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拟的简介(比拟的介绍)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30 16:13:26 浏览
1、比拟的介绍

高尔夫升级案例:气动悬挂。很多朋友对升级气动悬挂犹豫不决,今天我们通过这辆高尔夫8的案例,向大家介绍一下。与绞牙悬挂相比,气动悬挂能够轻松地将车身降至低,而且可以随时切换回正常状态。这是绞牙悬挂无法比拟的优势。气动悬挂大的优势在于通过性和便捷性。悬挂高度可以随时调整,这使得低趴风格和通过性得到了的结合。同时,气动悬挂可以通过车内控制装置或手机APP随时调整,这无疑是吸引人们的原因。

2、比拟如何赏析

蒌蒿清香好吃惹人爱大家知道,白菜的味道比较淡雅,而另一种蔬菜蒌蒿,则以其独特的清香味道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蒌蒿是一种野生蔬菜,以嫩茎叶、嫩芽和肥大的根状茎供食用。它在古代被称作“蒌”,这个称呼早出自《诗经•周南•汉广》,其中有“翘翘错薪,言刈其蒌”的诗句,说的是一个砍柴的小伙子想在错杂的丛林中,采集嫩蒌蒿献给心上人。从中不难看出,在中国文学发展的早期,蒌蒿这种蔬菜就已经被赋予了一种美好的感情色彩。到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的户部侍郎钟谟喜欢蒌蒿,曾把蒌蒿、萝卜和菠菜这三种蔬菜看作其他蔬菜无法比拟的佳肴,称之为“三无比”。从此以后,“三无比”就成了这三种蔬菜的别称。而我们熟悉的含有“蒌蒿”的诗句,则莫过于苏轼在《惠崇春江晓景》(又作《惠崇春江晚景》)中的那两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把蒌蒿和鱼类中的美味河豚相比美。陆玑《诗疏》:蒌,蒌蒿也,其叶似艾,白色,长数寸,高丈余,好生水边及泽中,正月根芽生,旁茎正白。生食之,香而脆美,其叶又可蒸为茹。很多人以为蒌蒿只产于江南,尤其是苏东坡那句“蒌蒿满地芦芽短”更是让人坚信蒌蒿是江南的产物。事实上,蒌蒿的历史悠久,它原产于亚洲的东部,不止是我们国家的江南地区,在日本、朝鲜以及俄罗斯西伯利亚的东部地区都有分布。不过吃蒌蒿,还是我们中国人会吃。除了战國炒,吃它清香爽口的原味,在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的户部侍郎锺谟就对蒌蒿情有独钟。但爱蒌蒿的想必是明太祖朱元璋,他因为喜欢吃蒌蒿,于是就在每年农历二月宫廷举行“荐新”仪式时,将蒌蒿作为祭祀祖先的供品。到了清代宫廷,皇帝觉得蒌蒿确实很好吃,也没有换的必要,就将这个举措延续了下去。蒌蒿,也称芦蒿、藜蒿、水蒿、柳蒿、雷蒿等,是一种丛生于湖泽江畔的野生菊科植物。作为春蔬上品,蒌蒿碧绿的叶细长狭小,有一种工笔之美。而白里泛青,青中透红,豆芽般粗细的嫩茎,则滋味佳绝,虽不及芫荽浓烈,却比荠菜更馥郁。人们评价蒌蒿,用的多的词就是清香,这与它生长的环境息息相关。蒌蒿离不开水的滋润,春水加泥土,赋予了它独特的香气。著名作家汪曾祺也偏爱这一口,说它“极清香”。后来又进一步解释说:“食时如坐在河边闻到新涨的春水的气味。”在《故乡的野菜》中,汪曾祺写道:“蒌蒿好像都是和瘦猪肉同炒,素炒好像没有。我小时候爱吃炒蒌蒿薹子。桌上有一盘炒蒌蒿薹子,我就兴奋,胃口大开。蒌蒿臺子除了清香,还有就是很脆,嚼之有声。”是的,那是一种夹杂了青嫩、清脆与清新的来自原野的鲜美与清香。不夸张地说,小小一根蒌蒿,几乎汇集了春之精华。蒌蒿有一个特点,无论怎样加以料理,它们都新绿不改,犹如根根碧玉针簪般,活色生香地展现出瞬息万变的盈怀春意。而要说到常见的吃法,还是炒食。蒌蒿可单独清炒,极能体现蒌蒿蕴含泥土气息的清香,和浸染着微寒春水的脆嫩。特别是在进食了肥腻之后,来一道清炒蒌蒿,当得上美妙的平衡。当然,蒌蒿也能搭配其他食材,如咸肉、虾仁、辣椒等,炒出各式清香可口的菜肴。而别出心裁地将之与臭干子同炒,更成就了一款家喻户晓的风味名菜。本人初识此菜之美,是十多年前到南京出差时,被客户带到一家饭馆用餐。席间有菜一道,如雪般的白瓷掩映着青蔬的翠绿,配上灰黑的恰似晕染开来飞动的草书的臭干子,再点缀以几丝红椒,瞧着就令人食指大动。用筷轻夹间,一种来自山野田园的独特馨香便扑鼻而来。搛来嚼之,纤细而又肥满,多汁如芦笋,生脆似水芹梗,口感无与伦比。别致的,是它独具的让人平心静气,很江南的清芬。那种感觉,真像把春天都含化在了嘴里,令人心境澄明。配着柔韧韧、软绵绵,很有咬头的臭干,清辛与酵臭相濡互补,竟浑然一体地糅合出一种更为浓郁的悠长清香,真是可触摸到的春水的流韵。听同席的客户介绍,蒌蒿有水陆两种,形状相似,但水生者气味较香,质地也更脆嫩。将这天赐的佳蔬,掐成寸段,清水浸去涩味后,用盐渍少时。热锅辣油,将它们倒入锅中路煸去水分,再佐以本地特有的硬质臭干子(切成丝),在锅内路翻几下,即可盛盘。若您也喜欢蒌蒿,不妨自己也种植一些,蒌蒿的种植技术简单,盆栽或者地栽都可以,普通的泥士就能养活,深厚肥沃的土壤长得更好。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3、比拟的概念

关于比拟的“似是而非”(七)一、隐喻和明喻3、比喻应避免的错误(3)不过,陈词滥调也可以作为制造作者和读者之间距离感的一种手段。如果作者自己告诉我们“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我们可能就会认为作者拘于窠臼,不求新意,但如果作品中的角色在对话或独白中这样说,那么我们的评判就会放在角色而非作者身上。在菲尔·克莱(Phil Klay)的《以金钱为武器》(“Money as a Weapons System”)中,一名外国军官由于没搞懂“完事”(accom-plished)这个军事政治口号而误打误撞地来到了伊拉克。一次,他收到了棒球队服的包装盒和一封来自“古德温参议员”的邮件,该参议员是“堪萨斯北部的床垫大王”,他提议通过教伊拉克人玩棒球的方式实现和平:我强调的是,首先你得改变他们的文化。没有什么比美国棒球更好的了,一个人就可以单挑整个世界,手握球棒,准备好创造历史,来一场一对一的比赛。击球手对投球手,跑垒对一垒……但是!!!棒球是集体项目!没有队友你什么都不是!!!……这就像我们做床垫生意的人说的:成功等于动力加决心加床垫。在苦乐参半的故事结尾,与上面这些老套的说辞相呼应,军官学会了用伪造名牌上儿童照片的手法来获取他想得到的东西。牵强隐喻(far-fetched metaphor)正好和陈词滥调相反:这类比喻能让读者觉得奇异,却不恰当。正如“牵强”(far-fetched)这一死隐喻字面意思告诉我们的那样:读者的思想必须走很远(far)才能把握(fetch)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但在“带回来”的途中,很多东西都丢失殆尽了。如果这个比喻奏效了,我们美其名曰“想象力的飞越”,但如果这个比喻没有达到效果,那么我们看到的实际上就是一个失败的巧喻:对本体和喻体之间相似性的解释无法让读者信服。优秀的作家为了追求比喻的独创性,有时会有些牵强。欧内斯特·海明威的才华不在于运用隐喻,当他偶尔用了隐喻时,有时会给人牵强之感。在下面这段从海明威的小说《永别了,武器》(A Farewell to Arms)中摘出的文字里,故事主角从一支正在交火的队伍中逃了出来,准备逃离战争。你的车没了,你的士兵也牺牲了,就像百货商店的巡视员在火灾中失去了他的部门一样。然而,没有保险。现在,你从大火中逃了出来,你已经不再有责任了。如果他们因为巡视员用一贯的口音讲话而将巡视员枪毙,那么当百货商店重新开业时,这些巡视员将不会再回到商店。他们可能会另谋生路——如果有其他的工作可干,而且警察不会抓捕他们的话。在我看来,这个比喻说不通。读者可能很愿意找到火灾中损失的货物和军事行动中失去的战友、车子之间有什么相似性,但“他们”不会像意大利军队将战败指挥官击毙那样将商店巡视员枪毙。而且,尽管操外国口音在战争中可能是一种劣势,但我们很难搞懂为什么一个商店巡视员会因为操不同口音而被枪毙;尽管要开除他首先就是一件很难的事,但如果……读者绞尽脑汁,想要找到士兵和百货商店巡视员之间到底有何明确的、实质性的逻辑联系,但后只是徒劳,那么故事主角的处境在读者努力寻找联系的过程中就显得微不足道了。这些天灵感的迸发令人吃惊不已。为何会有如此这般隐喻思维的跳跃?我无从知晓。想起了王维在一千多年前说过的:“谁能知晓心门因何故而开合?”——吉姆·哈里森(Jim Harrison)

4、比拟的例子及其赏析

这里的介绍是有问题的,所有的仿照故宫博物院的建筑都是缩小版本的,而且做工也是很一般般的,和真故宫博物院相差十万八千里,是不好比拟的,我去北京旅游的时候,去故宫游过的。#比拟的简介#

5、比拟的构成

1919年,23岁的郁达夫来到青楼,想要发泄一晚。他对老鸨说:“给我找一个年纪大、相貌丑、没人要的姑娘来。”没想到,这句话终成就了他。“哎哟哟,瞧您说的,我们这儿的姑娘一个个如花似玉,哪有丑的呢。您这么说不是砸我们招牌嘛。”老鸨笑着向年轻的男子解释道。可男子不依不饶,坚决表示如果不是没有丑女人,他就要到别处去。“大爷,您别急啊,我去找姑娘们商量商量,保管您满意。”看着年轻人衣着光鲜,显然是个大主顾,老鸨子断然没有把他拒之门外的道理。老鸨子一面招呼店小二上茶稳住客人,一面心里泛起了嘀咕:这位客人仪表堂堂,可提出的要求怎么这么奇怪?犹疑的老鸨还是上了楼,来到了姑娘们中间,问道:“你们谁见过那位爷?谁符合他说的标准的,站出来服侍他。”姑娘们面面相觑,都惊讶于他提出的要求。突然春香叫了一声:“妈妈呀,你怎么把海棠给忘了?”听到海棠的名字,姑娘们都笑出了声。海棠的容貌怎么样也算不上姣好,更要紧的是她还很胖,严格意义上说她并不是青楼里的姑娘,而只是一个苦力,每个月的收入十分微薄。不过今天的来客的要求,倒是很符合她的情况。当和海棠姑娘一同躺在床上时,他甚是满意,一把就把海棠搂在了怀里。在一番颠鸾倒凤之后,海棠脑袋靠在了男子的胸口,问他是何许人也,为什么要选中自己?通过客人的自我介绍,海棠才知道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郁达夫。郁达夫当年只有23岁,但已经是颇有名气的青年文学家了。郁达夫家境很好,被父母安排到日本留学,接受了不少现代思想,可父母却依然守旧,等他回来后就安排孙荃和他结为夫妇。孙荃是一个农村姑娘,和郁达夫根本没有共同语言,这桩婚姻是典型的父母之命。郁达夫和妻子之间感情淡薄,婚后的生活郁郁寡欢。郁达夫风流成性,为了排解心中的苦闷,他时常到秦楼楚馆放浪形骸,也顺便激发一下自己的创作灵感。搔首弄姿的女子看多了,非但没有让郁达夫高兴起来,反而更加抑郁了。所以今天他要求找一个丑女也就不足为奇了。郁达夫说:看到海棠的第一眼,就被她特殊的气质所吸引,有一种其他女子无法比拟的韵味。海棠的眼神格外含情脉脉,从小到大从来没有男人这么评价过她,自己也不敢有这样的幻想。正所谓知己难得,海棠被郁达夫所吸引,不由自主地敞开心扉,向郁达夫谈起了自己的悲惨身世。海棠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虽然容貌不怎么样,但父母对她关爱有加。为了让海棠顺利出嫁,他们准备了很多嫁妆。可是有一天,不知从哪里闯进来一帮盗贼,不但把所有值钱的东西洗劫一空,还杀害了海棠的父母。海棠躲到偏僻的角落,才躲过杀身之祸。突如其来的变故,海棠悲痛欲绝又无可奈何,为了活命只好投奔远在他乡的亲戚。可是祸不单行,在途中又被另外一伙强盗抓走,卖给妓院做苦力。非但吃不饱穿不暖,还不时遭到拳打脚踢,简直就没有被当做人看。郁达夫很同情这个女子,当下就表示:“自己一定要想办法,让你离开这个地方。”海棠目乱情迷,少不了又一次耳鬓厮磨……第二天起床后,海棠发现客人已经离开,她也照样做起了苦力,没有把郁达夫的话放在心上。能有男人对她表达同情海棠已经心满意足了,带她离开这里自然是妄想。不料过了几天,别人看她的眼神充满了异样和好奇,只有她自己还蒙在鼓里。打听后才知道,郁达夫把她的故事写成了一本书,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连郭沫若也对它高度评价。是海棠让青年作者灵感迸发,这本书的成功也让郁达夫名声大噪。备受瞩目的海棠获得了更多人的同情和感慨。后来青楼不幸着火,郁达夫闻讯后立即赶来,看到海棠安然无恙才放下心来。安抚过她后,为了让海棠能有一个容身之地,居然出资帮助老鸨重建青楼。终郁达夫兑现了诺言,以一己之力帮助海棠脱离了青楼,过上了正常的日子。在阅读此文后,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为了回馈您的支持,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

6、比拟句大全

每日一字:拟。拟字是个形声字。本义:忖度;揣测[conjecture]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易·系辞上》。类似;比拟[similar;analogous;compare]复举剑拟之。—《汉书·李广苏建传》。拟之如天。—清· 黄宗羲《原君》。又如拟物(修辞方法之一。把人拟作物或把物拟作人)。效法 [follow the example of]。如:拟制(仿效帝王制度)。模仿 [imitate]衡乃拟 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后汉书·张衡传》。又如:模拟考试。打算 [intend]拟用左通政。—清· 张廷玉《明史》。拟定 [work out]。如:拟用(拟定使用)。起草 [draw up]命君拟旨。—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又如:草拟(初步设计)。

7、比拟的句子

资深画家与资源画家——仲敬干——中国的文字,也就是汉语的表达方面,恐怕是世界上的任何语种,都没法比拟的。一句话能打包多种意思,比如有“话中有话”;比如有“话外之音”;比如有“正话反说”;比如有“含沙射影”等等。反正是想说什么不直接让你知道,非得让你兜圈子去想、去琢磨一翻不可!别的语种,有这种功能么?有这么费时、费事么?近日我在某艺术现场碰到一位熟人,他在向我介绍几位画家时说:这是资深的某某画竹子的,这是资深的某某画牡丹的金奖得主,这是资深的某某画葡萄的。他在做介绍的时候,一直“资深”不停。我再看这几位“资深”画家的长相,好像也都不怎么老,干嘛要“资深”他们呢?我想大家都“资深”了,“资深”就没有深度了,反而会使人深感不安和深恶痛绝的。就象几年流行的“小姐”、“著名”一样,而如今的职场中,还有谁想被“小姐”和被“著名”的!现在又流行起“资深”一个人了,看来“资深”一词,又将要深受其害了。就说“资深画家”,那什么样的画家才够“资深”呢?是从年纪论?还是从得奖论?是从教授论?还是从画种论?是以卖画的价格论?还是以作品的创新论?如果从年龄论,我曾结识一位老画家,八十多了,画得很好,也画得很艰苦,但他就是没有画出自己的风貌,怎么办?能不能“资深”?如果从得奖论,但有好多大名家,从来与奖项无缘,而其作品却是响彻云霄的,这能不能“资深”?如果从教授论,那好多艺术家,说到底就是一位扎根民间的书画艺人,而作品却清新有味,这能不能“资深”?如果从画种论?哪要画什么物种才能“资深”?还不好回答啊!如果以卖画的价格论,那上海的好多老画家比如邵洛羊、高式熊、贺友直、郁文华、颜梅华、龚继先、杭英、曹用平、陈世中等,由于某种原因,他们的画价一直不是很高,而就其艺术价值来说,他们应是“海派”的后文心,这还不能“资深”么?然而他们好像没有“资深”,他们都很谦恭,都认为自己还是小学生的,就“瞎塌塌”的将水墨画发挥到应有的情趣了。我注意到“资深”的家族还是比较兴旺的,像“资深书法家”、“资深鉴定家”、“资深艺术家”、“资深陶艺家”、“资深书画顾问”等等。其实,他们的资历一点不够“深”,说他们是“资源家”还差不多。介绍说是“资深画家”,在我了解下来后,才知到他们的身后都有一个团队,把“画葡萄”的,说是中国画葡萄的第一高手;把“画牡丹”的,说成是中国的牡丹高手;把画竹子的,吹嘘除了文同、郑板桥再没有超过他的了。事实上,自“资深”在书画界横行,就知道目前艺术界的大致样子吧!诗曰:资深画家深几许,飞流直下谁敢赌。左右逢源无助于,东边日出西边雨。2013年1月11日仲敬干匆匆于上海延安饭店愚且鲁轩

8、比拟的讲解

关于比拟的“似是而非”(二)一、隐喻和明喻1、隐喻和明喻的种类(1)在各种比喻中简单、通常也是初涉文学的学生先掌握的一对区别便是明喻(simile)和隐喻(metaphor)的区别。明喻是使用了“像……一样”这样的标志性表达的比喻,隐喻则是不使用这种标志性表达的比喻。虽然二者之间的区别是技术性的,但这种区别并非微不足道,因为隐喻更难被读者所接受。如果你说“女人是玫瑰”,那么读者只有完全放下怀疑,才能接受;但如果你说“女人像玫瑰一样”,这句话本身就已经包含了表示比喻的结构。不管是明喻还是隐喻,它们与读者的共鸣都在于被比较的两个事物之间共有的本质性的或抽象的品质。当作家说“房子的眼睛”或“心灵的窗口”时,将眼睛比作窗户,是因为二者都包含了“里外之间视觉的传递”这一共性特征。当我们说狮子是“百兽之王”时,我们的意思并不是说狮子头戴王冠或坐在王位宝座上(尽管在童话故事里,为了表现外观上的相似性,狮子确实是这个样子的),而是说国王和狮子都有权力、地位、荣耀和举止方面的抽象的共同特征。不管是明喻还是隐喻,物理上的相似性都可以表现出抽象特征的相似性。所以,说“女人是玫瑰”也好,说“女人像玫瑰一样”也罢,比喻的意义不在于她们的物理相似性,而在于她们的物理相似性所包含的本质特征——苗条、温柔、芬芳、美丽、鲜艳,也许还包括玫瑰刺所隐藏的威胁。我上面所举的所有隐喻和明喻的例子现在都已经沦为陈词滥调或所谓的“死隐喻”(dead metaphor,即过于熟悉以至于失去了其初的比喻效果的比喻)。它们都曾经以比喻的巧妙给读者带来过惊喜,但由于被使用得过于频繁,如今已经没有了丝毫的新意。我的目的是想通过为人熟悉的例子来说明一点:比喻之所以能引起共鸣,取决于被比较的两个事物外表的相似所表达出的抽象意义。好的隐喻很好地反映了两个事物本质上的相似性,这是作家选择隐喻对象的原则。所以,奥康纳在他的《好人难寻》(“A Good Man Is Hard to Find”)中将那位母亲描述为有着“一张像卷心菜一样宽大而单纯的脸”。一个足球的大小和形状与卷心菜差不多,教室里的地球仪或街道上的路灯的大小和形状也与卷心菜差不多,但如果把这位母亲的脸比作这几样东西中的任何一样,她将会是完全不同的女人。因为我们知道,卷心菜除了宽大外,还有乡土气息、笨重、紧致、廉价的特征,所以作者用卷心菜来比喻这位母亲的脸,传递了这位女人更复杂的抽象特征——她的地位和智力情况。相比之下,纳撒内尔·韦斯特(Nathanael West)的《孤心小姐》(Miss Lonelyhearts)中的施丽克脸上就没有这种单纯,她“三角形的脸像一把小斧头一样嵌在脖子上”。除非你能娴熟地运用隐喻,接受过诗歌创作中隐喻知识的教育,否则不要轻易使用隐喻。——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有时,恰到好处的比喻中的喻体可以从与本体相关的参照领域选取。在小说《董贝父子》中,作者狄更斯将船部件制造工匠所罗门·吉尔斯描写为“眼睛红红的,仿佛有两个小太阳透过一层雾在看着你”。而在肯·凯西的《飞越疯人院》中,因为休克疗法而变傻的拉克利的眼睛“浑浊、灰暗、呆滞得像熔断了的保险丝”。但有时隐喻的喻体也可以与本体相差很远,在这种情形下,比喻所表达的抽象意义必须给我们以很强的冲击,而且在实质上必须很恰当。在威廉·福克纳的《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艾米丽·格里尔森“黑色的眼睛里透露出傲慢,脸上从眼窝到太阳穴的肌肉紧绷着,就像灯塔看守人的脸”。艾米丽小姐和“海”没有关系,但这个比喻却让我们不仅想到她的一脸严厉和自负,还想到她将自己独自锁在一个房间里。艾米丽老的时候,眼睛“看起来像两块煤被塞进了一坨面团里”,这一比喻突出了她待在家里不见天日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