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大事简介(魏征简介大全)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30 12:33:50 浏览
1、魏征简介大全

李世民诛杀亲兄弟李建成后,李世民问魏征:“你为何挑拨我和前太子?”魏征淡定地回答:“他要是听我的,也不会落得如此下场!”闻言,李世民竟哈哈大笑起来.......《智囊全集》记载:【太子蚤从徵言,不死今日之祸。】要知道,魏征早是辅佐太子李建成的,甚至为了保住李建成的太子之位,还曾建议李建成除掉李世民,以绝后患。于是,李建成死后,就发生了开头那一幕。魏征对于李建成的结局,有惋惜也有怒其不争,若是他能听从自己的建议,或许就能改写结局。面对魏征的直言不讳,李世民非但没有动怒,反而欣赏魏征的坦率。李世民问魏征:“魏爱卿忠肝义胆,可否愿意辅佐我呢?”魏征答“愿意”,没有丝毫犹豫。魏征的投靠,招来了诸多的非议,有人说魏征不仁不义,为了活命可以背叛旧主,投靠死敌,不值得信任。然而,魏征却言道“自己只效忠大唐,辅佐大唐的国君”,这个答案令李世民更加深信魏征是个可用之人。此后,魏征忠心辅政,李世民虚心纳谏,成就了历史上一段明君直臣的佳话。魏征也从尚书右丞、秘书监升至侍中,成为李世民信用的大臣之一。史书记:魏征先后向唐太宗进谏了二百多次,而每一次,唐太宗都慎重地接受,并尽量采纳。魏征直言敢进,从不屈挠!举个例子:当群臣都建议唐太宗李世民前往泰山封禅,只有魏徵强力反对!封是祭天,禅是祭地。古代那些德高望重的皇帝都会在太平盛世、大功告成的时候举行这一典礼。比如:秦始皇一统天下后,在那里留下了为自己歌功颂德的石碑石刻;光武帝打败了王莽,恢复了大汉朝的正朔,也去显摆过.......李世民自然也是想去,虽然没说出口,但是眼尖的大臣都看出来了,便一个劲儿地夸皇帝厉害,主动请求封禅,李世民终于心动了.......万万没想到,关键时刻,魏征却泼了一盆冷水:“陛下不能去!”李世民气恼不已,对他发出一连串质问:难道我功不高、德不厚?中国未安?四夷未服?年谷未丰?不料,魏征却说:“陛下功德虽高,但百姓受到的恩惠还不多;天下虽太平,但百业待兴财力还不够充裕;粮食虽丰收,但府库还不太充实......”一语惊醒梦中人!封禅劳民伤财,君王应当以百姓为念,而不是满足于现在仅有的一点成绩,就好大喜功。从此,李世民再也不提封禅之事,避免了一起重大劳民伤财事件。从某种层面上说,唐朝之所以能开创出贞观盛世,与他善于采纳忠臣的直谏有很大关系,以至于在魏征死后,他痛心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死了,我失去了一面镜子。”这样的智慧,不看《智囊》又怎么能悟透呢?这则故事看似简单,实则蕴藏了高深的权谋智慧。李世民既杀兄弟,又逼父亲,俨然第二个杨广。但杨广没有通过瓶颈,李世民却顺利通过,历史重演到这里为止,以后即向相反的方向发展。所以,李世民之所以重用魏征,目的其实并不单纯。一方面,魏征确实是栋梁之材;另一方面,唐太宗李世民想要利用李世民塑造自己的明君形象。所以,他纵容魏征的犯颜直谏,而且是越激烈越好,越激烈证明太宗越有容人之量,越英名。当然,李世民为君之道驭下之术相当娴熟,他经常敲打魏征,提醒他不要忘了自己位置和地位。比如:贞观七年,魏征升侍中,太宗对他说:“肤拔卿于仇虏之中,任卿以枢要之职,见联之非,未尝不谏…”魏征是个聪明人,自然知道李世民的言外之意,顺着圣意答道:“陛下导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龙鳞触忌讳也。”意思就是,陛下许我说,我才敢直言,要不然我何敢摸虎须。所以,李世民任用魏征,就好像齐桓公任用管仲一样。在魏征的辅佐下,他严厉地控制自己不去触及无限权力的毒牙,并且鼓励和接受难堪的逆耳之言,为中国开创了130年之久的盛世黄金时代。李世民的各项政绩,让百姓对他感恩戴德,而不去指责他的过失,可以说唐太宗李世民创造了贞观之治,而魏征助推了唐太宗的伟业和辉煌。其实,读历史远比读小说有趣,可以说一部《智囊》写透了人生百态,写尽了帝王将相,权术谋略。《智囊》是冯梦龙力作。这部书记录了从先秦到明朝一千多个谋略智慧故事,人称“小资治通鉴”。看过此书的人说,哪怕悟透十之一二,都可趋吉避凶。清代康熙和乾隆,将《智囊》作为治国御下案头锦囊。曾国藩也对《智囊》爱不释手,一边打仗一边研读。大才子纪晓岚,更将《智囊》倒背如流。《智囊》包括10个大部、28卷,1238个谋略智慧故事。不管你从事什么工作,必然涉及为人处世,竞争博弈,沟通劝谏,自保防身,这些你都能从此书中找到灵感和方法。所以,我强烈建议大家都要读读《智囊》!市面上《智囊》版本很多,我看的这套就很好,有原文和翻译,还有冯梦龙精彩点评,通俗易懂,看后恍然大悟。《智囊》全套6册,只需99元!点击下方【商品卡】即可获取正版图书↓↓↓

2、贞观之治魏征

643年,魏征病榻前,李世民将9岁的衡山公主许配给魏叔玉。魏征死后,李世民便取消婚约,还推倒魏征的墓碑。魏征,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册封郑国公。历史上,魏征名气大,主要是因为他敢于“犯颜直谏”,充当李世民“圣君”形象的点缀,而不是处理政务。早年魏征贫困,却不从事生产,而是遁入空门,逃避现实。隋末战乱,魏征前往投靠瓦岗寨,协助李密创业,与王世充交战。618年,李密战败,魏征跟随李密投奔唐朝。此时,瓦岗旧将李绩手握重兵,镇守黎阳,是天下粮仓的所在地,魏征主动请缨,前去说服李绩归顺唐朝。魏征能说会道,且李密已经投降,李绩便同意归顺李渊。李绩、魏征两人能力一般,被窦建德打得落花流水,不但丢失了河北,还成为俘虏。621年,李世民率兵出征,在虎牢关擒拿窦建德、王世充,收复河北。魏征、李绩跟着回朝。李建成觉得魏征是个人才,将其纳入府上,充当智囊。李世民威望高,魏征给李建成出主意:“率兵出征河北,平定刘黑闼,以此树立威望,结交军中将领,作为外援。”623年,李建成采纳魏征建议,剿灭刘黑闼。有了军功,又是太子,李建成依然畏惧李世民,害怕他取而代之。魏征便建议派兵突袭李世民,先下手为强。李建成于心不忍,不想手足相残,拒绝魏征建议。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提前动手,处死李建成、李元吉,及其十几个儿子,夺取帝位,然后派人去捉拿魏征。李世民火冒三丈,直言:“你为何鼓动我们手足相残?”魏征也不客气:“如果李建成听我的话,今天就不会是这个下场了。”魏征毫无畏惧,李世民大喜,非但不治罪,还授予詹事府主簿一职,将其纳入自己的智囊团。李世民需要笼络人心,需要魏征“帮忙”,故而没有杀他。李建成被杀,但享受太子恩泽的将士不服,尤其是驻守在河北的将领,他们时刻想复仇。唐朝初年,李渊杀戮过重,导致河北民众对朝廷意见很大,这是唐朝的隐患,李世民不得不防。招抚河北的工作,自然是魏征去干,他是合适人选。李世民连魏征都能宽恕,何况是外地将领呢?魏征去河北,向将士们晓以大义,赞颂皇帝的恩德,民心安定。魏征为人正直,李世民又励精图治,他们是君臣中的黄金搭档。为了达到“自我监督”的目的,李世民让魏负责门下省,可以驳斥皇帝、朝廷的旨意。三省六部制下,门下省地位显赫,连皇帝的旨意都要经过门下省,方才得以送到有司。魏征很较真,经常驳斥李世民的旨意,甚至当面跟皇帝扛起来,一点都不给李世民面子。励精图治的君王,就需要魏征这种“谏臣”,除了能指出自己的过失,还能作为“圣君”形象的点缀。李世民前期发奋图强,励精图治,魏征是他的一面“镜子”。李世民创造的“贞观之治”,魏征功不可没,李世民也没亏待他。643年,魏征奄奄一息,李世民带着李承乾、衡山公主去探望,并赏赐大量珍贵药材。李世民知道魏征的“苦恼”,儿子魏叔玉年过20还没结婚,便当即将年仅9岁的衡山公主许配给魏叔玉,让魏征在有生之年看到自己的儿媳妇。魏征奄奄一息,没有办法拜谢皇帝的恩泽,次日病逝,享年64岁。李世民悲痛万分,亲自给魏征撰写碑文,目送他的灵柩离去,眼泪纵横。魏征下葬不久,李世民便绘像“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魏征排第四。可惜,绘像还没干透,李世民就推倒魏征的墓碑,并解除儿女婚约,说魏征结d营私,教育无方,欺骗了自己。642年,眼看李承乾胡闹,在“违背礼制”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李世民便册封魏征为太子太师,让他好好辅佐太子,向外界表明没有更换“储君”的打算。辅佐太子,魏征确实不适合,上一次教不好李建成,这一次也教不好李承乾。魏征死后不久,李承乾便联手侯君集,想重演“玄武门之变”,结果被李世民擒拿,侯君集被处死,李承乾贬为庶人。侯君集,魏征曾极力向李世民推荐,说他有丞相之才。李承乾,又是魏征的关门弟子。李承乾、侯君集谋反,李世民自然恼火魏征,说他教育无方,没有识人之明。645年,李世民亲征高句丽,劳民伤财,损兵折将。班师回朝后,李世民又想起了魏征:“如果他还在,不会让我远征辽东”,旋即下令修复魏征陵墓,还亲自去祭奠,但儿女婚约没恢复。魏征是“谏臣”,敢于犯颜直谏,是李世民的一面镜子。魏征的荣辱,也在李世民的一念之间。如果魏征多活几年,又遇上李承乾“谋逆”,也是难逃一劫。

3、魏征的事迹

公元642年,太子李承乾实在受不了于宁志老师的喋喋不休,竟然派人刺杀于宁志。两个杀手跑到于宁志的家里,却看到里面陈设简陋,中殿有个灵堂,于宁志正在灵堂前哭泣。看到这里,杀手不忍心,就偷偷离开了。李承乾是李世民的第一个儿子,为妻子长孙皇后所生。当时,李世民虽然不是太子,也不是皇帝,但也是大唐的三号人物,对这个继承人重视。为了培养这个继承人,李世民在当上皇帝之前,专门聘请了当时两位儒学大师陆德明和孔颖达为李承乾的老师。此时李承乾还不到八岁。后来李世民杀死了他的哥哥和弟弟,把他的父亲软禁了3年多,自己成了皇帝。八岁的李承乾因为父亲夺宫成功成为皇太子。李世民初的想法是,无论发生什么,李承乾太子的地位不能动摇。这是因为他本人作为次子抢了太子的皇位,当然不希望自己的故事在儿子们身上重演。为了巩固李承乾在储君的地位,首先要李承乾能够全面均衡的发展。正因如此,李世民和长孙皇后夫妻对李承乾重视。除了陆德明和孔颖达,李承乾老师还有于志宁,杜正伦,魏征等。一时之间,有教养、正直的人聚集在东宫。李承乾也很有竞争力。他勤奋好学。他不仅能认真学习经典,而且对所学知识有独到深刻的理解。鼓励阅读只是一方面,李世民还注重锻炼李承乾的实际操作能力。李承乾 12岁时被要求参与处理和决定尚书省不能决定的诉讼。十七岁那年,爷爷李渊因病去世。由于服丧,李世民命令李承乾监督国家,李承乾做得很好。因此,李世民再次上朝时,让李承乾多参与政务。相当多时候,他一个人就能处理好大事小事。从那以后,每当李世民不在北京的时候,都是一个李承乾代行处理。后来,随着李世民对李泰的溺爱,再加上李承乾生病,患有脚病,李承乾开始感到压力很大。为了让李承乾和天下百姓安心,李世民煞费苦心地任命魏征为太子太师,试图通过这一举动来表明自己对太子的支持和拥护。但李承乾仍在无情地滑向反面。李承乾的变化有很多外部原因。首先,母亲长孙皇后去世,找不到可以随时要求管教和约束的人,李承乾开始放纵自己。二是对弟弟李泰的恐惧和担心加重了他的心理压力。第三个,父亲李世民,看到他是一个成年人,他的要求改变了。但是内在因素只有一个,就是李承乾在初唐那个动荡的年代,太子身份的压力,他的资历,他父母对他的要求,其实对他都是一种折磨。李承乾有恋童倾向,他有一个很宠爱的侍从去世了。当李世民知道后,自然会气得要命。李承乾很伤心,在宫里为他举行了满意的追悼仪式,所以他恨他的父亲李世民。但李世民认为发生这种事是因为李承乾长期在深宫里,不知道人间疾苦的原因,于是向太子的官员和老师提出请求,要求他们不仅要时刻告诉太子要和自己一样关心百姓,而且要在他的行为出了问题的时候认真劝诫他。魏征于宁志这些人是谁?那是以当面提建议为己任的直爽老臣。而他们的目的也是崇高而正义的,为了大唐江山社稷的未来!贞观十四年,李承乾盖宫邸,于志宁批评他太奢侈。李承乾玩弄宦官,于志宁批评他,把他比作秦二世。李承乾很抗拒这种感觉,于是派人刺杀于宁志,于是我们看到了第一幕。在内心的种种折磨下,加上父亲开始越来越爱李泰,李承乾决定铤而走险。李承乾虽然心理扭曲,但智力还在。他知道弟弟李泰是个狠人,跟他斗不过就没办法活下去。所以在他刺杀李泰的企图失败后,他不得不联系对父亲有抱怨的兄弟们,准备想李世民一样夺宫。李承乾败露后,李世民难过。他不愿意相信李承乾会做出这种事。于是让李承乾的舅舅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详细审问。李世民多么希望这些能干的大臣能在审判后告诉他:李承乾是冤枉的!但终结果是李承乾确实造反了。尽管如此,李世民并没有杀死这个儿子,甚至为了拯救李承乾,李世民放弃了心狠手辣的二儿子李泰。看了历史,不知道为什么总觉得李承乾是个很可悲很可怜的孩子,总让我想起现在的孩子教育和亲子关系。阳光下没有新东西。即使过了几千年,父母和孩子的人性和心理也没有太大变化。我们有多少父母像李世民一样渴望他们的孩子能成才?有多少孩子因为达不到父母老师的要求而扭曲自己甚至结束生命或者想结束自己的父母老师?纵观李承乾的成长,中间有太多李世民的深情和担当。然而,真正的原因是李世民对儿子的了解并不深刻,这给他带来了难以承受的负担。在这种前提下,父母对儿子成才的希望就成了教育的废墟。事实上,如果受到适当的教育,在和平年代成为一个成功的君主是绰绰有余的。可惜他的内心没有父亲强大,在不该承受巨大压力的年纪却承受了巨大压力。当然,李承乾有更大的悲哀,是父亲的榜样带来的感受。离和李世民的哥哥殷鉴战斗不远了。李承乾有太多的理由害怕李泰向父亲学习,李泰也有太多的理由向父亲学习。这说明身教重于言教不是一句空话。

4、魏征人物简介

西游记中的袁守城究竟是谁?看过西游记的都知道,袁守城是长安城一个摆摊算命的活神仙。就是因为他和泾河龙王对赌,导致泾河龙王在剐龙台上挨刀。为什么一介凡夫俗子却能知晓天机?那么他的真正身份究竟是谁呢?网络上众说纷纭,有人说袁守城是玉皇大帝所化身。因为泾河龙王对赌结束后前脚刚离开长安城回到泾河,后脚就收到玉帝旨意。而且玉帝旨意就是跟袁守城所说的降雨时间点数分毫不差。后面克扣了降雨点数,误了时辰。老龙去找他求情的时候他也算出来了玉帝对他的惩罚就是挨刀。让人感觉就是玉皇大帝本人搞了这波操作。还有人说袁守城是观音菩萨化身,因为观音菩萨刚到长安城袁守城就出现了,目的就是引出唐王游地府,诱发取经工程。还有的人说袁守城是魏征化身。魏征在西游记中不仅仅是担任唐朝宰相,他还有一个叫人曹官的职务。就是天庭与人间的使者,也算半人半仙了。毕竟一介凡夫不可能可以梦斩泾河龙王。他化身袁守城就是为了斩杀泾河龙王。他斩杀完了泾河龙王袁守城这个人就消失了。当然还有说是菩提祖师化身,菩提祖师的徒弟各种说法的。现在我来谈谈我的看法。我觉得袁守城就是袁守城。原著中说袁守城是当朝钦天监台正先生袁天罡的叔父。袁天罡是唐朝一代玄学大师,精通星象卜卦。作者这样子写就意味着袁守城这个人物设定就是与袁天罡类似精通卜卦算命。可能要说凡人再厉害也不可能通晓天机吧,知道玉帝的心思。我觉得袁守城是收到了玉帝与观音菩萨的旨意,目的就是要泾河龙王死,引唐王游地府,推进取经大业,完成佛教在东土大唐的传播。袁守城与魏征同是半人半仙。将来是有机会位列仙班的。有人说玉帝不是道教的领导吗?为什么要帮助佛教传经。这个我们到后面再来解释。我觉得袁守城就是袁守城并不是谁的化身。你们觉得呢?

5、魏征怎样死的

李世民诛杀李建成之后,厉声责问魏征:“你为何挑拨我和前太子?”魏征面色如常:“他要是听我的也不会有今天。”魏征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早逝,困苦的日子使他终日风餐露宿。生不逢时,又赶上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各地起义此起彼伏。心怀抱负的魏征投靠了武阳郡的起义军,由于缺乏经验,不久这支军力单薄的队伍投靠了李密的部队。他的才识谋略深受李密赏识,从未被如此重视的他,对李密推心置腹。李密虽表面赏识他的才能,心里却从未对他的建议放在心上。魏征空有一腔热血,却苦于无施展之地。一意孤行的李密惨败后,投靠了李渊,想借力东山再起。此时的魏征,真心实意没有换来真诚对待,他对李密渐渐生出二心,决定另投其主。于是他费尽心机向李渊靠拢,主动请缨游说并让山东残部悉数投靠李渊。此举令李渊对他刮目相看,任命他为李唐的官员。事与愿违,事业刚有起色的魏征在一次作战中被不慎对方抓了去,做了两年的俘虏,几经周折再回到李唐旗下时,处境十分难堪。李建成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他无奈的现状。李建成对魏征的才能早有耳闻,对他颇为重视,后来封他做太子洗马。魏征也没让李建成失望,迅速成为左膀右臂,为其出谋划策。魏征以其聪明的头脑与才能辅佐李建成,李建成任太子期间的很多政绩都是他出谋划策的成果。谨慎的他认为,皇位一天不确立,就不能有一点松懈。当时李世民重兵在握,屡建战功,是太子上位的大竞争对手。太子李建成仅仅辅佐政事,政绩平平,魏征数次奉劝太子争取战功。在他的建议下,李建成请缨出战,杀死刘黑闼,击退突厥,后稳居太子宝座。目光深远的魏征一直把李世民当成太子登上皇位的大绊脚石,曾劝太子想办法把李世民调走,使其远离朝堂,消除上位大的隐患。可是心软的李建成没有听劝告,导致玄武门之变被李世民杀害。李建成在魏征的人生道路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玄武门之变太子被杀,令魏征心灰意冷,面对宿敌李世民不禁恶语相向。回答简单粗暴,仿佛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可以看出太子的死对魏征打击有多大。谁知他的狂言并没有激起李世民的杀心,李世民没有因为魏征是太子的得力干将而为难他。反而爱惜才华重用他,由此可见李世民为人的气度和胸襟,不愧为一代明主。魏征感激李世民的宽宏大度,成为李唐的能臣,鞠躬尽瘁一路官至丞相之位。魏征在大唐为官期间,凡事亲力亲为,提出了很多利国利民的政治主张,对皇帝总是直言进谏。有一次魏征当着百官的面给太宗提意见,言语很不留情面,气得李世民回到后宫直喊要杀了魏征这个“乡巴佬“。好在长孙皇后贤惠,及时开解,太宗才转怒为喜,没有惩罚魏征。虽然魏征经常忠言逆耳不分场合和方式,惹得皇帝不高兴,可是只要想到他的秉性,还有他的出发点,李世民每次总是能做到纳谏如流。李世民要做一代明君,魏征就是他的肱骨之臣,是太宗引以为镜的忠良之臣。魏征与李世民17年君臣相爱相杀,既有千古佳话,也有千古遗憾。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魏征这个曾经一心要取李世民性命之人,是成就其大业之人,也是败了其英名之人。臣子对君王直言不讳,可以被赏识,也会被孤立。魏征的敢于进言,虽对李世民的政绩做出很大贡献,但同时也触碰了领导者的底线。出于忌惮虽生前李世民对其恭敬有加,却在魏征死后砸掉他的墓碑,撕毁儿女婚约。魏征生命的后时刻,太宗前来探望,望着追随自己一生的老臣,皇帝百感交集。当即将女儿衡山公主赐婚于魏征长子,此时的李世民虽心存芥蒂,却还是感恩的。李世民对魏征的不可原谅,是被卷入李承乾的造反中,一旦触碰到皇位,便是触碰君主的底线。魏征走后不久,李承乾以担心太子之位被李承泰夺走为由造反。李承乾是魏征生前的得意门生,造反队伍中的侯君集、杜正伦等人都与魏征生前关系极为密切。这就不得不令人猜忌,太子造反是否与魏征有关,是否是他生前密谋。不久又有传言说魏征生前给皇上的谏言被私下转与他人看阅,这实在是皇家的一大忌讳。猜忌、传言再加上某些心怀不轨之人的煽风点火,让李世民被彻底激怒。盛怒之下,李世民取消婚约,砸毁墓碑就不足为奇了。事后经过排查并没有发现魏征参与谋反的直接证据,传言也被证实是子虚乌有。太宗念及往日君臣相处的种种好处,终颁发旨意重建墓碑、恢复魏征的名誉,并妥善安置其家人。作者:水蓝编辑:蒋静茹#魏征大事简介#

6、魏征详细简介

大型历史电视连续剧:和下西洋。这是大明的钱,朝廷的钱他竟敢拿着朝廷的钱捐给朝廷,拿朕的钱来孝敬朕。荒唐无耻,钱朕收了朕还要夺了他的命。永乐大帝朱棣之所以这么生气是因为自己那不争气的儿子。话说大明第一才子解缙因为在朱棣出征前反对朱棣亲征,并且弹劾汉王朱高煦被朱棣贬到了云南。其实朱棣这是想保护解缙,他屡次跟汉王作对,汉王早就把他当成眼中钉了。这家伙学问高但是情商低,不好好的在云南呆着,又跑到京城来给朱棣告状了。他向朱棣说汉王朱高煦之前不光私卖军火给倭寇,这次竟然暗自和倭寇勾结,养了几百名死士,把他们安排在了一个小岛上,解缙要求朱棣给予严惩。其实汉王的所作所为朱棣也是很清楚的,因为在他的身边就有朱棣的眼线,朱棣也曾经不止一次的敲打过他,希望他能悬崖勒马及时回头。可这小子根本没明白朱棣的良苦用心,做事越来越离谱了。没想到被解缙发现了,朱棣不想把事情闹大,朱高煦毕竟是自己的儿子,真要闹大了大家脸上都不好看,但是解缙依然不依不饶,甚至还威胁起了朱棣,如若皇上姑息养奸臣将联手众臣一起上奏。以死尽忠。朕没有唐太宗的雅量,你也不是魏征,你这么处心积虑,无非就是想搏一世清名罢了。武死战文死谏,这是为臣的楷模,千古不变。朱棣知道解缙是一根筋,真要把事情捅出去就不可收拾了,所以他把解缙押入了刑部大牢。朱高煦得知解缙被抓以后更加肆无忌惮了,他觉得父皇这是在袒护自己做事更加嚣张了,同时他更加的怨恨解缙了,决定要除掉这个绊脚石。于是他派人收买了锦衣卫指挥使纪纲,让他帮忙除掉解缙。纪纲把昭狱里钦犯的名单递给了朱棣。当朱棣看到解缙的名字以后随口问了一句解缙还在吗?纪纲似乎明白了朱棣的意思。就这样大明第一才子解缙惨死在了纪纲的手里。解缙一死文官们可炸了锅了,都表示要给皇上上书想要皇上给个说法。他们把矛头直指纪纲和朱高煦。一太子朱高炽也来祭奠解缙了,他直接跪在了解缙的灵前痛哭了起来。夏原吉等人要求朱高炽为解缙做主,一起上书皇上诛杀纪纲。太子殿下如今小人当道权贵作乱,如不铲除国无宁日。解大人虽然死的冤枉,可此案盘根错节,诸位就不要再跟着起哄了,闹不好可是要掉脑袋的。臣等草拟了一份奏章,大家都已经签了名,生死与共,如若太子不弃请跟我们一起诛杀纪纲。正在此时朱棣也来了,朱棣来到解缙的陵前,给这个大明第一才子上了三柱香,而夏元吉则借这个机会让朱棣彻查解缙冤死的真相,朱棣没有当场表态就走了。此时的朱高煦是真慌了,他知道这次闹大了,真要追究起来。自己这个汉王肯定是跑不掉的,到时候皇上想保自己都保不住,没了办法的他竟然想逃跑,谁知刚走出门就被拦住了。成国公朱能带兵捣毁了他私养死士的小岛,抓获了他的副官王斌。并且要求朱高煦和他一起进京面圣。朱高煦这下彻底慌了,而在进京的路上姚广孝把他拦住了,朱高煦见到姚广孝就像见到救星一样扑通一下就跪下了。因为他知道这个老和尚的厉害,现在也只有他能救自己了。大师救我。您是看着我从小长大的,您是活菩萨,您就救救孩儿吧,贫僧来接你不一定能够救得你,不会的父皇谁的话都可以不听,谁说情都可以不理,就是除了您,只要您点下头,父皇他一定会答应的,要么交出你贪墨的脏银,要么交出你的脑袋,他的副手柳如明,代替他交出了市舶司的所有印信,并且把这几年所有的赃款全部上缴了。朱棣怒了,没想到这个不争气的儿子这么能贪,真的是富可敌国了,他让朱瞻基去彻查此事,要把汉王贪污的银子全部都找回来,朱棣还扬言要杀了这个逆子才能平息众怒。朱高煦吓坏了,他按照他姨娘徐妙瑾的吩咐,来到了徐皇后的灵前忏悔了起来。朱棣正好看到了也心软了起来,而夏元吉为了给解缙讨回公道,竟然让人绑了自己来见朱棣了。他这是抱着必死的决心了,满朝大臣对纪纲乱政皆有不满。这个人蛊感皇上挑拨离间残害忠良,擅权作乱。太祖高皇帝曾在宫中高悬铁牌,上书内宫不得干政,便将此训代代相传。臣等请旨斩其狗头,为解大人伸冤,汉王贪银贩私铁证如山。因解大人奏抱其不法之事而怀恨在心,收买纪纲残害忠良。纪纲死有余辜,而汉王也难辞其。朱棣没了办法,为了平息众怒,把纪纲作为替罪羊给咔嚓了,并且把朱高煦的副官王斌也给咔嚓了。而对于朱高煦,朱棣不可能背上杀子的骂名,于是削去了他所有的护卫,并且把他囚禁在了山东封地,没有旨意不得出封地一步,至此这个事件总算平息了。

7、魏征功绩

这天,魏征来到李世民面前,给了讲了一个李渊当年的丑事。李渊刚刚进入长安的时候,看上了辛处俭的妻子,便故意把他调到外地任职,然后方便自己和他老婆私会。当时,李渊刚从太上皇的位置上去世不久,虽说李世民和他关系并不好,但毕竟两人是父子。听到魏征如此诋毁自己的老爸,李世民很生气,怒斥魏征不要得意忘形。魏征却毫不退让,继续顶撞李世民,让堂堂大唐帝国的掌门人无可奈何。魏征之所以提起陈年旧事,还当着李世民的面揭他老爸的短,是因为李世民看上了一个女子,还准备将其纳入后宫,但对方已经和别人有婚约。魏征听说这件事后,马上来到宫殿里拜见李世民,进门后不讲任何客气,劈头盖脸就是一通大道理。李世民以虚心纳谏著称,但他毕竟是皇帝,对魏征每天滔滔不绝的作风也很反感。听了半天,魏征也没说正题,李世民有些不耐烦,问他到底有什么事。李世民派去册封郑氏女子的使者,正带着聘礼和文书等在殿外,魏征便指着门外说到:“就算皇上有心迎娶别家女子,也要先问问她有没有婚配,否则天下老百姓如何看待朝廷和国家?”李世民并不清楚,这名女子已经婚配,听到魏征这么说也很吃惊。李世民觉得有些尴尬,便暂时让使者退回来,然后派人调查,如果真和魏征所说的一样,那么这件事就算了。几天之后,负责调查的官员韦挺表示,郑家女子许配给陆家的事情并不属实,还拿出了一份陆家否认这段婚事的材料。李世民大喜过望,马上叫来使者,打算再次前去郑家求亲。魏征的脸色还是很难看,李世民便再次征求他的意见,得到的回答依然是否定的。魏征认为,陆家并非没有和郑家订立婚约,只是听说皇帝对郑家女子有意,他们不敢参与竞争,这才主动否认。事实证明,魏征的猜测完全正确,陆家和郑家本就商量好结亲的事情。谁知道李世民突然半路杀出,他可是当朝皇上,陆家和郑家都不敢得罪,只好当这段婚姻不存在。好在经过魏征提醒,李世民打消了迎娶郑家女子的念头,这才没有给人留下笑柄。我们印象中的李世民,是一个勤于政事、虚心纳谏的模范皇帝,他缔造的贞观之治,是历史上一段辉煌的时期。但李世民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富家公子出身的他,本性贪图享乐,只是很善于掩饰。李世民即位之初,为了摆脱篡位者的形象,把大部分精力用在治国理政上,再加上有长孙皇后等人规劝,生活相对简朴。随着国家越来越好,社会越来越安定,李世民开始暴露出本性,日常生活越来越奢侈,还派人到处打听谁家的女孩漂亮,想办法充实自己的后宫。前朝官员郑仁基的女儿年方二八,容貌清秀美丽,李世民便迫不及待地准备聘礼,打算把这位美少女带回皇宫,这才有了魏征劝谏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