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基问简介(刘基在历史上的评价)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30 22:20:53 浏览
1、刘基在历史上的评价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处州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温州市文成县)人,故称刘青田,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为诸葛亮。

2、刘基说明朝

一日,朱元璋和刘基闲聊家常。突然,朱元璋问刘基:“如果换掉李善长,谁可以当丞相?”刘基心里咯噔一下,暗道不妙,这可是一道送命题!朱元璋善杀功臣可不是徒有虚名,刘伯温身为开国元勋,顿时意识到,这是一道送命题,丞相可是一国之柱,回答不好,自己可能就小命不保了,刘伯温马上回答道:“这还是要陛下做主的。”这么明显的试探刘基当然知道,但朱元璋就是摆明了自己对刘基的不信任,正好丞相李善长得病,朱元璋想要试探一下刘基,同时也是想知道朝中有什么人比较合适。而刘基让朱元璋自己做主,虽然是个标准回答,但朱元璋叫你来怎么可能就为了听这一句话,于是朱元璋随后直接抛出一个人来:“那你觉得杨宪是否有这个能力?”刘基哪知道朱元璋心里信不信任杨宪,万一朱元璋心里喜欢,自己说不行,岂不是也难逃厄运吗,这分明就是逼我说心中所想啊,刘基也只好如实相告:“杨宪气量狭小,虽然有才能,但恐怕难当丞相大任”。实际上,许多君王手底下的臣子都有拉帮结伙的习惯,在朝中朋友越多,势力自然也就越大,虽然有些君王讨厌大臣们结派,但还是不乏一些彼此之间关系好的重臣,杨宪和刘基其实就是这个关系。朱元璋问刘基这些,也是反复试探他有没有在朝中拉帮结伙,同时也是刺探他和谁关系好,如果刘基回答的让朱元璋不满意,恐怕事后免不了找他的后账。刘基先是表忠心让朱元璋自己拿主意,随后又排除了自己一派的杨宪,不过朱元璋也没打算放了他,这套早就设好了,于是马上就追问:“那汪广阳可以吗?”刘基此时应该无语了,丞相不是一般人能当的,朱元璋要是真把朝中这些重臣列个遍,自己难免哪句话说的不顺皇帝心意,这可怎么办呢?不过刘基想了个办法,既然免不了说错,我干脆就说他们的缺点,给他们全否掉算了,起码不至于让朱元璋怀疑自己拉帮结派,于是刘基和朱元璋说:“汪广阳的能力不行,而且他性格不好,不够踏实。”朱元璋连续的刨根问底,问一个刘基就否一个,之后还说胡惟庸脾气不好,恐怕日后闹出大事来,朱元璋见刘基宁愿得罪这些大臣,也不愿意得罪自己,而且说得确实有些道理,也不方便多说什么,刘基也终于松了口气。有的时候,明哲保身是一个好的办法,毕竟兔死狗烹的例子实在太多了,但太聪明也不行,朱元璋的身边功臣众多,而刘基的地位高,越有功的就越危险,后朱元璋还是疏远了刘基。刘基纵使答得再好,也架不住朱元璋好杀功臣的习惯,民间流传“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诸葛亮在刘备身边倒是安全,但刘伯温在朱元璋身边,名望太大反而是危险的预兆。朱元璋根本就不是想听取刘基的意见,刘基否定胡惟庸说他脾气不好,但丞相李善长还是推荐了胡惟庸接任,后胡惟庸果然位居百官之首,刘基自己没有提出终老山林,却被朱元璋赐归了。而刘基安享晚年的愿望也没能实现,他被胡惟庸陷害,俸禄被剥去,本来的清闲也没了,还得进京谢罪,而刘伯温年事已高,谢罪没过多久就去世了,有说法是胡惟庸毒害了刘基,而刘基的死,一直都没有特别明确的记载。朱元璋这一问,彻底葬送了刘基和他的派系,不过在刘基试图明哲保身的后,朱元璋还问到:“这么说,只有你能担任丞相了?”可见朱元璋出的个个都是送命题,刘基实在是避无可避。只能对朱元璋说:“我也不清楚行不行,但是我嫉恶如仇,恐怕会得罪许多人”,此外刘基还和朱元璋表示,朝中没有一个他觉得合适的,或许这两句话才是真正丧失朱元璋信任的原因。刘伯温的结局似乎早已注定,朱元璋根本没有想用他的意思,虽然后世总拿他和诸葛亮作对比,但诸葛亮毕竟是托孤之重,刘备哪怕自己死了都信任诸葛亮,刘基纵是神机妙算,终究还是得不到自己服侍君王的信任。参考资料:《明史》《刘伯温的智与不智》

3、刘基的简介资料

名人小故事-刘伯温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他是可以与诸葛亮、张良比肩的一代名臣,辅佐朱元璋,扫平群雄,一统江山,神机妙算,足智多谋,天文地理、阴阳风水,无所不知。那么,如此全才的刘伯温为何在50岁时才获得重用?刘伯温之死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刘伯温的一生。其实刘伯温的名字应该叫做刘基。1311年,刘伯温出生在浙田,从小便以神童闻名,14岁时就通晓小春秋大义,22岁考中进史。除了精通经史之外,刘伯温还对天文、地理、兵法、数学有兴趣,诸子百家无一不通。世人称赞刘伯温的才能可以和诸葛亮相提并论。但是刘伯温生的很不是时候,此时正是元末天下大乱之际,兵祸横行,生灵涂炭,朝廷自顾不暇,哪里还管得上科举?刘伯温虽然考中了进士,但是在家闲居三年之后,才被朝廷想起来,得到一个正八品的小官。刘伯温生性正直,见地主列绅勾结官府,欺压百姓,心中不满,坚决为百姓伸张冤屈,体恤民情,却遭到同僚排挤,他失望,索幸辞官归乡。后来,刘伯温几经征召,入朝为官。然而,元朝政治的腐败,官场的黑暗,使得刘伯温虽身怀大才,却一直不得志。方国真兄弟在浙东起兵反袁后,江浙行省元帅府再次征避刘伯温为都市。当时方国桢、石祥实叛元军疲于应付,几次交战都没讨到便宜,无奈之下,只好又一次去招安方国珍。但刘伯温却强烈反对,他认为方国桢在江南带头造反,而且反复无常,屡降屡叛,不可信任。但是方国桢却派人到京城贿赂权贵,终竟让元廷再次招安了方国珍。刘伯温这回算是彻底看明白了元朝的腐朽与无能。愤而。辞官归乡,与元朝一刀两断。1360年,朱元璋攻克金华,征召刘伯温来南京。刘伯温为朱元璋献上陈十五十八册。朱元璋大喜,当即将刘伯温奉为座上宾,并特意修了礼贤馆给他居住。当时朱元璋已经有了自己的创业班底,文有李善长、吴友、徐达、常遇春,他们都是淮西人,而刘伯温却是浙东人。在讲究同乡情谊的古代,刘伯温一个外来者,在朱元璋的军中并不受欢迎。尤其是朱元璋的大管家李善长,心胸狭隘,对身怀大才的刘伯温记恨,这也注定了刘伯温日后的悲剧命运。针对天下乱局,刘伯温建议朱元璋先攻打陈友谅,再去对付张士诚。在陈友谅大举进攻应天时,刘伯温出奇迹,帮助朱元璋以少胜多,不仅大败陈友谅,还让徐达反推回了陈友谅的手。陈友谅颜面扫地,江西全境归降朱元璋。朱元璋称赞刘伯温是无之子房。刘伯温生得仪表堂堂,身材魁梧,擅看天象风水,还会预测天气。朱元璋平日有什么事都会找他商量。朱元璋扫灭群雄,北定中原,都是采用了他的策略。1367年,刘伯温在元朝立法的基础上,修成戊申大统历,这就是明朝的标准立法大统历。明朝建立以后,刘伯温拜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后受封为程一博。与此同时,他与李善长等淮西勋贵的矛盾也愈发激烈。有一次,刘伯温查到一个叫李彬的人犯罪,此人正巧是李善长的亲信,李善长要求他予以通融,但是刘伯温还是上报给了朱元璋,李善长由此对他更加记恨。当时李善长正准备辞去校尉,朱元璋问刘伯温谁合适。刘伯温认为杨羡、汪广阳、吴惟庸等人皆不可用,朱元璋就想让他当丞相,刘伯温连忙以身体不好来推辞。朱元璋表面不说,但是心中对刘伯温也开始不满。这一年恰逢连日大旱,朱元璋问刘伯温怎么办,一向神机妙算的刘伯温就给朱元璋出了一个主意。朱元璋照做以后,发现还是不奏效,由此迁怒了他,把他赶回老家。刘吉临走前还和朱元璋建议不要建都凤阳,王宝宝不可轻视。后来这两件事都被他说中了,朱元璋觉得还用得着刘伯温,就又把他又叫回了南京,大家赏赐。李善长退休后,朱元璋让胡惟庸和汪广洋进入中书省,李政这两人在朱元璋面前诋毁刘伯温,朱元璋就再次下旨让刘伯温回乡。这一次,刘伯温在家乡赋闲了三年,整日在深山中闭门读书,韬光养晦,想让皇帝放下心来。然而,他千算万算,却还是没料到胡惟庸竟然无中生有的捏造出了一个罪名,说有块地有王气,被刘伯温强占了,意思就是说他图谋不轨。本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原则,朱元璋下旨没收了刘伯温的俸禄。刘伯温知道大祸临头,连忙进京谢罪。1375年,刘伯温染病,朱元璋派胡惟庸前去送药,然而刘伯温吃了药后,病情却更加严重。不久之后,朱元璋派人护送刘伯温归乡,在回家之后就病死了,中年65岁。五年后,胡惟庸因谋害刘伯温等诸多罪状被朱元璋诛杀。1513年,明朝追赠刘伯温为太师,赐谥文成。

4、刘基做了哪些贡献

洪武元年,一天,刘伯温睡梦中隐隐约约听到有人叫他,睁开眼看到一位白胡子老人,站在床前一言不发。刘伯温问:“先生所来何事?”老人只说了句:“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刘伯温一惊,发现是场梦。梦醒后,刘伯温回忆起老人说的话,和自己目前的状况正对应。洪武元年,刘伯温已辅佐军机八年,他运筹帷幄,帮朱元璋先后打败实力是自己三四倍的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劲敌,帮朱元璋登上皇位。但开国皇帝有个特点,就是随着皇位的逐渐稳固,一般会清理功臣,从秦朝到清朝,无一例外,名声好的应属李世民,而名声恶的应属朱元璋。朱元璋出身贫民家庭,他一直很敬佩汉朝开国皇帝刘邦,从朱元璋的言行、方略上来看,他也一直在模仿刘邦。比如刘邦封儿孙为王,朱元璋也这么做,朱元璋还把李善长比做萧何,把刘伯温、汪广洋比做张良。当初刘邦杀了不少功臣,有些功臣是要谋反,刘邦不得不杀,而功臣之所以要谋反,一是感到封赏不公,二是担心皇帝猜忌,所以先下手为强。洪武元年的境况也差不多,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一统天下的形势已明了,虽然元军仍然统治着黄河以北,明玉珍统治着四川一带,但朱元璋无需再用那么多能征惯战的将领,只是派徐达、汤和、李文忠、傅友德等几位将军,用了不到四年,就扫平了障碍。其他的将领怎么办,这些个将领昔日在战场上都能征惯战,是一顶十的好手,但他们也就善于打仗,不善于治家守业,理财保身,朱元璋虽然封赏了他们不少金银、良田,高官厚禄,但无仗可打的日子,他们没闲着,恃强凌弱、欺压害民,甚至私造兵器的勾当干了不少。朱元璋看在眼里,气在心里,屡次命令将领们要遵纪守法,但听话的少之又少。于是,朱元璋就给刘伯温派了个活,带领御史,监察百官。其实,刘伯温自朱元璋称帝的前一年,也就是称吴王那年,就感觉到了朱元璋的变化。刘伯温刚到朱元璋身边时,朱元璋对他言听计从,很是尊重,但自从打败陈友谅、消灭张士诚,称吴王后,朱元璋开始变得不再那么听劝了。有时,刘伯温出了一计,朱元璋明明知道是上计,但朱元璋就是不采纳,非要用自己的下策。也许,当时的朱元璋突然感觉胜券在握,而帝王的心思,应该让人捉摸不透,但自己在此之前总是听刘伯温指挥,好像太掉面子了,刘伯温的太聪明,衬托的朱皇帝太不聪明,所以刘伯温因自己太聪明为自己招来猜忌。为此,朱元璋对刘伯温开始疏远,尤其在封功时,将刘伯温封个了三线功臣诚意伯,年薪还不如汪广洋,明着打压刘伯温。刘伯温也意识到,自己差不多到了功成身退的时刻了,再待下去就危险了。所以,朱元璋称帝后,刘伯温曾要辞官,但朱元璋不同意,而是留下他,让他带领御史,监察,约束百官,这是个得罪人的活,出力不讨好,刘伯温明白,但没办法,毕竟在皇帝心中,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让你刘伯温干,你就要干。朱元璋除了忌惮刘伯温,还忌惮那些个武将,总担心这些人私下里造反,或者像李善长这样树大根深的大臣的相权压过皇权,所以朱元璋又把刘伯温推向浙东d的领袖位置,让他制约淮西勋贵,让大臣互斗,朱元璋借机清理功臣。刘伯温嫉恶如仇,他心怀大明,工于谋国,严惩违法乱纪的功臣,但也因此将淮西勋贵几乎得罪完了。于是,淮西勋贵集中构陷刘伯温,在朱元璋面前屡次说刘伯温的坏话、同时,刘伯温和杨修一样,在朱元璋面前不遮掩的自己的聪明,为此引来朱元璋的忌讳。结果,刘伯温成了晁错,洪武六年刘伯温偶感风寒,朱元璋竟派敌视刘伯温的胡惟庸带御医去探望,以刘伯温的聪明,他看到胡惟庸,就明白了朱元璋的杀意,刘伯温喝下御医开的药后不久,毒发身亡。刘伯温以自己的才学、聪明,博得了朱元璋前期的青睐,但也正因如此,招来了朱元璋后期的忌惮和杀意。纵观明朝功臣,只有汤和结局好,这和汤和与领导相处的智慧离不开。汤和为让朱元璋对自己放下戒心,不仅主动辞官,还效仿郭子仪,在70岁高龄纳了一百多位小妾自污名声,不仅成功自保,还给子孙带来200多年的富贵,直到明朝灭亡。汤和与领导相处的智慧,正是李善长、胡惟庸、蓝玉等人所不懂的,终落个惨死的下场。 历史就是人心,读史使人明智,鉴古方能知今,所以我们应多读历史故事,《智囊全集》所涉及的智慧典籍,上起先秦、下迄明代,历代智囊故事达1200余则。既有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大谋略,也有士卒、漂妇、仆奴、僧道、农夫、画工等小人物日常生活中的奇谋机智。书中还有众多刘伯温、汤和、徐达和朱元璋君臣斗智的故事,比如徐达和朱元璋下棋,令人叫绝。众多名人对此书都爱不释手,纪晓岚一日三阅,曾国藩当做枕边书,康熙还将此书称为国之利器,只许内部传阅。看过此书的人,哪怕悟透十之一二,都可趋吉避凶,令人惊叹。下方横条《智囊全集》足足六本,有白话文对照,还有词义诠释,图文并茂,简单易懂。原价168元,这几天做活动特价39元,一本平均几块钱,划算。想学习、提升自己的朋友请点下方横条购买:

5、关于刘基的简介

朱元璋想杀刘伯温前夜,马皇后派人送水果给刘伯温。刘伯温打开一看,大惊失色,只见篮子里赫然放着俩枣一梨。第二天,刘伯温见到朱元璋时高呼:“皇上,我有一字不会写”,侥幸保得一命。刘伯温原名刘基,字伯温,也称“青田先生”。刘伯温天资聪颖并且在学习上肯下功夫,年仅12岁便考中秀才,是故父老皆称其为“神童”。蔡元培这样评价刘伯温:“时势造英雄,帷幄奇谋,功冠有明一代。”刘伯温也被朱元璋称为“吾之子房”,在民间故事中更是可以和诸葛亮相提并论了,是一代军师。当初刘伯温一见朱元璋,便给他献上一本《时务十八策》,里面密密麻麻写了打天下的十八项策略。朱元璋事后多次称赞刘伯温的功绩,称他“勘定天下之机”。就这样,在刘伯温等人的辅佐之下,朱元璋登基了。其后某天,有一天,皇上老朱把刘伯温叫到跟前,直接问他:"伯温,请问你认为哪个臣子更合适当咱的宰相?”刘伯温心里一惊,这可是一国大事,不能乱说,于是推脱地回答说:"这样的事,皇上可以亲自决定。"朱元璋哈哈一笑,宽慰道:“咱让你说,你尽管说好了,你看杨宪怎么样?”刘伯温心里对朱元璋的行为可谓是心知肚明,怎么可能会相信老朱随口一说?于是他摇了摇头,说:“杨宪虽然才华横溢,却没有宰相的气度,这是不可能的。”朱元璋面无表情,却接着问道:“汪广洋,你觉得他能行么?”刘伯温说:“比起杨宪来,哪一样都差。”朱元璋却依然不置可否,道:“那胡惟庸呢?”刘伯温摇头道:“胡惟庸此人,天资过人,但是却有一颗野心勃勃之心,不是那么好驾驭的。”朱元璋大怒,说道:“区区几句话尽显傲慢啊,刘伯温。满朝文武都无法办到的事情,似乎也只有你能够办到?”刘伯温双膝一软,跪了下去:““臣疾恶太甚,又不耐繁剧,为之且孤上恩。天下何患无才,惟明主悉心求之,目前诸人诚未见其可也”。具体意思是“我太疾恶如仇了,又不耐烦处理繁杂事务,如果勉强承担这一重任,恐怕要辜负皇上委托。天下何患无才,只要皇上留心物色就是了。这几个人确实不适合担任丞相之职。”朱元璋更是怒了,这个刘伯温,还真敢这么说!你是不是在嘲讽我们朝廷上下都是恶人啊?于是朱元璋对刘伯温越发不满。但事情被马皇后知道了,又探了下朱元璋的口风,觉得刘伯温危险了,但刘伯温功劳又不小,于是心里想着怎么委婉地搭救刘伯温。马皇后还是很聪明的,连夜派人给刘伯温送去一个果篮,装着2颗大枣和1个梨。刘伯温一看就知“早早离”,大惊失色,知道自己命不久矣。朱元璋第二天就把刘伯温叫去,说有急事。刘伯温犹豫了许久,才去见了朱元璋。朱元璋询问刘伯温为何这时候才到,刘伯温连忙说自己正在写一份折子,其中一个字已经想了好久,却不会写,没能动笔。朱元璋乐了,这么聪明的人,也有不识字的?于是问道:“是什么字?”刘伯温:就是“大赦天下”的赦。朱元璋也不在意,就用刘伯温的手在大笔一挥,一笔一画的把“赦”字写了下来。刘伯温说完之后,立刻跪倒在地,向皇上道谢,朱元璋这才明白过来自己上当了,但也不好发作。刘伯温就这么避了过去,然后就辞老返乡了。公元1375年一月,刘伯温感染了风寒,朱元璋得知此事,便让胡惟庸领着一位太医前来看望。太医给他开了一副药,他拿着药喝了下去,只觉得胃里像是塞满了石头,难受得要命。四月的一天,刘伯温躺在病榻之上,自知时日无多,让两个儿子计划他的后事。一段时间后,两个儿子递上石人石马坟墓草图,刘伯温气得把东西摔在地上,表示:“这‘墓’字,上草下土,用石板铺地,如何长草?人不能靠造石墓、立石碑流芳百世,还是用土作床,与草为伴吧!”你怎么看刘伯温的说法?#刘基问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