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均简介(张良简历介绍)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30 21:40:21 浏览
1、张良简历介绍

座上一人忽曰:“孔明所言,皆强词夺理,均非正论,不必再言。且请问孔明治何经典?”孔明视之,乃严酸也。孔明曰:“寻章摘句,世之腐儒也,何能兴邦立事?且古耕莘伊尹,钓渭子牙,张良、陈平之流。萊垍頭條邓禹、耿弇之辈,皆有匡扶宇宙之才,未审其生平治何经典。岂亦效书生,区区于笔砚之间,数黑论黄,舞文弄墨而已乎?”严峻低头丧气而不能对。想必大家都知道,这是三国演义中舌战群儒的一段话。这段话从读书的角度告诉人们汉语怎么学。且看这两句:“寻章摘句,世之跟着经典学语文腐儒也”“区区于笔砚之间,数黑论黄,舞文论墨”。这是说汉语语言学习,不能过度的抠字眼,不能本本主义,不要用学习西方科学的把握方法,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之间,在概念与概念的逻辑关系之间游走。那样学是学哲学,学数学,不是学语文。学语文要观其大略,意会语言背后的意思。要代入生活,代入情感,放飞想象。要学而时“用”之。学语文就是学文史哲,就是学思想,就是要懂事明理。不是学习一个死的知识,是识文断字。“断”用的太精妙了。道可道,道。不太好言说,你理解吧!

2、张良均丽江

2023年4月13日,广东行政职业学院电子信息学院院长周胜安、电子信息学院副院长王圆,大数据骨干教授王嫣然一行莅临广东泰迪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校企合作教材联合编写展开了深入的探讨交流。泰迪智能科技董事长张良均、营销中心总监李振林、研发中心总监赵云龙、教材策划部刘晓玲等进行了热情的接待。#张良均简介#

3、张良生平简历

张良【生卒】:?—前189字子房。秦末汉初韩地人。祖与父均为韩相。秦灭韩,他图谋为韩报仇,以家财结交刺客,曾狙击秦始皇于博浪沙,未中,变姓名亡匿于下邳。前208年,聚众百余人归刘邦,与项梁军击秦。曾劝说项梁立韩贵族成为韩王,自任韩司徒。后复归刘邦,为其重要谋士。刘邦入关,他建议刘邦封秦宫室府库,收揽民心。楚汉战争中,又提出不立六国后代,重用韩信,联结彭越、英布从两面夹击项羽,及乘势追歼楚军,击灭项羽等策略,都为刘邦采纳,使汉军取胜。汉朝建立,封留侯。(,参见《史记》)【生卒】:?—前186【介绍】:西汉沛郡城父人,字子房。祖与父相继为韩相。秦灭韩,良图复韩,募力士于博浪沙狙击始皇未中,遂更姓名。传说逃亡至下邳,遇黄石公,受《太公兵法》。秦二世元年,聚众响应陈胜。后从刘邦,为主要谋士。刘邦率军攻入咸阳,良与樊哙力劝刘邦闭宫室府库,还军霸上。于鸿门宴上为刘邦解除危难。楚汉战争时,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结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又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皆为刘邦所采纳。高帝六年,封留侯。晚好黄老,学辟谷之术。卒谥文成。张苍【生卒】:?—前152秦末汉初阳武(今河南阳原)人。秦时为御史,有罪逃归。秦末农民起义中,归依刘邦。楚汉战争中,任常山郡守,从韩信击赵,任赵相、代相。因击燕王臧荼有功,封北平侯。后迁为计相,以列侯居相府,主持郡国上计。旋升御史大夫,文帝四年继灌婴任丞相。善于算计,精通律历,曾进行改定历法的工作。景帝五年病死,享年百余岁。(,参见《史记》)【生卒】:?—前152【介绍】:西汉初河南阳武人。秦时为御史。以客从刘邦起事,入汉,为常山守。任代、赵相,以从攻臧荼有功,高祖六年封北平侯。迁计相,以列侯居相府,主持郡国上计。精通律历,明习图书,曾改定音律历法。文帝四年起,为丞相十余年。谥文。有《张苍》十六篇,今佚。张释之字季,西汉南阳堵城(今河南方城东)人。文帝时,以赀选为骑郎。累迁谒者仆射、公车令、中郎将,后官至廷尉。敢于直言极谏,多次劝谏文帝以亡秦为鉴,改良政治。他处理狱案,严格依法办事。有人犯跸与盗汉高祖庙前玉环,文帝欲分别处以死刑与族诛,他不曲法阿容,建议按法处刑,世称持平。景帝立,任淮南相。(,参见《史记》)【介绍】:西汉南阳堵阳人,字季。文帝时以赀为骑郎,十年不得调,后补谒者、谒者仆射,迁公车令。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释之追止二人车,劾不敬。文帝由是奇之,拜为中大夫。后为廷尉,执法平允,认为“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由是天下称之。景帝立,出为淮南王相。年老病卒。

4、张良均

上联:韩柳文司马史文学瑰宝;下联:孙张策姜尚书武籍精华。注:孙膑、张良和姜尚(字子牙)均为兵谋大家。

5、张良个人简介及事迹

张良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谋士,他生于汉朝初年,死于公元前186年。他的故事被广泛传颂,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经典之一。张良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但他聪明机智,勤奋好学,很快就成为了一名有名的学者。他曾经担任过郎中和太学博士等职务,但他的真正成就是他的政治才能和谋略。张良曾经为汉高祖刘邦效力,帮助他在战争中取得胜利。他提出了“破釜沉舟”的计策,鼓励刘邦和他的军队在战斗中不留后路,只有胜利才能生存。这个计策终帮助刘邦打败了敌人,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伟大的皇帝。张良还曾经帮助刘邦制定了一系列重要的政策和措施,包括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推行土地改革、实行宽政仁政等。这些政策和措施为汉朝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张良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才能和智慧可以改变历史的进程,也可以为社会的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同时,他的故事也告诉我们,只有在正确的道路上努力奋斗,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梦想。

6、岳池罗渡张良均中医综合诊所

公元前196年,萧何大摆筵席,和客人们吃喝聊天,好不快活。突然,召平穿着一身丧服闯进来,哭嚎道:“相国,你马上就要被诛九族了!”场面一度十分尴尬,客人们都疑惑地看向召平。萧何怒摔碗筷,大骂道:“你说什么胡话!喝醉了吗?”作为西汉王朝的开国帝王,出身于微末农家的汉高祖刘邦,常常被人们看作卓越的统治者和领导者。“高祖起于布衣之中,奋剑而取天下,不由唐虞之禅,不阶汤武之王。”从《汉纪》中对刘邦建国壮举的高度肯定,也可知历史中对刘邦的高度赞扬。然而,刘邦自己所言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便是在说自己身边的谋士大臣们。他知人善任,招兵买马,更是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和军事战略家,张良、韩信、萧何、诸葛亮等均为刘邦所用。《史记》中有记载,刘邦对于功臣封官加爵,大加赞赏,毫不吝啬。其中汉朝的封爵誓词是这样的“使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宁,爰及苗裔”。意思是:即便辽阔的黄河只剩下衣带一般的宽度,雄伟的泰山被消磨得只像磨刀石一般小,请你们放心,分封给你们的封地也将会永远安宁,以此彰显对你们的恩泽会绵延不断,加诸给你们的后代。萧何很早便归入刘邦麾下,其中《史记》记载:“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萧何长期担任的“丞督事”一职几乎可以等同于建国之后宰相的职位。也就是说,早在秦二世乱世,民间反秦起义爆发,刘邦被沛县的百姓们推举为沛县的县长时,萧何便开始辅佐刘邦,总理所有事务。萧何此人通晓律令,文章深刻,或许有沛县地区的局限性,在当时整个沛县的官员中都属于佼佼者。因而萧何不仅与刘邦关系甚为密切,作为臣子在政治事务中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说萧何的忠心,自然是不必怀疑的。然而随着后期刘邦的事业越做越大,战场上一招不慎,全盘皆输,前有背叛者的教训,刘邦不得不时时刻刻对身边所有人保持警惕。然而,从一介不读诗书的农民成长为一国之君,刘邦对于政治总是小心翼翼的,对于功臣的猜忌也难以避免。偶有忠心耿耿的大臣一时难以转圜导致悲剧发生,萧何便算是其中运气较好,得以善终的功臣宿将之一。之所以说萧何“运气较好”,并非否认他在政治官场上的敏感性,只是常怀忠诚之心,不会深究帝王命令中的深意,好在萧何身旁总有人提醒。公元前196年,萧何因成功设计韩信,除掉刘邦心中一大隐患,被升职,封官加爵,还加派500名士兵来保护萧府安全。萧何已然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之感,趁此机会大摆筵席,以回应皇帝之恩惠。宴席进行正盛时,突然有一瓜农身着丧服一边闯入府邸,一边大喊着:“丞相,大事不妙了,你的性命将不保了”。前来的瓜农召平据说是前朝显贵,因而门口卫兵不敢多加阻挠。萧何见状反而不高兴了,“大喜的日子,你穿成这样是何以意思?”召平也毫不畏惧,直说“您大限将至了,我自然是来吊唁的”。如此一来,萧何倒是不着急处理他,等待他下文,只听召平说:“皇上在外征战,你作为臣子却在大摆宴席庆祝升迁,有没有想过为何府邸周围多加了500名士兵吗?”想起韩信的下场,萧何不明觉厉,说:“倘若皇上已经开始疑心我,我该怎么办呢?”召平给出了答案:“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此时正是表忠心的好时机,即便你无反心,战时也应该推辞皇帝的封赏,还要从自己家产中拿出一部分捐给军中,以示与皇帝共患难。此时萧何已经彻底醒悟,便准备去办,在前线征战的刘邦正时刻关注萧何的动态,便更加称赞萧何忠心为国。然而天高皇帝远,刘邦心中疑虑难以彻底消除。淮南王英布起兵谋反之际,萧何被留在京城筹办军粮事务,刘邦在前线时每日都要询问“相国今日作何?”萧何在京中每日兢兢业业处理军事政务,安抚百姓,为前线做好一切后方工作,可听到刘邦心中却变成了威胁。于是召平听说之后,又一次提醒萧何,“陛下在外征战,您每日驻守关中,如若您闭关自守,岂非将皇上置于无处可归的地步?”萧何大惊大悟,便开始搜刮民脂,让百姓开始怨恨他,名声开始变坏之后,刘邦甚至将萧何下狱治罪。如此一来,萧何算是以小祸躲过了大祸。

7、随机过程及应用张良均课后答案

公元前195年,韩信死后,再不食五谷的张良,听闻刘邦驾崩立刻向吕后辞行。吕后端来饭菜,哭着说道,“若无先生,盈儿早非太子。如今天下已定,人生如白驹过隙,先生何苦为难自己呢?”张良无奈,只得吃下饭菜,随后与赤松子云游而去。在遇到刘邦之前,张良一生洒脱不羁,即使家中遭遇突变,他也依旧能够游刃有余,替家人报仇。即使面对围捕,他也依旧安然无恙。在秦国通缉他的时候,张良原本是要投奔景驹,谁料竟然途中遇到了刘邦。张良自幼阅览群书,在路上无意间讲起《太公兵法》,原以为没有人会懂得他的意思,可谁知刘邦竟然能听懂。自此之后,张良心中便认定了,刘邦便是天授之人。遇到刘邦,张良便临时改变了主意,他决定追随刘邦,助刘邦完成大业。这一追随便是数余年,在张良追随刘邦的途中,旁人皆是削尖了脑袋的邀功,可是张良却不同。面对众人梦寐以求的职位,张良只是感叹自己的幸运。天下大定之后,刘邦也一直把张良当做左膀右臂。张良的心中自然也清楚,不过张良对此却不甚在意。他的前半生一直在为复仇,跟随刘邦之后才有所安定,就是这样的张良,明明可以得到的更多,可是他却什么都不求。甚至说,张良若是愿意,恐怕这皇帝之位也有他半分。也正是这样的张良,在得知刘邦驾崩的消息后,却选择了离开。朝堂内暗潮汹涌,刘邦的驾崩让朝堂上的大臣们心怀各异。众人纷纷猜测,张良一直追随刘邦,现如今刘邦驾崩,张良又岂能置身事外。都在众人的猜疑下,张良以雷霆手段将那些暗潮汹涌的大臣按捺住。众人都知道,张良智勇双全,就连刘邦在世的时候都频频夸赞张良此人甚是聪明,可见张良实在是难得的人才。面对众臣,张良直接将刘邦的儿子推上皇位。刘邦的儿子登基之后,朝堂也趋于平衡,张良这才放心地想要离开。“先生真的要走吗?”跟随张良的人不舍地开口,如今新帝刚刚登基,此时离开怕是欠妥。他人的担忧张良又何曾不知,不过此地已经没有他所留恋的了,“我已安排好一切,世间万物皆有定数,不是你我能轻易改变的。”张良要走的消息瞒不住,此时身为太后的吕后自然不愿意了,得知张良想要离开的消息,吕后连夜召见张良进宫。张良是不可多得的忠臣,也是为数不多的人才,吕后自然也清楚,所以也不想让张良就这么离开。张良聪明,自然知道吕后的用意,不过面对吕后的挽留,张良却是淡然一笑。“臣当初选择跟随先帝,也不过是因为我认定了,他就是那个天授之人,如今先帝驾崩,臣也没有继续留下来的必要了。”张良的语气里带着淡然,但是回想到刘邦这个人,他的眼里依旧带着钦佩。若是没有刘邦,他此刻或许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即便是跟随刘邦入了朝,张良也不曾后悔。因为从小家中发生巨变,张良很早便知道,世间的一切都不能强求,这也是他一生问道的原因。他早早地便看破一切,所以在一无所有的时候,他也能笑看面对。“人生如白驹过隙,先生为何执意离开?”张良沉思了片刻,他又怎会不知吕后话里的意思。时光匆匆,如今他年华不在,说来也应安定下来,留下来无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可是张良不想如此,“臣知晓太后的心意,不过臣一心问道,如今也到了晚年,臣想好好地看看这世间风光。”吕后看着面前洒脱的张良,心里的不舍也慢慢消散。张良是不会被困住的人,即便是看在刘邦的面子上,张良也不会妥协。“既然你去意已决,哀家也不再强求,若是以后遇到什么事情,哀家会帮你。”“多谢太后。”和吕后吃了一饭,也算是后的告别。告辞了吕后,张良回到府中,简单地收拾了行李过后便直接离开了。在其他人为功名利禄奔波之时,张良早已拥有了一切,可是尽管如此,他依旧孜然一身,他没有和世人一般,娶妻生子,谋官求生。他的一生是传奇的,是洒脱的,凡是熟悉张良的人都知道,张良此人活得通透。离开了都城,张良选择了云游。参考文献:汉字文化   2021年24期

8、中科集团张良均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烽烟既静、王朝定鼎,分封诸王功臣之后接下来的戏码通常就是清算清洗,一如韩信所慨叹“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韩信、彭越、英布均为汉初名将,相继以“谋反”罪名就戮。然而却有一人历经高祖、孝恵帝(吕后掌权)、孝文帝三朝,居丞相高位而得寿终,此人正是陈平。官场不倒翁自然有其过人之处,读《史记·陈丞相世家》,吾观其有四:一是长得帅。太史公开篇直言“平为人长大美色”。穷得叮当响的时候,乡里的富人就相中他是“黑马”潜力股:“人固有好美如陈平而长贫贱者乎?”坚持要把孙女嫁给陈平,甚至还倒贴嫁妆。及至陈平在刘邦手下做事,进谗言者也不得不承认他“美丈夫,如冠玉耳”。光有帅当然还不够,但陈平这款大帅哥还是很能给人留下好印象的。二是口才好。陈平经魏无知引见刘邦,“汉王与语而说之……是日乃拜平为都尉,使为参乘,典护军”。诸将不服,“汉王闻之,愈益幸平”。陈平具体和刘邦说了啥,我们不得而知,但一席话而从项羽手下的逃兵摇身一变刘邦手下的高官,陈平的辩才比之战国时期的纵横家苏秦、张仪,想必不遑多让。三是“多阴谋”。仅逞口舌之利充其量得宠信于一时,岂能久乎?陈平的得宠是有其胸中识见谋略作支撑的,这种才能具体体现在其为刘邦“六出奇计”,如行反间计使项羽与范增、钟离眜、龙且等谋臣猛将互生猜疑,加速了项楚集团内部瓦解;刘邦先后被楚军围于荥阳、被匈奴困于白登,两次都是陈平出计脱困;楚王韩信反象初显,在“兵不如楚精,而将不能及”的战略被动下,陈平献“伪游云梦”之计兵不血刃擒韩信、定楚地,解除刘邦的心腹大患,这样能办成事的谋臣,君王焉能不爱?所以像曲逆这种当时和洛阳差不多雄伟的大县城,刘邦首先就想到分给陈平作为封地,六出奇计每次都增加对陈平的封邑赏赐。四是善屈伸。陈平这个人没什么原则性,怎样对自己有利就怎样来,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墙头草”。刘邦临终前发狠要杀樊哙,陈平奉诏捉拿樊哙却没有遵照旨意当即斩杀,顾虑到樊哙是吕后妹夫而用囚车载回行营由“上自诛之”——反正就算樊哙死了,也是高皇帝自己杀的,吕后怪罪不到他陈平头上。果然囚车还没到行营刘邦就驾崩了,这樊哙固然是不能杀了!陈平不仅没有听从吕后使者诏命到荥阳驻守,反而当即赶回宫中哭着向吕后解释前因后果。“吕太后哀之”,不仅没有听信妹妹的谗言加害陈平,还让陈平留在京中辅助教导继位的孝惠皇帝,及至相国曹参死后还捞了个左丞相职位(相当于现在的副总理)。吕后掌权后想要册封吕氏兄弟为王,但又顾忌刘邦当年立下“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的规矩,假意征求右丞相(相当于总理)王凌的意见,“王凌曰:不可。问陈平,陈平曰可”——“高帝定天下,王子弟;今太后称制,王昆弟诸吕,无所不可”。这样一来,王凌自然没得混,陈平顺理成章就从左丞相升至右丞相。昔日蒯通劝韩信谋反,韩信尚且回答“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见《史记·淮阴侯列传》)反观诸陈平,却是这样回报对他有知遇之恩的刘邦的。不难想见,陈平并没有真正忠诚于吕后,“及吕太后崩,平与太尉勃合谋,卒诛诸吕,立孝文皇帝”。如此,陈平在孝文帝朝又成了有功之臣,没有当做吕后d羽被清算。更高明的是,陈平这个人精察觉孝文帝有意重用周勃,于是称病并主动向孝文帝举荐周勃“臣功不亦不如勃。愿以右丞相相让勃。”孝文皇帝看见陈平如此识大体,一激动就“徙为左丞相,位次第二。赐平金千斤,益封三千户”。额滴老天爷,虽然降了半级,但在新皇帝心中的地位总算稳住了!有陈平这样的“天朝好同事”,周勃这种只会带兵的莽夫又怎能混的久?“居顷之,绛侯谢病请免相,陈平专为一丞相”。这下可好,相位不再分左右,陈平独自出任丞相直至身故,太史公不无揶揄地称之为“善始善终”。陈平与留侯张良并称“良平”,均为汉初重要谋臣。然陈平声名不大好——“盗其嫂”“受诸将金,金多者得善处,金少者得恶处”。“盗其嫂”未有实据,但受贿却是陈平当刘邦面承认的,而且还振振有词“臣裸身来,不收金无以为资”。尽管街混子出身的刘邦没有计较(他需要陈平的才干,而非名声),但从儒家正统思想看,陈平属实德行有亏。读《史记·陈丞相世家》,我只对发迹前为父老乡亲分祭祀胙肉分得很公平的陈平有好感——“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高颜鲜肉陈平连理想都是闪闪发光的!太史公曰:陈丞相平少时,本好黄帝、老子之术。方其割肉俎上之时,其意固已远矣。“其意固已远矣”译解作“他的志向就很远大了”。观陈丞相世家,我只觉得陈平所作所为与他当初所尊崇黄老之术的距离“固已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