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人去镇江焦山,未观《瘗鹤铭》,无异买椟还珠。《瘗鹤铭》被称为“大字之祖”、“书家冠冕”,是隶书向楷书演变过程中的著名石刻!它是六朝之物,作者为葬鹤而作此铭,有传王羲之、陶弘景、王瓒等为书者;大约是在唐代石崩坠江,宋代有人发现残石有字,陆游专门踏雪观《瘗鹤铭》;到康熙年间,知府陈鹏年雇工沿焦山江畔逐寸寻探打捞,终于捞出5块残石(见图片),共93字,这是《瘗鹤铭》历史上重要的一次发现!《瘗鹤铭》巍然屹立焦山有年矣,何时物?何人书?能一瞻此铭,也是快事!
2、王瓒到底是什么地方的人通渭三甲王氏源流(2016-03-09 录)据光绪十九年修撰的《通渭县新志》、《通渭县志》(1990版)、《通渭王氏续修家谱》等记载,我王氏先祖货郎公姓赵氏,系宋太祖赵匡胤苗裔,世居汴梁(开封)。宋末大乱,从汴梁逃难到今金川乡金城,入第三甲。改赵姓为王姓。讳真,生二子,二子各生三子,衍为六分。与土户王姓连宗,共为七分传后。“其先出自赵氏,宋太祖高皇帝后。宋末诸王经乱,有避地秦中者,卜居于南安郡之通渭县,因家焉。隐赵姓,更姓王氏,存爵也。胜明以来,代有闻人。以进士第及孝廉起为守令者不一人。”。(李南晖《王先生行状》)另据《明故中宪大夫河南开封府王公配宜人张氏合葬墓志铭》,“公讳瓒,上世祥符(即开封县)人也。始祖偲义隐德不仕,元季兵乱,弃家从蜀历徽州居临巩间。谓西土莫如通渭地僻,耕牧便也,于是遂定居通渭,而子孙世为通渭人云”。也就是说先始祖偲义公元末避兵乱,从开封辗转四川,经甘肃徽县、临洮、陇西,因为通渭地方偏僻,便于耕作、放牧,才定居于通渭。民国5年通渭县知事曾士刚读《通渭王氏续修家谱》跋云:“自前明讫清以至于今,登甲科为守令、列膠庠者指不胜屈。是邑缙绅牛氏外王氏称首。”从以上史料我们可以知道,祖上来源于汴梁(祥符),即今河南开封县。宋末或元末因避战乱,从四川经甘肃徽县、临洮、陇西,后定居于通渭县金城镇(今通渭吉川乡铁柜儿,现为鸡川镇上店村)。始祖为货郎公(讳真),自明朝先祖王瓒公高中成化辛丑年二甲第五十六名进士,官至开封府知府,家族开始兴盛。自其孙德华公(嘉靖年贡生)始撰《王氏家乘》,有家谱。其后虽官不过县令,科举不过举人,而世代诗书不辍,成为通渭有名的士绅家族。至民国初年,本族已繁衍至七百余户。
3、王瓒照片吴伯通“被致仕”的前因后果1499年四月初一,工作了三十五年的明朝贵州按察使吴伯通回到了四川广安。回想自己仕宦生涯,感慨万千。当年十月初八,面对先祖坟茔,总结了自己的一生工作: 1464 年进士登科至今(1499),已三十五年。自观政户部到大理寺右寺右评事外调,历佥事、副使、按察使,惟有坚守先王之道,不敢一日离道,用以向上对君王负责,向下不辜负百姓。惟才能低下不拘常规,不能迎合时局得到问题圆满解决;以少有的投机取巧手段,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用以光宗耀祖。依靠英明圣哲作为警戒自己,此心远超升官,序列至三品官,还未到六十岁,允许退休。优待老人,扶持贤能之人,天佑忠心,保持一颗善良的心,实际上是使人信服的忠君之心,天与人相互协助,天能主持公道,善恶报应分明,这都是先祖遗给子孙的德泽而得到的。在今年四月一日从贵州回到四川广安家里,幸而寄托前辈恩泽惠及,回到故土, 因为生病的原因,没有及时到先祖墓前祭祀。至今已半年了,今天才有机会到先祖墓前施礼。吴伯通的这些话隐藏了哪些不为人知的密秘,下面,我们一一揭晓答案。1499年正月,明吏部会同都察院,认为按察使吴伯通“年老有病例致仕”(《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四十六》弘治十二年正月甲戌条,以下简称明实录一百四十六卷正月甲戌条,下同)。吴伯通成为这326名退休名单之一正式退出仕宧生活。1498年三月,大明实录一百四十五卷弘治十一年十二月壬寅条,南京兵科给事中杨廉、云南道监察御史李情等,劾吴伯通等二十四人不职,要求罢免。后的结论是“上曰汝等仍会官从公考察,不许枉人”。从这次的明实录来看,有人奏请罢免时任贵州按察使的吴伯通未能通过,这批人重新考察提拔重用,不允许冤枉好人。在1497年,对吴伯通的任用,明实录有两次记载,一次是大明实录一百二十一卷弘治十年正月己已条,吏科都事中季源等上疏,云南按察使吴伯通“才力不及,此数人者皆公论,所不与伏望”。调与不调未果。至于调往何处,在明实录一百二十二卷 弘治十年二月戊寅条有明确记载,吏部以科道官有考察京官之奏请,会同都察院如例考察在京五品以下简称官。结论为调任,吴伯通调往贵州为按察使。吴伯通已于1496年,明实录一百一十二卷弘治九年四月壬寅条记载“升浙江按察使副使吴伯通为云南按察使”,因为吴伯通的云南任命在朝庭上有异议长达近十个月,在正式任命云南按察使而未上任的十个月中上任期间又改为任贵州按察使。这样的人事调整背后到底有什么深意?吴伯通自己的解释是未能适应当时时局。他的学生王瓒认为,吴伯通久不升迁是因为坚持原则在主持乡试资格考中得罪了权贵。实际上吴伯通于1493年在浙江工作时已提出辞职申请《为陈情乞恩休致事》,其理由“愚直成心”,“诽诋或行,卒难自辨,揣分度才,义当引退”,这次也是自称身体有病要求退休,实际上是一些人因为没有帮到他的忙而诬告吴伯通,但查实不属实,这一次已为1499年的“被退休”埋下了伏笔。吴伯通对自己一生评价,还有他在离世前的《自赞》。大意是: 仁义之居远大,道义之路心安。这是上天赐给我的原因,是因为与圣人和贤人相同。虽然我去过的地方有限,但看到的东西已清楚。只有离开人世,我的心才会没有, 又怎能不至于不都是如此。哪么,官位虽然止步于三品,年龄也局限于百年之内,我这一生的本性 也差不多明明白白。宦海一生,虽然自己说自己已内心无愧,但仍留下了许多遗憾,得不到人们的理解,被迫退休,不能继续做自己想做的事,曾经的誓言“苏门文字程门学”,还未实现。有病致仕是表象,实质是“认真”,“不能俯仰时俗”,“不能趣时求合”的原因,每每自己本于天地之心,律以圣贤之学,“学务躬行”,不与世俗同流,故难为世容。其秉性迂直,不知变通的“气节”而屡有诽谤诋毁。日积月累,表现“被致仕”前的弹劾,也表现在被提拔为云南按察使后仍有人提出“才力不及”而迟迟不能到位,在这些“被得罪的人”的全力操作下,总有人看到这一不正常的人事任命事件的努力,后釆取了一妥协解决方案:由云南改调贵州。以此敲打吴伯通不能再不识时务。吴伯通并未妥协,在1498年再次因“不职”弹劾未果,要求重新考察提拨重用的情况下,1499年,吴伯通选择了“被致仕”。(吴伯通文化传承人吴开全20210729)
4、王瓒的诗良材系千八郎四子的迁徙路线在湖北《永兴吴氏族谱》中,千八郎的父亲是念一郎,其子钧华(良材公第十七代)迁通山。综合若干永兴吴氏族谱,千八郎有四个儿子:长子钧荣,次子钧华,三子钧韶,四子钧佐。念一郎和千八郎名字只有元朝才有,说明他们生活的时代就是1271-1368年。至1441年,吴伯通出生,历八代,代差21.25年,属于正常范围。第四代吴天寿入川(1351-1368)。长子钧荣谱载迁居南港,其子二,长子俊山,次子贤山。次子钧华,十二公,字景辉。由兴国州双迁里迁通山一都西港。其子苍山。如果钧华为一世祖,钧华后裔吴原聪(良材公第二十二代)为六世祖,生活在1450年左右。与吴伯通(1441-1502)(良材公第二十二代)生活在同一时代,且为同辈。也好解释为什么吴伯通,字原明,吴伯通哥吴伯良和弟吴伯淳均为“原”字辈。三子钧韶,迁四里(都)神堂林,其子东山,字士邹。四子钧佐,跟随钧华迁西港,又从西港迁四川顺庆府广安州。通山县杨芳林乡高桥头村桥头吴氏族谱记载,钧佐迁四川顺庆府广安州。其子义山又从四川迁江西江右南昌府南昌县黄板桥头石壁下。义山生子良简,良简生子俊智,俊智生四子,长子裕迁通山一都,次子斗祥(良材第二十一代)迁五都正阳畈,三子迁二都,四子迁四都。据桥头吴氏吴远渠介绍,杨芳林桥头吴至今有斗祥公墓。钧华公吴氏族谱记载,钧华公弟钧佐迁四川顺庆府广安州,其六代孙伯通。中明,天顺壬午(1462)举人,会甲申(1464)进士,任山东泗州(应为浙江等处)宪副时,钧华公六代孙原聪,中明,成化甲午举人,任山东济宁知州序及宗派,伯通遗诗云:江南尽处是通羊,一百年来是我乡。邂逅与君询往事,缅怀远祖热衷肠。世家感托双迁里(西港),风物遥怜十詠堂。未得披襟访旧陇,临歧回首意何长。在《通山县志》卷八艺文志诗四中记录了吴伯通的一首诗,诗名为《遇到吴原聪怀十詠堂诗寄通山。诗的内容是:“江南尽处古通羊,一百年来是我乡。邂逅多君询往事,缅怀远祖热中肠。世家感托双迁里,风物遥怜十咏堂。未得披襟访丘垄,临岐回首意何长”。诗的题目注:明天顺进士山东淮州副使吴伯通,迁四川。当然,把吴伯通记为山东淮州副使是错误的。吴伯通任副使应是在浙江等处提刑按察司。这里的吴原聪,通山县志记载:吴原聪,济宁知州,(1501)调云南嵩明州,刚介自持,人谓吴昆仲贤于官云,见楚总志。吴原聪与吴伯通有交集,吴伯通拜托了许多人寻根,吴原聪只是其中的一个,在吴伯通的作品《石谷达意稿》中没有提到吴原聪。2020年元旦,在湖北通山宗亲的帮助下,我们找到了吴伯通为吴钧佐第六代世孙记载的若干族谱依据。按通山吴氏谱记载,伯通公为钧佐公第六代世孙,再据吴伯通《石谷达意稿》中《吴辅墓记》记载,钧佐第二到五世依次为:天寿、吴海、友能、吴辅。意味天寿为钧佐的儿子。与钧荣、钧华、钧韶以及杨芳林乡桥头吴谱记载,下辈后一个字为“山”。但这不是规律,钧华之后的字辈为:苍行志玉,原木文水秀,光应均明玉,臣本开德宝。均韵和桥头吴均佐已独立有自己的字辈。或从迁徙路线径看,战乱可以解释一切。过去信息不通,修谱时千八郎四子记载很少完整记载在一起,因为彼此均未掌握完整资料。但通山吴氏族谱记载伯通公是钧佐第六世孙绝非是一种草率行为。一定是吴伯通拜托吴原聪寻根,并告诉给了吴原聪许多寻根信息,毕竟天寿公元末入川到吴伯通(1441-1502)生活的时代不足百年,一些情况代代相传信息是准确的,只是遗憾的是吴原聪(1501年还云南工作)退休后帮吴伯通寻根结果未传达到吴伯通,吴伯通于1502年就去世了,寻根结果直到2020年元旦,才在通山宗亲的帮助下伯通公后裔才知道。广安吴氏族谱记载先祖来自通城,但被吴伯通作品记载内容否定了,王瓒《石谷吴先生神道碑铭并叙》亦说先祖来自通城,这个信息也是错的,但说准了有一个必大(太)的人,为朱熹的高第弟子,这个信息指吴必大,属良材公第十一代。这也好解释为什么伯通公作品中没有准确的天寿公上接世系的信息,可能的情况是自天寿公至伯通公的确不知道上接世系的准确信息。我支吴氏能找到入川前钧佐支世系,已经是先祖恩赐。(吴伯通文化传承人吴开佺20230313)
5、王瓒个人简历杨廷和逼嘉靖改换父母这么离谱的事,为什么能得到大多数官员的认同?首先,一部分心存异议的人是不敢说话的,因为说话会被拉黑。有个叫王瓒的礼部侍郎,前脚找杨廷和聊了聊自己的看法,紧接着就被杨廷和调到南京闲职上去了。大部分人认可杨廷和的做法,其依据是封建宗法制中的大宗小宗理论。在宗法中,嫡长子为大宗、为帝统,是帝位继承者,其他皇子为小宗、为旁支,是没有继承权的。所谓“大宗者,尊之统也,不可以绝”。遇到大宗无嗣,也无同父兄弟时,才能轮到小宗人继位,但由于小宗没有继承权,必须过继到大宗直系,脱离原来的小宗才可以。杨廷和援引的宋英宗和汉成帝的例子,就是这么做的。这就是“礼法”。“礼”由历史文化积淀而成,是为政治国之本,“为政先礼,礼其政之本”。大到皇帝朝会、祭祀,小到小民忠孝悌的行为,都是礼的范畴。儒家士大夫普遍认为“礼”就是“理”。所以,即便贵为天子,也应受礼的约束, 皇帝的所作所为只有合乎礼,才合于天理,才能得人心。如果皇帝因一己私心,违背祖宗礼法,作为臣子一定要竭力匡救。一般这种事时候,大臣站在道德制高点上,背靠祖宗宗法,是一定能占上风的,明代另两次大臣与皇帝直接对抗请命——万历争国本、钱后祔葬帝陵都成功了。那么,这次为什么没成功呢?在杨廷和等人看来,嘉靖强调的“父子之情”、“母子哀心”都是私情,应该给宗法大义让路,对祖宗负责。可是,嘉靖的需求无外乎围绕了个“孝”字,在礼法上也是说得通的。张璁在为嘉靖辩护时,引用了《礼记》中“礼非从天降,非从地出也,人情而已”,意思是,人情才是礼的根本,孝就是人情,人之常情。另外,《礼记》中还说“长子不得为人后”,嘉靖作为兴王的儿子, 是不宜过继的。另外,本朝的《皇明祖训》里只强调了“兄终弟及”,并没有过继一说。正德皇帝遗诏里,也只写了继皇帝位,没说继嗣。这些都是从“礼”的角度说理, 且站住了理,是以礼之矛攻礼之盾。在嘉靖运用皇权的压制下,自然是占理+皇权=赢。#王瓒简介#
6、王瓒哪里人1936年春,74岁的齐白石携3个美人直奔四川,住进了好友四川省主席王缵绪家中。然而,人老心不老的白石先生,偷偷“睡”了王主席美的小妾,而齐白石却感叹,是自己交友不慎。齐白石出名之后,有很多人前来求画,其中一个在当时与齐白石比较交好的就是四川省主席王瓒绪。王瓒绪身为四川省的主席,对于军队和政治,都不太喜欢。却喜欢古物与文人画这些文人的东西。王瓒绪家中有很多文玩古物以及字画、文房四宝之类的东西,但是缺少能够辨别的眼光,买到的东西大多都是赝品。由于王瓒绪比较钦慕文人,在发现齐白石的画之后,就大为欣赏从开始重金求画、求印章,后来不仅仅是想要求购字画,还想跟齐白石交朋友。早的时候,王瓒绪就给齐白石写信,信中说:“齐先生有文人画的风骨与雅致,我十分喜欢,如有机会还希望老先生亲赐墨宝,能有一副齐老的墨宝,便一生足以安慰!”齐白石看他言辞十分有文化,而且十分恳切,与他几番信件往来,也觉得与王瓒绪很聊得来,于是就交了这个忘年交。而王瓒绪也知道齐白石喜欢钱与美女,便也能投其所好,在交往中,除了重金购买齐白石的画之外,还送过一个18岁的美女给他。不过,王瓒绪这个18岁的美女,并没能在齐白石家里住很长时间。因为齐白石的妻子是一个很能吃醋的女人,看到齐白石跟“小老婆”在一起,就十分不高兴。而新的小媳妇是四川的“辣妹子”,脾气十分火爆。所以,新人来到齐白石家里,家里不得安稳,屡屡爆发“战争”。后来齐白石没办法,只能给“小老婆”一些钱财,打发她回四川老家去。这件事让齐白石觉得有点对不起王瓒绪,王瓒绪也很大度,没有计较这件事。后来王瓒绪又几次邀请齐白石到四川做客,每每王瓒绪都在信中热情邀请:“希望齐老不嫌弃我居住偏远,能够来到四川小住,好亲眼观看齐老的神采。我这里也有山水景色,与北方不同,先生可来观赏,晚生也在四川期盼能与齐老相见!”当时齐白石已经年过七十,他以年老而路远,几次回信:“王兄不吝请我入川,真是感动。但齐某年事已高,实在难行,唯有等王兄能有闲暇,来北京,我定好好招待!”不过,架不住王瓒绪多次热情欢迎,而且北京当年十分动荡,也不安全。齐白石看到王瓒绪这么热情,也不好一再回绝,于是就带着家眷千里迢迢来到四川。到了四川之后,王瓒绪也十分好客,好吃好喝,给齐白石一家安排了一个很好的房间。过了几天,王瓒绪就请齐白石看看自己花了不少钱收来的古画。齐白石由于拜过名家,自己也是画画的,对于画作的鉴别当然是没有问题。不过王瓒绪是一个外行,只会附庸风雅,当然要受骗,王瓒绪请齐白石看的那些画,竟然超过九成都是假的。王瓒绪以前别人说他上当了,他还不相信。现在齐白石亲自来看,他也不得不信,自己多年的收藏都是一些赝品。王瓒绪送齐白石回屋休息后,手下人看到王瓒绪心情郁闷,便给他出主意:“让齐白石按上自己的印章,这些画不就是真的了吗?”于是王瓒绪眼一红,心一黑,便决定让齐白石把自己的画从“假变真”。第二天,王瓒绪在跟齐白石吃饭的时候,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就跟齐白石提了个要求,让齐白石给自己的假画盖上印章。他没想到,齐白石会断然拒绝,这个时候王瓒绪马上翻脸:“不帮忙,就不要走了!”于是,齐白石就被王瓒绪软禁在家里。齐白石没有想到王瓒绪是一个这样的人,在一天晚上,齐白石看到王瓒绪府上的人,都对他一家没有什么警惕了,认为他一个老头子也跑不动。于是他找了个机会,一家人偷偷跑出了王瓒绪的府上,走水路快速出了四川。等到王瓒绪发现齐白石不见了的时候,齐白石早已轻舟已过万重山了。王瓒绪不想他强迫齐白石的事情败露,于是对外说,齐白石跑掉的原因是与自己的小妾勾搭成奸。齐白石遭此一劫,看清楚了王瓒绪的为人,对于之后求做朋友的人,也是慎之又慎。齐白石是近代中国画的知名大师,他的画作到了晚年已经达到了一种很难得意境。不过,除了作画厉害以外 ,齐白石也是一个普通人,也会有失误的时候,也会识人不准,遭到污蔑。作者:安好#王瓒简介#
7、王瓒个人资料关于碑林北有西安南有焦山而焦山碑林之冠是为《瘗鹤铭》今日所见只残刻五石,九十三字无纪年无作者自古以来,书者众说纷纭有说东晋王羲之有说南朝陶弘景也说唐代王瓒、顾况、皮日休残缺的碑隐藏的年代和作者几度出没江中留给世界的是传说和未解之迷让人想象,让人探索历代文人慕名于此北宋黄庭坚称之为“大字之祖”南宋曹士冕称之为“书家冠冕”雄伟飞逸的书体势若骄龙的遗法能不让书家迷醉甚至,江户时期的日本书家良宽取其法而成为一代宗师
8、王瓒怎么死的红四方面军一九三五年三月长征战史资料选编参考@头条创作者变现小助手红四方面军攻打陕南没有得手,乃于一九三五年三月初回军川北。@西康雅州红军一支由南江进攻仪陇、苍溪; 一支由宁羌进攻广元。红四方面军进攻仪陇,罗泽洲首当其冲,罗泽洲被打得丢盔弃甲,全军覆没。李家钰、杨森两部固守阵地做壁上观。自一九三五年三月七日激战至三月二十七日,李家钰、杨森投入战场将红四方面军打退。一九三五年三月九 日后红四方面军再杀苍溪一个回马枪,一九三五年三月二十八日红四方面军主力大部由苍溪上游渡过嘉[陵]江,三十一日占领剑阁、 阆中,一九三五年四月二日占领南部。一九三五年四月三日邓锡侯部放弃昭化。按:苍溪、剑阁、阆中、南部①均为 川军第二路田 颂尧防地。斯时蒋介石正督师贵阳,得报立即将该路总指挥兼军长田 颂尧撤职查办,并令副军长孙震代统其众。贺国光遂以打败红四方面军于嘉陵江、涪江两江间 之战略目的,一九三五年于四月三日令第一、二两路在北道之部队固守广元,以待胡宗南部接 防,然后回攻剑阁,并将第一路其余部队集结于绵阳,固守江油、梓桐 〔潼〕、绵阳各城。第二路在南道部队集结三台附近,固守三台、盐亭、射 洪各城。第三路由仪陇向老鹳场(老观场)挺进。第四路固守西充、南充两城。第五 路一面固守原阵地,一部由通江向南江,以主力由巴中向旺苍坝追剿,且 先于三月卅日令第五路王瓒绪部集中南部以南地区相机进攻红四方面军。一九三五年三月二十八日 胡宗南部进占宁羌,因令胡宗南一面坚守宁羌,接防广元,一面以有力部队进 驻平武、青川。部署既定,王瓒绪部即于一九三五年四月四日进占南部,七日任王瓒绪为 第六路总指挥,四月十六日该部又王瓒绪。第五路王瓒绪于一九三五年四月八日占领南江,一九三五年四月二十一日 再占领苍溪。由是嘉[陵〕江东岸已无红四方面军主力,而红四方面军重心转移于嘉[陵]江 以西矣。红四方面军渡嘉陵江后,自四月十二日起开始围攻江油,又乘虚于四月十四日占领平 武,十八日占领梓潼,十九日占领彰明,廿一日占领北川。江油一城顿时陷入重围。 第一路旅长杨晒轩,以十个连兵力固守江油其中。当时江油、彰②一带为红四方面军主力所在, 与我第一、二两路守兵及应援部队激战甚烈。一九三五年四月十八日至二十九日乃先后 令王瓒绪①部集中罗江出绵阳,沿涪江进击;唐式遵部延接李家钰部防务,由阆中渡嘉 [陵]江向绵阳转进;李家钰部则先让唐式遵部渡嘉陵江接王瓒绪部之防;胡宗南部主力由碧口、文 县南下。红四方面军四月十四日占领平武后,一九三五年四月二十七日胡宗南部又占领平武。红四方面军渡嘉陵江后,自四月十二日起开始围攻江油,又乘虚于四月十四日占领平 武,四月十八日占领梓潼,四月十九日占领彰明,四月二十一日占领北川。邓锡侯军在北道者,四月三十日占领昭化,五月 三日占领剑阁。邓锡侯在南道者,五月一日占领梓潼。王瓒绪部五月十日占领彰明。至五 月二十一日江油之围始解,而红四方面军主力重心又移于涪江以西矣。① 苍、剑、阆、南,指四川省苍溪、剑阁、闻中(今为市)、南部4县。② 江、彰,指四川省江油(今为市)、彰明(今为江油市彰明镇)两县。