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荩简介(沈荩属于什么类型的新闻)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30 18:51:15 浏览
1、沈荩属于什么类型的新闻

1903年,记者沈荩在报纸上痛斥慈禧的罪恶:“这老妖婆竟然想将东三省拱手让给列强,真是无耻至极!”沈荩,一位不畏强权,敢于揭露真相的记者。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中国东北的一线生机。他的故事,是一段悲壮而又感人的历史。1903年的北京,是一个风雨飘摇的城市。外国列强的铁蹄踏遍了这座古老的都城,清王朝的统治已经岌岌可危。在这样的环境下,沈荩却不甘于沉默,他决心用自己的笔,为国家和民族发出后的呐喊。沈荩出生于湖南长沙,从小就有着一颗爱国之心。1872年,他来到了世界,正值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不平等条约的时期。他目睹了中国的屈辱和苦难,心中充满了愤慨和不甘。他立志要推翻清王朝,建立一个新的中国。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沈荩先后加入了革命d,参与了多次起义活动。但是由于清政府的镇压和叛徒的出卖,他们的计划都以失败告终。沈荩几经艰辛,逃出了生天,侥幸得到了一个留学的机会。他前往日本和法国,学习了外语和新闻学。几年后,沈荩回到了中国,进入了北京城。他利用自己的外语能力和新闻知识,成为了一名记者。他与北京城里的许多外国记者建立了友好的关系,也结识了一些满清贵族。他表面上过着风光无限的生活,实际上却在暗中收集和传播有关清政府腐败和无能的消息。1903年初,沈荩从一个醉酒的满清贵族那里得知了一个惊人的秘密:慈禧太后打算将东三省割让给沙俄。这是继1896年签订《中俄密约》之后,清政府再次向沙俄妥协的表现。沈荩深感震惊和愤怒,他认为这是对中国领土和主权的极大侮辱和损害。他决定将这个消息公之于众,让全国人民都知道清政府的罪恶。沈荩冒着极大的风险,贿赂了一些清政府官员,拿到了新版《中俄密约》的拟稿。他将其整理成一篇文章,并附上了自己对慈禧太后的痛斥:“老妖婆意向列强割让东三省,真是不要脸皮。”他将这篇文章寄给了《新闻西报》,并请求总编将其刊登在头版。《新闻西报》总编看到沈荩的文章后,也感到了义愤填膺,他毫不犹豫地同意了沈荩的请求。第二天,这篇文章就登上了报纸的头版,引起了轰动。许多其他的报纸也纷纷转载,将这个消息传遍了全国。全国人民都为之震惊和愤慨,纷纷要求清政府拒绝沙俄的无理要求,保卫中国的领土完整。慈禧太后也很快得知了沈荩的文章,她气得七窍生烟,当即下令将沈荩捉拿归案,严惩不贷。她还想利用这个机会,压制国内的反清力量,维护自己的。但是她没有料到,沈荩的文章已经引起了国内外的强烈反响,许多革命d和外国记者都站出来声援沈荩,谴责清政府的行为。在这样的压力下,清政府不得不放弃了与沙俄签订新版《中俄密约》的打算。沈荩成功地阻止了清政府割让东三省的阴谋,但他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1903年7月19日,他被清政府的刽子手逮捕,并被判处杖毙。在行刑前,他没有流露出一丝恐惧和悔恨,而是用骄傲和兴奋的目光看着行刑官。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我为国家和民族做了一件大事,我死而无憾!沈荩死了,他只活了31年,但他用自己的生命和勇气,书写了一段光辉的历史。他是一个真正的英雄,一个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的英雄。

2、沈荩读音

1903年,记者沈荩在报纸上怒斥慈禧:“老妖婆意向列强割让东三省,真是不要脸皮。”慈禧听闻此事后,勃然大怒当即派人处死了沈荩。沈荩死了,即使在行刑前沈荩也没有害怕,而是带着骄傲兴奋的神色望着行刑官,因为他成功阻止了慈禧向沙俄割让东三省,1872年,沈荩出生于湖南长沙,他曾当过革命d,试图推翻腐朽不堪的清王朝,但终因叛徒走漏消息而起义失败。起义失败后,凭借着在外留学过几年,会说一口流利的外语,沈荩跑进了北京城成了一名记者。此时是1902年,北京城依旧处于外国列强的实际控制下,腐败贪婪的清王朝官员见到外国兵,也只有点头哈腰的份。而沈荩凭借着记者的身份,和北京城里的许多外国记者都保持着良好的交流关系,偶尔还会拉上几个交好的外国记者去喝茶闲聊。许多满清贵族看着沈芩在洋人的圈子里混得那么好,都纷纷跑上来拉关系,想要和沈荩结一份善缘。仰仗着外国记者朋友,还有攀关系的满清贵族,沈荩很快成了北京城里的社交新贵,小日子过得着实是不错。尽管吃喝不愁,生活也还算得上如意,但沈荩却不愿就这样龌龊度过一生。特别是沈荩从一个喝醉的满清贵族的嘴里,打探到一个绝密消息后,沈荩决定要站出来,将这个消息公布出来,让所有人都了解到清王朝懦弱无能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消息,让沈荩不惜冒着被杀头的风险,也要将它公布出来呢?答案是1896年,沙俄和清朝签订的《中俄密约》。尽管该条约已经签订了7年多的时间,但因为太让清政府丢脸,清政府一直没有公布该条约,仅有极少数的满清贵族和官员才知道。根据双方签订的《中俄密约》,沙俄向清朝提出了以下几点要求:允许沙俄在东北地区建立铁路,清政府无权干涉运营;中国的所有港口都需向沙俄开放……到了1903年,沙俄再次翻脸不认账,不仅拒绝履行此前的退兵条款,还向清政府提出了新的条件:沙俄享有东三省以及蒙古地区的路证权以及其它相关领土主权。简单来说,就算沙俄打算直接将属于中国的东三省以及蒙古地区,都给一口吃下去。沈荩从那个喝醉的满清贵族,打听到的就是此前的《中俄密约》,以及清政府打算同意沙俄新提出要求的消息。沈荩干过革命d,自然是满怀着一腔爱国热血,他不愿意看到属于全体国民的领土,就这样被外国列强给侵占了去。所以他打算将这个消息给捅出去,让国内的革命d给清政府施加压力,以强迫慈禧拒签新条款。哪怕沈荩自知,这样的做法会让他失去生命也在所不惜。沈荩通过贿赂腐败清朝官员的方式,很快拿到了新版《中俄密约》的拟稿,在经过整理后很快就寄到了《新闻西报》。《新闻西报》收到了沈荩的拟稿后,所有编辑和记者都为之愤慨不已,总编当即拍案将它刊登到了头版。次日,《新闻西报》刊登了沈荩怒斥慈禧不要脸皮,以及附带的新版《中俄密约》拟稿全文,这得到了大量的报纸转载。没过多久,慈禧也从太监那拿到了沈荩怒斥她不要脸的报纸,这让慈禧倍感愤怒,为了发泄怒火砸烂了不少珍贵的瓷器。不管慈禧再如何愤怒,但在众多革命d的共同施压下,终清政府还是拒绝了在新版的密约上签字。沈荩成功阻止了清政府向沙俄割让东三省,但此事的影响并没有结束。1903年7月19日,沈荩遭到了清政府爪牙的逮捕。沈荩知道自己难逃一死,但他没有表现出任何的畏惧,而是以骄傲的语气陈述了他的所有事迹。没过多久,慈禧下令将沈荩杖毙。沈荩死了,这年他才31岁,但他成功阻止了满清签订丧权辱国的割地条约。以一介普通记者之身,做到了如此伟大之事,沈荩实乃真英雄也。

3、被慈禧杖毙的记者沈荩

沙俄借口甲午战争失败的困境,逼迫清朝签订《中俄密约》。经过记者沈荩的探查,他找到了《中俄密约》的草稿并将之公之于众,国内外顿时陷入一片舆论之中,全国人民群情激奋,纷纷斥责清政府的卖国行为。清政府因此不得不放弃签订《中俄密约》,而恼羞成怒的慈禧太后则下令将沈荩处死,沈荩也因此成为历史上第一个殉职的记者。清朝晚期,是上下五千年历史上耻辱让人感到悲痛的一个时期,列强侮辱,朝廷无能,民不聊生。而造成这一局面的重要原因便是清政府的固步自封。清朝实行的是闭关锁国的政策,这使得我国彻底与世界断了联系,再加上清政府的愚民封建政策,整个国家的发展在清朝时期开始便陷入停滞。而清政府被西方列强用炮火轰开国门,统治者被列强追击的四下奔逃,尽管如此他们还没有彻底醒悟,对于西方的文明仍然持拒绝态度,这一点从慈禧太后的身上便可以看出来。慈禧在第一次见到灯泡时喊出了两个字,大出洋相,而如今现代人还这样叫。事实上在遭逢清朝大变之际,清朝的贵族阶层是有人意识到了西方的进步的,比如裕德龄公主。清政府的统治者阶层,并非全部像慈禧一样封建愚昧,裕德龄从小便跟随自己的父亲周游列国,学习西方文化,也正是在游历的过程中,裕德龄意识到本国的不足以及对西洋科技的先进性有了充分的认识,十年的学习使得裕德龄成了一名“西洋通”。在史书记载中,主张师夷长技,开启洋务运动的李鸿章便经常向这位皇室公主请教学习。而与裕德龄有着鲜明对比的便是慈禧太后,虽然她出身名门,但因为自幼接受的是传统封建教育,这使得她的思想格外的封建愚昧。裕德龄意识到西方科技文化的先进性,她希望能将西方科技与文化引入,但这无疑需要得到慈禧太后的支持,然而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慈禧根本没有心思去学习西方文化,她与大多数人一样还沉迷于清朝的强盛之中,于是裕德龄公主决定慢慢的改变慈禧对西方文化的态度。对于这位可爱聪明的公主,慈禧也是喜爱,而裕德龄经常借着与慈禧的交流来向她宣传西方的先进,比如她向慈禧举例了西方的摄影技术。在摄像技术发明出来之前,慈禧多是让人为自己画肖像,这也是一直延续的一种记录事件的方式,而西方的摄影技术,能通过短短一瞬间,便将人的图像印到图片上,与真人丝毫不差。初的摄影技术比较简陋,因为没有聚光技术, 因此在摄像时需要打光来进行聚光,但这种方式会发出刺眼的光芒,因此在初拍照时,慈禧经常会被强光刺地闭上眼,在裕德龄的指导下,慈禧才学会睁眼拍照。但或许是因为对这种陌生摄像技术的不信任,又或者是因为长时间身居高位的影响,每次拍照的时候慈禧都会紧张和严肃,这也导致她拍摄出来显得僵硬。裕德龄公主采纳了西方人拍照时的方法,让慈禧在每次拍摄时都喊出“茄子”两个字,这样一来慈禧整个人在拍照时面部表情显得的放松,整个人显得轻松自然了很多。1879年时,裕德龄得知一位英国工程师来到我国,这位工程师在电学领域有着很大的成就。为了让慈禧意识到西方科技的先进,她便偷偷带领这位工程师来到皇宫,铺设电路,并且成功地依靠电路点亮了灯泡。裕德龄原本初的想法是给慈禧一个惊喜,让她好好地了解一下西方的科技,从而改变慈禧内心固步自封的守旧思想。然而当灯泡点亮的那一刻,慈禧却并不知道,她以为是要给她拍照,因此她下意识地脱口而出“茄子”二字,而慈禧也因为自己说的这两个字,大出洋相。因为茄子的发音与西方人在拍照时喊出的“CHEESE”的发音相似,因此这位工程师一下子就听出来了。灯泡在西方已经成为一种比较常见的生活用品,但慈禧竟然将其当作在拍照。或许那位工程师在内心里对于慈禧是鄙夷的,身为堂堂一国之主,竟然连灯泡都不认识,实在是贻笑大方。而裕德龄公主终也没能改变慈禧内心的守旧思想,也正是因为慈禧的愚昧,导致清朝后期的腐朽。清朝的没落也为人们敲响了警钟,不能再像清朝那样固步自封,而应该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去迎接世界,取长补短,这样才能发展得更好。

4、沈荩出生家庭

慈禧太后杖毙沈荩,这是个因言获罪被杀的新闻记者。沈荩,湖南善化(今长沙)人。戊戌变法时,与谭嗣同、唐才常等交往甚密。后留学日本。1990年回上海后,与唐才常等共同组织正气会,旋易名自立会。致力于勤(王)运动,任自立军右军统领。事败后,继续从事反清活动。1903年,沙俄背信弃义,不但拒不履行1902年《交收东三省条约》中撤兵的约定,还提出新的“七条”要求强迫清政府接受。慈禧丧权辱国,欲与沙俄缔结《中俄密约》。密约事关中国的命运,沈荩以记者的正义,在签约之前把它昭示天下,阻止其签约。他买通了政务处大臣王文韶之子,弄到了《中俄密约》的草稿原文,立刻寄给天津英文《新闻报》。密约提前在报上发表后,世界舆论一片哗然,也激起国内强烈民愤,清政府不得不放弃签订《中俄密约》的计划。在清廷的全力追捕下,沈荩的两个密友告发了他。1903年7月19日晚上,毫无防备的沈荩在北京寓所里被捕,即被判斩立决。此时,正值朝野上下准备为慈禧祝寿,有大臣面奏慈禧说:“万寿在迩,行刑似不吉祥。”慈禧改旨,“速杖毙”。《大公报》于8月4日报道:“惟刑部因不行杖,此次特造一大木板。而行杖之法,又素不谙习。故打至二百余下,血肉飞裂,犹未至死。后不得已,始用绳紧系其颈,勒之而死。”1903年7月31日在清朝刑部的大堂。8个狱卒手持特制的大木板,轮流捶打沈荩的四肢和背部,时间长达4个小时。沈荩“血肉骨裂”、“骨已如粉”,却始终“未出一声”。堂司以为已死,下令停止捶打,沈氏却以微弱的声音说道:“速用绳绞我。”于是,“用绳紧系其颈,勒之而死”。年仅31岁。他死后陈尸狱中,无人收殓,数日后,才有友人寻来,将仅剩的一些“碎骨烂肉”集中起来,埋入狱中某处,此后亦“不知所踪”。慈禧太后改旨“速杖毙”沈荩之后,深受中外舆论的谴责。清廷的统治者,也不得不开始反省自己的统治。1905年,刑律内的凌迟、枭首、戮尸这三项酷刑,被下诏废止。随后,1906年和1908年,又颁布了《大清印刷物专律》和《大清报律》等新闻法规。#沈荩简介#

5、沈荩子女

1903年7月31日,慈禧下令把一个叫沈荩的人打得皮开肉绽,血肉横飞,时间长达4个小时。他愤怒的趴在凳子上,没吭一声。慈禧为什么要杀一个平民老百姓?沈荩是一位新闻记者,起因是他揭露了《中俄密约》。《中俄密约》是俄国与清政府秘密订下的不平等条约。其内容是1903年沙皇俄国背信弃义,不但拒不履行1902年《交收东三省条约》中撤兵的约定,反而进一步提出在东三省及内蒙古一带享有路政税权及其他领土主权的「七条」要求,强迫满清政府接受。慈禧愤怒,但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她为了维护清政府脆弱的统治地位,准备接受俄国的无理要求,考虑到这一条约可能引起较大的反对,准备秘密完成签约。哪知《中俄密约》还没进行签署,里面的全部内容,通过新闻媒体被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揭露此不平等条约的,就是沈荩。沈荩是一名坚定的爱国者,从小就立下了反清救国的远大志向。偶然的机会,他从满清贵族口中得知,中俄两国要签订密约的消息后,为阻止满清政府的卖国行为,便在签约之前把密约内容昭示天下。让他们的阴谋不能得逞。《中俄密约》被揭露后,在国内外强大舆论的压力下,清政府不得不放弃签订《中俄密约》的计划。慈禧气得说不出话来。她下令严查密约泄露的原因,终找到了沈荩。1903年7月19日晚上,沈荩被捕。恼羞成怒的慈禧下令将沈荩「斩立决」。但想到行刑会影响自己即将到来的生辰庆典,便改成「着即日立毙杖。」7月31日,8个狱卒轮流捶打沈荩的四肢和背部,时间长达4个小时。巨大的疼痛面前,沈荩没有吭一声,只对着狱卒大喊:「快些了事!」他们的棍棒没有打死眼前这条英雄好汉,后他们「以绳勒其颈,而始气绝」。终结了沈荩的生命。牺牲时,只有31岁。沈荩是位殉职的新闻记者,也是用生命说真话的湖南汉子。

6、沈荩事件

照片上的人叫沈荩,他是被慈禧太后下令“杖毙”的第一位记者。这张照片是沈荩留下的一张照片。沈荩看起来虽然是一介书生,但眉宇间凝结着一副刚正不阿的神情。由于他的报道,阻止了慈禧太后与俄国签订卖国密约,触犯了慈禧太后,慈禧太后随即派人把沈荩命令抓捕起来,立刻判处沈荩“杖毙”。沈荩虽然被杖毙,但是他却是阻止慈禧太后签订卖国条约的有功之臣!沈荩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被政府杀害的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