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清军简介(潘清军张程鹏)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30 22:42:53 浏览
1、潘清军张程鹏

岳钟琪:近代中国版图的奠基者之一(2)二十几年前,噶尔丹意图杀害亲侄策妄阿拉布坦(简称策妄),幼小的策妄在其父僧格的七位旧臣保护下,率领部众5000人,逃往博罗塔拉,以此为根据地,逐步扩展。策妄机警聪睿,有勇有谋,诡计多端,也和其叔噶尔丹一样,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六亲不认。为求吞并厄鲁特四部,先娶土尔扈特部阿玉奇汗的女儿,又离间阿玉奇的儿子,使其父阿玉奇汗率领大部分属人远奔俄罗斯。策妄又乘噶尔丹迁驻喀尔喀之机,进攻伊犁,拥有了准噶尔部大部分领地,待噶尔丹死后,占据阿尔泰山以西,成为四部总汗。策妄又征服回疆,进攻哈萨克,势力伸张到锡尔河下游(哈萨克共和国境内),辖地辽阔。策妄欲围夺取青海,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三月,遣兵2000名,袭击已经归顺大清国的哈密,乘胜进兵青海,被清军驻防哈密的游击潘至善率绿旗兵200名,会同哈密额敏伯克的回兵击退。康熙帝玄烨知悉后,立即调兵前往支援,并在准军撤退回伊犁后,调遣大军3万,分驻巴尔库尔、阿尔泰两大军营,伺机进攻伊犁。策妄见青海难以侵占,就把目光转向西藏,意图夺取西藏。挟持达赖,进一步控制信奉黄教的青海、蒙古以及川、陕、甘、宁的广大蒙、藏人员。策妄一方面遣使入藏,与反对蒙古汗王的三大寺及藏区僧俗官员秘密交往,一方面又花言巧语骗娶拉藏汗的姐姐,并宣称自己的女儿如何的美似天仙,使得拉藏汗的大儿子丹忠心神不定,一心要娶策妄的女儿为妻。策妄要丹忠入赘伊犁。拉藏汗起初不愿意,但丹忠迷了心窍,以死相胁,坚决要到伊犁娶妻,拉藏汗不得不同意,并给以一笔钱财和800名士兵。策妄了解了藏区情形,决定夺取西藏,并以送女婿妻子回藏探亲为由,于康熙五十五年十月,派堂弟大策零敦多布为帅,统领六千精兵,从伊犁出发。伊犁距西藏拉萨约有6000里,路途遥远,且有多处雪山、沙漠,天寒地冻,不少地区瘴疠甚重,崎岖难行。同时为了掩人耳目,不让清军和拉藏汗发现,有些时候还是昼伏夜行;于十一月二十一日包围拉萨,十二月初三攻破布达拉宫,杀死拉藏汗,侵占了西藏。

2、潘清军视频完整版

杨嗣昌于1637年担任明朝政府的兵部尚书,面对当时内忧外患的局面,他一面主张对清朝议和,一面提出了“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军事策略,来围剿各路农民起义军。在杨嗣昌的居中指挥下,明军秉承这一军事方针,沉重地打击了各路农民军队伍,著名的农民军首领中,李自成被迫躲入深山潜藏;张献忠、罗汝才等人接受了官府的招安……后来,因清军侵犯,京师告急,内地的官军被调去勤王,张献忠、罗汝才乘机重新造反,弄得明朝政府措手不及,疲于应付。崇祯皇帝寄望于杨嗣昌,派杨嗣昌以督师身份,前往湖广地区镇压死灰复燃的农民起义。从此,杨嗣昌成为各路农民军将士心目中的死敌。杨嗣昌出任督师之后,把张献忠列为头号打击对象,专力对付张献忠所部农民军,让张献忠吃尽了苦头。但是,杨嗣昌重点打击张献忠的同时,却给了李自成一个机会。李自成乘官军不备,悄悄地进入了河南,迅速从1000多人发展到十余万之众。而张献忠长期被官军围追堵截,日子过得苦不堪言,心中对杨嗣昌充满了愤恨之情。为解心头之恨,张献忠决定要给杨嗣昌一个沉痛的打击。1641年正月里,张献忠在开县郊外击败了前来追击的官军总兵猛如虎以后,率领一支骑兵轻装猛进,一天一夜的时间,疾驰了300里的路程,赶到了襄阳城下。张献忠的义子孙可望假扮官军,拿着缴获来的督师军符,赚开了城门。张献忠乘势率部杀入襄阳,活捉了襄王朱翊铭。朱翊铭被农民军士兵押解到张献忠的面前以后,张献忠微笑着递给他一杯酒,说道:“我想砍了杨嗣昌的脑袋,可是杨嗣昌远在四川,我没有法子杀他。今天来到襄阳,就是想借王爷您的头颅,让杨嗣昌这个督师辅臣以藩地失陷的大罪,来被国法惩除。王爷您不要推辞,请满饮了这杯酒,让咱老张送你上路!”随后,张献忠就下令处死了襄王朱翊铭。张献忠俘虏襄王朱翊铭,这是明末农民大起义以来,农民军第一次活捉明朝藩王的重大战绩。当杨嗣昌得知襄王朱翊铭被俘杀的情况之后,顿时心惊肉跳,慌忙向崇祯皇帝上书请求死罪。刚刚上完奏折,杨嗣昌收到了李自成攻占洛阳、杀死福王朱常洵的军报。这一下,杨嗣昌彻底崩溃了。失陷藩王封地,本身就是死罪,何况连折两名藩王呢。杨嗣昌一下子就病倒了。他拒绝就医,也不吃饭,等于是自杀而死了。

3、潘清军照片

古代不通婚的姓氏庄和严民间有“庄严一家人”之说。史载,东汉时期有个皇帝名叫刘庄,为避讳“庄”字,庄姓人便改姓为严。魏晋时期,部分严姓恢复庄姓,故有“庄严一家”之说。彭和钱根据《史记》记载,五帝之一颛顼有个曾孙叫陆终,陆终夫人怀孕了,居然一怀三年,一胎生了六个。这其中的老三,就是寿星彭祖。彭祖姓篯,名铿。彭祖有个后代叫彭孚,西周时担任钱府上士,类似于今天的财政部长。从此以后,他的后人便以钱为姓,去掉了竹字头。因为钱姓源于彭姓,至今部分钱姓还有家规:如果彭氏有难,钱姓要提供帮助。岳与秦始于南宋时期。由于秦桧等奸臣陷害,岳飞被以 “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他的子孙逃难四方。自此,岳氏家族便立下规矩:岳家和秦家“势不两立”。后来,就有了岳秦两家不通婚的说法。姬与嬴源于秦朝灭周朝的历史事件。公元前249年,秦庄襄王灭了东周公国。姬姓是周朝国姓,嬴姓是秦朝国姓。从此,姬姓后人与嬴姓后人世代为仇。李和朱有两种说法。一是唐朝末年,朱温篡唐建立后梁,唐朝国姓是李,“朱灭李”从此李朱两家为仇敌。二是明朝末期,李自成发动农民起义攻入北京城,明朝崇祯帝被迫自缢,“李灭朱”,明朝灭亡。因此,朱李两家的“仇恨”又加深了一层。杨和潘都是一部小说惹得祸。北宋时期的杨继业原名杨业,在与辽军的一场战役中,与主将潘美意见相左,不得已与数倍艇军死磕,直到全军覆汉,儿子杨延玉战死,杨业本人被俘。他宁死不降,绝食而亡。几百年后的明代,有个小说家名叫熊大木,他在小说《杨家将传》中,把潘美化名为“潘仁美”,描写为陷害杨业的奸臣。从此,“潘仁美陷害杨继业”的说法在民间广泛流传。到了元朝的时候,杨家后人甚至还追杀潘家后人。其实,《宋史》中根本没有“潘美与杨业不睦”的只言片语。“潘杨不通婚”的说法就是一场误会而已。水和火水姓和火姓比较稀少,但是在中国数千姓氏中,这两种姓氏一直被收录其中。而水姓和火姓之所不通婚,不光是“水火不容”的原因,在古代神话传说中,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本就是你死我活的死敌。古人认为水姓和火姓通婚后,势必得不到祖先与神明的保佑。武和潘与小说《水浒传》有关。这部小说在民间家喻户晓,武大郎与潘金莲的故事人人皆知,这两个姓氏要是生活在一起,难免也会招人调侃,让人感到尴尬。郑和施郑成功与手下大将名叫施琅,他们两个在抗清复明战略思想上意见不合,郑成功杀害了施琅的父亲与兄弟,施琅死心塌地投靠清朝,并率领清军攻入台湾,杀了郑成功的很多后人。这段历史在《清史稿》中有详细记载。从此,郑施两家成为“世仇”。梁、祝、马这与中国四大民间故事“梁祝”有关。这是民间发生的真实故事。2003年,山东出土了一块明朝正德年间所立的“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碑文除了记载重修梁祝墓、梁祝祠的经过,还记载了梁祝故事:祝员外因无子外出读书,整日“咨叹不已”,其女祝英台“为解父忧”,冒充男子与梁山伯同窗学习三年。后来,梁山伯“疾终于家”,祝英台“悲伤而死”。并没有民间传说的墓裂、入坟、化蝶等神话色彩,而今,梁、祝故居村庄和家族后裔尚在。在古代,梁祝这样的自由恋爱是不为家族势力容忍的。对于马家来讲,在迎娶当天新娘病故,也被认为晦气,因此梁、祝、马三姓不通婚。六桂堂古时候“六桂堂”不能通婚,即“方、汪、江、洪、翁、龚”这6个姓氏。相传,古时有个名叫翁乾度的郎中(皇帝身边的谋士),生了6个儿了,当时正处于五代十国时期,兵慌马乱随时改朝换代,孤臣孽子要么改名换姓流亡避难,要么被抄家灭族。翁乾度为保全后代,就把6个儿子分别改姓为“洪、江、翁、方、龚、汪”。这6个儿子都有出息,先后考取进士,后来全部担任朝中要官。古人把科举第一名叫作“折桂”,这就是“六桂堂”的故事。正因“六桂堂”是一家人,所以后人不能通婚。有人收集了一首遗诗落地三朝语来通,生枝是姓公羽翁。诸子传流分六姓,兄南弟北各西东。枝分南北东西省,六姓原来是一宗。但愿儿孙知同族,婚姻嫁娶无乱纲。

4、滨州潘清军公示

明朝灭亡之后,民间为什么会有持续了100多年的反清复明活动?明朝真有那么好吗?话说朱元璋南京建国后,为了藩屏帝国,他册封自己的26个儿子为亲王,实行世袭制。分封各领地,远离京都,其中大部分在边境,他们不光要享受亲王的权力,也要大明的安全。大明276年的国祚,经过繁衍,朱氏皇族子孙人口暴增。也正是这种体制,成了明朝后期的经济负担,乃至不堪重负。明朝后期,由于宦官专权,朝政腐败,内忧外患,民不聊生。此时国库空虚,无力支持军队作战,加上崇祯皇帝刚愎自用,滥杀无辜,致使众多忠臣良将被迫战死沙场,或被冤杀。终崇祯皇帝煤山歪脖子树上吊死,明朝灭亡。而北京城破前夜,崇祯命皇后妃子自杀,皇子们出逃,公主们被崇祯持剑一一杀死,惟有九公主被砍断一臂,幸捡一命。九公主虽生于皇室,却流于江湖。传言九公主大难不死,被一名江湖异士所救,传其武林绝学,后出家为尼,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独臂神尼。由于清军入关后,实行高压政策,每攻下一城,不管老幼,均大开杀戒。尤其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之后,显示了清军穷凶极恶残暴的一面,更是激起的民愤。而众多先朝遗民,忠诚义士,隐伏于人间,伺机而动,他们人人心怀故国,前赴后继,反清复明从未停止。由于康熙、雍正年间,大行“文字狱”,其中致使吕留良满门抄斩。独臂神尼共有八位弟子,人称江南八侠。他们个个功夫了得,江湖声望甚高。而吕四娘就是其关门弟子,是八位弟子中小的一个,也是功夫好的一个,得独臂神尼绝学真传。吕四娘作为独臂神尼的弟子,对清朝充满家仇国恨。了因和尚在独臂神尼死后叛变成了清廷走狗,后被吕四娘所杀。江南八侠继续行侠仗义,反清复明就是他们神圣的使命,再加上民间反清复明的秘密组织天地会,轰轰烈烈打击满清政权,他们共同打响了反清复明的口号。

5、潘清军沾化公示

1865年,太平军悍将潘起亮为掩护主帅突围,率部与清军展开厮杀,此战,潘起亮身先士卒,冲入阵前,与清军展开白刃战,可惜,潘起亮虽极为英勇,但终究是寡不敌众,在与清军的厮杀中不幸落水而亡,令人唏嘘不已!潘起亮,太平军悍将之一,是太平军中为数不多能够讲一口流利英语的将领,潘起亮出生于上海,其父潘兴,乃是天地会上海分舵的头领之一,曾因参加反清活动而被官府抓捕入狱,后续在其他天地会同僚的交涉和营救之下,被从大牢里放了出来,继续从事反清的活动。孩童时代的潘起亮深受其父潘兴的影响,也走上了反清之路,潘起亮18岁那年,就已经是小刀会上海分舵的头领,他带领着小刀会的成员游离于上海的大街小巷,从事“反清复明”的活动。官府曾多次派兵搜捕潘起亮等小刀会的成员,但都被熟悉上海地形的潘起亮从容地躲开,令官府根本无法抓住他。1853年3月,太平军在洪秀全的统领之下,强势攻下南京, 并在这里建立政权,上海小刀会首领刘丽川听闻此事后,便将潘起亮等小刀会骨干成员召集在一起,商讨小刀会在上海的起义之事。在商议会上,决定由潘起亮秘密潜伏于上海的官军之中,作为内应,随时准备配合小刀会的起义,夺取上海的控制权。起初,潘起亮潜伏的工作很是顺利,摇身一变成为了官军中的一个小队的队长,一切都按照原计划紧锣密鼓地进行着,但是在为关键的时间点上,潘起亮的身份却引起了上海知县袁祖德的警觉。袁祖德发现潘起亮的身份并不简单,便派人将潘起亮关进大牢,动用大刑,进行审问,潘起亮面对酷刑,从容应对,使得袁祖德无法给其定罪。袁祖德见酷刑无法令潘起亮就范,便心生奸计,让潘起亮穿着囚服在上海县城里“游街示众”,想要引诱潘起亮的同d出手来解救他,然后设下伏兵趁机一网打尽。但是,袁祖德的小伎俩早就被上海小刀会的首领刘丽川识破,因而在潘起亮被“游街示众”时,上海小刀会并非出手相救,使得袁祖德的阴谋诡计彻底“搁浅”。袁祖德见无法坐实潘起亮的罪行,再加上上海小刀会动用各种社会关系来营救潘起亮,使得袁祖德迫于压力,终将潘起亮无罪释放,重获自由的潘起亮立下重誓,必当手刃袁祖德,以报牢狱之仇。1853年8月,上海小刀会首领刘丽川见时机已经成熟,便联合陈阿林,周立春等人在上海起事,组织人员对上海县城发起了攻势,而潘起亮则作为上海小刀会隐藏于上海县城的内应,在城内制造混乱,使得官军应对不暇。起义军攻入上海县城后,与潘起亮合兵一处,浩浩荡荡杀向上海知县袁祖德的府邸,正所谓,仇人相见,分外眼红,潘起亮牟足了劲,领着起义军战士拦住了袁祖德的去路,仅仅一个回合,就将袁祖德砍倒在地,削其首级,完成了自己诛杀仇敌的誓言。上海小刀会占领上海后,便在这里建立政权,首领刘丽川担任大明国统理政教招讨大元帅,将攻城有功的潘起亮封为飞虎将军。刘丽川在上海建立政权后不久,便命潘起亮等将领领兵进攻军事要地太仓,结果清军在太仓设下重兵,给予起义军迎头痛击,起义军遭受重创,损兵折将,败退回大本营上海。清军见起义军败退,便乘胜追击,清军将领吉尔杭阿率领清军尾随败退的起义军来到上海城的外围安营扎寨,等待时机成熟,发起攻城战,潘起亮获悉情况后,决定打清军一个立足未稳,于是乎趁着夜色,向清军发起了突袭,使得吉尔杭阿率领的清军遭遇到重创,不得不率着败兵逃离上海。吉尔杭阿经此一役后,深知起义军的战斗力极强,自己很难取胜,便在幕僚的建议之下,花费重金请来法军参战,在金钱的蛊惑之下,法军开始配合清军进攻上海。在随后的攻城战中,法军凭借武器上的优势,曾一度占据战事的主动,清军在洋枪,洋炮的掩护之下,攻进了上海城区,潘起亮知晓到这个情况之后,便组织“敢死队”,与冲入城内的清军和法军展开了巷战,经过一轮又一轮的厮杀,终将清军和法军赶了出去。虽然说潘起亮取得这次攻城战的胜利,但是形势依然不容乐观,清廷已经从各地调集重兵,陆续往上海集结,而起义军队伍则是没有后援,也没有军需物资补给,处于一个极度劣势的态势。1855年,清军卷土重来,这一次,清军主帅吉尔杭阿准备充分,集结重兵,从上海城的四面八方向上海城发起不间断的攻势,终城内的起义军寡不敌众,遭遇失败,潘起亮见大势已去,趁着混战之际,混入老百姓的队伍里,逃出了上海城。逃出上海城后,潘起亮去往天京,投奔于太平天国,被封为衡天安,被分配在侍王李世贤的麾下,追随李世贤南征北战,开疆扩土。1864年7月,天京失陷,潘起亮跟随侍王李世贤转战福建,两广地区,在福建地区与清军名帅左宗棠展开厮杀,结果,侍王李世贤部遭遇重创,率残部败退,而潘起亮则主动承担起了掩护大部队撤退的任务。在掩护的过程中,清军大部队源源不断地从后方追来,与潘起亮所率领的太平军展开殊死搏斗,在激烈的白刃战之中,潘起亮不幸落水而死,令人痛惜!#潘清军简介#

6、潘清军新视频

1681年,吴三桂麾下的猛将马宝,反清兵败被捕后,康熙下旨将其凌迟。在将近三天的行刑过程中,马宝默默挨了上千刀却没喊一声,直到临断气时,他才吼了一声,顿时惊倒众人。谁知,此人是竟然个替身。在中国历史上,有千千万万位英勇无畏的勇士,同时也涌现出诸多不平凡的事迹值得我们讴歌,今天我们来讲讲明末清初的一位足智多谋的将领———马宝。马宝,陕西隆德人,永历十一年被封为淮国公,是明末清初的一位不可多得的坚韧不拔之人。马宝被后人提起的多的话题有两个,第一个是他的战功,生存于战争纷飞的时代,且他也非等闲之辈,这也注定了他将会有不平凡的一生。他并没有始终为了一个理想而奋斗,曾投靠过多个势力,这也是他在历史上名声不那么显赫的原因之一。在成为吴三桂麾下之前,马宝投奔过李自成,李成栋,李定国等人。追随他们时,马宝过关斩将,立下赫赫战功,攻陷过清远,攻克过增城,占领广东省西北部等地,也带五千人随迁万余民众......他本人并不是头脑发达,只会用武之人,多次面临少打多或者地势不利的条件时,总能思路清晰,临危不惧地想出破敌之策。马宝初是义军首领李自成的大将,曾带领大军杀进过大明帝国的都城,但是后来李自成掌握大权后开始变得骄傲自满,奸佞不分,大臣们心生不满。这也暗示了他掌权并不牢固,内部矛盾无法调节,所以不久李自成就被清军打败了。之后马宝就投奔了南明朝廷,成为了永历帝朱由榔手下的将领。1657年,在与吴三桂统率的大军交战时,马宝见来势汹汹就临阵倒戈,反清事业以失败告终,他也迫不得已地向同为降清将领的吴三桂投降。但是吴三桂并没有对马宝产生恶意,知晓马宝骁勇善战后,认为他是胸怀大志之辈,就对他青睐有加,将其纳入了自己的麾下。而马宝也终于归心,不负期望,忠心耿耿地追随吴三桂,为其征战四方。1673年,康熙帝认为藩的存在威胁到皇室尊严和实力,正巧碰上平西王吴三桂用征得的粮食换取战马,地界,这也成为康熙皇帝下令撤藩的导火索。康熙帝权衡利弊之后,出言“撤藩亦反,不撤藩亦反”,下旨裁撤吴、耿二藩,此消息彻底激怒了吴三桂。但他却敢怒不敢言,此举措就算是直接封了吴三桂的为官之路也否定了他为清朝付出的所有功劳,可吴三桂苦恼于没有合适的起事名义。两难之际,眼看着自己的大权就要被剥夺,眼下的形势也不容许自己再多犹豫,于是趁机里应外合杀了朱国治,起兵谋反,自号“周王”,打起了“反清复明”的旗号。此时的马宝已经是吴三桂手下的第一猛将,且反清事业再度崛起,于是他大展雄风,把清军打得节节连败。也正是因为多次的战胜,吴三桂所管辖的中原领域也大大扩展,清朝内部贪污腐败的风气太过盛行,于是面对马宝的攻势总是望风而降。意外总是来得猝不及防,1677年8月,永兴将要被攻下,然而吴三桂不幸病死在行军途中,马宝不得不中止战事。而这边的清军由于占据地理位置的优势,人力物力资源等的充沛,渐渐也占据了战争的上风。1681年,清军包围了藏于昆明的马宝,叛军大势已去。另一个围绕马宝的话题就是他的生死之谜,1681年6月,马宝带军攻到云南楚雄乌木山,假装兵力不足无法接战来引诱清军首领希福,等对方到达乌木山后,马宝以地势险要来牵扯对方,却因兵力不足仍旧被击败,只剩百余人。在乌木山战败之前,马宝的事迹是没有争议的,但是乌木山兵败之后,流传出来的马宝的去向就分成了多个派别。马宝被押到都城后,康熙帝下令将他凌迟处死,但传闻说马宝承受凌迟却从始至终面不改色,如果是真的,那么马宝竟能忍受人不能忍之痛,这也让人敬佩的。更多的传闻倾向于是乌木山兵败后,马宝只身逃走,并且找了个替身顶替他来到姚安县城。之后的投降和凌迟等举措都是替身所为。但这个争议也让马宝这个历史人物有了自己的神秘色彩,丰富了人物原型。至此,一代枭雄马宝,轰轰烈烈前半生,后不知所踪。他虽然没有忠于一主,但一直为反清做斗争,这也是他一生的写照,他的战功也是让后人铭记他很久。在阅读此文后,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7、潘清军公示

“把吴应熊和他全家都抓起来,全部处死”。康熙十三年(1674年)四月十三日,康熙皇帝雷霆震怒,下了这道谕旨。有大臣赶忙问:“皇上,公主将如何安置?”这一问,可把康熙给难住了,他思忖一阵子,叹口气说:“把公主接回来吧……”众所周知,吴三桂当年冲冠一怒为红颜,跟李自成的义军闹翻,才让清兵坐收渔利,然后才有了清兵入关,大好河山全部沦为满清之手。清廷封他为平西王,此后他更加卖力,平定农民起义,攻城略地,颇有功勋,于顺治十六年(1659年)镇守云南。后来,他率军攻入缅甸,擒获南明永历帝并将其处死,晋封亲王,与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可喜并称“三藩”。为了拉拢吴三桂,在顺治十年(1653年),由孝庄太后主婚,将刚刚13岁的和硕恪纯长公主下嫁他的儿子吴应熊。公主是清太宗皇太极的第十四女,顺治帝异母妹妹,母亲为皇太极庶妃蒙古察哈尔部奇垒氏。也就是说,这位公主是康熙皇帝的姑姑,而吴应熊正是她的姑父。让公主嫁给吴三桂的儿子,既有拉拢安抚他的一面,还有另一个用意。当时清廷对汉人有戒心,通过政治婚姻,使吴应熊以额驸的身份留居京师,实为朝廷人质。朝廷每年养三藩的钱,占据了大清国库的一半之多,而且这些人各个心怀鬼胎,并不安稳。康熙十二年(1673年)春,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疏请归老辽东,康熙皇帝遂乘势作出了令其移藩的决定。而后,康熙又对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的撤藩要求也依例照准。在形势的逼迫下,吴三桂也假惺惺地上书朝廷,请求撤藩。三藩之中,吴三桂的实力强,他此举并不是出于真心,而是想借机试探一下康熙的态度,投石问路。对于吴三桂的真实意图,康熙皇帝清楚。他认为,吴三桂和朝廷对立已久,“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及今先发,犹可制也”。于是力排众议,毅然决定允其撤藩。这样一来,身为驸马的吴应熊立刻处于尴尬之地,他心里清楚,他的父亲一旦跟朝廷开战,无论双方谁输谁赢,他将死无葬身之地。眼下之际,好的办法就是打消康熙皇帝的顾虑,让他不要撤藩。当时朝廷分为两派,一派主张澈播藩,一派主张安抚,而主张安抚的这派中,首脑人物就是康熙皇帝的丈叔索额图。吴应熊亲自来到索府,奉上二十万两银票,让索额图在皇上面前说些好话,看能不能打消康熙皇帝撤藩的念头。索额图是个官场老狐狸,他收下银子,只是安慰了吴应熊几句,就起身送客了。索额图也不想跟吴三桂打仗,他来到孝庄太后面前,替吴三桂等人说好话,并将吴应熊也带去了。吴应熊很聪明,为了讨好太皇太后,他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建了一个移动的暖房,把云南的名贵花木运到了北京城,献给孝庄太后。见太皇太后很喜欢,吴应熊趁机表忠:“家父是大清第一异姓王,而在汉人中是第一贼,他早已没有退路。家父绝不可能谋逆啊!”孝庄太后笑了,老太太当初可是从多尔衮一路玩心计玩过来的,镇压过鳌拜的人,吴三桂这点小九九她心知肚明。但是,吴应熊给孝庄画大饼,孝庄也跟他逢场作戏,拉着吴应熊的手说:“你们父子视大清如君如父,我孝庄视你也如异性骨肉,说句心里话,得天下后,许多满人居功自傲远不及你们吴家父子这样的忠心耿耿啊!”安抚完吴应熊,孝庄就召康熙会面。她不是替吴三桂说服康熙,而是认为现在撤三藩还不是时候,实力不允许。然而,康熙不听孝庄太后的劝告,执意削藩,并且还要南巡。吴三桂一见康熙来真的了,立刻诛杀云南巡抚朱国治,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提出“兴明讨虏”,起兵造反了。吴三桂起兵后,一路势如破竹,迅速占领了江南大部,让康熙忧心忡忡,后悔自己操之过急。然而,吴三桂光顾着造反了,却把在康熙手里的儿孙给置于绝境,结果,康熙一怒之下,对自己的姑父毫不留情,下令将吴应熊全家碎尸万段,这才有了文章开始的一幕。当然了,对自己的姑姑还是得网开一面,康熙命人把姑姑接过来,剩下的吴家人,可就没那么客气了。康熙十三年(1674年)四月十三日,吴家被抄,吴应熊及世子吴世霖被绞死。其余的儿子因年龄太小,先暂时关押。康熙二十年(1681年),在云南平定后,吴应熊剩下的几个儿子——包括公主所出的两个幼子也没能幸免,仍被一并处死。丈夫和儿子都被自己的侄子杀了,公主内心的伤痛可想而知,可她又无可奈何,终日以泪洗面。康熙皇帝也知道姑姑的处境,就经常下诏慰藉她,命人对她好生侍候。公主在郁郁寡欢中又活了几年,于康熙四十三年(1703年)去世,享年63岁。生在帝王之家,也未必就是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