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钧简介(崔钧股票)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30 21:25:17 浏览
1、崔钧股票

诸葛亮曾做过的3次预言,都是什么结果?均已应验,一个比一个准诸葛亮一生曾做过三次推演,得出三个预言,而且都应验了,一个比一个准,不可谓不神奇。预测好友的前途在诸葛亮还未出山之时,他与几位当时有名的文人关系莫逆,经常在一起谈古论今,被世人尊称为“诸葛四友”。他们经常结伴游玩,行为放荡不羁,也是人们津津乐道的对象。但在战乱时期,四处游历风险是很大的,经常会因为遭遇战争而颠沛流离的逃跑。公元193年,曹操举兵讨伐徐州,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就攻陷了徐州。而曹操为了泄私愤,下令屠城。这可苦了徐州百姓,面对曹操的军士,百姓们惊慌而逃。恰巧诸葛四友当时就在徐州游历,遭遇此等大战,自然只能与百姓一同仓皇逃走。四人一路逃到荆州地界才安顿下来,远离战火之后,四人好似无事发生一般,继续谈古论今。有一次,四人饮酒作乐,谈到高兴之处,诸葛亮对三位好友神秘一笑,说自己知道三位好友未来的前途如何。这引起了三人的兴趣,再三追问之下,诸葛亮故作神秘的说三人将来都将前途光明,均是显贵之职,且有人为太守。待当众人询问诸葛亮自己将是何职位,诸葛亮却只笑而不答,只说天机不可泄露。在汉朝,太守又称为刺史,是一方封疆大吏,总揽军政大权,地位的高。三人听闻能做到此等官职都表示不信,因为他们与诸葛亮一样,此时都没有出仕的想法。可是,没想到,没过了多久,诸葛亮的预言真的就应验了,他三位好友的官职都显贵,也得到重视,而且子孙昌盛,仕途顺通。这其中发生了什么,原来,崔钧后因参与讨伐董卓有功,官拜虎贲中郎将,任河西太守;徐庶先投奔刘备,后被曹操设计所得,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孟建在曹操帐下为官,官拜凉州刺史,征东将军。诸葛亮的人生第一次预言便应验,足见诸葛亮的智慧。这则预言细看与推演无关,而是诸葛亮的大局观和战略眼光。他的三位好友在当时都是有治世之才的贤者,在当时各方诸侯群贤若渴的背景下,三人的成就自然不会低,也反映出诸葛亮眼光独到,有极强的识人能力。以小见大,把握细节诸葛亮一生都为蜀国的发展鞠躬尽瘁,对家庭的照顾很有限,致使他在46岁时才育有一子,名为诸葛瞻。因为是老来得子,诸葛亮对这个儿子也抱有很大的期望,而这个儿子也很争气,从小有很聪明,大家都认为这孩子长大将会与诸葛亮一样是王佐之才。可是,诸葛亮却对这个儿子慢慢地表现出了失望,他认为儿子虽然聪明,但不是大智慧,都是些小聪明,而且为人处世过于老道,少年老成,众人又因为诸葛亮身份的关系对他大加赞扬,这孩子怕是会骄傲自满。长此以往,这孩子将会学不到大智慧,只靠小聪明,将来怕是不会有太高的成就,为此,诸葛亮还专门作了《诫子书》,希望儿子能戒骄戒躁,谦逊好学,但诸葛瞻并没有将诸葛亮的告诫听进去,依然沉浸在小聪明的喜悦之中。在防卫绵竹的战役中,他不听劝阻,擅自出城迎敌,被魏国大将邓艾斩杀。也正应了诸葛亮的预言,终究一事无成,兵败身死,为后人所叹息。正所谓知子莫若父,何况父亲还是诸葛亮这样的大贤者。倘若诸葛瞻能听从父亲的教诲,相信也会取得一番成就,但这也是诸葛亮神奇的地方,慧眼识人,通过细节就能看出未来的成就,不愧是蜀国可靠的后盾。三百多年应预言蜀国在发展中经常受到曹操和孙权的骚扰,稍有不慎就会丢失大片领土,应付两国蜀国已经压力很大,但南中少数民族政权也觊觎蜀中肥沃的土地,常常派兵骚扰,让本就处于弱势的蜀国疲于应付。公元225年,诸葛亮整备大军,亲率蜀国精锐进军南中,三路大军齐出,打得孟获节节败退。在收复南中之后,诸葛亮在返回的途中将自己的功绩记录在石碑上,并留下一句没头没尾的预言“万岁过后,胜我者过此”。当时大家都以为诸葛亮所说的万岁是后世的某位皇帝到此,但诸葛亮解释说并非是皇帝,而是会有一个叫万岁的人经过,且有很大的功绩,足以与他收复南中的功绩相比。人们却不以为意,哪有人会叫万岁,又有几人能有此等功劳,还恰巧经过此地,于是都不放在心上。历史总是充满了巧合,或者说诸葛亮真的达到了可以预知未来的境界。在隋朝初年,有位名将名叫史万岁,此人武艺高强,作战勇猛,深受隋文帝的重用,立下无数战功,而这个万岁,也正是应了诸葛亮的第三个预言。公元597年,云南的少数民族自立为王,不服隋朝统治,将隋朝使者处死,这激怒了隋文帝,于是派遣史万岁为元帅,出兵讨伐。史万岁在进入云南之后,就巧合地发现了诸葛亮留下的那块功绩碑。在通读碑文之后,史万岁觉得不可思议,便推倒了石碑,继续进军。随后史万岁大破敌军,剿灭叛军三十多个部落,令整个云南臣服于大隋,而诸葛亮的预言距离史万岁的到来已经过了372年。诸葛亮三次预言均已应验,这不仅是诸葛亮能力出众,更是对未来发展的预见性,也让现在的我们惊叹他那料事如神的本领。

2、崔钧视频

公元185年,东汉朝廷举办了一场隆重正式的任命典礼,冀州名士廷尉崔烈成为了帝国负责官员管理的高职务——司徒。古代做官高荣耀就是位列三公,三公指司徒、司马和司空。著名的是袁家,号称四世三公,四代人都做到“三公”行列。俗话说富不过三代,袁家强大了四代,属于逆天存在。崔烈这场任命典礼说隆重,因为汉灵帝刘宏以及他的保姆程夫人等大汉帝国重要人物都出席现场。崔烈作为名士,受人尊重,当上司徒,众望所归。可就在这场隆重的典礼,却出现了搞笑的爆料,以至流传了句经典千年的词语。看着崔烈接过任命文件,一本正经的发出受此大任,愧不敢当,今后上不负皇帝,下不愧对百姓的宣言时。汉灵帝刘宏心里隐隐作痛。崔烈是否愧对百姓汉灵帝是不关心的,他痛心的是崔烈愧对了自己。在汉灵帝手下当官,有个条件,汉灵帝需要名利双收。所谓名利双收,你无论是名士还是靠军功获得功名,反正得先有名望。然后再交钱,让汉灵帝得利,才能上位。比如名将段熲等人都是靠这个套路上位。汉灵帝是个躺平的皇帝,他不愿意比肩汉武汉宣光武汉明,何必和先帝们卷来卷去,躺在钱上看云卷云舒可比在史书里为了那几句话的虚头巴脑内卷有意思。所以汉灵帝也不想让官员卷,就给每个官职设置了价位。司徒这个职位价钱是一千万钱。这一千万钱正是汉灵帝痛心的地方,他对旁边小太监说:我应该坚持原则,这个职位值一千万呢!单纯这一句话,所有人都以为汉灵帝这次真得是忍痛拔名士,可见也不至于昏庸到极限。可他的保姆程夫人回了一句话,彻底让这场隆重典礼成为笑话:崔烈是冀州的名士,刚开始不愿意掏钱,要不是我撮合,你一分钱也得不到,陛下不明白我的苦心嘛!崔烈当上司徒花费了五百万钱,汉灵帝在中间人的运作下打了个五折。当事人加皇帝在崔烈任命典礼上爆料了实情,这一大瓜顿时砸得崔烈名望全无。当上司徒的崔烈也知道天下人都指责他,终于有一天他忍不住问儿子崔钧:人们都怎么议论我呢?崔钧答道:您年少成名,又当了好几任太守,本来当司徒是众望所归。可现在,人们都对你很失望。崔烈追问:为什么这样。崔钧也是个直人,直接说道:人们都认为你有铜臭气,所以看不起你。这句话可把崔烈气坏了,不能找背后骂他的人出气,只能打儿子。崔烈拿起棍子就开始打崔钧,崔钧扭头就跑,崔烈追不上,气喘吁吁地说:你这个逆子,父亲打你就跑,你还算孝子嘛!崔钧也是饱读诗书精通典故,回击说:原来舜对待父亲就是小杖挨,大杖跑,所以我这不算不孝。崔烈也知道自己不对,只不过是恼羞成怒,听到儿子这么说也很不好意思,停止了追打。而那句讽刺人的“铜臭”因这位东汉名士成了流传千年的骂人话。

3、崔钧老师

听闻弟弟诸葛均一家来访,诸葛亮激动不已,连忙跑出去迎接,对着诸葛均行礼作揖,诚恳道:“三弟大恩,兄长无以为报!”诸葛均吓了一跳,将儿子诸葛望拉到一边。诸葛均从未见二哥诸葛亮如此失态,不知他所说大恩何在,更不敢接受如此大礼。诸葛均赶忙行礼回敬,口中连呼:“二哥折煞小弟了!”看诸葛均一脸茫然,诸葛亮挽着他的手、领着他们一家子就往府里走。在堂内坐下后,诸葛亮解释道:“二哥自出茅庐追随先帝以来,已有24年矣。隆中薄产、襄阳旧友以及黄老丈人,都由三弟照料,二哥感激不尽,只能将此份恩情铭记于心!”诸葛均这才明白诸葛亮的心思,直呼:“份内之事,小弟岂敢居功!二哥何需挂怀!”原来诸葛家一母同胞的兄弟姐妹一共5人:长子诸葛瑾早年在外游学并避乱江东,次子诸葛亮、幼子诸葛均和2个姐姐在他们的父亲去世后,跟随叔父诸葛玄来到荆州。而后诸葛玄病逝,2位姐姐分别嫁予荆襄豪族的蒯祺与庞山民,只剩诸葛亮和诸葛均相依为命,一同隐居于南阳。兄弟俩晴耕雨读,闲暇时或登山采药、或泛舟垂钓、或焚香弄琴、或品茗弈棋,结识了徐庶、石韬、崔钧、孟建这“诸葛四友”以及“水镜先生”司马徽、“凤雏”庞统、荆襄名士黄承彦和庞德公等人。众人聚会时,经常交流儒典经义、治国韬略。每当他们慷慨激昂地指点江山时,诸葛均都在一旁微笑点头,沉默不语。他自知才能比不上其他人,因而很明智地选择了闭嘴旁听,静心学习。隐居期间,诸葛亮迎娶了黄承彦之女黄月英,生下一女,诸葛均也迎娶了南阳人林氏。有田可耕、有书可读、有兄教导、有妻陪伴,这种怡然自得的日子令诸葛均很是享受。然而,战火烧至荆州,打破了诸葛均原本平静的生活。庞德公登鹿门山隐匿行踪,徐庶和诸葛亮都选择了跟随刘备,不久徐庶又因母亲被俘而转投曹操。诸葛均仍记得,当二哥诸葛亮一家离开草庐、留自己和林氏看家时,千叮咛万嘱咐:“我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得不出。你可躬耕于此,勿得荒芜田亩。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想不到诸葛亮这一走,兄弟俩竟相隔24年未曾见面。赤壁之战后,曹刘孙三分荆州,南阳落入曹操之手。诸葛均夫妇和崔钧、石韬、孟建带着年老体衰的黄承彦和司马徽逃至夔江一带隐居。后来,刘备入主益州,数次邀请众人出山相佐,均被他们以“无意于仕途”拒绝。诸葛亮公务繁忙,只能通过书信与诸葛均联络,尤其是刘备去世后,诸葛亮苦苦支撑蜀汉、数次北伐,与诸葛均竟是断了联系。此次,诸葛亮从汉中前线回成都暂歇,才从夫人口中得知了2个消息:一是数月前,黄承彦病逝,这些年多亏诸葛均在夔江帮衬着养老送终,举办葬礼;二是诸葛均一家子已至成都,诸葛均还被刘禅强行授予“长水校尉”一职,执掌禁军。诸葛亮又惊又喜,百感交加。所以当听说诸葛均一家来访时,诸葛亮激动得亲往迎接。诸葛亮询问旧友情况,诸葛均摇头苦笑:“崔兄和石兄均已身故,孟兄四海云游,水镜先生携琴入山,不知所踪。小弟了无牵挂,所以才来成都找兄长。想不到一来就得当官,还推不掉!”一番闲谈后,诸葛亮让3子1女出拜相见。诸葛均见侄女诸葛果英姿飒爽,却身着道冠青袍,有些纳闷;又见3个侄子都是幼童,大的不过5岁模样,大为震惊。诸葛均判断二哥是老年得子,而这侄女只怕一心向道。他不想诸葛亮难堪,装出一副自豪的模样,另起话题:“三位兄长分仕魏蜀吴三国,我们诸葛氏当兴啊!”诸葛亮闻言蹙额,忧虑地说:“居安思危啊!我听说恪儿(诸葛瑾长子,仕吴)性情刚躁,不是保家之子;公休(诸葛亮堂弟诸葛诞,仕魏)固执寡谋,只怕难以善终。而我身受先帝重托,以身许国。”他看向诸葛果姐弟和诸葛均,补充道:“此女常习禳斗之法,奉事不懈,之后必定可证仙果,所以取名为‘果’。这三个儿子年幼憨愚,长大后能不辜负我的教诲就算不错了。只有三弟远离是非祸福,是我们三位兄长都比不上的。”诸葛均听二哥如此预言众人的未来,震惊不已。诸葛亮诚心请求道:“我们兄弟俩人都是叔叔抚育才得以长大。如今,能够保全诸葛家血脉的,只有三弟了!”诸葛均明白二哥要定计了,立即起身道:“二哥要我怎么做,小弟必定遵命!”当夜,诸葛亮让次子诸葛企拜诸葛均为父,跟随诸葛均离开。诸葛均依计先前往魏国,面见堂兄诸葛诞,叮嘱他与吴国私下通好,日后有急事可投奔吴国;接着诸葛均来到江东,面见大哥诸葛瑾,告知诸葛亮计谋。诸葛瑾也让次子诸葛谦拜诸葛均为父,一同离开。就这样,诸葛均带着老婆及3个儿子来到吴下隐居,不问世事。他隐姓埋名,自号“公平先生”,让诸葛谦以“诸”为姓,让诸葛企以“葛”为姓,世人再不知诸葛瑾与诸葛亮各有一子延其宗嗣。。素材内容来自白泽述异,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4、崔钧厉害吗

赤壁大战后,刘备召来诸葛亮和庞统,气愤地询问:“久闻庞德公乃当世高人,又是你俩的叔叔。为何你俩都不为我引荐!”诸葛亮和庞统相视摇头,异口同声道:“并非我俩不愿意,实在是叔叔行踪不定,无人知道他在何处!”刘备不禁叹息:“之前‘水镜先生’仙逝,如今我又错失如此大贤。惜哉!惜哉!”这个庞德公,又名庞尚长,出身于荆州四大家族“蔡蒯黄庞”中的襄阳庞氏。庞家虽是当地豪族,但庞德公对世俗之事无甚兴趣。他带着妻子儿女搬至岘山之南、沔水之中的鱼梁洲上,再未踏入城里。庞德公每日躬耕田间,不问世事,与妻子相敬如宾。劳作过后,庞德公就回到草庐中正襟危坐,以弹琴读书为乐。东汉末年,中原战乱不休,不少北方士人避难荆州,除了投奔荆州牧刘表麾下,便是隐居襄阳城边,比如从颍川来的司马徽、徐庶、石韬,从博陵来的崔钧,从汝南来的孟建,从琅琊来的诸葛亮等。无论闻道先后、年龄大小或世家寒门,庞德公对这些外来的高俊隐贤甚是欢迎,对待他们如同子侄兄弟一般。他的从子庞统仰慕其崇高品德,搬到河岸南边,司马徽的草庐则在鱼梁洲的北面。他们与庞德公隔江而对,经常相互串门聚会,或涉水荡舟,或登山采药,无牵无挂,怡然自得。司马徽比庞德公小10岁,将他视为兄长。有一次,司马徽来庞德公家蹭饭,恰好庞德公渡江去祭祀先人。司马徽仿佛回到自己家中,一点也不客气,将庞德公的妻子儿女全都叫了出来,嘻笑着让他们做饭招呼自己,还给自己找了个理由:“徐元直(徐庶)曾说,有客人要来找我与庞兄商议事情。你们速速准备,不可怠慢!”庞德公的家眷熟识司马徽,不疑有他,将司马徽迎入草堂,以礼相待。他们着急忙慌地送上佳肴藏酒,司马徽则一本正经地端坐品尝。不久,庞德公回到家中,见此情景只是微微一笑,并未多问。司马徽指着酒菜,让庞德公享用。庞德公也不恼,径直入坐,举杯同饮,一时间都不知谁是主人谁是客人了。庞德公眼光毒辣,善于品评人物,往往能一语中的,又好提携后辈,诲人重教。庞统年少时不为人知,族人们亦未对他花心思培养。只有庞德公一眼看出庞统不同凡响,格外重视,悉心栽培。庞统从庞德公身上学会了待人接物及能言善辩,因而后来庞统品评人物也都常言优点,恰如其分。诸葛亮一家搬至荆州后,其大姐嫁给了蒯家的蒯祺,二姐则嫁给了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即庞德公算是诸葛亮的叔叔。年少的诸葛亮亦是声名不显,对庞德公异常敬重。每次诸葛亮来到庞德公家中探访,见到他正在酣卧,都是独自拜倒于床下,静候庞德公醒来。诸葛亮的举止引起了庞德公的重视,同样也对他予以栽培。后来,庞德公称司马徽为“水镜”、诸葛亮为“卧龙”、庞统为“凤雏”,并将诸葛亮和庞统引荐给司马徽,诸葛亮和庞统之名才为人熟知,成为荆州士林冉冉升起的双子星。当初,刘表靠着蒯家、蔡家和黄家的支持,才坐稳荆州,自然知道本地豪族的重要性。如今,四大家族只有庞家与自己不温不火,而庞家的庞德公名声在外,隐隐居荆州士人之冠,刘表意欲聘请庞德公出山相辅。刘表数次相请庞德公入府一叙,庞德公都对他爱搭不理。无奈之下,刘表只能纡尊降贵,亲至草庐拜访。刘表一来就使了个“激将法”,质问庞德公:“你只保全了自己一人,那全天下的人该怎么办!”庞德公却不上他的当,微笑道:“鸿鹄白天筑巢于高林,晚上就有栖息之地;龟鼋白天挖洞于深泉,晚上也有休息之所。世人的行为举止都不过想要为自己找个栖身之所而已,我只能顾好自己,天下并非我所该考虑的!”刘表又指着在外面耕作的庞家妻儿,质问道:“先生只顾躬耕于田亩之间,无意于仕途,又有什么能留给子孙后代呢?”庞德公不以为然:“世人追名逐利,只能为子孙留下危险祸患;我安贫乐道,却能为子孙能留下安居乐业。怎么能说什么都没留下呢!”刘表疑惑不解:“名利有何危险?”庞德公耐心解释:“以前的尧和舜将土地授予群臣,对儿子们无所偏爱,还让他们体验民间疾苦。所以,丹朱(尧之子)、商均(舜之子)以及本人,都能保全性命。相对的,大禹和商汤得到天下后,任人唯亲,致使夏桀(大禹后代)败退、退居南巢,商纣(商汤后代)枭首示众、宗族被俘。这就是追名逐利,遗祸子孙!周公摄政时杀害其兄长,如果以前姬昌(周公之父)让他们兄弟粗茶淡饭、同甘共苦,又哪会造成如此悲剧!”庞德公的一番对比令刘表哑口无言。追名逐利、偏爱幼子,说的不就是自己吗?刘表不敢再问,叹息着离去。素材内容来自白泽述异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5、寄崔钧全文

赤壁大战后,刘备召来诸葛亮和庞统,气愤地询问:“久闻庞德公乃当世高人,又是你俩的叔叔。为何你俩都不为我引荐!”诸葛亮和庞统相视摇头,异口同声道:“并非我俩不愿意,实在是叔叔行踪不定,无人知道他在何处!”刘备不禁叹息:“之前‘水镜先生’仙逝,如今我又错失如此大贤。惜哉!惜哉!”这个庞德公,又名庞尚长,出身于荆州四大家族“蔡蒯黄庞”中的襄阳庞氏。庞家虽是当地豪族,但庞德公对世俗之事无甚兴趣。他带着妻子儿女搬至岘山之南、沔水之中的鱼梁洲上,再未踏入城里。庞德公每日躬耕田间,不问世事,与妻子相敬如宾。劳作过后,庞德公就回到草庐中正襟危坐,以弹琴读书为乐。东汉末年,中原战乱不休,不少北方士人避难荆州,除了投奔荆州牧刘表麾下,便是隐居襄阳城边,比如从颍川来的司马徽、徐庶、石韬,从博陵来的崔钧,从汝南来的孟建,从琅琊来的诸葛亮等。无论闻道先后、年龄大小或世家寒门,庞德公对这些外来的高俊隐贤甚是欢迎,对待他们如同子侄兄弟一般。他的从子庞统仰慕其崇高品德,搬到河岸南边,司马徽的草庐则在鱼梁洲的北面。他们与庞德公隔江而对,经常相互串门聚会,或涉水荡舟,或登山采药,无牵无挂,怡然自得。司马徽比庞德公小10岁,将他视为兄长。有一次,司马徽来庞德公家蹭饭,恰好庞德公渡江去祭祀先人。司马徽仿佛回到自己家中,一点也不客气,将庞德公的妻子儿女全都叫了出来,嘻笑着让他们做饭招呼自己,还给自己找了个理由:“徐元直(徐庶)曾说,有客人要来找我与庞兄商议事情。你们速速准备,不可怠慢!”庞德公的家眷熟识司马徽,不疑有他,将司马徽迎入草堂,以礼相待。他们着急忙慌地送上佳肴藏酒,司马徽则一本正经地端坐品尝。不久,庞德公回到家中,见此情景只是微微一笑,并未多问。司马徽指着酒菜,让庞德公享用。庞德公也不恼,径直入坐,举杯同饮,一时间都不知谁是主人谁是客人了。庞德公眼光毒辣,善于品评人物,往往能一语中的,又好提携后辈,诲人重教。庞统年少时不为人知,族人们亦未对他花心思培养。只有庞德公一眼看出庞统不同凡响,格外重视,悉心栽培。庞统从庞德公身上学会了待人接物及能言善辩,因而后来庞统品评人物也都常言优点,恰如其分。诸葛亮一家搬至荆州后,其大姐嫁给了蒯家的蒯祺,二姐则嫁给了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即庞德公算是诸葛亮的叔叔。年少的诸葛亮亦是声名不显,对庞德公异常敬重。每次诸葛亮来到庞德公家中探访,见到他正在酣卧,都是独自拜倒于床下,静候庞德公醒来。诸葛亮的举止引起了庞德公的重视,同样也对他予以栽培。后来,庞德公称司马徽为“水镜”、诸葛亮为“卧龙”、庞统为“凤雏”,并将诸葛亮和庞统引荐给司马徽,诸葛亮和庞统之名才为人熟知,成为荆州士林冉冉升起的双子星。当初,刘表靠着蒯家、蔡家和黄家的支持,才坐稳荆州,自然知道本地豪族的重要性。如今,四大家族只有庞家与自己不温不火,而庞家的庞德公名声在外,隐隐居荆州士人之冠,刘表意欲聘请庞德公出山相辅。刘表数次相请庞德公入府一叙,庞德公都对他爱搭不理。无奈之下,刘表只能纡尊降贵,亲至草庐拜访。刘表一来就使了个“激将法”,质问庞德公:“你只保全了自己一人,那全天下的人该怎么办!”庞德公却不上他的当,微笑道:“鸿鹄白天筑巢于高林,晚上就有栖息之地;龟鼋白天挖洞于深泉,晚上也有休息之所。世人的行为举止都不过想要为自己找个栖身之所而已,我只能顾好自己,天下并非我所该考虑的!”刘表又指着在外面耕作的庞家妻儿,质问道:“先生只顾躬耕于田亩之间,无意于仕途,又有什么能留给子孙后代呢?”庞德公不以为然:“世人追名逐利,只能为子孙留下危险祸患;我安贫乐道,却能为子孙能留下安居乐业。怎么能说什么都没留下呢!”刘表疑惑不解:“名利有何危险?”庞德公耐心解释:“以前的尧和舜将土地授予群臣,对儿子们无所偏爱,还让他们体验民间疾苦。所以,丹朱(尧之子)、商均(舜之子)以及本人,都能保全性命。相对的,大禹和商汤得到天下后,任人唯亲,致使夏桀(大禹后代)败退、退居南巢,商纣(商汤后代)枭首示众、宗族被俘。这就是追名逐利,遗祸子孙!周公摄政时杀害其兄长,如果以前姬昌(周公之父)让他们兄弟粗茶淡饭、同甘共苦,又哪会造成如此悲剧!”不久,曹操横扫北方,即将南征。庞德公知荆州战乱不可避免,隐居生活难以继续,就留下儿子庞山民投奔曹魏,自己带着妻子迁居鹿门山,终日探林采药,行踪飘忽不定。后世无数文人雅士都推崇庞德公的隐逸,李白、杜甫、苏轼等文豪均作诗词纪念。其中,孟浩然所作《夜归鹿门歌》的“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更是广为流传。素材内容来自白泽述异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