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康简介(司马康的简介)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30 19:56:19 浏览
1、司马康的简介

今日分享《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我国古代著名历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资于治道”,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后人.

2、司马康怎么死的

一个水缸,一个水井 司马光和一群孩子在庭院嬉戏,一个小孩儿爬上瓮,失足落入水中,大家都吓跑了,只有司马光拿石头砸缸,水一下子喷涌出来,落水的小孩子得救了。通过众人和司马光的对比,表现了司马光的沉着冷静,聪明勇敢的高贵品质。品质来源于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与他为官清廉,勤政爱民的家风教育是分不开的。司马光虽然位高权重,但是严于教子,很注重培养孩子的自律自立意识,他总结了历史:许多达官显贵之子,因受祖上萌庇,不能自强自立而颓废没落的教训,告诫儿子司马康要守规矩,要勤俭。为了勉励自己的儿子,司马光特地写了《训俭示康》一文,在文中,司马光现身说法,告诫司马康应该节俭持家。在司马光的精心教育下,司马康为人正直,温良恭俭,入朝为官后,清正廉洁,奉公守法。联想到近一个7岁的女孩,将一个4岁的小男孩亲手投入井里的视频,看后大人后背都发凉。同样是孩子们嬉戏,一个水缸,一个水井。一个救人,一个害人。这很值的我们大人去反醒深思。记得一位儿童教育家说过,一个人能否建康成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时候所受教育的影响,而教育应该从孩子刚懂事的时候开始,他的话很值得我们深思。两三岁小孩子的思想就象一团洁净的棉花,无论你给他灌输的是“甘露”,还是“污水”,它却会不加选择的吸收。可见,如何抓好少年儿童教育,是当前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需要社会各界共同的努力。当今社会不少人,只追求暂时的经济效益,如电影院只考虑票房收入,玩具厂只考虑制造一个洋玩艺儿可以净赚多少钱,书摊哪种书抢手就卖哪种书。而好奇心重,求知欲强,辨别能力差的小孩则对有益无益的东西照单全收,严重危害了身心建康。少年儿童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恳请人们再不要只顾盯着那花花绿绿的票子,而忽视了我们的孩子。

3、司马康是哪个朝代的人

“其实去年冬我便已经感觉到益州不对了,亦略做了些准备。”听到这里,司马康在心里默算了一下,那正是司马光给皇帝的三封奏章都被留中之后的事情,当时连他都不知道司马光的奏折里写的是什么。他心中一凛,又听他父亲充满无奈地说道:“然我终亦是束手无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纵使不顾两北塞防,不计费用,将增运之粮菽全部运给益州,陆路困于蜀道,水路困于三峡,能运进去的粮菽不过是杯水车薪。倘若把运费加上,又足以让西南之支出翻倍。何况两北塞防关系国家之根本,亦不得不顾。除非有两三年的时间——但看现在之局势……”自做了这个户部尚书以来,司马光为了改良国家之财政而锱铢必较,每日休息不过两个时辰,累得几度吐血,这般劳心劳力,归根到底,其实也是为了民富国强,但他却再也料不到,眼见着大败西夏,收复灵夏故土,在刚刚看到这个国家将要走向一条康庄大道之时,却冷不防掉进了一个无底的深渊中。身为同时代优秀的历史学家,他比这个国家任何一个人都明白,现在益州路的局势,究竟意味着什么!——《新宋(全15册)》

4、司马康妻子

晨读历史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接续3)皇太后下诏起用司马光知陈州,不久,又下诏除授门下侍郎(即副宰相)。但司马光上疏辞谢,以自己“龄发愈衰,精力愈耗”,请求只任知陈州。以后在周围亲友支持下还是到任就职了。司马光向皇太后进言,为了实现废除新法的政治主张,把因反对新法而被贬的刘挚、范纯仁、李常、苏轼、苏辙等人招回朝中任职,吕公著、文彦博等老臣也被召回朝廷任职。司马光废除新法,上《请革弊札子》,又在《请更新新法札子》中,把新法比之为毒药,请求立即采取措施,全部“更新”。废除了保甲法,又废除了方田均税法、市易法、保马法,带病得知免役法、青苗法和将官法还未废除,无限感伤地说:“吾死不瞑目矣!”他向吕公著说:“光自病以来,悉以身付医,家事付康(司马康),国事未有所付。”切望吕公著能够完成他的宿愿。同时,上表请求辞位。但皇太后对他很倚重,不但不准辞位,反下诏除授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正式拜为宰相。接着很快就废除了免役法、青苗法。司马光终于完成了自己废除免役法的夙愿,实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暮年岁月司马光在第二次回朝为相期间,辑录《国语》的精要,编成《徽言》一书。又将《历年图》和《百官公卿表》增补、总辑为《稽古录》一书,形成一部“略存体要’’的简明通史,又负责将《资治通鉴》进行了后的校定。司马光侧身像元祐元年(1086年)九月初一,司马光因病逝世,享年六十八岁,获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宋哲宗赐碑名为“忠清粹德”。死后,哲宗将他葬於高陵。灵柩送往夏县时,京城的人们罢市前往凭吊,有的人甚至卖掉衣物去参加祭奠,街巷中的哭泣声超过了车水马龙的声音。等到安葬的时候,哭的人真诚,仿佛是在哭自己的亲人。岭南封州的父老们,也都纷纷祭奠司马光,京城及全国各地都画他的像来祭祀他,吃饭前一定要先祭祀他。绍圣元年(1094年),章惇为相,议论司马光更变熙丰法度,哲宗下诏削除司马光的赠谥,毁坏所赐碑。绍圣四年(1097年),再贬为清海军节度副使,又追贬朱崖军司户参军。元符三年(1102年),追复太子太保。崇宁二年(1103年),蔡京为相时,再次追降左光禄大夫,旋即除名,将司马光等称为“元祐d人”,刻元祐d人碑,禁止元祐学术。大观年间,追复太子太保。靖康元年(1126年),赠太师,再次赐谥。宋高宗建炎年间,配享哲宗庙廷。宋理宗宝庆二年(1226年),理宗图二十四功臣神像于昭勋阁,司马光位列其中。咸淳年间,从祀于孔庙。明嘉靖年间,从祀时称“先儒司马子”。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司马光与历代功臣四十人从祀历代帝王庙。主要成就政治参见:元祐更化宣仁太后是前此宫廷中反对变法的后台,掌权后遂援引司马光、文彦博等保守派到政府中,各种反变法的力量聚集在一起。司马光打着“以母改子”的旗号,反对新法。他把变法的责任都推给王安石,攻击“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接着全盘否定了新法,诬蔑新法“舍是取非,兴害除利”,“名为爱民,其实病民,名为益国,其实伤国”。新法大部废除,许多旧法,一一恢复。如差役法,知开封府蔡京依司马光的限令,在五天之内全部恢复,对社会的危害较熙宁以前还要严重。通过变法而积聚起来的钱财,也在反变法派执政的几年当中“非理耗散殆尽”。司马光立姿石刻像与此同时,还不遗余力地打击变法派。章惇曾对司马光恢复差役法的主张一一进行批驳,反变法派动员全部台谏力量,对章惇屡加击逐,直至被迫赋闲。列为王安石等人亲d的变法派官员,全被贬黜,其中蔡确写《车盖亭诗》,以为皆涉讥讪,贬死于新州。变法派人人怀自危,惶惶不安,吕惠卿在谪籍不敢喝口冷水,唯恐因此得病,而被反对派抓住把柄。对西夏,则继承了熙宁以前的妥协政策,把已收复的安疆、葭芦、浮图、米脂四寨割让给西夏,以偷安一时。这些倒行逆施,激起社会上广泛不满。头脑较为清醒的人们曾劝告司马光,要为年幼的宋哲宗设身处地,异日若有人教以“父子义”,唆使哲宗反对今天的“以母改子”,后果不堪设想。司马光说:“天若祚宗社,必无此事!”司马光及其后继者无视小皇帝,因而愈益激起哲宗的不满。哲宗亲政后说,他在垂帘听政期间“只见臀背”,斥责反对派全不懂君臣之义。宣仁太后一死,复辟旧制的反变法派随之垮台,并受到倍加沉重的打击。文化史学参见:《资治通鉴》司马光的主要成就反映在学术上。其中大的贡献,莫过于主持编写《资治通鉴》。宋神宗熙宁年间,司马光强烈反对王安石变法,上疏请求外任。熙宁四年(1071年),他判西京御史台,自此居洛阳十五年,不问政事。这段悠游的岁月,司马光主持编撰了294卷近400万字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待续4)

5、司马康故事

一天,司马光受邀去岳父家赏花,被安排一位漂亮丫鬟伺候。傍晚那丫鬟却随他进了卧房,却被司马光呵斥,隔壁的岳母听到后,露出欣慰的笑容。司马光,就是课本里那位砸缸的人,也是史书里执拗的“司马牛”,与拗相公王安石不相上下,因为他的坚持,王安石的变法全部破产,因为他的坚持,有了三百万字、二百九十四卷的《资治通鉴》,因为他在情感上的坚持,成就了一段佳话。司马光,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县)人,出生自光州光山(今河南信阳光山县),出生时,父亲司马池恰好任光山县县令,于是给他起名叫司马光。司马池嗜书如命,虽家境殷实,但幼年丧父,为了能安心读书,他把家产全部送给了叔伯。在他的影响下,司马光从小也很爱读书,却对财富毫无兴趣。司马光很努力,在7岁时,就能背诵《左氏春秋》,并且还能解读其中的意思。因司马池在光山县治理有功,因此他连连升迁,到哪上任都会带着司马光。司马光跟着父亲,结交了很多名臣、文人,也开阔了眼界。时任宰相的庞籍是他的忘年交,在司马池死后很长时间都守护着司马光。尚书张存,觉得司马光品学兼优,一心想把女儿嫁给他。1038年,20岁的司马光参加了会试,一举高中,同年他就同张存的女儿张氏结了婚。婚后,二人琴瑟和鸣,闲时舞文弄墨,搜搜藏书,聊聊时局,因为三观之一,所以日子过得很惬意。妻子把家打理的井井有条,司马光到哪儿都会夸赞,可在他妻子心中,总有一件事难以放下。那就是他们婚后很长时间膝下无子,要知道在古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张氏眼看自己年龄越来越大,生是不可能了。偏司马光又是个孝顺的人,虽然他没提过这事儿,但张氏自觉没法和家里交代。她于是经常跟司马光商量,要么娶个小妾,能为他传宗接代,可每次话都没说完,就被司马光严词拒绝了。商量不行,张氏就决定先斩后奏。她先买了个漂亮的姑娘,把她安排在府里,并把事情的原委告诉了她,还借故要回娘家住几天,给他们创造独处的机会。走前嘱咐那姑娘一定要把事情办成。姑娘心领神会,在张氏出府期间,与司马光寸步不离,还时不时撩撩头发、搔首弄姿,司马光觉得有点奇怪,不知道妻子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好好的要回娘家,他先是反思了下,好像这几天自己并没有做啥不恰当的事儿,看着眼前这位姑娘,他好像明白了什么。傍晚,他点灯进书房的时候,姑娘也跟了进去,司马光感觉有点反感,但也不好说什么,就虎着脸不吭声。只见姑娘拿起桌子上的一本书,随意翻了几页放下,双手拄着桌子,娇滴滴的问:“老爷,这中丞是什么书啊?”此时,司马光后退了几步,离姑娘老远,拱手板着脸说:“中丞就是尚书,是官职,不是书。我看天色已晚,孤男寡女共处一室易遭人口舌,姑娘还是请回吧。”姑娘只能悻悻离开。张氏刚回府,看着院子里静悄悄的,心里有点不是滋味,想到服侍多年的丈夫要纳妾,心里就不痛快,可不纳,子嗣的事儿没法解决。拧着眉头的她一进府,就叫了那个姑娘来,听到实情后,她如释重负,嘴边竟露出一丝微笑。可纳妾的事儿还得办啊,先斩后奏走不通,她只能去找母亲商量。他母亲说,会不会是司马光担心我们家里的态度,所以不愿意纳妾?这样,这两天咱们家的花都开了,你去把他请来,剩下的我来安排。于是就有了开头,司马光到岳父家赏花,怒斥漂亮丫鬟那一幕,后来从岳母那得知,这个丫鬟也是张氏安排的。两件事凑在一起,再联想起妻子多日以来的谈话,司马光感觉到了妻子的不安,于是,他急忙回府,去找妻子。一坐下,他就和妻子说,自己其实对孩子并没有执念,劝她安心,看见妻子低头不语,他明白,这番话并没有让妻子安心,顿了顿他又说,如果夫人执意想要孩子,不如我们就从族里过继一个过来?此时张氏猛地抬起头,眼里都是泪水。后来他和家人商量后,把哥哥的儿子司马康过继抚养,自此,张夫人再也没有提过纳妾的事儿。1071年,由于和王安石政见不和,司马光判西京御史台,自此居洛阳十五年,不问政事,这十五年,他有得有失。得到了一部举世闻名的《资治通鉴》,但也就是在这段时间,他痛失所爱。张氏的离世,让司马光陷入窘境,盘点一番,他发现为官40多年的自己竟没钱为妻子打造一口好的棺材。为了厚葬爱妻,他卖出仅有的3顷良田,此后没有再娶。从前,车马很慢,一生只爱一人,那个执拗的司马光做到了。@青年共读会翻阅司马光的词,有一首耐人寻味《西江月•宝髻松松挽就》: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青烟翠雾罩轻盈,飞絮游丝无定。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笙歌散后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静。字里行间的温情脉脉,让人浮想联翩。关于这首诗的缘起众说纷纭:有人说这是一次宴席上,司马光听到歌姬的情感历程后有感而发,有人说这是他对自己不得志时的隐喻,还有人说这是写给他的发妻张夫人,你觉得哪种说法更合理?评论区告诉我!关注我@青年共读会,发现更多有趣的文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