昭选择的地方,应该是易守难攻的深山,因为陆浑孙狼叛乱的时候,陆浑县长都跑到胡昭这里避难来了。当然孙狼也表示胡昭是名士,我们不找他的麻烦,并没有来攻。终保全了很多百姓。五、躬耕以求其志的徴崇他是河南郡人,躬耕会稽,对易、春秋左氏传很有研究,兼善内术,和东吴的丞相步骘关系较好,当时东吴太子孙登都经常派人向其请教,由于没做官,事迹不多,七十二卒。还有几个躬耕者,算是和平时代吧,不在此列,如大魔王董卓辞官后,曾经归耕于野。不服诸葛亮的廖立被免官之后,也曾躬率妻子耕殖自守。所以,躬耕,并不鲜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