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民俗简介(成都1-10月民俗)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30 16:52:59 浏览
1、成都1-10月民俗

初二起床,第一件事是扔垃圾!老习俗初一扫地,要从门口往里扫,这叫“聚财”!垃圾要留着初二扔,否则把“财气”扔掉了。这个习俗至今还保留着。初一天,还有个习俗:不动刀剪,连针线也不能摸。故初一要吃的菜,年三十就要切好。估计这一类家伙带煞气吧!说到这,又想到一个70多年前的笑话。我五岁左右,因母亲在外工作不能回家。我在外爷家过年。三十晚上,向长辈磕了头,得了用正方形红纸包着的钱,那是真正的红包!压在枕头下。讲究老规矩的大姨妈,再三叮嘱我们表兄妹两件事:一是红包要压一晚上才能开,主要是防止那个叫“年”的怪兽来抓小孩;二是大过年的,初一天不许说“鬼呀,死呀”这些不吉利的字。不然红包要收回去。小人儿好想看看红包里有多少钱啊!无奈心痒痒地要熬过一宿。初一天,揣着红包,一会打开,数数钱;一会照原样包好。心里一直告诫自己:千万不能说那些个字啊!!!忍了一天,晚上脱了衣服钻进被窝。突然很讨好地坐起来,对姨妈说:“姨妈,我今天该是乖哈!我一天都忍着没有说‘鬼’!”[泣不成声]话音刚落,脸上就挨一巴掌,然后就要没收我的红包。我大哭?起来。哭声惊动了住在上房的外婆。姨妈告状说:这个鬼女子,叫她过年不要…我一下破涕为笑[捂脸]:你也说了那个字!该不该打!你也要交出红包!后,我的红包不但没交出去,还赖着外婆多发了一个来补偿挨的那一巴掌![红包来啦]哎!年龄大了,春节的年味,很多都珍藏在记忆中,而记忆,就是用来怀念的![呲牙](此句借用头条朋友“夜夜舞蹈”[玫瑰])不知朋友们家乡都有哪些过年的习俗?#成都民俗简介#

2、成都民俗文化简介

成都人还记得这些被遗忘的“成都民俗”吗《一》?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不少来成都的人,会被这座城深深吸引。成都,带给人们的不止是它的闲适,它的高楼林立,它的昼夜喧嚣,它的热血沸腾。正如北上广,如此现代化的大都市,甚至繁华程度更盛于成都,但是偏偏就只有成都,被人称之为“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这是为什么呢?我想,应该是那怡然独立,不被时代推动更替,深深扎根在每个成都人心中的,那一抹挥之不去的浓稠“蜀文化”。也正是这亲切的“蜀文化”,让每个生活在成都的居民,都散发出一股“历史味儿”,因此不断牵动着成都人灵魂深处的归属感。说到成都的民俗文化,可能给人印象深的,就是在那些个大大小小热闹非凡的茶馆中,表演台上令人眼花缭乱的川剧变脸,以及台下的阵阵叫好声了。甚至坐在茶馆外老树下围堆坐的人群进行的娱乐游戏——打麻将,也被大家认为是一种,特别的民俗文化。然而,成都真正的民俗文化,却是另有它物,其历史斑驳程度,连一些真正的老一辈,都无法说上几句所以然,赋满了传承味儿,却又低调而神秘莫测。《 鱼市》自古处于盆地中央的老成都,少有那些沿海地区的大江大河途经,但成都人民却从来不愁无水产解馋。其湍湍穿过的水域,光锦江与解玉溪就给成都人民提供了日常丰富的渔产资源。当时的鱼民,在天未亮之际,就匆忙感到鱼虾捕捞处,打捞好今天的分量,或挑着担子,或划着小船,吆喝声,叫卖声,在南门大街或者湖广馆街的街巷里此起彼伏着。捕鱼的用网一捞,可谓是一抓一大把,什么鲤鱼鲫鱼,多得很,买的人多,卖的也不愁卖不出去,黄鳝泥鳅,也不像现在这么贵,普通人家想吃就吃,无所顾忌。居民们买回家,吃的鱼也相对简单,没那么多复杂多变的料理花样。放上蒸锅一蒸,倒点酱油醋,撒两三根切细的葱丝,一般来说,这样的简单香气,就已让寻常人家满足。若是到了大馆子,想尝个鲜,那可能做法会多样,当然,价格也贵上不少。《 竹器 》自古以来,南方多产竹,小孩儿爱用细竹编织可爱的蚂蚱等小玩意儿,成年人就偏好用它制作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了。也是在南方才能这样用途广泛,要是到了北方,天干物燥,竹子一不小心就会爆裂散架,拿去北方的人也只能轻声叹息,无可奈何。但如果在成都,要是你新买的竹篮烘笼篾条掉了,竹椅的靠背坐垫破朽不堪了,竹凳的一只腿瘸了,筲箕的边张开了,马架子坐的竹条断了,都可以留着。也不用自己瞎捉摸该哪,哪儿上啥条子,只用等修竹器的一吆喝,全都整旧如新。“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好奇的细娃娃通常会歪头观看,那些修竹器的,怎么就用一捆竹子、蔑条和工具把我今儿个调皮弄坏的晒衣竹竿儿弄得跟新的一样?昨天老妈还修理的满头大汗,愣是没有办法的竹篓子,桌椅板凳,怎么在他手里,几下子就给还原如初了?《凉席 》现在的凉席,一般都是那种“麻将席”,一来是怕竹子做的席子,老是容易发潮,二来是因为,万一啥地方的竹子翘起来了,那尖尖的刺扎得人才叫难受呢。但是咱们老成都,可没“麻将席”,那时候,人们就喜欢睡竹篾条编织的凉席,觉得贴肤而又惬意,加上时常街上有吆喝着:“补凉席!补凉席!”,所以也不怕它坏,而且用久了的老凉席,被磨得光滑熨帖,为舒服了。历史在记忆,成都这些过往民俗的逝去,也深深植入成都文化。本篇只是小部分,后续会慢慢与大家分享,让成都人了解家乡历史变迁,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成都民俗简介#

3、成都民俗博物馆

成都文化名片之一的锦里古街,是三国文化和四川传统民俗文化的代表。是成都较为古老、具有商业气息的街道之一,早在秦汉、三国时期便声名一时。锦里古街全长约550米,建筑面积14000余平方米,体现的是清末民初的四川民居风格。因与武侯祠仅一墙之隔,“拜武侯、泡锦里”便成为了成都旅游的一句响亮的口号!!夜幕降临的时候来到这里,迷人的锦里呈现在眼前。百年的木板门,千年的石板路,熙熙攘攘的人群,火红的灯笼点亮着临街的屋檐,让人瞬间秒回“三国”。鳞次栉比的美食店铺已经炊烟四起,体验一下“掏耳朵”的绝活,欣赏一场精彩的川剧“变脸”,品尝一次正宗的四川火锅,一首赵雷的《成都》在耳边回荡,巴适得很!!拍摄于2019.12.3

4、四川成都的民风民俗

曾为志、吴小龙、禹然的《成都》是“中国语言文化典藏”系列丛书之一种。收录成都各行业各方面的方言俗语,从方言入手,介绍成都的民俗文化、风土人情。但内容与书名似不相符:一是只涉及“物质”领域,许多更有成都特色的方言并没收录;二是只收录,没有深入阐释。幸好,书里配的照片颇有味,吸引人。

5、成都民俗推荐

真正的成都土著是指;原市区;一、东城区,二、西城区,三、金牛区(近郊农村)。而近郊以外的地域都不属于《成都市》。后来扩大县改区啥都 “成都” 了……!准确的讲;成都土著已经是“大成都” 的少数群体。再就是开放包容的“大成都” 容天下客,原本土人文、习俗、文化逐步被侵蚀异化……,受此演绎如今的许多被异化的人文习性风俗、都奇葩转嫁给了 “成都人”!今 “成都” 早已非昔《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