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种,人生加速需求。把阅读当作人生阶梯的知识体系需求。如果你想加快人生成长的速度,可能不仅仅需要学习阅读这个技能,还需要找到跟你人生发展属性相匹配的知识需求金字塔体系。——《60分钟高效阅读:超实用的快速读书法》
2、读书法有什么好东西古今读书博览一一郭沫若“四为”读书法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一位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学者。他在文学艺术、历史考古、古文字学等方面,都有着卓越的成就。早在1948年为香港《华侨日报》写的《我的读书经验》一文中,提到过他的“四为”读书法。文章写道:“读书的方法,大体上要看自己是为了什么目的。有为学习而读书,有为创造而读书,有为研究而读书,有为教育而读书。”为了学习而读书。郭沫若说:“为学习而读书可以说是每个人的基本要求,一个人自从启蒙以后,到学成一种技艺,养成一种人格为止,所受的部分教育,都是为了这个目的。各级学校的课程,大体上都是带着强迫性的,非学不可。”青少年读书,主要是为了学习而读书,因此必须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课本上。在这个基础上,再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去自由选择读物,以免孤陋寡闻,忽视了其他方面的知识。郭沫若在日本留学时,除了学好自己的功课外,对文学、哲学、社会经济学等课外读物他都广泛涉猎,以使自己成为知识渊博的学者。为了研究而读书。这是一种真正的、狭义的读书。郭沫若认为:一个人要围绕已确定了的研究专题,以求索的态度进行读书研究。惟有明确目标,才会广泛而有成效地围绕一个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他为了研究、分析中国的甲骨文,广泛地搜集有关的资料,然后进行分析研究。为了创造而读书。这是一种很有效的读书方法。郭沫若为了养成文学创作能力,阅读了许多古今中外名著。他边读边写,创作出大量诗歌、小说、戏剧、文艺评论作品。为了教育而读书。这是教育工作者的读书方法。教育者要想教好书,首先必须要读好书。教育工作者每天面对的,是求知欲很强的学生。所以,只有通过多读书,拓宽知识面,才能使自己的教育水平得到提高,才有可能教育出好学生。郭沫若的“四为”读书法,首先是要明确学习目的,其次是要打好基础,然后再有选择地多读书,把书读活,读出创造性来。他还说过:“人是活的,书是死的,活人读死书,可以把书读活。死人读活书,可以把人读死。”
3、读书法教程“五位一体”读书法这种方法能帮助你快速找到需要读的书。也就是一本书值不值得读,要怎么读。这种方法以作者为搜索核心,从以下五方面去切入阅读:1、了解作者背景(师承关系或者专业职业经历)2、了解作者的队友和门徒3、了解与他倡导的观点相反的对手4、了解作者的核心论点5、了解作者的代表作。
4、读书法10种方法卡片读书法是一种有效的记忆技巧,它可以帮助你更好地记住书中的内容。具体来说,它将书中的文字和概念转换为图像或卡片,并将这些图像和概念组合起来,帮助你更直观地理解书中的内容。在使用卡片读书法时,卡片上的信息可以是图像,文字,概念,解释等等,都能起到帮助记忆的作用。使用卡片读书法时制作读书笔记简单,首先你需要根据书中的内容,把重要的信息和概念写在卡片上,然后将这些卡片放在一起,以便你更容易理解和记忆。此外,你还可以使用图片,视频和文字来表达书中的内容,以更加生动的方式记录你在书中阅读到的内容。#读书法简介#
5、闲谈读书法古今名人“吃书煮书”读书法一位名家说过:“读书之妙,全在得法。”学之得法,方能事半功倍,学有建树。宋代的大思想家朱熹主张读书要“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其弟子把这24字概括为“朱子读书法”。据载,朱熹曾是庐山白鹿洞书院之主,慕名前来求学者络绎不绝,门庭若市。大家见他伏案苦读,书页边卷得像牛肉串,有人脱口而出:“这书真是‘吃’过一般。”朱熹听了满意地点点头,当下就向学生们宣讲白鹿洞书院的第一条学规,即讲究“吃”书。他说有两种“吃”法:一是如牛,大嚼大咽,然后反刍;二是如人,细嚼慢咽,慢慢品尝。“反刍”、“品尝”,虽是慢节奏,但却能领会书中的“微言精义”。融会贯通,熟烂于心,据为己有。无独有偶,现代女作家茹志鹃家中也挂着一帧条幅,上书“煮书”两个大字。她说:“书,光看是不行的。看个故事情节,等于囫囵吞枣。应该读,读就仔细多了。然而读还不够,进而要‘煮’。‘煮’,是何等烂熟,透彻,不是一遍两遍可成的。”正由于她读得认真,“煮”的耐心,博闻强记,所以下笔“如神”,写出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
6、读书法的主要内容苏东坡发明了一种读书方法,叫作“八面受敌读书法”。他用这种方法去读《汉书》,结果大有所获: “吾尝读《汉书》矣,盖数过而始尽之。如治道、人物、地理、官制、兵法、财货之类,每一过专求一事。不待数过,而事事精窍矣。”所谓八面受敌,其实就是打架被围殴。想象一下,如果你被七八个人围殴,该怎么办呢?你要是想着每个人都去还一下手,永远冲不出来,因为对方每个人只挨一下,而你已经挨了七八下,这架还怎么打? 你要做的,其实是瞅准对方较弱的某一个人,集中力量猛攻,才有希望打出一个缺口来,好让自己逃走。读书也一样。一书本的内容很庞杂,你想看一遍就什么都掌握,是不太可能的。于是苏轼读《汉书》的时候,读了很多遍,但每一遍都只专注于一个阅读目的,第一遍只读为政之道,第二遍只读人物,第三遍只读地理……这样每读一遍就掌握了一个方面的知识,终他把整本《汉书》都融会贯通消化吸收了。用今天的话来说,这种读书方法就是“化整为零,各个击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