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县简介(元朝县以下的行政区划)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30 18:39:15 浏览
1、元朝县以下的行政区划

元朝是怎样用武力统一全国的?元朝的大一统有什么意义?公元1271年建立的元朝,是素有“马背上的民族”之称的蒙古族几代人前赴后继的壮举。从原始部落不断壮大到铁木真统一蒙古高原、建立蒙古国、灭西夏、灭金,再到1260年忽必烈称帝以及1271年,为取《易经》‘乾元’之义”,建国号为“大元”,自此以后,元朝正式出现在了中国的版图上。建立初期,为稳定局势,元世祖忽必烈加快了灭宋的步伐,1273年攻占襄阳后直取临安,并于1279年正式灭亡南宋。尽管如此,动荡的社会局面并未因元朝这个新兴政权的出现而有所改变,所以,结束混战,统一全国,成为元朝统治者主要的任务。纵观历史的发展进程,我们可以知道建立政权只是第一步,如何长久的维系国家的统治与社会的安定才是紧要的事情。为了统治全国,元朝统治者决定推行汉族封建制度,并迁都燕京,决心从政策、农业生产、边疆治理等方面来巩固元朝的统治,实现国家的统一与长治久安。首先,在政策上,元朝的中央与地方行政机构基本效仿汉法,确定皇帝是全国高的统治者,在中央设立中书省,管理全国的政务;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将全国分为十个行省进行管理。为了大力发展农业,设立社长专管劝农,同时限制蒙古贵族滥用职权、横征暴敛的行为。元朝行省制度的确立与推行将人民依据政策固定在城市或乡村,有效地避免了因人员流动所引起的社会动乱,有助于从政治上巩固国家的统一,了中央集权,中央和地方分别设置不同的行政机构处理相应事务,对于提高行政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其次,在农业生产上,元朝建立前后,长期的战乱导致农业人口逃亡或被杀,大量土地被荒废,农业生产停滞。为了恢复农业生产,保障人民基本的生计,元朝政府采取“以农桑为急务”的政策,明令禁止不许践踏亩田,不许废耕地为牧场,并召集逃亡的百姓,通过鼓励开荒、减免租税、设立粮仓、兴修水利等方式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元朝统治者通过中央集权以政府的力量颁布政策,有利于恢复农业生产,推动封建社会农业经济的发展,了人民的基本生产生活不受影响,以此实现社会的安定和人心的归顺。第三,平定叛乱和治理边疆,从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国开始,这一直是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问题。李儃之叛与海都、乃颜之叛被平定后,元朝政府设置了辽阳行省,并且在叛王的封地内设置万户府,用以削弱藩王的权力。到1306年,元朝已经将西北诸王的叛乱全部平定,军事上的胜利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对巩固元朝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有一定积极作用。除了平叛重要的便是对边疆地区的治理,在西藏地区,设立宣政院,掌握西藏地区实权,在事务的处理上不必通过中书省,可以直接奏报皇帝批准;在云南设行省,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又置若干军民总管府用于管理当地的大小事务,同时设立巡检司管辖澎湖与台湾,至此元朝政府将边疆地区的事务全部收归中央管理,不仅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避免了地区动乱,而且对于元朝国家的统一与政权的稳定都有重要意义。因此,元朝时期由于汉族封建制度的推行,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民族政策与农业生产上的发展,使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能够更多的交流生产技术与文化习俗,各民族之间的联系更紧密,促进了民族融合。综合上述内容,我们不得不承认,元朝推行的一系列制度,既有利于巩固政权,实现对全国的统治,也有利于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正因为统治者在国家政策、农业发展与边疆治理上把握了合适的度,才大程度的促进了元朝社会的安定、经济的发展以及边疆地区与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紧密联系,由此才出现了元朝这般中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多民族统一国家。

2、元朝省路府州县权力划分

元朝行省制度下的地方行政管理与治理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都有着独特的影响。在治理方面,元朝推行了一种特殊的行省制度,该制度从根本上塑造了中国的地方行政管理和治理。元朝的行省制度起源于蒙古帝国,具体是指设立行省作为地方行政管理和监督机构的制度。在当时,全国被分为四大行省,分别为中书省、尚书省、东京行省和南京行省,下设道、府、州、县等各级地方行政管理机构,在每个省中,由一个行省官管理。这些行省官的职责包括监管地方领导层,以及处理各种政治、法律和行政问题。元代行省制度初的形成与拓展,是秉承了中国封建政治传统的政治制度的普遍发展。而行省制度的实施,旨在加强中央对地方行政的控制,统一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管理,国家的稳定和繁荣。在行省制度下,各省的行省官是地方行政的高管理者,他们不仅要监管地方官员,还要负责施行政治和经济政策。在他们的指导下,各省官员被分配到不同的地方职位,层次分明,职责清晰,从而形成了一种比较完整的地方行政管理和治理体系。而为了保障行省制度顺利推进,元朝采取了特殊的人员选拔制度。行省官必须通过严格的考试及有关组织的审核,以此来他们的资质和才智。每个人的考试结果会根据其所选择的省份进行归类,后由皇帝进行批准。这样的选拔制度,有效防止了通过不当途径上位的情况发生,也了人员的质量。行省制度实行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经济管理。元朝将全国划分为十等份,每个省份都有税收和经济管理的责任。这些预算和财政分配方案由行省官建议,然后由中央政府重新审核,并加入老人、孤儿、疾病患者等民生项目的讨论,再进行终的审查。可以说,这种经济管理制度为元朝的地方经济贡献了很大的力量。应当说,行省制度的实行对于元王朝的正常运转是很有好处的。例如,元朝的行省制度是一种高度集权的行政管理制度,中央政府通过派遣行省官员来直接管理地方事务,从而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力度,这使得中央政府可以更加有效地实施各项政策和措施,维护统一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秩序。此外,元朝的行省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允许地方行政官员行使一些自治权利,例如当地的土地管理、财政收支、人口统计等方面的事务。这样的分权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地方行政官员的责任心和执行力,并且增强地方政府与民众的联系和互动。在官僚结构层面,元朝行省制度下的地方行政官员均是由中央政府选拔和任命的官僚,他们需要遵守中央政府的各项法规和条例,并对其所辖地区的治理负责。这种官僚体制的存在有助于政府的稳定性和廉洁性,也为后来的中国政府建立了现代官僚制度的基础。而在经济层面,元朝行省制度下的地方行政官员需要积极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提高税收收入,为中央政府的财政提供支持,这种财政和经济的联系有助于加强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合作和协调,同时也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总体而言,行省制度有助于调控全国的经济和政治,维护了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此外,该制度还推动了中国地方行政管理和治理的进步,对于未来几个世纪的中国地方官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元朝行省制度通过构建更为清晰、更为科学的地方行政管理和治理体系,有效促进了中国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其被看作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创新,有助于提高地方官员的素质,促进积极的复兴运动,并一定程度上帮助中国实现了政治体制改革,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参照。

3、元朝顺帝简介

全国保护完好的一座元朝衙署。广东省揭阳县暑

4、元朝的路府州县是什么意思

大王庙的故事各地叫大王庙的庙宇很多,但我这里要说的是沙河边上,不知道什么时候建,又不知什么时候塌的大王庙。这地方曾在元代设过县,叫清水县,但时间不长。因为临河,年年受水灾就是常有的事。这年汛期,又遇涨水,且是洪水泛滥,大有破堤而出之势。当时的县令也指挥抗洪,并亲自登堤加固加高,以堵滔滔洪峰。然,虽经全县百姓努力,那水势却有增无减,几欲决堤。众百姓见堵不住,皆从大堤溃下,准备逃命。任县今如何拦阻,仍是作鸟兽散。县令眼看自己的治下成一片沼泽,痛心疾首,无奈,跪地许下泼天洪愿:若吾献身能退洪水,吾不惜此命矣!言毕,纵身扑向那滔天巨浪。众百姓回身看时,已只见一只手露出。后有人说,那只手在水面逾来逾大,没入水中时竟如簸萁般大小渐渐消失。而就在同时,那洪水竟慢慢落下。水落灾消,百姓感念县令为民舍身,捐资为其建庙,曰“大王庙”,四时祭祀。庙成,起庙会,请戏班搭台唱戏,并于戏台摆供桌和大王牌位,说是请神看戏。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开戏前,有人发现祭台上的供品盘中,不知何时竟有一金色小蛇静卧。众大惊,皆云大王显灵,便顶礼膜拜,并不刻意惊那似睡小蛇。说来也怪,戏唱三天,那小蛇不吃不动就在那盘中静呆三天。戏罢,再去看,竟元踪迹。此还不算,之后每年庙会,均会有一小蛇现身供盘,众皆奇之。于是,就将此事载入县志。

5、元朝末年万春县是现在哪里

划分卫藏十三万户元朝于至元五年(1268)在卫藏地区划分十三万户。中统元年(1260).元世祖忽必烈派员入藏,清查户口,设立驿站。至元二年(1265),派八思巴与其弟恰那多吉返藏,安排建立卫藏地区各级行政机构,筹备划分十三万户。至元五年(1268),元朝的两名主管官员阿衮、米林人藏,由萨迦本钦释迦桑布协助,第二次在藏清查户口,确定各地的赋役负担,并在此基础上划分卫藏十三万户。根据元朝的规定,夫妇、子女及仆役共六人,拥有六根柱子地面的房屋及一定数量牲畜和田地的家庭,为一个“小户”,一百个这样的小户组成千户,十个千户为一万户。依据卫藏地方各僧俗封建主的实力,元朝将其中势力较强大者划分为十三个万户。关于十三万户的名称和地望,各种史料所记略有出入。一般认为有以下十三个:卫地区(今西藏自治区以拉萨市为中心的地区)六个:一、雅桑万户,二、帕竹万户(均在今乃东县),三、达垅万户(今林周县),四、蔡巴万户(今拉萨东郊),五、止贡万户,六、嘉玛万户(均在今墨竹工卡县)。藏地正(今西藏自治区以日喀则市为中心的地区)六个:一、拉堆绛万户(今昂仁县),二、拉堆洛万户(今定日县),三、萨迦万户(今萨迦县),四、香万户(今南木林县),五、曲弥万户,六、夏鲁万户(均在今日喀则市)。卫藏地区之间一个:羊卓万户(今浪卡子县)。各万户实际所辖户数均不足一万户,少者仅有七百五十户(羊卓万户),多者亦不足六千户(嘉玛万户)。每个万户设万户长一人,由帝师或宣政院从当地僧俗势力领袖人物中提名,经皇帝任命后,准许世袭。元朝前期奉行抬高西藏佛教萨迦派领袖人物的政策,通过他们加强对卫藏的治理。萨迦万户的首任万户长萨迦本钦释迦桑布,被授予统领其他十二个万户的权力,实际上成为十三万户之首。十三万户划分后不久,在元朝皇室的支持下,他曾征调十三万户的人力,建成萨迦南寺。卫藏各地方封建势力之间原无高下尊卑之分,各自管理自己的庄园属民,互不统属。萨迦万户倚仗元朝的支持,侵害其他万户的利益,往往引起他们的不满,遭到抵制。矛盾激化时,双方不惜兵戎相见。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止贡万户公开反对萨迦,当时的萨迦本钦旺琏引元军入藏,一同进攻止贡万户,放火烧毁止贡梯寺大殿,杀死止贡僧俗属民一万余人,止贡万户的属地也多被萨迦夺占。元朝后期,帕竹万户的势力开始崛起,萨迦万户的势力则日渐衰落。元顺帝至元四年(1338),绛曲坚赞继任帕竹万户长,不久即与邻近的雅桑万户发生纠纷。雅桑万户联合蔡巴万户,在萨迦本钦的支持下,一度使帕竹的势力受到挫折,萨迦本钦甲瓦桑布甚至将绛曲坚赞逮捕关押。后降曲坚赞逃出,重整帕竹实力,公开反抗萨迦本钦。至正四年(1344),帕竹攻占萨迦的属地贡噶宗。至正八年(1348),消灭势力强大的蔡巴万户。至正十年(1350),灭止贡万户,尽取其地,遂独占卫地,与萨迦对峙。至正十四年(1354)前后,帕竹一举攻占萨迦,统一了卫藏大部分地区。萨迦地方政权从此崩溃。与此同时,帕竹遣使赴元大都入贡,元顺帝承认了既成事实,遂封帕竹首领绛曲坚赞为“大司徒”,并赐予世代执掌西藏地方政权的诏册和印信。帕竹于是取代萨迦,成为卫藏大部分地区的统治者。十三万户是元朝在卫藏地区划分的基层行政单位,受元朝在西藏设立的乌思藏纳黑速与鲁孙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管辖。划分十三万户,是元朝中央政府在西藏施政的重大措施之一。明朝建立后,沿袭元制,仍保留了万户府一级的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