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罗简介(明初罗介绍)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31 04:17:56 浏览
1、明初罗介绍

打卡昆明梁王山梁王山古称装山,相传昔日有猛虎自碧鸡关一带入云南渡滇池窜到梁王山周边扰民成为祸害,土著民造捕虎刺栅猎杀,蛮语中把百兽之王吊睛大虫称“虎”为“罗”,“栅”在蛮语中呼之为“藏”,“虎栅”为“罗藏”,故又称为罗藏山。元朝时,梁王驻山立砦,明初梁王把匝剌瓦尔接密函听闻曲靖被明军攻破,逃入罗藏山,来来去去,便又将罗藏山呼为梁王山,沿袭至今。找个连手机信号都没有的地方,彻底放松自己……也作闲翁独钓秋。

2、

青帮的历史及其发展。南翔·苑,上海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邵雍。青帮的历史已基本厘清,它起源于明代中期,创始人罗帮创立了民间宗教罗教。因此,青帮的“青”原本是三点水,即“罗清”。随着时间的推移,青帮分为多个派别,但其中主要的派别是安清道友,它依附于漕运,将漕粮运往北京的积水潭。因此,青帮的切口与船、漕运和水上有关。然而,在太平天国时期,由于太平天国占领了江南地区,清朝的漕运路线被切断,因此后来改为海运。趁此机会,一些青帮成员上岸,促进了青帮的大发展。

3、

玉林名山镇太阳村白马寺,雷祖庙。玉林名山镇太阳村又叫玉州区名山街道太阳村。太阳村原名罗村,根据老一辈说法本村居住早是罗姓族人,大概从唐宋时候从隔壁镇大里罗样村搬来,以前听老一辈说罗姓是炎帝后代,后来来到广西,到了春秋时候成为广西楚国领土大的百越族。建立西瓯政权。按照北流,玉林资料显示罗姓是当时玉林百越首领之一,在春秋战国都在北流居住。后来梁氏宋末明初从大塘镇南流村搬来本村,后裔分布腾杨,名山村,朱砂,绿杨村。在一有一支梁氏明初从大里六厚搬来,梁遗后代 。形成今天太阳村以梁氏为主。太阳村目前以梁氏为主,其次是罗陈,陈氏大概明末从州城南门搬来太阳村。现在太阳村分为陈家庄,太阳村南村,太阳村北村。梁氏分布在三条自然村人口一千五百人以上,比罗陈多三百多人,主要集中在北村以及太阳村委旁边太阳圩。太阳村大门旁边高六层楼就是太阳村杰出商人梁五起的。在玉林只要有姓梁居住或是姓梁多的地方就会有寒山张氏三圣庙。太阳村目前有雷族庙。根据太阳我一个老同学陈七讲法,因为陈氏认为他们是雷祖伏羲后代,所以在陈家庄附近建雷祖庙纪念陈氏先祖雷祖伏羲大帝。而我们梁氏本为寒山张氏三圣孙女郎,所以从大塘搬来太阳村梁氏自然在本村建供奉寒山三圣爷白马寺。张氏称三圣为张氏雷雨部本家三将军神。而我们梁氏称为寒山外祖公三圣爷。玉林名山街道太阳村寒山诞(白马诞)了。在名山街道太阳村寒山诞(白马诞)是在农历二月十二(每年一大游),太阳村人是以游行的形式来庆祝这个节日的。游行队伍观众众多,数以数万人,热闹非凡,除了传统的舞龙舞狮外,近年还有人民新生活的游行内容,如体现五谷丰登、体现种植养殖致富、戏剧人物、“飘色”等,都构成了玉林太阳村众寒山诞活动的缩影。是周围热闹的。加上太阳村陈氏很多做殡仪馆生意,俗话说得好做死人生意好赚钱,所以名山村陈家庄很多奔驰宝马,几十栋别墅少也要二百万起这些建筑。我老同学陈七家也是帮殡仪发家也有千几万身价。由于陈氏做死人生活起家,加上对鬼神敬畏所以每年都会捐很多钱在本村白马诞,为什么二月十二日白马诞热闹,因为出生二月十二张氏三圣爷是我们梁氏外祖公。加上在本地梁氏过千万上亿过百人,所以每年梁陈二姓都会捐许多钱给举办白马诞,周围绿杨村,二泉,太阳村也会游龙油狮子下来庆祝。这是民间[害羞]信仰。 #明初罗简介#

4、

《三国演义》的署名作者(其实只是个编辑,不算是真作者)是罗贯中,他是元末明初人,但《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临江仙》的作者杨慎却是明朝中期人(历弘治、正德、嘉靖三朝),那么问题来了!明朝中期的杨慎的词,怎么会出现在元末明初的罗贯中的小说里呢?说起来,这里还有段文学史上的秘闻。清朝初年有一个著名的文学评论家,他的名字叫毛宗岗,出于对罗贯中版《三国演义》的热爱,他效仿明末著名的文学家、文学评论家金圣叹删减《水浒传》的作法,对罗贯中版的《三国演义》做了一次大规模的修整裁减,具体是在情节、回目、诗文应用等方面进行了一次次精巧的手术。毛宗岗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是清朝初年,那时候可没有什么知识产权的意识,大家统一的做法是看见哪方面的东西好,就直接拿来用,完全不用考虑知识产权人会找他们的麻烦,当然也不用付什么费用。明朝中期大才子杨慎的《临江仙》就是这样走进的罗贯中版《三国演义》,毛宗岗当年应该是特别喜欢这首古朴苍凉的词,所以他直接将它拿过来,放在了小说的开篇。你还别说,虽然三国时代和明朝中期相隔了1300余年,但杨慎的《临江仙》确实如此的贴合那个时代的种种,不得不说是文学和历史的配合了。也就是这样一首词,让你在还没有阅读小说之前,就能被词中的苍凉古朴迅速带入情境之中,让你产生一种想要马不停蹄往下阅读的欲望。但是,没有知识产权的毛宗岗此时犯了个那个时代很多文化人都会犯的错误,即他采用了杨慎的《临江仙》,却没有把杨慎的名字写在这首词后面。这样一来,很多人就都以为这首词就是《三国演义》本来就有的,或者说是罗贯中的词。你是不是以为毛宗岗就是这么一个爱剽窃他人成果的人呢?如果你要这么想,那就大错特错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罗贯中120回版本的《三国演义》,严格意义上来说其实是毛宗岗版《三国演义》,是他仿照金圣叹删减《水浒传》的方式编撰而成的,可以说,如果没有毛宗岗的整理,我们现在看到的《三国演义》可能不会如此精彩。但是,做出了这样大贡献的毛宗岗,根本就没有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三国演义》的任何一页上,他写的是他的偶像“金圣叹”的名字。所以直到今天,非专业人士中也很少有人知道毛宗岗进行过《三国演义》的修改编撰。还有一个小细节是,“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其实是毛宗岗自己写的,不过,他也没有维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因为他也没有给自己署名。这样想看来,他不写杨慎的名字,其实也是情有可原的,毕竟,他连自己的名字也是不写的。其实吧,《三国演义》这本小说既不是金圣叹的杰作,也不是毛宗岗的杰作,甚至可以说不是罗贯中的杰作,他们都只是这部小说的优秀编辑中的一员,精彩纷呈、名传千古的《三国演义》,是历朝历代的文人士子一代接一代不断修改完善而著成的,实质上来说,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以来的集体智慧结晶,罗贯中之前有人在做这件事,毛宗岗之后,还有人在做这件事,这才终成就了现代我们看到的几乎无可挑剔的《三国演义》。#明初罗简介#

5、

玉林仁厚镇以及仁厚姓氏历史以及人口排名玉林仁厚地处于玉林市西面,古称陈柳圩,馒头圩罗汉堡。仁厚镇本是玉林城区四大重镇曾经管辖仁东,仁东,仁厚之东名仁厚。仁厚镇是玉林牛腩产业园区,以及玉林番薯之乡,玉林中药集中工业园镇。也叫世界大梁姓独姓村镇。仁厚镇源于罗汉堡,仁厚镇古代属于贵平县,鬱平县,石南郡,兴业县管辖后撤销兴业县,贵平县,贵县并进玉林县。仁厚镇早汉族姓氏为罗钟。罗是西瓯古姓,根据有关文件记载玉林仁厚罗姓属于西瓯国十大古姓,祖上是战国七雄楚国王族后裔,楚国被吞并逃进广西,形成西瓯国。属于汉化百越族,根据有关历史是仁厚镇古老姓氏从北流搬来。有关碑文记载是秦汉来仁厚。仁厚陈氏从仁东,龙安,大平山晚清搬来,仁厚圩,古称陈柳圩,后来梁氏人居多改名仁厚圩。仁厚镇姓李明末年从北流大里,北流逃亡到仁厚上下罗,属于难民,伪造族谱说从福建而来其实是从大里而来参加明末反清,后在牛运岭战败从茂林,大里逃进上下罗隐居。后来建大王庙纪念自己祖上造反兵败历史。后来得到当地荔枝根梁氏帮助才不被清庭灭族,后来梁李通婚至今三百年历史。仁厚镇全镇管辖九个行政村户籍人口31403人,仁厚南与福绵镇交界,西,西北与兴业大平山交界,东与仁东交界。仁厚镇四大姓为梁,陈,李,卢。其中仁厚镇荔枝村是独姓村,全村都姓梁。人口4360人,根据人口统计梁氏分布仁厚镇九条村。人口将近一万三千人,是人口第一大姓占到仁厚镇将近三分之二人口。荔枝村梁氏又叫高明堡荔枝根梁氏,根据我们族谱记载元末明初,至顺年居住玉林市水浸社街,后得二世祖伯泰公得名师江西赖师指点从水浸社搬来贵平县高明堡今天玉林市仁厚镇荔枝村荔枝村梁屋大队。至今680年建村历史按照族谱。嘉庆十年由于北流市大里镇六堆村荔枝根后裔出了七个武状元,加上官拜玉林六品汉军八旗拔都营千总,以及三品漕运提督。梁燕书做玉林千总,相当现在玉林军分区司令。号召兴业,玉州,北流梁氏集资按照江西赖布衣学派修建玉林荔枝根祠堂,左右有鱼塘,宗祠居中间,形成日月同辉,天人合一境界。天地人合一为王字又叫九紫王侯局。后来梁燕书居住在玉林州佩村娶一妻五妾,长子,二子居六堆村,三子居莲塘,江岸,四子后来受五子梁盛富又名梁成富参加太平天国起义后居太平天国启王被迫从州城逃到福绵十丈村大里村,因为祖籍大里所以命名大里。五子梁成富又名梁盛富,父亲为晚清嘉庆武状元,道光年间玉林州城驻军拔都营千总统领玉林三千汉军八旗兵。因为早年用脚踢起二百斤关刀,横扫千军,嘉庆年间夺得广西省武举头甲,后进北京被嘉庆帝敕封为武状元,历任玉林团总,千总。道光年被赐予玉林拔都营正六品千总。后参加道光鸦片战争因腿有伤英年早逝被追封为正五品参将,在六堆村村委建有梁荣基纪念他七兄弟参加武举七人获得武状元,武举人,武进士。又称六堆七子夺武魁。后晚清腐败梁成富本获得咸丰州武举功名,被城北禤氏贿赂当时州城姓张考官,把武举人资格给禤六,后梁成富气不过殴打禤六,被下监狱,后母亲南门西街陈氏变卖州佩千总大院,求当时玉林知州陈三。才把梁成富放出来,后来梁盛富因为母亲为了还债帮人家缝衣服,因为劳累过度英年早逝,禤六害得梁盛富家破人亡,半夜梁成富摸进城北竹山村砍死禤六一家,逃亡到平南做矿工,后来参加陈秀成太平天国童子军,后官拜太平天国启王。由于后来禤六有一子未死举报梁成富就是梁盛富,后州城拘捕梁盛富亲属逼迫梁成富投降。后来部分族人通过贿赂陈三知州从玉林州佩逃到福绵六万大山,兴业鹿峰山,大里大容山。民国时期因为禤六儿子举报梁成富有功被晚清封赏后来居住在大里林村,民国城北寒山,竹山,大塘为了报梁成富一家被禤搞得家破人亡,带领三千人攻进寒山,竹山后来被城北禤氏用大炮打死一百多族人。后来成为世仇,民国时候六厚荔枝村,大塘梁氏长期跟城北,大里姓禤火拼。世仇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大里,成本梁禤还火拼。自咸丰年之后城北,大塘,名山,大里荔枝根不准姓禤女子为妻。九十年代过后才大部分通婚。以前基本上不通婚,主要姓禤搞得我们家破人亡,逃离玉林州城,造成后来玉林东明陈,州佩蒋崛起。人口在东明,州佩超过我们南流梁。历史已成过去。这就是玉林荔枝根梁氏历史。至今荔枝根梁宗祠大概356年历史,嘉庆十年修建。目前荔枝根是仁厚镇历史文化旅游名村 。

6、

二月六日偕善先罗照磨游武夷舟中有作 其一元末明初 · 唐桂芳溪水粼粼浅见沙,隔篱知是野人家。心忘浊世无过酒,面对青山自啜茶。三尺篷窗低似屋,数株桃树烂如霞。武夷若许寻仙路,为借西风八月槎。

7、

仙游有位历史名人叫郑纪(1438—1513),“三朝元老、一品尚书、经济名臣”,他是“祭田制”慈善事业的受益者。郑纪出生于度尾镇的小山村“纪”家,养不起过继给山下的郑家,故有“纪家生,郑家养”之说。他的名字很简洁,就由两个姓氏组成,号“东园”。郑家也是贫寒之家,把他送到凤山的“九座寺”学习。当时,寺里有僧众二百余人,平常习武。传说,郑纪破衣烂衫,常遭僧众取笑,小学童心不甘,说过“他日出人头地,定烧了九座寺”,后来的盗墓贼就编故事,说九座寺是郑纪烧毁的。这与史实严重不符,九座寺于1522年,被倭寇焚毁、僧众逃散。而郑纪于1513年,寿终正寝于城关拱桥尚书府。郑纪在九座寺学习,自然是很熟悉“祭田制”,他于1460年中进士,历任国子祭酒、翰林庶吉士、经筵同考官,秉性耿直、才华出众、一生清廉,难与封建官僚同流合污。1466年至1488年,隐居仙游老家22年。明初仙游的户籍制有三种:工户、农户、军户。起初军户有6500多户,“给予田地,30亩父死子继,累代为兵”,郑纪回乡隐居时,仅剩1400余户,原因除了部分随军令外迁,大部分因“军役苛捐杂税”背井离乡。军户如此惨状,农户自然也好不了,工户凭技能,循利益流向可以四出谋生。郑纪深入乡间,做了细致调查,有理有据上疏朝廷,皇帝御准:免去军户苛捐杂税,免仙游县三年田税。期间他“兴学劝耕、倡建桥梁、反对荒嬉、力戒游惰”,“毁淫祠、兴学堂、端正世风”,献宪宗“太平十策”。22年的隐居生活,对百姓的生活有切身体会,对他发展经济的思想有重要影响。1488—1505年,郑纪被朝廷召回重用。孝宗年间,山东饥荒,“南京左通政”郑纪,先将粮谷发放账记,后奏皇帝,言“太监罗兑遗资巨万,愿无爱惜,用于赈济灾民”,帝允查没贪官污吏不法所得,为他推行“全国统一调度,以丰补歉”,不久转为“太常卿”。武宗在东宫行冠礼,郑纪摘录古今帝王“嘉言懿行”数百条,并加绘图,提名《圣功图》,劝皇太子“当近正人,闻正言,不可与儇薄内侍游”。从郑纪的人生,不仅可以验证莆仙祭田制慈善事业的成功经验,也从侧面验证了明王朝,工户被单独列籍管理,是资本主义的萌芽,比欧洲早百年。也为莆仙特有的新年庙会,展现了历史渊源。

8、

一日,朱元璋将贴身宦官找来道:“今日不上朝,随朕微服私访。”于是二人换了一身百姓的布衣,走在南京的大街上。突然对身边宦官说道:“听闻罗复仁有个外号叫:“老实罗”,咱们去他府上坐坐,讨杯茶喝,看看是否人如其名。”见到的一切让朱元璋大跌眼镜。麻烦读者们点个关注,可以查看后续更新。朱元璋乃一代开国之皇帝,可以说是时势造英雄,也可以说是其自身不屈服于命运,凭借自身的努力和外界的助力,聚集天时地利人和之气,成就一代开国明君。纵观中国古代王朝,朱元璋是罕见的平民君主。其从小历尽磨难,生活艰苦,年少遭遇双亲遇故,举世无亲,为了生存,前往寺庙为僧,求取斋饭;而年间遭遇饥荒,僧侣亦无饭粮,故云游四方化缘乞讨。年轻的朱元璋饱经生活的风霜,深感民间百姓之疾苦,立志成为强者,解救乱世,平定天下。后来,朱元璋通过自身不懈的努力和有志之士的支持,建立明朝,兴洪武之治,实现自己的治国理想。成为一代君主后,他兢兢业业,爱惜良才,亦不忘体察民情,和百姓同甘共苦。明初年间,朝廷休沐不上朝,朱元璋于是决定歇业,微服私访,此时他只告诉了心腹宦官一人,连贴身服侍的宫女都未曾吐露。朱元璋觉得此事越少人知越好,不必兴师动众,惊动朝廷之官。那日,天气晴好,朱元璋和心腹宦官两人前往南京城,出了宫殿的朱元璋不禁感叹这民间盛世。只见那曲径通幽的深街长巷间不断传来孩童的嬉戏声和商贩的叫卖声,石板巷子旁偎依着幢幢青瓦木楼和密集的小商铺,木楼间传来阵阵悠长缠绵的琵琶声,为这人间烟火的小巷增添了一份古典气息。大街小巷里车水马龙,人潮拥挤,热闹喧嚣,民间的南京城虽没有宫殿的华贵雍容,却有着自己独特的人间浪漫。朱元璋看到眼前的盛象,百姓安居乐业,人群熙熙攘攘,街巷热闹非凡,不禁感慨万分,毕竟建朝之初,民不聊生,百废待兴,于是乎朱元璋油然而生一种治国的成就感,脑海里建国初期的艰辛场面历历在目。他不禁想起一个人,罗复仁。此人对于朱元璋建国起到极大的作用,起初他只是朱元璋当时的敌人陈友谅手下的一名编修,后来罗复仁分析时势,看清陈友谅的短视料定其大事无成,此后于九江拜谒太祖朱元璋,随同太祖于鄱阳作战。围攻武昌之时,罗复仁知悉陈友谅的行事之风,凭借时事分析,真情劝导,成功劝降陈友谅。罗复仁精通兵法,熟知人性,对时势颇有见地,太祖于是将其收入麾下。洪武三年,朝廷革新,倡导有志之士发表国事见解,此时罗复仁被提拔为弘文馆学士一职,复仁常于朝堂内神情飞跃,侃侃而谈朝政之得失,常一激动不小心蹦出江西老家方言。太祖欣赏其性情率真,本色正直,常于朝廷大臣面前称其为“坦坦翁”,而不称其名。今日,正逢时日,朱元璋和宦官说道:“许久未见坦坦翁,甚为想念,吾等去访之!”朱元璋来到朝臣居住之地,映入眼帘的府邸皆为气派,只是沿着巷子走了一圈也没见着罗复仁的家宅,于是向临近的居民打听,才知其住在巷子的深处的胡同里。朱元璋朝着居民所指的方向走去,越走巷子越窄,胡同越深,黑黢黢的光线都暗淡了。走到尽头,才见一片黑压压的破旧门房,朱元璋不禁心头一酸,和巷子外边的那些富丽堂皇的府邸相比简直穷酸至极。朱元璋打量了一番,只见屋檐房梁上朽木斑斑,爬满蛛网,门是敞开的,门锁上了绣,仿佛多年无人居住的废弃旧宅一般。朱元璋跨门进入,只见罗复仁和妻子忙着劈院子里的柴火。罗复仁见皇上来了赶忙行礼,令妻子备茶水,他仔细端详,只见罗复仁双鬓灰白,面黄枯瘦,苍老了许多,衣服上补丁很多,眉宇间透露着沧桑。朱元璋心头一紧,甚为心酸。朱元璋和罗复仁仿若多年未见的老友一般洽谈,朱元璋问其:“现我朝盛世,百姓安定和睦,为何爱卿如此穷困潦倒?”,罗复仁笑了笑,抿抿嘴上的茶渍:“皇上有所不知啊,我出身农民,习惯了粗茶淡饭,我朝虽日益繁荣兴盛,但是长久的繁盛是需要时间和银两的,我现在的生活虽然清贫但是我乐在其中啊!”朱元璋眼眶发红,对宦官说:“传我令,给罗大人换一敞亮之地,俸禄提升,升职加冕!”……天寿节时,罗复仁作一阙《水龙吟》送与皇帝,朱元璋欣喜若狂,并赐予马匹布料等物;治国理政时期,罗复仁也给予了皇帝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对于国事起到莫大作用;后来罗复仁年事已高,请示辞官归隐,朱元璋题诗褒奖,后罗复仁晚年高寿而终。本文出自于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