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基:明朝第5位皇帝,600年来,身上的谜团至今没有解开明成祖朱棣有两个儿子,一个是朱高炽,另一个是朱高煦,这两个儿子明成祖都不太喜欢,朱高炽虽为太子却老实懦弱,不会带兵打仗,而且身体状况很差,二儿子朱高煦虽然勇武过人,但是却一脑子的浆糊,只会打打杀杀,没有治国理政的能力,这两个儿子一个能文,一个能武,就是不能结合在一起,这也是急坏了明成祖,后继无人的话,明朝的江山基业不就砸自己手里了吗?那到时候有什么脸面面对先祖。正当明成祖一筹莫展时,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出生,给他带了来希望,朱瞻基从小就表现出不同寻常的天赋,什么琴棋书画,十八般武艺可谓是样样精通,是个文武双全的人才,他的出现无疑很好的打消了明成祖的顾虑,所以朱瞻基自幼就被明成祖悉心教导,更是呵护有加,生怕自己的这个宝贝皇孙有什么闪失。要说明成祖有多喜欢这个皇孙,只要他在皇宫之中就经常陪着他,给他请好的老师教他文化知识,即使出行或者是带兵打仗也要带着他,不仅如此,身为皇帝的明成祖居然给自己的孙子当马骑,这要是平民百姓也就算了,这可是明成祖啊!至高无上的皇帝,有着高的地位和尊严,居然给自己的孙子当马骑,可见明成祖是有多么喜爱他。不仅如此,明成祖因为他把皇位传给了他的父亲朱高炽,虽然朱高炽是太子,但是明成祖并不喜欢他,而是更偏向朱高煦,毕竟怎么着他都能带兵打仗,守住大明江山,可偏偏为了这个皇孙愣是毫不犹豫把皇位给了自己这个体弱多病的长子朱高炽,没想到朱高炽父因子贵。在朱高炽被封为太子,也被明成祖确定为下一个继承人后,被封为汉王的朱高煦不愿意了,明明这江山是自己曾经和明成祖辛辛苦苦打下来,他朱高炽只是在后方而已,凭什么要给他,所以一直心怀不满,也一直想蓄意谋反自己当皇帝。所以在明成祖还没去世时两人就一直关系不好,汉王还经常当众羞辱讽刺朱高炽,而朱高炽为人也是老实,也可能是软弱还是心太善良,心肠太软,不去在意自己弟弟的冷嘲热讽,也一直不去理会这皇位之争,甚至还想把这皇位让出去。不过这样的想法明成祖怎么能同意,因为这皇位可不是给他的,而是给朱瞻基这个皇孙的,但这并不影响汉王对于皇位的执着,他一直在等自己的父亲明成祖驾崩,然后迅速兵变,夺得皇位。对于他这样的想法,以文为主的朱高炽怎么可能不知道,所以在明成祖驾崩后,朱高炽封锁消息,并且迅速继位,这个消息一直到他继位两个月之久,远在自己封地的朱高煦才知道,可是现在一切为时已晚,朱高炽成为皇帝的事情已成定局。出现这样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古代的通讯极为不发达,传递一个消息八百里加急还得还几天呢,汉王所处的地方又远,更何况朱高炽封锁消息,他不知道也是正常,可是即使这样汉王也依旧不死心,他知道朱高炽身体状况极差,在位不了多长时间,于是就等着朱高炽支持不住的那一天,然后抢夺自己侄子也就是朱瞻基的皇位,学他老爹朱棣的那一套。这样的想法无疑也瞒不过这父子二人,所以时刻提防着这件事情的发生,同时朱瞻基对于这个叔叔也是十分厌烦,因为曾经冷嘲热讽自己的父亲,还和自己的父亲争夺皇位,甚至明成祖还在世的时候年轻气盛的朱瞻基就和他发生过冲突,好在没有发生兵戎相向的情况,不过这也注定这叔侄二人不可能善了。而恰巧的是,在这个时候朱瞻基还被派去南京,平衡朝政,这样的局势无疑十分有利于汉王,而此时汉王也加强了自己的信息传递的建设,意图在短时间内知晓皇宫之中的变动,以便快做出决策和行动。所以在总体上来看,怎么都是汉王有着一定的优势,既可以在短时间兵变夺得皇位,也可能在另一边阻挡朱瞻基回朝,不过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在朱高炽驾崩后,还没等汉王得到消息,朱瞻基就已经继位了,这样的情况让汉王一时间不理解,曾经做的努力也是功亏一篑,总不能大动干戈明抢吧,那样的话这个皇位也没有人认可,更何况朱瞻基也不是宵小之辈,文武双全,还真难打得过。对于朱瞻基迅速继承皇位的这件事情不单汉王疑惑,到了今天后世之人也是疑惑不解,按理说那时候的通讯速度那么差,就算朱瞻基有快的情报人员,起码也得两三天知道,为什么朱高炽一去世他就马上登基了呢?这其中肯定存在不为人知的秘密,而对于这一真相,后世的史学家和学者推论,可能是因为朱高炽知道自己身体状况不好,所以安排朱瞻基随时待命,准备接替自己,这个说法也是合情合理,不过那也不可能这么短时间就得知消息到继位啊,这还是欠缺证据。再就是还有一种可能朱瞻基可能是谋杀自己的父亲,因为这样的话那不就是随时控制朱高炽的生死,自然也就无缝衔接,不过这终究只是推论,没有证据,也没有相关的资料表明,所以这个说法也不成立,那这个谜团到后还没有得到准确的真相,并且至今已经六百年之久了,还是一无所知,或许这永远都是一个谜题了。随着历史的长河成为了一个遗憾,也渐渐被世人淡忘,可能这就是这些故事迷人的地方吧!吸引着你,却又不得其中因果,神秘而又充满韵味
2、朱高炽稳固地位明仁宗朱高炽全部后妃及殉葬嫔妃名单:诚孝昭皇后张氏,结发妻子,生明宣宗朱瞻基、朱瞻墉、朱瞻墡、嘉兴公主;恭肃贵妃郭氏,殉葬的5人之首,生朱瞻垲、朱瞻垍,朱瞻埏;恭僖顺妃谭氏,初封昭容,殉葬的5人之一;贞惠淑妃王氏,殉葬的5人之一;惠安丽妃王氏,殉葬的5人之一;恭靖充妃黄氏,殉葬的5人之一;顺妃张氏,生朱瞻堈。葬于今南京市雨花台区的普觉寺。墓地于2007年被发现;贞静敬妃张氏,河间忠武王张玉之孙女、英国公张辅之女、明成祖的昭懿贵妃之侄女,以勋旧之女特恩免殉葬,葬金山。贤妃李氏,生郑靖王朱瞻埈、蕲献王朱瞻垠、淮靖王朱瞻墺以及真定公主。妃赵氏,生女庆都公主;这里不正常的就是恭肃贵妃郭氏。按照明初的制度,郭氏仅凭勋贵之女身份这一条便可免于殉葬,更何况她还为明仁宗朱高炽生下了三位皇子。况且在当时的后宫之中,郭贵妃的地位和身份仅次于张皇后,属于高级嫔妃。这几项无论单独揪出哪一条,都可以让郭氏免于殉葬。同为仁宗妃嫔的贞静静妃张氏一生无子女,但仅凭借勋贵之女的身边便被免于殉葬。可是郭贵妃占齐了三条,却终惨遭殉葬。这让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据记载,郭贵妃曾因位分尊贵和诞育三子而恃宠而骄,屡屡对张皇后不敬,言语多有冲突,甚至还挑拨仁宗与皇后的关系。仁宗在世时,张皇后始终隐忍不发,仁宗驾崩后,张皇后借殉葬除去了郭贵妃。
3、朱高炽有几个孩子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朱棣终于将惠帝赶下台,自己做了皇帝,即明太祖。他册封徐氏为皇后,可对立太子的事却一再拖延。按立嫡长子的传统,朱高炽既是嫡子又是长子;按照人品才能,朱高炽品行端方,沉稳睿智,且在靖难期间保卫北京城立下大功,的确是太子的不二人选。可朱棣还是更喜欢冲锋陷阵的次子朱高煦,他在靖难期间还曾暗示次子:“世子多病,你多努力!”这就意味着他想立朱高煦为太子。朱棣既不想违背祖制,又不舍心爱的次子,就这样犹豫了好几年。直到永乐二年(1404年),朱棣才勉强立27岁的长子为太子。朱棣做出这个决定,除了大臣们的强烈要求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虽不喜长子,却很喜欢长子的儿子、长孙朱瞻基。朱瞻基相貌英俊,聪慧过人,小小年纪就卓尔不群,深得朱棣的宠爱。解缙等大臣也经常在朱棣面前夸奖这个“好圣孙”,所以朱棣也希望这个孙子以后能光大祖宗基业。——《中国皇帝全传-善从》
4、朱高炽实力公元1425年,明仁宗朱高炽驾崩。按照明初制度,皇帝去世以活人殉葬。可第一个被殉葬的妃子,竟然是家世显赫,为受宠,又生下了3个儿子且皆封王的郭贵妃,着实令人匪夷所思。恭肃贵妃郭氏,是明仁宗朱高炽的妃子,也是他为宠爱的女人。郭贵妃出身极其高贵,她是大明开国功臣、营国公郭英的孙女,也是武定侯郭铭的嫡长女。虽然明朝时期,并不是很看重后妃的出身,但有显赫的家世还是可以加分的。早明仁宗朱高炽当太子的时候,郭贵妃就被明成祖朱棣指婚给了他,并册封为了东宫庶妃,而郭家给郭贵妃的嫁妆也是相当地丰厚。郭贵妃不仅出身名门世家,而且性情是贤良淑德,德才兼备,做事谨慎端庄。因此,即使是此时的朱高炽身边早已有了沉稳贤明的太子妃张氏,但自从郭贵妃入府之后,朱高炽对她的偏爱那是明目张胆的,早晚都只让郭贵妃侍奉。据《明史、列传第七》记载,由于郭贵妃时刻侍奉朱高炽左右,所以从永乐七年开始,郭贵妃便连续不断地为朱高炽生下了三子一女,分别是皇八子滕王朱瞻垲,皇九子梁王朱瞻垍,皇十字朱瞻埏,以及皇四女德安公主。值得一提的是,郭贵妃的三个儿子是朱高炽十位皇子当中的后三位,足以见得郭贵妃确实是深得朱高炽宠爱。明仁宗对郭贵妃的偏爱那是有目共睹的,郭贵妃的祖母生病,朱高炽容许她时常回郭宅尽孝,郭贵妃的幼子生病,朱高炽亲自为儿子祈福等等。等到明仁宗继位之后,郭氏便被册封为了贵妃。而明仁宗朱高炽爱屋及乌,还逾制将郭氏的祖母追封为了营国夫人,将她的母亲徐氏封为了武定侯太夫人,并让郭氏的兄长郭玹继承了祖父的爵位。不仅如此,明仁宗朱高炽在诛杀了大宦官黄俨之后,还一股脑儿将所有的财产和仆人都赐给了郭贵妃的弟弟武定侯郭玹。当时的郭贵妃可谓是意气风发,风光无限。其实,如果明仁宗朱高炽但凡活得久一点,郭贵妃自然是会获得更多的荣耀。只可惜,明仁宗朱高炽在位仅一年而已。不幸的是,郭贵妃竟然成为了第一个被殉葬的妃子,谥号为"恭肃"。虽然明朝初期的殉葬制度是惨无人道的!但并非是所有的先皇后妃都必须要殉葬。明朝有规定,如果是功勋之后,或者是育有皇室子嗣的嫔妃都可以被特赦。就在明仁宗朱高炽驾崩前两个月,就曾册封英国公张辅的女儿为敬妃。而无子无女的她却也因为祖先的功勋庇佑,被特赦免于殉葬。可奇怪的是,同为功勋之后,又为明仁宗朱高炽生下三子一女,而且家世显赫,身份极其尊贵的郭贵妃为什么偏偏要被殉葬入帝陵。据《明史·后妃传》记载,明仁宗朱高炽驾崩之后,一共有五位嫔妃被选中殉葬。而这5位嫔妃当中,只有王淑妃生下了一名公主,像王丽妃和黄充妃并没有生育子嗣,谭顺妃不仅无嗣还无宠。以上三人殉葬确实是情理之中,但郭贵妃沦为被殉葬的结局,确实是令人费解,针对性太过强烈。毕竟其他四位妃子都没有子嗣,也说明她们并不得明仁宗朱高炽宠爱,至少郭氏还有三个皇子傍身,又是明仁宗朱高炽的宠妃,为何就沦落到了殉葬呢?至于郭贵妃殉葬的原因,共有两种。第一种说法是明仁宗朱高炽临死之前留下了遗诏,要求郭贵妃殉葬。而第二种说法是认为由于郭贵妃不仅是明仁宗朱高炽的宠妃,还有三个已经成年封王的儿子,张太后深怕郭贵妃会成为第二个戚夫人,也怕她的三个儿子日后会成为隐患,因此下令被迫郭贵妃殉葬。可郭贵妃被选为第一个殉葬的妃子,难道真的只是明仁宗朱高炽亲自指定的吗?其中的真相,还有待历史进一步的查掘。当然,郭贵妃之所以被勒令殉葬,与她自身也是脱不了干系的。郭贵妃的祖父正是明太祖朱元璋时期的武将郭英,在靖难之役时站队建文帝。而明仁宗朱高炽在位的时候,大力赦免了靖难遗孤。张太后深怕建文余孽还贼心不死,又担心明仁宗朱高炽那些虎视眈眈的兄弟们,与建文余孽勾结,所以她才要斩草除根,以绝后患。再加上郭贵妃的三个儿子已经封王,除去了他们的母亲郭贵妃也就是剪除了他们的羽翼,让他们短时间内很难成气候,为自己的儿子朱瞻基安定后方,所以张太后选择逼迫郭贵妃殉葬,可谓是一石二鸟。据野史记载,郭贵妃曾有意毒害张皇后,结果阴差阳错导致毒药被明仁宗朱高炽喝下,虽不至死,却被张皇后记恨。但这个说法并不可信,毕竟毒害皇帝早就被诛杀了,根本等不到殉葬。其实,张皇后与郭贵妃之间确实是存在矛盾。毕竟郭贵妃太受明仁宗朱高炽的宠爱,甚至郭贵妃还曾经得罪过张皇后,让张皇后下不来台。归根结底,郭贵妃的殉葬,还是政治斗争演变而来的宫斗。郭贵妃本想母凭子贵,谁承想却只能含恨丢下四个儿女随明仁宗朱高炽而去,即使无奈至极,但也无力反抗。好在,明英宗朱祁镇因为和他的钱皇后伉俪情深,不忍心看着没有子嗣的钱皇后殉葬,在临终前废除了这一惨绝人寰的制度,否则后世还不知道有多少无辜的嫔妃要遭次厄运。#朱高职简介#
5、朱高炽1425年,朱高炽刚咽气,5名美貌后妃被要求殉葬,郭贵妃跪着恳求:“我有3个儿子,放过我吧,要我做什么都行!”胖子皇帝朱高炽突然病逝,而他登上皇位才10个月。朱高炽临终前,曾把皇后张氏叫到身边,嘱咐她选择5名后宫嫔妃给自己殉葬。张氏听后心中大喜,表面上故作悲痛,表示一定会遵照旨意办差。朱高炽咽气之后,张氏便带着儿子朱瞻基来到后宫,挑选了5名和她有过矛盾的妃子。其中,张氏痛恨的是郭氏,她深受朱高炽宠爱,还育有3子1女。按照历朝历代的规矩,后宫嫔妃如果育有儿子,或者孩子比较小的情况,可以不为皇帝殉葬。因此,郭氏接到圣旨后吃惊,她完全没想到自己会成为殉葬者。郭氏看到门前站着的张皇后,顿时恍然大悟,指着对方破口大骂。张皇后本想开口回击,朱瞻基却抢在母亲身前走过去,轻声说了些什么。紧接着,朱瞻基转身带着母亲离开,郭氏却如同哑巴一样,呆呆地瘫坐在地上,任由侍卫将自己抓起来。原来,朱瞻基告诉郭氏,如果继续这样闹下去,就得好好考虑考虑3个儿子的下场了。很显然,朱瞻基是用郭氏的儿子作为威胁,逼迫她同意殉葬。郭氏没办法,只好牺牲自己的生命,换取3个儿子的性命。只不过,郭氏的几个孩子,都在接下来的几年里相继去世,究竟是自然死亡还是张皇后和朱瞻基有意为之,就很难说了。这个故事中的朱高炽、张皇后以及朱瞻基,和影视剧和小说中的有很大区别,一点都不高大上,甚至都有很大的缺点。实际上,历史上的胖子皇帝,本就不像影视剧中刻画得那么伟大,人们只是因为他执政时期,天下还算安宁太平,才认为他是个的皇帝。至于张皇后,本就是个嫉妒心极强的女人,她的儿子朱瞻基贪图享乐,完全是躺在爷爷和父亲的功劳簿上当皇帝。朱高炽是朱棣的长子,按照封建时代的规矩,理应是第一继承人。但朱棣很不喜欢朱高炽,主要有2个原因,第1是朱高炽外形差,第2是内涵不足。朱高炽长得很胖,中年时甚至已经到了走路都需要人搀扶的地步,这样的人肯定有各种慢性疾病,身体素质好不到哪里去。朱高炽从小便不能骑马射猎,更不可能行军打仗,和他英武雄迈的父亲迥然不同。由于不受父亲喜欢,便有很多奸佞小人居心叵测,用异样和歧视的眼光看他。这些人支持朱高煦做接班人,他不仅外形帅气俊朗,而且能征善战,很得朱棣欢心。在这种情况下,朱高煦完全不尊重哥哥朱高炽,使得他变得越来越懦弱,为人处世小心翼翼,朱棣每次看到他那副样子,都恨铁不成钢。试想一下,朱高炽从小生活在压抑的环境中,心里肯定很不痛快。但现实情况决定了朱高炽没有任何办法,既不能和父亲说出心中的不满,又不能和弟弟争斗,那样只会更遭朱棣讨厌。为了排解心中的愤懑,朱高炽一方面专注于学习处理政务,尽可能放大自己的优点,让朱棣忘记他不能行军打仗的缺点。另一方面,朱高炽生活中纵情享乐。对于朱高炽的小爱好,朱棣也懒得管,再加上他大部分时间都在塞外打仗,还需要朱高炽坐镇后方处理政务,干脆随他去了。朱棣虽然对朱高炽有许多不满,但却对张氏生的朱瞻基很满意。朱瞻基少年英武,朱棣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便想将大明江山传给他。基于这种考虑,朱棣咬着牙保住了朱高炽的太子地位,目的就是为了让朱瞻基日后能够接班。朱高炽的正妻张氏,虽然外形条件出色,但是性格冷漠,和他关系并不是很好。后来,朱高炽娶了郭氏作为侧室,这个女人温柔妩媚,很懂得讨男人欢心,迅速成为朱高炽宠爱的老婆。出于爱屋及乌的心理,朱高炽也很喜欢郭氏生下的3个儿子,甚至产生了让他们作为继承人的想法。如此一来,郭氏不仅是张皇后的敌人,更是朱瞻基的巨大威胁,也就注定了她的悲惨结局。实际上,朱高炽的去世特别突然,事先没有什么征兆。如果排除突发心脑血管疾病这样的可能性,朱高炽还真有可能是被人谋害,大的嫌疑人自然是继承皇位的朱瞻基。朱高炽去世前后,朱瞻基的一系列行为都很反常,也许是察觉到父亲有意让郭氏的儿子当太子,他不得不选择铤而走险。但这历史的悬河中,有些事,谁又能真的说得清呢?
6、朱高炽在位多久1404年,朱棣立长子朱高炽为太子,朱高煦为此私下抱怨:“父皇曾答应立我为太子,如今竟然反悔!”朱棣得知后,很是愧疚。徐皇后则对他说:“老二性情暴躁,他若做了皇帝,怕是不会善待兄弟,所以必须立老大。”朱高煦是朱棣和徐皇后的次子,生性狡黠、狠愎,年少时曾在京城就学,因言行轻佻而不被祖父朱元璋看好。1395年,朱元璋立朱高炽为燕王世子,朱高煦为高阳郡王。此时的朱高煦尚未有争夺继承人位置的想法。1399年,朱高煦和兄弟们一起进京奔丧,建文帝想扣留朱高煦等人,以此要挟燕王朱棣,但又迟疑不决。徐辉祖便对建文帝说:“我的三个外甥中,只有朱高煦勇猛、蛮横。他不会忠于朝廷,将来也会背叛燕王,是个祸患。”不得不说,徐辉祖看人的眼光还是挺准的。朱高煦在返回北平的途中杀死了几个百姓,影响很是恶劣,大臣们都指责燕王教子无方。1399年,朱棣起兵靖难,命朱高炽留守北平,朱高煦随军出征。朱高煦英勇善战,在1400年的白沟河之战阵斩瞿能父子,又在次年的东昌之战击退朝廷大军,救出朱棣。这几仗打起来,朱棣开始对朱高煦有了不同的看法。1402年,朱棣在浦子口战败,正当他犯愁时,朱高煦率军及时赶到。朱棣为了激励儿子,意味深长地拍着朱高煦的背说:“好好努力,世子经常生病。”言下之意就是加油干,你哥身体不好,将来我让你来当继承人。朱高煦听后大喜,认为自己现在的付出都是值得的,于是奋勇拼杀,击退了朝廷大军。朱棣登基后,朱高煦认为父亲会兑现当初的承诺,没想父亲还是立病怏怏的大哥为太子,心中十分恼火,于是就有了开头那一幕。朱棣其实也为立储之事犹豫过,毕竟次子在靖难之役中立下了大功。但长子并无过错,且为人仁厚,在靖难之役也立下了功劳,所以他还是选择立高炽为太子,让高煦去云南就藩。朱高煦知道自己一旦离京就藩,就会失去争储的机会,所以他选择赖在京城不走,等待翻盘的机会出现,哪怕朱棣多次催促他。朱棣虽然对次子无赖的行为感到不满,但每想到自己在立储这件事上对次子有所亏欠,就一忍再忍。可朱高煦并未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引起了父亲的反感,依旧我行我素,甚至陷害朝廷大臣。1416年,朱棣对朱高煦的忍耐到了极限,决定废其为庶人。朱高炽虽然知道弟弟很过分,但还是念及亲情,在父亲面前为弟弟求情。既然太子求情,朱棣也就不再深究,不过还是重罚了朱高煦,并强令他到山东就藩。朱高煦虽然带着家眷离开了京城,可他仍然惦记着皇位。所以他一到封地,就开始谋划如何抢夺皇位。1424年,朱棣去世,朱高炽继位。得知父亲的死讯后,朱高煦蠢蠢欲动,派心腹潜入京城,伺机叛乱。朱高炽对此心知肚明,但他还是选择重赏弟弟,希望他顾念亲情。朱高煦畏惧兄长的实力,也就顺势中止行动。然而朱高炽在位不到一年就去世了,皇位传给了二十多岁的朱瞻基。此时的形势与当初建文帝继位时相似,一边是年轻的皇帝,一边是久经沙场、野心勃勃的皇叔。然而类似的开局,其结局却往往相差甚远。1426年,朱高煦起兵反叛,明宣宗朱瞻基在多次规劝无果后,选择御驾亲征。朱高煦本以为自己可以侥幸成功,可真等到朝廷大军到来后,他发现自己毫无胜算,终只能出城投降,乞求侄子的宽恕。宣宗虽然对这个皇叔没什么好感,但毕竟和他是一家人,加之考虑到要做样子给天下人看,所以只是将他关押了起来。然而朱高煦在某次宣宗探视他时,故意将宣宗绊倒,结果就是他被宣宗用酷刑处死了。帝王的许诺往往都是靠不住的,朱高煦轻易相信了父亲的话,结果发现自己被骗,从而愤恨不平,一心想要谋取皇位,导致了后的悲惨结局。另外,朱棣以藩王的身份从先帝指定继承人的手中夺取了皇位,也让朱高煦心存幻想,认为自己可以复制成功,殊不知他那侄子比建文帝精明多了。朱高煦虽然不适合当皇帝,但不管咋说,朱棣都是对这个儿子有所亏欠的。参考:《明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