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统简介(张统)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30 22:08:31 浏览
1、张统

乐浪漆器乐浪是汉晋时期朝鲜半岛的汉人政治势力,其势力范围是以大同江流域为中心,领辖朝鲜半岛北部。一般认为,乐浪的历史始于汉武帝灭卫氏朝鲜后置四郡之一的乐浪郡,结束于西晋永嘉七年,这一年晋怀帝被刘聪所杀,西晋衰败,乐浪抵挡不住高句丽的进攻,于是统帅张统弃乐浪带方二郡,携百姓西奔投靠了慕容氏。于今平壤市南郊的乐浪土城遗址,分布了1000多座汉人古坟,其中第百十六号坟田肱墓出土了不少精美的漆器,并以彩绘漆箧为精美,被命名为乐浪彩箧墓。乐浪漆器多有“蜀郡西工”和“广汉郡”的铭文字样,由此可知乐浪漆器的产地为四川,是由内地派驻的人士带入乐浪,而彩箧墓的年代大约是东汉初年。

2、张统视频

2015年的一天,为配合大兴区三合庄一带的房屋改造工程,北京市文物工作者根据上级指示,决定在施工前夕对周围地表展开抢救性发掘,没想到竟挖到一块刻有“朝鲜县”字样的铭文砖,不仅证实了昔日古代中国曾对朝鲜半岛的有效管辖,而且还揭开了韩国历史学界始终不愿承认甚至故意隐瞒的那一页。原来这块铭文砖来自一座东魏古墓,墓室结构为典型的竖穴土圹砖室墓,但由于此墓早已被盗,因此墓穴中仅剩下两具人类骸骨。经过医学检测可知,两具骸骨分别隶属于一位中年男性和一位成年女性,疑似夫妻合葬。为了进一步弄清墓主人的真实身份,文物工作者对墓室进行了地毯式搜索,于是就出土了前边提到的铭文砖,全文为“元象二年四月十七日乐良(浪)郡朝鲜县人韩显度铭记,” 而这里的乐浪郡正是汉武帝当年在朝鲜半岛设置的汉四郡之一,朝鲜县不但是乐浪郡的治所所在地,更重要的是,朝鲜得名和韩显度的韩姓起源,均和商朝遗民箕子建立的箕子朝鲜息息相关,韩显度为朝鲜半岛汉人后裔。那是在公元前1124年,伴随着武王伐纣成功以后,商朝正式退出历史舞台,然而作为商纣王叔父的箕子,尽管此前曾以象牙筷子为例劝谏商纣王不要骄奢淫逸,为此还被商纣王贬为奴隶,但看到商朝真的灭亡后,他不愿归顺周朝,而是率领商朝遗民共五千人,从今天的胶州湾渡海,抵达东部的半岛,将其命名为朝鲜,寓意山明水秀,一派明丽。对于箕子的人品和选择,周武王敬佩,他册封箕子为朝鲜侯,承认箕子对朝鲜半岛的统治,同时箕子东渡也带来了源于中国的礼乐文明,极大教化了当地百姓。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朝鲜半岛还保留着祭祀箕子墓的传统,不过可惜的是,这座箕子墓现已无存 。由箕子建立的箕子朝鲜共传了四十一代,等到末代国君箕准在位时,燕王卢绾起兵背叛了汉高祖刘邦,失败后远走匈奴,而卢绾的部将卫满则逃往朝鲜半岛,被箕准收留。没想到卫满却反客为主,借机推翻了箕子朝鲜,自立为王,是为卫满朝鲜,箕准则向南逃窜,击败了土著马韩势力,改称韩王。由于箕准死后没有继承人,马韩又败部复活,赶走了箕子朝鲜遗民,这些遗民后来多数成为卫满朝鲜的臣民,并以韩为姓,即韩显度的远祖。到了公元前109年,卫满朝鲜的末代君主卫右渠不仅敌视汉朝,出兵突袭辽东,更杀害了汉朝使节涉何,终令汉武帝刘彻勃然大怒,下旨发兵五万,直取朝鲜半岛。在消灭了卫满朝鲜后,刘彻又下旨在朝鲜半岛实行郡县制,设置乐浪,临屯,玄菟和真番四郡,其中乐浪郡治所命名为朝鲜县,即韩显度的故乡。从公元前108年开始,汉四郡一直是古代中国中原王朝的管辖疆域一部分,但到了西晋末年永嘉之乱时期,汉四郡逐渐被高句丽蚕食。公元313年,随着张辽孙子张统弃守乐浪和带方二郡,标志着中原王朝对朝鲜半岛的直接管辖成为历史。不过从东晋南北朝开始,尤其是高句丽长寿王在位期间,高句丽一方面迁都平壤,随时防范来自中原王朝的进攻,另一方面则多面下注,无论是北方的北魏,还是南面的东晋和宋齐梁陈,高句丽都主动称臣纳贡。特别是北魏和高句丽直接接壤,为了讨好北魏,高句丽每年都进贡黄金200斤和白银400两,并看重北魏册封的诸如都督辽海诸军事,征东将军,领护东夷中郎将,辽东郡开国公和高句丽王等封号。然而出于自身利益的关系,高句丽又反复无常,当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灭掉北燕后,高句丽竟收留了北燕末代君主冯弘,并且积极扶持境内的汉人武装。为了永绝后患,拓跋焘不断施压,迫使高句丽处决冯弘子孙在内共十余人,并且强制高句丽交出境内的汉人,将他们内迁至中原一带,安置在今天的河北附近。其中原乐浪郡的汉人安置在卢龙县,这里面就包括韩显度一家直系祖先。534年北魏分裂成东魏和西魏后,河北隶属于东魏版图,而韩显度和妻子则又迁往了邺城一带居住。但纵观韩显度一生,从未出任任何重要职务,也没有作出轰轰烈烈的一番事业,而是一辈子默默无闻,和普通人一样。元象二年,即公元539年,韩显度也走到了人生终点,在为自己修墓时,他特别叮嘱家人一定要写明自己的祖籍地,即乐浪郡朝鲜县,以示不忘先人的足迹。当韩显度去世后,他的家人在往返邺城的交通要道之一大兴为他修墓,随着整个工程竣工,再也不见有关韩家人下落的任何线索,彻底与中原大地同化融为一体了。本文参考资料:《北京大兴三合庄古墓发掘简报》,《汉书》,《魏书》,《高句丽的军事扩张及其疆域变迁》

3、河南张统

在杭州玉皇山南、凤凰山路侧,有座香火旺盛的老庙——大资福庙。进庙首先映入眼帘是黑脸财神赵公明,转过前殿,见一道教八卦图案的天井和“义凛千秋”四个大字,两侧有武将石雕及石碑。其中东侧厢房保留着一块当年的《重修聚魁桥碑记》,石碑文字清晰可见,记载了大资福庙在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的重修。再往里走,就是庙宇的大殿了。只见一员武将戎装坐于殿上,十分高大威猛,正诧异间见坐像前有一牌位,上书“巍巍忠武英烈文恒侯张统制”,搞了半天这庙原来是南宋岳飞部将张宪专祠啊!看过岳飞传的一定知道张宪,他是岳飞爱将,骁勇绝伦,屡立战功。绍兴十一年底,张宪与岳飞、岳云同时被杀害,直到宋理宗景定二年被追封为烈文侯。在杭州的民间传说中,秦桧对张宪忌惮,为防止他的冤魂复仇,秦桧甚至请了懂阴阳之道的道士还有高僧,将张宪的遗体斩为七十二块,分别丢在杭城的72个地方。当时百姓念着岳家军和张宪的好,自发筹资在这72个地方分别建了72座庙。 忌惮于秦桧的权势,百姓们不敢公开纪念张宪,就把这些庙叫做资福庙,一时形成了“十里八乡拜张宪,求福祉、保平安”的风俗。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庙宇大多损毁,只有玉皇山南保留了这一座大资福庙。文章写完,发现大殿中牌位“文恒”与马路对面石牌坊中“文桓”不一致,一定有一处是错误的,查后果然是牌位上“恒”字不对,应该是“桓”。现代人虽科技领先,然做事仔细程度真不及古人。

4、张统事例

1949年的一天,一座刻有东晋永和年号及乐浪,玄菟与带方太守官职名称的古墓在朝鲜半岛黄海北道安岳郡被发现,原来墓主人名叫佟寿,是远在江南的东晋王朝册封的使持节都督诸军事,平东将军,护抚夷校尉,乐浪,玄菟与带方三郡太守和都口侯,并且墓室里的佟寿和夫人的壁画形象为在帷帐中正襟危坐,身穿汉服,面朝南方。经过中朝两国文物工作者的联合考证,终于将答案揭晓,那就是在313年当西晋弃守乐浪和带方等汉四郡后,当地仍有汉人心念故国,继续奉晋朝为正朔,坚守在占地面积只有数百平方公里的海外飞地,直至5世纪初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综合《汉书》 与《晋书》可知,前109年,汉武帝派兵平定卫满朝鲜政权,在当地设置乐浪,临屯,玄菟和真番四郡,为早的汉四郡,隶属于幽州,涵盖范围从今天的朝鲜平壤大同江南岸到韩国京畿道一带,共六万二千八百一十二户,四十万六千七百四十八人,而这也是中原王朝管辖朝鲜半岛的开始。不过从汉昭帝时期开始,汉四郡的行政区划不断进行调整,先是撤销临屯和真番两郡并入乐浪和玄菟,紧接着内迁玄菟郡至今天的辽宁新宾,但是乐浪郡的编制一直还在。东汉末年辽东太守公孙康在乐浪郡的基础上新设置带方郡,领土范围涵盖今天的朝鲜半岛南部,但人们对于上述地区仍然习惯上称为汉四郡。西晋末年天下大乱,时任乐浪和带方太守为张辽孙子,晋阳侯张统,他面临着来自高句丽美川王大军的重兵压境,却得不到来自内陆的任何支持。后在乐浪人王遵的劝说下,张统率领千余户百姓内迁辽东,放弃乐浪和带方,投奔十六国前燕政权高祖慕容廆。而张统的弃守,也标志着西晋对朝鲜半岛管辖的结束。那么佟寿又是如何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坚守汉四郡飞地的呢? 这要从佟寿的出身讲起。从出土墓志和《晋书》可知,佟寿是今天的辽宁营口人,对晋朝有很深的认同感,只是生活的年代已与大一统王朝西晋无缘,只能先后效力于前燕太祖慕容皝和平州刺史,辽东公慕容仁,官至司马。336年慕容仁兵败被擒,赐死于龙城,佟寿逃奔高句丽,被安置在安岳一带,活动范围只有不到400平方公里。另据佟寿墓发掘简报和《中国高句丽史》的记载,佟寿逃奔高句丽的时候并非光杆司令,而是携带了一定数量的百姓和武装,这从佟寿墓壁画出行图和仪仗图的规模就可看出,佟寿光出行就有上百人护卫,外加设置了记室也就是秘书等官职,因此不用受制于高句丽。与此同时,高句丽与前燕为了争夺辽东不断混战,战火一度蔓延至高句丽都城丸都山城,即今天的吉林集安,让高句丽无暇顾及佟寿势力。后在当地晋朝遗民的拥护下,佟寿成为汉人领袖,并通过海路与东晋取得联系,使用东晋年号,接受东晋册封,名义上光复了乐浪和带方,只是实际管辖地盘不出安岳这块飞地。无独有偶,上世纪五十年代朝鲜半岛黄海北道和黄海南道周围接连发现多座刻有东晋年号的古墓,从咸和至建元不等,侧证了佟寿和晋朝遗民接受东晋册封,而且可能还不止安岳这一块飞地,极大填补了《晋书》的空白。357年,也就是东晋永和十三年,佟寿在安岳病逝,享年69岁,而墓志上的地名是按照晋朝官方说法,称之为幽州辽东平郭乡敬上里,并记载了晋朝的官职,即乐浪,玄菟与带方太守。佟寿后人和晋朝遗民是从何时开始不使用中原王朝年号的呢? 原来朝鲜半岛迄今为止发现的后一座刻有东晋年号的古墓为晋安帝元兴三年,即404年,就在这一年,刘裕在京口重建北府军,开始逐步掌握东晋政权,十六年后的420年,晋恭帝禅让给刘裕,东晋灭亡。就在中原王朝发生政权更迭的同时,高句丽好太王先后击败了后燕和百济,等到长寿王即位后则迁都平壤,这一时期所有高句丽境内古墓和石碑都使用自己的年号。而刘裕代晋后,于422年名义上册封长寿王为散骑常侍,都督平州诸军事,征东大将军,在失去了东晋的依靠后,佟寿后人和晋朝遗民入乡随俗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张统简介#

5、开封张统

中共禹王台区第四次代表大会闭幕,黄腾当选区委书记8月29日,中国共产d开封市禹王台区第四次代表大会完成各项议程,胜利闭幕。中国共产d开封市禹王台区第四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黄腾为中共禹王台区第四届委员会书记,陶毓敏、付新禧为副书记。黄腾、陶毓敏、付新禧、江同山、张统、肖楠、张青、王晋、王大州、张利民、任明当选中共禹王台区第四届委员会常委。中国共产d开封市禹王台区第四届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选举张青为纪委书记。#张统简介#

6、张统开封

第七回官渡之战。刘备得知关羽等人已经到了河北地界,暂住在一户农村人家里,已要去和荆州有表结盟为借口,辞别了袁绍去与关羽汇合。后来刘备带领人,马去了汝南,在汝南驻扎起了驻扎下来,招兵买马,打算干一番事业。袁绍见刘备一去不回,想要发兵讨伐他,郭树、毛氏郭图认为刘备不足为日,劝袁绍沿河孙策攻打曹操。袁绍听了他的建议写了一封信号,故陈振为使者去见孙策。孙策此时是江东的霸主,他因曹操不肯范围江东的使者张统与曹操生了闲气。一日行者打印时遭人暗算,身中毒箭,事后虽被救回,但是休养百日才可痊愈。孙策听闻曹操的谋士郭嘉对自己出言不适,十分生气,恰好之时陈震来访说袁绍预言无抗朝,孙策便不顾剑伤坚持出兵。然而孙策自受伤后由于操劳过度,忧虑不已。不久后便因剑伤复发为王,时年二十六岁。孙策死后他的弟弟孙传进入了他的位置赢中权。他嘱咐孙传可以像张召成教内政的事,向周瑜成教对外的事,周瑜又向孙传指战了武术。武术建议孙传牢牢的守住江东,寻找可乘之机。建议帝王之夜,武术又向孙传推荐了诸葛旨,诸葛瑾在他们的辅佐下,江东日益强盛,曹操便趁机骤行封,孙权为将军将要惠及太守。陈震回来后将事情经过如实告知袁绍。袁绍大怒,终率军向官渡进发,夏侯臣急忙给曹操寄书信,求援。曹操带领七万兵马赶去迎敌,许多谋士都劝袁绍不要轻易开战。袁绍不听,与袁绍的爆照不同,曹操耐心地跟他的谋士商议。狗鹰认为虽然燃烧士兵众多,但成熟的士兵更为精锐急速战速决,拖得久了杨氏就会用尽。小时候正是这样想,于是命令士兵加速前进,燃烧前来迎敌。左右两边人马排列的严密而整齐,部下神佩戴上一万。

7、张统的照片

还记得当初苻坚击灭张天赐后派梁熙为凉州刺史吗?这个家伙在苻坚被围困,司中一片混乱的时候是居然安居凉州,完全没有。现在面对从西域凯旋回来的吕光,又想要将其拒之门外。高昌太守(新疆吐鲁番),杨翰建议梁熙出兵扼守高梧谷口(或者),截断吕光的水源。在寻截断日光的水源,使吕光不敢渡过沙漠。美水令(内蒙古鄂托克旗)杨统(或者张统)建议梁熙说:吕光雄才大略,勇猛果决。手下将士又人人思归,势不可挡。您不如将被流放西海(内蒙古额济纳旗)的苻坚堂,行唐公苻洛接来,拥立他为主。这样就算吕光来了,也无力为力了。您再联合梁州,益州的毛兴,王统,杨壁等人。如果能一扫关中,那可是匡佐之功。梁熙又不听,还派人去西,杀死了苻洛。我听说死了落曹司空,吕光本来担心梁熙听了杨翰的主意,都调不敢贸然渡沙浪了。杜进和他说,您别担心,梁熙肯定不能听杨翰的,您可赶快进兵吧!于是吕光进兵,高昌太守杨翰归降。吕光继续进军,敦煌太守晋昌(甘肃酒泉瓜州)太守李纯纷纷归降。彭晃,杜进,姜飞又率军击败梁熙派来阻击的梁胤。姚皓等人,武威太守彭济抓住梁熙,献给吕光,投降。吕光杀死梁熙,又击败西郡太守索泮和酒泉太守宋皓,进入姑臧(甘肃武威),自称,凉州刺史,护羌校尉。

8、张绍统个人简介

有哪些史书记载和考古发现差很远的例子?一般将公元313年,占据乐浪带方二郡的张统,带领所辖一千余户百姓,放弃乐浪带方故地西奔投靠慕容氏,作为西晋一朝在东北及朝鲜半岛的统治土崩瓦解的标志。辽东张统据乐浪、带方二郡,与高句丽王乙弗利相攻,连年不解。乐浪王遵说统帅其民千余家归。西晋时东北“玄菟”“乐浪”“带方”三郡的位置那么,这些记载又哪里有问题?直白一点的说,问题在于西晋的继承者,僻处江南的东晋王朝依旧在乐浪带方故地保持着“莫名其妙”的存在感。你想啊,因为西晋衰落,才导致乐浪郡这些地方失守。那么南渡在建康立国的东晋王朝,与乐浪带方更是隔海相望,八竿子打不着了。按理来说东晋对这块地方应该没啥影响力才对。可是后来的相关记录却又很是奇怪,上图中朝鲜半岛西南部的“马韩”演变成的“百济国”,在袭击杀死高句丽故国原王,北上争夺乐浪带方故地后,接连两年遣使东晋,后由东晋授予百济近肖古王“镇东将军,领乐浪太守”之职。到后来,高句丽好太王时期国力强盛,将百济势力逐渐向南驱逐,也是由东晋授予好太王后嗣长寿王“乐浪郡公”的封号。为什么无论是高句丽还是百济,都一定需要已经隔着大海的东晋来认可你对乐浪带方的合法权利?仅仅是名分上的锦上添花,还是有什么更深层次的因素在?直到上世纪,在朝鲜平壤及其西南的黄海道信川郡一带,相继出土了许多铭文砖。神奇的是,这些铭文砖上的纪年居然是我国两晋甚至有后赵时期的年号,能明确的下限一直到晋安帝的年号“元兴”三年,即公元404年。这就怪了,按理来说那已经被高句丽统治接近一百年了啊,怎么会接连不断的还用东晋纪年呢?更何况高句丽起码在好太王时期已经有自建年号“永乐”了(有“好太王碑”与“德兴里幽州刺史墓墓志”为证)。公元404年,就是高句丽好太王“永乐十四年”。高句丽的“永乐”年号与东晋“元兴”年号并行于国内?是不是高句丽为了讨好南朝的刻意举动呢?细想来不太合理,如果高句丽当真想讨好东晋,就不该自建年号。更何况好太王的墓志也只用高句丽自己的年号罢了,压根连东晋年号的影子也没有。更古怪的事情我还没提。在朝鲜首都平壤西南的黄海道安岳郡,有一个高句丽时代的古墓群。其中有一座早被盗掘,但墓室中到处绘满了壁画的墓葬,一般称之为“安岳3号墓”,发现的墓志是这样写的:永和十三年十月戊子朔廿六日,□□使持节都督诸军事,平东将军,护抚夷校尉,乐浪、玄菟、带方太守,都□□幽州辽东平郭□乡敬上里冬寿,字□安,年六十九,薨官。“辽东冬(佟)寿”,此人检索中国诸史料,还真的有他的记录。《晋书》和《资治通鉴》明确记载,他原是辽东人,在前燕慕容皝手下任职司马,后来在333年末被派遣去平定慕容仁的叛乱,结果被杀的大败,干脆就投降了慕容仁。可是两年多后,公元336年年初,慕容皝亲率大军将慕容仁擒杀,冬寿这个朝秦暮楚的两面派走投无路之下便流亡去了高句丽 。如此看来,安岳3号墓是冬寿的墓地无疑。原来冬寿投奔高句丽后被安置在了黄海南道安岳郡,也就是带方郡故地。可是奇怪的地方来了,这样一个丧家之犬般流亡他国的人,死后居然有一个绘满壁画,如此精致的墓室。而且根据其中一幅壁画“出行图”来看,冬寿外出的车驾边有足足数百人簇拥着他,一派王者风范。冬寿出行图更令人一头雾水的是,冬寿死亡时根据墓志中的纪年“永和十三年”是357年,证明他在高句丽已经待了超过20年。“永和”是东晋晋穆帝的年号。除了冬寿之外,北朝鲜也发掘出了其他几座情况类似的墓葬:说到这里,总结一下具体信息:第一,乐浪带方两郡失守于高句丽的313年之后,接近一百年的时间内,在高句丽已经有自建年号的情况下,乐浪带方故地仍然存在集中的奉东晋正朔之现象。第二,乐浪带方故地出现了奉东晋正朔,且有正式官称及下属属官的汉人官僚。第三:高句丽与之后兴起的百济国均重视取得东晋授予的统治乐浪带方故地的名号。由此,一个结论产生了。乐浪郡和带方郡,很可能在郡城为高句丽攻陷后,当地的晋朝遗民以今天朝鲜平壤西南的黄海道为中心,形成了一个依旧奉晋室为正朔的,半独立于高句丽势力范围的聚居区,并且不断的吸收从辽东迁入高句丽境内的汉人。类比一下的话,东晋朝廷就是唐朝长安政府,乐浪带方故地的汉人聚居区就是安史之乱后孤悬塞外的安西北庭二都护府。 东晋在隔海相望的朝鲜半岛中部,还有着一块名义上仍旧归属自己的飞地。目前发现的东晋年号铭文砖下限是到5世纪初,这个时期正好是高句丽好太王和长寿王父子推行南进计划的时候,高句丽向南驱逐倭寇,击败百济,迁都平壤均在此时。随着高句丽对南方统治的加强,这个位于高句丽新都平壤西南不远的汉人聚居地必然遭受到空前的压力。当地的汉人很可能被迫南下逃亡百济甚至日本,剩余的便被高句丽所同化,就此消亡在历史长河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